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会写“侯、皎”等8个字。(针对目标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针对目标2)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针对目标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针对目标1)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针对目标2)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针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兴趣

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

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

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忘月》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忘月》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

夜忘月》教案

一、课程背景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属于古诗三首之一,讲述了“十五”的意义及畅想十五的美好夜晚。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五夜忘月》的背景及文学价值。

2.能够朗读古诗《十五夜忘月》,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十五夜忘月》的意境。

2.正确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表达。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

五、教学准备

1.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2.课堂投影仪。

3.古诗《十五夜忘月》的复制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利用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月亮”、“十五”的话题,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课文

1.同学们,请打开课本,跟我一起读《古诗三首:十五夜忘月》这篇文

章。

2.请同学们分组朗读,体会其中的诗意和韵味。

3.解释生字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

1.请同学们谈谈对《十五夜忘月》的理解,感受几个重要的诗句。

2.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月亮”、“十五”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步:课堂表现

1.学生表演古诗《十五夜忘月》,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古诗词中的意境。

七、课堂作业

1.背诵《十五夜忘月》中的精彩句子。

2.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遇见“十五”的故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弱,需要进一步引导学

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备课素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

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

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

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

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

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

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

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

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研究新课

(一)回忆一下,研究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同砚们回覆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XXX)课前,老师让大家预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汇集的有关XXX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上面,请同砚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抒发个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做人的准则。【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及诗人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中国人历来喜欢以千里马赞誉良才,今天我们就通过《马诗》来看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呢?

【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话语,创设情境,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回忆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划节奏。

2.听录音,读古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  部编版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寒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按二二三的节奏读)

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

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语文 2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通过学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让学生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一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吧!(板书:寒食)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

课件1: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较有名。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画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不能。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

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

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

设计意图:趣味导入,增加课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

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

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

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马诗》)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

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题目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竹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