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文化

合集下载

贵州旅游特点描述

贵州旅游特点描述

贵州旅游特点描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风光丰富:贵州拥有许多壮观的自然景观,如黄果树瀑布、

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和梵净山等。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2.喀斯特地貌景观:贵州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散落着各种各样

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这些景观的数量和规模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例如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小七孔等景点都让人们感受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壮美和神秘。

3.民族文化独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

族文化和传统。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等。

4.温泉资源丰富:贵州拥有许多温泉资源,如石阡温泉、遵义温

泉等。这些温泉水质优良,环境优美,是放松身心、养生保健的好去处。

5.旅游产品多样化:贵州推出了许多旅游产品,包括自然生态旅

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6.旅游服务设施完善:贵州的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包括酒店、

餐饮、交通等方面。游客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和便利的旅游环境。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是中国山水甲天下的一座美丽省份,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本文将介绍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为人们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和崩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带所特有的地貌景观。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例如溶洞、天坑、峰丛、峡谷等。喀斯特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形陡峭、起伏不平、洼地众多,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的溶解性有关。贵州地处亚热带和喀斯特地貌的过渡地带,年均降雨量较多,而石灰岩又是一种容易溶解的岩石类型。长期以来,雨水的侵蚀作用使得石灰岩地层逐渐溶解,形成了大量的岩溶洞和地下河道。同时,由于地下河道的冲刷作用,地表上的土壤和石层容易发生崩塌,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天坑和峰丛。

三、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价值

1. 自然景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与众不同,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独特的峰丛和峡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2. 文化遗产: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息

息相关。这些少数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3. 科学研究: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也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

前来研究。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对地质变迁和生态系统的

演化进行深入探讨,对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

1. 加强科研与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地貌类型,在旅

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建议

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建议

部分。但 由于其在开发前科 学调查与研 究不足 , 缺乏整体规 划与开发 设计 , 缺乏 文化 内涵, 缺乏科 学性 与 艺术性 。所 以
大部分喀斯特洞 穴在 开放 不久后很 快进入 衰落阶段 。使得 洞穴旅 游资 源的资 源优 势始终无 法向经 济优 势转换 , 造成 资
源的极大浪 费。本文在对贵州洞 穴实际调查 的基础上 总结 了喀 斯特洞 穴文化 的特 征 , 并对其旅游 开发提 出建议 。
u a o n tto trlc n oain,n t n fs in ea d at oi so ce c n r,motKas a e aIit h e l ig sa e so f rtero e ig t o rs o s rtc v sfl note d ci n tg o n at h i p nn otu t n e i s,c u igte h g a sn h u e wat ftu im eo re .a dters uc d a tg en n bet ee n e d it c n mi d a tg .T i a e o cu e h au so se o rs rs uc s n h e Dtea vna eb igu a l ob o v  ̄e noe o o ca v na e hsp p rc n ld st ef tr f o e e teKas a ec l r a e n tea ta n et aino ih u c v sa u sfr r h u g sin fi eeo me to o rs h rtc v ut e b sd o h c liv i t fGuz o a e ndp t owad tes g et so sd v lp n ftu m. u u s g o o t i

贵州施秉喀斯特景点介绍

贵州施秉喀斯特景点介绍

贵州施秉喀斯特景点介绍

贵州施秉喀斯特景点是贵州省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施秉县境内。这里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景区,拥有着独特的地质景观和自然风光,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景区内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喀斯特溶洞,这里有着丰富的地下河流和石钟乳,还有着各种奇特的石柱和石笋,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中。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喀斯特溶洞内的各种景观,还可以进行探险活动,感受一下地下世界的神秘之处。

除了喀斯特溶洞,景区内还有着许多其他的景点,比如说喀斯特峡谷、喀斯特森林、喀斯特湖等等。这些景点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质景观,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景区内还有着许多娱乐设施和活动,比如说漂流、攀岩、滑草等等,让游客可以在玩乐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同时,景区内还有着各种餐饮和住宿设施,让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美食和舒适的住宿环境。

贵州施秉喀斯特景点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这里有着独特的地质景观和自然风光,还有着各种娱乐设施和活动,让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如果你想要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不妨来到这里,感受一下喀斯特地貌的神秘之处。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

喀斯特山区,是贵州省一个引人注目的地理景观,也是多民族聚集地。这一区域的山岳峰峦、丰富的水源和特殊的地质构造造就了其独特的地貌,同时也孕育了多样的民族文化。本文旨在探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从而了解这一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地理特征

贵州喀斯特山区位于中国南方,呈现出层峦叠嶂、峡谷纵横、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该地区的山体多以石灰岩为主,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溶洞和地表溶蚀现象。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为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环境。

二、民族多样性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包括苗、侗、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也为乡村聚落的形态塑造提供了多样性。在这些传统聚落中,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三、建筑特征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这是由于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应山地环境的需要决定的。同时,各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自然环境和文化特点。例如,在苗族聚落中,可以看到高脚楼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态既符合了防洪排水的需要,又能够充分利用墙体上的竹枝、藤条等材料,展现了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社会生活

喀斯特山区的乡村聚落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些聚落中,可以看到人们世代相传的社会习俗和活动形式。例如,每逢节日,当地居民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舞狮、舞龙、刺绣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喀斯特(岩溶)一词来自于前南斯拉夫第纳尔“karst”高原,即石头之意。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喀斯特(岩石圈)与气圈、水圈、生物圈耦合,构造了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5100万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其踪迹。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分布连续、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燕山运动构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基本骨架;高原—峡谷地域结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的结构系统和演化系列;强烈发育的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貌类型齐全;锥状喀斯特典型发育的高原山地。基于以上特征,喀斯特构成了整个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它以其自身固有的形态、类型、结构和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喀斯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周围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对当 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 了重要影响。由于喀斯特 地貌中的溶洞和地下河的 存在,使得地下水资源得 到了有效的储存和利用。 同时,喀斯特地貌也为当 地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如溶洞中的独特生态环 境为一些珍稀物种提供了 栖息地
PART 4
保护和管理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 貌
-
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毕节市是一个以其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 貌而著名的地区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主要形成 于石灰岩地区,通过水对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
作用,塑造出各种奇特的地形地貌
PART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在贵州省毕节市,喀斯 特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流 经该地区的河流对石灰 岩地层进行了长期的溶 蚀和侵蚀
保护和管理喀斯特地貌
鉴于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和独特 性,贵州省毕节市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来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 的资源。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喀 斯特地貌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 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 政府还加强了对喀斯特地貌的科 学研究,深入探究其形成和演变 过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 些资源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旅游业的 监管,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防止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喀斯特地貌 造成破坏。同时,政府还鼓励当 地居民积极参与对喀斯特地貌的 保护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 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喀斯特(岩溶)一词来自于前南斯拉夫第纳尔“karst”高原,即石头之意。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喀斯特(岩石圈)与气圈、水圈、生物圈耦合,构造了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5100万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其踪迹。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分布连续、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燕山运动构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基本骨架;高原—峡谷地域结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的结构系统和演化系列;强烈发育的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貌类型齐全;锥状喀斯特典型发育的高原山地。基于以上特征,喀斯特构成了整个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它以其自身固有的形态、类型、结构和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喀斯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周围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喀斯特文化——贵州

中国喀斯特文化——贵州

特色景观
•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 景观是锥状喀斯特, 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 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 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 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 准。峰丛景观与峰林 景观呈有序排列,展 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 递变.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 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荔波县南郊 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 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较完 好的一块宝地,总面积达130多平方千米,森 林覆盖率达91.59%。 • 这里生长有乔木树种达500多种,有被称为活 化石的银杏、鹅掌楸等多种珍稀树种,并保存、 猕猴、、华南虎、野牛、熊、豹、白猴等许多古 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还有乡水河瀑布、小七 孔、溶洞群、鸳鸯湖、大七孔、瑶族风情等景观。
• 珍稀濒危动物———茂兰动物 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5 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黑 熊、穿山甲等100余种。洞栖 和岩栖动物———喀斯特地貌 典型发育,林区内洞穴丰富, 因而茂兰动物中洞栖和岩栖种 类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大量 洞穴的存在,为诸如蝙蝠、洞 穴鱼、洞穴蜘蛛等提供非常好 的栖息场所。特有动物——— 由于特殊的植物多样性、食物 链结构、栖息环境等原因,也 产生了许多动物新种和特有种。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茂兰 动物特有种有200余种。
中国南方喀斯特简介
• 喀斯特文化是喀斯特地区的世代居民对环境的利 用与改造的过程及其结果,以及所体现的一切人 地关系。文化的主体是喀斯特地区居民和外来移 民,客体是喀斯特环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泛 ,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 、四川等省。云 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 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 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 特”。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生态价值贵州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众多,但最为出名

的还是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岩溶地貌,由岩溶岩经过长期风蚀、水蚀形成的独特地貌形态。在贵州,喀

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是地质构造。贵州是一个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地区,其构

造形成主要包括汉水和亚洲板块的挤压作用和岩浆活动、地层垂

直侵位和挤压变形等。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地层的岩性、结构

和含水量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是气候条件。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亚热带高山湿润

气候,以多雨多云、常年高湿的特点为主。年降水量超过1300毫米,加上大量溶解性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

使岩层产生了大量的溶洞、峭壁、天坑和地下河道等喀斯特地貌

形态。

第三是植被和动物。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依托其特殊的气候、

地貌和地幔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自生物种

和物种。地被植物和灌木丛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卡拉布树等珍

稀植物。在喀斯特地貌的洞穴中,还生活着很多独特的动物群。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除了其独特的地貌和生态文化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首先,海量的洞穴、水洞、溶洞向生态系统中注入了充足的水分。在极其干旱的气候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却形成了许多水洞资源,并不断从地下涌出的水流支撑着周边的植被和动物群。

二来,喀斯特地貌还提供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持,作为重要的保护区,喀斯特区域为许多稀有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创造了自然环境。例如,中国大蝙蝠、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与众多的暖水鱼类、蝾螈和蚂蟥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贵 州 喀 斯 特 聚 落 文 化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研 究
赵 星
( 州 师 范 大 学 国际 旅 游 文 化 学 院 ,贵 州 贵 I贵 阳 5 0 0 ) 5 0 1
摘 要 : 喀 斯 特 环 境 人地 关 系 的 角 度 出 发 , 讨 贵 州 喀 斯 特 聚 落 文 化 的 组 成 因 从 探 子和 文化 层 ; 据 地 域 分 异 规律 、 似 性 原 则 、 合 分 析 原 则 , 贵 州 喀 斯 持 聚 落 依 相 综 将
斯 特 聚 落 文 化 。 但 目前 , 州 聚 落 文 化 主 要 集 中在 对 贵
受 地 理 环 境 和 经 济 社 会 的 影 响 , 同 的 聚 落 文 化 类 型 不 体 现特 定地 域环 境 和一 定历 史 时期 的人 地 关 系 。 目 前 , 内 外 对 聚 落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乡村 聚 落 、 地 国 山 聚 落 、 数 民 族 聚 落 、 统 聚 落 等 方 面 , 般 都 是 从 聚 少 传 一 落 地理 、 落 建筑 、 落布 局 、 落考 古 、 落 变迁 、 聚 聚 聚 聚 聚 落 牛态思 想 、 落 与 城 市 发 展 等 角 度 进 行 研 究 _ , 聚 】 ] 从 地 域 环 境 的 角 度 , 别 是 从 喀 斯 特 环 境 对 聚 落 文 化 特
中图 分 类 号 : TU2 1: 4 TU一 2 03 文献 标 识 码 : A

贵州的喀斯特

贵州的喀斯特
1、洞穴旅游资源开发要讲究时间上的先后和空间上的 不重叠。 2、开发旅游新项目,由单纯的观光型向参与型发展, 形成配套旅游系统。
3、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旅游设施。
4、提高宣传力度,加强区域联合,形成旅游网络系统。
5、加强管理,保护旅游洞穴。
谢谢观赏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经历了探查、参 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复苏)6个阶段,贵州省的 喀斯特洞穴其探查,参与阶段往往是很短或没有,直接进入 发展阶段,因多为孤立的喀斯特洞穴开发,又无详细的科学 规划,加之投入资金有限,故多以观光自然风光为主,这种 旅游开发方式,往往开发初期由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引起轰 动效应而使得本地游客或部分外地游客前往游览,待轰动效 应一过,本地游客锐减,如织金洞就是典型的例子 。
四、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开发、利用 与保护
1、贵州古人类对洞穴的利用
主要古人类洞穴遗址: 黔西观音洞、水城硝灰洞、平坝飞虎山洞、 普定穿洞、长顺神仙洞、普定白岩脚洞、 织金猫猫洞、桐梓马鞍山南洞、毕节老鸦洞等。
影响古人类洞穴选择的因素:
洞口相对高度:洞口相对高度高出相对地面或附近河
流水面15—40米,洞口相对较高,在 暴雨期河流水面上涨不会涌入洞内, 威胁古人类生存。
贵州的喀斯特
一、喀斯特的概念:
喀斯特—一种特殊的自然过程和地貌形态。
以岩石的溶解性为特征,因此喀斯特作用的 基本条件是岩石和水。 (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 A、岩石的可溶性: 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 B、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具有裂缝,使地表水转变 成为地下水形成喀斯特标志的 地下空隙和溶洞。 C、水的溶蚀性: 水中含有CO2既具有了溶蚀性。 流动不息的水不会溶蚀饱和而 D、水的流动性: 失去溶蚀力。

贵州特色简介

贵州特色简介
制造业
贵州的制造业以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烟草制品等为主,其中茅 台酒是贵州制造业的代表产品之一。
新兴产业
近年来,贵州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 新能源等。
服务业
旅游业
贵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赤水河谷等,旅游业成为贵州服务业的重要 支柱之一。
商贸物流
贵州地处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业较为发达,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包括贵阳、遵义、六盘水等。
红色文化
革命历史
01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历
史事件都在贵州发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
红军长征纪念馆
02
贵州有许多红军长征纪念馆,如遵义会议纪念馆、赤水大桥纪
念馆等,这些场馆记录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事件。
红色旅游线路
03
贵州开发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如“重走长征路”等,为游客
03
森林公园与湿地公园
贵州拥有多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如梵净山国家森林公园、草海国家
级湿地公园等,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去处。
人文景观
历史文化名城
贵州拥有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遵义、镇远等,这 些城市保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让游客领略到 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民族风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各具 特色,如苗族银饰文化、侗族鼓楼建筑等,为游客提供了 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浅谈喀斯特地貌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

影响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一把双刃剑,给贵州带来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给贵

州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省上下提高认识,

齐心协力,为贵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努力和贡献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我国对这类地貌称为岩溶地貌。因为地表及地下岩

石的碳酸钙成分含量比较高,而碳酸钙的特性是易溶于水。所以经年累月的风吹

雨水溶蚀之下,在地面形成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天生桥、瀑布等美丽奇

特的景观,在地下形成了溶洞、暗河、暗湖、钟乳石等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其中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约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占比。是全国

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区域,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

同时,贵州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份,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

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注入

了新动力。与此同时,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的责任也很重大。贵州省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

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总体设计,以确保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正确

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也是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作为贵州3856万多人口的成员之一,我们每一个生活、生长以及工作在贵

自然奇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

自然奇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

自然奇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明珠,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其中,黄果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是贵州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奇观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个令人惊叹的景观,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安顺市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是全球最大的瀑

布之一。它的宽度达到了101米,水流自高达77.8米的悬崖直泻而下,气势磅礴。瀑布呈半圆形,重重叠叠的水帘如同一道金色的珠帘,美

不胜收。尤其在夏季和雨季,瀑布水势更为磅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与喀斯特地貌密不可分。喀斯特地貌是一种

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它在贵州得到了最好的展示。贵州的地

质构造和大量的喀斯特溶洞使得瀑布的形成成为可能。贵州的地下水

系统与地表水系统紧密相连,形成了壮观的地下河流和溶洞。黄果树

瀑布就是因为地下河流的所在,才得以形成并保持着持续的水量。

除了黄果树瀑布,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还有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景点,如龙宫、青岩、花溪、九天洞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千百万年的地下水

侵蚀和溶解,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奇观。走进这些溶洞,

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被各种各样的钟乳石和岩石雕

塑所包围。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带来了贵州独特的生态环境。由于地下水和地

表水紧密相连,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流和地表河流交错纵横,形成了

一个独特的水系网络。这些水系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栖

息地。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让人们对自然的奇妙之处感到惊叹。

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们还对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尽情欣赏这些自然奇观。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性及其现代孑遗

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性及其现代孑遗

共4 2个 , 占全省 总 县 ( 市) 数的 4 9 %; 贵 州 喀斯 特 分 布 的县 ( 市) 比重 之 高 , 在 全 国 也 是 惟 一 的 J l 。多 山、 多石 和多 洞是 贵州 喀斯特 地貌 最为 典 型的特 征 。 文 化是 人 类 对环 境 的一 种社 会 生 态适 应 , 其 中 的文化 因子 不可避 免地 被 打上 自然环 境 的烙 印。贵
我 国喀 斯特 地 貌 主要 分 布 在 中 国 的南方 地 区。
在 南方 喀斯 特 山地 典 型脆 弱 区 中 , 贵 州 喀 斯 特 出露 面积 占全 省 土 地 面积 的 6 1 . 9 2 %, 若 加 上 覆 盖 型 和 浅埋 藏 型 喀 斯 特 , 喀 斯 特 分 布 面 积 约 占 全 省 的 7 3 . 7 9 %, 因而 贵州 是我 国的“ 喀斯 特省 ” 。喀斯 特分
摘要 : 贵州是我国的“ 喀斯特省” , 典型的喀斯特环境影响着贵州墓葬 文化 的生成 。贵州喀斯特墓 葬文化包括 利
用溶洞作葬所而 出现 的悬棺葬 、 岩墓、 岩腔葬和 岩 洞葬等崖 葬形制 以及 以石 为葬具 而 出现 的石板墓 、 石室墓和 干栏 式石板墓等石葬形制 , 说 明贵 州墓 葬文化具有 喀斯特特 性。 同时, 这 些具有 喀斯特特 色 的墓 葬文化 至今仍 有遗存 , 以致贵州墓葬演化 的各个 阶段都有活标本 , 从而形成贵州 民族墓葬发展线 索分 明的演化脉络和清 晰的文化 线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三、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2006年贵州的荔波茂兰喀斯特、云南的路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名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

1、形成原因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2、地带性特征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四、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

贵州被誉为喀斯特王国,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达到73%,除了东南部的天柱、三穗,西南部的望谟,北部赤水、习水一带少数县市为常态地貌和丹霞地貌之外,其余地区均为喀斯特地貌.

五、茂兰VS万峰林

1、地理成因

据研究认定,在距今大约3.64乙年前,两地都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滇黔桂古海的一部分。大约2.8亿年前,石炭纪开始形成陆地,又经历

燕山、印支、喜马拉雅山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上升,出现山峰,在

烈日烘烤和雨水冲刷下,在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作用下形成。茂兰再地区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小生境的多样性导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及生态系统结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3、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风险)分析

(1)共同面对的问题:石漠化问题

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类分布区,造壤能力低,并在长期的岩溶作用下产生了地表及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大气降水常通过地表岩溶裂隙、漏斗、落水洞、洼地等,快速、直接渗入地下岩溶空间,导致地表保蓄水的能力很差。土被分布具较大的局限性和离散性,在石缝、溶沟、溶槽中心,有不同厚薄的土层存在,在凸起地形多裸岩分布,形成亚热带湿热环境下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土地类型。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称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石漠化土地发生扩展的本质原因是未能在沉重的人口压力和脆弱生态环境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实质就是过伐、过垦、过牧,岩溶生态系统退化还是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砍伐压力和土地利用方式。如果否认这一点,则当前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恢复重建就显得缺乏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所指的石漠化,特指人为加速的石漠化,属于人为荒漠化的一种类型。石漠化问题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区域土地的人地矛盾是否突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强度的大小、作用时间的长短。在同样的人地矛盾压力下,喀斯特生态系统本身的性质及其对外来影响的缓冲能力、调节能力、恢复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所处的质量状况决定了石漠化的发生发展。

石漠化这种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一些负的、不可逆的影响,从区域尺度看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耕地面积减少;(2)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3)地表裸岩的增加(4)土壤肥力下降;(5)小气候环境恶化,年降雨量减少;(6),植被结构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下降;(7)毁坏生态自然景观;(8)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一步导致岩溶水水质变化。

岩溶山区的土地退化和石漠化实际上就是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和丧失,即其作为养分库、水库和基因库等功能的下降和消失。从理论上讲,当石漠化发展到末期阶段时,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也应十分恶劣,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具有独特而极其复杂的小生境。即使在强度石漠化阶段,在一些封闭的或开放性不强的石缝、石坑、小石沟、石槽等负地形中仍有少量土体留存,并维持了较好的土壤结构和较高的养分水平,这也是喀斯特土壤的特殊性之一。在石漠化后期,植物只能利用水分、养分相对优越的土面生境,这些质量不一的土壤斑块构成的生境缀块网络类型,代表着石漠化景观恢复的潜力和物质基础,这也说明,如何在生态系统尺度评价石漠化土地的生态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对策:

科学制定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

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和实施合理的流域开发生态补尝机制。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加大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开发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