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三、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2006年贵州的荔波茂兰喀斯特、云南的路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名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
1、形成原因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2、地带性特征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四、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
贵州被誉为喀斯特王国,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达到73%,除了东南部的天柱、三穗,西南部的望谟,北部赤水、习水一带少数县市为常态地貌和丹霞地貌之外,其余地区均为喀斯特地貌.
五、茂兰VS万峰林
1、地理成因
据研究认定,在距今大约3.64乙年前,两地都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滇黔桂古海的一部分。大约2.8亿年前,石炭纪开始形成陆地,又经历
燕山、印支、喜马拉雅山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上升,出现山峰,在
烈日烘烤和雨水冲刷下,在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作用下形成。茂兰再地区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小生境的多样性导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及生态系统结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3、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风险)分析
(1)共同面对的问题:石漠化问题
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类分布区,造壤能力低,并在长期的岩溶作用下产生了地表及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大气降水常通过地表岩溶裂隙、漏斗、落水洞、洼地等,快速、直接渗入地下岩溶空间,导致地表保蓄水的能力很差。土被分布具较大的局限性和离散性,在石缝、溶沟、溶槽中心,有不同厚薄的土层存在,在凸起地形多裸岩分布,形成亚热带湿热环境下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土地类型。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称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石漠化土地发生扩展的本质原因是未能在沉重的人口压力和脆弱生态环境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实质就是过伐、过垦、过牧,岩溶生态系统退化还是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砍伐压力和土地利用方式。如果否认这一点,则当前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恢复重建就显得缺乏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所指的石漠化,特指人为加速的石漠化,属于人为荒漠化的一种类型。石漠化问题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区域土地的人地矛盾是否突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强度的大小、作用时间的长短。在同样的人地矛盾压力下,喀斯特生态系统本身的性质及其对外来影响的缓冲能力、调节能力、恢复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所处的质量状况决定了石漠化的发生发展。
石漠化这种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一些负的、不可逆的影响,从区域尺度看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耕地面积减少;(2)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3)地表裸岩的增加(4)土壤肥力下降;(5)小气候环境恶化,年降雨量减少;(6),植被结构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下降;(7)毁坏生态自然景观;(8)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一步导致岩溶水水质变化。
岩溶山区的土地退化和石漠化实际上就是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和丧失,即其作为养分库、水库和基因库等功能的下降和消失。从理论上讲,当石漠化发展到末期阶段时,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也应十分恶劣,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具有独特而极其复杂的小生境。即使在强度石漠化阶段,在一些封闭的或开放性不强的石缝、石坑、小石沟、石槽等负地形中仍有少量土体留存,并维持了较好的土壤结构和较高的养分水平,这也是喀斯特土壤的特殊性之一。在石漠化后期,植物只能利用水分、养分相对优越的土面生境,这些质量不一的土壤斑块构成的生境缀块网络类型,代表着石漠化景观恢复的潜力和物质基础,这也说明,如何在生态系统尺度评价石漠化土地的生态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对策:
科学制定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
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和实施合理的流域开发生态补尝机制。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加大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开发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