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0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简介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简介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附件一)及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附件二)的规定,开展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相关工作。
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采取单位推荐和专家推荐两种方式,共有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创新团队奖励、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包含在内)、国际科技合作奖5大类别。
具体推荐方式和推荐要求详见《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介绍(网站发布版)》(附件三)。
三、通过四川省作为推荐单位的项目必须是近年来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于每年11月前报送推荐书至四川省科技厅成果处,专家评审后确定四川省的推荐项目;2014年四川省推荐12项(附件五)。
四、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主要依据,填写规范请参照《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手册(网站发布版)》(附件四);填写注意事项和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请仔细阅读《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介绍(网站发布版)》(附件三)。
非涉密通用项目,需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http://168.160.158.231/),按要求在线填写、提交和推荐;专用项目和涉密项目需通过专用的单机版推荐系统,填报时间在每年12月左右。
五、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见附件六、附件七、附件八六、如还有其它问题,可登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进行查询。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2015 年)时间工作安排1 月提交推荐材料2 月形审、受理项目公布4 月初评网络评审5 月-6 月初评会议评审6 月初评结果公布6 月-7 月初评通过项目考察、异议处理8 月评审委员会会议9 月奖励委员会会议、监督委员会会议10 月报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11 月下一年度推荐工作部署12 月批准、授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填写说明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填写说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适用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设置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A4纸张(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
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45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推荐书及其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
装订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不需另加封面。
一、项目基本情况《奖种》填写欲推荐奖种。
《学科(专业)组代码》指推荐项目应属哪一个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需按下列学科(专业)组设置填写对应的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奖对应学科评审组是:01、数学与力学;02、物理与天文;03、化学;04、地球科学;05、生物学;06、基础医学;07、信息科学;08、材料科学;09、工程技术科学;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对应专业评审组是:11、农业;12、林业;13、养殖业;14、轻工;15、纺织;16、电子、仪器仪表;17、计算机;18、机械制造;19、动力与电气;20、民用核技术;21、化工;22、无机非金属材料;23、金属材料;24、土木建筑;25、国土资源与利用;26、水利;27、交通运输;28、环境保护;29、自然灾害监测预报;30、技术基础;31、医疗卫生与运动医学;32、中医中药;33、医药与生物医学工程;34、公安;35、安全;36、国防科技工业;37、军事科技;38、军队后勤科技;39、军队武器装备科技。
《序号》、《编号》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得超过30个汉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2013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项目简介(限1200字)三、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三、主要技术发明(保密要点)四、第三方评价(限2页)五、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六、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专家推荐不填写此栏)(单位推荐不填写此栏)十一、主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2.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 3.应用证明4.其他证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严格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全面填写,否则作为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提交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两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
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cm,上下各2.8 cm(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板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偕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八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两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
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具体要求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个汉字。
推荐专家基本情况一览表-渠凤丽-曲阜师范大学人事处
8.Colorimetric platform for visual detection..
9.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based on electron transfer….
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
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专业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及硕士研究生科研论文。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注重教学研究,发表两篇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应用合作:
与济宁市利特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合作研发石墨烯项目获得科技部国际合作基金(2013,480万)和山东省重大自主专项基金支持(2014,200万)。
或发表刊物名称
影响
因子
位次/人数
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纳米传感新方法在食品安全及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以生物传感技术构建疾病早期筛查机制的调查分析研究
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免疫生物传感信号放大系统研究
2014.02
2013.09
2012.07
2012.12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SCI一区)
Anal. Chim. Acta(SCI二区)
Biosens. Bioelectron.
(SCI一区)
Electrochim Acta
(SCI三区)
Electrochem Commun
(SCI二区)
Biosens. Bioelectron.
(SCI一区)
Biosens. Bioelectron.
推荐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基本情况一览表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功能性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生物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 功能性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生物传感研究推荐单位 教育部推荐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立足于纳米技术,针对疾病早期诊断中检测技术所遇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通过合成新途径的探索,构筑新型功能性纳米材料,并利用生物分子组装纳米探针,结合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荧光等分析技术,发展了一系列生物传感新方法,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该项目在超声化学、微波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方面具备鲜明的特色,创新地采用超声化学与微波化学方法制备了系列功能纳米材料;率先发现了Au 纳米簇、石墨烯量子点和CdS 球状纳米簇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创新性地提出了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新方法;利用构筑的功能性纳米新材料建立了系列高灵敏免疫分析方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策略。
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
该系列研究成果在纳米科学及生物分析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特色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来源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
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研究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十三年中,我们的研究围绕着功能性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生物传感展开,针对疾病早期诊断中检测技术所遇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设计与组装了一系列功能性纳米材料,基于特异性识别作用,结合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和荧光等分析技术,在生物分子的分析方法上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创新地采用超声化学与超声电化学方法制备了系列功能纳米材料,率先利用超声技术快速组装了CdSe中空纳米球,发现了CuS 量子点具有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发光性质,2-x采用超声协助的化学剥离法合成了荧光可调的石墨烯量子点并成功用于细胞成像研究,为推进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中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材料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颖有效的控制器和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完善了时延系统 的时 延相关稳定性和鲁棒控制理论体系。
项目的 8 篇代表性论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被他 引总计 1315 次,其中 SCI 他引 905 余次,并有 1 篇论文获得自动控制领域著名 期刊《Automatica》的高被引论文奖。
(2)巴西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鲁棒与非线性国际杂志(IJRNC) 领域主编 C. E. de Souza 教授及其合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一”的评价为:“效仿 Xu and Lam (2005)关于线性状态时延系统的结果,本文提出的方法没有用到模型 变换或向量内积的上界,这与众多现存时延相关 Lyapunov-Krasovskii 泛函方法 形成鲜明对照。”(其中 Xu and Lam (2005)代表性论文 1)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高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时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时
延系统作为无穷维系统,在稳定性分析和反馈控制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特别是减小时延相关的分析与设计条件的保守性问题,成为时延系统理论研究领 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围绕不同结构的时延系统,深入研究了时延相关稳定性、不同性能指 标约束下的鲁棒控制和滤波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突破:提出了减小时延相关 稳定性判据保守性的松弛变量方法,获得了具有较少决策变量的稳定性判据;创 新性地证明了若干重要的稳定性判据之间的等价关系,揭示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 的本质联系;创新性地提出了扩展耗散性概念,将多种重要的性能指标整合在了 一个框架之中,统一了基于不同性能指标约束的控制器和滤波器的设计结果,为 鲁棒控制理论体系的完善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一等奖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1Z-102-1-01 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赵忠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仙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楠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闻海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二等奖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推荐专家1Z-101-2-01 若干重要的可压缩欧拉方程整体解研究黄飞敏(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振(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吴文俊2Z-101-2-02 凯勒几何中的典则度量和里奇流朱小华(北京大学)中国数学会3Z-101-2-03 回归中的模型检验和降维朱力行(香港浸会大学)王梓坤,严加安,马志明4Z-101-2-04 无限维控制系统的结构理论张旭(四川大学)刘应明,彭实戈,李安民5Z-102-2-01 大样本恒星演化与特殊恒星的形成韩占文(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陈雪飞(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孟祥存(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王博(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云南省6Z-102-2-02 北京谱仪II实验发现新粒子金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卫国(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房双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季晓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闫沐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Z-102-2-03 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龙桂鲁(清华大学),邓富国(北京师范大学),仝殿民(山东师范大学),李岩松(清华大学),王川(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8Z-102-2-04 量子几何相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朱诗亮(华南师范大学),汪子丹(香港大学)广东省9Z-103-2-01 荧光染料识别与响应调控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彭孝军(大连理工大学),段春迎(大连理工大学),樊江莉(大连理工大学),何成(大连理工大学),白志平(南京大学)教育部10Z-103-2-02 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龚流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蒋耀忠(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吴云东(北京大学),宓爱巧(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卓(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安徽省11Z-103-2-03 电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效应、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研究孙世刚(厦门大学),周志有(厦门大学),田娜(厦门大学),陈声培(厦门大学),姜艳霞(厦门大学)教育部12Z-103-2-04 纳微配位空间的金属-有机超分子组装行为及构效关系苏成勇(中山大学),康北笙(中山大学),鲁统部(中山大学),潘梅(中山大学),姜隆(中山大学)教育部13Z-103-2-05 高分子复合材料杨振忠(中国科学院化中国科学院微加工制备及其物理与化学问题学研究所),徐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永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4Z-103-2-06 基于碳氢键活化的氧化偶联施章杰(北京大学),李必杰(北京大学),万小兵(北京大学),杨尚东(北京大学),林松(北京大学)张礼和,高松,麻生明15Z-103-2-07 基于手性膦氮配体的不对称催化侯雪龙(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戴立信(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严小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彭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市16Z-104-2-01 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朱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文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连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乔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7Z-104-2-02 典型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与调控原理朱利中(浙江大学),陈宝梁(浙江大学),杨坤(浙江大学),林道辉(浙江大学)教育部18Z-104-2-03 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敬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彭澎(中国科学院地中国科学院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Z-104-2-04 沙尘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影响机理的研究黄建平(兰州大学),王式功(兰州大学),王天河(兰州大学),周自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陈斌(兰州大学)甘肃省20Z-104-2-05 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邵明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张建华(香港中文大学),上官周平(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明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康绍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21Z-105-2-01 水稻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的基因基础与调控机理王石平(华中农业大学),储昭晖(华中农业大学),丁新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华中农业大学),孙新立(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2Z-105-2-02 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杨维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东乔(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唐祚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红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3Z-105-2-03 TNF诱导的细胞坏死分子机制的韩家淮(厦门大学),张端午(厦门大学),谢昌传(厦门大学),教育部研究张娜(厦门大学),周化民(厦门大学)24Z-105-2-04 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陈化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康震(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邓国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周继勇(浙江大学),李泽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业部25Z-105-2-05 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裴端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清华大学),秦宝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秦大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小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省26Z-105-2-06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孙兵(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施木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邓位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晓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刘智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27Z-106-2-01 日本血吸虫寄生和致病分子基础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韩泽广(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胡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刘锋(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王升跃(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冯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上海市控制所)28Z-106-2-02 若干重要中草药的化学与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岳建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升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樊成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29Z-106-2-03 寡糖的合成及某些基于糖类的药物发现叶新山(北京大学),熊德彩(北京大学),耿轶群(北京大学),王冠男(北京大学),张礼和(北京大学)原卫生部30Z-106-2-04 热休克蛋白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在环境应激和疾病中的作用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南京医科大学),林东昕(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张晓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31Z-107-2-01 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黄维(南京邮电大学),赖文勇(南京邮电大学),解令海(南京邮电大学),范曲立(南京邮电大学),唐超(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32Z-107-2-02 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的自由权矩阵方法吴敏(中南大学),何勇(中南大学),张先明(中南大学)湖南省33Z-107-2-03 生物计算中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研究许进(北京大学),魏小鹏(大连大学),张强(大连大学),王天明(大连理工大学),滕弘飞(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34Z-107-2-04 基于不充分信息周志华(南京大学),教育部的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陈松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敏灵(南京大学),黎铭(南京大学),谭晓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5Z-107-2-05 多源干扰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理论研究郭雷(东南大学),孙长银(东南大学),吴淮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涛(东南大学)江苏省36Z-107-2-06 复杂对象的几何表示和计算理论与方法鲍虎军(浙江大学),周昆(浙江大学),刘利刚(浙江大学),张纪文(浙江大学),蔺宏伟(浙江大学)浙江省37Z-107-2-07 基于自然智能的学习与优化基础理论研究焦李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茂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38Z-108-2-01 高效光/电转换的新型有机光功能材料张晓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述汤(香港城市大学),张秀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陶斯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成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39Z-108-2-02 热电材料的多尺度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陈立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文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史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唐新峰(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40Z-108-2-03 多功能金属有机黄维扬(香港浸会大香港特别行政区聚合物/磷光材料及其在新兴领域的应用研究学),周桂江(香港浸会大学),何卓琳(香港浸会大学),王行柱(香港浸会大学),何泽(香港浸会大学)41Z-108-2-04 纳米电催化能源材料的功能定向制备和协同效应机理研究沈培康(中山大学),徐常威(中山大学),孟辉(中山大学),刘应亮(暨南大学)广东省42Z-108-2-05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和(香港科技大学),王荣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晋平(北京大学),刘晨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43Z-108-2-06 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机理杨德仁(浙江大学),张辉(浙江大学),杜宁(浙江大学),沙健(浙江大学),马向阳(浙江大学)浙江省44Z-109-2-01 燃料设计理论及其控制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基础研究黄震(上海交通大学),吕兴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45Z-109-2-02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林京(西安交通大学),屈梁生(西安交通大学),邱海(西安交通大学),吴芳基(西安交通大学),张爱民(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教育部46Z-109-2-03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滕锦光(香港理工大学),陆新征(清华大学),林力(香港理工大学),叶列平(清华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47Z-109-2-04 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高峰(上海交通大学),刘辛军(清华大学),赵现朝(上海交通大学),金振林(燕山大学),李为民(河北工业大学)教育部48Z-109-2-05 面向再制造的表面工程技术基础徐滨士(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王海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张显程(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董世运(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梁秀兵(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市49Z-109-2-06 燃料电池中多相能质传递与反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机理赵天寿(香港科技大学),杨浩(香港科技大学),陈蓉(香港科技大学),刘建国(香港科技大学),杨卫卫(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50Z-109-2-07 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龙驭球(清华大学),岑松(清华大学),龙志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傅向荣(中国农业大学),陈晓明(清华大学)吴良镛51Z-110-2-01 纳米结构金属力学行为尺度效应的微观机理研究武晓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魏悦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洪友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52Z-110-2-02 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效应与破坏理论王铁军(西安交通大学),申胜平(西安交通大学),匡震邦(西安交通大学),邵珠山(西安交通大教育部学),马连生(西安交通大学)53Z-110-2-03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孙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江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世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令第15号【发布部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变更)【公布日期】1993.05.08【实施日期】1993.05.0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任宋健一九九三年五月八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的研究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或者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搜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二)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三)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采用。
第四条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等奖四个等级。
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能推动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对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首创或者领先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一等奖。
在科学上有重要的发展,并能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二等奖。
在科学上有较大的发展,对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或者对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三等奖。
在科学上有一定的发展,对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或者对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评为四等奖。
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取高品质液体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863、973 等项目的资助下,针对生物质热解制取高品质 液体燃料中,由于含大量碳氧键,提质脱氧易缩聚的世界性难题,历经多年,解析了 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碳氧键断键机理,提出了结构定向调变 预处理方法,发现了生物质直接催化热解一步法制备汽油、航油等不含氧燃料和生物 质快速热解-定向温和加氢制备醇类含氧燃料两条转化新途径,揭示了转化过程中碳氧 键演变机理和产物缩聚机制,提出了抑制缩聚方法,大幅提高了目标产物收率和品质。 该项目 8 篇代表性论文被欧、美、加、澳、中等国院士和著名学者在 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权威期刊 SCI 他引 567 次,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为生物 质高值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负责人连续三年(2014-2016)入选能 源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能源领域顶级期刊 Fuel Process. Technol.(IF3.75) 副主编,Int. J. Greenh. Gas. Con.(IF3.74) 、太阳能学报等期刊编委,教育部科 技委学部委员等学术兼职,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该项目曾获 2017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 一等奖,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 2018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按照提名书表格列出主要内容,不需再做表格) 论 文 署 名 SC 论文专著 序 号 名称/刊名 /作者 影响 因子 年卷页 码 发 表 时 间 通 第 讯 一 作 作 者 者 国内作 者 I 他 引 次 数 他 引 总 次 数 单 位 是 否 包 含 国 外 单 位 Comparison of non-catalytic and catalytic fast 5.65 pyrolysis of corncob 1 in a fluidized bed reactor/Bioresource Technology/Huiyan Biomass fast He Zhang, Rui Xiao, pyrolysis a Huang, Gangin Xiao fluidized bed reactor under N2, CO2, 5.65 CO, CH4 and H2 1 atmospheres/Bioreso urce Technology/Huiyan Zhang, Rui Xiao, Denghui from Wang, Biodiesel palm Guangying He, oil via loading Shanshan Shao, KF/Ca-Al 3.21 Jubing Zhang, hydrotalcite 9 Zhaoping Zhong catalyst/Biomass & Bioenergy/Lijing Gao, guangyuan Teng, Guomin Xiao*, Ruiping Wei 2009 年 100 卷 1428-14 34 页 200 8年 张 张会岩, 09 肖 16 会 肖睿,黄 月 睿 7 岩 和,肖刚 30 日 张会岩, 2011 年 102 卷 4258-42 64 页 201 肖睿,王 0年 张 邓惠,何 12 肖 会 光莹,邵 月 睿 岩 珊珊,张 23 居兵,仲 日 兆平 2010 年 34 卷 1283-12 88 页 201 高李璟, 0年 肖 高 腾广远, 04 国 李 66 月 肖国民, 民 璟 28 魏瑞平 日
国家科委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评审的若干说明
国家科委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评审的若干说明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88.09.01•【文号】•【施行日期】1988.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发布日期:1993年5月8日实施日期:1993年5月8日)废止国家科委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评审的若干说明(1988年9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申报、评审工作,特作如下说明:一、奖励范围及应具备的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奖用于奖励建国以来集体或个人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
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学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2、研究成果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学术专著出版。
因涉密不宜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须进行过同行专家评议或鉴定,并提供书面评议或鉴定证书和申报部门出具的保密证明。
可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必须公开发表,不能以评议或鉴定代替。
二、奖励标准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四等,根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系统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一等奖研究成果为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在科学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怀的进展,能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对人类社会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学术上为国际首创或领先,研究工作有系统性。
二等奖研究成果为重要的科学发现,或在科学理论上有重要的发展,能推动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对个类社会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学术上为国际领先,研究工作有系统性。
三等奖研究成果在科学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对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类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是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原则上由推荐单位(专家)提供。
推荐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必须由推荐单位(专家)客观、如实、准确作出;重要科学发现、论文专著目录、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以及主要完成人情况等客观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可以由被推荐的项目完成人提供,但推荐单位(专家)要对有关内容认真严格审查,并承诺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推荐书中所有内容应根据本填写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
形审不合格的推荐书退回推荐单位(专家),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须按要求填写和上传。
主件第二、三、五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八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
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
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具体要求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1.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
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准确反映科学发现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征。
3.主要完成人: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自动生成。
4.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推荐单位填写。
若选择专家推荐,则由推荐系统根据《专家推荐意见表》自动生成。
5.学科分类名称: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学科,按重要程度依次填写,最多可以填写3个学科名称。
所填学科名称次序应与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点所属学科名称和顺序保持一致。
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代码:推荐号:二、项目简介三、项目详细内容四、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注:每位完成人一页,可以复制。
注:每位完成人一页,可以复制。
六、推荐单位意见七、主要论文、专著目录11- -八、主要论文、专著内容摘要12- -九、附件1.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6篇)2.上述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情况(不超过6篇)3.检索报告4.其它证明材料13-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是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推荐书》要严格按标准A4纸打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为4号字,推荐书及其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推荐书一致。
装订后勿另附加封面。
一、项目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指推荐的项目应属哪一个学科评审组评审,按下列设臵填写学科组名称和相应的代码。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学科评审组的名称与代码:数学与力学、物理与天文、化学—01;生物学及基础医学—02;工程技术科学—03;推荐号:由推荐单位分配,系统自动生成。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个汉字。
项目名称(英文):项目的英文名称应准确,不超过200个字符。
主要完成人:按贡献大小依顺序排列。
本栏所列的主要完成人应是推荐书附件中提交的主要论文(排在前4名)或专著的作者。
每个项目人数不超过4人。
主要完成单位:是指主要完成人所在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主题词:按《国家汉语主题词表》填写3个至7个与推荐项目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词,每个词语间应加“;”号。
学科分类名称与代码:是评审过程中确定评审组、选择评审专家的主要依据,应按项目主要发现点所属学科(专业)的重要程度顺序填写,最多可填写3个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尽可能写到三级学科。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示材料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环境工程
推荐专家意见:随着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污水年均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低碳节能污染物处理已经成为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污染物定向转化与资源、能源回收已成为未来国际上污水处理主要发展趋势。生物电化学系统作为一项新兴的污染物定向转化技术尚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科学问题。本项目围绕着生物电化学系统梯级利用有机污染物定向转化产氢/产电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污染物定向降解转化强化产能、胞外电子转移与定向调控、多元耦合系统构建与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生物电化学系统实现污水处理能源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哈工大微生物电化学研究团队在我国率先开展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科学理论、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示范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数量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处于世界第二位,培养了一批该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综上,我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建立了多元生物质定向转化技术系统。探明了多元有机污染物在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定向转化途径,建立了定向还原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生物可给性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氧的高效还原和温度调控等提高能量回收效率的技术方法,为生物电化学系统实现污水处理能源化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3、学术成果及价值
本研究共发表SCI论文87篇,主要期刊有Energy Environ. Sci.、Biotechnol. Adv.、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等。成果被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Rittmann和Bruce Logan、比利时皇家科学和艺术学院院士Willy Verstraete、著名期刊ES&T和Nano Letter等正面引用和评价3698次,SCI他引3313次。8篇主要论文他引总数1242次(SCI他引828次),最高影响因子25.427,平均影响因子8.1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在该领域本团队是国际上一支重要研究力量,所发表该领域研究论文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排名第二位。先后主办中国第一、第三届国际微生物电池学术研讨会以及第一届亚太地区生物电化学学术研讨会,担任国际生物电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水协会资源回收Cluster常务理事,国际水协会AD理事会理事,AD China主席等职务。
推荐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区域虚拟水流动二、申报奖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推荐专家王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康绍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四、项目简介:该项目涉及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学科。
以创新和发展农业水资源管理理论、方法与策略为科学目标,重点研究区域多尺度粮食生产水足迹与虚拟水流动相关基础性问题,形成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流动过程科学成果,发展了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为推动实施管理节水提供了新策略与新路径,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基于水文过程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尺度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水足迹计算未考虑尺度效应的缺陷,实现了旱作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一体化评价。
在解析粮食生产耗用水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水文过程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尺度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水足迹计算缺陷;提出基于水足迹框架的农业用水综合效率评价新指标,实现了多尺度旱作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一体化评价,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足迹与虚拟水流动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资源汇交共享,为农业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持。
(2)揭示多时空尺度粮食生产水足迹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水足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客观事实,解析了形成机制。
系统分析了灌区、流域、全国长时间序列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过程与变化特征,发现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水足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客观事实;在揭示区域粮食生产过程蓝、绿水消耗与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发现技术潜力挖掘差异是导致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足迹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应作为管理节水的主要抓手。
(3)建立区域粮食虚拟水流动通用解析方法,破解了区域间虚拟水流动路径矢量化难题,阐明了虚拟水流动伴生效应并提出调控策略。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一、项目名称泛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及应用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自然资源部提名意见:数字化地质调查和泛数字化地质调查是变革传统(手工式)地质调查为现代化(人工智能地质大脑大数据云计算)地质调查模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从年开始,经过年的持续研发与推广应用,形成了完整的地质矿产调查全流程数字化理论、技术方法和自主软件平台,涵盖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地质遗迹调查、地质环境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含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等内容,贯穿整个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
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被公认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革新,在国土资源部“九五”科技总结表彰大会上,研究成果被认为“展示了世纪地质工作者的新形象”。
该方法已成为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并广泛使用。
从年开始,数字地质调查开始向泛数字地质调查演化和提升,开创了地质调查智能空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作及应用模式。
年来,该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项,专著部。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项。
该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区域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危机矿山接替资源调查等项目,覆盖地质行业,涉及全国地质、冶金、有色、武警黄金、化工、建材、核工业、煤炭等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部门、大型矿业公司。
其理论与技术已纳入了多个大学本科生课程,并已在多个国家应用。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由于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涉及的专业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过程复杂,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年来,地质调查传统的手段和方法一直以手工为主。
由于数据以主观性和描述性为主,一直是制约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的瓶颈。
中国地质调局从成立伊始()就把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就一直作为我国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总体思路的一条主线、宗旨和目标。
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地质调查评价专项的支持下,经过近年的持续集成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了泛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软件体系,实现了地质调查全流程的数字和部分智能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然科学奖推荐书国家⾃然科学奖推荐书(2017年度)⼀、项⽬基本情况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三、项⽬简介(限1200字)浅部资源⽇趋枯竭,矿产开采⾛向深部,传统岩⽯⼒学理论⽆法适应深部采矿实践,特别是不能准确获取岩⽯动⼒学参数和⽆法揭⽰深部硬岩⾮常规破坏等灾害问题,硬岩矿深部开采理论与技术长期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
该项⽬突破以单⼀受⼒状态为特征的传统岩⽯静⼒学和岩⽯动⼒学理论制约,在提出中⾼应变率岩⽯动⼒测试⽅法并精确获取岩⽯动⼒破裂特性与能耗特征的基础上,建⽴岩⽯动静组合加载理论,深刻揭⽰深部硬岩破裂机理与灾变特征,进⽽为提出以深部硬岩灾害诱变与能量调控为特征的深部硬岩⾮爆连续开采模式提供理论⽀撑。
通过近20年持续研究,主要内容和科学发现包括:(1)中应变率下岩⽯动⼒测试⽅法。
提出半正弦波加载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矩形波加载⽅法,解决了岩⽯动⼒加载过程中波形弥散、应变率变化⼤、重复加卸载等国际难题,实现了近定常应变率下岩⽯动态本构参数与能耗特征的准确获取,制订了国际岩⽯动⼒学测试标准,在全世界推⼴应⽤。
(2)岩⽯动静组合加载理论。
提出动静组合加载学术思想,发明并建成世界上第⼀套岩⽯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揭⽰了岩⽯在动静组合载荷下的破裂机理与能量耗散特征,突破了传统单⼀动载或静载⽅法的局限,为新型钻采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核⼼理论与技术⽀撑。
(3)深部硬岩灾害发⽣机理与能量调控理论。
提出了基于岩层特性与岩⽯冲击指数关系的硬岩辨识⽅法,建⽴了以组合加载能量密度为指标的⾼应⼒岩体灾变失稳与破坏判据,揭⽰了开采扰动下⾼应⼒硬岩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深部硬岩致灾储能向⼯程有益能量转化的有序调控⽅法,为从传统的钻爆⾮连续开采到⾼效⾮爆连续开采的硬岩深部开采⽅法变⾰奠定了基础。
项⽬的科学价值在于:(1)提出的岩⽯动⼒测试⽅法为中⾼应变率下岩⽯⼒学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了新的⽅法和标准;(2)提出的岩⽯动静组合加载理论,真实还原了深部硬岩开采的⼒学环境,揭⽰了深部硬岩破裂机理。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公司
刚
东方电气集团东 方锅炉股份有限 公司
宋刚,郭强,周棋, 孟 庆松,林山虎, 聂立, 苏虎,郑兴胜, 杨虎, 黄敏,周旭
程乐鸣,王勤辉,方梦
祥,施正伦,周劲松,
浙江大学
余春江,王树荣,高 翔,骆仲泱,倪明江, 岑可法
王仕能,陈卫国,许
西南电力设计院 华,申克,易礼容,秦
学,万屹,党楠
四 川 电 力 建 设 三 李俊、杨清茂、黄德
一、项目简介: 项目属动力与电气科学技术领域。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其中低热值燃料超过。实践表明,因燃料适应性和低成本污染
控制优势,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成为低热值燃料利用的最佳选择,得到迅速发展。为进一 步提高效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超临界锅炉研发, 经过十余年联合攻关,完成了世界首台超临界锅炉工程示范的创新实践,性能全面超过国外 同期开发的超临界锅炉,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
无
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责人,主持关键技术开发,对创新
点、、有创造性贡献。
徐鹏
总经理
高级工 程师
东方锅炉
东方锅炉
白马超临界循环流化锅炉研制的 总负责人,对创新点、、有创造性 贡献。
胡昌华
主任
教授级 高工
国能白马
国能白马
主持了超临界锅炉工程技术研究 和示范工程建设,对创新点、、有 创造性贡献。
凌文
国际能源署关于循环流化床燃烧发展动态的年度报告《 》( )中,将该项目完成的作 为国际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反映出这是中国在洁净煤燃烧技术领域对世界的贡献。 () 获得奖励
项目的创新点包括关键技术、锅炉研制和示范工程三部分,各部分分别获得教育部及行 业协会一等奖:《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年获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 奖;《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研制》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超临界循环流化 床锅炉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年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
钙钛矿化合物负热膨胀调控与机理研究.doc-附件4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化学学科固体化学重要方向,涉及物理、化学、晶体学、材料等多学科 交叉。揭示物质属性的本质一直固体化学学科重要的研究命题,有利于发现新化合物 以及设计与调控物质性能。本项目以负热膨胀(NTE)为研究目标,在钙钛矿型结构 化合物制备、晶体结构、化学成键、点阵动力学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解决 负热膨胀本质和功能裁剪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本项目丰富了固体化学在晶格、电子、 声子相互作用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1、1999 年率先开展 PbTiO3 基负热膨胀材料研究,并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系统地 研究了从-150 到 1000ºC 的 PbTiO3 的热膨胀性,对 PbTiO3 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电子 结构、晶格动力学、热膨胀性、铁电铁磁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热膨胀系数(CTE) 的变化规律,实现了 CTE 和铁电铁磁化合物的可控制备。发展了熔盐法快速制备钙钛 矿结构氧化物,设计和制备出零膨胀高性能压电陶瓷 PT-BMT、优异力学性能的多铁性 零膨胀陶瓷 PT-BNT 等。研究结果被国际上的理论工作者作为标准。对 CTE 调控方面 研究在国际上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被用于提升铁电、压电、热电等功能薄膜 的性能。 2、发现了负热膨胀增强及零膨胀体系。一般正热膨胀材料与负热膨胀材料复合或 固溶,都使 NTE 削弱。我们的研究发现,当在 PbTiO3 的 A 位替代 Cd 形成固溶化合物 (Pb,Cd)TiO3,NTE 得到增强;当在 A、B 位同时替代 Bi、Fe,形成 PbTiO3-BiFeO3 固 溶化合物,得到巨大 NTE。这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仅有两例 NTE 氧化物增强体系。发 现 了 目 前 为 止 在 高 温 下 ( 500ºC ) 仍 具 有 零 膨 胀 特 性的 氧 化 物 0.7PT-0.3BZT 和 0.6PT-0.3BZT-0.1BF,该化合物的发现为零膨胀材料高温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3、实现了热膨胀有效调控和物性的裁剪,设计和制备出一系列零膨胀多功能陶瓷。 通过元素替代等结构设计实现了负热膨胀性能调控,如通过简单调节 0.5PbTiO3-0.5(Bi1-xLax)FeO3 中 La 含量(0.0 x 0.2),即可达到在巨大范围内控制热膨 胀性能的目的,该研究结论为有效控制 NTE 提供了直接途径,即通过控制元素的铁电 活性控制 NTE。制备出零膨胀高性能多铁性陶瓷 PT-BNT,该体系是室温多铁性陶瓷, 热稳定性好,力学性能优越。通过化学修饰,零膨胀功能陶瓷 PT-BNT-BS 的压电系数 达到 314pC/N,极具应用前景。我们报道的钙钛矿铁电体 PbTiO3 体系的热膨胀被认为 是具有化学替代高度可调性。 4、揭示 PbTiO3 负热膨胀机理。我们通过 RAMAN 光谱晶格动力学、高温中子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
推荐专家3意见:
(注意:多名专家联合推荐时,推荐意见内容可各有侧重,推荐等级应一致。)
陆面与大气间水分、能量和二氧化碳通量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态与水文过程耦合机理的基础数据,以此为切入点,该项目在国内较早建立了涵盖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通量观测网络,开展陆气通量变化的长期连续观测,获取了水分、能量和二氧化碳通量在日内、季节和年际的变化过程,全面而系统揭示了植被生态系统对蒸散发的微观控制机理,并为生态水文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数据资料。在微观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流域尺度气候-植被-水文耦合关系,并建立了理论公式,发展了流域生态水文学基础理论。提出了流域径流变化分析方法,定量解析了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径流减少的要因和贡献率,是定量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有效方法。
3、该项目提出的流域径流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弹性系数方法【代表性论文6】,被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Brikowski教授评价为该解析方法(在评价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时)具有仅需要气候变量均值及趋势和流域参数,而不依赖于大量观测数据的优点”(“These analytic methods have the advantage of requiring only mean or trend of climate and basin variables, and not requiring extensive historical measurements.)。(2015, Hydrol. Process.)【引文3】。该方法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采用,如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等应用于黄土高原(Liang et al., 2015, Water Resour. Res.),中国科学院夏军院士等应用于北京水源区(Xia et al. , 2014, Hydrol. Sci. J.),中科院地理所汤秋鸿研究员等应用于黄河流域(Tang et al. , 2013, Hydrol. Earth Syst. Sci.),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Renner博士等应用于美国400多个流域(Renner and Bernhofer, 2012, Hydrol. Earth Syst. Sci.)。
1、该项目关于蒸发能力演变规律及蒸发悖论的阐释【代表性论文1】,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两院院士Dickinson教授(2012,Atmos. Chem. Phys.)【引文1】引用了该项目关于中国蒸发皿观测值变化趋势的结果。关于蒸发皿下降原因的结论被中国工程院张建云院士引用(Bao, et al., 2011, IAHS Publ., 344)。提出的蒸发能力两阶段变化趋势的结论被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所引用(Liu et al., 2013, Theor. Appl. Climatol.)。该项目在华北农田的水分-能量-CO2交换机理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引用【代表性论文2】。美国两院院士Dickinson教授团队(2013,Rev. Geophys.)【引文2】引用该成果,阐述了植被类型对蒸散发的重要影响。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Ding, et al., 2013, Agric. For. Meteorol.),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Xiao教授(Xiao, et al., 2013, Agric. For. Meteorol.),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Kakani教授(Wagle & Kakani, 2013, Ecohydrology)等引用该成果作为同类观测的参照与验证。
该项目注重观测数据积累、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原创性成果。项目第一完成人及其研究团队长期活跃在生态水文科研第一线,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广泛影响。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推荐专家3姓名
程国栋
推荐专家3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推荐专家3职称
研究员
推荐专家3学科专业
该项目的 8 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同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上,其中5篇发表于Water Resources Research;8 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 476 次,其中 SCI他引 453 次。 该项目成果获 2015 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客观评价: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在Web of Science中他引476次,其中SCI他引453次(附件3)。主要完成人应邀在AGU Fall Meeting等国际会议、美国驻华大使馆等机构作主旨/特邀报告9次。所建立的流域气候-水文-植被耦合关系函数被澳大利亚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arquhar教授命名为“Choudhury-Yang方程”,项目主要成果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等引用,并获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附件7-1)。
1、揭示了我国缺水地区的生态与水文过程耦合机理。基于长期气象水文观 测,辨析了导致我国河川径流减小的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揭示了全国不同气 候区的水热耦合演变规律;针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建立了以土壤-植被-大气系 统中水分、能量和二氧化碳通量观测为核心的生态水文观测站网,揭示了我国 北方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理,为生态水文学研究奠定 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推荐专家2姓名
傅伯杰
推荐专家2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专家2职称
研究员
推荐专家2学科专业
生态学
推荐专家2意见:
(注意:多名专家联合推荐时,推荐意见内容可各有侧重,推荐等级应一致。)
全球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改变了陆地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机理是生态水文学的核心科学问题。该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系列项目,长期开展野外观测、机理分析、数值模拟和应用基础等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从水分与能量耦合角度揭示了作物生长与水分、能量、二氧化碳通量相互影响机理,实现了流域尺度的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基于气侯-水文-植被耦合关系,定量刻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的影响,增进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水资源时空演变规律的认识,为制定变化环境下的水与生态安全应对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该项目从微观机理到宏观规律,从野外观测到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变化环境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理与规律,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力。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水利工程学科。 全球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改变了陆地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水安全、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 计划(IHP-Ⅴ)将生态水文学作为 21 世纪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前沿领域,美国科 学院和工程院 Rodriguez-Iturbe 院士指出,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机理是生态水文 学的核心科学问题。该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和重大 等系列项目资助下,经过十余年的系统深入研究,在生态水文机理与模型、理 论与方法、以及流域生态水文变化规律等方面取得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该项目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其中的8篇代表性论文中有5篇发表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在流域尺度上建立的气候-水文-植被耦合关系函数被国际同行命名为Choudhury-Yang方程。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专家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变化环境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理与规律
推荐专家1姓名
王光谦
推荐专家1工作单位
青海大学
推荐专家1职称
教授
推荐专家1学科专业
水利工程
推荐专家1意见:
(注意:多名专家联合推荐时,推荐意见内容可各有侧重,推荐等级应一致。)
近年来,以径流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流域水文响应给我国水资源安全带来巨大挑战。该项目抓住变化环境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从观测到机理,从理论到模型,从方法到应用,开展了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认识流域生态水文机理、理解流域水文过程演变、预测径流和植被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我国大江大河径流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该项目团队在黄河流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定量辨识了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黄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特别是植被变化与水文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性认识,为更好理解黄河流域来水来沙变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也可以作为泥沙变化归因分析的借鉴。
3、提出了变化环境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分析框架,并应用于我国水文水资 源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评价。提出了基于 Choudhury-Yang 方程和分布式水文模 型的流域生态水文变化分析框架,定量评估了近 50 年来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长 江、黄河、海河和松花江等流域径流减小的贡献,揭示了我国主要流域径流减 小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水文过程(主要包括蒸散发、径 流和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国际 IAHS-PUB 科学计划发起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Sivapalan 教授评价 Choudhury-Yang 方程“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给出了研究流域水量平衡对气候 和植被敏感性的框架”。Choudhury-Yang 方程被国际同行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预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文水资源演变,澳大利亚国家水委员会在 “缺乏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指南”中推荐采用该方程。IPCC 第 4 次评估报告引用 该项目对黄河等流域径流演变的研究成果,作为评价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 响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