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
23句《论语》精华,了解修身为人之道,受益终生!
23句《论语》精华,了解修身为人之道,受益终生!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4.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5.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8.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10.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摘抄,做人方面
《论语》摘抄,做人方面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做人方面的摘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解释:自己不希望得到的事物,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这是孔子强调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之一,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解释: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做人的价值观的强调,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加注重道义和道德,而不是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解释:君子能够在保持和谐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见,而小人则往往盲目附和,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做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同时也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解释:君子心胸开阔,坦荡荡,不会因为私利而斤斤计较;小人则常常感到忧虑不安,患得患失。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坦荡的人,不要被私利所困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
解释:君子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坚定,不轻易放弃;小人则往往在困境中失去理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这句话教导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和坚定,不要轻易放弃。
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不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仅仅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
读论语,学做人作文
读论语,学做人作文
《读论语,学做人》
哎呀呀,说起《论语》啊,那可真是太有说道啦!以前我对它其实没啥特别感觉,但经历了一件小事之后,我发现它里面的智慧可太有用啦。
前阵子我和朋友约着一起出去玩儿,去了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有个小贩卖那种很可爱的小挂件,我和朋友都看中了一个。朋友问摊主多少钱,摊主说二十块,我一听觉得有点贵呀,就随口嘟囔了一句:“这么贵啊!”摊主听了就有点不高兴,说:“这还贵啊,我进价都很高呢!”当时我就觉得这摊主不太好说话,然后我朋友就说:“十五块行不?”摊主立马就生气了,大声说:“不行!就二十,爱买不买!”我这火爆脾气一下就上来了,正想跟摊主理论一番呢,突然就想到了《论语》里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就想啊,我要是摊主,我也不喜欢别人这样跟我讨价还价还态度不好呀,这么一想,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下去了。我拉了拉朋友说:“算啦,就二十吧,人家也不容易。”然后我们就买了下来。
嘿,你别说,就这么个小事,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论语》里那些话的意义。它真的能教会我们怎么更好地与人相处,怎么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呀。现在我再看《论语》,感觉那可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
装满了智慧宝贝的大箱子呢!以后呀,我可得好好读一读它,学一学怎么做人,让自己变得更加温和、善良、会处事。嘿嘿,这就是《论语》带给我的小感悟啦!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五篇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五篇
论语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意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
方到来,不也很快乐吗?所以我觉得,人生,好比一块面包,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过完了,你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处的东西,不是吗?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
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
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
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
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上面几句论语,我感觉自己又增长了一些知识,又懂了几分道理.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5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五四运动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期间〝批孔〞思潮也曾盛极一时,而在现在,我们也可以不时地听到〝新儒家〞等给传统儒学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学的现代意义,成为一个思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多篇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多篇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1
从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只是背诵,现在再来看,这一小段话蕴含着许多道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
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篇1)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学会做人处事读后感(精选6篇)
学会做人处事读后感
学会做人处事读后感(精选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会做人处事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学做人做事》一书,选取《论语》中与做人、做事有关的语言及其注解,加上贴近生活的古今中外的小故事,读来使人感受到先哲们积极的精神和挥洒自如的处事方法,领略到一种聪慧而理智的做人处世之道。
从书中我感悟到,人来到这个世界,笼统的讲,就是要做好两件事:做人,做事。做人侧重于品德,就是常说的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做事侧重于能力、方法与技巧。可是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不能把做人和做事很好的统一起来,做人缺少做事的本领,做事又缺少做人的品质,使人生之路上留下一些大大小小的缺憾。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更是为眼前利益,抛弃了做人做事的准则。而今,再读《论语》,会从中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和为人处事的价值依据,摆正人生的航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告诉我们正直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巧言令色。鲜矣仁。点明为人处世要表里如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赞扬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阅读中,先哲们睿
智生动的语言仿佛回荡在耳边,时时提醒着我。
《论语》对于我们教育教学的价值也同样巨大。有人说教育是人之为人的事业。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成为吸收知识的机器,而无做人做事的准则,那将是多么可怕与可悲的事情!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
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论语》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论语》一书都是写做人的道理,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有些人学而不厌,谦和待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读后感尚帅艺
《论语》就像一杯耐人寻味的香茶,越品读就越能体会出文言文之间蕴藏的知识。走进了《论语》这本书,我看到了万人师表、学识渊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给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论语》一共有20章,记载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论,围绕着“仁”这个主题编制的。孔子是中国儒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起着很大的进步意义。《论语》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典范,而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开始。
《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第一,以学为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现在的一些学生把复习甚至于学习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学习看做是一场游戏,我和你之间的学业上的较量!
我读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应该取长补短,应该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张大勇
今天我和我妈妈去书店看了一本书,书名叫论语,是李耳和孟子的名人名作。我叫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回家后,我看了这本名叫论语的书。觉得内容十分精彩,我觉得这是一本教育人的书。看到书里面有好多语言,比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几句话让我永生难忘。
看完这本书,我被书里面的文字所吸引,让我懂得要尊老爱幼。让我受益匪浅,我今后应该继续看这些书。
《论语》读后感(14篇)
《论语》读后感(14篇)
《论语》读后感篇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面对生活的态度;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这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师,一个教育家,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这样一种传奇的思想;这样一部传奇的著作,却曾经被数次的抛弃,否定。
秦始皇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却因秦始皇害怕政权被推翻而抛弃。“焚书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时,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价值。儒家思想被抛弃,我不敢说它是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条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续着它的光荣。我本以为它会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时期,它再次被抛弃了。当时提出了“加强新文化的发展,鄙弃旧文化”的文化发展方针,直接而又错误的否定了它。这仅仅是因为它含有封建主义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仅仅因为这可笑的一点,人们拆孔庙,烧书籍,使儒学站在了众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两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没有使它失去应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夺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经典,句句深刻。这一句句话,都从孔子嘴里一一“曰”出。这不应该被否定,应该被发扬,被学习,被传承。
子曰:“刚、毅、木、衲,近仁。”
《论语》读后感篇2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论语》博大精深,它以不灭的光辉普照着人类向至善发展,带着这种高山仰止般的情怀,我走进《论语》,品读先哲智慧,倾听心灵的声音。
一反省自我
儒家倡导“一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真正的勇敢。孟子曾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所谓“大勇”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勇敢。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提升了自我修养,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自我反省的勇气。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地把它改正,这更是勇敢。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犯错时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在错过过太阳之后,仍能看到美丽的星星,才永远不会给自己留遗憾。
有句话说的好: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读了《论语》对这句话的领悟更透彻了。遇事不回避,不逃避,不企图扭曲事实,善于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靠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前进永无止境。
二把握分寸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给出的答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你用自己的仁德和宽厚对待不值得的人和事是一种生命的浪费。珍惜生命,发挥最大的生命价值。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是君子之耻。
《论语》教给我们的7条为人之道
《论语》教给我们的7条为人之道
一、修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这是在讲做人要心安理得。
康有为说:人为一己私欲所系缚,被外物颠倒役使,成天患得患失。刚从这件东西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又跌入到那件事的营求中,就没有一刻可以安宁。
现实中,凡做了亏心事,干了缺德勾当,强取豪夺、贪得无厌者,哪一个不是整天提心吊胆,吃不香饭、睡不了安稳觉。
这样的人,即使有权有势,有钱有财,表面上看很风光、很气派,内心里他能感到幸福吗?幸福不是别人的感觉,而是自己的内心体验。
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心中的欲望太多,就难以幸福。不要站在幸福中,去寻找幸福。知足、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二、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信不立,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一个人说话做事总得靠谱,不能一会儿是三,又一会儿是四,让人无所适从。
生活中,与言而无信的人共处是个噩梦,对轻言承诺的人抱有希望是浪费生命。他们一直变化着,上午说的事下午就变了,昨天决定的事今天就成了废纸一张,和他们交往,就像坐上一条他们自己也不知开往何方的船。
朋友贵在真诚,朋友有别的缺点或许可以原谅,若是言而无信,让人摸不透他的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因为谁也没有兴趣天天听无法兑现的话。
三、惜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岁月已经匆匆过去。每个人都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所建树,然而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我们想尽力抓住时光,可时光却如歌似风,悄然溜走。我们与其在写回忆录时哀叹时光流逝太快,不如趁年轻奋勇拼搏,抓住今天,把握明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读论语学做人作文
读论语学做人作文
《读论语学做人》
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论语》这本书可真是太厉害啦!就好像是一个装满了智慧宝藏的大箱子,只要我们用心去打开它,就能收获好多好多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公园里玩耍。我们正玩得高兴呢,突然发现了一棵树上挂着一个风筝,看起来好像是被风吹上去的。大家都围在树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该怎么办。
有的小伙伴说:“哎呀,别管啦,反正又不是我们的风筝。”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论语》里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就想,如果这是我的风筝挂在上面,我肯定特别着急,希望有人能帮我拿下来。于是我大声说:“不行,咱们得想想办法把风筝拿下来,不然放风筝的人得多着急呀!”
这时候,小明站出来说:“那咱们怎么拿呀?这树这么高!”我想了想,说:“咱们可以找一根长棍子呀!”大家一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我们找来了一根长长的棍子,可是试了好几次,还是够不着风筝。大家都有点灰心了,我又想起《论语》里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就鼓励大家:“别放弃呀,咱们多试试,说不定就能成功呢!”
就在我们快要放弃的时候,小刚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说:“咱们几个叠罗汉,让最高的人去够风筝怎么样?”大家眼睛一亮,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把风筝拿下来了。当我们把风筝还给失主的时候,他开心极了,不停地跟我们说谢谢。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高兴啦!这不就像《论语》里说的“君子成人之美”吗?
还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太笨了,什么都学不好。这时候,爸爸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只要你好好总结,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进步的。”听了爸爸的话,我不再那么沮丧了,开始认真分析自己的错题,努力学习。
读《论语》学会做人
读《论语》学会做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这之中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
《论语》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人,要正直磊落,要重视仁德,也需要注重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由于正直而生存,但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不正直的人)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这句话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告诉人们,这种侥幸躲避灾祸的不正直的人迟早要摔个四脚朝天。《论语》说这句话,是要鼓励人们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在民国时,如果没有毛泽东、李大钊等正直且正义的革命前辈们挺身而出,我们的国家到今日或许还是“中华民国”,我们也许还要经受国民党“强压式”的残暴统治。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借鉴《论语》的话,做一个正直磊落的人。《论语》在做人问题上强调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做人要重视仁德。按《论语》的思想,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首要的位置的。《论语》不仅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他人、得到他人的称赞。“顺风车王”王永13年来一直坚持免费载人搭顺风车——尽管在这之中,他遭遇到了许多白眼、嘲讽,尽管他遭人误解、被冷漠回应,尽管他差点遭到歹徒刺伤,但他依旧无怨无悔地免费搭载人。因此,他被许多人赞赏。由此可见,
我们应该借鉴《论语》的话,做一个重视仁德的人。
《论语》讲:“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是、显得十分地重要。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不仅精于打仗、领导,也擅长草书、写诗文。并且,他还喜爱运动和阅读书籍。这些看似有些松散的爱好,却也成就了一代伟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借鉴《论语》的话,做一个重视修养全面发展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学做人五(4)班王个《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