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科技教育与文化2教育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复习ppt课件
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 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
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解析】选A。注意时间信息和数据的变化。依据材料中的 “1952年至1956年”“1956年至1957年”“1958年8月1日开始
算起”,由这3个时间段内科技成果的变化,可以看出“1958年”
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的目的是宣传马克
思主义,普及科学知识,这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
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符合题意。C不是主要目的,B、D早
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已存在。
3.(2011·四川文综)(节选)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
B.应对两大阵营的对峙形势
C.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D.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世纪50年
代,中国制订“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这个时期中国教
育强化高校工科系,调整的目的和中国此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相关,应是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
2.不利因素:
(1)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
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 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4)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 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点火升空
中国首张航天员全家福
2012 、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一子目“两弹一星”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包括: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难点: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背后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学习卡、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随后提问:“你们听说过‘两弹一星’吗?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教师提供学习卡,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意义。

4. 互动环节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付出的艰辛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的品质。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1970年4月24日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课标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863计划,从建议、批示、形成,到计划领域、总体目标、发展应用方面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开展如何正确面对上网、玩智能手机问题讨论,培养组织、表达、表演能力,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国际竞争形势激烈,引导认识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必要性,图文并茂介绍计划制定过程,开展讨论加深对计划认识,拓展学习内容范围,因势利导,形成正确认识,小结总结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民族大义和国家繁荣富强敢于担当,果断决策的伟大气概;学习我国科学家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发展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培养热爱科学、从小树立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二、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科技教育与文化单元重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成就部分主要组成内容。

学习本课可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深层原因,深刻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培养出一定的组织、表演、表达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设计讨论、辩论会,适当引导,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围绕建议、批示、论证、得名公布、涉及领域、总体目标、目前发展情况和影响意义来学习。

五、教学难点:863计划的必要性。

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用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和各国开展科技发展竞赛事实来论证。

六、教法:多媒体导入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开展探究式学习。

七、教时:一节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小视频《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观看后议论。

再简介西欧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

展示统计图表《各国科技发展计划》。

师提问:各国制定发展计划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什么特点?面对世界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生:讨论。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doc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doc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枇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釉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

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两弹一星”“袖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釉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木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原了弹2.导弹3.“两弹元勋” 一一邓稼先4.卫星二、釉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门|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导入方案: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提示,由两位同学扮演邓稼先和杨振宁,引出两弹。

科技文化成就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辅PPT

科技文化成就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辅PPT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 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 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领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
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B)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学领 域出现 繁荣景 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课堂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2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2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主要介绍863计划提出的背景、过程、成就,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并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学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其紧接着第17课讲科学技术的成就,同时为下一课学习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好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相关研究成果及影响;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2)通过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通过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1)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863计划的科技成就,对863计划形成整体的理解与认识;(2)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863计划相关的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3)通过洋务运动和863计划的数据对比呈现,学生培养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意识,懂得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的成果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初步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该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2)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家国情怀;(3)通过引用材料,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何理性对待计算机网络”,学生培养开放、共享、绿色的科技观念。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应用: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_____ 新闻 、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通
电子邮件发送信件,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看病等。 过_________
影响:积极:以_______ 因特网 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 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消极:网络是把 双刃剑 。
自主学习(一)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形式:先自学1分钟,再小组讨论 时间:4分钟 要求:组长组织讨论,
2、3号做好1题记录, 1号同学做好2题记录, 准备展示
1、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 那么多的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2、你上网吗?是否遵守《全国青少年网 络文明公约》?为什么?
1、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高 新技术的研究?
第六单元
第18课
科技教育与文化
科 学 技 术 的 成 就(二)
863计划 倡导者
863成果 “曙光2000”
计算机 网络技术的应用
知识梳理: 要求:自读知识梳理,能说出本课的知识点,时间1分钟。 提出: 1986 年 3 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写信,题为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陈芳允
著名空 间自动 控制专 家。
著名 电子 学家。
不以 关 分 建 可凭 负 重 议 拖决 责 要 的 邓 延策 同 ” 批 小 。, 志 , 示 平 ”此 讨 “ : 对 事论找“四 宜,些这位 速提专个科 作出家建学 决意和议家 断见有十的 ,,
863计划
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
信息技术成就
新材料成就
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就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背景:本节是在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等一系列史实,学生了解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之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2.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1.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春规划;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际③观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1.教法: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国防 力量,打破了_____________ 帝国主义核 垄断。 _____ 中近程地地 •1964年, __________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装有 核弹头导弹 在预定地点上空爆炸, 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长征号 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1970年,________ 星_____________. 东方红1号
自主学习(一)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
阅读课本第90页—92页,圈出下列问题答案,作好问题批注, 并尝试记忆,5分钟后提问.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时间、意义? 2、我国导弹研制成功的时间、名称? 3、两弹一星指什么? 4、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背景、时 间、名称、意义? 5、请说出下列时间我国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 6、我国在水稻方面的成就及意义?(袁隆平的贡 献是什么?获得那些荣誉?)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6、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1、右图人物是谁?
袁隆平
2、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1973年成功培育
出籼xian型杂交水稻
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巩固检测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70页-63页 综合提升1-5题,6、7、9题。 要求: (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2)注意答题格式规范,字体工整; (3)下课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3.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努 力学习报效祖国
要求:组长组织讨论,
1号做好1题记录, 2、3号同学做好2题记录, 准备展示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讲义(PPT 46张)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讲义(PPT 46张)

你知道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 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吗?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 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 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 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 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 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①1983年,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它的诞 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 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②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三.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5)生物工程: ①2001年至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 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课堂巩固:
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 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D
2、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是在: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88年 D 1990年
三.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2.主要成果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国防: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和平利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如秦山、大亚 湾核电站。
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 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 的国家之一。
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 发展; 2、党和国家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 重视科技人才。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六单元科学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知道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重点难点】1、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学法指导】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他是谁?【学习过程】知识点一:“两弹一星”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知识点二: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探究: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材料二……作为美国军事视察团的人员,我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三周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岛的火车,这一刻成了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

尽管我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对我即将看到的一切仍然没有思想准备。

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

水泥墙上留下来的一个个人体的轮廓,就像照片底片被烙在了墙上一样,广岛就像一股烟似地眨眼间就消失了。

请回答:A级(1)2011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多少周年?A级(2)以“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为座右铭,且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B级(3)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什么?C级(4)原子弹不仅能够将广岛夷为平地,也可能毁灭人类和地球,为什么中国还要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件1(48张PPT)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件1(48张PPT)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
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 作用。
思考: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 的文化,世界领先;(举例)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 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原因?)
资产阶级学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但由于资产阶 级的局限性,他们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仍然处于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 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 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 功。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 过国家鉴定。当时有关当局还夸 说全部机器的焊接完全用人手操 作,但仍然准確无误。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 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 国家鉴定。该机采用分布式共享 存储结构,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 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 长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
他是谁? _袁__隆__平___
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 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 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 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 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 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 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 好的梦想。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1993年转基 1999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
因食品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1997年“克隆羊”出现
1999年中国第一只克隆羊
21C完成对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

《科学与文化》课件

《科学与文化》课件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一套信仰、习俗、价值观和艺术形式,反映了特定社群的思想、行为 和创造力。
科学和文化的关系
科学和文化是相互交织的,科学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 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人类文化产生深远影 响。
《科学与文化》PPT课件
本课程将探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揭示科技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课程简介
科学和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的?本课程将介绍科学与文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定 义、关系以及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科学的定义和文化的定义
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构建的一种知识体系,旨在理解自然现象并解释它们的规律。
结语
科学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深入了解科学与文化关 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科学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对科学的影响
1 文化传统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文化传统塑造了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的认识,影响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2 文化背景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科学的发展和 应用。
3 科学发展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科学发展中融入了各种文化因素,推动了科学的多元 化和创新。
3 科学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挑战了传统宗教观念,改变 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认知,对宗教文化带 来了冲击和变革。
2 科学技术对艺术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 媒介和表现形式,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4 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5
❖ 使中国半导体领域实现了弯车道,第一次站到了半 导体领域制高点,中国芯片技术不在受制于人
海 洋 高 技 术
海洋工程船
海底地形地质探测
计 背景: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机 积极作用: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资料、

发送电子邮件、通过网络购物、上课、

青少年上网是利 大还是弊大?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课堂检测
1、(浙江宁波)“公交车几时到,手机一查就知道”宁 波“无线公交”最主要得益于下列哪项科学技术( )
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
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团队的实 验室里多了几名新的成员,它们是研究人员 最新研究出的"克隆鼠"。这些克隆鼠并不是采 用传统克隆技术"复制"的,而是由一只黑鼠的 肺部成纤维细胞"孕育"出来的小生命。据了解, 该技术如成熟后,或许可以利用人类自身的 细胞为自己培育器官。
看病等
技 影响: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

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

化。网络上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也

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 出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 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的计算机-----曙光4000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能把一些事看淡了,就会有个好心境,若把很多事看开了,就会有个好心情。让聚散离合犹如月缺月圆那样寻常,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会
凡 事 都是 多 棱 镜 , 不 同 的 角 度 会 看 到 不 同 的 结 果 。 若 能 把 一 些 事 看 淡 了 , 就 会 有 个 好 心境 , 若 把 很 多 事 看 开 了 , 就 会有 个 好 心 情 。 让 聚 散 离 合 犹 如 月 缺 月 圆 那 样 寻 常 , 让 得 失 利 弊 犹 如 花 开 花 谢 那 样自 然 , 不 计 较 , 也 不 刻 意 执 着; 让 生 命 中 各 种 的 喜 怒 哀 乐 , 就 像 风 儿 一 样 , 来 了 , 不 管 是 清 风 拂 面 , 还 是 寒 风凛 冽 , 都 报 以 自 然 的 微 笑 , 坦然 的 接 受 命 运 的 馈 赠 , 把 是 非 曲 折 , 都 当 作 是 人 生 的 定 数 , 不 因 攀
“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 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5年,“神舟 六号”返回舱在 内蒙古草原成功 着陆,航天员费 俊龙、聂海胜平 安返回 。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事例一: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
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 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 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
(2)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 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5年忠 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3)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 术的国家之一。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 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 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 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 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 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 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 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 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1)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 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 乐曲。



















































:



















:





















































































































































退




















































5























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