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反映病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等反映病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反映病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切指脉、按腹部等方法反映病情的方法。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反映病情。
面色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反映,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如面色红润、面色苍白、面色黄瘦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舌苔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舌苔,如舌苔白、舌苔黄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脾胃运行情况。
脉象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脉象,如脉象弦、脉象细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眼底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眼底,如眼底出血、眼底黄斑变性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等反映病情。
中医闻诊时会听病人的呼吸,如呼吸急促、呼吸浅慢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肺部情况。
中医闻诊时还会听病人的声音,如声音嘶哑、声音沉重等,从而判断病人的声音情况。
中医闻诊时还会听病人的咳嗽,如咳嗽干燥、咳嗽有痰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肺部情况。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反映病情。
中医问诊时会询问病人的病史,如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体征,如腹部肿块、胸痛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切指脉、按腹部等方法反映病情。
中医切诊时会切指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切诊时还会按腹部,从而判断病人的脾胃运行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从而确定治疗方案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辨证的方法和原则、望诊、问诊、切诊和脉诊等方面。
辨证的方法和原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辨证是通过对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来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的一种方法。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脉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腹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辨证的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求因、辨证求本、辨证求标、辨证求证等。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望诊主要包括望面色、望舌苔、望舌脉等。
望面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望舌苔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舌苔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望舌脉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舌脉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问诊主要包括主诉、病史、症状、舌脉等。
主诉是病人自己主动告诉医生的症状或不适,通过主诉可以初步了解病情。
病史是病人的疾病经过、治疗经历等,通过病史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症状是病人的具体病症表现,通过症状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舌脉是病人的舌苔和脉象情况,通过舌脉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切诊主要包括触诊、按诊和握诊等。
触诊是通过手指轻轻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搏动情况。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望闻问切谱好走访四部曲
望闻问切谱好走访四部曲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部曲,准确的掌握这一技能对于中医诊断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于望闻问切的详细阐述。
一、望:指望诊,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眼底、肢体、脉象等病征来确定病情。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判断疾病的发展、预后及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
面色、舌象等是望诊中最易掌握的方法,其中舌象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舌头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集中反映区,舌苔、舌质、舌色、舌形等均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状况。
舌象的观察不仅可以确定病情,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二、闻:指闻诊,即通过听力判断患者的呼吸、声音、嗅觉等病征。
中医认为声音是显现声音器官、肺和气道的状况的重要指标,慢阴性病的患者声音低沉,寒症的患者声音清脆而响亮,热症的患者声音嘶哑。
中医还注重嗅觉的观察,特殊的气味会反映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如口臭、汗臭、臭汗等都是急性病的表现。
三、问:指问诊,即通过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来了解病情和病因。
问诊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认真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可以了解病情轻重、病史、症状和生活方式等信息,有助于诊断疾病和治疗。
中医问诊有“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问诊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透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精神状况,对于疾病的辨证就有很大帮助。
四、切:指切诊,即通过手法和技术对患者的脉象进行检查来确定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环。
中医脉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和脉象进行把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中医脉象的四个特点包括:浮沉、迟数、虚实和弦细。
不同的脉象特点反映了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
中医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病证诊断,还可以指导病证的分型和处理。
总之,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关键之一。
要想精通这一技能,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探寻。
只有通过不断地望闻问切,才能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为治疗疾病提供准确的依据。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
见微知著局把体,以XXX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
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
XXX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XXX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
XXX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
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XXX创三因。
XXX,三焦辨证XXX。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
彩图辨舌指南书,XXX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XXX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XXX十问歌1、问诊的办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
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
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
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2、问诊的普通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元记实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XXX家族患病查相传小我嗜欲和气亦有影响问全面3、问目前病症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烧恶寒发烧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来往无纪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按时发前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感冒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冷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迁移转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四诊述要一、望诊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病人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征象,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
望诊之要,首先望神:患者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矫健协调,即为有神;若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低微,精神委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
中医学认为: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
若患者其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这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尚好;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却委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
《灵枢·天年篇》上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本病论篇》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了“ 神” 的重要性,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 佳”,或两颧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即“ 神浮则危”,当须警惕。
其次望色:气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色的荣润枯槁、鲜明晦暗等方面来辨证。
气血旺盛,则色泽荣润鲜明;气血衰减,则色泽枯槁晦暗。
白脱血,萎黄主虚,颧赤劳缠。
五脏有病,面部色泽有时亦有相应变化:如脾病者面色多萎黄,肺病者则面色白,心病者则面色赤,肝病者则面色青,肾病者则面色灰黑。
此外,还可以从色的方面辨别出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如《灵枢·五色篇》“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但望色必须结合其他三诊,如面色白,血虚也;问之无脱血因素者,应考虑恐怖,恐则气下,血亦随之,怖则神随气失。
心脉如乱丝,面乍白乍赤,神气不安之象也:心中必有惭愧之事,惭则气收,愧则神荡,在临床上应细致诊察。
望形体:一般五脏强健的,外形多壮实;五脏有病,外形多衰弱。
形体不同,往往用药的宜忌、喜恶有异,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火,用药应因人而异。
从观察形体也可得出很多病情,如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
然而对胖、瘦人亦需分析:能食肌丰而胖者,体强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病痰也,肥人最怕按之如棉絮;食少而瘦者,体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瘦人最怕肉干著骨。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十版中医诊断学是一部系统总结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经典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中医诊断学的各种疾病分类和诊断流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将结合第十版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指的是对患者的面色、精神、外貌等进行观察,闻指的是通过鼻、口等感官来观察患者的气味和声音,问指的是向患者询问疾病的病情和病史,切指的是通过脉象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找出病因病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对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观察面色、舌苔、眼白等以及听声音、嗅气味等方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还介绍了如何询问病史和病情,如何准确判断脉象的变化等内容。
通过仔细研读本书,读者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技能,提高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把握能力。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还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辨证论治的原则、症候分类及判断、辩证施治的方法等内容。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在本书中,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对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还介绍了中医诊断学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等各类疾病。
通过病理分析、症状描述、辨证施治等方法,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第二篇示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中医基础-望闻问切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根——肾、下焦
舌边——肝胆
(二)方法及注意事项
1、患者自然伸舌,舌尖向下,舌体放松,舌面平 展,尽量张口。 2、观察顺序:从前到后,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
边。 3、注意光线、染苔、生理变异。
(三)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四)望舌质
1、望舌神: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
2、具体指法:定位与指力。
3、三部九候: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
根据轻、中、重三种指力分为浮、中、沉三层,
分别呈现不同的脉象。
4、观察内容
(1)脉位:脉的深浅 → 表里 (2)脉形:脉的粗细 虚实
(3)脉势:脉的强弱
(4)脉态:脉的快慢、节律 → 寒热
(三)正常脉象
1、基本形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 一息四到五至(60-80次/分),和缓有力,节律均 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2、特点:
3、望苔形
全苔: 满舌面苔 主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 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
肝肾阴虚
望小儿指纹
• 风关 气关 命关 • 正常小儿指纹: 浮沉分表里 淡滞定虚实 红紫辨寒热 三关测轻重
第二节
诊察疾病的方法。
闻 诊
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
一、听声音
1、音粗浊、高亢洪亮、烦躁多言
阳、热、实证
芒刺舌 —— 邪热內盛
4、舌态
强硬舌 痿软舌 歪斜舌 颤动舌 吐弄舌
(五)望舌苔
苔附着与舌面,由胃气上蒸而成。 望苔质 望苔色 望苔形 望厚薄 望润燥 望腐腻
1、望苔质
(1)望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
正常:薄苔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重点归纳,学会了当自己的医生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重点归纳,学会了当自己的医生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早在《内经》就明确了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
只有将四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中医诊断之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
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
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
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
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21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一、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 1.肥胖—痰湿体质 干瘦— 多火体质 2.浮肿 水肿证 臌胀证 3.瘦瘪 恶病质 疳积证
医学
22人民卫生出版 社
(四)望动态
1.动静 • 多动—多为阳 证,热证,实 证 • 少动—多为阴 证,寒证,虚 证
医学
23人民卫生出版 社
(四)望动态
2.咳喘 •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 恶色:晦暗枯槁 而显露,表示病 情较重,预后欠 佳。
医学
15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一、全身望诊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
剧。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 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 塞,呼吸不利。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 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 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
之
四诊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医学 1
主要内容——望、闻、问、切
医学
2人民卫生出版 社
四诊的定义
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资料的基本 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 四种运 用医生感官诊察疾病的手段
医学
3人民卫生出版 社
四诊合参
从整体出发,灵活运用望、闻、问、切
四种诊法,详细收集各种临床资料,抓住 临床特征,结合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 疾病,预测预后。 黑箱——(表象----本质)
医学
16人民卫生出版 社
• 面色青黄(苍黄) 者,可见肝郁脾虚, 肝脉瘀阻。
ZDAY138:中医诊断基础(一)中医诊断学概念、四诊(一)望诊(一)望神、望色
ZDAY138:中医诊断基础(一)中医诊断学概念、四诊(一)望诊(一)望神、望色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辩证、疾病诊断和症状鉴别以及病案撰写。
望、闻、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知识点:中医诊断学概述一、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其中临床诊断应该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要点,也是辨证的纲领。
其中:表里用以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寒热用以分辨疾病的属性;虚实用以分辨邪正的盛衰;疾病的基础是阴阳失调,因此,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辨证:八钢辩证是基础和关键。
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相互联系,同时又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诊断分为常见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两个方面。
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的诊断方法。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①审内察外,整体统一:诊察疾病时,要从整体统一的角度审查其患者的内外各种与疾病相关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②四诊合参:四诊并用,四诊并重。
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求因,是在审内察外,整体统一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发生的本质、症结、原因等各种致病因素。
审因论治,是指依据辨证所得的原因,确立治疗采用方药的基本原则。
二、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法。
(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舌?
舌根
组成——舌质、舌苔 舌质
舌质: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
舌体;
舌边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
胃气所生。
舌中
分部——
舌尖 舌中
舌尖
舌根
舌边。
18
a
望诊——望舌
舌面脏腑分区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根—肾 舌边—肝胆
脾胃 舌尖—心肺
a
望诊——望舌
为什么望舌可以了解健康? 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有联系。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 脾开窍于口,舌居口中,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10
a
望诊——望色
望色——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与光泽 色——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 泽——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主要介绍望面色。
11
a
望诊——望色
正常:中国人正常人面色:微微黄黄、、红红润润光光泽泽。。 异常:——五色主病 白色 黄色 赤色 青色 黑色
12
a
望诊——望色
白色——主虚、主寒证、主失血
气懒言,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
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8
a
望诊——望神
内容 失神(无神):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 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
15
a
望诊——望色
青色
主寒——青黑 主痛——阵发性 主瘀血——青紫 主惊风 ——面色青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先兆
16
a
望诊——望色
黑色——主肾虚、水饮、血瘀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色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发黑——肾阳虚水泛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
17
a
望诊——望舌
舌苔
舌是人体健康的睛雨表。
6
a
望诊——望神
望神:
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
内容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表现】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 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提示】 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
康的表现。
7
a
望诊——望神
内容 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 【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 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
如何望舌?
光线: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 姿势:正坐,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充分暴露。 顺序:舌苔→舌质;舌尖→舌中→舌根→舌边。
注意“染苔”:食物或药物,使舌苔染色。
21
a
望诊——望舌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舌体柔软,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
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 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铺于舌面,揩之不去, 其下有根,干湿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补气、多吃山药。 血虚:面色蒌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必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
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补血、多吃红枣。 寒证
面色苍白,四肢凉,怕冷,口不渴,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白, 脉迟。——祛寒:
24
a
望诊——望舌—望舌质
红舌——主热证
实热证:鲜红而起芒刺或见黄苔。清热,多吃蔬菜、水果(冬瓜、 绿豆)等,少吃辛辣、肥腻、油炸食物。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失血证 面色晄白虚浮——阳虚
面色苍白——阴寒内盛或阳气暴脱
13
a
望诊——望色
黄色——主虚、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虚浮)——脾虚湿蕴
黄疸:一身俱黄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阳黄(湿热证) 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
14
a
望诊——望色
赤色——主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潮红——阴虚证 面红如妆——假神(戴阳证)
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
望舌是中医诊断疾病方法之一; 望舌与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特色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主要有四种方法。
2
a
中医四诊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3
a
望舌是中医诊断疾病方法的特色之一,属于望诊。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四种——四诊。 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视觉——观察神、色、形、态、舌象等……… 闻诊:听觉、嗅觉——听病人声音、嗅病人气味………
答: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
脉而知之谓之‘巧’。 特点:以表知里 要求:四诊合参
5
a
一、望诊
概念: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 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内容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皮肤 望舌
识不清。 【提示】 精亏神衰—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
能严重衰减。多见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
9
a
望诊——望神
内容 假神: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临终前的预兆。 【表现】久病重病之人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
休,想见亲人; 语声—忽而清亮起来; 面色—突然颧赤如妆; 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提示】病危。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 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 切诊:触觉——触、摸、按压病人脉或肌肤等………
4
a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魏 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 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
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问:扁鹊兄弟三人孰最善为医?
适中,不粘不腻。
22
a
望诊——望舌
望舌的主要内容
望舌质
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 舌形: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齿痕舌、芒刺舌 舌态:强硬舌、痿软舌、颤动舌、歪斜舌、吐弄舌
望舌苔
苔色: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脱
23
a
望舌质-----舌色
舌色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虚证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少阴肾经夹舌本; 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 胃——舌苔禀胃气而生,系胃气上蒸于舌面而成 。……… 古人把写舌诊的专著取名叫《金镜录》、《舌鉴》等。 中国古代有“脉有假脉,舌无假舌”的论述。 内脏有病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在舌上。学会看舌,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20
a
望诊——望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