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训诂学PPT课件
![训诂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cabf65bd64783e09122bb1.png)
.
2
▪ 陆宗达《训诂简论》
▪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 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 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 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 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 限。”
▪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想 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 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 2、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 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 3、狭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 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因此也称为传 统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 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 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 一说:程度不同;一说:二者是语体的 差别。P12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
12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 (1)词义演变的规律
▪ 黄季刚《声韵通例》:“古者,名词与动词, 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 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 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 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 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 ‘跨’。……‘胯’,苦故切,读平声,则 与‘跨’之本音同。”
训诂学——解释之学
▪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主要内容: ▪ 1、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特点 ▪ 2、训诂学在古代语言学与当代语
言学中的学科地位 ▪ 3、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
1
▪ 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第17讲训诂简史
![第17讲训诂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69fb12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1.png)
第17讲训诂简史了解训诂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训诂学、振兴训诂学。
训诂学历史源远流长,这里只作简要分析。
一、先秦朝代——训诂萌芽期(一)训诂的产生我国训诂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当时我国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文化蒸蒸日上,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
但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于是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他们解释古今的异语和各地的方言,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古今南北之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分歧差异,这就需要人们去“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在先秦时期,这种工作是口头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个别的训释材料也散见于文献正文中,如《孟子·梁惠王下》:“畜君者,好君也。
”《逸周书·谥法》:“和,会也;勤,劳也。
”《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还有一些训诂材料保存在解经性质的“传”“记”或“说”“解”之中,如《春秋》“三传”、《周易》“传”、《韩非子》“内外储说”、《管子》五“解”等,可见,训诂工作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并形成一定的基础。
但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时期的训诂尚未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它属于训诂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
(二)训诂的形式与意义先秦训诂有如下一些形式:P202第三,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比如《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看不见的叫“夷”。
听不见的叫“希”,抓不住的叫“微”。
)因为“夷”“希”“微”是哲学上的术语,一般人不了解,便加以辨析说明。
这固然不是出于训诂的目的,但与训诂相接近。
P203以上种种,尽管目的不同,作用是相通的,都是从语言文字上给人以某种解释,训诂的实质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课件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6041e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8.png)
第三节 发展时期--魏晋隋唐的训诂
1、扩大了训诂范围,史部、子部、集部 2、出现了“集解”和“义疏”两种新的注释体式 3、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训诂专著:陆德明《经典释文》玄 应《—切经音义》和慧林《一切经音义》,颜师古《匡 谬正俗》 唐代训诂的特点:疏不破注。
第四节 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1、敢于创发新义。
2、产生了“右文说”,为研究语音语义 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开始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使训诂学与 金石学结合起来,开创厂训诂学的新局面。
第六节 衰落时期---元明的训诂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朱谋讳《骈雅》。 方以智《通稚》。 黄扶孟《字诂》、《义府》。 梅鹰祚《字汇》。 张自烈《正字通》
《孟子》“《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 泄’泄泄犹沓沓也。”
《国语·周语下》记载叔向聘于周,受到周王卿士单靖公 的接待,单靖公在宴会上吟咏《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一诗,叔向解释说:
“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 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是道 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照,能定武烈者也。夫道 成命者,而杨昊天, 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 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 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 于宁。其中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 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训诂的萌芽--先秦的训诂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 道。”“一阖一辟谓之变。”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
![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c3aa84960590c69fc37622.png)
②训诂专著超过前代。比如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
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史梦兰 《叠雅》;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任大椿《小学钩沉》;
阮元《经籍纂诂》、《康熙字典》等。
③《说文》研究空前发展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清代训诂的特点: ①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②重视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如戴震《转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炳麟《文始》等。
③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
三、训诂的体式
训诂的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主要有 四大类: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此外,对史部、子部、集部的重要著作,乃至 佛家经典也有了注释。如裴骃《史记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郭璞《山海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等。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训诂学全套课件
![训诂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db3e9180eb6294dc886c0e.png)
6、引证史实、故事。
7、评论原文。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
纪·七》“外山崩,压贼且尽。”胡三省注: “死于城下者岂真贼哉!侯景驱民以攻 城……积死于城下者得非梁之赤子乎!”
由此可见,所谓训诂,不仅涉及字义、 词义,而且涉及句意、章旨;不只涉及语 义,而且涉及语法、修辞;不仅有叙述性 的解释,还有评论性的说明。但是,我们 也应认识到,不管训诂的范围多广,它毕 竟是以词句意义的解释为核心内容的。
二、什么是训诂学?
懂得了什么是训诂,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训 诂学了。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 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 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 源,探索词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
的实践。
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 起来的
《说文解字》根据部首把文字的形体分为540 部,用六书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 (形训)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 和形声字的声旁来说明字音,许慎实际上归纳 出了把字形、字音、字义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的 原则,总结出了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他在 《说文》中提供的有关形、音、义的多方面资 料,为训诂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许慎较为明确 的文字观点和同时显露出的部分语言观点,又 为训诂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说《说文 解字》又是一部训诂专著,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时的训诂资料,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
中,并没有独立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完 整地解经,内容包括注音、辩字、校勘、释义。 释义又包括释词、释句、释段、释篇和发挥阐 述思想观点、点明修辞手法等。因为它无所不 包,所以黄侃先生说它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 的学问”,这个概括是很有道理的。那时的训 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 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 最典型的样式。它系统的解释了《诗经》。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9027fbb763231126fdb117a.png)
.
47
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间 有义训,为例不多),以音同、 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 所以命名的由来。其中虽不无 穿凿皮傅之处,但於探求语源, 辨识古音古义,实有重要贡献。
.
48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
训诂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 为一切古文献服务
.
49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所有 的古文献都可以按照经史子集 四部进行大致的归类。在魏晋 六朝以迄隋唐时期,关於经部 的训诂,不用说仍然占有重要 的地位,这时出现了一些集解、 义疏之类的著述。
.
28
总的来说,《释诂》以下三篇 是解释古代一般词语的。
(据郝懿行说,《释诂》所收多 为同义词,《释言》所收多为 常用词,《释训》所收多为形 容写貌之词),《释亲》以下各 篇是关於各种古代名物的解释。
.
29
在训诂学史上,《尔雅》有着
崇高的地位。它总结了经生们 口口相传的先秦故训,是後人 解释先秦作品的语言时必不可 少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评论《尔雅》时指出 “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
.
54
宋·邢昺的《尔雅疏》(用郭璞 注),《孝经疏》(用唐玄宗注), 《论语疏》(用何晏注),孙奭的 《孟子疏》(用赵岐注)。全书凡 416卷,堪称经学训诂的集大成 之作。
.
55
早在东汉後期,训诂学的范围即已 扩大到经书之外(如王逸注《楚辞》, 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义,高 诱注《吕氏春秋》、《淮南子》、 《战国策》),而到了魏晋六朝隋唐 时期,这种趋势更有了迅猛的发展。
.
50
所谓集解(或称集注),就是汇集 各家对於某部书的注解而成一 书,这类著作博采众说,有存 古之功。所谓义疏,也是一种 传注形式,其名源於六朝佛家 的解释佛典,以後泛指会通古 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的书。
训诂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训诂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30a00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3.png)
一、宋代训诂概况
继唐之后,在宋太宗年间也编了四 种义疏:邢昺的《论语注疏》、《孝经 注疏》、《尔雅注疏》和孙奭的《孟子 注疏》。这四种注疏与唐代的九种注疏 合在一起就是现在用的《十三经注疏》。
宋代通释语义的专著也有很多,如陆 佃的《埤雅》20卷、罗愿的《尔雅翼》 32卷、王安石的《字说》24卷、王诛、 司马光的《类篇》45卷、娄机的《汉隶 字源》、《班马字类》等等。
到了殷商时代,已经有了文字, 并且有了用文字写成的简册,但是 识字的人很少,文盲很多,这就需 要有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就要为 文盲解释文字,以扫除社会交际中 的语言障碍。
周代很重视小学教育,规定学童八 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教学生 学习六书,当然要给他们讲点训诂,使 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词义。战国末期 “诸侯力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这很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使古书难以 读懂。人们迫切需要懂得古语和方言的 人来给他们解释。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 训诂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交际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散见于当时文献正
文中的训诂,就很多了。据张新武的 《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的统 计,《周易》、《孝经》、《左传》31 部书中共有1562条。就其所用的训诂方 法来说 ,有形训、有音训、也有义训。 与此同时,随文释义的训诂也出现了。
总之,到了出春秋战国时期,训诂已经 又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 于儒家经典,体式也已经多种多样。
(二)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 儒”。这一文化专制主义措施,使许多古 代典籍付之一炬,损失很大。
汉代兴起以后400多年间,采取了一系 列抢救古籍的措施。在这一抢救过程中, 最突出的是刘向父子。
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下令民间献 书。公元前130年又下令诏调吏民中明世 务、习儒术者,集中抢救古籍。公元前 26年,汉成帝下诏让刘向负责将收集到 的古籍进行校点。刘向校书20年,有 《别录》存世。之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 精心整理,终于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图 书总录《七略》。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https://img.taocdn.com/s3/m/c3e90ef6b9f3f90f77c61b09.png)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以词 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 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 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 法、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 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 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内容、范围和任务
• 1.训诂学的内容 • 黄侃所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 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 源是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 • 齐佩瑢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 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 之。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 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训诂学 概论》11页) • 传统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 要内容。
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a6c53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a.png)
2、注重师承
《诗经》
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
齐诗:本于辕固、后有夏侯始昌、后苍、翼奉、 萧望之、匡衡、师丹、伏理等
鲁诗:本于申培公、申公受诗于浮邱伯、又 以诗故训传授弟子、刘向等
韩诗:本于韩婴,后有王吉、食子公、 长孙顺、淮南贲生、蔡义等
毛诗:始于毛亨、郑众、贾逵、马融、 郑玄等
鲁:夏侯胜、萧望之、韦贤、韦玄成等 齐:王卿、庸谭、王吉等 古:孔安国、马融、郑玄、陈群、王 肃、周生烈等
儒学(儒) 玄学(道) 佛学(释)
二、本时期旳训诂成就
1、儒家经典旳新注本:
王肃:注释群经
《尚书》《诗经》《论语》《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
“王学”
著作:
《毛诗注》《毛诗义疏》《毛诗奏事》《毛诗 问难》《毛诗音》《周易音》《孝经解》《国 语章句》等
何晏:《论语集解》、《老子讲疏》、 《无为论》、《道德论》、《周易解》等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 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 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 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 虽在外,亦不地也。”
——《汉书·艺文志》
“献王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
传》
北平侯张仓所献《左传》,鲁老三所献 《孝经》,鲁淹中出土旳《礼》
古文经学旳特点:
反对今文经学旳义剪发挥,注重 语言文字方面旳训释,按照字义解释 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 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 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汉代就有 “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
![《训诂学的内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848d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6.png)
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训 诂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讲解古代文献,提高 语言教学效果。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古籍整理: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整理和保存古 籍。
古籍翻译: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翻译古籍。
古籍研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和含义,从而更好地研究古籍。
词语的含义
逻辑训诂:通 过逻辑推理、 逻辑分析来解 释词语的含义
综合训诂:综 合运用多种训 诂方法,全面、 准确地解释词
语的含义
训诂学的历史发展
训诂学的起源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 代文献中的字词和句法
训诂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历 史学、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国学之根”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通过 训诂学,可以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 和句法,从而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 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 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文化素养:训诂学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手段的发展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挑战
训诂学的分类
解释字义:对文字进行解释,包括 字音、字形、字义等
文字训诂
研究语法:对语法进行研究,包括 词性、句法、语序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析词义:对词语进行辨析,包括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训诂方法:研 究训诂学的方 法和技巧,如 音韵训诂、形 训诂、义训诂 等
训诂工作的内容课件
![训诂工作的内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575e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7.png)
如《说文》将9353个汉字按部首系统分 类编纂,说解每一个字的本义,体现了“六 书”理论。
(3)考证工作
• 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培风》:
《逍遥游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 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释文》曰:“培,重也。本或作陪。”念孙案: 培之言冯也。冯,乘也。(见《周官·冯相氏》注) 风在鹏下,故言负;鹏在风上,故言冯。必九万里 而后在风之上,在风之上而后能冯风,故曰“而后 乃今培风”。若训培为重,则与上文了不相涉矣。 冯与培声相近,故义亦相通。《汉书·周緤传》: “更封緤为 城侯。”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殆》
• 引之谨案:何休注《襄四年公羊传》曰:“殆,疑 也。”《论语·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谓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 也。(何注读殆为怠,以为精神疲怠,失之。)又 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殆犹疑也,谓所见 之事若可疑,则阙而不敢行,拙者疑殆。 “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
《说文》曰:“倗,辅也。”陪、冯、倗 声并相近,故皆训为辅。《说文》曰: “倗,从人 ,朋声 。读若陪 位 。”“ ,从邑,崩声。读若陪。” 《汉书·王尊传》:“南山群盗倗宗 等。”苏林曰:“倗,音朋。”晋灼曰: “音倍。”《 墨子 · 尚贤篇 》“守 城则倍畔”,《非命篇》倍作崩。皆其 例也。)
颜师古曰:“ ,吕忱音陪。”而《楚 汉春秋》作“冯城侯”。陪、冯声相近, 是其证也。(冯字古音在蒸部,陪字古 音在之部,之部之音与蒸部相近,故陪、 冯声亦相近。《说文》曰:“陪,满 也。”王注《离骚》曰:“冯,满也。” 陪、冯声相近,故皆训为满。文颖注 《汉书·文帝纪》曰:“陪,辅也。” 张晏注《百官公卿表》曰:“冯,辅 也。”------------
训诂的内容分析课件
![训诂的内容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6789a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a.png)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训诂的实践案例分析
《说文解字》的训诂实践
总结词:系统全面
详细描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通过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训诂,全 面揭示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汉字的构 造、读音、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主要成果
汉代的《尔雅》、唐代的 《说文解字》等是古代训 诂学的代表性成果。
研究方法
以传注、笺疏为主要研究 方法,注重对古代文献的 解读和诠释。
现代训诂学的兴起
转型与变革
现代训诂学兴起于20世纪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开始注重语言实证和文 献考据。
代表性学者
王国维、胡适、钱玄同等 是现代训诂学的代表性学 者。
在语言研究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 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语法结构 和修辞手法等,为语言研究提供科学 的依据和指导,推动语言研究的深入 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训诂的学术史与展望
古代训诂学的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形成
古代训诂学起源于先秦时 期,随着经学的兴起而逐 步形成。
总结词:规模宏大
VS
详细描述:《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字典,收录了丰富 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资料,为后世研 究汉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 康熙字典》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 了解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 变,进一步揭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价值。
REPORT
THANKS
元古文训释—训诂概说及训诂基本方法(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训诂概说及训诂基本方法(古代汉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a1f06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04.png)
1
2
训
训
诂
诂
学
3
4
训
训
诂
诂
基
学
本
作
方
用
法
一、形训
形训,又称“因形说义”“据形索义”,是以形 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 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 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 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武:止戈为武。 信:人言为信。源自训诂训诂概说目 录
1
2
训
训
诂
诂
学
3
4
训
训
诂
诂
基
学
本
作
方
用
法
内容提要
• 训诂及训诂学 • 训诂的发展历程 • 训诂的基本原则 • 学习训诂知识的意义
一、训诂及训诂学
(一)训诂
•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
• 《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2.双声为训 • 复,返也。——《尔雅·释诂》
3.叠韵为训
《周易》:乾,健也。 坤,顺也。 《诗经·小雅》:“君子信盗。”毛传;“盗,逃也。” 孔疏:“文十八年《左传》曰:‘窃贿为盗。’则盗为窃物之 名。毛解名盗意也。《风俗通》亦云:‘盗,逃也,言其昼伏 夜奔逃避人也。’”
三、义训
义训:直陈词义。 1.直训 弄,玩也。 奔,走也。
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 3. 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
译古文亦然。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精品.ppt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1c676f581b6bd97e19ea58.png)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也颖达《正义》:“王肃诸本皆作‘为言’, 定本作‘伪言’”。
《谷·隐公十年》:卫祝吁弑其君完。陆氏 《释文》:(弑)《释》旧作‘杀’”。
(见书上的例子)
(五)校勘颠倒错乱之文
王氏《杂志》云:
《人间篇》:“国危不而安,患结不而解,何谓 贵智?”而,读曰“能”。言危不能安,患不能 解,则无为贵智也。后人不知“而”与“能”同, 遂改为“国危而不安,患结而不解”。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何晏注“孔 曰:皙,曾参父,名点。”宋代邢昺疏“注 ‘孔子曰:皙,曾参父,名点。’”阮元 《校勘记》:‘孔’下‘子’字误衍。
《墨子·备城门》篇:令吏民皆智知之。按: 智、知义同。《释名·释言语》曰:”智, 知也。“《墨子》原文本作“令吏民皆智 之,传其学者谓此“智”字乃知识之 “知”,因相承而衍“知”字矣。(俞樾 案)
见书上例子
(四)校勘异文
书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同 一语境的同一部位上往往使用不同的文字, 这种不同的文字叫做“异文”。校异文一般 仅是校而记异,给读者提供对照理解的线索。 至于各本异文的类型和是非,校者大都不作 论断,让读者自行酌定。
《周礼·天官·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 令斩冰。郑玄注:“故书‘正’为‘政’。
《淮南子》: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高诱 注:“涔,读延祜曷问,急气闭口言也。”
《公·宣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何 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又“伐者为主”,注:“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齐人语也。”
《淮南子》: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注: “惷”,读人谓惷然无所知之惷也,笼口言 得。”
(一)校勘讹字
讹字指的是书中用错了字,包括错字和 别字。(注意讹字与一般的通假字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仪礼 ·聘礼》:“十斗曰斛, 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周礼 ·冬官 ·画缋》:“青与 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 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五采备谓之繡。”
.
11
《礼记 ·曲礼上》:“修身践言 谓之善行。”
《礼记 ·礼运》:“争夺相杀谓 之人患。”
.
16
义训如“解者,缓也”(《周
易·序卦》)、“同官为
寮”(《左传·文公七年》)、
“晦,冥也”(《榖梁传·僖公十
五年》)、“东方曰夷,南方曰
蛮,西方曰戎,北方曰
狄”(《礼记·王制》)之类。
.
17
训诂的基本术语如“也”、 “言”、“曰”、“谓”、 “犹”、“为”等,在先秦典 籍中也有用例。
.
18
二、出现於秦汉之际的《尔雅》 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 专著
献服务时期
六、元、明两代训诂学趋向衰落
七、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 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 代
.
4
.
5
一、先秦典籍中已出现 萌芽状态的训诂
.
6
训诂的起源,应该上溯到 先秦,因为先秦典籍中有大量 的训诂材料,足以证明这一观 点。
.
7
《周易 ·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阖一闢谓之变”。
清·胡承珙有《小尔雅义证》、宋翔
凤有《小尔雅训纂》、葛其仁有
《小尔雅疏证》)。《广雅》(三国
魏·张揖著)、《埤雅》(宋·陆佃著)、
.
14
形训如“夫文,止戈为 武”、“於文,皿虫为蛊”之 类。 《左传昭公元年》
.
15
音训如“政者,正也”(《论
语·颜渊》、《礼记·哀公问》)、
“仁者,人也”(《礼记·表
记》)、“乾,健也”(《周
易·说卦》)、“履者,礼
也”(《周易·序卦》)、“德者,
得也”(《礼记·乐记》)、“义
者,宜也”(《礼记·中庸》)之
.
30
其实不仅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 义,今天我们研究训诂学,研 究汉语词汇史,注释先秦两汉 的古代典籍,也必须以《尔雅》 为重要参考。我们说《尔雅》 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第一部成系 统的训诂专著,是不为过分的。
.
31
继《尔雅》之後,历代又出了不少
雅学之类的书,足见《尔雅》影响
之久远。举其要者,如《小尔雅》、
.
26
《释丘》是关於丘的训诂(丘是自然 形成而非人为的高地),分为丘与崖 岸两类。《释山》是关於山的训诂。 《释水》是关於水的训诂,包括水 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释 草》是关於草本植物的训诂。《释 木》是关於木本植物的训诂。
.
27
《释虫》是关於虫类的训诂。《释 鱼》是关於鱼类的训诂,其中包括 爬行动物。《释鸟》是关於鸟类的 训诂。《释兽》是关於兽类的训诂, 其中分为寓属、鼠属、齸属、须属 四类。《释畜》是关於家畜的训诂, 又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 鸡属、六畜六类。
训诂源流述略
.
1
目的:
1、了解传统训诂学的起源和 发展
2、熟悉分期及各阶段的特点
3、熟悉各个时期训诂大师、 及其成就贡献
.
2
分期概述
一、先秦典籍中已出现萌芽状态的训 诂
二、出现於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 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
三、两汉时期,训诂学大兴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训诂学摆
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为一切古文
.
24
首三篇《释诂》、《释言》、《释 训》所收为一般词语,将古书中同 义词分别归并为各条,每条用一个 通行词作解释。《释亲》是关於亲 属的训诂,分为宗族、母党、妻党、 婚姻四目。《释宫》是关於宫室的 训诂。
.
25
《释器》是关於器用的训诂。《释 乐》是关於乐器的训诂。《释天》 是关於天文的训诂,又分为四时、 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 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等 十二类。《释地》是关於地理的训 诂,包括九州、十薮、八陵、九府、 五方、野、四极七类。
.
28
总的来说,《释诂》以下三篇 是解释古代一般词语的。
(据郝懿行说,《释诂》所收多 为同义词,《释言》所收多为 常用词,《释训》所收多为形 容写貌之词),《释亲》以下各 篇是关於各种古代名物的解释。
.
29
在训诂学史上,《尔雅》有着
崇高的地位。它总结了经生们 口口相传的先秦故训,是後人 解释先秦作品的语言时必不可 少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评论《尔雅》时指出 “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
.
19
先秦典籍中虽有了一些训诂的材料, 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材料还是散在 的,训诂的方式方法也都带着初级 的形态,不够完密,也不成系统, 这时还没有出现一部自觉的系统的 训诂专书。而《尔雅》,则是我国
.
20
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尔雅》 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训诂学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
21
对于其作者现在大多数人都赞成宋 人欧阳修在《诗本义》中的说法, 即认为《尔雅》非圣人之书,乃秦 汉之间学者所为。欧阳修的说法是 有道理的,《尔雅》实际上是秦汉 间人对先秦以及西汉故训加以总结 汇编而成的一部训诂专著。
.
22
《尔雅》之制作时代,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认为应该在 汉武帝时代以前,因为汉武帝 时代已经有犍为文学的《尔雅 注》。
.
23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 凡三卷二十篇,今所传只有十九篇, 论者谓古有序篇而早佚。现存十九 篇的目次是:释诂、释言、释训、 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 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 释畜。
《左传 ·宣公十六年》:“凡火,人 火曰火,天火曰灾。”
《公羊传 ·昭公元年》:“上平曰原, 下平曰隰。”
《榖梁传 ·僖公二十八年》:“水北 为阳,山南为阳。”
.
8
《论语 ·季氏》:“邦君之妻, 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 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 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 曰君夫人。”
.
9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 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 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
12
先秦典籍中不仅有解释单个词
义的训诂,还可以找到解释句意和 全篇大意的训诂。例如《国语·周语 下》记春秋时人叔向聘於周时解释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这首诗, “是道成王之德也。” 见郭在贻《训
诂学》119页
.
13
训诂学中所谓形训、音训、 义训的训诂条例以及一些基本 术语,在先秦典籍中也已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