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S版三年级第六册教案 )

合集下载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2.掌握清明节的相关词汇和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1.清明节的起源;2.清明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3.清明节的象征物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过清明节,清明节有什么样的特点或活动等。

2. 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讲解清明节源于古代祭祀祖先的风俗习惯,以及现代人们用清明节纪念先人、扫墓、踏青等传统活动。

3. 活动探究(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清明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以及习俗和活动背后的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习俗或活动进行介绍,例如扫墓、祭祀祖先、踏青等。

4. 表达训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利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设计一个清明节的特色宣传海报,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海报,并简要说明设计理念。

5. 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以及习俗和活动的传承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巩固练习1.请谈谈你对清明节的了解和感受;2.为什么要祭祀祖先?有什么意义?五、课堂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要求包括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等内容。

六、板书设计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清明节的象征物品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

但是,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需要更好地分工合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和表达。

另外,在知识总结环节,可以加入一些小游戏或问答环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9 清明节的由来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文:29 清明节的由来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首先从问题入手,让学生依题质疑,在猜想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感悟到审题方法,为习作打基础。

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品词析句,探究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情感,理顺文本脉络,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从中习得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以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产生情感共鸣。

2.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梳理文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 使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10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理解“感人肺腑、狼吞虎咽、荒山野岭”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脉络,明了内容;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血书的含意。

教学难点:理顺人物关系,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的意义。

课前准备:1. 课件、多媒体、生词卡片。

2. 让学生搜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有关资料,或向家人求教有关清明节的民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学生猜题。

(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请大家带着两个问题去听这个故事。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老师按课文意思讲故事。

(三)板书:重耳、介子推(四)猜一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讲的内容猜一猜这个故事应该叫什么名字?(清明节)(五)(展示课件第四屏):课题(六)交流:清明节有哪些习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自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用“ ”划出生字、词,用“ ”划出不懂的词语。

2.认读生词。

(展示课件第五屏)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展示课件第六屏)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理解不懂的字词。

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2.学习相关的诗词和歇后语。

3.培养学生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讲解稿、黑板、粘贴纸、彩笔。

2.学生准备:听讲笔记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清明节怎样过?2. 介绍清明节教师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此节日源于上古时期的十五夜祭祖活动,古代人为了祭拜祖先,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祭拜活动,后来合并其他节日形成了清明节。

这个节日的重要意义在于悼念逝去的先人和承认祖先的功绩。

3. 介绍清明节的习俗教师通过绘画方式向学生展示清明节日的习俗(记得在白纸画图,画面重点需要文字描述),比如:•清明扫墓:祭拜祖先和先贤的重要形式之一;•踏青游玩:清明节是春天的象征,踏青、赏花,亲近自然;•布置桃花:清明时节桃花盛开,人们会用桃花祈求平安和健康;•吃青团:吃青团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团结。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举节日习俗名称,利用粘贴纸,把节日习俗和名称各填写在不同的粘贴纸上,带动整个教室都来参与讨论。

4. 教学诗词和歇后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与清明节有关的古诗词,例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杜甫《江南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唐·李白《静夜思》)。

同时,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与清明节相关的歇后语,例如:•踏青一日生,功夫一年成;•烤馒头不上天,扛麦秆架门前。

5.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到清明节的由来、相关的诗词、歇后语以及节日习俗,希望大家珍惜这些文化遗产,感恩祖先的智慧和付出,学习尊重他人,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互动性比较强,通过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但是,互动的氛围需要加强,让学生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课后需要及时的复习和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清明节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二、清明节的由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如:清明节起源于周代的寒食节,后来与纪念介子推相混淆等。

2. 教师详细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如:传说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将其忌日定为寒食节,后来演变为清明节。

三、清明节的习俗(10分钟)1. 教师介绍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2. 教师讲解各个习俗的寓意和起源,如:扫墓是为了纪念先人,踏青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等。

四、清明节的诗歌(5分钟)1. 教师展示几首与清明节有关的著名诗歌,如:《清明》、《登高》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如: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等。

2. 教师鼓励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如:参与扫墓、踏青等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向家长了解家族的清明节传统习俗,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清明节的文化意义(10分钟)1. 教师讲解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是万物复苏的时候。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如:祭祖、缅怀先人、家庭团聚等。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如扫墓、踏青等。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传统节日。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清明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清明节有什么了解?清明节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由来,讲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如扫墓、踏青等,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传统节日。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明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7. 板书设计:清明节由来: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及其文化意义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的相关活动,如清明节知识竞赛、清明节故事分享等,以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清明节的相关写作,如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节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评价建议: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清明节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价他们对于清明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基本信息,包括日期、习俗等。

2. 激发学生对清明节由来感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基本信息和习俗。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清明节相关图片、视频和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清明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清明节的认知。

2. 展示清明节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的习俗和环境。

3. 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基本信息,如日期、起源等。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意义和由来。

5. 学生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清明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清明节由来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意义。

2.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包括传说和史实。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加深对清明节由来的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如祭祀、缅怀等。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清明节由来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清明节的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各种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教学难点:清明节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教学准备:清明节习俗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了解清明节的意义。

2.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了解清明节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如对生命的敬畏、家族情感等。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清明节习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章:清明节的现代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活动。

(2)通过阅读、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教育学生尊敬祖先,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由来及其传统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明节的特点和习俗,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清明节有什么了解?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和传统活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故事等案例。

(2)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清明节文化内涵。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6. 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

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讲解清明节的家风家训,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七、课堂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开展清明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和感悟。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2.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述清明节的重要性。

3.能够运用基本的搜索方法,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1.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传说。

2.清明节的重要性。

3.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清明节的节日习俗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2.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并搜集整理。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清明节是什么吗?为什么要过清明节?清明节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讲解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有“寒食节”、“祭祖节”等称号,因为除了祭祖外,也有寒食等的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是为纪念先祖和扫墓而设立的。

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24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

其中一段比较经典的传说是关于我国春秋时期,我的国君——楚庄王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在我的国君楚庄王家族的家谱中,有一个叫做寿皇的祖先,他曾是一位伟大的农夫,在他引领下,他的族人熟练地种植粮食。

若干年后,寿皇老去而逝,家族的后代在他的辅导下继续发扬他的精神,种出的粮食越来越多,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直到有一年春天,突然地,执行我的家族最为信仰的习俗——春季祭祀的隆重日子在这个时候却正好与刚刚开始怒涛汹涌的洪水相重合。

随着洪水的日益泛滥,我的先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而我的国君楚庄王——出于对这个习俗的重视——却不允许任何人不在家里,他甚至下令严禁人们进出任何的聚集地。

但仍然有一些农夫、工匠和其他村民不顾后果,仍旧前去祭祀。

王的臣子在见此情况后十分着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王在这个时候太严厉的话,将会导致社会动荡。

这时,我的国君楚庄王厚大的爱心显现了出来,他批准所有人都得到离家出外去祭祀的特别许可。

当时,有一位农户叫做钟山,他因为有心病而无法离家赴祭,他在家里禁食默哀。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意义。

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清明节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清明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分析清明节的相关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3. 自我评价: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了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2.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回顾清明节的由来。

b. 讲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c. 分析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探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 教学步骤:a.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b.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诗词、故事等,深入探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c.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了解清明节的其他相关习俗。

2.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清明节的其他相关习俗。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基本概念和日期引发学生对清明节由来和习俗的兴趣1.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时间和意义清明节与春天的关系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清明节,分享他们对清明节的印象教师讲解:介绍清明节的时间(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意义(春天的节日,祭祀祖先和扫墓)图片展示:展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如春天的景色、扫墓的场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的基本概念和日期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第二章:清明节的由来2.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故事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价值观2.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故事背景相关的传说和传统习俗2.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教师讲述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故事,如《寒食帖》的故事、介子推母的故事等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的相关传说和传统习俗,分享彼此的发现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择一个传说或习俗,以图片、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听后提出问题和评论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故事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第三章:清明节的习俗3.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实践能力3.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相关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介绍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和活动,如扫墓的意义、踏青的乐趣、放风筝的技巧等手工制作: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清明节特色食品(如青团)、绘制风筝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踏青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节的习俗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评估学生对清明节习俗的理解程度和体验感受第四章:清明节的诗歌4.1 教学目标欣赏和理解清明节相关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4.2 教学内容清明节相关的诗歌作品,如《清明》、《登高》等诗歌的主题和意境4.3 教学活动诗歌欣赏:教师朗读清明节相关的诗歌作品,学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解读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清明节相关诗歌,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欣赏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诗歌创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第五章:清明节的文化意义5.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价值观5.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如祭祀祖先、缅怀先人、家庭团聚等清明节与其他节日的联系和区别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介绍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如祭祀祖先的重要性、缅怀先人的情感、家庭团聚的意义等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与其他节日的联系和区别,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综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清明节的文化意义进行综合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第六章:清明节的当代实践6.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在当代社会的实践和演变探讨清明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6.2 教学内容清明节在当代社会的实践,如祭祀方式、扫墓活动等清明节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影响,如假期安排、旅游活动等6.3 教学活动调查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当代清明节的社会实践和演变,分享调查结果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如清明节期间的环境保护、文明祭祀等,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在当代社会实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清明节与环境保护7.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7.2 教学内容清明节与环境保护的关联,如祭祀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扫墓时的生态保护等环保措施的推广和实施,如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等7.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介绍清明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文明祭祀和绿色祭祀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清明节期间实施环保措施,分享各自的建议和想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环保实践活动,如制作环保标语、发起绿色祭祀倡议等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环保意识第八章:清明节的文化传承8.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承责任感8.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如传统习俗、民间传说等文化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传承等8.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介绍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节日的传承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清明节的文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如发起传统习俗体验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传承意识第九章:清明节的国际影响9.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探讨清明节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9.2 教学内容清明节在国际上的影响,如华人的清明节庆祝活动、清明节在其他国家的传播等清明节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清明节与西方节日的比较、跨文化清明节庆祝活动等9.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介绍清明节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分享一些国际上的清明节庆祝活动案例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国际影响实践活动,如发起跨文化清明节庆祝活动、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等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在国际上的影响的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跨文化意识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清明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反思清明节的学习体验和文化传承10.2 教学内容回顾清明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总结学习成果反思清明节的学习体验和文化传承,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10.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清明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总结学习成果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文化传承的反思,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清明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学习体验的反思评估学生在总结和反思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重点解析本文档为“苏教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共包含十个章节。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先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历史由来、习俗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历史背景及习俗。

2.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感受清明节氛围。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互动性。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清明节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2. 教学道具:清明节的习俗物品(如风筝、扫帚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清明节的书籍、文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清明节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

2. 新课导入: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历史背景及习俗。

3. 案例分享:介绍清明节期间的一些传统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及其意义,强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清明节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清明节习俗、参观烈士纪念馆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展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2. 视频播放:播放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由来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明节的意义。

3. 故事讲解:讲述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扫墓、制作风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节的习俗。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精选8篇)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精选8篇)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精选8篇)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过程:一、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二、(1)教师讲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为了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三、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共育活动:1、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古诗《清明》。

2、请家长再为幼儿讲述清明节的来历。

3、家长带领幼儿踏青,并为去世的亲人扫墓。

清明节的来历教案篇2活动目标1、组织幼儿去扫墓,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通过查资料、家庭采访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诗歌等。

让学生知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活动程序: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课件出示)利用午会课进行交流。

让班级同学全员参与。

2、了解清明节的习俗(课件出示)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3、温习有关清明节的诗句(课件出示)《清明》、《途中寒食》、《寒食》4、介绍烈士陵园,讲述烈士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三、活动总结:通过活动,同学们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诗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感受清明祭祖。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3、学习认识清明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目标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难点(目标3):学习认识清明节的由来及意义。

三、教学准备:1、场地(多媒体)2、PPT3、《清明》视频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教学内容1、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藏了哪个中国传统节日。

(播放视频)2、教师:这个故事里藏了哪个传统节日?(清明节)(二)讲述清明节习俗1、教师:大家知道清明节是哪天吗?(4月5日)2、教师:小朋友们知道现在的人们清明节都在做什么吗? (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3、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古时候的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都在做什么?播放课件中的古代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清明节的由来》第二课时执教者:何源源[本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感悟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血书的含意。

体会介子推的崇高精神、思想品质。

一、导入。

1.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真是让人黯然销魂啊!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感人肺腑的传说《清明节的由来》 (板书课题)2.复习词语3.说说对上节课知识的了解。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二、讨论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话题:介子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讨论题)(1)边默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介子推语言、行为的句子。

在你所划的句子旁写上你的理解。

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段话。

(2)在小组内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

(提醒学生练习用:我认为介子推是个________样的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进行点拨。

1.割肉奉君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

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

(学生谈感受)师小结:是啊!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随他一道出奔的大臣,大多都离开了他。

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就是介子推。

(1)齐读忍痛割肉句子。

2.劝谏话语“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大屏幕出示介子推与晋文公的对话)(1)你从介子推的语言里,体会到他的精神品质。

(2)介子推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的?(语重心长)(3)现在你们就是介子推,老师就是重耳,谁能语重心长的对重耳说?(4)师范读(5)理解“语重心长”(6)介子推为什么要语重心长地说?这说明了什么呢?谁能再谈谈自己的体会?3、不愿做官,一一回绝(4段):“晋文公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S版三年级第六册教案)
29、清明节的由来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节的由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阅读期待。

1、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2、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
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多音字组词。

quān()yào()zàng()jīn()
藏禁圈要
cáng()jìn()juàn()yāo()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对话。

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

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

(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

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

(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

(“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
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

理解“清明”的内涵。

(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二、作业:
朗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