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细胞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赖德华副教授团队发现真核生物中心体的关键结构蛋白
◆学术前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赖德华副教授团队发现真核生物中心体的关键结构蛋白中心体(基体)的自身结构稳定和其维系的遗传信息稳定均是真核细胞生存发育的重要基础。
在细胞增殖中,中心体的严谨复制和分离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受控。
这个过程需要中心粒连接纤维(Linker )负责连接同一对中心体中的母子中心粒。
Linker 是解释哺乳动物细胞中心体数量控制和遗传模式的关键结构,它的适时存在和解体对细胞周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此结构自1981年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以来,其组成蛋白一直未被鉴定。
生命科学学院赖德华副教授团队与牛津大学英国皇家学会会员Keith Gull 教授以及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Flavia Moreira-Leite 研究员合作,另辟途径以布氏锥虫为材料,历时数年鉴定发现锥虫BBLP 是Linker 的组成蛋白。
合作团队通过荧光蛋白融合原位标记技术,发现BBLP 定位于基体和原基体之间。
后续的RNA 干扰等实验发现若BBLP 缺失则导致原基体定位和分配异常,乃至后续基体成熟异常直至细胞死亡。
这些结果证实BBLP 起着连接基体和原基体的Linker 功能,确认其为真核生物的首个Linker 蛋白,填补了真核生物中心体Linker 蛋白未知的空白。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锥虫的基体自身装配和遗传的关键分子机制,促进了真核生物中心体起源与演化的研究。
题为“A specific basal body linker protein provides the connection function for basal body inheritance in trypanosomes ”的研究成果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 》发表。
该研究发现了非洲锥虫病病原体-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的一种中心体蛋白,发现其起着连接母中心粒(基体)和子中心粒(原基体)的关键功能(图1),正是相关领域生物学家苦苦寻找了近40年的Linker 蛋白,因此被命名为基体Linker 蛋白(BBLP )。
中山大学细胞库版
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细胞库细胞目录一、人类肿瘤细胞株
(三)血液系统
(四)神经系统
(六)其它
二、人类正常细胞株
三、动物肿瘤细胞株
NIT-1
4T1小鼠胰岛素瘤β细胞(NOD/Lt转基因小鼠,SV40巨T抗原)小鼠乳腺癌细胞
四、动物正常细胞株
BRL大鼠正常肝细胞(Buffalo)
RAW 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BALB/c小鼠)
NIH/3T3NIH小鼠成纤维细胞(NIH/swiss)
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C3H/An)
BALB/C-3T3BALB/C小鼠成纤维细胞
MEF早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KM鼠)
c2c12小鼠成肌细胞系
PA317逆转录病毒包装用的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V79中国仓鼠肺细胞
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CHO-AA8转入Tet-off调控,含EGFP基因的CHO细胞
Cos-7SV40转化的非洲绿猴肾细胞
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
Vero-E6非洲绿猴肾细胞
MA-104恒河猴肾细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惠赠)MDCK狗肾细胞
VX2兔的肝细胞
NRK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
HBZY-1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EC
五、干细胞类
D3129小鼠ES细胞
E14129小鼠ES细胞
B/c-ES BALB/c小鼠ES细胞
MSCS(曹)猴的骨髓间充质细胞
SDBMSC 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df
前言细胞生物学是高校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生命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是分不开的。
因此,学习和掌握细胞生物学最基本的技术和最新的实验方法,对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完全必要的。
目前,适用于高等院校不同层次使用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不多。
由于细胞生物学已成为重要的前沿生物学科,其发展速度之快可谓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异常迅速。
各种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紧密相联。
如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实验技术之间就具有很强的依存性和相融性。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巨大变化,将推动细胞生物学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我们为了紧跟学科发展的趋势,把握学科前进的方向,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将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及编写的细胞生物学技术编写成《细胞生物学实验》一书。
旨在让学生能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新的实验技术,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生物学中的问题,为独立进行研究打下基础。
本书是王金发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的配套教材之一。
全书共有64个实验,内容较丰富,知识面广,既包括常规的经典实验,又新增了不少与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新技术,如电穿孔和电融合技术、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导技术、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体外分化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细胞显微注射、共聚焦显微技术、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等。
这些实验内容新颖、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本书第1~4章由戚康标编写;第5~7章由何炎明编写;第8章由何炎明、张利红编写;第9、12章及附录由刘兵编写,并对全书进行文字编辑和校对;第10、11章由张利红、张为民编写;冯冬茹参加了部分实验的初稿编写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王金发教授的亲自指导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误,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中山大学鱼类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鱼类白细胞形态和分类计数生理学实验报告
鱼类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鱼类白细胞形态和分类计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鱼类采血取样的方法并探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2.学习血液涂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3.了解鱼类血液中的白细胞特征二、实验原理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是红细胞。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压相等,使进出红细胞的水分平衡。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进而导致血红蛋白逸出,该过程称之为溶血;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沉积于试管底部。
2.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在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 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 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
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而引起此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
3.白细胞是位于血液中的一类无色、球形的有核血细胞。
鱼类白细胞的数量因为鱼种属不同而不同,其大小与红细胞相差不大。
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白细胞比例的任何异常变化都可能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4.鱼类白细胞可以分为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其分类计数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50-100个白细胞样品中不同白细胞数量,来确定不同白细胞比例。
三、实验材料、仪器、试剂与方法1.实验材料:鲈鱼2.实验仪器:显微镜、一次性采血注射器、针头、载玻片、试管、滴管、移液枪3.实验试剂:瑞氏染液(A、B液)、171 mM NaCl溶液、草酸盐抗凝剂、蒸馏水4.实验方法:将从鲈鱼身上取得的血液滴入配置的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观察得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将血液滴到载玻片上涂片后染色,洗净后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形态特征图1 Wright染色条件下不同血细胞形态模式图(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四、实验步骤1.配置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将10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1~10,按照下图向不同试管中加入不同体积的171 mM NaCl溶液和蒸馏水。
关于清理离职人员系统账号的通知
关于清理离职人员系统账号的通知
各课题组:
因空间和资源有限,目前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设施只对校内在职人员开放。
近年来,中心大小鼠饲养笼位十分紧张,年需求增量在5000笼以上,即使中心不断增加设施建设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鉴于此,中心拟近期开展离职人员的账号清理工作。
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请已离职的原中山大学教职员工,于8月2日之前结束实验,停止使用share系统账号,并清理实验动物离场。
如有特殊情况,请提交说明,由上级管理部门处理,并执行校外收费标准。
2.在中山大学系统内工作单位调整的教职工,请于8月2日之前在中心管理系统完成个人工作单位更新。
请各课题组配合中心的工作安排,为校内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多的设施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课题组排队等候的时间。
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021年6月25日。
CD133和CD44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
CD133和CD44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陈仕才;宋新明;陈志辉;李明哲;何裕隆;詹文华【摘要】目的:探讨不同CD133/CD44细胞亚群的成瘤能力及CD133、CD44的表达水平对根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明确CD133和CD44作为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SW480细胞系中CD133和CD44标记的不同细胞亚群,比较其在裸鼠皮下成瘤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D133和CD44在9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切片标本的表达情况,对CD133、CD44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CD133+CD44+细胞群成瘤能力明显优于其它各组.CD133和CD44均在细胞膜上表达,两者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UICC分期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CD133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45.2%,CD133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83.8%,两者有明显差异(P <0.01);而CD44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75.6%)与低表达组(70.1%)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CD133/CD44同时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差(P<0.01).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CD133、肝转移、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几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D133可作为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的良好标志物.CD133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尽管CD44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联合检测CD133/CD44却能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11(027)005【总页数】7页(P883-889)【关键词】CD133;CD44;结直肠肿瘤;预后【作者】陈仕才;宋新明;陈志辉;李明哲;何裕隆;詹文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广东,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动物细胞培养常用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常用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前言1885年Roux最早尝试使组织离体培养,材料是鸡胚神经板,采用生理盐水为培养液,并首次采用组织培养这个术语。
1907年Harrison 和1912年Carrel开始把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方法,用于研究离体动物细胞的培养。
由于组织培养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抗病毒疫苗的生产等,现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精细技术。
许多细胞株、细胞系的培育成功,尤其是以人的肿瘤组织为材料建立的各种细胞系,如Hela细胞系(Gey,1952),可用来进行一系列研究,更加促进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组织培养中热门的研究领域1)细胞内部的活动,如DNA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2)细胞内部的流动,如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方向运转,激素受体复合物的易位等;3)生态学,如营养、感染、病毒或化学诱变、药物作用;4)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胚胎诱导、细胞群体的动力学等。
组织培养的分类及基本概念分类:1.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指的是从体内取出组织,在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之生存和生长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2.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培养物是单个细胞和细胞群。
3.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培养的是器官的原基、器官的一部分或整个器官,使之在体外生存、生长和保持一定功能的方法。
组织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点:1.体内外细胞的差异:当人工条件和体内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时,细胞在体外培养后,一旦失去神经体液调节和细胞间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的环境中,发生变化则是必然。
细胞最多见的表现是:返祖(Atavism)现象,即失去原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分化减弱或不显、细胞趋单一化、不死性、恶性状。
2.细胞增殖和分化:是细胞生命进化中所获得的基本属性,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多;分化使机体结构和功能多样化,最后演变成完整的有机体。
思考题 中山大学考研细胞学
第一章:1. 根据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你所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客观地、恰当地估价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生物科学的关系。
2. 从细胞学发展简史,你如何认识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3. 试简明扼要地分析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客观条件以及它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4.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为什么?第二章:1. 简述各种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2. 简述各种实验方法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生物膜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征是什么? 这些特征与膜的功能有哪些相?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们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细胞表面有哪几种常见的特化结构?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动物细胞间有哪些连接方式?胞间连丝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是什么?胞外基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什么?第四章:1.比较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部位及其去向如何?3. 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哪几类蛋白质,它们在内质网上合成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4. 指导分泌性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需要哪些主要结构或因子?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完成肽链在内质网上的合成。
5. 结合高尔基体的结构特征,谈谈它是怎样行使其生理功能的。
6.溶酶体是怎样发生的? 它有哪些基本功能?7.过氧化物酶体与溶酶体有哪些区别? 怎样理解过氧化物酶体是异质性的细胞器?8.图解说明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种细胞器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
9.何谓蛋白质的分选?已知膜泡运输有哪几种类型?第五章:1.准确描述线粒体的结构2.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的主要成员有哪些?3.解释ATP合成的化学渗透学说4.何谓线粒体的半自主性5.准确描述叶绿体的结构6.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7.叶绿体的半自主性第六章:1. 通过细胞骨架一章的学习,你对生命体的自组装原则有何认识?2. 除支持和运动外,细胞骨架还有什么功能? 怎样理解“骨架”的概念?3. 试述微管在体外组装的条件以及微管的主要功能。
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的实验研究
大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的实验研究赵永;孙巧璋;丁春华;聂如琼【摘要】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全身照射,采取Y染色体标记,通过全骨髓细胞移植,建立SD大鼠性别错配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并探讨建立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其意义,为干细胞示踪等研究提供实验参照.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鼠,雌性SD大鼠为受鼠,受体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移植当天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均接受8.0Gy的全身照射,于照射后6h,移植组经鼠尾静脉输入2×108个/kg的雄性供鼠全骨髓细胞;对照组组注射等量的RPMI1640培养液.观察两组大鼠存活情况,检测移植组大鼠生存期外周白细胞计数,采用PCR技术检测SRY基因.结果采用8.0 Gy的全身照射为预处理方案,对照组大鼠2周内全部死亡,而移植组大鼠30d 的存活率为70%.外周血细胞计数提示全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且检测有雄性供鼠Y染色体出现,提示SD大鼠性别错配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结论应用8.0Gy的全身照射加供体骨髓移植可成功建立Y染色体标记的同种异体大鼠嵌合体模型.【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6)009【总页数】3页(P1040-1042)【关键词】骨髓移植;全身照射;造血重建【作者】赵永;孙巧璋;丁春华;聂如琼【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00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00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00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4为了监测骨髓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增殖及分化,需要有效的标记方法对这些细胞进行示踪。
Y染色体标记的最大优点为操作简单。
本研究拟通过全身照射,采用Y染色体标记,探讨建立SD大鼠性别错配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的可能性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雌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280g)为受鼠,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20~150g)为供鼠,提供全骨髓细胞,大鼠均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Nestin_GFP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及体外神经分化
第32卷第2期2011年3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Vol.32No.2Mar.2011收稿日期:2010-12-24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9451008901002230)作者简介:王紫菲,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分化,E-mail :wangzifeifei@sohu.com ;*通信作者:项鹏,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xiangp@mail.sysu.edu.cnNestin-GFP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及体外神经分化王紫菲1,赖文玉2,柯琼1,李付贵1,王涛1,张秀明1,李伟强1,项鹏1*(1.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8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120)摘要:【目的】建立Nestin-GFP 转基因小鼠的胚胎干细胞(mESC )系,并观察其示踪ES 细胞系的神经分化过程。
【方法】将E3.5的Nestin-GFP 小鼠囊胚接种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MEF 经γ射线照射失去增殖活性)。
4~6d 后将自囊胚长出的内细胞团(ICM )继续培养并传代扩增,检测所得细胞Oct-4、SSEA-1和AKP 等胚胎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及在体内外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之后,诱导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其标志性抗原。
【结果】免疫组化可见Nestin-GFP 小鼠胚胎干细胞表达未分化细胞特异性标志Oct-4、SSEA-1,AKP 染色呈强阳性,并具有向体内外三胚层分化潜能;在体外诱导其向神经分化,第6d 可见到明显的绿色荧光,并与免疫组化Nestin 表达部位基本吻合。
第12d 及第16d 分别可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表达,而此时Nestin 的表达较前明显下降。
【结论】成功建立了Nestin-GFP 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并可用于在体外更直观的监测神经分化的阶段性变化并由此进行调控。
tTS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稳定转染HepG2细胞系的建立
t S真核表达载体构 建及稳定转 染 He G T p 2细胞 系的建立
帅 丽 芳 赵 勇 张 若 霜 银 涛 唐 博 恒 , , , ,
(.广 州 军 区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 东 广 州 5 0 0 ;2 1 广 1 5 7 .中 山大 学 实验 动 物 中心 , 东 广 州 5 0 8 ) 广 10 0
经 酶切 和 测序 鉴 定后 , 脂 质 体 转 染 法 转 染 He G2细 胞 , 过 G4 8筛 选 , 立 稳 定 转 染 的 He G2细 胞 系, RT- 用 p 通 1 建 p 用
P R、 sen bo C We tr lt法 检 年 测 t TS的 表 达 , 功 构 建 了 p o —t A t S N o真 核 表 达 载 体 , 建 立 了稳 定 转 染 的 成 Ap E rT —T — e 并 He G2细 胞 系 , 功 地 表 达 目的基 因 。 真 核 表 达 载 体 成 功 构 建 和 稳 定 转 染 He G2细 胞 系的 建 立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t S p 成 p T
SEN i r iy , u gz uG u Un ve s t G an ho angdo g 10 80, n 5 0 Chi na) Ab t a t I r e O c s r c uk y i xp es i coroft e r c ci e o r ld t a c i ina ie e ( T S), sr c :n o d r t on t u te ar otc e r son ve t he t t a y ln c ntole r ns rpto 1slnc r t a r n f c e G 2 c lst sa ih s a e H e G 2 c l lne t ul l n h t S nd t a s e tH p el o e t bls t bl p el i . he f l e gt T DN A r g e s a pl i d by PCR f a m ntwa m i e f
补体系统C1qC3介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在小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
第42卷第3期2021年5月Vol.42No.3May2021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补体系统C1q/C3介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在小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王睿,王清波,谢婷,郭开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0)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的杏仁核中C1q/C3补体系统在诱导抑郁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途径。
【方法】本实验分3部分:①采用慢性束缚压力方法建立小鼠抑郁模型,将12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WT)组和抑郁模型(CRS)组,各6只,抑郁模型组造模2周。
行为学测试系统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测试小鼠抑郁状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杏仁核中突触素(Syn)和突触后致密物(PSD95)变化情况,小胶质细胞(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细胞荧光强度,C1q、C3含量。
②6只8周CX3CR1-GFP雄性鼠,随机分为GFP组以及GFP模型(GFP+CRS)组,各3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情况。
③12只8周龄雄性C57BL/6和12只C1q-/-小鼠随机分为对照(WT)组,抑郁模型(CRS)组,C1q敲除(C1q-/-)组,C1q敲除模型(C1q-/-+CRS)组,各6只,模型组组造模2周,行为学TST、FST检测4组小鼠抑郁状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四组小鼠杏仁核部位突触Syn和PSD95变化。
【结果】行为学分析结果显示:与WT组比较CRS组在TST和FST中不动时间明显升高(P<0.0001);免疫荧光法测定,与WT组比较CRS组杏仁核内突触Syn、PSD95含量明显降低(P< 0.0001;P=0.0038);与WT组比较CRS组杏仁核内Iba-1和GFAP明显激活(P=0.0004,P=0.003)且与WT组比较CRS组杏仁核内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明显;与WT组比较CRS组杏仁核内C1q与C3产生明显增多(P=0.0002,P=0.0119);行为学分析,WT、CRS、C1q-/-、C1q-/-+CRS4组综合比较,在TST中,与CRS组比较,WT组不动时间明显升高,C1q-/-+CRS组不动时间也明显增高(均P<0.001);在FST中,与CRS组比较,WT组不动时间明显升高,C1q-/-+CRS组不动时间也明显增高(均P<0.001);与CRS组比较WT组与C1q-/-+CRS组杏仁核内突触Syn明显增多(P<0.001;P<0.05),PSD95明显增多(P<0.05)。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㊀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1A1515010580)作者简介:许嘉越ꎬ女ꎬ硕士生ꎬ研究方向:药理与毒理学ꎬE-mail:xujy57@mail2.sysu.edu.cn通信作者:金晶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药理与毒理学ꎬTel:020-39943034ꎬE-mail:jinjing@mail.sysu.edu.cn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许嘉越ꎬ张庚弋ꎬ江诗琴ꎬ秦之焱ꎬ黄民ꎬ金晶(中山大学药学院ꎬ广东广州510006)摘要:目的㊀结合实验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OIPN)的作用与机制ꎮ方法㊀对大鼠进行奥沙利铂与雷公藤红素的合用给药考察雷公藤红素对OIPN的改善作用ꎮ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㊁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雷公藤红素靶点ꎬ并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靶点ꎬ取两者交集ꎬ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 雷公藤红素-靶点-OIPN 网络图ꎻ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ꎻ应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ꎬ以及运用MOE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ꎮ结果㊀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大鼠机械和冷刺激痛敏症状ꎬ减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的病理损伤ꎬ且在体外水平上不影响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ꎮ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309个ꎬOIPN疾病靶点1318个ꎬ两者交集靶点80个ꎻPPI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HSP90AA1㊁CASP3㊁PTGS2等核心靶点ꎻGO富集分析得到193个条目ꎬKEGG结果表明ꎬ雷公藤红素可能作用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对OIPN的改善作用ꎻ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ꎬ雷公藤红素与核心靶点CASP3㊁PTGS2的结合能力良好ꎮ结论㊀雷公藤红素具有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ꎬ网络药理学揭示该机制可能涉及多靶点㊁多通路的调节ꎮ关键词:雷公藤红素ꎻ奥沙利铂ꎻ外周神经病变ꎻ网络药理学ꎻ分子对接ꎻ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4)04-0319-09doi:10.13506/j.cnki.jpr.2024.04.002Analysisofthemechanismofcelastrolagainst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onnetworkpharmacologyXUJiayueꎬZHANGGengyiꎬJIANGShiqinꎬQINZhiyanꎬHUANGMinꎬJINJing(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ꎬSunYat-senUniversityꎬGuangzhou510006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effectsandmechanismsofcelastrolon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 ̄athy(OIPN)byexperimentsandnetworkpharmacology.Methods㊀Oxaliplatinandcelastrolwereadministeredtoratsandcoloncancercells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elastrolonOIPN.ThetargetsofcelastrolwerecollectedusingTCMSPꎬSwis ̄sTargetPredictionandPharmMapperdatabasesꎬandthetargetsof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wereobtainedfromGeneCardsandOMIMdatabases.Bothoftheintersectedtargetsweretakenandthenetworkdiagramofcelastrol-targets-OIPNwasconstructedbyCytoscapesoftware.The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networkdiagramofthetargetswasconstructedusingSTRINGdatabase.DAVIDdatabasewasusedforGOfunctionalenrichmentanalysisandKEGGpathwayenrichmentanalysisofthoseintersectiontargetsꎬandMOEsoftwarewasusedformoleculardockingverificationofcoretar ̄gets.Results㊀Celastrolcouldsignificantlyimprovethemechanicalandcoldstimulationpainsensitivitysymptomsinducedbyoxaliplatininratsꎬreducethepathologicalinjuryofdorsalrootganglionneuronsandsciaticnerveꎬanddonoharmonthekillingeffectofoxaliplatinoncoloncancercellsinvitro.Networkpharmacologicalanalysisobtained309targetsofcelastrolꎬ1318targetsofOIPNand80targetsoftheirintersection.ThecoretargetssuchasHSP90AA1ꎬCASP3andPTGS2wereob ̄tainedbyPPIinteractionnetworkanalysis.GOenrichmentanalysisobtained193itemsandKEGGresultsshowedthatcelas ̄trolmightalleviateOIPNbyregulatingIL-17signalingpathwayandPI3K/Aktsignalingpathway.Themoleculardockingre ̄sultsfurtherindicatedthatcelastrolhadgoodbindingabilitywithcoretargetsCASP3andPTGS2.Conclusion㊀Celastrolcouldameliorate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ꎬwithnetworkpharmacologyrevealingthatthemechanismmightinvolvemulti-targetsandmulti-pathwaysregulation.Keywords:CelastrolꎻOxaliplatinꎻPeripheralneuropathyꎻNetworkpharmacologyꎻMoleculardockingꎻEffectandmech ̄anism㊀㊀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oxaliplatin-in ̄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ꎬOIPN)是奥沙利铂化疗中常见的副作用ꎬ发生率可达93%[1]ꎮ其主要表现为感觉功能异常和精细运动协调障碍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ꎬ导致用药依从性降低ꎬ甚至治疗计划的提前终止[2]ꎮ尽管研究发现一些抗炎和抗抑郁类药物展现出一定的改善作用[3-4]ꎬ截止目前仍未有药物获批应用于OIPN的临床治疗[5]ꎬ寻找针对OIPN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物和治疗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雷公藤红素(celastrolꎬCel)是中药雷公藤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ꎬ属木栓烷型五环三帖类化合物[6]ꎬ具有良好的抗肿瘤㊁抗炎㊁抗肥胖㊁免疫抑制㊁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7]ꎮ研究发现ꎬ在L5脊神经结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模型中ꎬ雷公藤红素灌胃给药能明显改善小鼠的机械痛敏行为[8]ꎻ在完全性弗氏佐剂诱导的炎性疼痛大鼠模型中ꎬ给予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治疗发现抑制了背根神经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㊁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及蛋白的表达ꎬ减轻了完全性弗氏佐剂诱发的热痛敏[9]ꎮ这些结果表明ꎬ雷公藤红素具有减轻神经炎症和神经疼痛的作用ꎬ但关于雷公藤红素能否能够改善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尚未得到报道ꎮ网络药理学以系统生物学㊁基因组学㊁蛋白质组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ꎬ通过组学㊁网络可视化和网络分析等技术ꎬ解析药物㊁靶点和疾病间的相互关系ꎬ由此预测药物潜在作用机制[10]ꎮ网络药理学突破了 一药一靶 的限制ꎬ在以中药为代表的复杂体系的药理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ꎬ并在中药活性化合物㊁中药药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1]ꎮ基于此ꎬ本文采用实验与网络药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ꎬ拟通过体内外实验初步确证雷公藤红素是否具有改善OIPN的作用ꎬ进而分析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潜在作用机制ꎬ旨在为OIPN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实验动物与细胞㊀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ꎬ7~8周龄ꎬ体重280~320gꎬ购于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使用许可证号:SYXK(粤)2016-0112]ꎬ饲养于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学城)SPF级屏障环境ꎬ温度20~26ħꎬ相对湿度40%~70%ꎬ12h交替光照ꎬ饮用水和灭菌饲料自由摄取ꎮ动物实验经中山大学动物伦理与福利委员会批准(批准编号:SYSU-IACUC-2022-001170)ꎮCT-26细胞和HCT116细胞源自中山大学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实验室的馈赠ꎮ1.2㊀药物试剂与仪器㊀奥沙利铂和雷公藤红素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ꎻPEG400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ꎻ4%多聚甲醛通用型组织固定液购于北京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ꎻ胎牛血清(美国Corning公司)ꎻRPMI-1640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ꎻCCK-8试剂盒(日本同仁化学研究所)ꎻVonFrey针刺痛觉测试套件(美国DanmicGlobal公司)ꎻCX43研究级生物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ꎻCO2水套式培养箱(美国ThermoFisher公司)ꎻMultiskanGo多功能酶标仪(美国Thermo公司)ꎮ1.3㊀动物实验1.3.1㊀动物分组及给药㊀将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ꎬ每组6只ꎮ奥沙利铂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ꎬ雷公藤红素溶解于载体溶液(PEG400ʒH2Oʒ乙醇=13ʒ6ʒ1)中[12]ꎮ根据是否进行OIPN造模和雷公藤红素给药治疗分为以下几组[13-14]:①空白对照组(Control)ꎻ②OIPN模型对照组:OXA4mg kg-1ꎻ③雷公藤红素低剂量组:OXA4mg kg-1+Cel1mg kg-1ꎻ④雷公藤红素高剂量组:OXA4mg kg-1+Cel3mg kg-1ꎮ参照文献中的方法[15]ꎬ对大鼠进行每周两次的奥沙利铂腹腔注射给药造模ꎬ持续4周ꎬ给药的时间定在实验总日程周期的第1㊁2㊁8㊁9㊁15㊁16㊁22㊁23天ꎮ雷公藤红素则从第1天开始进行灌胃给药ꎬ每天1次ꎬ持续28dꎮ1.3.2㊀大鼠机械刺激痛敏测定 VonFrey试验㊀于实验前(0d)㊁实验第6㊁12㊁18㊁24天ꎬ采用VonFrey试验纤维针刺激的方法ꎬ对大鼠的机械刺激痛觉敏感性进行测试ꎮ将大鼠置于安静房间中的有机玻璃箱内ꎬ使之适应测试环境15~30minꎬ待其安静ꎮ采用文献中[16]的 上-下法(up-downmethod) 的刺激模式进行测试ꎬ使用规格为2.0㊁4.0㊁6.0㊁8.0㊁10.0㊁15.0㊁26.0㊁60.0g的纤维针作用于大鼠左侧掌跖部无毛处ꎬ作用时间6~8sꎬ视抬足㊁抖动足或舔舐被刺激侧为阳性反应ꎬ记录下刺激的响应模式ꎬ计算出每只足底的50%刺激响应阈值ꎮ对于每只大鼠ꎬ取计算出的左右两足响应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个体的机械刺激痛觉敏感结果ꎮ1.3.3㊀大鼠冷刺激痛敏测定 冷板法㊀参照文献中的方法[17]ꎬ于实验前(0d)ꎬ实验第7㊁13㊁19㊁25天采用冷板法评估大鼠对冷刺激的痛觉敏感性ꎮ将金属薄板置于冰上ꎬ外罩透明有机塑料罩ꎬ待板表面温度稳定在4ħ以下后ꎬ将大鼠放入罩中的金属板上ꎬ持续1minꎮ记录下1min内出现的所有冷刺激表现(身体颤抖㊁抬足㊁快速走动㊁跳跃等)ꎬ对每只大鼠重复测定3次ꎬ每次间隔5min以上ꎮ将记录到的冷刺激反应按表1换算成反应得分ꎬ每只大鼠的冷刺激痛敏结果为3次测定的得分取平均值ꎮ表1㊀大鼠冷刺激痛敏反应评分冷刺激反应得分无反应1.0轻蜷前爪ꎬ身体轻颤1.5前爪蜷缩ꎬ身体颤抖2.0持续紧握前爪ꎬ身体抖动2.5前爪轻抖ꎬ后爪轻抬㊁轻跺3.0前爪持续抖动ꎬ抬动后爪㊁跺脚3.5舔舐前后爪ꎬ跳动4.01.3.4㊀大鼠背根神经节㊁坐骨神经H&E染色切片观察与病理学评价㊀于实验第28天ꎬ收集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ꎬDRG)与坐骨神经ꎬ浸泡于4%多聚甲醛室温避光固定24hꎬ然后将组织样本送至武汉塞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脱水㊁石蜡包埋㊁切片和苏木精与伊红(hematoxylinandeosinꎬH&E)染色ꎮ染色后的组织切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㊁拍照和定量分析ꎮ对于背根神经节ꎬ每组选取3只大鼠ꎬ每只量化3个随机视野中核仁偏移和多核仁神经元的数量ꎻ对于坐骨神经ꎬ每组选取3只大鼠ꎬ每只量化3个随机视野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ꎬ以0㊁1㊁2㊁3㊁4的分数ꎬ分别表示0㊁0~25%㊁25%~50%㊁50%~75%和大于75%的浸润[18]ꎮ1.4㊀细胞实验1.4.1㊀细胞培养及分组㊀CT-26和HCT116细胞接种于含有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RPMI-1640培养基中ꎬ置于含5%CO2的37̊C培养箱中培养ꎮ设置对照组(Control)㊁单给奥沙利铂组(OXA10μmol L-1和OXA40μmol L-1)㊁奥沙利铂合用低剂量雷公藤红素组(OXA10μmol L-1+Cel0.5μmol L-1和OXA40μmol L-1+Cel0.5μmol L-1)㊁奥沙利铂合用高剂量雷公藤红素组(OXA10μmol L-1+Cel1μmol L-1和OXA40μmol L-1+Cel1μmol L-1)ꎮ1.4.2㊀CCK-8检测结肠癌细胞存活率㊀取CT-26和HCT116细胞ꎬ按照5ˑ103个/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ꎬ贴壁生长过夜后ꎬ于次日取出进行细胞给药ꎬ再继续培养24hꎮ于避光条件下用无血清培养基配制浓度10%的CCK-8溶液ꎬ将96孔板从培养箱中取出ꎬ吸弃孔中培养基ꎬ每孔加入100μLCCK-8溶液ꎬ置于37ħ培养箱中孵育40minꎮ使用酶标仪测定450nm波长处各孔吸光度值ꎬ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ꎮ1.5㊀网络药理学分析1.5.1㊀雷公藤红素与OIPN靶点的预测㊀以 celas ̄trol 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https://tcmsp-e.com/tcmsp.php)[19]检索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ꎬ通过UniProt数据库(https://www.uni ̄prot.org/)转化为对应基因名称ꎻ从PubChem数据库获取雷公藤红素的SDF结构文件ꎬ导入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和PharmMapper数据库(http://www.lilab-ecust.cn/pharmmapper/)[20]进行靶点预测ꎮ对以上获得的靶点进行整合和去重ꎮ以 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 为关键词ꎬ在OMIM数据库(https://omim.org/)和GeneCards数据库(https://www.genecards.org/)[21]中检索ꎬ收集OIPN相关靶点并进行去重ꎮ将雷公藤红素靶点与OIPN靶点取交集ꎬ获得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作用的潜在靶点ꎮ1.5.2㊀ 雷公藤红素-OIPN 靶点网络构建㊀筛选出的 雷公藤红素-OIPN 交集靶点导入到Cytoscape3.7.1软件ꎬ生成雷公藤红素与OIPN的 药物-靶点-疾病 可视化网络图ꎮ将共有靶点输入到STRING数据库在线分析平台(https://cn.string-db.org/)[22]ꎬ设置物种为 HomoSapiens ꎬ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 ̄tionꎬPPI)网络构建ꎬ再将该PPI网络导入Cytoscapeꎬ通过Networkanalyzer计算度值ꎬ分析关键靶点信息ꎮ1.5.3㊀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㊀采用DAVID平台(https://david.ncifcrf.gov/summary.jsp)[23]对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ꎬ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ꎬKEGG)通路富集分析ꎬ设定显著性P<0.05ꎬ筛选出靶点富集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ꎮ通过微生信分析平台ꎬ以条形图形式输出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ꎬ以气泡图形式输出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24]ꎮ1.5.4㊀分子对接验证㊀采用MolecularOperatingEnvironment(MOE)2022软件进行对雷公藤红素和潜在关键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ꎮ从PDB数据库(https://www.rcsb.org/)下载人源㊁分辨率较高(<2.5Å)㊁具有配体的靶点蛋白复合物晶体结构ꎬ导入MOE软件ꎬ通过去除水分子和杂原子ꎬ并添加电荷和氢原子的方式进行预处理ꎮ导入雷公藤红素的SDF文件ꎬ与靶点蛋白进行对接ꎬ选择亲和力高㊁结合能低的构象作为最终对接结果ꎮ1.6㊀统计分析㊀使用GraphPadPrism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实验结果图标绘制ꎬ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ꎬ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ꎮ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雷公藤红素改善大鼠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症状㊀在VonFrey测试中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OXA模型对照组50%爪缩阈值明显降低(见图1AꎬP<0.001)ꎻ与OXA模型对照组比较ꎬ给予雷公藤红素治疗后ꎬ从第11天后的行为学测试均观察到50%爪缩阈值的明显升高(P<0.05ꎬP<0.01ꎬP<0.001)ꎮ冷板测试中ꎬOXA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ꎬ冷刺激反应评分也从第11天后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见图1BꎬP<0.05ꎬP<0.01)ꎻ而雷公藤红素合用治疗则明显减轻了OXA注射造模导致的冷刺激反应评分增高的现象(P<0.05ꎬP<0.01)ꎬ且高剂量组的效果更稳定ꎮ综上可见ꎬ雷公藤红素具有缓解奥沙利铂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冷痛敏的作用ꎮ㊀A.VonFrey测试结果ꎻB.冷板法测试结果图1㊀雷公藤红素对OIPN大鼠行为学表现的影响(n=6)㊀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P<0.01ꎬ∗∗∗P<0.001ꎻ与模型对照组对比ꎬ#P<0.05ꎬ##P<0.01ꎬ###P<0.001ꎮ2.2㊀雷公藤红素减轻OIPN大鼠神经病理损伤㊀如图2Aꎬ空白对照组DRG神经元形态正常ꎬ坐骨神经未见炎性细胞浸润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OXA组DRG神经元细胞质空泡化ꎬ出现了明显的核仁偏移和多核仁现象(见图2A中红色三角形标注)ꎬ坐骨神经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深色颗粒)ꎬ且以上异常细胞数目均体现出明显提升(见图2BꎬP<0.05ꎬP<0.01)ꎮ合用雷公藤红素治疗组相比OXA模型对照组ꎬDRG神经元中偏核和多核的数目明显降低(P<0.05ꎬP<0.01)ꎬ外观趋于正常ꎬ坐骨神经中炎性浸润程度减轻ꎮ上述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在组织病理学水平上对大鼠OIPN关键组织起到改善保护作用ꎮ㊀A.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ꎻB.DRG神经元㊁坐骨神经中损伤统计分析图2㊀雷公藤红素对OIPN大鼠神经病理的影响(n=3)㊀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ꎬ∗P<0.05ꎬ∗∗P<0.01ꎻ与模型对照组对比ꎬ#P<0.05ꎬ##P<0.01ꎮ2.3㊀雷公藤红素不影响奥沙利铂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㊀分别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进行奥沙利铂与雷公藤红素的合用药试验ꎬ考察合用药相比单给奥沙利铂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ꎮ结果如图3显示ꎬ单给不同浓度的奥沙利铂相较于对照组ꎬ癌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ꎬP<0.01ꎬP<0.001)ꎬ而合用高㊁低剂量的雷公藤红素相比于OXA组ꎬ癌细胞存活率进一步下降(P<0.05)或无明显差异ꎮ这表明体外水平上ꎬ雷公藤红素与奥沙利铂合用不会削弱奥沙利铂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ꎮ㊀A.CCK-8检测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合用药存活率的结果ꎻB.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合用药存活率的结果图3㊀雷公藤红素合用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n=5)㊀注:与对照组相比ꎬ∗P<0.05ꎬ∗∗P<0.01ꎬ∗∗∗P<0.001ꎻ与单给奥沙利空白组对比ꎬ#P<0.05ꎮ2.4㊀雷公藤红素治疗OIPN的潜在靶点预测㊀检索TCMSP㊁SwissTarget和PharmMapper数据库ꎬ经去重后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309个ꎻ对OMIM和Gene ̄Cards数据库进行检索ꎬ去重后得到OIPN疾病靶点1318个ꎮ将获取到的雷公藤红素及OIPN疾病靶点导入微生信在线作图平台ꎬ构建Venn图(见图4)预测 雷公藤红素-OIPN 共同靶点ꎬ取交集得到潜在靶基因80个ꎮ图4㊀ 雷公藤红素-OIPN 交集靶点Venn图2.5㊀雷公藤红素-OIPN靶点网络分析㊀将 2.4 项下获得的交集基因导入Cytoscape3.7.1软件ꎬ绘制出 雷公藤红素-靶点-OIPN 的可视化网络图(见图5)ꎮ其中包括了82个节点ꎬ160条相互作用的连接边ꎬ连线表示靶点与雷公藤红素㊁OIPN之间的相互作用ꎮ2.6㊀ 雷公藤红素-OIPN 交集靶点的PPI网络分析㊀将获得的交集基因导入STRING在线分析平台ꎬ得到PPI网络(见图6)ꎮ利用Cytoscape对交集基因进行网络参数拓扑分析ꎬ其中包含77个相互关联的节点ꎬ938条边ꎬ平均局部聚类系数0.667ꎬ平均节点度值24.4ꎬ度值排名前20的靶点的具体信息见表2ꎮ图5㊀ 雷公藤红素-共有靶点-OIPN网络图6㊀ 雷公藤红素-OIPN 交集靶点PPI网络表2㊀PPI网络靶点信息靶点名称度值中间中心性ALB580.1085HSP90AA1520.0532MYC520.0429CASP3510.0259EGFR500.0278BCL2500.0228PTGS2480.0359MMP9470.0243HSP90AB1450.0273CCND1430.0132ANXA5430.0156GSK3B420.0152SRC420.0153PARP1400.0115BCL2L1390.0056IGF1380.0082MDM2370.0063IL-2350.0138STAT1350.0039HMOX1350.03202.7㊀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的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㊀为了进一步探究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ꎬ利用DAVID数据库对80个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ꎬ根据FDR<0.05共筛选出193个条目ꎬ其中包括生物学过程(BP)145个条目ꎬ细胞组成(CC)19个条目ꎬ分子功能(MF)29个条目ꎮ选取基因数量ȡ10的条目绘制GO功能分析图(见图7)ꎬ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主要作用于胞液(cytosol)㊁细胞质(cytoplasm)㊁细胞核(nucleus)㊁核浆(nucleoplasm)㊁外泌体(extracellularexosome)㊁线粒体(mitochondrion)㊁胞外区域(extracellularregion)等ꎻ涉及分子功能包括蛋白质结合(proteinbinding)㊁相同蛋白质结合(i ̄denticalproteinbinding)㊁ATP结合(ATPbinding)㊁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serine/threonine/tyrosinekinaseactivity)㊁蛋白质同源二聚化活性(proteinhomodimerizationactivity)㊁蛋白激酶活性(proteinkinaseactivity)㊁酶结合(enzymebinding)㊁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ser ̄ine/threoninekinaseactivity)等ꎻ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控(negativeregulationofap ̄optoticprocess)㊁凋亡过程(apoptoticprocess)㊁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㊁对外源刺激的反应(re ̄sponsetoxenobioticstimulus)㊁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positiveregulationoftranscriptionfromRNApolymeraseⅡpromoter)㊁蛋白质磷酸化(proteinphosphorylation)㊁神经元凋亡过程负调控(negativeregulationofneuronapoptoticprocess)等ꎮ图7㊀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的GO富集结果㊀㊀同样地采用DAVID对80个靶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ꎬ根据FDR<0.05筛选并获得139条可能与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相关的通路ꎮ选取其中前20条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8)ꎬ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涉及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signalingpathway)㊁IL-17信号通路(IL-17signalingpathway)㊁FoxO信号通路(FoxOsignalingpathway)㊁癌症通路(pathwaysincancer)㊁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信号通路(EGFRtyrosinekinaseinhibitorresistance)等ꎮ其中有23个靶点落在PI3K-Akt信号通路上ꎬ包括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B)㊁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㊁fms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1(FLT1)㊁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B类成员1(HSP90AB1)㊁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㊁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㊁白细胞介素2(IL-2)㊁胎盘生长因子(PGF)㊁磷脂酰肌醇-4ꎬ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γ(PIK3CG)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㊁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㊁MYC原癌基因(MYC)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㊁MDM2原癌基因(MDM2)㊁激酶插入域受体(KDR)㊁凋亡调节蛋白Bcl-2(BCL2)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㊁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JAK2)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㊁Bcl-2样蛋白1蛋白(BCL2L1)ꎻ11个靶点落在IL-17信号通路上ꎬ包括GSK3B㊁HSP90AA1㊁丝裂原激活蛋白酶8(MAPK8)㊁HSP90AB1㊁胱天蛋白酶3(CASP3)㊁人脂质运载蛋白2(LCN2)㊁MAPK1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㊁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㊁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ꎻ以及12个靶点落在FoxO信号通路:MAPK8㊁CCND1㊁CDK2㊁MDM2㊁MAPK1㊁BRAF蛋白(BRAF)㊁IGF1㊁PIK3R1㊁MAPK14㊁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㊁EGFR㊁IGF1Rꎮ综上可见ꎬ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作用于不同通路信号起到改善OIPN的作用ꎮ图8㊀ 雷公藤红素-OIPN 共有靶点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㊀注:Y轴为信号通路名称ꎬX轴为该通路上含有的靶基因数占总靶基因数的比率ꎬ气泡大小为该通路基因数量ꎬ气泡颜色为该通路基因富集的显著性ꎮ2.8㊀分子对接分析㊀以雷公藤红素作为配体ꎬ结合相关研究文献ꎬ选择PPI网络中度值较高ꎬ参与KEGG信号通路较多的9个靶蛋白作为受体(见表3)ꎬ导入雷公藤红素的SDF和靶点的PDB文件ꎬ运用MOE软件进行分子对接ꎬ以虚拟评价的方式预测结果ꎮ如表3显示ꎬ雷公藤红素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均小于-5kcal mol-1ꎬ说明雷公藤红素与靶蛋白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ꎻ其中ꎬCASP3和PTGS2与雷公藤红素的结合能的分别约为-6.45kcal mol-1和-6.19kcal mol-1ꎬ结合作用如图9ꎬ提示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作用于CASP3和PTGS2起到改善OIPN的作用ꎮ表3㊀分子对接靶点信息与结合能靶点名称PDBID结合能/kcal mol-1HSP90AA14BQG-5.5616CASP33DEJ-6.4516EGFR1M17-5.6540BCL26O0K-5.7421PTGS25IKT-6.1863GSK3B5K5N-5.6220BCL2L17JGW-5.7425IGF11IMX-5.1777MAPK84E73-5.1689㊀A.雷公藤红素与CASP9ꎻB.雷公藤红素与PTGS2图9㊀雷公藤红素与CASP3和PTGS2分子对接可视化图3㊀讨论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是奥沙利铂化疗中的一项重要临床问题ꎬ能够导致患者减药甚至停药ꎬ对患者癌症治疗造成不良影响ꎮ迄今为止ꎬ还未有药物被批准用于OIPN的预防和治疗ꎬ根据临床指南ꎬ只有度洛西汀可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25]ꎮ雷公藤红素作为雷公藤的关键活性成分ꎬ其改善神经性病理痛㊁神经炎症㊁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探索[26]ꎬ然而关于雷公藤红素是否可对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起到改善作用尚未得到报道ꎮ因此ꎬ本研究以雷公藤红素单体为研究对象ꎬ先从动物水平上直接考察雷公藤红素是否对OIPN起到保护和改善作用ꎬ再结合体外水平探究雷公藤红素对奥沙利铂的抗肿瘤作用的影响ꎮ结果显示ꎬ行为学方面ꎬ雷公藤红素对奥沙利铂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ꎬ能够明显改善奥沙利铂导致的大鼠对冷刺激和机械刺激的过度敏感ꎻ组织病理学方面ꎬ雷公藤红素减轻了奥沙利铂所致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损伤ꎬ降低了坐骨神经的炎性浸润程度ꎮ体外水平上ꎬ雷公藤红素与奥沙利铂合用不会削弱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ꎮ这些结果表明ꎬ雷公藤红素对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具有保护和改善的作用ꎮ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可能涉及奥沙利铂与神经元㊁神经胶质㊁传感与效应细胞㊁免疫系统等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27]ꎬ鉴于雷公藤红素已报道的抗炎㊁抗氧化㊁免疫调节㊁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ꎬ采取多靶点角度研究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ꎮ因此ꎬ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检索收集和预测了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的多个潜在靶点ꎬ经过PPI网络和Cytoscape分析筛选出度值较高的靶点CASP3和PTGS2ꎮCASP3被认为能够通过裂解RET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神经节交感神经元细胞的黏附的调节[28]ꎬPTGS2则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ꎬ可参与疼痛反应的调节[29]ꎬ神经炎症中神经元调节吞噬性小胶质细胞的介质的分泌过程ꎬ免疫细胞的激活等[30]ꎮ分子对接验证的结果表明ꎬ雷公藤红素与CASP3和PTGS2均表现出良好的结合性ꎬ进一步提示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炎症和免疫过程ꎬ作用于神经元起到OIPN的改善作用ꎮ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的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㊁IL-17信号通路㊁FoxO信号通路㊁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信号通路等有关ꎮ研究发现ꎬIL-17/IL-17R介导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ꎬ调节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和兴奋性ꎬ从而驱动化疗诱导的神经性疼痛[31]ꎻPI3K/Akt则显示参与了OIPN病理过程中巨噬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32]ꎮ而作为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组成的GSK3B㊁HSP90AA1㊁IGF1㊁EGFR㊁BCL2㊁BCL2L1ꎬ和IL-17信号通路中的GSK3B㊁HSP90AA1㊁MAPK8㊁CASP3㊁PTGS2均显示在与雷公藤红素的分子对接中显示出良好的结合ꎮ对核心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作用过程中涉及神经元凋亡的负调控ꎮ以上结果提示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ꎬ参与神经元与免疫细胞㊁其他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ꎬ起到改善和减轻OIPN的作用ꎮ综上所述ꎬ本研究发现了雷公藤红素对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ꎬ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预测了该作用的潜在靶点和作用通路ꎬ为进一步实验确证成分与靶点及通路的调控关系ꎬ阐明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的具体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ꎮ参考文献:[1]㊀BROZOUVꎬVADALOUCAAꎬZISP.PaininPlatin-In ̄ducedNeuropathie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 ̄nalysis[J].PainTherꎬ2018ꎬ7(1):105-119.[2]马凯丽ꎬ程志祥.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8ꎬ24(3):218-220.[3]KIMWꎬCHUNGYꎬCHOISꎬetal.DuloxetineProtectsa ̄gainstOxaliplatin-InducedNeuropathicPainandSpinalNeuronHyperexcitabilityinRodents[J].IntJMolSciꎬ2017ꎬ18(12):2626.[4]DUANZꎬSUZꎬWANGHꎬetal.Involvementofpro-in ̄flammationsignalpathwayininhibitoryeffectsofrapamycinonoxaliplatin-inducedneuropathicpain[J].MolPainꎬ2018(14):1744806918769426.[5]赵丽玲ꎬ黄彦珊ꎬ王利ꎬ等.SNRIs类药物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ꎬ2023ꎬ42(6):892-897.[6]张丽心ꎬ胡晓龙ꎬ汪豪.雷公藤红素的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ꎬ2023ꎬ38(2):212-222.[7]SONGJꎬHEGNꎬDAIL.Acomprehensivereviewoncelastrolꎬtriptolideandtriptonide:Insightsontheirphar ̄macologicalactivityꎬtoxicityꎬcombinationtherapyꎬnewdosageformandnoveldrugdeliveryroutes[J].BiomedPharmacotherꎬ2023(162):114705.[8]吴红艳ꎬ师钰琪ꎬ李佳豪ꎬ等.雷公藤红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ꎬ2020ꎬ26(13):97-103.[9]ZHANGXꎬZHAOWꎬLIUXꎬetal.CelastrolamelioratesinflammatorypainandmodulatesHMGB1/NF-κBsignalingpathwayindorsalrootganglion[J].NeurosciLettꎬ2019(692):83-89.[10]毛丽斯ꎬ朱晓红.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ꎬ2021ꎬ29(13):98-102.[11]王凤雪ꎬ高宇ꎬ刘海波.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流程及代表性数据库工具[J].中国现代中药ꎬ2021ꎬ23(6):1111-1118.[12]WONGVKWꎬQIUCꎬXUSWꎬetal.Ca2+signallingplaysaroleincelastrol-mediatedsuppressionofsynovialfibroblastsofrheumatoidarthritispatientsandexperimentalarthritisinrats[J].BrJPharmacolꎬ2019ꎬ176(16):2922-2944.[13]NIEYꎬFUCꎬZHANGHꎬetal.Celastrolslowsthepro ̄gressionofearlydiabeticnephropathyinratsviathePI3K/AKTpathway[J].BMCComplementMedTherꎬ2020ꎬ20(1):321.[14]ABUBAKARMHꎬSHARIFFKAꎬTANJSꎬetal.Celastrolattenuatesinflammatoryresponsesinadiposetis ̄suesandimprovesskeletalmusclemitochondrialfunctionsinhighfatdiet-inducedobeseratsviaupregulationofAMPK/SIRT1signalingpathways[J].EurJPharmacolꎬ2020(883):173371.[15]KAWASHIRITꎬKOBAYASHIDꎬEGASHIRANꎬetal.OraladministrationofCystineandTheanineamelioratesoxaliplatin-inducedchronicperipheralneuropathyinro ̄dents[J].SciRepꎬ2020ꎬ10(1):12665.[16]CHAPLANSRꎬBACHFWꎬPOGRELJWꎬetal.Quanti ̄tativeassessmentoftactileallodyniaintheratpaw[J].JNeurosciMethodsꎬ1994ꎬ53(1):55-63.[17]CHENGXꎬHUOJꎬWANGDꎬetal.HerbalMedicineAC591Prevents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inAnimalModelandCancerPatients[J].FrontPharmacolꎬ2017(8):344.[18]CAMPOLOMꎬLANZAMꎬPATERNITIIꎬetal.PEA-OXAMitigatesOxaliplatin-InducedPainfulNeuropathythroughNF-κB/Nrf-2Axis[J].IntJMolSciꎬ2021ꎬ22(8):3927.[19]RUJꎬLIPꎬWANGJꎬetal.TCMSP:adatabaseofsystemspharmacologyfordrugdiscoveryfromherbalmedicines[J].JCheminformꎬ2014(6):13.[20]WANGXꎬSHENYꎬWANGSꎬetal.PharmMapper2017update:awebserverforpotentialdrugtargetidentificationwithacomprehensivetargetpharmacophoredatabase[J].NucleicAcidsResꎬ2017ꎬ45(W1):W356-W360. [21]STELZERGꎬROSENNꎬPLASCHKESIꎬetal.TheGene ̄CardsSuite:FromGeneDataMiningtoDiseaseGenomeSequenceAnalyses[J].CurrProtocBioinformaticsꎬ2016(54):1.30.1-1.30.33.(下转第341页)[5]NINGYꎬLINGJꎬWUCD.Synergisticeffectsofteacate ̄chinepigallocatechingallateandantimycoticsagainstoralCandidaspecies[J].ArchOralBiolꎬ2015ꎬ60(10):1565-1570.[6]SHARIATIAꎬDIDEHDARMꎬRAZAVISꎬetal.NaturalCompounds:AHopefulPromiseasanAntibiofilmAgentAgainstCandidaSpecies[J].FrontPharmacolꎬ2022(13):917787.[7]KIMYGꎬLEEJHꎬPARKSꎬetal.HydroquinonesInclu ̄dingTetrachlorohydroquinoneInhibitCandidaalbicansBiofilmFormationbyRepressingHyphae-RelatedGenes[J].MicrobiolSpectrꎬ2022ꎬ10(5):e0253622. [8]YONGJꎬZURꎬHUANGXꎬetal.SynergisticEffectofBerberineHydrochlorideandFluconazoleAgainstCandidaalbicansResistantIsolates[J].FrontMicrobiolꎬ2020(11):1498.[9]DASILVACRꎬDEANDRADENETOJBꎬDESOUSACAMPOSRꎬetal.Synergisticeffectoftheflavonoidcate ̄chinꎬquercetinꎬorepigallocatechingallatewithfluconazoleinducesapoptosisinCandidatropicalisresistanttofluconazole[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ꎬ2014ꎬ58(3):1468-1478.[10]KNIDELCꎬPEREIRAMFꎬBARCELOSDHFꎬetal.EpigallocatechingallatehasantibacterialandantibiofilmactivityinmethicillinresistantandsusceptibleStaphylo ̄coccusaureusofdifferentlineagesinnon-cytotoxiccon ̄centrations[J].NatProdResꎬ2021ꎬ35(22):4643-4647. [11]LIUCꎬHAOKꎬLIUZꎬetal.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attenuatesstaphylococcalalpha-hemolysin(Hla)-inducedNLRP3inflammasomeactivationviaROS-MAPKpathwaysandEGCG-Hlainteractions[J].IntImmunopharmacolꎬ2021(100):108170.[12]MEHMOODSꎬMAQSOODMꎬMAHTABNꎬetal.Epigal ̄locatechingallate:Phytochemistryꎬbioavailabilityꎬutilizationchallengesꎬandstrategies[J].JFoodBiochemꎬ2022ꎬ46(8):e14189.[13]THOMSONDDꎬWEHMEIERSꎬBYFIELDFJꎬetal.Contact-inducedapicalasymmetrydrivesthethigmotropicresponsesofCandidaalbicanshyphae[J].CellMicrobiolꎬ2015ꎬ17(3):342-354.[14]UWAMAHORONꎬVERMA-GAURJꎬSHENHHꎬetal.ThepathogenCandidaalbicanshijackspyroptosisfores ̄capefrommacrophages[J].mBioꎬ2014ꎬ5(2):e00003-14.(收稿日期:2023-07-04)(上接第326页)[22]SZKLARCZYKDꎬKIRSCHRꎬKOUTROULIMꎬetal.TheSTRINGdatabasein2023:protein-proteinassociationnetworksandfunctionalenrichmentanalysesforanyse ̄quencedgenomeofinterest[J].NucleicAcidsResꎬ2023ꎬ51(D1):D638-D646.[23]SHERMANBTꎬHAOMꎬQIUJꎬetal.DAVID:awebserverforfunctionalenrichmentanalysisandfunctionalannotationofgenelists(2021update)[J].NucleicAcidsResꎬ2022ꎬ50(W1):W216-W221.[24]TANGDꎬCHENMꎬHUANGXꎬetal.SRplot:Afreeonlineplatformfordatavisualizationandgraphing[J].PLoSOneꎬ2023ꎬ18(11):e0294236.[25]LOPRINZICLꎬLACCHETTICꎬBLEEKERJꎬetal.Pre ̄ventionandManagementofChemotherapy-InducedPe ̄ripheralNeuropathyinSurvivorsofAdultCancers:ASCOGuidelineUpdate[J].JClinOncolꎬ2020ꎬ38(28):3325-3348.[26]LIUDꎬZHANGQꎬLUOPꎬetal.NeuroprotectiveEffectsofCelastrolin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UnscrambleItsMajorMechanismsofActionandTargets[J].AgingDisꎬ2022ꎬ13(3):815-836.[27]YANGYꎬZHAOBꎬGAOXꎬetal.Targetingstrategiesforoxaliplatin-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clinicalsyn ̄dromeꎬmolecularbasisꎬanddrugdevelopment[J].JExpClinCancerResꎬ2021ꎬ40(1):331.[28]CABRERAJRꎬBOUZAS-RODRIGUEZJꎬTAUSZIG-DELAMASURESꎬetal.RETmodulatescelladhesionviaitscleavagebycaspaseinsympatheticneurons[J].JBiolChemꎬ2011ꎬ286(16):14628-14638.[29]MUSEEJꎬMARNETTLJ.ProstaglandinHsynthase-2-catalyzedoxygenationof2-arachidonoylglycerolismoresensitivetoperoxidetonethanoxygenationofarachidonicacid[J].JBiolChemꎬ2012ꎬ287(44):37383-37394. [30]DALLIJꎬCHIANGNꎬSERHANCN.Elucidationofnovel13-seriesresolvinsthatincreasewithatorvastatinandclearinfections[J].NatMedꎬ2015ꎬ21(9):1071-1075. [31]LUOHꎬLIUHZꎬZHANGWWꎬetal.Interleukin-17RegulatesNeuron-GlialCommunicationsꎬSynapticTrans ̄missionꎬandNeuropathicPainafterChemotherapy[J].CellRepꎬ2019ꎬ29(8):2384-2397.[32]KUMARKALVALAAꎬBAGDEAꎬARTHURPꎬetal.RoleofCannabidiolandTetrahydrocannabivarinonPacli ̄taxel-inducedneuropathicpaininrodents[J].IntImmu ̄nopharmacolꎬ2022(107):108693.(收稿日期:2023-12-20)。
(签名)动物实验申请表(东校区)(2012版)-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申请日期
申 请 者实验编号
动物实验申请表(东校区)
(2012版)
以下由实验动物中心填写:
收表日期
收件人
质量保证
部意见
中心主任
意见
填表须知:
1、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具有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粤2011-0112,只可接收常规性的动物实验,对于放射性、感染性、化学毒性等特殊动物实验没有接收资格。
2、本表填写时注意红色部分内容需要重新选择,如无相关选项请选空白,请打印后手工填写,电子版发到]K]KLQ#PDLO V\VX HGX FQ,纸质版经试验负责人签名后提交给本中心213办公室李老师。
本中心审核的时限为10个工作日。
3、试验的主要内容、实验材料等内容用于判定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以保护本中心实验设施和实验人员,请如实填写,本中心将为实验信息保密。
对于隐瞒实验内容者,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警告并记录在册,甚至取消该课题组实验资格。
对于造成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破坏、人员健康危害等情况,本中心将汇报学校相应管理部门按规定处理。
4、实验人员必须持有动物实验资格证,否则实验申请不予受理。
5、现期间动物接收时间为每周二、周四上午9:00~11:30。
动物饲养如有特殊要求,如高脂、低盐饮食,饲料称重,饮水量测定等请在备注项注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宫颈癌细胞 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 人子宫内膜癌细胞 人卵巢癌细胞 人卵巢腺癌细胞 人乳腺癌细胞 人乳腺癌细胞 人乳腺腺癌细胞 人前列腺癌细胞 人前列腺腺癌细胞 人移行细胞膀胱癌细胞系
SUME-a HNE-2
(三)血液系统
K562 HL-60 U937 HEL KG1a
Raji SW1353 MG-63 Daudi
(四)神经系统
SW038-C2 SW038-C2-tk SHG-44 BT-325 U251 SF-295 SK-N-SH U87
(五)泌尿生殖系统
Hela Siha RL-952 HO-8910 OVCAR-3 Bcap-37 MDA-mB-231 MCF-7 Du-145 PC-3 T-24
(六)其它
A431(暂无) HT-1080
人鼻咽癌细胞 人鼻咽癌细胞
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 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细胞系 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 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Erythroleukemia 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 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人B淋巴细胞瘤细 胞株 人骨肉瘤细胞 人成骨肉瘤细胞 人白血病细胞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细胞 人纤维肉瘤细胞
RD
二、人类正常细胞株
ED-25 ECV304 Ealy926 D407 HLF (暂无) HSC L-02 PA317-tk
PA317-GFP 293 293t HEK-293 HK-2 人脑细胞 HEB OKT3
三、动物肿瘤细胞株
H22 RM-1
Walker-256 CBRH7919 Heap HePa1-6 Lewis C26 CT-26 SNL S-180 B16 PC-12 C6
BALB/c小鼠肝癌细胞 小鼠前列腺癌细胞 大鼠肝癌细胞(乳腺癌细胞接种到肝脏成 瘤) 大鼠肝癌细胞(wistar 大鼠) 小鼠肝癌细胞(体内) 小鼠肝癌细胞(C57BL小鼠) 小鼠肺癌细胞 小鼠结肠癌 BALB/C结直肠癌 稳定转染了neor和LIF基因的STO细胞株 C57BL/6小鼠肛门纤维肉瘤细胞 C57BL/6小鼠黑色瘤细胞 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褐鼠) 大鼠胶质瘤(褐鼠)
五、干细胞类
D3 E14 B/c-ES MSCS(曹) SDBMSC
褐鼠胰岛素瘤上皮细胞 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 小鼠白血病细胞 小鼠白血病细胞NK细胞靶细胞 小鼠肾癌细胞 K562
大鼠正常肝细胞(Buffalo)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BALB/c小鼠) NIH小鼠成纤维细胞(NIH/swiss) 小鼠成纤维细胞(C3H/An) BALB/C小鼠成纤维细胞 早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KM鼠) 小鼠成肌细胞系 逆转录病毒包装用的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中国仓鼠肺细胞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转入Tet-off调控,含EGFP基因的CHO细胞 SV40转化的非洲绿猴肾细胞 非洲绿猴肾细胞 非洲绿猴肾细胞 恒河猴肾细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 究所惠赠) 狗肾细胞 兔的肝细胞 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 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EC 大鼠心肌细胞 大鼠肝星状细胞
KV HIC
(二)呼吸系统
HLamp A549 95D NCI-H460 NCI-H446 GLC-82
人胃腺癌细胞 人胃腺癌细胞 人胃癌细胞(未分化) 人结肠癌细胞 人结肠腺癌细胞系 人肝细胞癌细胞 人肝细胞癌细胞 人肝细胞癌细胞 人肝癌细胞 人肝癌细胞 转染四环素正向调控表达基因7402细胞
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和四环素正向调控表达基 因7402细胞 人胰腺癌细胞 人胰腺癌细胞 人原位胰腺癌细胞 人口腔上皮癌细胞 人喉癌细胞
一、人类肿瘤细胞株
(一)消化系统
MCG803 SCG-7901 HGC-27 LOVO SW480 BEL-7402 HePG-2 SMMC-7721 QGy-7701 Hep-3b Bel-7402-Tet-on
7402-Tet-on-EGFP Panc-1 SW1990 Bxpc-3 KB Hep-2
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
人肝静脉内皮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肠系膜下腔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人肝星状细胞 人胎肝细胞 转染入tk基因的PA317细胞 转染入GFP基因的PA317细胞(GFP-绿色荧光 蛋白) 腺病毒包装的人胚肾细胞 人胚肾T细胞 人胚肾细胞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自建) 人脑胶质细胞株 总T淋巴细胞
人口底癌细胞耐药株[长春新碱(VCR)诱 导高表达(p-gp)] 人小肠癌细胞
人肺巨细胞癌细胞 人肺小细胞腺癌细胞 人高转移肺腺癌细胞 人大细胞肺癌细胞 人小细胞肺癌细胞 人肺腺癌细胞
GLC-82-TK NCI-H1299 L78 CNE-1 CNE-2
人肺腺癌细胞(转染TK基因的GLC-82细胞) 人肺腺癌细胞 人肺腺鳞癌细胞 人鼻咽癌细胞(高分化) 人鼻咽癌细胞(低分化)
129小鼠ES细胞 129小鼠ES细胞 BALB/c小鼠ES细胞 猴的骨髓间充质细胞 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
RIN-m P815 P388 Yac-1 Renca 4T1
四、动物正常细胞株
BRL RAW 264.7 NIH/3T3 L929 BALB/C-3T3 MEF c2c12 PA317 V79 CHO CHO-AA8 Cos-7 Vero Vero-E6
MA-104 MDCK VX2 NRK HBZY-1 H9c2 HSC-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