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初二生物《消化和吸收》复习课教案
初二生物《消化和吸收》复习课教案
课型:复习课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其相适应的特点。
5、尝试解读营养物资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团结及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应特点
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学法指导:
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胆汁的作用
2、通过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的适应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情导入,知识链接:
1、激情导入: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得的,任何一种营养物质缺乏,都可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疾病。你知道食物中的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吗?
2、知识链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2)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环节二:推进新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任务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一)、淀粉的消化:
指导学生分析P3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图,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请观察图并结合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尝试概述什么叫做消化?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方面
运用实验探究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有: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观察与讲授,自学与讨论,实验与探究,引导与点拨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以上内容。消化系统组成主要让学生自学观察消化系统模式图掌握其组成,老师对照模式图点拨消化道与消化腺之间的关系,为食物的消化过程做好铺垫。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结合实验,通过观察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同时让学生对对照实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能力。食物的消化过程主要利用了动画视频,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理解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本节内容整体上较为抽象,通过老师的步步引导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好1、2、3号三只试管,分别装入:1号中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2号中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3号中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并放入37℃温水中1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第3教案2新版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尝试归纳、总结吸收的概念,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难点)
2.能力目标
①使用图片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②养成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教师课前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用具: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等。
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过渡语】: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消化,终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能够被我们
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通过进入
、消化道各段吸收的营养物质: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
、、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葡萄糖、
甘油、脂肪酸、水。
)大肠:吸收少量的、无机盐和部分
、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的和
大大增加。
用
结构特点功能
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较粗大,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中摄取营养物质用于构建细胞,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入
能好的人,即使吃的食物不多,由于吸收功能好,也容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为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养物质进入小肠腔的过程
C.维生素D B
糖
你能说出这是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吗?
中班科学教案消化器官
中班科学教案消化器官
中班科学教案:消化器官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消化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前期准备:
1. 图片或模型: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的图片或模型。
2. 素材:水、面包、苹果、胡萝卜等食物。
3. 工具:磨杵、碗、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
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嘴、鼻子、胃等身体部位。问他们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2. 准备一碗水,让学生想象一下水经过哪些部位进入到胃里。
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 准备面包、苹果、胡萝卜等食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并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想象将这些食物放入嘴里后会发生什么。让他们用简单
的语言描述一下。
3. 引导学生想象食物在胃里经历了什么变化,然后进入到哪个器官。
4. 展示消化器官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进行比对,了解消化器官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模拟消化过程
1. 将面包放入一个塑料袋中,让学生用磨杵将面包碾碎。
2. 在另一个塑料袋中,放入苹果和胡萝卜,让学生用手将其拍打、
揉搓等方式使其变软。
3. 模拟口腔中的分泌物,添加一些水到两个塑料袋中,让学生摇晃
均匀。
4. 将面包碎和苹果胡萝卜放入一个塑料袋中,让学生摇晃,模拟食
物在胃里的混合和消化过程。
5. 将混合物倒入一个过滤器或纱布中,让学生观察过滤后的物质,
发现其中还有未消化的残渣。
6. 引导学生讨论残渣是如何进入大肠的,并经过大肠进行哪些作用。
综合巩固
1. 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下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3.1.2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济南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3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吸收的概念。
②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重点)
③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难点)
2.能力目标
①使用图片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②根据自身特点,养成健康的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图表,让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分组实验时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得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
这节课主要采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提问、设想、参与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取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降低学习难度,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教师课前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用具:猪的新鲜小肠和大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等。
消化系统教案
消化系统教案
消化系统教案
一、教学目标: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
1. 人体消化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1)消化系统的概念;
(2)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3)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2. 口腔和食管的功能及结构
(1)口腔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2)食道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3. 胃的功能及结构
(1)胃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2)胃的消化液。
4. 小肠的功能及结构
(1)小肠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2)小肠的消化液。
5. 大肠和肛门的功能及结构
(1)大肠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2)肛门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的消化系统有哪些部分吗?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呢?
2. 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定义和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
3. 探究口腔和食管的功能及结构。
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口腔和食管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4. 分析胃的功能及结构。
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胃的主要功能和结构,以及胃液的作用。
5. 解释小肠的功能及结构。
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小肠的主要功能和结构,以及小肠液的作用。
6. 探讨大肠和肛门的功能及结构。
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大肠和肛门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7. 总结归纳。
综合讲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总结消化过程的大致流程。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展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展示工具,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幼儿园认识肠道教案中班
幼儿园认识肠道教案中班
教案标题:认识肠道
学段:幼儿园中班
教案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人体肠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对肠道健康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
1. 导入(5分钟):
- 给幼儿出示一幅展示肠道图的图片,并引发幼儿兴趣:“大家知
道我们的肚子里有什么吗?”
-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老师适时补充:“我们的肚子
里有一个特殊的东西,叫做肠道。”
- 引导幼儿思考:“你们觉得肠道有什么作用呢?”并互相交流意见。
2. 概念介绍(10分钟):
- 通过观察肠道解剖模型,介绍肠道的基本结构,如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进入肠道的?”“肠道是如何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
- 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解释并巩固幼儿对肠道的理解。
3. 肠道健康(15分钟):
- 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如多吃蔬菜水果、饮足够的水、注意饮食卫生等。
- 制作一幅关于肠道健康的海报,幼儿可以用彩色纸、贴纸等材料进行装饰。
- 引导幼儿讨论并描述如何保护肠道健康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与家里的成员分享这些信息。
4. 游戏与活动(15分钟):
- 进行“猜猜我是谁”游戏,老师出示食物图片,幼儿猜测食物经过哪些部位后进入肠道。
- 组织幼儿参与一次有关蔬果的比赛,每个小组收集不同的蔬果图片,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 进行有关肠道卫生的传统游戏,如“擦肚子”,教唆幼儿如何正确清洁肚子。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观察小肠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列表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一家三口对话的图片,让学生回答母亲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白完成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结构是消化系统。
㈠食物的消化
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经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在哪些部位被消化,消化的过程怎样,大家自主完成导学案学习任务一。
★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认真观察课本35-36 页图,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解释。并根据图中信息,完成导学案中食物的消化部分问题。
1、消化腺分泌什么消化液?流入消化道什么部位起作用?哪个部位消化液是最多的?说
明哪个部位起主要的消化作用?
2、消化液中都含有什么消化酶?可以消化什么营养物质?
3、口腔、胃、小肠中发生了什么消化过程?
自学展示:
学生展示自学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小结: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有关食物消化的小结部分表格。
分析出淀粉、蛋白质、脂肪初步消化和最终消化的部位、参与消化液及产物。
当堂练习:解读曲线
学生分析判断三种物质的消化曲线,并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释疑:胆汁对花生油作用演示实验
关于肝脏这一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让学生一起说出它产生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中无消化酶。那么胆汁的作用呢?
大肠小肠小班教案
大肠小肠小班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大肠小肠——小班教案
教案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大肠和小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大肠小肠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展示。
教学资源:
1. 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等展示大肠小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3. 纸、铅笔、颜料、画笔等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4. 实验用品:透明塑料袋、黏土、食物颗粒(如花生、玉米粒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回顾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重点介绍大肠和小肠的位置和功能。
2. 概念讲解(10分钟)
- 结合图示,讲解大肠小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强调它们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观察实验(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用品。
- 学生观察实验用品中的透明塑料袋,将其比喻为大肠,食物颗粒比喻为食物。 - 学生将一定量的食物颗粒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加入适量的水,将塑料袋封口。
- 学生观察和记录塑料袋中的食物颗粒的变化,模拟大肠对食物的吸收和排泄过程。
4. 制作手工模型(20分钟)
- 学生使用纸、铅笔、颜料等材料,制作人体消化系统的手工模型。
- 引导学生将小肠和大肠的位置和形状绘制在模型上,并标注其名称。
5. 展示和讨论(10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手工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大肠小肠的位置和作用。 -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讨论,分享观察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吸收的的概念。
②概述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重点)
③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重、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关于吸收的概念是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及自制简单的小肠模型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先看录像,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前准备:
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小肠的模拟简单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七年级生物下册 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教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1)龋齿的形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1、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由物质变成易吸收的物
2、酶是细胞产生的、具有能力的一类,也称为生物。
3、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是性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的过程是性消化.
4、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系统的过程叫做 .
5、细嚼馒头感到有甜味,原因是()
A.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
B.物理性消化
C.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D.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6、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食物的消化?()
A.豆腐B.米饭
C.肥肉D.瘦肉
7、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中班《肠道》教案
中班《肠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保护肠道健康的方法和原则。
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二、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用于展示的模型或图片。
3.图书、绘本、游戏或活动相关材料。
三、教学内容
1. 人体肠道结构
•肠道的主要组成: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
•食管:将食物从口腔送到胃中。
•胃:分解食物,并储存食物。
•小肠: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直肠:储存粪便,排出体外。
2. 肠道的功能
•消化功能:将吃进去的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
•吸收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
•排泄功能:将消化后的废物排出体外。
3. 保护肠道健康的方法和原则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饮食卫生:保持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生吃食物。
•合理饮食:不过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
•运动锻炼: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消化。
•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4. 情景游戏活动
•小朋友围成一个圈,模拟肠道的结构。
•随机选出一名小朋友扮演食物,其他小朋友分别扮演肠道的不同部分。
•食物小朋友从嘴巴进入圈内的食管小朋友,然后经过胃、小肠、大肠,最后被直肠小朋友排出体外。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5. 情景绘本阅读
•准备一本关于肠道和消化系统的绘本。
•通过阅读绘本,向小朋友介绍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保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绘本的内容可以生动形象,让孩子们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步骤
1.通过多媒体设备或模型向小朋友们展示肠道的结构,并解释各部分的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小肠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的长度、内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
2. 小肠的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3. 制作小肠模型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制作小肠模型的方法步骤。
2. 教学难点:制作小肠模型,理解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小肠模型制作教程、材料清单、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制作小肠模型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小肠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讲解小肠的长度、内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特点,以及小肠的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
3.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小肠模型,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实用的制作方法。
4. 制作小肠模型
根据讨论的结果,每组动手制作小肠模型。教师在过程中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评价
每组展示制作完成的小肠模型,其他组进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6. 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制作小肠模型的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制作小肠模型,学生不仅了解了小肠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二节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
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小肠结构和功能。
2. 制作小肠模型,加深对小肠结构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透明塑料瓶一个
2. 红色软质塑料管一段
3. 黄色海绵质材料
4. 刀具
5. 胶水
6. 颜料
教学步骤:
1.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小肠结构和功能。
2. 教师展示小肠模型制作的材料,并向学生讲解小肠模型的制作步骤。
3.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使用工具在透明塑料瓶上切割出一段长约15厘米的窗口,代表小肠道。
4. 将红色软质塑料管在瓶内弯曲,模拟小肠蠕动的过程。
5. 将黄色海绵质材料插入瓶内,代表小肠内壁的绒毛。
6. 最后,学生使用颜料在瓶外标明小肠的入口和出口。
7.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小肠模型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小肠模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小肠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小肠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集体的智慧,共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的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七、教学呈现:
1、导入。
教师提问胃的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的引到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的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
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
图1 消化系统的组成
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消化更
充分;
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
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图3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和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