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章第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 苏科版
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小结]: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教师活动[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出示]:牙齿的模型。
小肠疾病教案(可编辑).docx
第一节解剖和生理
小肠结构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全长3—5. 5M,十二指肠长25-30CM,小肠上段,
2/5为空肠,小肠下段3/5为回肠。
小肠血供由肠系膜上A供应(胰十二指肠下A、中结肠A、右结肠A、回肠A和12-16支
空肠和回肠A6)。
借助图片讲解
借助图片讲解
神经支配交感和副交感N
小肠生理功能 1.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
2.吸收
3.免疫
小肠疾病分类炎性肠病,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短肠综合征,小肠肿瘤。
基本内容注解(进展、辅助
手段)
症状
1、腹痛
2、腹胀
3、呕吐
4、肛门不排便不排气(痛、胀、吐、闭)
体征
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可无明显表现,晚期则可出现缺水征象如:皮肤干燥,弹性差,尿少无尿,还可出现休克及休克前期症状。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第3教案2新版
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尝试归纳、总结吸收的概念,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②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使用图片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②养成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教师:教师课前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用具: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等。
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过渡语】: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消化,终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能够被我们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通过进入、消化道各段吸收的营养物质:)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水。
)大肠:吸收少量的、无机盐和部分、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的和大大增加。
用结构特点功能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较粗大,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中摄取营养物质用于构建细胞,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入能好的人,即使吃的食物不多,由于吸收功能好,也容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为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养物质进入小肠腔的过程C.维生素D B糖你能说出这是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吗?绒毛,这大大增大了小肠在这个部位中有几种消化液?分别是什么?皱襞与绒毛有什么作用?这个部位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1、概念:营养物质通过进入的过程。
胃:吸收少量的和。
2、部位:主要的吸收器官,吸收。
大肠:吸收少量的、和。
有大量的和。
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绒毛的壁由构成。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观察小肠得结构实验教案教师:李秀蓉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观察小肠得结构”就是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得组成、胃得结构与功能得基础上学习得,由于小肠就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得主要器官,因此,在讲述小肠得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得特点之前,先安排观察小肠绒毛得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得要求,边动手边进行观察。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得能力、阅读能力与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得感性认识,为理解小肠得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得特点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讲述小肠绒毛得结构特点、功能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小肠得结构与功能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肠得结构挂图,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验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插图与实验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
2、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得智慧,共享合作得乐趣,感受成功得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得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得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得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七、教学呈现:1、导入。
教师提问胃得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得引到小肠得结构与功能就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得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得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瞧出);图1 消化系统得组成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得时间较长,消化更充分;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得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与毛细血管得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得吸收。
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图3小肠皱襞与小肠绒毛【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与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得认识与理解。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吸收的的概念。
②概述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重点)③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关于吸收的概念是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及自制简单的小肠模型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先看录像,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前准备: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小肠的模拟简单模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间安排复习提问3分钟提问:1、在食物的六大营养成分中,能直接吸收的有哪些?需消化才能吸收的是哪些?(板书)2、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起点及最终的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板书)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巩固旧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你知道吗?一个患急性肠胃炎的人,他的拉稀现象一般特别严重,往往会造成脱水现象,必须及时补水,否则很容易威胁生命,你知道为什么吗?听,想象、思考、讨论通过一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用,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就在身边。
s49 小肠结构的观察
课题名称:小肠结构的观察一、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鸭小肠认识小肠内壁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
理解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的关系。
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二)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鸭小肠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制作简单的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发散思维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小肠结构的观察(二)实验器材及装置培养皿、试管、放大镜、剪刀、镊子、鸭小肠(图1)胶带、彩纸(图2)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图1 图2图3图4(三)实验材料的准备1.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的制作材料:直径约15cm,长约30cm的塑料管(可用油烟机管)、绒毛清洁布(如图5)图5工具:剪刀、双面胶等制作步骤:将塑料管沿长边竖直剪开,内壁沿圆周方向贴上环形的双面胶,每道约间隔3cm。
将绒毛布贴于塑料管内壁的双面胶上,呈现环形突起。
将剪开的塑料管用双面胶粘合(如图3)。
2.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的制作材料:透明塑料盒1只(可用透明鞋盒)、红黄蓝三色电线、矿泉水瓶(如图6)图6工具:剪刀、透明胶带、铁丝钳等 制作步骤: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和底部剪去,有透明胶带将瓶口密封,制成图6中的材料待用。
将红、蓝两色的铁丝按图7性状进行缠绕,缠绕部分的长度比加工后的矿泉水瓶略短。
在塑料盒朝上面中按图8所示剪出直径约1cm 的小孔3个(中间孔略小,孔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图8图7将缠绕好的红蓝铁丝末端分别穿过1、3号孔。
将黄色铁丝穿过2号孔。
将铁丝固定好并套上加工好的矿泉水瓶。
用透明胶带将制作好的装置固定(如图4)。
3.其它材料的准备图1、图2中的材料学生两人1份。
注意鸭小肠的选取要新鲜,否则不易看到小肠绒毛的结构。
三、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小肠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的长度、内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
2. 小肠的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3. 制作小肠模型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制作小肠模型的方法步骤。
2. 教学难点:制作小肠模型,理解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肠模型制作教程、材料清单、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制作小肠模型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肠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小肠的长度、内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特点,以及小肠的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小肠模型,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实用的制作方法。
4. 制作小肠模型根据讨论的结果,每组动手制作小肠模型。
教师在过程中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评价每组展示制作完成的小肠模型,其他组进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制作小肠模型的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制作小肠模型,学生不仅了解了小肠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实用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展示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每组的作品,给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规划书武汉市梅苑学校韩武一、教学设计理念背景:这节课我们以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为参照(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
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该模式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这节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生物实验为主体,借助翻转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二、课标、教参目标要求分析:本节教参教学目标包括: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其中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也是教学的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渡环节。
本节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食物的消化”,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结论。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所用教材为人教社2012版《生物》,内容为七下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同时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第二节要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同时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结论,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所用学生为梅苑学校七(4)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度翻转。
最新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教案(
最新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解剖学》教材第八章消化系统,详细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等器官的结构与特点,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各器官的结构特点。
2. 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各器官的结构特点。
难点:消化系统疾病的理解与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解剖图谱、挂图、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消化系统疾病图片,引发学生对消化系统健康的关注。
2. 知识讲解:(1)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各器官的结构与特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观察人体解剖图谱、模型,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消化系统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消化系统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各器官的结构与特点3. 消化系统疾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描述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结构特点。
(3)举例说明消化系统疾病。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等器官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
(2)口腔:牙齿、舌头、唾液腺;胃:胃壁、胃腺;小肠:黏膜、绒毛、肠壁。
(3)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炎、肝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消化科,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饮食,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小肠的消化作用。
二、教学重点:
1.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1. 小肠的结构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2. 小肠的功能包括:吸收、消化和分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小肠的兴趣。
2. 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3. 展示小肠的解剖图,并解释各个部分的功能。
4. 通过示意图和模型展示小肠的消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肠的了解和想法。
6. 总结课程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肠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展示、讨论相结合。
2. 学生参与,互动交流。
3.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
六、板书设计:
小肠的结构
1. 十二指肠
2. 空肠
3. 回肠
小肠的功能
1. 吸收
2. 消化
3. 分泌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消化系统和小肠的作用。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小肠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解释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掌握小肠的生理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PPT
2. 小肠模型或图片
3. 教学实验器材(如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简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出小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探究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1. 展示小肠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
2. 解释小肠的功能: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主要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1. 通过教学PPT或课件,介绍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包括肠道消化液的分泌、蠕动等。
2. 给学生展示小肠消化实验,让他们观察食物在小肠内的变化。
四、小结与反馈:
1. 简要总结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小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食物在小肠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五、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小肠实验,加深他们对小肠功能的理解。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对小肠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肠的重要性和
功能。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小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说明小肠对人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小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肠与其他消化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
2. 掌握小肠在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小肠模型。
3. 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并引出小肠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小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介绍小肠的结构: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三部分。
2. 详细讲解小肠的功能:小肠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三、讨论小肠的作用(10分钟)1. 讨论小肠与其他消化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如胃、胆囊等。
2. 询问学生小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四、展示小肠模型(10分钟)1. 展示小肠模型,让学生亲自观察小肠的结构。
2. 让学生用手指按压模型,模拟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强调小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性。
作业:写一篇关于小肠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明确小肠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展示小肠模型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小班科学《肚子里面长啥样》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部的简单结构,知道肚子里面有哪些器官。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部结构:肚子、心脏、肺、肝脏等。
2. 肚子里的器官:胃、小肠、大肠、肝脏、脾脏等。
3. 食物在肚子里的消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人体内部结构图、肚子里的器官图、食物消化过程图等。
2. 故事课件:《肚子里的旅行》。
3. 实物模型:人体内部器官模型。
4. 记录表格:幼儿绘画肚子里的器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肚子里的了解。
2. 讲解:通过图片和故事课件,讲解人体内部结构和肚子里的器官。
3. 观察:展示实物模型,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肚子里的器官名称。
4. 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模型,了解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肚子里的知识和器官功能。
2. 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观察力,以及对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协助幼儿完成作业。
2. 参观医院:组织幼儿参观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
3. 科学实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课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通过实物模型和动手操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过于复杂。
2. 注意幼儿的安全,避免在使用实物模型时发生意外。
3.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难度和教学方式。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学习进步。
十、教学评价:1. 评价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2. 关注幼儿在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课《肚子里面长啥样》教案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课《肚子里面长啥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等。
2. 消化过程: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排泄。
3. 健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发幼儿对肚子内部的好奇心。
2. 图片展示: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3. 互动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消化过程的游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运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健康饮食习惯,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卡通故事视频。
2. 人体消化系统图片。
3. 消化过程道具:如口腔、食管、胃等模型。
4. 食物模型或图片。
5. 白板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活跃气氛。
2. 故事导入(10分钟):播放卡通故事视频,引导幼儿关注肚子内部的消化过程。
3. 图片展示(5分钟):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片,让幼儿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4. 互动游戏(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消化过程,让幼儿亲身参与体验。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健康饮食习惯,引导幼儿提出建议。
6.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食物在肚子里的消化过程。
六、教学活动六:探索消化器官的角色扮演1. 目的: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2. 内容: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消化器官进行角色扮演,如口腔、胃、小肠等。
3. 方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幼儿观看并提问。
4. 准备:消化器官卡片、幼儿服装道具。
5. 过程:a. 教师介绍角色扮演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小肠讲解教案及反思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描述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1.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1. 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小肠的消化吸收机制。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模型或图片展示小肠结构3. 消化系统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在我们的身体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小肠起着怎样的作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二、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小肠的结构模型或图片,介绍小肠的结构:由空肚、空肚、十二指肠、空肚、空肚、空肚等组成。
2. 介绍小肠的功能: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起着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三、讲解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20分钟)1. 通过消化系统示意图,介绍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
2. 介绍小肠的绒毛结构和血管网络,说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解释小肠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四、小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健康,保护小肠健康。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但在讲解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示意图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小肠消化吸收过程的详细讲解,同时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制作初中生物小肠模型教案
制作初中生物小肠模型教案1. 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制作小肠模型,加深对小肠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小组制作小肠模型所需材料:长纸管、透明塑料袋、泡沫球、剪刀、胶水、标签等。
2. PPT介绍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PPT,简要介绍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肠能完成消化、吸收等多种功能。
二、制作小肠模型1. 将小组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份材料。
2. 指导学生根据PPT上的小肠结构图,利用长纸管制作小肠的主干。
3. 在透明塑料袋中放入适量的泡沫球,代表食物在小肠内的运动。
4. 将塑料袋固定在长纸管上,使用胶水粘贴。
5. 在模型上标注出小肠的不同部分,如空肠、回肠等。
三、展示和讨论1. 每组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肠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各部分的作用。
2. 老师对学生的模型进行评价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四、加深学习1. 让学生自行整理小肠的相关知识,写下小结。
2. 带领学生回顾本次制作小肠模型的过程和所学习的知识,概括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五、作业1. 让学生再次整理小肠知识,完成一份小结。
2. 要求学生对小肠模型进行完善或改进,并展示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制作小肠模型,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习了小肠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认识肠道走进健康教案
认识肠道走进健康教案引言。
肠道健康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消化系统,还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肠道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维护肠道健康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肠道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肠道健康。
第一部分,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小肠和大肠两部分。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负责吸收营养物质,而大肠则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
肠道内壁有大量的微细细胞,这些细胞形成了肠道黏膜,它们能够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起到了防御作用,保护我们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肠道内还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对于我们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因此对于肠道菌群的平衡与稳定也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第二部分,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
肠道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黏膜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阻止有害物质进入我们的体内,并且能够识别并清除有害细菌和病毒。
肠道菌群也对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有害细菌,同时也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于有害细菌的过度反应,从而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持肠道的健康,才能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因此,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肠道健康也能够间接地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帮助我们更好地抵抗各种疾病。
第三部分,维护肠道健康的方法。
1. 合理饮食。
饮食是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保持饮食的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也有利于肠道菌群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适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也能够帮助我们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健康。
2. 健康生活习惯。
除了合理饮食外,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因为这些不良习惯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增加患肠道疾病的风险。
认识牛肠部位教案
认识牛肠部位教案教案标题:认识牛肠部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牛肠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对不同牛肠部位的认识和区分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牛肠部位的利用和烹饪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1. 牛肠的结构和功能。
2. 牛肠部位的认识和区分。
教学准备:1. 牛肠模型或图示。
2. PPT或教学板书工具。
3. 牛肠烹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吃过牛肠吗?你们知道牛肠有哪些部位吗?2. 展示牛肠模型或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不同部位的名称。
探究(15分钟):1. 使用PPT或教学板书工具,依次介绍牛肠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膜、肌层、黏膜等。
2. 分别介绍牛肠的不同部位,如小肠、大肠、回肠等,解释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差异。
3. 展示牛肠烹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了解不同部位的用途和烹饪技巧。
拓展(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牛肠部位进行研究。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出该部位的特点、适合的烹饪方法和口感特点等信息。
3.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巩固(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牛肠部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们觉得哪个部位最适合做什么菜品?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牛肠部位的结构、功能和利用方法。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牛肠部位的小研究报告,包括结构、功能、利用方法等内容。
2. 鼓励学生尝试在家中使用牛肠制作一道菜品,并写下制作过程和口感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牛肠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区分不同的牛肠部位。
通过小组研究和展示,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牛肠部位的利用和烹饪技巧。
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集体的智慧,共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的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七、教学呈现:
1、导入。
教师提问胃的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的引到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的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
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
图1 消化系统的组成
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消化更
充分;
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
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图3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和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