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合集下载

社会控制资料

社会控制资料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或者群体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调控和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控制包括诸多方面,如政治控制、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等。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定的社会控制来维护秩序和稳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

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面社会控制和负面社会控制两种类型。

正面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正当手段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例如,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宗教对信徒进行精神指导等。

负面社会控制则是指通过压迫、束缚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控制和干涉,破坏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这种控制方式常常引发争议和反抗。

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控制的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政治宣传来实现,以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在经济领域,社会控制主要体现在市场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保证经济稳定和市场秩序。

在文化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来引导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起到社会凝聚和共识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塑造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

社会控制的影响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的社会控制能够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规范,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负面的社会控制容易导致个体的抵触和反抗,破坏社会和谐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社会控制在保障公共秩序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的挑战。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对社会和个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面的社会控制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负面的社会控制则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尊严,实现社会控制的合理和有效。

西方新闻史-《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新闻史-《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新闻思想史题目:《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在看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和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的范式与流派》两本书中,涉及到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其中“控制研究”则是其中之一。

传播学的控制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传播内容生产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当中宏观层次既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其中“传媒的四种理论”便是其理论基础。

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被我们运用,去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芮必峰赞誉《传媒的四种理论》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⑷这些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生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经典著作。

一、绪论笔记:在绪论中,作者指出书中的“报刊”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作者在绪论当中重点解释“press”“libertarian”“authoritarian & totalitarian”和四种理论的关系。

1.press:此处的pre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所以,报刊的四种理论实质上应该是媒介的四种理论,or新闻界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多重功能和影响力,不仅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效果。

本文将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重点关注信息传递、社会控制、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它以极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通过大众传播,人们能够了解国内外时事、掌握市场动态、获取科技进展等重要信息。

此外,大众传播还承担着预警和科普的作用,及时向公众传递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威胁的信息,提高社会的应急能力和公众的防范意识。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它通过传递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大众传播通过表扬和批评、正面和负面报道等方式,塑造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同时,它也监督着政府和企业,促进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和责任担当。

再者,大众传播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它通过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媒介将各种文化元素传递给受众,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大众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历史上,许多关键的社会变革都是由大众传播所推动的。

例如,媒体报道揭露了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激发了公众的抗议和反抗;媒体的宣传和动员,推动了环保运动和公益事业的兴起。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和沟通大众传播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将新闻、事件、观点等信息传递给大众。

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做出知情决策。

2. 社会控制大众传播可以传播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有助于社会控制。

它通过媒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塑造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

3. 文化传播大众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受众的关系

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受众的关系
理 解 。 众 在 传播 信息 的双 向流 动 中 , 受 地 位 也是 迥 然 不 同 的 。受 众 不仅 是 信 息 到 达 的 目的地 ,而 且 还 是 反 馈 回路 上 的信 息来 源 , 时 , 众 对 输 入 的信 息 予 以吸 同 受 收 、 释 、 消 化 ” 加 入 新 的 有 一 登 “ 门 ” 价 倍 龙 身
增 的效 果 。 由于 具 有 以上 几 种 功 能 ,大 众 传 媒 正 如 加 拿 大传 播 学 麦 克 鲁 汉 所 说 ,真 正 成 为 “ 体 的 延伸 ” 它使 受 众 看 到 、 到 人 。 听 自 己难 以 直接 看 到 、 到 的 事 , 到 自己 听 想
增 值 力— — 即信 息 一 经 传 播 后 其 影
响得 到 扩 展 . 际 传 播 、 人 团体 传 播 是 线 状 和 扇 状 传 播 . 传 对 象 是 个人 或少 数 人 , 受 而 大 众 传 播不 同 , 辐 射 状 的 , 传 对 象 是 受
人数众多 . 因而 一 经 大众 传播 , 往 会 产 往 生 广 泛 的 社会 影 响 。一 个 农 民的 致 富 经 验 .如 果 仅仅 是 依 靠 人 际 传 播 和 团 地 传 播 , 影 响 所 及 很 可 能仅 是 一 个 村 、 个 其 一 乡 或 一个 县 。 如果 经 全 国性 的 大 众传 媒 报 道 . 就 可 能 影 响全 国 , 为 广 大农 民 它 成 的 共 同财 富。 是 量 的增 值 。 众 传播 的 这 大 增 值力 还 表 现 为 质 的 增 值 。 大众 传 播 媒
体 往往 具 有 权 威 性 ,特 别 是权 威 部 门 主 办 、历 史 悠 久 、享 有 声 誉 的媒 体 更 是 如 此 . 此 . 们 往 往 有 一 种 感 觉 , 上 报 因 人 凡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


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我国传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
本节重点内容
1.
2.
3.


识记: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的要素(特点、权利、 责任、赢效因素);媒介组织与信源之间的关 系;把关人理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因素 理解:传播媒体运作中的“把关人”制度;不 同社会制度下的传播制度层次与特点 综述:
“把关人”理论的历史及在新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传播制度特点与传播制度的变革
18
广大受众的社会控制机制
受众社会构成的变动对不同信息流量要求 的变化 受众对信息的社会监督控制 —个人的信息反馈

—结成受众团体 —诉诸于法律手段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19
传播制度研究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

“大众”的概念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清水几太郎:“拷贝的社会”与受众的“拷贝支配”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2018
有关媒介使用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P153) 理论历史概述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2018/7/30
24
受众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指从受者传回意见给传者的过程

反馈的作用 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

间接性、零散性、迟延性、累积性 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 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 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 及时反馈与迟延反馈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
• 电影 给与电影宪法的保护地位,并删除一些可 能引起官方电影审查官反对的太笼统的审 查标准 • 广播电视 法国建立了广播电视的国有国营制;美国 仍然是私有制,但受到联邦委员会的管制; 加拿大是一套双重制度,公共机构经营全 国性的电台,私人经营地方电台;其他国 家和英国由公共机构来经营广播电视。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二、自由主义的发展
• 早期,地理大发现和科学发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相信要依靠自身力量而非 神圣的上帝;宗教改革是自由主义的源头,它培养了人们自己做出判断的习惯,也带 来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辩论方法;中产阶级的出现,使自由契约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 基础;洛克发展出一套人民主权理论,认为权力的核心在于人民的意志,政府不过是 人民的委托人,人民授予政府权力,也可以收回这种权利;启蒙运动要求人们运用理 性主义解决各种问题 之后,约翰· 米尔顿出版《论出版自由》坚信,真理是明确而且是可以被证实的 ,只要 允许它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会显示出战胜其他意见的独特力量。从他的 思想出发,当代逐步发展出“观点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两个概念;约翰· 厄 斯金在《人的权利》中说:“每个人,只要不是故意欺骗他人,而是尝试用自己的理 性和良心启发他人,即使他的观点有错,只要对他来说是真理,就应该让他把自己的 观点公布在全民族的普遍理性之前;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认为,自由是成年人按照自己 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权利,只要他的做法不会危害到其他人;托马斯· 杰裵逊坚信 虽然公民个人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但大多数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必然会做 出正确的决定,为了推动这个过程,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受教育,必须了解社会信 息,而传媒是重要信息的来源和向导,因此,必须不受国家控制。 两次主要斗争:一是有关煽动诽谤罪的,最终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获得胜利,确立了真 实性可以作为辩护手段的原则;二是有关传媒报道政府活动的权利的,同样自由主义 也取得胜利。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BA.原强B.群学肄言C.社会学原理D.原富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BA.齐美尔B.达伦多夫C.韦伯D.孔德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CA.符号B.规范C.礼俗D.价值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A.偶发群体B.社会类属C.次属群体D.首属群体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AA.博物馆B.图书馆C.俱乐部D.医院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AA.水平流动B.向下流动C.向上流动D.其它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A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DA.偶婚制家庭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D.专偶制家庭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DA.巴纳德B.涂尔干C.科塞D.麦克雷戈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A.文化元素B.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D.礼仪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CA.实证主义B.非实证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唯心主义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CA.社会动力学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D.社会发展论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AA.主动性B.自觉性C.互动性D.强制性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BA.工作单位B.家庭C.社区D.大众传播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CA.利益B.需求C.生产D.阶级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BA.社区B.群体C.家庭D.法律18、组织的核心是 BA.组织的目标B.权力的划分C.组织的结构D.组织的功能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A.经济生活B.社会化C.社会控制D.社会参与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BA.生产关系B.社会关系C.组织D.人的本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ABCDEA.速度日趋加快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A.家庭规模小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3、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ABC DA.文化区B.文化区域C.文化圈D.边际文化E.多元文化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ABCDEA.整体性B.综合性C.广泛性D.应用性E.多样性5、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CD ABA.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B.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C.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D.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研究对象E.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6、文化交流包括CEBAA.文化接触B.文化冲突C.文化采借D.文化移植E.文化融合7、帕森斯认为群体具有的功能有ABDCA.适应环境B.实现目标C.统一内部D.维持价值E.更新价值8、宏观社会控制包挂哪些方面的控制ABCDA.政治B.经济C.文化D.意识形态E.心理9、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者有ABCDEA.孔德B.斯宾塞C.涂尔干D.韦伯E.马克思10、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ACDE BA.技能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E.文化社会化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结构2、制度化控制3、社会现代化4、社会问题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简述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3、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及其功能分析;4、简述文化的主要特征;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正向社会化与负向社会化简论;2、试论社会现代化与“全盘西化”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1生产关系作为特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因而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不仅制约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决定它们的性质,乃至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生产关系影响和决定个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状态;2、社会舆论控制是众多社会成员对某一特殊事件所抱的态度和所持意见的一致性反映,亦即是一种公意;它在非正式控制中表现最为突出:1社会舆论流行迅速,范围广,对当事人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借助于大众传媒,其控制作用更强;2事实上,任何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等都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舆论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3、非正式结构的意义:它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僧感为基础, 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为了满足个人从组织中得不到的需要,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形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有正、负功能,其功能为: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社会控制和沟通形式;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能力和维护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4、⑴人为性;⑵后天习得性;⑶共享性;⑷动态连续性;⑸共同性;⑹多样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答案要点:1定义: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2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正向社会化;而在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向社会化;这种变化的原因: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生产力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低,知识更新慢;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信息传递快,青年人反应敏锐,接受及时;3这种变化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年文化将对成人世界产生重要影响;4当前我国双向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人的教化;另一方面,老一代人也不容易受青年一代的影响;表现为代沟问题;2、答案要点:1现代化首先在西方国家启动,“现代化”与“西化”出现巧合;社会趋同论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即“全盘西化”;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应该而且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3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文化传统不同展开;现实条件不同展开;4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给本国的现代化带来极大的损害;我们要吸取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

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

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关 键 词 :社 会 转 型 ; 众 传 媒 ; 会 控 制 大 社
文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 263
S c a Co r l Fu to o M a s M e a d r ng t e o il nt o nc i ns f s di u i h S ca a f r a i n o i lTr ns o m to
第1 卷第3 4 期
2 2年 6月 0 1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S e y n i est ( o ilS in e o r a h n a gUnv r i S ca ce c ) o y
V o _ 4。 . l 1 No 3
的风 险 。在社会 关 系 普 遍 紧张 的状 态下 , 定 的 稳

社会转型 以及转型带来的问题
现代 化 的历史 实践催 生 了 中外 学者 们对 社会
难题考 验着 公共权 威解 决社 会 问题 的能力 。社会 稳 定需 要借 助一 定 的控 制机 制 来 实 现 , 而作 为社
J n 20 12 u .
文 章 编 号 :10 —83 2 1 ) 30 3 —4 0 83 6 (0 20 —1 20
社 会 转 型 背景 下大 众传 媒 的社 会控 制功 能
杨 云 翔
( 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 门 3 10 ) 厦 6 0 5 摘 要 :在分析社会转型给我国带来 的问题之基础上 , 内在和外 在两方 面论述 大众传媒 的社会控 制功 从
ta so m a in p ro n aa cn h n e e t.Th e f lyn o il o to u cin r n f r t e id a d b ln ig t eit rs s o ek yo a i gs ca n r l n to p c f o a sm e i 1 si h u bo k n ”a dn t“ l c ig . fm s da i n t e“ n l c ig n o bo kn ” e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调控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调控
新闻知识 (0 0 0 ) 2 1 .4
・本 刊 特 稿 ・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 大众传媒 与社会心理调控
安志放
现 代 社 会 是 一 个 以大 众 传 播 高 度 普 及 和 广 泛 渗透 为特 征 的信 息社 会 ,大众 传媒 在社 会 生活 中发 挥着 越 来越重 要 的作 用 。社会 心理 就其 一般 意 义是 指人 们普 遍具 有 的心理 状 态 ,而大 众传 播是 影 响社 大众传 播是 以传达信 息、提示外部环境 变化的为基 本职能 的社会信 息系统 ,不仅 以告诉人们 “ 想什么 ”
的方式把他们 的关心和注意力 弓 导到特 定的问题上 , l 还要 以告诉人们 应该 “ 怎样想 ”的方式来 加强或改变 人们对事物 的看 法或 观点。大众传媒在报道 的新闻和 传达的信息 中,通 常既包含判断和评价 的意义,也带
有 特 定 的 情 绪 指 向 , 一 旦 作 用 于 人 们 的观 念 或 价 值 体 系就会引起情绪或感 情的变化 。当人们置 身于大众 传 播 所提 示 的 某 种 特 定 情 境 中 , 浓 厚 的 情 绪 氛 围会 就 形 成强大的感染力 ,使个 人的情绪或知觉色彩减 弱,个 人 的 意 向淡 化 ,不 知 不 觉 地 向 着 大 众 传 媒 指 引 的方 向
种危险境况 和紧急状态 ”。 它一旦发 生并持续 , 极有可能造成社会关 系或社会环境 的失调 ,威胁社会

的 良性运行和社会成 员的共同生活 。在 公共 危机状态 下,大众传媒对社会心 理所产生的实际作用 常常表现 为积 极或 消极 的 “ 双刃剑 ”效应 。

本 刊特稿 ・
㈠ 信 息 表 达 与 认 知 需要 当面 临 危 险 的 境 遇 ,人 们 的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和 生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与判断1.巴特勒在《媒介社会学》中指出,媒介社会学是传媒学科,是社会学的分支。

2.传媒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来研究和分析传媒过程的因素,同时考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与运作方式的三大决定因素。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5.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内容支撑型和广告支撑型。

6.传媒经济的本质不是注意力经济而是影响力经济7.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民主。

8.1996年美国学者格雷姆·布朗宁出版《电子民主:运用因特网改革美国政治》,正式拉开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学者研究网络民主现象的序幕。

9.网络民主的表现方式:网络选举、网络投票、网络签名、网络链接。

10.文化的四层面: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11.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的、接受的文化。

12.传媒从业者所受的社会控制: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益者控制、自我控制。

13.大众文化的特点:①大众媒介性②商品性③流行性④类型性⑤娱乐性⑥日常性14.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15.社会控制的类型:内部社会控制和外部社会控制。

16.在传播学界,最早指出媒体存在“刻板成见”的是李普曼《公共舆论》。

从心理学引入社会学。

“文化帝国”现象也值得忧虑:由于传播媒介在技术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有意无意地控制或极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

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1.文化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2.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与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控制:舆论的功能与营造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控制:舆论的功能与营造

过人际交往 ( 包括群体 ) 自 下而上来实现 , 但 是,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人们 借助传播媒介进行沟通 已 经成 为主要趋 势。 在大众传媒十分发达的当代 , 传 播媒介所营造的舆论 已经远远超过了 街头巷尾的议 论, 这种通过传播媒介所 营造的舆论已经越来越显 示其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 。 舆论的功能在某种意义 上也是大众传媒的功能, 因为 “ 辨别究竟是舆论创 造了媒 介 还是 媒 介 创造了舆论 , 是 很 困难 的事情 , 因
这一概念想表达的是在生活中人们感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性但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又无形中令人们的自我感官得以扩张和延伸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人们不仅接受以往感官可接触的物质世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接纳了传媒所营造的各种自身无法直接接触的虚拟世界这一虚拟世界虽无法等同于完整的真实世界但却是对真实世界的临摹5
【 社 会学研 究 】
大学生 就 业 问题 的社会 控制 : 舆论 的功能 与营 造
为它们常常互为 因果 , 是一个 问题的两面” 【 3 】 。 讨论 舆论 的社会控制功能 , 事实上也是谈大众传媒的社
会 控制 功 能 。
在生活中都 离不开它 , 受其影响。 传媒所具 有的这
种话语权, 使 得公 众关 注 的焦 点 在很 大 程 度 上受 舆

教育的支持。 ” 事实上 , 法律在某种意义上是代表
权 力在 实 施 社 会 控 制 , 是 一种 硬 控制 , 但 是权 力有
面——主要进行社会利益 的调整 ; 制度层面——主 要 针对公共 政策的实施 ; 理念层面上——主要是开 展教育与舆论 的调控” … 。 作为社会控制的 “ 三驾马
社会 控 制 的 主要 手 段 , 那 么它就 需要 宗 教 、 道 德 和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而在传播学史上,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者、著作也是层出不穷。

著名的有H •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在此文中,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点,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而后,1959 年美国学者C •R 赖特发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四功能说。

即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包括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对于拉斯韦尔与赖特的观点,施拉姆在1982 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此外,关于大众传播和社会功能,还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角度提出了另一些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复杂多样,起作用涉及到社会的边边角角,成为社会秩序及社会安定的重要维护者。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一旦失调,其恶劣影响将会波及整个社会,难以消弭。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危及国家安全。

以下,就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作为基础,分析一下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大众传播所支持的事物,在群众中就会呼声很高。

大众传播所压制的事物,在社会中就难以生存。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1、传播(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de)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de)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de)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de)体现;一种双向(de)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de)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de)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de)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1、社会传播(de)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人类传播经历(de)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2、信息社会(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de)资源,整个社会(de)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de)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de)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de)操作者而是信息(de)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3、符号(de)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de)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de)基本要素.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de)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de)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de)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de)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de)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de)头脑中).4、传播过程(de)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de)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de)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de)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de)障碍因素对讯息(de)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de)作用(de)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5、人内传播(de)定义和性质特点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de)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de)和社会(de))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de)反映,具有鲜明(de)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de)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de)基础.5、人内传播(de)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5、米德(de)“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de)统一.主我是个人(de)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de)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de)他人对自己(de)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de)社会关系(de)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de)象征符在不断(de)互动中形成自我.②自我(de)形成是个人(de)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de)过程,但形成后(de)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de)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de)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de)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5、米德(de)内省式思考①定义:短期(de)、以解决面临(de)现实问题为目(de)(de)自我反思活动.内省(de)一种.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de)挫折或难以解决(de)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de)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de)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de)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de)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de)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de)思考会将其过去(de)经验与当前(de)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de)解决方法.5、人际传播(de)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①定义:个人之间(de)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de)新(de)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de)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de)直接体现)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de)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de)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de)社会性(de)精神和心理需求.5、库利(de)“镜中我”理论①(美)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②人(de)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de)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de)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de)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de)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de)自我是在与他人(de)联系中形成(de).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de)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de)想象,自己对他人(de)这些“认识”或“评价”(de)情感.③“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de)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de)主要机制.④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de)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de)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de)“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de)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6、群体意识(de)定义及其形成①定义:是指具有特定(de)共同目标,共同(de)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de)复数个人(de)集合体②群体(de)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为主体共同体6、群体压力:群体中(de)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de)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de)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de)信息(de)正确性大于少数人(de)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de)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de)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de)心理.6、集合行为(de)定义和形成条件①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de)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de)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de)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de)传播是非常态(de)群体传播.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de)信息刺激;c.正常(de)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de)传播机制活跃化.6、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法).塔尔德模仿(de)法则:模仿是最基本(de)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de)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de)安全本能(de)无意识(de)、条件反射性(de)模仿.这种非理性(de)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de)“匿名”状态下(de)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de)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de)行为).6、组织传播(de)定义和功能①定义:以组织为主体(de)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②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6、组织内传播(de)机制:①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de)过程,分为上行、下行和横向传播).7、大众传播(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专业化(de)媒介组织运用先进(de)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de)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②特点:a.传播者;b.手段;c.对象 d.传播(de)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de)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de)社会传播.7、大众传播(de)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de)“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de)结构和功能)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分众:定义分众指(de)是受众并不是同质(de)孤立个人(de)集合,而是具合了社会多样性(de)人群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2社会社会分属不同(de)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de)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de)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de)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de)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有着某种自主性和互动性7、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de)两种观点8、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de)肯定态度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库利(社会组织)a.布莱士:舆论是民主政治(de)基础,现实(de)舆论是一个由分散(de)、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de)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de)公众意见(de)过程,报刊在此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de)报道者和讲解员、政治主张(de)代言人、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de)“测风标”三个功能.b.塔尔德:报刊对社会(de)最主要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de)主体——公众.7、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de)环境化”-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de)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de)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de)信息环境.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de)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de)行为,而且会对现实(de)客观环境产生重要(de)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de)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de)环境化”问题.拟态环境对后来(de)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de)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de)螺旋”理论等等.8、“电视人”和“容器人”②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de)一代,注重感觉(de)“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以电视为主(de)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de)日本人(de)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de)“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容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媒介(de)定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de)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de)社会组织.麦克卢汉他那三个着名(de)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de)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1、媒介即讯息:在麦氏这里,媒介(de)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de)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de)基本动力.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2、媒介是人(de)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de)感官(de)影响,认为媒介是人(de)感官能力(de)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积极意义:媒介(de)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de)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de)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de)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de)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de)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de)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de)发展,过于偏激.8、把关人理论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de)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de)渠道.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de)“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de)“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de)“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把关”(de)实质:①大众传媒(de)传播活动并非纯粹(de)“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de)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de)有目(de)信息取舍和信息加工活动;③新闻信息(de)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de)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de)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④媒体(de)“把关”是一个多环节(de)过程,最重要(de)制约因素是媒体(de)立场和方针.9、传播受哪些因素控制: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de)部分.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de)监督和控制.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de)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9、资本主义制度下(de)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被主要采纳)~社会责任理论(被主要采纳)~民主(受众)参与理论10、大众(mass)(de)定义及特点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de)发展,形成(de)未组织化(de)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②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匿名性;流动性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中(de)对象或受传者.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de)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de)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de)传播流研究相联系).②作为“市场”(de)受众,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de)社会效益③作为权利主体(de)受众10、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de)政治立场和态度(de)综合指数.c.分析发现: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de)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de)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10、受众权利: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11、11、传播效果(de)三个层面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de)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de)增加和知识构成(de)变化;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de)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de)言行表现出来.人民(de)选择(“伊里调查”)1944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着名(de)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de)人物.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de)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de)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de)内容大众传播(de)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罗杰斯个人影响:中介影响中介(de)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de)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de)性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影响流克拉帕(de)“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de)五项一般定理:1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de)众多中介因素之一;2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3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4受众(de)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de)产生;5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de)产生.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de)态度和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de)研究;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de)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de)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de)影响.“休眠效果”:可信度低(de)信源最初发出(de)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de)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de)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de)说服力),可信性低(de)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de)观点或材料(de)做法.“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de)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de)观点或材料(de)做法.“议程设置功能”理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美)麦库姆斯和肖.大众传播(de)议程设置功能(1972)一个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de)功能,传媒(de)新闻报道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以不同程度(de)显着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周围世界(de)“大事”及其重要性(de)判断.三个特点:(1)该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de)认知层面,因而反映了大众传媒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de)态度和行为(de)潜在影响.(2)该理论关注(de)不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活动(de)短期效果,而是整个大众传媒长期(de)报道对大众产生(de)影响及其社会效果.(3)该理论再次肯定了李普曼(de)“拟态环境”理论,即认为大众传媒塑造了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这种虚拟环境产生其强大(de)社会效果.两个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de)强大影响力,是对有限效果理论(de)修正.(2)揭示了“议程设置”背后复杂(de)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大众传媒(de)影响与操控,从而突破了传统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de)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研究媒介控制提供了一个良好(de)契机.两个不足:(1)该理论反映了社会热点议题(de)形成方面,却没有反映这些社会热点议题(de)具体内容.(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反映出(de)强大(de)传媒影响力不能过于绝对化.沉默(de)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德)诺依曼.沉默(de)螺旋:舆论——我们(de)皮肤(1980)背景:传统理论往往将舆论视为“问题出现——社会讨论——达成合意”这样一个线性(de)理性过程,而忽视了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具有强大(de)社会控制功能.所以,“沉默(de)螺旋”理论首先体现(de)是一种社会心理学(de)视角.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de)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因而要考虑周围(de)社会环境. (2)个人意见(de)表明和“沉默”(de)扩散是一个螺旋式(de)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两个特点:(1)舆论观;只有那些“被多数人共有(de)、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de)意见才是舆论. (2)效果观;该理论强调舆论(de)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舆论就有“创造社会现实”(de)巨大力量.两个不足:(1)该理论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孤立(de)恐惧”以及这种“恐惧”下个人对多数意见(de)趋同行为.(2)忽略了舆论(de)变化过程和少数意志坚定(de)“意见领袖”(de)作用.两个重要意义:(1)将社会心理学(de)理论引入舆论研究,突破了传统舆论观(de)视野.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de)强大影响,突出了大众传媒塑造“意见环境”(de)巨大能力.“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起源于60年代后期(美)格伯纳背景:关于美国社会暴力与犯罪问题(de)研究,最初着眼于电视中(de)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社会犯罪(de)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de)影响.基本内容:(1)社会是一个较为统一(de)整体,它需要其成员对社会有一个较为一致(de)共识,这样才能协调作为社会成员(de)人与人之间(de)社会关系.(2)“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大众传媒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de)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大众传媒长期制造出(de)“虚拟环境”具有偏向性,造成了人们对世界(de)认识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产生了一些消极(de)社会后果(如电视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de)关系).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媒具有特定(de)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向,这些偏向不是以死板(de)说教态度灌输给大众,而是通过各种“报道事实”和娱乐(de)方式传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受众(de)世界观与价值观.重要目(de):(1)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de)意识形态服务(de)本质.(2)具有明显(de)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誉为“美国土生土长(de)批判学派”.“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美)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背景:60年代(de)美国,社会地位(de)不同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de)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公众不满,但政府(de)塞萨米大街(一部旨在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儿童(de)文化差距(de)电视系列片)计划最终失败.这便有了关于大众传媒和不同阶层间(de)文化差距(de)关系(de)研究.基本内容:大众传播(de)信息传达活动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带来了知识量(de)增加,但是社会经济地位高(de)人获取知识(de)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de)推移,最终两者(de)知识鸿沟也将不断扩大.上限效果假说”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对知识(de)追求有一个“上限”,到达这个上限后其知识量(de)增加速度就会减缓直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获取知识速度慢,但最终还是可以赶上前者.依据是:(1)大众传媒主要面向大众,其所传播(de)知识有一定(de)范围.(2)受众本身对知识(de)追求具有“上限”. (3)现有知识有达到“上限”后受众便不再求知于大众传播.新闻框架: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de)特定原则.2在一定(de)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de)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实践意义(de)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de)存在是一种必然 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性(de)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是有重大影响.第三人效果:定义:1他指(de)是一种普遍(de)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de)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任何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身上2 他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3值得也是大众传播现实影响(de)一种发生机制.意义:1揭示了受众(de)媒介认知(de)多面性2效果产生(de)间接性和复杂性3以及人之层面上(de)效果相行为发面(de)转化机制13、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de)定义和内容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de)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de)重要组成部分.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de)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de)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de)权利.1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de)文化价值和观念(de)商品、时尚或。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25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25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单选题】政策分析如下方法中属于直觉预测法的方法是()。

A.系统分析B.德尔菲法C.时间序列分析D.投入一产出分析正确答案:B2.【单选题】公共政策执行必须遵循的特定原则,不包括()A.主观性B.强制性C.组织性D.实务性正确答案:A3.【单选题】教育政策的主体,不包括()A.政府B.执政党C.社会组织D.立法机关正确答案:C4.【单选题】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A.《义务教育法》B.《教师法》C.《高等教育法》D.《教育法》正确答案:D5.【单选题】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A.社会抽取能力B.社会控制能力C.社会规范能力D.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答案:A6.【问答题】简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正确答案:(1)指导功能(2)控制功能(3)协调功能(4)分配功能7.【问答题】名词解释:政府预算正确答案:政府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能系统、明显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8.【单选题】《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性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是由哪个国家提出的?()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正确答案:A9.【单选题】《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者()A.严重警告B.警告C.行政处罚D.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正确答案:C10.【问答题】试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正确答案:(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和政策的认识,影响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

(4)大众传媒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摘要与法律等外在的强制性控制手段相比,社会舆论是一种中介性的、社会内在的软控制手段。

它实质上是以社会民主的方法,即公开信息及批评和自由讨论,通过治理社会失序为社会冲突提供出口,依靠公民社会的力量,调节社会关系、重塑社会共识,从而实现并强化社会的自我控制。

认识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重视社会舆论对社会控制发挥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舆论社会控制作用机制重要性1.社会舆论及其作用机制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社会舆论通过向公众公开信息、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对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进行报道、批评或建议,以此实现或强化社会控制。

并且,“从历史上看,社会舆论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而出现的。

在人类创造法律制度之前,舆论就是调控社会的‘司法行为’” 。

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刚性的权力而言,它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有效的实现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社会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

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

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容易受到偶然性的影响,社会控制的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感觉自觉形成的社会舆论是社会成员1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实现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学说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学说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学说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

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

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

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

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948年《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进而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麻醉功能”(new)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三、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收集及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警戒外来的威胁,二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

新闻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也提示人们该如何对事件进行反应。

大众传播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评论、评价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件上,评论与社评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内容提要:社会舆论中,影响了其他人‎的思想和见解‎。

特别是对于某‎些话题,有时短短的几‎条评论就可以‎激起千层浪,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关键字:社会舆论,网络,媒体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所谓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了‎解到一些新闻‎或公众事件,并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自己的评‎论也就参加到‎了社会舆论中‎,并影响了其他‎人的思想和见‎解。

特别是对于某‎些话题,有时短短的几‎条评论就可以‎激起千层浪,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古人曾说过“人言可畏”,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舆论的巨大影‎响,那么在当今信‎息交流迅速的‎时代,社会舆论的影‎响更不可忽视‎。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社会舆论也是‎如此。

积极的舆论,可以把群众的‎视线聚焦到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有利于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加以改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监‎管手段,加强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比如说通过网‎络的曝光,让我们有缘结‎识了李刚,并更深入的认‎识到了“官二代”这个社会问题‎比如说被称为‎“河南专拍哥”的郑州网友把‎自己拍摄的违‎规使用公车的‎照片进行上传‎分享,使我们开始有‎意识去面对公‎车私用这个问‎题;比如说被网友‎们当作噱头的‎“犀利哥”,最终还是在失‎散多年后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又比如说近年‎来人们越发关‎注的城管事件‎,已经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示‎钟,引起了重视。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些积极的舆论‎导向使我们关‎注身边的假恶‎丑,并通过号召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以广泛的社会‎舆论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

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

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

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

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193人们遵从现有的社会规范,同时,大众传媒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从而引导公众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将公众意见与呼声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反馈给社会统治集团,促使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考虑公众需求,对现行法律和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其行政能力,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曝光、批判与谴责,促使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对少数社会成员的违规行为、违法行为及违纪行为进行曝光,引发社会关注,倡导公众对越轨行为进行批判、谴责和制止,激发越轨者的良知与自责,从而终止其越轨行为;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对公共管理部门中腐败行为与不作为行为的曝光,引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形成社会舆论压力,敦促公共管理部门惩治腐败与不作为,改善公众形象,对腐败分子和玩忽职守者进行警告与威慑,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从而减少权力腐败与权力滥用的机会,增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二)大众传媒通过建立和巩固信仰实现社会控制法律控制和舆论控制属于外在控制的范畴,它们主要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

因此,它们无法控制社会成员生活的隐秘部分,也无法通过使人们避免沾染邪恶的意向来控制人们。

③这就是说,只有当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内化,并自觉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念的时候,社会控制才是最有效的。

也就是说,社会控制的关键在于社会成员的内在控制。

那么,内在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便是信仰的形成与巩固,也即是信仰控制。

所谓信仰控制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服,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

那么,公众的信仰又是如何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呢?这主要得益于大众传媒的传播。

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大众传媒是既定工业社会秩序的文化武器,主要用来维护、建立和巩固传统的信仰和行为,而不是去改变、威胁或削弱它”。

④具体而言,大众传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社会成员的信仰控制:一是通过塑造典型,控制公众个人理想。

如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新闻等传播形式对革命人物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倡导公众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通过对包拯等历史人物形象的渲染,敦促公众要清正廉洁、遵纪守法;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宣传,鼓励人们忠诚、爱民、拼搏、敬业,坚持正义;通过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鼓励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勇于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做贡献。

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培养和灌输,引导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意识形态的控制是社会控制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执政党要想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统治秩序,都不能放弃对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而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得以实现的。

大众传媒通过反复地向公众传播和灌输代表统治集团和执政党利益的意识形态,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三)大众传媒通过社会暗示实现社会控制法律控制、舆论控制及信仰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惩罚和奖赏来使人们行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其中,法律和舆论主要归于惩戒之类的消极性控制范畴,而信仰则主要归于奖励、鼓舞之类的积极性控制范畴。

那么,在既没有奖赏,又没有处罚的前提下,有没有可能实现社会控制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控制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罗斯指出,这种控制的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暗示。

⑤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有可能迅速而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作出行为反应,这种反应过程便是社会暗示。

⑥就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而言,二者明显处于信息占有不对等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显然具有对公众形成社会暗示的条件和优势。

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强调的议题与公众所重视的议题成正比。

也就是说,大众媒体通过自己的各种强调方式来进行问题重要性的设置。

这种设置每天都在进行,而公众在接受这种“设置”时则于无意之中感受着媒体在传递信息之外对信息重要性的评价。

这种感受日积月累,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媒体趋于一致。

⑦这就是大众传媒社会暗示的力量。

正是凭借这种无须奖赏也无须惩罚的奇特力量,大众传媒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

除了议程设置,大众传媒还通过“媒介真实”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

所谓“媒介真实”,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社会事实,它是客观真实的符号化再现。

⑧媒介真实是大众传媒主体根据其经验、知识、文化背景而对客观真实作出主观选择、判断和评价之后,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给受众的社会事实。

这种社会事实不断界定、影响和制约个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并潜在地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日益重要的参考情境。

(四)大众传媒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控制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大众传媒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使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现实,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并推动着教育方式的革新,如电视教学、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等。

194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社会学研究大众传媒在广泛参与到公众教育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社会控制的功能:首先,大众传媒通过传播支持现行体制的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控制。

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政治教育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政治教育来培养公众对现行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此外,大众传媒还通过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如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学校教科书的界定、新闻出版审查等⑨来把握政治控制的方向。

其次,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通过道德社会化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控制。

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对道德规范的宣传与灌输形成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他律”;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播放道德题材的电影、电视、广播,刊发道德题材的文章,以道德为话题开设互动栏目等方式,使社会成员内化道德价值,形成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

二、大众传媒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引导受众又可能误导受众,既能整合社会也可能引起社会动荡,既能教育人又可能造出一批庸人,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

⑩大众传媒一旦被歪曲地加以利用,将不但不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威胁并破坏秩序。

为此,我们在重视大众传媒社会控制正功能的同时,也要对大众传媒的负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大众传媒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的社会控制力量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大众传媒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往往会削弱正式的社会控制力量,影响制度控制的权威性。

正如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所说:“电视削弱了政党制度和公众的参与;而新型传媒:有线电视、卫星、计算机传媒等,正在从内部和外部损害国家的凝聚力。

”1大众传媒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带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个人和团体利用大众传媒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

近年来,一些个人和社会团体有意识地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推行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价值观,此外,还有一些非法社团利用大众传媒攻击国家事务和社会政策,危害国家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