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

合集下载

太极难求得——我练太极三年

太极难求得——我练太极三年

太极难求得——我练太极三年一晃,练太极拳已经三年了,越走,越觉得那是一个无限扩展,看不到边际的奇境。

而像我这样的才入门的习练者,仅仅才看到它路边的花花草草而已,距离那些伟岸的高峰、奇松、云霞、水浪还远着呢!一开始接触到太极拳,马上就会联想到公园里老头头老太太们练得健身太极,08年的时候,我身体虚弱到极点,吃那些抗生素只能产生更大的副作用。

偶然一天,看《艺术人生》,朱军问甄子丹,你怎么还会弹钢琴?甄子丹就说他父母原来都是音乐家。

其母还是个女高音,后来因为气管炎无法再唱,便跟名师去学太极,这一下便出了一个太极高手,老太太至今依旧在美国的唐人街开武馆,三十多年屹立不倒。

那个节目可以说是给我了一把钥匙,治病的钥匙。

但是怎么去练太极,也是一个麻烦事,因为对于太极拳很陌生。

后来便认识了边哥,他是练陈氏的。

三去陈家沟,是陈正雷的弟子。

可第一天给我摆弄,就疼得我三天难受,感觉那练法不像是太极,而是少林一派的硬功夫。

他给我一个光盘,自己又开始看书,开始了解太极,发现真正的太极跟街面上所看到的有很大差别。

自己总被迷惑困扰,但因为多读了中国传统典籍,渐渐悟到些东西。

后来去边哥武馆的时候,我便执意不学套路,而只是站桩和练练放松,练练基本功。

当时便抱着一个念头,太极既然深奥,便不能随便练,练歪了再整就麻烦了。

事后发现,我当时的决定很正确。

一年后,我的气感已经很强,脚下有根了,身体也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健壮了。

偶然机会,认识农学院的孙院长,他还曾是边哥的启蒙师父,练的陈氏小架。

我们一接触,便很投缘。

我发现,他的太极练得很柔,没有蛮力,之后,我们便一起练。

老李和一中的老盖也在里边,大家一起探讨。

这段时间我进了一大步。

跟别人推手,虽然有硬顶的迹象,但硬多输小。

09年冬天,跟边哥去了一趟郑州,认识了陈正雷的大弟子,并在武馆里观察了几日,对于太极的迷惑依旧很多。

后转道莱芜,跟李健龙老兄见面,他87年就跟陈正雷学太极,得了真传,对我指点很多。

九年太极未入门 一载老六路有感悟

九年太极未入门 一载老六路有感悟

九年太极未入门一载老六路有感悟我今年68岁,年轻时体弱多病,在求医用药时也用了体育疗法,早年曾学练过王瑞亭老师的少林内劲一指禅、马礼堂老师的养气功六字诀和八段锦等。

同时,本人也深爱太极拳和气功文化,从1985年开始,先后订阅《气功》、《中华气功》、《中华养生保健》《长寿》等杂志,连续至今,从未间断,并按年度合订成册,以便阅读和收藏。

多年来从中吸取了大量有关太极文化的滋养。

为了提高自身健康素质,我选择了太极拳作为濡养身心、升华自我的内容,从1996年开始习练国家体委编创太极拳系列规范套路,有拳有剑,有刀有扇,在拳架套路上化了不少精力,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疑虑!徘徊!感叹健身之路怎么会如以艰难,就正在这一筹莫展,求师无门之际,有幸拜读了蓝晟老师在2004年发表在《中华养生保健》杂志中秘传内功太极拳(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指导文章,内容丰富,言简义深,深入浅出,实为指导练拳之真言,真给我拨开了迷雾,指引了明路。

惜此良机,毅然报名参加了太极文化进修函授班。

接到函授教材后,就如饥似渴地全面游览了一遍,真是大开眼界,原来太极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别有洞天。

从此我便潜下心来,按照《学习指南》的要求,顺序渐进,仔细研读,揣摩教材,对照光盘,在习练中体悟。

一年来在内功心法的潜移默化中,本人的身心状态焕然一新,对太极拳的认识大为提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感悟。

一、走出误区复归太极㈠走出习练拳式“越多越好”的误区。

确立专一心念、一门深入地探研内功太极拳(老六路)。

总结以住,所学练的太极拳内容太多太杂,今天学这,明天练那,体内无法形成有序化,更不可能出什么功夫。

通过这次学习后才懂得,修练太极境界就如同从“船”普渡一样,如果你练了很多太极拳套路,那就好比你同时踏上许多“船”,这时“船”就无法运载你了,你也就永远无法到达太极境界的彼岸。

汪老师的功夫好,一生也只研究老六路一个体系的内容,所以练出的功夫纯正,所达境界至高。

“贵在专一,这就是规律”。

如何练好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

如何练好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

如何练好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2012年5月,杨燮蛟在杭州参加练气培训班大家最关心,也是新老学员问庄老师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学好练好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下称:老六路)”。

学好练好老六路,要具备多种因素,有信念意志方面的心理问题,师资、伙伴、场景方面的环境问题,也有拳理拳法方面的理论问题,以及练拳方法技巧方面的技术问题。

作为庄老师第一批弟子之一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说七点建议:1、对太极拳要有正确认识。

老六路是技击与健身并重的武术,它不仅具有先进的技击思想,更有丰富的技击方法,还有良好的健身功效,是武术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不是一劳永逸。

所以,既要有信心,又要客观看待,长期坚持。

2、要动脑子,“用心”练,避免“傻练”。

开始学习老六路动作前,要先了解一下老六路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你就会明白地练,减少糊涂,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六路有个独特优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文化韵味相当突出,从传统哲学到养生理念、从技击方法到武学,从文化背景到拳论,非常系统,内涵非常丰富。

老六路的一招一式都是盛满内涵的容器,要领不正确、拳势不对肯定练不好拳,拳势没有内涵也不可能达到良好状态。

习拳者要不仅知道如何练,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练,要边学拳理边练拳, 以理论指导练拳, 在练拳中去体会拳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样越练越有兴趣, 越练拳法越精, 也容易坚持。

谚云“练拳需明理,理通拳法精”。

在这点上,庄老师做得非常好,能让学员练明白拳。

3、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的套路。

从汪永泉大师开始,带出来的弟子较多,都有不同改进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首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我建议大家在学习之前先看一下老六路各种套路,你喜欢哪一种风格,才会有兴趣练,才会把它当作一种审美、享受,而不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才会坚持下去。

你越是喜欢,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你的学练效果才会更好。

从老六路上讲这叫“身心合一”。

太极拳 杨氏 名家心得

太极拳 杨氏 名家心得

太极拳杨氏名家心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

其中,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杨氏太极拳的爱好者,我深深体会到了太极拳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杨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

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力量并不是通过肌肉的用力来施展,而是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来发挥。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利用对手的力量,以柔化对方的攻击,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这种以柔克刚的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更加平和和谐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杨氏太极拳强调“内外合一”。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虚灵顶劲”,即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

在杨氏太极拳的练习中,我们要求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参与到动作中,让身体的内外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通过这种练习,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杨氏太极拳注重“意在官静”。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我们要求身体的每个动作都要有意识地控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种注重意识的练习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专注和冷静地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杨氏太极拳强调“动静相济”。

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有张有缩,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节奏来达到身心的平衡。

练习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平衡身体的能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疲劳,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杨氏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培养自己的意识和专注力,增强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平衡身心的能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学习和练习杨氏太极拳,体会其中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我练太极拳的感受与体会

我练太极拳的感受与体会

我练太极拳的感受与体会一、练太极拳的感受与杨氏太极拳结缘已有一年多了。

太极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

一年多来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神奇变化,随着对太极拳理的不断领悟和实证,越练越感到太极拳奥妙无穷,越练越感到生活离不开太极拳。

我原来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体质虚,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咳嗽起来经常几个月好不了。

职业的原因要经常说话,话多了就气力不足、上气不接下气。

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明显感到底气足了很多,上课的声音都高了很多。

一年中再不用吃长期咳嗽的苦了,有时稍微有点感冒,好起来也很快。

以前站立、走路经常爱猫着腰,可能是气血不足,自己还不觉得,老被家里人提醒。

现在腰杆自然地挺得直直的,自己感觉似乎高了很多,显得精神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脸上经常长小“豆豆”,虽然青春早已不在,青春痘却还经常光顾。

现在每天练拳出一身汗,体内气血流畅了、毒素排出来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青春似乎又回来了,而“痘”再也不回来了。

看来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呢。

人的身体好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效率高,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

工作、生活感到轻松了,心情就好,整天开开心心的。

在单位,同事被你快乐的情绪感染,愿意与你交往;在家庭,往往家庭的女主人的心情引领着一家的气氛,女主人天天开心,家庭气氛就和和乐乐,和谐美好。

反过来,家庭和谐了,工作顺手了,心情好了,又促使身体状况更加好转,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

所以我说越练越喜欢太极拳、越练越离不开太极拳了。

我常常会以感恩的心想到我练太极拳以来的这些变化,心中充满感谢:感谢命运让我在还不老的年纪就与太极拳结缘,太极将带给我未来更有质量的生命;感谢命运让我结识了教拳不倦、练拳不掇、拳好人品也好的太极刘老师,在他的认真教导、热心鼓励下我从最初的动作很僵硬、笨拙到渐渐自然流畅,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感谢太极让我结交了众多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的太极拳友们,心胸、视野大大开阔了…因为练太极,有了健康、快乐、友谊,所以我感觉:练太极真好!二、练太极拳的体会人们常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一种简洁,缓慢,轻柔的运动。

它目前是人们参与最多的一种健身项目。

太极拳的理论思想里包含了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运用辩证的哲学观,使太极拳成为集攻防、养生为一体的特殊运动。

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现今太极拳运动的宗旨‘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松。

’我国的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身体阴阳失调导致。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虚实,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换。

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又贯穿了道家的中庸思想。

通过每次轻柔、圆缓、连绵不断的打拳,时间在二十至六十分钟左右,就会感到浑身舒坦,气血畅通,不仅心跳平稳,而且身体微微出汗。

太极拳的这些特点被科学家们认定太极拳是一项有氧的运动,从而风靡全球。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太极拳的练习,不受时间、场地大小的约束,只要地面平整,通风就行了。

练拳前半个小时不宜进食,着装要宽松,思想应放松,抛开杂念。

练拳时要力求作到松、柔、缓、慢、匀、圆、正。

自然呼吸。

尽量按太极拳十要去练。

日子一长就会受益,使您身心健康,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

练功的最佳时间身体,那种感觉会很舒服的。

比如在骑车时,全身放松,两臂撑圆,腰带两脚蹬车,又是一种感觉。

在坐时、在站时、在躺时,都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做,这都是在练功呀。

比如和别人聊天时,你可以随便取一个站桩的姿势,加一个意念就等于在练功了。

你在学习时,你在干体力活时,你在旅途中时,等等等等。

在和别人谈话时你会愤怒吗?在和别人撞车时,你会气急吗?在想问题时,你会走进死胡同吗? ......要学会放松自己,同时也就学会了宽容别人。

学会了放弃就有了回报。

知足者长乐就好理做为一个太极拳业余爱好者来说,一般以晨练为主。

人们常说早起早睡身体好,一点不假。

我们每天锻炼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就有了局限性。

由于太喜欢打拳了,所以就想每天多练几遍拳,来提高自己的拳艺。

这么多年过来了,我也有同感。

通过练拳看书学习,悟出一个道理,今天讲出来和大家共同体会、学习。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体会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体会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体会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行拳要點學習楊式老六路,對意氣走向和變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內功述真》中魏老用歌訣的形式做了精闢的總結,這是練心意、練整體,練者應爛熟於心。

現羅列於下便於記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楊式太極拳老六路22式行拳要點第一式起勢歌訣:肘不張、肩不鬆;胸不開、氣不通;腰意塞、襠穹窿;腕微鼓、掌指融。

第二式左右野馬分鬃歌訣:一順,一親,一捧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三式白鶴亮翅歌訣:四隅含藏亮翅中。

第四式左右摟膝拗步歌訣:十字豎鬆橫必散,陰陽吸斥促身形。

第五式手揮琵琶歌訣:靜中求動,周身一家;豎立三關,腹鬆氣圓。

第六式左右倒攆猴歌訣:後撤三關身自退。

第七式左右攬雀尾歌訣:兩膊相系,沿球環行;四正勁法,意氣行功。

第八式雲手歌訣:旋腰帶肘似車輪,一合一開一定間。

第九式單鞭歌訣:滾錯折磨,圍繞勁點;以肘帶腰,腕隨肘旋。

第十式高探馬歌訣:左沾右隨圓中趣,兩手旋環任意行。

第十一式右分腳歌訣:藤攀兩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準平。

第十二式雙峰貫耳歌訣:雙拳似丘陵,內氣如湧泉。

第十三式左蹬腳歌訣:藤攀兩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平。

第十四式左右玉女穿梭歌訣:遞肘騰手梭互穿,平開意堅如趕山。

第十五式下勢歌訣:意如滑坡身下落。

第十六式金雞獨立歌訣:雄雞展翅旭日升。

第十七式海底針歌訣:弛意入幽谷,弓滿弦自張。

第十八式扇通背歌訣:內氣催姿勢,三關前長。

第十九式轉身撇身錘歌訣:步隨胯圈轉,曲伸意中求。

第二十式卸步搬攔錘歌訣:胯圈旋搬肩圈攔,神意彙集準星間。

第二十一式如封似閉歌訣:陰陽轉換、恍如“山”。

第二十二式十字手、合太極歌訣:手扶胯圈鍾下落,意領神行身自升;欲合太極心先靜,三道氣圈渺無存。

《学练杨氏太极拳感想》山东临沂学员伏广义

《学练杨氏太极拳感想》山东临沂学员伏广义

《学练杨氏太极拳感想》山东临沂学员伏广义学练杨氏太极拳感想山东临沂学员伏广义说起来学练太极拳也有三五年了,起初的时候就是跟着别人模仿,别人抬手我就抬手,别人迈脚我就迈脚,纯粹一个“鹦鹉学舌”,会的套路不少,就是没有感觉有多大的收获,如同“鸡肋”不忍舍弃又嚼之无味。

好在去年有幸结识了杨氏传统套路的正规指导,才品出其中滋味,美不胜收。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

在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我对它有了点认识,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

看老师打得十分圆润连续,但是当自己打的时候,总会忘掉动作或是打得太快,还打不出圆滑的效果。

在后来每节课的练习中,我的手势渐渐变得流畅,有力道了。

开始总是忘记的屈膝,后来练多了就会一直记着,凡事都要多练才会熟练,融会贯通,太极拳也是一样的。

多打几遍,就会发现动作从生疏变得熟练,搂膝拗步一开始做总是漏点动作,后来做多了,就会潜意识里知道什么时候收腿,伸腿,出手,手脚变得协调。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龝實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龝實

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龝實摘录(李和生著)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杨健侯在杨家内部传承的传统套路,更能体现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范。

杨式太极拳每招每式都要坚持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运而后动。

运而知,动而觉,形成内外协调的动作。

每招每式上下相互照应,手随身动、步随身换,上下一体,四肢配合、一线串成,仍然是强调一个“整”字。

练起拳来,动静咸宜,以静代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正如杨禹廷所说:“上下一条线,头上虚灵顶,脚下阴阳变,中有腰胯领,两手松空转。

”当套路记熟以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虚实上。

分虚实首先是两脚的虚实,只有脚上分虚实,整身才能虚实清楚。

左脚虚,右脚实。

同样左脚实,右脚则虚。

与此相关的上肢也虚实变化,左手虚,右手则实,反之亦然。

当然实也不是一下子扎死,虚也不是完全无意,虚实是渐变的,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济虚实分明,才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

否则,虚实不分,就是双重,就是水火不容,落入旁门,离道远矣!练拳所要求的缓、慢、圆、匀,或体用兼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等,是任何流派都要求的,毫不例外。

真正能松通者,一代人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可谓凤毛麟角。

太极拳的修炼方式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而是在“用意不用力”的行功走架中,找大松、大软的感受,找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太极拳“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来的劲才非常大呢”!松,要松得一丝都不能承受外力,即“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

新改编的各式拳种套路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松、软、柔、韧,而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式深等外在动作。

从而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状态。

从有史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是拼体力的“旁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

相反,则是误导。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是如此。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杨氏老六路是非常著名的杨氏太极拳套路与功法,是杨氏公开的母拳。

*我们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因为它轻松自在,又不会有运动伤害,随着练习,境界,层次不断提升,比较不会碰到瓶颈,可以一辈子练习。

理解,体会,应用桩步,而不要站死桩,架构很重要,应用及气势更重要,要灵活去应用桩步,而不要被桩步把你钉死。

*揉手时要先相互体会三才,六合势,球碰壁,钱投鼓劲法,胯圈,肩圈,肘圈的应用,腰圈当后援,这些基础的意气应用,身体架构要注意四正,八柱有没有正确,腰内劲,脊内劲要相合,滚,错,折,磨,搓劲也要多练,这是揉手基本功法,也是救命手法,先单练,再混合应用。

*别走化,先守规矩好好练再说,心中十字是基础,也是练己身的平准,所谓立身中正,练到程度当然要放空,但是在放空前,十字要移到身前应用,可以扩大,缩小,分散,集中,前移,后退,错位,消失等,但是我只管一个,而且只顾一方,灵活运用,刚练时管两个容易分心,等程度高时随便你,你高兴都可以。

*我们在盘架子时,保持平准,随时在松,散,通,空的条件下,谨守起始,运行,终点,变换的原则,定,静中,轻松自在的打拳,动中求静,静犹动,揉手时也是如此。

所谓三道气圈,是肩圈,腰圈,胯圈,是汪师爷晚年所传老六路的基本功法之一,从起式,到收式总共89式,每一式都以三道气圈为基础,衍生出三连及六断架,结合肘圈,立圈,平圈,斜圈,大立圈,大平圈,大斜圈,应用开合相寓,方圆相生,正隅相化,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系,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原理,构成一个立体的太极拳架构及思维,这三道气圈是意念及气势所构成,随着正确的练习,会逐渐巧妙,只有舍弃力气,意气才能越来越强,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结合内外气所成,只有内气,第一,容易损耗,第二,容易被对方察觉,第三,太渺小了,等练达一定程度,自然与天地相结合,轻松自在,无我无为,也才能称为真正的太极拳,三道气圈是基本功法,一定要结合很多东西,相辅相成,随时可以出现,随时可以消失,分散,旋转,变化,没人指导,没练过,没接触过很多人会说很玄,我以前没练好,不好用,随着练习时间,应用,现在比较会用,也比较实用,希望能有时间更深入的练习,也希望碰到各派顶尖的高手,做善意的交流,增加经验,学习人家优点,能用得更巧妙,武术是个大家庭,每个门派都有优点,都有高手,都值得我们敬重跟学习*走化是不得已的,生命有危险,当然要走化,但是先别练走化,先练空化,杨家所谓化而不走,化即是发,化得好,发的契机就已经出现,虽然空化是高阶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应该先练空化,走化是不得已的,有人说,因为我身体壮,有本钱,不用走化,但是我跟人交流这几十年来的经验,应该先练空化,用得好不好,会不会用没关系,但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有正确的观念,立体的分散到身外,往空处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让传统武术文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后援之力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属于内家拳——注重内功。

要学好、练好太极拳,需要紧紧抓住它的内家拳的属性,深入领会并贯彻始终。

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

这种劲儿以气、意混之为主。

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集聚的。

这就是太极内劲,又叫做先天劲儿。

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内功是神、意、气的化合。

神、意、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气到。

眼神到,意气就到。

神集中的地方,意气也集中到那里。

盘架子是神、意、气的运行。

明了这点,才知道应该如何盘架子。

神、意、气走虚。

神、指精神神为帅。

练拳要提起精神,精神不能萎靡不振。

精神要集中,不能涣散,但也不能过。

要神舒,要心情放松,不能紧张。

神体现在眼神上:神聚于眼,目光四射,炯炯有神,威而不猛。

眼睛一般平视,眼神要与动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视、凝视,只是“瞧着点儿”。

眼神不到位而动,谓之妄动。

意,指意念意念要集中,不能涣散。

专心致志练拳,不想其他。

意念要集中专一。

但不要意注丹田,要悟空。

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意念重,否则想哪里,哪里就僵滞。

一想就够,多想就过,过犹不及。

意念要真。

意念不能过重,过重则滞。

又有意,又无意,有意无意之间是真意。

用意不用力,用意则通;用力则意气受阻,不通。

气、指内气、元气、先天之气,不是指空气要培养内气,使内气充实。

松、散、圆能涵养内气。

意、气运行要舒缓自如,通畅顺达。

不能憋,要找出路舒散。

意气运行要连绵不断,不能骤停、中断。

意、气从中心向四周立体扩散:松、散、圆形成气球。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文档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文档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文档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practicing Taijiquan编订:JinTai College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文档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与杨氏太极拳结缘已有一年多了,个人写作网范文之心得体会:我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

太极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

一年多来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神奇变化,随着对太极拳理的不断领悟和实证,越练越感到太极拳奥妙无穷,越练越感到生活离不开太极拳。

我原来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体质虚,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咳嗽起来经常几个月好不了。

职业的原因要经常说话,话多了就气力不足、上气不接下气。

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明显感到底气足了很多,上课的声音都高了很多。

一年中再不用吃长期咳嗽的苦了,有时稍微有点感冒,好起来也很快。

以前站立、走路经常爱猫着腰,可能是气血不足,自己还不觉得,老被家里人提醒。

现在腰杆自然地挺得直直的,自己感觉似乎高了很多,显得精神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脸上经常长小"豆豆",虽然青春早已不在,青春痘却还经常光顾。

现在每天练拳出一身汗,体内气血流畅了、毒素排出来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青春似乎又回来了,而"痘"再也不回来了。

看来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呢。

人的身体好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效率高,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

工作、生活感到轻松了,心情就好,整天开开心心的。

在单位,同事被你快乐的情绪感染,愿意与你交往;在家庭,往往家庭的女主人的心情引领着一家的气氛,女主人天天开心,家庭气氛就和和乐乐,和谐美好。

最新整理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docx

最新整理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docx

最新整理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
杨氏太极拳学习心得
这学期的体育课,我跟着老师同学学习了杨氏一段太极拳,收获了很多。

经常看着爷爷伯伯们早起打太极,知道这是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

这学期自己真正学习了打太极,才发现这里面功夫很深,无怪乎国人对太极有着如此的推崇。

看着老师示范杨氏一段太极拳,觉得像行云流水,非常流畅舒缓,却又同时有一种韧劲和一种力量,感觉柔中带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比起我们自己打的时候,速度不均,不够舒缓柔和,也没有带有应该有的隐形的力量,实在是厉害的太多。

这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太极是一门学问,太极符号的阴阳黑白的融合,是需要很深的功夫的。

首先,要心平气和,不疾不徐,怪不得别人说练太极可以修身养性。

其次,一个非常厉害的男同学告诉我们,太极的难处在于所有动作都是腿部先发力,然后将力量传送到腰部,最后再把力传送到手部推出去。

自己试了一下,的确这非常的难,环环相扣的力量很难运用和实现,有种中国传统的韬光养晦,身心合一的感觉。

对练就更是让我明白和体会到了配合的重要性,俩套互补的动作,要想要真正配合好,需要心灵相通,动作磨合,让我明白的合作的妙处。

学太极拳三年走遍天下!学六年寸步难行!

学太极拳三年走遍天下!学六年寸步难行!

学太极拳三年走遍天下!学六年寸步难行!
学三年走遍天下!学六年寸步难行!是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时候,用自己的三年和自己的六年来比较,自己练拳时是看不到自己毛病的,所以录像传到太极拳视频网让大师来点评是有好处的。

学太极我看光傻练是不行,一要有明师指点,二还要自己去悟,三就是巧练加苦练,四练拳天天要有新的体会,有新的体会就把旧的去掉,这样一天一天积累,你就进步了啊。

新学员往往会点套路后和参加什么比赛拿了什么奖,他自己会认为很成功了。

及致走出去接触了许多名家后,这时才会发现自己只不过学了些皮毛。

老师很重要,但悟性也一样重要,仔细想起来都要不断的去认识和起高!没有明师指路,很难练出真功。

学三年走遍天下!学六年寸步难行!也就是说你学了三年拳了,以为自己就不错了,到外面一看就知道自己还差很多的啊。

那是自己对拳理有了新的理解,你自己学习太极拳三年,能够打得过自己的六年吗?随着层次的提高,不光对自己就对别人打的拳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了。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第一篇: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

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

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

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

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

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

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

我们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

习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

习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

习练xx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习练杨式老六路太极拳的前两年,我在家门口跟一批老太婆学会了简化24式、杨式48式、42式拳,32剑、42剑以及可以比划下来杨式传统85式拳,当时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呢?心知对已经会的拳路没有一套可以拿得出手,可又不知如何再深入,处于习练太极拳的一段迷惘期。

苍天有眼,2011年5月得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开始了迄今三年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学习。

使我一步步懂得太极拳、认识太极拳。

我觉得能结识庄锡成这位太极拳明师”,可谓三生有幸!更荣幸的是2014年10月2日被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老师收为弟子,得列杨式太极拳门墙,进一步开拓了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视野,庄锡成便成为我的授业师傅。

追随庄锡成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三年多,白觉与白己前两年的太极拳水平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最大的收获是得窥大宝、得悟大道,虽未及登堂入室,但已进太极之门”。

正如同庄锡成之语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虽白身根基浅薄,悟性不敏,练功不苦,但得登太极大道以来,不敢说三年一小成”,终是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不揣浅陋,落于笔端,算是习练老六路三年的一个小结吧。

通过白己习练太极拳老六路三年的经历来说,若想真正修炼太极正道,非有明师指引带路不可,想通过研究书本、看录像”学习太极拳,学到的只能是肢体太极拳”,不可能学到中国传统太极拳的真谛。

那么,授拳者云云,谁是明师呢?明师的标准就是既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前辈的拳论,又能身体力行的做出来;而且确实是按照太极拳的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弓I、化、拿、发于无形无像,既能言传,又能身教才可称为明师”。

否则,可能只能称为名师”、名家”,并无明师”之实。

而且,我觉得明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了习练太极拳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我觉得追随明师习练太极拳,在着熟和懂劲这两个阶段是须臾不能离开老师的言传身教的。

这是因为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且每层功夫又有每层的感悟,不能凭白己想当然来练拳,不能按照录像学拳架,死读拳谱识拳理。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011-08-15 15:46最近在研习李和生大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颇有心得和领悟。

一是套路练习,一是推手功法。

套路练习,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由腰部发劲,一年时间。

第二阶段,练习由腹部丹田发劲,一年时间。

第三阶段,练习由意念发劲,一年时间。

通过三年时间的练拳,大师认为可以初见成效,这与通常所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见效快了不少。

第一年,练习由腰部发劲。

举例来说,“揽雀尾”,右手“掤”时,右腰为劲源(结合尾闾穴),右手为劲端,右腰将右手带起来,往右手送劲。

转为“捋”时,右手向下,左手往上,同时由右腰将右手的劲力缓缓收回腰间(结合印堂穴),由左腰缓缓向左手的劲端送劲。

“挤”时,由背部夹脊穴往前送,仿佛一根木桩捅向对方。

“按”时,双手不动,腰部送劲,看似身子未动,其实劲力无穷。

他说,练拳时要注意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手和脚。

练拳时要求注意自己对侧的手和脚相对应,即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相对应。

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用意念相合,“手心永远想着脚心”,“手心带着脚心走”。

如搂膝拗步,伸出去的手要与另一侧的脚心合一下。

第二道是肘与膝,第三道是肩与胯。

大师说,与对方交手,应该把对方控制在第一道防线,遇到对方强力,不能将手缩回,缩回就一败涂地了。

这时缩回的应是你的劲源,用腰把手上的力量收回,手还是放在原处,但自己手上的力量空了,对手就扑空,打不到你。

待对手的强力落空,你就可以再由腰部将收回的劲力发出,通过劲端的手臂和手指,将对方推出或推倒。

第二、第三阶段也是如此,分别由丹田、意念发劲,即丹田或意念作为劲源。

而不是每个动作只动手和脚,发劲时不是靠手上,手是基本不动的,由劲源发出,才能源源不断,更有威力。

太极拳要求去除自身原有的习惯使用的拙力,要求全身松透,“一分松,一分功”。

谁都知道练太极拳要全身放松,但具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放松?放松后如何发力?学习和理解了大师的劲源一说,才知道松的是劲端,力量应该从劲源发出,练太极拳应练好劲源,才是关键,才是太极拳的功力所在。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以下是我对太极拳的一些感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太极拳是一项非常细致和精确的运动。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调整,才能达到精确的要求。

通过不断地练习,我终于能够准确地完成太极拳的各个动作。

这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其次,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以柔克刚”,通过舒缓的运动和呼吸,调整身体的平衡和节奏。

这样能够让身体和心灵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我在太极拳练习中感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情的舒畅,这对于缓解压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的学习还让我领悟到了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感受到了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和张力。

特别是在一些练功功法中,需要通过调整身体的力量和角度,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太极拳的动作也要求身体的柔韧性,通过舒展的动作来调整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让我明白了,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另外,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专注和冥想的力量。

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冥想的状态。

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才能够准确地完成太极拳的各个动作。

通过专注和冥想,我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能量的流动。

这让我明白了,专注和冥想是提高身体感知和运动技巧的重要方法。

最后,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动作和姿势都要求身体保持平衡和稳定。

只有身体平衡稳定,才能够完成太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极拳的各个动作。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锻炼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

这让我明白了,平衡和稳定是太极拳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活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精选多篇)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精选多篇)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一、练太极拳的感受与杨氏太极拳结缘已有一年多了个人写作之心得体会:我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

太极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

一年多来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神奇变化随着对太极拳理的不断领悟和实证越练越感到太极拳奥妙无穷越练越感到生活离不开太极拳。

我原来的身体一直不太体质虚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咳嗽起来经常几个月不了。

职业的原因要经常说话话多了就气力不足、上气不接下气。

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明显感到底气足了很多上课的声音都高了很多。

一年中再不用吃长期咳嗽的苦了有时稍微有点感冒起来也很快。

以前站立、走路经常爱猫着腰可能是气血不足自己还不觉得老被家里人提醒。

现在腰杆自然地挺得直直的自己感觉似乎高了很多显得精神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脸上经常长小“豆豆”虽然青春早已不在青春痘却还经常光顾。

现在每天练拳出一身汗体内气血流畅了、毒素排出来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青春似乎又回来了而“痘”再也不回来了。

看来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呢。

人的身体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效率高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

工作、生活感到轻松了心情就整天开开心心的。

在单位同事被你快乐的情绪感染愿意与你交往;在家庭往往家庭的女主人的心情引领着一家的气氛女主人天天开心家庭气氛就和和乐乐和谐美。

反过来家庭和谐了工作顺手了心情了又促使身体状况更加转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

所以我说越练越喜欢太极拳、越练越离不开太极拳了。

我常常会以感恩的心想到我练太极拳以来的这些变化心中充满感谢:感谢命运让我在还不老的年纪就与太极拳结缘太极将带给我未来更有质量的生命;感谢命运让我结识了教拳不倦、练拳不掇、拳人品也的太极刘老师在他的认真教导、热心鼓励下我从最初的动作很僵硬、笨拙到渐渐自然流畅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感谢太极让我结交了众多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的太极拳友们心胸、视野大大开阔了…因为练太极有了健康、快乐、友谊所以我感觉:练太极真!二、练太极拳的体会人们常说太极拳是化拳是智慧拳。

学习太极拳有感

学习太极拳有感

学习太极拳有感第一篇:学习太极拳有感学太极拳有感随着近日老师开始较深入的讲拳理和练拳方法,我越来越感到:练太极拳本身并不难,难在理解,确实是悟到即到。

一是老师讲得明白,有理论有实例,有步骤有方法,通俗易懂。

二是习者的思维、悟性、理解力。

我感觉练太极拳已不应称是练功夫了,而应是人类大脑智慧的二次开发!是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你真悟进了这个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再重新看任何事、任何人、任何物、任何词句、话语、成语典故,都会有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现在我再看武打片中的台词对白,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这些对白中寓意无穷,决不是凭空想象,随意而语,里面无不蕴含着高层功夫的训练方法和要领。

里面一些神奇的功夫镜头现在看来也并不觉神奇了,而是确有可能的。

今天早上练习太极拳,感觉还是不错的。

从起式开始,我就感觉到身上非常舒服,于是打拳的速度也不由自主放得很慢,这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并不一定每次打太极都有,今天的感觉算是比较好的。

等我打到一半时,大概用了20多分钟,我早晨还要去实验室,也没有太长时间打太极,所以打到一半就收式了。

当然也不是每次太极都打得很慢,有时打得相对快一些,例如昨天晚上打得那次,20来分钟整套拳都打完,身体感觉也还不错。

我觉得顺其自然最为重要,如果打得很慢感觉很好就不需要加快,如果打得比较快感觉很好也不需要去放慢,只要认真地去打就行了,不要得意忘形,打得不好时也不需要垂头丧气,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有阴晴嘛!身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干吗去强求每天都是“晴天”呢?从打太极时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自己的内心,可以体会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

无论如何都是随着自然的规律而变化,随着自己身体的阴晴而顺其自然。

人身不就是一个小太极吗?从人身小太极来体会身体自阴晴变化,体会大自然之变化,其乐无穷!第二篇: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本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了太极拳运动与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选择本门课程除了学分要求,还有我对太极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练xx 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习练杨式老六路太极拳的前两年,我在家门口跟一批老太婆学会了简化24 式、杨式48 式、42 式拳,32 剑、42 剑以及可以比划下来杨式传统85 式拳,当时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呢?心知对已经会的拳路没有一套可以拿得出手,可又不知如何再深入,处于习练太极拳的一段迷惘期。

苍天有眼,2011年5月得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开始了迄今三年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学习。

使我一步步懂得太极拳、认识太极拳。

我觉得能结识庄锡成这位太极拳“明师”,可谓三生有幸!更荣幸的是2014年10月2日被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老师收为弟子,得列杨式太极拳门墙,进一步开拓了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视野,庄锡成便成为我的授业师傅。

追随庄锡成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三年多,自觉与自己前两年的太极拳水平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最大的收获是“得窥大宝、得悟大道,虽未及登堂入室,但已进太极之门”。

正如同庄锡成之语“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虽自身根基浅薄,悟性不敏,练功不苦,但得登太极大道以来,不敢说“三年一小成”,终是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不揣浅陋,落于笔端,算是习练老六路三年的一个小结吧。

通过自己习练太极拳老六路三年的经历来说,若想真正修炼太极正道,非有明师指引带路不可,想通过“研究书本、看录像”学习太极拳,学到的只能是“肢体太极拳”,不可能学到中国传统太极拳的真谛。

那么,授拳者云云,谁是明师呢?明师的标准就是既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前辈的拳论,又能身体力行的做出来;而且确实是按照太极拳的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引、化、拿、发于无形无像,既能言传,又能身教才可称为“明师”。

否则,可能只能称为“名师”、“名家”,并无“明师”之实。

而且,我觉得“明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了习练太极拳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我觉得追随明师习练太极拳,在着熟和懂劲这两个阶段是须臾不能离开老师的言传身教的。

这是因为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且每层功夫又有每层的感悟,不能凭自己想当然来练拳,不能按照录像学拳架,死读拳谱识拳理。

稍偏即谬,“真理再过一步就是谬误”。

必须在明师时时刻刻地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身练心悟,通过不断地交流沟通检验,虽不敢说最后达到多高的水平,肯定是在太极正道上步步前进提高!三年的传统太极拳学习,感悟体会颇多,若林林总总顾及的太多,显得繁杂,所以就习练太极拳的入门筑基阶段谈四点自己的感悟,谬误之处难免,请前辈及同道指正。

一、要以太极拳的思想重新认识“松”我们学练太极拳之初,甚至是在习拳之前,已经知道习练太极拳时身体要“放松”。

前辈的拳论中有很多谈及“放松”的地方,老师授拳也是不断的强调身体要放松、放松••…。

但是,习拳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我们与一些功夫比我们高的同门相比,“松”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松”往往只是不使劲,肌肉放松而已,这样的结果是别人稍用力就能把我们按住,不能动了,稍微的想抗住对方又变成了“顶”。

而功夫深些的同门,他们的“松”我们是按不进去的,但又觉不到顶。

而按在老师的身上呢?会觉得像一个空洞,要把自己吸进去一样,心里感到恐慌。

为什么都是放松,但却有不同的效果呢?我认为太极拳的“松”字是很有讲究的。

而且,不同的功夫层次有着不同的意境及修炼方法,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我们要以太极拳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松”,不能以我们几年形成的惯性思维来认识“松”。

非此难登太极正道。

我们可以见到有的人习练太极拳练了几年、十几年说起“松”来除了人云亦云,就是不知所云,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松,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即是练一辈子太极拳,也只是在太极拳的“门槛”外徘徊。

在太极拳“放松”方面的习练,我学习了前辈的拳论和一些名家的论述,感悟比较深刻的是:1、《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通悟太极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三步功法。

2、李和生的《杨式老六路太极拳内功解秘》的太极松功。

3、魏树人的《杨式太极拳述真》讲到的松、散、通、空和内三合,外三合的内外相合。

4、祝大彤的《太极解密十三篇》和《太极拳内功解密》,其中谈到的全身各关节、各部位进行放松的心法及习练方法(“九松十要”),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5、解守德的《太极内功心法》,谈到了放松的层次及操练方法。

6、张义敬、张宏的《太极拳理传真》谈到了“学太极拳,要找到那垂直于地面的自然松沉之力,…•而不是平行于地面的横力”。

庄锡成老师讲放松”时,除了对各大关节的放松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以外,对于身体整体的感觉是“全身各关节、各部分、各块肌肉都要分量一致,无偏重、无滞涩”。

习练传统太极拳三年来,我对习练太极拳“放松”有一个重新认知,渐有所悟到有了一些体会的过程,总结成三句话:(一)习拳之初须松开习拳之初要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做到向外的“松开、松散”。

松乃蓬松也”。

我们日常状态下理解的松往往是“松懈、松软”。

所以,习练太极拳就要以太极拳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松”,不要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来认识、理解太极拳之“松”。

(二)登堂入室要松沉在“松开、松散”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松柔、松沉”,这是一个较漫长的阶段。

因为能较好的做到“松柔、松沉”,是我们在通过“慢、匀、轻”的盘架过程中,不断的克服、纠正自己身上的“偏、滞、散”等毛病,逐步达到“圆、整、活”而带来的结果。

在这个阶段的盘架子我们已经能做到了外形的基本准确,在此基础上心要更“静”,细微的体察自己身上的“僵、滞”之处,行动时有无扭曲之病。

按照“九松十要”的要求,进一步求的中正安舒。

一举动便要意在先,逐渐的我们会体察到自己身上的松沉力、弹簧力。

(三)一生练功求松空我现在只能意会到这是习练太极拳的方向,只是在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了“松空、松无”的感觉,自己目前的水平离这个层次还很遥远,所以不敢妄谈。

只知在太极大道上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二、松肩坠肘的练法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二是筋,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我们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的体会是,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呢?我的理解是,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肩关节放松在外形上的反映就是杨澄甫先生所首先提出,近代1925 年至上世纪末百年间被各太极拳家的著作纷纷奉为经典引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沉肩坠肘”。

通过实践探究可以知道: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之所以能够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除了手臂对于其动作不能有主动用力而始终象软鞭子似的外,还必须使得肩对于手臂的动作,仅仅是提供身躯力量传递至手臂的输送通路,是不给予主动力量的,或者说就力量的提供与支撑而言,肩就象是不存在似的。

“不存在似的”也就是“空”的。

因此,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者之肩关节放松也可以称为“空肩”。

这就是说:如果肩关节放松没有“空肩”的效果,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

比如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没有“空肩”效果的,因此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与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两回事。

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也就是“空肩”究竟是怎样的呢?我的体悟是:(1)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

(2)要做到“空肩”,很多动作之胯与手臂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并且手臂与肩的运动是由胯(髋关节)之以被动为主的运动所带动的。

(3)太极拳的“空肩”与全身各种要领都有整体关联影响,比如身躯的中正自然竖直是“空肩”的重要条件,如果动作中顺肩而肩向动作方向倾斜领先,这一肩是不可能“空肩”的。

三、练拳盘架时刻不离“中”(一)习拳之初“中”是关键习练太极拳之初,我们都想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尽量把动作做“圆”,但往往越是心里想把动作做圆了,动作却越是做不圆,非顶即丢,非凸即凹,“软、塌、丢、瘪、扭、晃”之病处处可见。

前辈拳论对习练太极拳者要求“立身要中正安舒”,外示中正,内求安舒。

我的体会是:中正是我们把动作做“圆”的根本。

试用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正之“中” 字。

“中”字由一个“口”字和一竖组成,先从平面上来理解“中”字。

“口”字表示我们动作要做成的圆,可以把它想象成腰圈或是胯圈,其半径要比我们的腰、胯略宽,初始时以半径为60〜80厘米比较适宜,以后随着功力的增长半径还可加大。

“口”字中间无任何笔画,说明在意念上我们的身体要“中空”。

老师常说“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要像一个通道一样空”。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周身一气,上下相随。

中间一竖,就是我们真正要做好太极之圆的“中轴”,是我们避免“软、塌、丢、瘪、扭、晃”之关要。

其关要之点是做圆之前先要有“轴”,有此“轴”,才有此弧此圆,无此便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规无矩,难成方圆。

中间一竖,上面是一向上的箭头,意味着我们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面是向下的箭头,意味着我们尾闾向下松沉。

上领下沉之意可使“轴”竖直起来,勿使弯曲、松懈。

上箭头短,下箭头长说明我们上领三分下沉七分,老师谓之“上三下七”。

静态时(无极势),此轴与我们身体的中线(百会〜尾闾的垂线)重合。

动态时,此轴多为我们重心脚脚踝至百会的连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