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p24-28教育学的价值)
(1)发展教育理论:通过发展、改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2)解释教育问题:为解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视角,为科学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3)改造教育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4)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教育家”服务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宏观)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观)
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微观)
教育学经的发展历了哪里个主要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著作是怎样的?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
3.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旨在促进个体成
长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和
惩罚来塑造行为。
2. 认知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强调理解和问题解决能
力的培养。
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互动和经验构建的,强调学习
者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
三、教育心理学
1. 学习动机: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包括兴趣、目标
和自我效能感等。
2.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如记忆术、元认知策略等。
3. 学习评价:对学习效果的测量和反馈,包括标准化测试、教师评价
和自我评价等。
四、教育方法与技术
1. 直接教学法:教师通过讲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
知识和技能。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研究和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索和
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
任务。
五、教育组织与管理
1.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法规,旨在指导和规
范教育活动。
2. 学校管理: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团队、资源配置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3. 教育评估:对教育活动和成果的评价和监控,包括学校评估、课程
评估和教师评价等。
教育学简介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
教育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实施双导师协同培养。学业导师由学校教育学部、相关师范专业学院的教授担任;实践导师选聘中学一线名 师担任实践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教学班主任与实践班主任每月召开例会、梳理并解决培养过程的问题, 推动教学、研究、实践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
实施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4+X”双专业培养模式,4年学科专业培养由各师范生培养学院组织实施,主要包 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和自主创新课程三个模块。X为开放、多元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第 三学期、暑期夏令营、周末以及网络自主学习,由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实施。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 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 (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各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指导。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
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观等基本问题,探索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思想。
2. 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演变,了解教育的历史背景对教育问题的启示。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化作用、教育的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4.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学习、教学、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心理问题。
5. 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等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6. 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研究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绩效评估、教育质量管理等,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7. 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与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
以上只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子学科和研究领域,如比较教
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等等,这些领域都是教育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概念及定位
教育学的概念及定位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的学科。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研究教育本质、教育原则、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教育学的定位是为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首先,教育学关注的是个体的教育,即个体的学习、发展和成长过程。个体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其次,教育学还关注社会的教育,即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塑造和引导作用,可以培养社会公民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此外,教育学还研究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包括教育的知识体系、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目标设定等。
教育学的定位也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需要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起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其次,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它需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要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和定位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共同之处。心理学可以为教育学提供学习和
发展的理论基础,社会学可以研究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哲学可以研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经济学可以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教育学可以丰富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学的教育内容
教育学的教育内容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教育的本质、原则、理论及
其实践。它关注的是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教育、学生发展、教
育政策制定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
影响。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主要研究
内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范畴涵
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目标、方法、原则、理论等。它在
教育实践中起着指导和推动的作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方面。它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以及教
育过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
2.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研
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以及社会背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社会
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深入分析教育发展的社
会背景和影响因素。
3.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它
关注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教
育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学校管理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4.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研究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和原则。它关注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工具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育评价学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评估教育效果,为改进教育提供依据。
什么是教育学
、什么是教育学?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
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学
绪论
一、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⑵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都可以称为教育现象。
2、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⑴教育组织者角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⑵教育对象角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⑶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⑴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该书对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等都做了比较精辟的阐述。提出“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师重教”等观点。
⑵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⑴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⑵出现的教育学专著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英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瑞士佩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等。
⑶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他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划分了儿童的年龄阶段,确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重要理论“自然适应性”的原则。
⑷佩斯泰洛奇首先提出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个思想由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赫尔巴特提出了观念和统觉的理论,试图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阐明教学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提出教育性教学和教学阶段论的学说。《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及其造就和培养的科学。教育学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性、指导性、创造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分类
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特殊教育学则研究针对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等问题。
二、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 教育的本质和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有工具、有规程的活动,通过对人的行为、言语、思维、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德性、体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其适应社会需求。
2. 教育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教育是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社会和群体的参与。
(2)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的,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培养和造就人。
(3)持续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4)规范性: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依法进行。
(5)个体性:教育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的,注重个体差异。
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1.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1)教育的目标问题: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教育的主体问题:研究教育的主体角色,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问题。
(3)教育的环境问题:研究教育的环境条件、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等问题。
(4)教育的过程问题:研究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教
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
2.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1)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2)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教育学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的类型:按设计形式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分 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课程,基础课程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按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的呈现状态,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 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拉尔夫· 泰勒出版的《课 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在此书中提出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 织经验、评价结果。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布鲁纳和施瓦布。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具体分为三个流派即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以 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在我国课程设计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面。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 础性与多样性;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 活动。 教科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整体把握教科书、重点设计教科书、充分利用教科书、及时引进新知识、适当补充乡土 材料、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 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课程评价常用的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的。 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我国初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高中: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国家规定高中学生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课至少获得6学分,总计达到122个学分方可毕业。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
1.教育的定义
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
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
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
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
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
3.教学理论与方法
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
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
4.教育评估
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
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
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
5.教育管理
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
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
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
总结
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
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教育学知识点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
知识点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于考生理解和掌握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教师招聘中
常见的教育学知识点。
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意味着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教育的目的则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
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教育也应当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
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
在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时,考生需要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
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例如,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
权利,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投入和资源配置,文化传统则塑造
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政治民主化,传承和创新文化。考生需要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身心变化过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阶段性则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平衡性提示我们要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互补性让我们看到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要善于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自测
绪论
一、填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首创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
3、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他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即:教师、书本和课堂,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4、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
5、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6、教育学产生于教育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是教育学的“源”
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
8、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9、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成为后世传统教育的根基。
10、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传统相对的教育理论,成为新教育理论的代表。
11、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教育学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学的创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溢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科学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著有《普通教育学》,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的思考力”。
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关于皮鞭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影响
【摘要】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带着时代的印记与限制,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在科学主义思潮的起源、发展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发展观两方面论述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
影响。
【关键词】科学主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观影响
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 集中反映了
当时科学时代的特点, 深深影响了众多科学的发展, 包括教育科学的发展。在教育研究中, 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 存在过分强调科学主义的消极面, 进而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
义对立起来, 贬低、甚至全盘否定科学主义思潮的倾向。因此, 准确地把握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 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起源及其基本主张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直接起源于20世纪20 年代的维也纳学派。大致为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科学主义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是发起科学主义思潮的第一个流派, 流行于20 世纪20~ 50 年代, 分为维也纳学
派(石里克、卡尔纳普等)和逻辑原子主义(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其理论核心是证实原则和拒斥形而上学, 认为被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 传统哲学中的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使命和功能就是研究科学的方法论, 给科学提供正确的方法;流派纷争的原因是概念不清, 因此要对科学命题进行逻辑语言的分析。批判理性主义是继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 由奥裔英国哲学家波普创立。该理论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证实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证伪”原则为核心的理论, 主张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在于证伪, 而不是证实。科学进步是通过试误而取得的, 科学发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反驳与批判———提出新问题”。20 世纪60 年代, 在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 产生了历史主义。库恩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 库恩以哲学思考为指导, 以科学史料为基础, 把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史研究结
合起来, 并强调必须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说明科学的进步。他认为科学的进步不仅同科学本身相关, 而且还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以及处在这些社会背景之下的科
学家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相关。库恩由此开拓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新视野。科学主义是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与向近代演进的
中国学术思想相结合,在19世纪末期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特点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不仅影响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对教育领
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大大推动了现代教育的科学
化进程。
总之,科学主义思潮无论怎样发展都有其本质特征:它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中心的哲学思潮,是贯穿西方哲学的一条经线。它的基本主张就是抛弃世界本原问题,程度不同的拒斥形而上学,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建立科学方法论、认识论为目的,主张科学至上,以那种纯逻辑、纯理论的科学为唯一的知识、唯一的真理、唯一的方法,用科学代替哲学。它由实证主义思潮拉开了帷幕,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的演化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我们通过对它呈现出不同形式的把握,以此可以关注它们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科的积极影响
科学主义是科学的"形上"之维,是指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人们形成的
一种自然科学范式的思维崇信和价值追求,及对自然科学各个方面产生的一种崇拜心理。科学主义的强大力量也逐渐渗透到教育研究领域,对教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研究不断地向前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反观当前的教育研究会发现,尽管越来越多学子跨入教育研究的队伍,但是很多
学者尤其是作为后备军的年轻学者对教育研究的困惑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尤其在20世纪末的自我反思的教育研究热潮中,更是体现了这点:茫茫科学大地上,哪
儿是它的位置。教育研究向何处去,教育研究是科学的研究吗,教育学是--门科学吗,等类似追问不时出现'。那么,我们可否再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底气不足,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困惑和追问,我们这种困惑和追问的标准、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不难回答,是科学主义,是科学主义的思维在作祟。
科学主义在影响教育研究方面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国外来看,它构成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研究的方向、方法等。而对于我国来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及国外教育研究科学主义的不断引入,科学主义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犹如
教育研究的影子不时伴随左右,让我们爱恨相加又无奈不己。科学主义以多种表现形态或隐或现地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研究的立场、态度,渐侵渐染地影响着教育研究的语言、内容、知识体系、思维方式、逻辑、方法乃至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继续迅猛发展和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科学主义对教育
研究的影响在我国也会日益明显。
(一)科学主义思潮主张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是十分明显的。
一方面, 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了西方的教育研究, 而这些研究的成果传播到
我国, 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教育研究;另一方面, 通过科学主义哲学的传播, 直接促进了我国教育的科学性的讨论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教育研究由“思辨”向“科学—实证”范式转变。
教育研究科学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很长的时间里, 人们把赫尔巴特教育学与科学教育学看成是同义词。然而在实验教育学派看来, 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学仍属思辨教育学, 要使教育学具有科学性, 就必须摒弃教育学的思辨性,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本世纪之初的教育学研究者大都强调实证方法, 追求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化”。实验教育学是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下的产物, 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发生、发展下的产物。德国实验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拉伊(y), 就认为实验教育学才是新教育学, 才是科学教育学。在当时的条件下, 人们认为教育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准之一是:有科学精神、用科学方法。“某种学术含有科学的精神, 而完成的步骤采用科学方法, 亦得成为一种科学。所谓科学的精神, 列举起来, 约有几件。最有关系的就是:①求真实的知识, ②化品质为数量, ③执简驭繁, ④纯客观, ⑤有系统, ⑥可反复证明”。而所谓教育学的科学化主要就是“自然科学化”。许多教育学研究者热衷于在教育学中介绍如梅伊曼、拉伊等人的实验教育学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实证方法。如钱歌川在《现代教育学说》(中华书局1934 年版)中介绍的第一个学派便是实验教育学;舒新城著的《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27 年版)、庄泽宣著的《教育概论》(中华书局1928 年版)、陈科美著的《新教育学纲要》(开明书店1932 年版)等, 都有专章或专节论述教育科学方法。至20 世纪30 年代, 迪尔泰(W.Dilthey )发表了《论普遍性教育科学的可能性》一文, 译介到我国后, 出现了精神科学教育学的观念, 使教育理论科学化有了与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化倾向不同的意蕴。然而, 总体上仍然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至20 世纪50 年代, 在学习原苏联教育学的过程中, 教育学科学化的问题又提了出来。但不同于以往的是, “阶级性”几成教育科学化的首要标志, 甚至是唯一标志。当时一般认为资产阶级教育学不是科学也不可能成为科学, 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历史过程, 而资产阶级教育学对阶级与阶级的斗争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 因而不可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 抽象地孤立地研究人的身心, 也不可能正确反映人的发展的规律。只有苏维埃教育学才是科学的教育学, 因为有两大优势决定了它的科学性:一是有“党性” , 即阶级性,二是有“科学方法” , 即辩证方法。这种阶级性即科学性的观点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半期编写的教育学中得到了充分
的反映。十年浩劫期间,教育研究的意识形态化走向极端, 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已名存实亡。
1976 年以后, 教育科学化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教育研究》编辑部于1980 年2 月召开教育实验的座谈会, 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 , 之后, 运用客观化、数量化、形式化方法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虽然这种研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