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论述题)【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后又以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适应国际社会的演变,说明新现象,回答新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立足于欧洲舞台,以自由资本主义为依据。
他们认为:
①国际社会是一个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得国际社会渐渐成为一个整体。
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国际社会“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充当了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他们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充分显示了两大国际性阶级在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作用。
③争霸和侵略战争是“国际政治的秘密”
革命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是世界性的”,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至少在欧洲同时发生同时胜利。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革命同战争和建立新社会紧密相联,同为国际政治的主题。
(2)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
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国
际社会演变和发展的规律。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国际社会已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演变为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a.这个世界体系在经济上以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为纽带,由金融密网所笼罩;
b.在政治上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为形式,靠殖民统治所控制;
c.在军事上以战争和战争威胁为武器,用暴力来维护。
这就决定了作为当时国际社会集中表现的国际政治必然深深打上帝国主义的烙印,深刻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实质。
②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即帝国主义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民族
这是当时国际社会最本质的和必然的现象,并超越两大国际性阶级成为国际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体。
无产阶级所反对的不再是国际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而只是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它只有和被压迫民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当时全球范围的国际政治中,帝国主义民族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行为体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地位。
③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
a.帝国主义战争,即争夺世界霸权和扼杀各弱小民族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革命本来是一国内部事务,让它走向世界,主要是帝国主义造成的。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将革命从国内推向世界,变成国际现象。
号召世界革命原意是用来对付世界战争,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一样,其直接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
④两制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和平共处和做生意
十月革命前后,苏俄极为珍惜两制国家间的均势和平,为此,先是实施“唤起国际革命”
战略,继而将战略重点转向正确处理两制国家间关系。
苏俄一方面严格把世界革命排除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之外,反对给别国“定做革命”,输出革命;另一方面全力维护均势和平,实行和平共处政策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
(3)毛泽东、周恩来的国际政治理论
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包含有国际政治理论一样,毛泽东思想中也有丰富的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其特征是从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
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①国际社会以两大阵营的对抗为中心,日渐出现“第三种立场”和“第二个中间地带”
美国特别放肆地干涉中间地带各国的内部事务。
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两大阵营日趋破裂,产生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世界开始一分为三,形成三个世界。
美国和苏联是第一世界;亚洲(日本除外)、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中间派,欧洲、日本、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从两大阵营到两个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的划分,表明原有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已不能准确反映国际政治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国家之间开始出现“共同点”。
②现在的世界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
战争不可避免,世界大战具有两种可能性,是能够“推迟”和“制止”的。
关于世界战争的前途,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战争引起革命,二是革命制止战争。
革命包括“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
毛泽东对战争与革命的估计,都有“极点”之处,其最终着眼点是和平,只不过以斗争求和平,从不空谈和平。
革命是用来对付战争的,世界战争之后将会带来革命形势的大发展,和平更有保障。
这就是毛泽东在战争、革命与和平问题上的辩证法。
③认清敌友是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
a.两大阵营和三个世界的划分,都是以敌友关系为前提的。
国与国之间应遵循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b.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以及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必须加强团结,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集中主要目标,反对最凶恶的美帝国主义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4)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政府面对的是冷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新时期,格局新旧交替,形势错综复杂,因此必须转换脑筋,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和国际社会演变的脉搏和契机,对世界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和新的回答。
邓小平提出的国际政治新理论主要包括: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即“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当今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一是维护和平的国家增多。
二是制约战争力量本身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世界还未出现新的战争策源地。
②霸权主义是践踏别国主权的行为。
反对霸权主义,以国际关系公认准则为标准,并不人为地树敌,乱反一气;反对霸权主义,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划线。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都是说双方不谋求霸权并且反对其他国家谋求霸权的努力。
③国与国间的关系应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论述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的观点。
答:国际政治学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研究中心在欧洲,随后逐渐转移到美国。
其理论的发展几经变化,在美国形成了各种流派,主要学派和其观点包括:(1)理想主义学派
①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理想主义学派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以英国的思想家弗朗西斯·布雷德利、哲学家伯纳特·博赞克特和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代表人物。
威尔逊的理论较为完整,其代表作是《论国家》,主张国际关系“实现道德理想”,“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
②主要观点
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包括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理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等。
他们要求废除秘密外交,签订和约,“公平处理”殖民地,实现民族自决,依据确定的约章,建立国际联盟,确立新的国际秩序,以确保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③特点
理想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崇尚法律规范和伦理标准,强调国际事务中法律的权利与义务,相信国家利益的自然协调和“世界舆论法庭”实现和平的功能,认为“道德的原则”和“忠诚的原则”是重振世界秩序的法宝。
④评价
理想主义虽然未能从本质上揭示战争的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势力,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虽过于理想化,有些脱离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各
国,特别是欧美国家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的愿望,是当时较好的医治战争创伤的药方。
(2)现实主义学派
①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现实主义学派盛行于50年代前后,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为代表。
他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是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
乔治·凯南、斯坦利·霍夫曼、亨利·基辛格等著名政治家兼学者也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主要观点
a.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系统地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现实。
b.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按照现实主义学派的说法,国际政治就是权力政治。
c.他们认为在国家利益中,国家的安全居首位。
d.现实主义学派特别重视权力均衡,主张通过权力均势来维护国际社会的有利于大国强国的稳定。
③评价
a.它反映了冷战的历史实际,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理顺了国际政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了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案,较准确地阐述了当时世界的突出问题,其理论是从实际出发的,较为科学,也相当完整;
b.它过分强调用权力界定国际利益,又同实力相对称,未提出判断国家利益正当与否的客观标准,易为强权政治利用,成为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过分突出政治,从权力、安全角度出发,认为政治可以改变经济,忽视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较少注意中小国家的权利和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忽视国际政治多样性、利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