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对比练习课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题对比练习课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节课对正叙述、反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对比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类应用题的叙述形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对比,了解正、反叙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解题思路。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养成认真分析、审题的习惯。

教具和学具
抄好练习题的幻灯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9=70-90=320+80=7+8+9= 6×4+7=59-18=54÷6=680+300= 7000-4000=80+270=85-37=5×8+6= 500+480=4+7×9=46+23=220+60= 2.列式计算
(1)甲数是20,乙数比甲数多5,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0,甲数比乙数多5,乙数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9
(1)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有多少个梨?
(2)有25个苹果,苹果比梨少7个。

有多少个梨?
师说:先读题、分析,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订正:逐题说一说解题过程。

第(1)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请对的、错的学生都说一说)
在学生发言分析的基础上,师指导:根据“梨比苹果少7个”这个已知条件,知道苹果多,苹果就可以分成两部分。

已知苹果有25个,从25里面减去相差的部分,就得苹果与梨同样多的部分。

同样多的部分是几个,梨的个数就是几。

(师生共同边分析边完成下面的板书)
(个)答:有18个梨。

第(2)题,根据“苹果比梨少7个”这个条件,知道梨多,那么梨就可以分成两部分。

已知有25个苹果,因此用梨与苹果同样多的25个加上相差的7个,就可以求出梨的个数。

(师生共同分析同时完成下面的板书)
(个)
2.观察、对比、分析
讨论:请你们认真观察、分析,然后互相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上两道题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第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都相同。

不同点:第二个已知条件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师追问:两道题都已知苹果的个数,求梨的个数,为什么解题方法不一样呢?(讨论)
使学生明白:由于第二个已知条件不同,也就是和谁比不一样了,所以解题方法也就不一样了。

尝试练习:
(1)小青有28张画片,照片比画片多16张。

小青有多少张照片?
(2)小青有28张画片,画片比照片多16张。

小青有多少张照片?
3.质疑调节
4.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分析谁和谁比,谁多,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不要见“多几”就用加法,见“少几”就用减法。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1)男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少2人,女生有多少人?
2.笔答
(1)动物园有20只黑熊,黑熊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
(2)动物园有20只黑熊,白熊比黑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
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请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明算理。

3.判断题,对的答案举“√”,错的答案举“×”
(1)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母鸡比公鸡多16只。

母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44-16=28(只)()②44+16=60(只)()
(2)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母鸡比公鸡多14只,公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60+14=74(只)()②60-14=46(只)()
(3)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公鸡比母鸡少14只,公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60+14=74(只)()②60-14=46(只)()
(4)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公鸡比母鸡少16只。

母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44-16=28(只)()②44+16=60(只)()
说一说:第(1)(4)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3)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二班比一班多节约了8张纸。

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正确答案是()
①15+8=23(张)②15+8= 23③15-8=7④15-8=7(张)
(2)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比二班多节约了8张。

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正确答案是()
①15+8=23(张)②15+8=23③15-8=7④15-8=7(张)
5.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书架上有杂志8本,有故事书32本。

连环画有多少本?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有多少本?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正、反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练习的。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叙述形式和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题和分析数量的认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分析、对比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是难点,也是关键。

课堂设计是通过四个层次完成的。

第一层次复习准备。

第二层次重点讲解正、反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层次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组题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层次是巩固反馈,这部分内容和形式多样,目的是引导学生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观察、分析、对比,找出题目的本质区别。

避免学生那种一见“多几”就用加法,一见“少几”就用减法的现象。

板书设计(略)
《第一单元测试题》教案
1. 判断。

()()
2. 把竖式写完整。

3. 填空。

(1)11÷2=_____(个)……______(个)
(2)11÷4=____(盘)……______(个)
4. 填空。

5. 填空。

10÷()=_____(个)……______ (个)
10÷()=______(盘)……______ (个)
6. 填空。

(1)13个○,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份,还剩()个。

(2)13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还剩()个。

7. 看图填空。

△△△△△△△△△
9÷2=_____(个)……_____(个);
9÷4=______(份)……_______(个)
9. 按要求把下面各式填到框里。

15÷2 65÷7 25÷5
20÷9 28÷4 22÷7
没有余数余数是2余数是1
10.应用题。

(1)一个星期有7天,十一月份有30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2)儿童活动站有气球35个,平均挂到4个活动室,每个活动室有几个气球?剩下几个?
(3)有30张画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每人分多少张?还剩几张?
(4)有37个乒乓球,装在7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还剩几个?
(5)同学们看望革命老战士,买了50个苹果,每8个放一盘,需要放几盘?还剩几个?
参考答案
1. √;×
2. 8,6;7,3
3. (1)5,1 (2)2,3
4. 被6除没有余数的有:12、30、18、24、48.
被8除没有余数的有:40、24、48、56.
5. 3,3,1 3,3,1
6. (1)2,3(2)2,1
7. 4,1,2,1.
8. 被5除没有余数的是:15,20,25,40;
被8除没有余数的是:16,32;
被8除被5除都没有余数的是:40
9. (1)25÷5 28÷4
(2)65÷7 20÷9
(3)15÷222÷7
10.(1)30÷7=4(星期)……2(天)
(2)35÷4=8(个)……3(个)
(3)30÷4=7(张)……2(张)
(4)37÷7=5(个)……2(个)
(5)50÷8=6(盘)……2(个)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7÷5=44÷9=14÷8=
53÷7=30÷4=22÷6=
2.列式计算。

(1)61除以7,商几余几?
(2)被除数是50,除数是9,商是几,余数是几?
(3)除数是3,商是8,余数是2,被除数是多少?
3.填空题。

(1)()÷()=()……6除数最小是()。

(2)()÷5=()……()余数可能是()。

(3)有30本课外书,至少要拿出()本,剩下的正好平均分给4个班。

(4)()÷4=9 (2)
(5)27÷()=3 (3)
4.选择题。

(1)在18、16、36、20、32、24、54中,被4除有余数的是();被6除有余数的是()。

(2)有45条金鱼,要放到鱼缸里,每个鱼缸最多只能放8条,至少需要()个鱼缸。

A、5个
B、6个
C、5(个)……5(条)
(3)每套学生装用布3米,有10米布,可以做()套这样的学生装。

A、3套
B、4套
5.应用问题。

(1)有一些跳绳,平均分给6个班或平均分给7个班,都剩下3根,这些跳绳至少有多少根?
(2)一座大楼上的彩灯按红、黄、蓝、绿、紫,红、黄、蓝、绿、紫……的顺序依次
装配,第47个灯泡是什么颜色?
参考答案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7÷5=7......244÷9=4......814÷8=1 (6)
53÷7=7......430÷4=7......222÷6=3 (4)
2.列式计算。

(1)61÷7=8 (5)
(2)50÷9=5 (5)
(3)8×3+2=26
3.填空题。

(1)除数最小是(7)。

(2)余数可能是(1至4各数)。

(3)至少要拿出(2)本。

(4)被除数是38(商乘除数的积加上余数就等于被除数)。

(5)除数是8(用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3就等于除数)。

4.选择题。

(1)被4除有余数的是(18、54)
被6除有余数的是(16、20、32)
(2)B
(3)A
5.应用问题。

(1)这些跳绳至少有45根。

分析:由题意可知,这些跳绳平均分给6个班或平均分给7个班,都剩3根,说明这些跳绳的根数既是6的倍数加3,又是7的倍数加3,也就是6和7的公倍数加3.题目中问至少有多少根,就应该用6和7的最小公倍数加3,即6×7+3=45.
(2)第47个灯泡是黄色。

分析:由题意可知,把5个不同颜色的灯泡看成一组,先求前47个灯泡包含有几个这样的一组,如果没有余数,则第47个灯泡是紫色,如果有余数,则按红、黄、蓝、绿、紫的顺序排列。

即:
47÷5=9 (2)
(红、黄)
答:第47个灯泡是黄色。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产生.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学生推理、敏捷思维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人根据算式口算出结果,另一人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3=4×1=2×2=2×4=
2×3=3×1=1×2=4×4=
2.同桌的人互相背一背1~4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1)出示准备题:每次加5,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5
(2)问:每次加5,也就是后一格比前一格多1个5,第一个格是1个5,后面格子应分别是几个5相加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化每个格是几个5,并板书:1个5、2个5、3个5、4个5、5个5.
2.探究发现
(1)学习口诀:“一五得五”(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出示一袋乒乓球的实物图(也可以将实物图做成简单的多媒体课件),问:你们看见了什么?(指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这是一袋乒乓球,有5个.)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1袋乒乓球有5个,也就是1个5,可以列一个乘法算式表示:5×1=5,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可以编出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教师板书:5×1=5 一五得五)
(2)学习口诀:“二五一十”(以教师指导为主)
教师再出示二袋乒乓球,问:现在有几袋乒乓球,是几个几?
问:2个5是多少呢?谁能根据这个图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教师板书:5×2=10 二五一十)
学习口诀:“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四、五句乘法口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题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学生独立编写并填书.
教师再依次出示三袋乒乓球,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从准备题表格中找出算式得数,编出相应的口诀.
教师板书三个算式和三句乘法口诀.
(3)问:看一看这五个算式和五句乘法口诀,它们有什么特点?
(5的乘法口诀共有5句.每句口诀的前半句都表示几个5,后半句都表示得数.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间相差5.一个数乘5,得数最后一位上的数字总是5或0.)
三、巩固练习
1.
2.5×2+5=5×3+5=5×4+5=
5×3= 5×4= 5×5=
问:这道题的上下两个题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上下两个题目的结果相同.
2.下面一题书写起来比上面的题目简单.
2个5再加上1个5是3个5;
3个5再加上1个5是4个5;
4个5再加上1个5是5个5.)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2.5×2+5=5×3+5=5×4+5=
5×3= 5×4= 5×5=
问:这道题的上下两个题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上下两个题目的结果相同.
2.下面一题书写起来比上面的题目简单.
2个5再加上1个5是3个5;
3个5再加上1个5是4个5;
4个5再加上1个5是5个5.)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

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
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

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

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

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

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

(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

)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

(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

(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

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

(“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

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

(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

(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

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

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

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

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

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