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_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范文_学习心得体会_
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范文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之一。你知道清华学习班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清华学习班心得体会篇【1】
清华大学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最高学府之一,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参加领导干部培训班,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行前,我曾跟领导说:“出门旅游我可以放弃,但到清华学习我不愿放弃,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一生中接触最高学府的唯一机会”。更令人难忘的是,在清华学习期间,我接到通知,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我将调到省委办公厅工作,由此我对清华的感情自然又深了一层。清华大学的短暂学习,受益非浅、体会颇多,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财富,也对我在新单位新岗位、开展新工作注入新能量。
清华大学果然与众不同,名不虚传。在这里,没有枯燥、呆板的教学,更多地感受到清华的人文氛围、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报国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特别是崔国文教授激情澎湃的开学典礼讲话,使我深入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做人与做官、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专家学者的上课,或谆谆教导,或启发引导,都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脚步、知识的乐趣;古色古香的建筑、单纯的校园生活、学生们的笑声,又使我寻找到青春和活力。参加工作十几年的我,重回校园,在这短暂的十几天里,真正懂得“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
我是抱着学习“充电”的态度,来到清华学习的。这些日子以来,我认真听、仔细记、静心思,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长、宽、高”三个方面:
一、“长”,就是增长了知识,有助克服“本领恐慌”
平时自己忙于工作,时常感到“知识短缺”、“本领恐慌”,力不从心。这次到清华,聆听中国最高权威学术专家的讲座,增长了知识,见识了“世界”。一是增长科学管理知识。管理出生产力,管理也出凝聚力。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沟通与协调是管理的核心环节。通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
【导语】读书若⽔,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声。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为您整理了多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您的阅读与关注!
王⼩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篇⼀:
⾃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安古⼈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我想读读《⾦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的《资本论》,否则⽼想着找⾃⼰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波杂⽂“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个城市的⼈照样跟踪操控。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本随⼿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友⽆边⽆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篇⼩杂⽂的名字⽽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部分杂⽂是讲电影的,⼀部分杂⽂是讲他在国外的⼀些⽚段,⼀部分杂⽂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喜欢王⼩波的原因是他⼀点也不“⽂艺腔”,全是俏⽪话,你⼀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艺⽚。2、美国电影⼈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个路数拍烂。就像《镜花缘》⾥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客。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读我的精神家园有感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鲜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涌的.河水,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他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
王小波对读书和思考有一种天真执着的热爱,不是为了功利,而是学习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回忆的“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情景”,纯真而令人感动。他一定要活得真实、丰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读其文字,独特而态肆随意,但却有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大智和无可救药的真诚。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省去静下心认认真真思考一些事,时间久了,必然是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
我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精神家园读后感
第1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岳麓区含浦镇联丰小学
陈添玉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3篇
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3篇
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也是几代清华人追寻大学理想、殚力于大学内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下面由小编带你去了解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与清华相关的学习心得一:
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第*期中青班学员***“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月 11 日,满怀对前沿知识。9 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 8 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 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
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1 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 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
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_作文1850字_读后感作文_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杂文自选集。大家读了之后,都如何写阅读感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一
在王小波的杂文作品中,对荒谬可笑的事物抨击和矛盾的揭示,是毫不留情的。作者通过颇具黑色幽默的笔触,以便把历史时代的复杂与其生活中所固有的矛盾凸现出来,而具有了荒诞性。其根本指向是在此种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王小波对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的揭示,常以反语、比喻、对比、象征、借代、衬托等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与可怖,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相联,突出了人们周围世界的荒谬,以嘲讽的态度揭示环境和个少、(“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而成扭曲、畸形之态。读者在经历这种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受着此种环境下的精神苦闷和沉重,从而令人能达到对精神生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启悟。这是源于王小波最直接深刻的个人生活体验,和与其能够冷静地以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趋向为基准的眼光,来看待世相人心分不开的。
对于那个年代折腾人和荒唐之举而成闹剧的揭示,在<体验生活)中,王小波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描述配合形势吃忆苦饭:煮芭蕉树、南瓜藤、稻壳让人吃时,作者说,“我喂过猪,知道拿这种东西去喂猪,所有的猪都会想要咬死我,猪是这样,人呢?”,“反正我不觉得这是在受教育,只觉得是折腾少、,-虽然它也是一种生活”。作者嘲讽道:“人要想受罪,实在很容易,在家里也可以拿头往门框上碰,既然痛苦是这样简便易寻,所以似乎用不着特别去体验。”对于那种惩罚、改造式的“教育”,以赎罪、自虐的心态存在的精神生活和人格的极端卑微,王小波是嗤之以鼻的。正如王小波在《个人尊严》、(“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文章中所说: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
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直到看到他给李银河的信时,我才感受到他的精神的支撑。如果一个人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不觉得他给李银河的信写的多么好,那些信挺乏味的啊,没有什么感动和心动的啊。可能是我老了,忘了相思是怎么回事了,没有感同身受了!还有我没有看明白封面的图,反复看,还是没明白!
人啊千万不要以为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照片发给别人看,喜欢看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恋人,其他人如果有赞美那也只是敷衍和礼貌,千万别当真,千万别以为人家真的喜欢而不断的去打扰人家,大家都挺忙的,就是闲着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欣赏别人的!
这两天接到三个境外电话,瞪着眼睛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我想来电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吧!他们一定是受蒙蔽的!就像我们不了解他们一样,他们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他们一定是被利用的。
对面的工地这两天又停工了。趁着高楼没有起来,我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有那么一会儿天空的云很好看,在窗前就拍了张相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2
从元月底开始断断续续在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
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我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缘起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逐梦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圆梦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
清华校庆观后感 清华在我心中征文(精选范文5篇)精选
记不清多少次坐在荷塘的垂柳下,望着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心底有一股股热流奔涌。总是下意识的四下张望:这不是在梦中吧?!
今天一大早,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又来到了这里,来到了碧水蓝天,鲜花环绕的荷塘,来到了彩旗飘飘、绿草如茵的礼堂前广场。无论是二校门的花坛前、还是图书馆的喷泉畔都是人如潮涌,到处欢歌笑语,有坐着轮椅来的老校友,有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而来八零后。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羡慕和钦佩!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真有些举国庆典的味道,看着每一位校友胸前佩戴“标识〞,我找寻着我的同龄人,追着那梦......
知道清华大学,依稀记得是被大人抱着来主楼前看批斗会,不懂得什么,印象中到处都是高喊的人群,和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听大人们说的)。上了小学,同学的爸爸在清华大学当工宣队代表,她当时很让我们羡慕!因为,听老师说:那时中国最好的大学,能知道最新的知识和国家最新的动态。初中快毕业了,恢复了高考,有一次看着有个人,带着清华的校徽来看学校看老师,心里就开始有了梦,那遥远的梦,诱惑的我们埋头书堆,但那个年代自己实在没能力找到实现梦想的路途,尽管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在第一志愿上填上了清华,但那却成了后来三十多年我心中永远情结.....
于是,有了儿子之后,曾经的梦想被从心底唤醒,那实现梦想的接力棒自然传给了他。而今,十八岁的儿子已实现了我的梦想,真正成为了清华人,我自然也就成为了清华园的常客。跟着儿子在这里徜徉,看着儿子在这里成长。因为儿子,这三年我几乎月月到清华,看
清华的人,赏清华的景,念清华的情!
追梦在清华园,看着清华园四季的美景,品味清华园时时的新奇,百年清华,国人的骄傲!
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华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
下半年,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我局和市委组织部联合组织的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长沙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专题学习班,学习时间一周,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一、环境美
走进清华园,不由得赞叹她那种厚重、朴实、不张扬的美。没有太多高高矗立的炫目建筑,映入眼帘更多的是那依地形修建的花园、草坪,绿道旁供人休憩的长椅,风格古朴而造型别致的路灯,随处可见的自行车,以及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打印社等等。还有那个深夜时分还亮着灯的奶茶店,为校园平添了一份温馨。
信步于文学家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边,亲身感受那一池醉人的荷香荷韵;来到“水木清华”建筑前,细细品味雕梁画栋和意境高远的楹联;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雕像,感受先生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在清华学堂和大礼堂前驻足沉思,虔诚地与先哲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一切,让我在工作了十多年后,又一次体验到了久违的温馨充实的校园生活。
二、收获大
一周的学习,我收获很多,眼界和学识也有了提升。授课老师有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也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学者,还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中央电视台的知名评论员等,他们学识渊博,理念精深,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
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第*期中青班学员***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
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梦寐以求的梦
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经历清华涵养德才(清华大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经历清华涵养德才
——清华大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水木清华,厚德载物。
我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就要结束了。由于是满怀仰慕与自豪、带着圆梦之心踏入清华的缘故,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始终做到了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用心经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学习,就是感受深、收获多、提高大,是我人生经历中一段短暂而难忘的激情燃烧岁月。当然,我能顺利完成在清华大学的培训学业,一要感谢省财政厅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是各位领导为云南财政干部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二要感谢清华大学老师的教诲,是老师们用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点拨,为我们“充电”和更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三要感谢单位的同事们,是同事们分担了更多的工作,使我能安心地在这里接受清华精神的熏陶。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及体会。
一、感悟清华精神,收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虽然是第一次走进清华园来学习,但清华大学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并不陌生,因为她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联、风雨同舟。1911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她是在中国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中诞生的。明耻自强的精神,使清华大学从一开始就肩负了民族振兴
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责任。学术独立,教育自主,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文理会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思想;“行慎于言”的实干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育才目标;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一直传承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和清华大学的血脉中,使清华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批先进分子,为先进理念而奉献牺牲,强有力地带动了清华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熏陶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红色工程师、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以及当之无愧的经国栋梁。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读后感
寒假结束的时候,老师奖励给了我一本书,叫《风雨北大水木清华》。“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上至官员学者,下到车夫小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一百多年以来,这两所学校与中国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那里是无数学子向往的地方,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这本书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介绍“清华大学”,另一部分则介绍“北京大学”。书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出自这里。还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校训校徽。
这本书,不但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而且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勤奋,什么叫刻苦。我甚至有一些不安,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梁启超在清华的演讲,他用《周易》的乾坤二卦中的卦辞来激励大家。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不息,即使颠沛游离,也应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这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来化作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水木清华之感悟
“水木清华”之感悟
古人云:“读书养心。”说的是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读书是怡心养性的有效途径。选一本好书,从容不迫,徜徉其间,在阅读中理解人生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价值,人的胸襟就会变得辽阔,心灵就会变得纯净,性情就会变得平静。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是我长期以来坚持读书的信念所在。然而,来到清华,我对读书有了一种新的理解,这就是“水木清华”———“水清”才有“木华”,读书是提升生命质量、释放强劲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这番感悟,来自那天游走于清华校园,来自对清华历史的阅读,来自聆听老师的授课。
那是学习期间唯一的休息日,我偕同学行走于清华大学校园,苍松翠柏将偌大的校园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小桥、流水、草坪和各色建筑点缀其间,处处让人流连。置身其间,空气静谧而清新,全然没有都市的喧嚣。来到被称为清华“园中之园”的胜景“水木清华”,顿时眼前一亮,满目葱茏的林山环拢着一泓平静如镜、清澈见底的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一座玲珑典雅的古建筑,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据说,“水木清华”四字,出自东晋谢锟《游西池》的诗句“水木湛清华”,意为水清木华,西池的景色着实迷人。我想,“水木清华”并非仅仅对美景的描绘,还在于说明“木”之所以“华”,在于“水”之“清”,“水
清”才有“木华”。人的成长也是如此,领导干部素质的提升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不懈地在书籍中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以塑造高尚的人格、涵养智慧的头脑、滋润圣洁的心田,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才,成为一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合格的“公仆”。正如温家宝总理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当今地球越来越小,世界风云瞬息万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作为领导干部,要洞察形势,明辨方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不断读书、更新知识,更要终身学习,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融入工作,融入生活。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感(精选五篇)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感(精选五篇)
第一篇: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感
如果说生活是一座萧索的花架,那么是美德让它花团锦簇,流芳溢彩;如果说工作一方漆黑的夜空,那么是“合作”让它星光灿烂,给人温馨;如果说学习是一眼干枯的井,那么是坚持,让它清流甘甜,鲜活怡人。。。。。。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事,但总有一种品德能让我们渡过难关,迎来光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是,从温饱迈向小康,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但同时,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还记得前阵子从新闻上看到的一篇篇令人心寒的报道:酒醉摔死婴儿的警察没有得到法律的严惩;剜掉双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光明而凶手却逍遥法外;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导致40吨病死的猪肉流入市场。。。。。。当前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已渗透带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本书,正是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力图唤醒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说过:“君子修道立德。”君子只有讲道义,有道德才能才能成为君子。而修道立德不是闭门造车,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中国人的精神花园。如果不是道德精神上的缺失,那么上海那个只取消低保不满政府的人便不会报复社会,使一车乘客白白丧失了无辜的生命。
在科学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反倒越来越远,金钱与权利冲淡了亲情与良知,“村官瓜分安置房”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和外向化,我们找回仁爱的传统,寻找内心的幸福,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_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奉献精神,是清华英烈“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的铁骨铮铮!
自强不息,就是如树一般,脚踏实地、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因而清华人有一种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惧的勇气与胆魄。更深层次,清华人是在自强的基础上为国强而奋斗:清华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紧紧相连,在科学、正直、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华夏子孙添彩,为神州大地增辉!“自强不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就是像水一样接纳包容万物,拥有开放而博大的胸襟。清华人绝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社会、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文体方面,体育是清华骨子里的传统之一,从马约翰先生的身体力行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我们每天刷阿甘,体育成为清华学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记得开学前我报名成为清华离退休老年人运动会的志愿者,花甲古稀之年的他们没有一点儿生命的暮气,而是一个个充满了活力,我想:这就是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最好体现吧。还记得刚开学时,我很不适应2km的阿甘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特别想放弃,但是每每想到那天赛场上活力满满的老人,我就用马约翰先生的那句“奋斗到底,决不放弃”激励自己,现在,我已经能够轻松地跑完2km甚至
敢于挑战3~5km。
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意志,这不也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清华流韵,艺术存芳。艺术也是清华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艺教中心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校歌赛、学生节等)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就像吴宓先生所述“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清华人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清华把“学生会”“团委”称为“社会工作”而不像其他学校称为“学生工作”。做一份社工所积累技术和经验能为我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我加入了院学生会,半个学期的历练使我学会了摄影、做推送排版、写文案策划。同时,清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刚刚结束的社会实践年会使我领略到学长学姐们广阔的社会视野以及那一份“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社会担当。
厚德载物也体现在清华“文理渗透、中西融汇”的办学风格上。清华有许多教授本科工科出身,后来却精于人文社科研究。本学期我选修《庄子》的授课教授陈怡先生便是一例:课上我惊叹于他广博的经典阅读量,不论是西方哲学经典还是古代诸子百家,他都能信手拈来,
深刻解读。此外,我还选修了一门全英的心理学课程,这对我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半个学期下来,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的英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清华引导莘莘学子“闯世界”,每个学期都有丰富的出国交换机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世界平台。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关系,杨绛先生在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时曾赠言希望清华学子“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二者各有侧重的同时相互补充:无论是求学治业还是为人处世,既需要“自强不息”也需要“厚德载物”;同时,“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目标。
既然“水木清华”是校训的意象体现,我为什么不直接把校训作为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呢?因为我认为“水木清华”中还蕴含的着那一份我初见清华园时的宁静与美好。邱勇校长在2016级本科开学典礼的讲话曾说道:“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宁静的清华一定会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清华人需要在宁静中追问本心,在宁静中坚守初心,在宁静中笃学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