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师职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教师职前培养
目前师范教育的一大问题是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分离。现在有的师范院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在职教师的培训,这使得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互脱节、条块分割,以致两者的学习内容难免相互重复或失去衔接,很难有效地配合。不仅人、财、物和时间常有浪费,也往往会形成培养上的缺口,不利教师队伍质量上的提高。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育的衔接、交叉和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岗位的、合格的教师是师范职前培养的目标。“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近日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说。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呢?必须要做到培养目标的一体化。目标一体化是分职前、上岗、职后三个不同阶段实现的,它们各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并使其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为实现培养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广博、身心健康、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总目标服务。职前教育侧重于学习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的实践,形成教师的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上岗培训则是将职前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在职教育应通过对工作实践的反思,对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二、课程设置
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需要实现:
课程体系要由专狭性向基础性、综合性发展。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它不仅可以使教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扩大教师学科教学之外启迪学生智慧的空间。而单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做到不断剔旧补新,增加科技前沿、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在理科教学中增加人文科学内容,文科教学中增加自然科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强化基础课,增加综合课,形成具有现代师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
在教育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门类,加大比例,充实内容。第一,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育类课程。应以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把教育类课程划分三类开设,一是教育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社会学,教育史等;二是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包括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等,这两类课程要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三是教育实习,延长实习时间。使师范毕业生既了解和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掌握和了解本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打下铺垫。第二,加强教育类教材建设。我国目前的教育类教
材基本上还是属于输入性教材,中国化、本土化的性质不强,这需要加强研究。好的教育类教材对教育科学的普及作用很大,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有重要意义。第三,以新的教师职业观为指导,大力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培养。
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改变课程设置偏窄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选修科目,增加选修课的地方性。这样可以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充分发挥师范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为他们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资培养
在师资培养渠道上,需要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向模式多样化发展。今后要在综合性大学设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培养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学院的基础课部分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上,教育类的课程由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来上。此外,要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但在任教前要到师范院校去进修学习,学完必要的教育类课程,并完成教育实习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后,方可到中小学应聘。实行多渠道培养中小学师资,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师范教育及师资质量的提高。
发展非师范专业,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仅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仅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这种单一的专业结构,不利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各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并进一步创造条件,设置一批非师范专业,其好处不仅可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而且可以为师范学生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构成合理的复合性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能扩大师范院校的职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由中师、师专、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组成的师范教育的学校结构,从总体上看,是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的。决定这一现状的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但也应看到,现在,多数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已要求幼儿园、小学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都已不存在。1998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4.6%、83.4%、63.5%,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然而,即使学历合格率接近100%,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许多教师素质测量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学历越高,素质水平就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把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程度,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客观要求。
四、教学队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队伍不论是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在政治与业务素质上都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但必须认识到,目前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当前宜在以下几点多加注意并取得实效才行。一是正确认识师范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师范教育水平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劲之所系。师范院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言,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非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不可。二是提升教师的学历结构,使专任教师研究生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准。三是创造条件,使中青年教师中佼佼者脱颖而出,解决学科带头人断层问题。应打破常规,促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例如在教授、博导、两院院士的遴选中,特别关注中青年优秀人才的选拔;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开展学术研究;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奖励政策,提高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收入水平,等等。四是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高待遇与高素质相互支撑的基本原则。师范院校教师是一种创新性、专门化程度很高的社会职业,因其高层次、高素质、高要求的规定性,必须以高待遇作为保证。没有高待遇,教师的地位便是空中楼阁,不仅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连现有的教师队伍也难以稳定。但光有高待遇,不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也难以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因之,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这一些,必须以一贯之,落到实处才行。
总之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师资培养由垄断走向竞争、师资来源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宗占国.教师专业与教师新体系的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2,(5):3.
[2]朱小曼.走综合发展之路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J].课程教材教法,2002,(1):59.
[3]熊冬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师观[J] .心理科学通讯,198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