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鹏: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新闻前哨》2012年第7期(封面推荐论文)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邵鹏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摘要】在媒介失忆愈演愈烈的今天,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一个交叉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注意。本文认为,记忆概念可以运用于媒介研究之中,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与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透过媒介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和底层记忆三个分析维度,可以展现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启迪人们从中找到拯救当下媒介失忆的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记忆,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底层记忆,传播理论
引言
对于个人记忆的剖析是理解自我的一种探索,是揭示个体独特性和内在秘密的一次探秘之旅。个人记忆作为个人接受外界讯息并保存讯息的心理现象,作为其他记忆研究的基础,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等研究者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展。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bwachs首先提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德国古埃及学家Jan Assmann则率先对“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进行研究,接着则先后有学者提出了“公共记忆”(public memory)、“社会记忆”(societal memory)等不同概念。
“媒介记忆”(meida memory)是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而提了出来的概念,试图从中探讨在媒介运作中媒介是如何通过扮演一个记忆代理角色来完成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过程1。2011年,以色列奈塔亚学院和海法大学的1Carolyn Kitch.Chapel Hill.Pages of the Past:History and Memory in American Magazine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5.
Motti Neiger、Oren Meyers和Eyal Zandberg 三位学者第一次是将媒介记忆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编撰成书,试图更为系统地研究媒介记忆的场域以及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交互关系2。就研究目的而言,学者们通过对于不同类型记忆的划分,强调记忆在不同领域中有着各自的特性与关联。而不同概念运用的本身也包含着使用者对于不同的侧重点的关照。然而,无论如何扩展,不同类型的记忆研究始终是以个人记忆为基础单元的延伸与拓展,而媒介记忆正是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的一种集体记忆,是个人记忆的升华和集体记忆的固化。
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个人记忆内在运作机制的研究工作,并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让信息的传递与记忆能够更为高效。澳大利亚学者John Sweller在经过30年对大脑信息处理运作模式研究后得出,个人记忆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功能并存于人的大脑之中: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我们把即时的印象、感觉和思考作为短期记忆存放,这些记忆内容通常只能维持几秒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无论是有意学到的还是无意学到的,都会以长期记忆的形式保存,这种记忆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保存几天、几年,甚至一辈子。而这两种记忆功能之间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相互转化和调用3。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同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几乎相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按照个人记忆的特点,将媒介记忆划分为浅层记忆(短期记忆)、深层记忆(长期记忆)、底层记忆(核心记忆),并通过这三个维度来研究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
一、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
2Edited by Motti Neiger,Oren Meyers and Eyal Zandberg,On Media Memory Collective Memory in a New Media Age,Palgrave Macmillan Memory Studies,Palgrave Macmillan,2011.
3John Sweller,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echnical Areas,Camberwell,Austral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1999,p4.
记忆是人类的权利,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人类的感知器官是大脑采集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路径。我们全部感官信息输入的90%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人的视觉虽然能延伸到大约180度,但是只有视线90度范围内或20英寸的球半径内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另外90度的图像信息并不清晰,听觉等感知器官的分辨率也是如此。就是说人的感知器官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采集是选择性的和有局限的,其在第一次采集与遴选过程中就将大量有价值或无价值的外部信息不可避免地剔除和过滤了。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和人造之物,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机制大同小异,媒体记者按照自身的价值和认知标准从社会信息中采集、加工和制作文本,媒体的守门人再将文本信息予以选择性编辑和传播,进入媒介浅层记忆。
图1 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
媒体日复一日、连续不断生产和更新的媒介产品首先形成的是媒介浅层记忆(短期记忆)。按照媒介生产周期不断被采集遴选出来的新闻、娱乐信息产品传播给受众之后,在受众有限的时空中是短暂的不停留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不断刷新着自己的信息内容,就如同个人记忆中的短期记忆一般,形成一种即时的印象、感觉和思考,然后随即有新的信息填补进来,而旧的信息则
消失在浩如烟海的社会信息之中。只有其中进入媒介浅层记忆的部分信息才能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渠道的转化进入媒介的深层记忆(长期记忆)和时空隧道,与古人沟通,同后代交流。
媒介深层记忆具有长期性,从物质层面讲,它是媒介浅层记忆的档案化、积淀化和历史化。媒介产品从一种即时消费的信息产品变成了一种具有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资料存储档案。在精神层面,媒介周而复始的短期记忆生产和处理过程逐渐沉淀进入媒介深层记忆之中,于是零散的浅层的记忆信息被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形成了某种经验的或理论的复杂概念,或者说形成了一种“图式”和“框架”。因此,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档案化的深层记忆或是精神层面的理论化的深层记忆,在以后的传播运作中,它们都会对新的媒介浅层记忆的激活、生产和创造构成影响,从而形成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之间的互动过程,让信息内容更加饱满。
媒介的底层记忆(核心记忆)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一种文化的基因密码,就如同个体记忆存储于我们基因中的记忆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记忆决定“我们是谁”,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基因决定了我们能成长为怎样的人,也决定了我们能适应怎样的自然规律4。媒介底层记忆同人的底层记忆一样,它深处媒介内在运作机制的最底层,决定了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决定了不同媒介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机制,使不同媒介能够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当然不同媒介也具有不同的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的运作过程,内蕴着不同的媒介素养、专业精神和媒体愿景等抽象的核心信息。
二、媒介浅层记忆周期
4Howard Eichenbaum,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an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