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合集下载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中国传媒报告》2012年第1期。

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引言2011年7月16日杭州骄阳似火,对于旅行者们而言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出行时节,但是对于数十名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们来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学术交流的氛围比杭州酷暑要更加热烈,学术上的收获比旅行的体验更加丰厚。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邵培仁教授主持,论坛开幕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致辞,吴飞教授回顾了论坛举办四年来传播学者们对于传播学研究不懈追求和此前几次论坛中所取得丰硕成果,以及对于本次论坛取得成功的殷切期望。

主持和评议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四川大学的欧阳宏生教授、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许正林教授、浙江大学李杰教授和范志忠教授。

如果说2008年浙江大学“亚洲主张: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视界”博士论坛和2009年浙江大学“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径路”博士论坛是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尺度关系中寻找本土研究路径,2010年浙江大学“走向未来: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博士论坛是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经度上圈定本土研究径路,那么2011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则是在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原创的基础上1提出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视维。

这几种本土传播学研究的路径,虽然不同于人们通常认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整体的历史回溯式路数,但它们也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学术领域作了基于本土的既有历史、现实、未来又有社会、文化的“去西方化的”综合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历史内涵,大力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积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2,“希望以此来终结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统治”,“争取获得与西方传播学界平等的学术话语权。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看 到 那 辆 跑 车 , 的 大 脑 就 已 经 开 始 你
体 调 查 后 得 出 结 论 . 介 公 共 议 程 能 媒
够 产 生 最 佳 效 果 的 匹 配 时 问 范 围 从

如 涌潮进 入河 网般 的被 调动 起 来 。 如 同 一 场 突 然 达 到 高 潮 的交 响 乐 , 在 神 经 网 络 中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同 步 震 荡 波 , 间 席 卷 数 百 万 个 神 经 元 . 别 瞬 分
加 深 对 新 事 物 的 理 解 和 认 识 . 这 些 而
时 刻 准 备 着 被 提 取 的 深 层 记 忆 也 在 等 待 着 与 新 的 浅 层 记 忆 进 行 新 一 轮 互 动 . 而 在 互 动 中 增 加 自己 的 价 值 。 从
媒 介 记 忆 在 技 术 层 面 的数 字 化 进 程 使
期 在 逐 步 缩 短 , 息 记 忆 的 新 陈 代 谢 信
或更 替变化 的速度在 加快 . 对 于 网 络 偶 然 性 事 件 的 研 究 表
长 , 是 没 有 新 信 息 的介 入 , 经 历 了 但 在
短 期 关 注 之 后 .受 众 兴 趣 的 转 移 或 更
明 , 受 众 自发 的 开 始 关 注 某 一 信 息 从 到兴 趣 逐 渐 减 弱 直 至 消 失 同样 遵 循 着
周 到 八 周 不 等 , 均 时 限 也 不 过 是 平
三周 时 间 。f 就 是 说 . 为 的 议 程 设 这 人
现 , 新 媒 体 信 息 发 布 后 , 效 用 价 值 当 其
会在 较短 的 时间 内迅速 达 到最 大值 . 然 后在 较长 一段 时 间内逐 渐衰 减 . 趋 近 于 零 , 这 个 较 短 时 间 平 均 不 到 两 而 小 时 。【 q 总 之 .三 组 研 究 都 从 不 同 侧 面 证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以NBC的娱乐节目《名人学徒》为例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公益传播是一种通过行动累积善意、聚集公益达到美化形象、提升品牌目的的传播活动。

美国公益娱乐真人秀节目《名人学徒》一经推出,即在美国掀起收视狂潮,让所有的参与者兴奋异常。

将娱乐传播与公益传播结合、名人效应与慈善效应互动,并遵循参与、感人、深入、公正的传播原则,是《名人学徒》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下治疗受众审美疲劳症、迅速提升企业品牌和个人形象的不二法门。

节目引发的争议也说明,要使节目美好的动机获得同样美好的结果,也许正在考验着电视人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公益传播,真人秀,《名人学徒》,娱乐传播,电视节目Charity also 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 A New Trend of Charity CommunicationSHAO PENGZhejiang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 Abstract:The charity communication is the activity which intends to build a good image of public and improve brand image by accumulating goodwill. American reality show "Celebrity Apprentice" has brought a high ration of television viewer as soon as it comes out. Putting entertainment and charity together, making celebrity effect and charity effect inter-active, 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involving, impressive, in-depth and impartial, which are not only keys for its success, but effective methods to cure appreciating fatigue of audience and improve corporation’s brand and individual’s image. Meanwhile, the correlative discussion shows how to make a good motivation match with a good result, which perhaps is the test of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for TV producer.Key Word: Charity Communication,Reality show,Celebrity Apprentice, Entertainment Communication,TV Program“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邵培仁(2003-07-21)内容提要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法宝。

电脑与网络作为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的“杰作”,不仅彻底改变了传播形态学的面貌,而且全面更新了媒介地理学的版图。

随着传统媒介纷纷上网和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大,网络不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媒介高速公路”,成为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而且正在将人的生存竞争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数字竞争、传播竞争和网络生存,并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化生活”和“地球村文化”。

作为万物之灵的智者,我们必须在网络还没有全面征服人类之前,抓紧寻找征服网络的种种对策;在未来仍在我们手中之前,抓紧设计和规划新的未来。

关键词媒介;电脑;网络传播;网络未来最近,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几位研究生和一位记者,就当下电脑与网络传播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办公室与我进行了十分有益的讨论与交流,大家相谈甚欢,气氛热烈,事后一位研究生对录音进行了记录整理,经我修改,现发表出来供各位网络传播研究者批评和参考。

电脑与网络: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研究生问(以下简称问):传播是人类的特权和标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

就是说,人类的突出标志,人类与众不同的特征,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类的传播活动。

对此,古人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太平经》也说:“人者,以音言语相传,书记文相推移。

”因此,人成为万物之灵、世界主宰的特殊本领,归根到底就是传播。

这是您在《传播观念断想》1一文中的一段话。

面对电脑和网络这一新型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您认为它们在传播功能和传播性质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邵培仁答(以下简称答):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法宝。

传播,作为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高速公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主宰世界的工具和法宝。

邵鹏,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构想

邵鹏,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构想

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构想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从媒介变迁史的角度,尼尔·波兹曼认为:“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1在新媒介同旧媒介在竞争中,新媒介往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电视对报纸、广播的挑战,到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新媒介对原有传播媒介的冲击和对传播秩序的影响,甚至也看到了它对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破坏和伤害,当然最终我们看到了新旧媒介之间的妥协与融合。

一、清理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类型当下,“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已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事实上,在非媒体行业中的融合(Convergence)从来不是一件稀奇事。

美国学者莫顿(Morton)在追溯媒介融合的渊源时就曾指出:“在非媒体行业,融合的趋势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

比如,美国汽车制造商常常销售竞争对手日本制造的轿车,他们只是在日本制造的轿车上标明自己的商标品牌。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美国公司拥有日本企业相当大的股份。

因此,“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媒体行业的时候,我们不必感到诧异。

”2当非媒介行业的产业融合如火如荼之际,媒介融合的实际运作随之出现。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更替,媒介行业内的融合自然会成为一种选择和趋势,尽管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最早的媒介融合的实践者,其实并非完全符合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概念。

科隆(Colon)曾指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报社就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并且共享一些信息资源。

3共享新闻源和传播渠道以及新闻采集与生产团队,使得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的携手合作,其实有着不短的历史。

以新闻集团为例,鲁伯特.默多克在投资新媒体领域时一直相对保守,但是新闻集团在上世纪八十年以来就开始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印刷媒介转移到影视图像上1Neil Postman.Conscientious Objections Stirring Up Trouble About Language Technologyand Education.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1988,p66.2 Morton,J.(2000).The emergence of convergence.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22,88.3 Aly Colon,A.(2000).The multimedia newsroo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9,24-27.来,如福克斯有线电视网、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英国天空电视台(Sky TV)。

媒介记忆视域下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的内容生产特点

媒介记忆视域下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的内容生产特点

媒介记忆视域下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的内容生产特点【摘要】网生纪录片正在成为Web2.0时代“网生代”群体记忆的承载和记录。

本文基于媒介记忆理论,以B站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生纪录片通过主题、叙事、语态和符号的年轻化策略,对所纪录的事件再现与阐释,完成对年轻群体记忆的承载和构建。

同时,针对网生纪录片存在的娱乐化、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网生纪录片;媒介记忆;B站媒介记忆是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中的概念。

邵培仁将媒介记忆概括为“媒介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媒介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影响到个人、集体和社会记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媒介记忆形式,网生纪录片就是其中一种。

“网生纪录片”概念在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首次提出。

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网生纪录片是由互联网平台生产并在网络平台传播的纪录片,在选材、叙事、语态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主动适应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接受风格。

“网生代”年轻群体通过弹幕、评论等参与到网生纪录片的二次生产和传播中去,使网生纪录片深受年轻群体喜爱。

本文选取B站高分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小小少年》《嗨,大学》为案例,从媒介记忆的视角分析网生纪录片如何建构媒介记忆。

一、选材角度贴近“网生代”“网生代”以90后、00后青少年为主,是“网络原住民”。

网生记录片通过受众调研,更倾向于选择年轻受众喜爱的题材。

例如《守护解放西》在开拍前通过对青年受众的问卷采访、大数据调查等,了解“网生代”的观影需求。

特色美食一直是青年喜爱的话题。

《嗨,大学》在呈现美食的同时,传递了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网生代”往往有着较高的知识和教育水平。

《小小少年》介绍不同领域的天赋青少年,如拥有舞蹈天赋的9岁女孩小云儿、参加世界级机器人联赛的编程少年启泽等,引发年轻受众对于天赋和成长的体会和共鸣。

二、叙事年轻化制作人员对网生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以及语态结构进行了适配,使青年受众更容易理解、接受网生纪录片的故事和观念。

媒介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互动关系探究

媒介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互动关系探究

新闻学XINWENXUE- 1 -大众传媒是衔接现实和记忆的主要媒介载体,是社会记忆得到重现的主要方式。

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均能够在社会记忆构建中展现出自身作用。

对大多数社会民众而言,社交媒体能更为全面迅速地实现生活记录,进而形成民众个体记忆。

不少社会群体也可以采用积极发声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寻获身份关注。

近年来社交媒体记忆构建包括个人、社群、民族和国家等。

在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的年代,传统媒体如何在记忆构建中获得优势引出直接探讨,媒介记忆能否成为长久记忆也值得探究,为梳理这些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媒体记忆和社会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理论界定与辨析(一)媒介记忆及社会记忆内涵邵鹏在其文章中对“媒介记忆”作为名词定义,认为“媒介”的基础属性为可以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在人类发展中基于媒介的该项基础属性,使得信息得到保存和再现,对人类记忆构建形成明显影响,这些记忆可以分为个人层面、集体层面和社会层面①。

个体层面记忆并非抽象获得,而是需要经过亲身经历获得信息,并将信息在脑海中进行留存或以文本等方式学习和传递;集体层面记忆是指在同等社会环境之下,社会群体由于存有共同经历而实现的记忆信息共享,这些记忆需要在集体共同努力下才能完善,并在当下形成有效交流;社会层面记忆存在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中,具有全环境、全时空特征,不仅包括对过往社会的记忆留存,也包括对当代社会发展形成的新记忆。

(二)媒介记忆特征媒介记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以媒介为载体,此处媒介通常是指所有能够记录、留存和传递的信息,若缺少物质层面承载,则各项精神文化也难以有效依附、留存和传递;第二,媒介记忆往往体现为碎片化、虚拟化,相比历史记录者而言,在记忆过程中并不存有时间脉络、人物脉络和地理脉络等,所进行的信息记述不够全面,对社会发展缺少因果表述;第三,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内容记忆,媒介记忆既包括过往回忆信息,也包括当前发声的信息,无论是对过往作出肯定或否定,媒介记忆承载的信息均具有真实性;第四,媒介记忆有选择性特征,这是因为媒介记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记忆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非客观性、非完整性现象,甚至有选择地对事实信息做出一定强调和淡化,并由此完成记忆增强或记忆削弱。

文化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以郴州古堡群为例

文化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以郴州古堡群为例

收稿日期:2020-04-28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郴州古堡群的价值传播与媒介记忆的呈现研究”(GCX1930)。

作者简介:彭可馨,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陈可意,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主要从事广告学研究;李开才,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

文化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以郴州古堡群为例彭可馨 陈可意 李开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媒介对个体、集体、社会的记忆内容与方式影响愈发深刻,媒介记忆的特点与模式研究得到较大关注。

该研究主题通常选取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或议题展开,对象选择较为单一,横向上缺乏丰富性。

本文以郴州古堡群这一文化议题为例,结合媒介记忆理论,从官方、民间两个视角呈现媒介记忆建构的内容与特点,梳理由此产生的当代价值,为文化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记忆;郴州古堡群;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088-05 一、研究概述关于记忆的论述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自己所著的“回忆说”中指出,寻求与学习是一种回忆。

随着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成为人类记忆储存的重要载体。

“媒介记忆”随之出现在学术视野,并成为突破传统记忆研究领域的创新力量。

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邵鹏率先在国内从事媒介记忆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媒介记忆,是指媒介通过对日常信息的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形成一种以媒介为主导的人类一切记忆的平台和核心,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1]。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媒介记忆”为主题词搜索,截至2020年4月共收录120篇中文研究文献。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媒介镜像名词解释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镜像名词解释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镜像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媒介镜像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今天的媒体传播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对于媒介镜像的研究和理解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对媒介镜像进行细致解释,并探讨其在个人认知和意识形态塑造方面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媒介镜像名词解释、解释媒介镜像的内容和原理、深入探讨媒介镜像对个人认知和意识形态塑造的影响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对媒介镜像进行定义和概念解释,并阐述其意义与应用。

然后,我们将详细解析媒介镜像的内容和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媒介镜像对个人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并剖析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下对个人自我认同感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建立健康崇拜观念并探讨如何消解媒介之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矛盾。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解释媒介镜像的概念和含义,并深入探讨其对个人认知和意识形态塑造的影响。

通过对媒介镜像相关理论的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对于媒介镜像现象的更深刻理解,并引起对社交媒体时代下个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媒介镜像提供启示,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 媒介镜像名词解释2.1 媒介定义和概念媒介是指用于传达信息的工具、渠道或平台。

在传播学中,媒介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它可以包括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各种形式。

媒介扮演着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角色,并对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和塑造的功能。

2.2 镜像定义和概念镜像是指通过复制或模仿来创建相似物体或现象的过程。

在计算机科学中,镜像是指复制一个文件或者数据集合到另一个位置,使其与原始文件或数据集合保持一致。

而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镜像被用来描述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或影射。

2.3 媒介镜像的意义和应用媒介镜像是指借助媒介来呈现出对真实事物的模仿、映射或再现。

媒介记忆文献综述

媒介记忆文献综述

108学术探讨媒介记忆文献综述张莉燕(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记忆是个由来已久的研究话题,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在记录时代、重塑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记忆作为记忆研究的分支领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学界主要围绕集体记忆、个人记忆等记忆的分支领域对媒介记忆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媒介记忆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仍需进一步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该理论的缘起、理论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评述该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记忆;集体记忆;个人记忆;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108-02一、媒介记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对“记忆”的研究,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中国学界则在21世纪后才开始对“记忆”的研究。

尽管媒介记忆正在成为记忆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领域,但目前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探阶段,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

第一,结合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等记忆研究的分支领域探讨媒介记忆的概念及其与记忆研究的关系。

在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延伸、表达的平台。

个体记忆与媒介记忆之间形成了一个交互记忆系统,即个体记忆内容向媒介记忆输送,媒介愿意承接,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的“外包”[1]。

二是媒介记忆形塑个体记忆。

对不同国家的三代人有关媒介的童年记忆作比较研究后发现,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不仅仅是历史事实,还是由媒体所塑造的全球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是个体记忆是媒介记忆的基础。

媒介记忆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与凝聚,没有作为基础元素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就无法形成;同时,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关注与选择性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对社会影响力[3]。

在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媒介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

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

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探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引言人类记忆作为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探究的焦点之一。

而随着现代科技迅猛进步,各类媒介也逐渐成为人类记忆的重要承载工具。

本文将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探讨媒介的影响因素、记忆过程以及对人类记忆的作用。

一、媒介的影响因素1. 媒介本身的特性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

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如何传递信息,从而影响记忆的构建和存储。

比如,文字更重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图像则更重视视觉表达和想象力的激发。

2. 媒介的传播途径不同媒介的传播途径也会影响记忆的形成。

比如,通过书本阅读的信息传播更依靠于个体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过程,而通过电视或互联网得到的信息则更重视听觉和视觉的感知和联想,并且往往伴随着更多的情感因素。

3. 媒介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因素媒介的产生背景和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介,所呈现的信息和表达方式迥然不同,从而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记忆的形成。

二、媒介记忆的过程1. 外部记忆媒介记忆起首需要通过外部媒介进行存储。

人们将记忆的信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保存在书籍、磁带、照片等载体上。

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将某一特定时刻的记忆信息保留下来,并且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顾、再现。

2. 内部记忆记忆的外部存储只是媒介记忆的第一步,而其内部存储是媒介记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当人们通过媒介接收信息时,起首需要将其转化为内部记忆,即个体内部的认知表示。

这一过程涉及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多个环节,其中记忆的编码和存储过程尤为关键。

3. 记忆过程中的遗忘媒介记忆的遗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信息量巨大,人类记忆有限,因此人们无法将全部接收到的信息都保留下来,会有一部分信息被遗忘。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媒介记忆的关注逐渐减弱,信息也会逐渐忘却。

三、媒介对人类记忆的作用1. 保存知识与传承文化媒介的出现和进步使得信息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而无论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书籍,仍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电子媒介,都可以长期保存并传承人类的知识和文化。

呈现与传承:《新三峡》的媒介记忆建构

呈现与传承:《新三峡》的媒介记忆建构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具有“呈现”功能,它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出特定场景和人物,并通过各种叙事手法进行情境营造,从而建构大众想象和记忆。

学者邵鹏认为:“文字是抽象的记忆,影视是形象的记忆。

影视媒介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字媒体的识字障碍,而且影视媒介所创造出的媒介体验也更契合人们个体记忆原本的样貌”。

[1]由此可见,影视媒介通过栩栩如生的图像和引人入胜的声音,将记忆的原貌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正和补充以文字为载体的记忆。

纪录片《新三峡》由水利部(原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单位联合制作,于2022年11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客观真实地展示出三峡工程建设历程和三峡地区变迁发展,不同于以往以宏大叙事为主要基调的方式,将《坝》《水》《山》《人》《景》《城》《梦》等七个部分运用平淡委婉的基调,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建构出新的三峡图景。

从《新三峡》中发掘三峡记忆,对于重现三峡历史面貌、唤醒情感认同以及传承三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内容:真实场景与鲜活人物双重呈现纪录片是媒介记忆的承载体,在记录社会发展时可以参与到记忆的呈现中,并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事的本质就是讲故事,其故事内容就是由场景和人物等不可或缺的要素共同组合而成。

《新三峡》组合使用大量可以代表三峡的特定场景和人物等要素符号来完成媒介记忆内容的表达,建构出独一无二的三峡记忆。

(一)场景: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场景原本是一种专业术语,指的是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场面,即“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有一定的任务行动或是因为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的生活画面”[2],也经常用于描述情境。

场景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和周围景物的关系总和,以场所、场域和景物、景观为代表的硬要素和与之紧密联系的空间、气氛等软要素构成了场景的核心。

一般来说,纪录片通过营造场景来建构意义,而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记忆的呈现过程。

技术赋能下的媒体变革

技术赋能下的媒体变革

封面=COVER技术赋能下的媒体变革文一邵鹏虞涵邵鹏虞涵V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传媒领域中技术更是嵌入到媒体产业的各个环节,媒体依赖各种技术来实现内容的生产、分发与"再现”。

而"媒介技术则一直在推动甚至是倒逼传媒业的变革。

近40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各种传媒技术应用,传媒行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2019年被称为是5G元年,大数据、人工智能、VR/ AR等新技术开始涌现和爆发,传媒业又到面临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

技术将如何为媒体赋能?技术又将如何实现媒体产业转型跃升?本文将主要从媒体的生产、发布和再现三个维度来探讨媒体经营管理中的成本与效率问题,进而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新技术应用对媒体发展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一、技术赋能下传统媒体生产模式的转变凯文•凯利描述下的技术拥有着和基因有机体相类似的进化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从缓慢变化到更大的可进化性。

当技术运用于组织结构的重组,他可以产生新物质、新的制造流程、新工具和新观念。

当其运用于实业时,我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装配、效率和专门化。

事实上,技术赋能对媒体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生产领域中成本与效率的变化。

当传统报业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报纸的扩版潮席卷全国;当数字信号替代了模拟信号,电视频道越来越多,清晰度也成倍提升;当数字摄像进入影视行业,拍摄成本大幅降低、后期制作效率极大提高,而影视作品数量也出现爆发式增长。

进入智能+时代,技术将媒体的成本与效率推上了新的高度。

"传统媒体时代,一件新闻稿件的生产,要经历线索收集、素材采访、素材整理、稿件写作、编辑制作、校对排版、印刷播出等十几个环节。

心而智媒时代,内容生产正在面临从传统的PGC(专业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等人力生产模式向MGC(机器生产内容)、AGC (算法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等人机协作模式的转变。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

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曾过度强调个体的脑力记忆,其实两人间的结构性交互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以及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记忆似乎注定要为记忆带来革命性变化。

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媒介记忆共同构成的交互记忆系统,不仅影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影响大众媒介传播。

记忆即存在。

没有媒介记忆,再伟大的新闻事件也将烟消云散。

于是,了解、掌握交互记忆系统背景下媒介记忆的独特性以及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交互关系可能所产生的利弊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媒介记忆,个人记忆,人机记忆,交互记忆,交互记忆系统英国电视连续剧《黑镜》(Black Mirror)第3集《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向观众展示了一枚植入体内却又在脑外的一种记忆存储芯片,它可以存储人从出生到死前的一切信息,所有的记忆可以被回访、暂停、仔细揣摩……,所有记忆通过这枚芯片变得一览无余,清晰而透明。

也许这仅仅是英国科幻迷你剧对于人类与科技产品之间交互记忆的一种无限畅想。

然而,对于个人记忆拓展和交互记忆的研究却正在日益深化,需要引起足够关注。

一、从个人记忆到媒介记忆人类记忆在实践中的演化过程为:个体的脑力记忆→两人间的结构性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人机间的交互性记忆(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交互记忆),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一次记忆革命,并直接影响人类的工作与生活。

个人记忆力通常受限于自己的大脑记忆存储空间,也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通道容量”(the channel capacity),亦即我们的大脑在接受和存贮信息时具有的空间容量1。

著名心理学家George ler在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The Magical Number Seven)中曾生动地描述过个人记忆的局限性:或许是因为后天学来的,或许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使得我们的通道容量只能保持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

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

邵鹏: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新闻前哨》2012年第7期(封面推荐论文)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在媒介失忆愈演愈烈的今天,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一个交叉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注意。

本文认为,记忆概念可以运用于媒介研究之中,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与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透过媒介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和底层记忆三个分析维度,可以展现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启迪人们从中找到拯救当下媒介失忆的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记忆,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底层记忆,传播理论引言对于个人记忆的剖析是理解自我的一种探索,是揭示个体独特性和内在秘密的一次探秘之旅。

个人记忆作为个人接受外界讯息并保存讯息的心理现象,作为其他记忆研究的基础,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等研究者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展。

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bwachs首先提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德国古埃及学家Jan Assmann则率先对“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进行研究,接着则先后有学者提出了“公共记忆”(public memory)、“社会记忆”(societal memory)等不同概念。

“媒介记忆”(meida memory)是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而提了出来的概念,试图从中探讨在媒介运作中媒介是如何通过扮演一个记忆代理角色来完成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过程1。

2011年,以色列奈塔亚学院和海法大学的1Carolyn Kitch.Chapel Hill.Pages of the Past:History and Memory in American Magazine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5.Motti Neiger、Oren Meyers和Eyal Zandberg 三位学者第一次是将媒介记忆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编撰成书,试图更为系统地研究媒介记忆的场域以及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交互关系2。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新闻记者》2008年第12期。

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在对网络脚注研究的引申分析中,我们看到,媒介失忆作为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正在吞噬甚至终结着人类的文化与历史。

媒介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就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了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惊人的速度忘记依然鲜活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

造成媒介失忆的原因,不仅有存贮介质多样化、存贮信息抽象化和存贮技术不稳定等传播科技的问题,还有人、媒介、企业、商业和制度层面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解决,以赢得时间和主动权,避免因为我们太晚察觉和行动而无法挽救。

【关键词】媒介失忆,网络脚注,信息黑洞,数字化存储,传播危机,文化断裂Amnesia of Media: Be Alert to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Shao PengAbstract: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mankind is based on the media memory. As the opposite of media memory, the "Amnesia of Media" seems to devour our culture and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internet citations. The medium dissemination,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dissemination looks like a forgetful giant. On the one hand it clouds the colorful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forgets amount of fresh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a brief time, and thus causes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the Communication Crisis and the Cultural discontinuity. The causes of the amnesia of media are not only the diversity of storage medium, the abstract of storage forma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storage technique, but also the factors relevant to human being, media itself,business,etc. Therefore, we have to begin to study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soon and try to win time and initiative.Key Word: Amnesia of Media, Internet citation,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Digital Storage, Communication Crisis, Cultural Discontinuity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

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

”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

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

吴飞:媒介记忆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

吴飞:媒介记忆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

吴飞:媒介记忆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吴飞:《媒介记忆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SPAN>媒介记忆理论>序》,《中国传媒报告》2017年第2期。

X媒介记忆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媒介记忆理论》序吴飞这是邵鹏博士继2013年出版《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一书之后,出版的第二部学术专著。

这也是邵鹏于2009年1月在率先发表《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一文之后,经过近八年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收获的又一项创新性科研成果。

同第一部学术专著相比,此书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而且围绕媒介记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视维,其中我比较欣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核心和纽带。

邵鹏认为,“媒介记忆”不能表述为“媒介与记忆”,也不能理解为“媒介的记忆”,而应该是“媒介即记忆”。

“媒介与记忆是一体性的融通与关联,可以被视为媒介研究向记忆研究的拓展,也可以被视为记忆研究向媒介研究的延伸。

”他致力于将人类所有记忆活动置于媒介记忆活动的平台之上和媒介记忆研究的框架之内进行分析和研究。

他认为,“人类一切记忆都关涉媒介记忆(Media memory),人类的各种记忆研究其实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媒介记忆研究。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记忆就是人类全部记忆的拓展和“外包”。

“媒介记忆过程就是信息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遗忘的运作过程,十分类似于个体记忆经历的认知、评价、选择、再现的变奏过程,只是它的过程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控。

”因此,他在研究、论述人类的各种记忆时都紧密围绕或联系媒介记忆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得媒介记忆及其它各种记忆研究有了共同的方向和主线,内容也更加集中有序,避免了以往各种记忆研究缺乏焦点、重心和过度分散的弊端,也让我们理解了“小”对象(例如个体记忆、新闻记忆)其实表现出同“大”对象(例如国家记忆、全球记忆)相似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鹏: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新闻前哨》2012年第7期(封面推荐论文)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在媒介失忆愈演愈烈的今天,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一个交叉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注意。

本文认为,记忆概念可以运用于媒介研究之中,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与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透过媒介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和底层记忆三个分析维度,可以展现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启迪人们从中找到拯救当下媒介失忆的新路径。

【关键词】媒介记忆,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底层记忆,传播理论引言对于个人记忆的剖析是理解自我的一种探索,是揭示个体独特性和内在秘密的一次探秘之旅。

个人记忆作为个人接受外界讯息并保存讯息的心理现象,作为其他记忆研究的基础,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等研究者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展。

法国社会学家Maurice Halbwachs首先提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德国古埃及学家Jan Assmann则率先对“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进行研究,接着则先后有学者提出了“公共记忆”(public memory)、“社会记忆”(societal memory)等不同概念。

“媒介记忆”(meida memory)是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而提了出来的概念,试图从中探讨在媒介运作中媒介是如何通过扮演一个记忆代理角色来完成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过程1。

2011年,以色列奈塔亚学院和海法大学的1Carolyn Kitch.Chapel Hill.Pages of the Past:History and Memory in American Magazine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5.Motti Neiger、Oren Meyers和Eyal Zandberg 三位学者第一次是将媒介记忆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编撰成书,试图更为系统地研究媒介记忆的场域以及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交互关系2。

就研究目的而言,学者们通过对于不同类型记忆的划分,强调记忆在不同领域中有着各自的特性与关联。

而不同概念运用的本身也包含着使用者对于不同的侧重点的关照。

然而,无论如何扩展,不同类型的记忆研究始终是以个人记忆为基础单元的延伸与拓展,而媒介记忆正是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的一种集体记忆,是个人记忆的升华和集体记忆的固化。

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个人记忆内在运作机制的研究工作,并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让信息的传递与记忆能够更为高效。

澳大利亚学者John Sweller在经过30年对大脑信息处理运作模式研究后得出,个人记忆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功能并存于人的大脑之中: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我们把即时的印象、感觉和思考作为短期记忆存放,这些记忆内容通常只能维持几秒钟。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无论是有意学到的还是无意学到的,都会以长期记忆的形式保存,这种记忆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保存几天、几年,甚至一辈子。

而这两种记忆功能之间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相互转化和调用3。

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同个人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有着几乎相同的特点。

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按照个人记忆的特点,将媒介记忆划分为浅层记忆(短期记忆)、深层记忆(长期记忆)、底层记忆(核心记忆),并通过这三个维度来研究媒介记忆的内在机制、传播功能和运作镜像。

一、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2Edited by Motti Neiger,Oren Meyers and Eyal Zandberg,On Media Memory Collective Memory in a New Media Age,Palgrave Macmillan Memory Studies,Palgrave Macmillan,2011.3John Sweller,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echnical Areas,Camberwell,Austral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1999,p4.记忆是人类的权利,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

人类的感知器官是大脑采集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路径。

我们全部感官信息输入的90%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人的视觉虽然能延伸到大约180度,但是只有视线90度范围内或20英寸的球半径内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另外90度的图像信息并不清晰,听觉等感知器官的分辨率也是如此。

就是说人的感知器官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采集是选择性的和有局限的,其在第一次采集与遴选过程中就将大量有价值或无价值的外部信息不可避免地剔除和过滤了。

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和人造之物,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机制大同小异,媒体记者按照自身的价值和认知标准从社会信息中采集、加工和制作文本,媒体的守门人再将文本信息予以选择性编辑和传播,进入媒介浅层记忆。

图1 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媒体日复一日、连续不断生产和更新的媒介产品首先形成的是媒介浅层记忆(短期记忆)。

按照媒介生产周期不断被采集遴选出来的新闻、娱乐信息产品传播给受众之后,在受众有限的时空中是短暂的不停留的。

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不断刷新着自己的信息内容,就如同个人记忆中的短期记忆一般,形成一种即时的印象、感觉和思考,然后随即有新的信息填补进来,而旧的信息则消失在浩如烟海的社会信息之中。

只有其中进入媒介浅层记忆的部分信息才能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渠道的转化进入媒介的深层记忆(长期记忆)和时空隧道,与古人沟通,同后代交流。

媒介深层记忆具有长期性,从物质层面讲,它是媒介浅层记忆的档案化、积淀化和历史化。

媒介产品从一种即时消费的信息产品变成了一种具有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资料存储档案。

在精神层面,媒介周而复始的短期记忆生产和处理过程逐渐沉淀进入媒介深层记忆之中,于是零散的浅层的记忆信息被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形成了某种经验的或理论的复杂概念,或者说形成了一种“图式”和“框架”。

因此,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档案化的深层记忆或是精神层面的理论化的深层记忆,在以后的传播运作中,它们都会对新的媒介浅层记忆的激活、生产和创造构成影响,从而形成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之间的互动过程,让信息内容更加饱满。

媒介的底层记忆(核心记忆)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一种文化的基因密码,就如同个体记忆存储于我们基因中的记忆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记忆决定“我们是谁”,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基因决定了我们能成长为怎样的人,也决定了我们能适应怎样的自然规律4。

媒介底层记忆同人的底层记忆一样,它深处媒介内在运作机制的最底层,决定了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决定了不同媒介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机制,使不同媒介能够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当然不同媒介也具有不同的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的运作过程,内蕴着不同的媒介素养、专业精神和媒体愿景等抽象的核心信息。

二、媒介浅层记忆周期4Howard Eichenbaum,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emory: an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2,p1.个人记忆中的浅层、短期记忆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它可能仅仅维持几秒钟,也可能稍长,但无论如何它与遗忘相伴。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的,短期记忆的遗忘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大部分信息在被大脑接受的一个小时后就从记忆中消失了。

根据实验结果,他将其描绘成人类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也符合这一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麦当劳化”的快速生产、快速遗忘成为当下媒介浅层记忆的重要特征。

当然,媒介浅层记忆周期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媒介机构毕竟不同于大脑有机体有着一个自然的信息更替过程,媒介浅层记忆还要受到媒介产品的生产周期、媒介议程设置周期、受众兴趣周期以及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或延展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或曲线。

图2 媒介浅层记忆的影响因素首先,媒介浅层记忆周期会受到媒介产品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影响。

就媒介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更新与更替过程,报纸不可能两天刊载同样的新闻信息,广播电视也不可能无限期的重播相同的节目内容。

媒介产品短暂的“保质期”促使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保持在严格的周期之内,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媒介浅层记忆的转化周期。

媒介产品具有从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一个S型生命周期曲线,而不同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长短不一,特点各异5。

但不论不同媒介和不同媒介产品之间的生命周期与生产周期有多大区别,它们都遵循从进入媒介视野到逐渐淡出媒介视野的S型生命周期曲线。

而这一曲线恰恰是媒介浅层记忆的第一层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媒介的生产周期决定媒介记忆的保留周期。

日报每日一期的更新内容,杂志则每周或更长周期完成内容和记忆的更新过程,广播电视媒介同样如此。

时段的变化与内容的更替就是一个记忆的刷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刚刚生成的媒介记忆就迅速地被新进入的信息记忆所替代。

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与接受虽然没有强制性的退出机制,或者说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鲜明的周期曲线和更替机制,但是为了保证对于受众长期的和持久的吸引力,网络新媒体的记忆代谢速度和频率显然是要比传统媒体更为快捷和高效。

其次议程设置的时间周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说媒介产品的生产与生命周期是媒介浅层记忆周期的客观因素,那么议程设置就是媒介浅层记忆中的人为因素。

Maxwell Mccombs指出,议程设置的作用就是媒介通过对新闻筛选、编辑、编排来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的关注,而日复一日重复某个议题,正是其具有重要性的最有力证明。

6从媒介记忆的角度来理解,议程设置形成最大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人为地调控哪些信息在媒介浅层记忆中可以停留更长时间和停留在怎样显著的位置之中。

议程设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媒介浅层记忆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相对有限的,报纸上的空间有限;广播电视的时间有限;网站虽然在表面上拥有无限容量但同样受到受众注意力维持时间与公众拥有的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因5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p257。

6Maxwell McCombs,Setting the Agenda: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Polity 2004,p5.此,在媒介的浅层记忆中某些信息被记忆或记忆的周期被人为的延长,同时也就意味着另一些信息被忽视或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