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
中原经济区旅游与文化耦合发展模式研究
中原经济区旅游与文化耦合发展模式研究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等无形资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因此,考察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各自的特点和趋势,以中原经济区中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讨论中原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和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74-03引言《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正式发布,意味着涵盖河南、山西、安徽、山东、河北五省多市的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中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这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中原地区的文化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是实现中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好办法。
首先,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旅游是物质的,但其表现形式却是文化的。
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属于文化的内容与旅游产业的核心业务联系紧密,文化中的出版印刷业和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听媒体、体育和游戏等方面则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交叉领域。
其次,旅游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范畴,人们的旅游行为服从着文化的牵引或指导。
再次,旅游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
通过旅游的发展,内涵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播,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延伸、拓展和创新。
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各自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原地区旅游业应该在中原经济区整体规划的框架内,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这是既能保护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又能促进中原地区旅游实践发展的新的模式。
在国内外都有文化旅游成功的模式,在国外就有很多专门组织去维也纳欣赏歌剧表演,去米兰参观时装表演的旅行团队。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目录第一篇:中原文化学习体会第二篇:学习《中原崛起的强力引领》心得体会第三篇:由中原历史看中原文化高层文化宣讲成都站学习感想第四篇: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学习总结第五篇:学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心得体会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中原文化学习体会中原文化学习体会以前总是对中原文化好奇,每每被中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这次非常幸运的踏上中原大地,置身于中原文化的强盛气氛中,早已被这里的汗青所熏染,被这里的文化所震憾,作为远道而来的新疆造就班的领队、辅导员及学员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受中原文化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了解学习中原文化的相干知识,亲临重点旅游文化胜地触摸中原文化棱角,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中原文化的韵味,明白中原文化风范,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通过网络、史书资料来了解学习中原文化的相干知识。
“中原”一词从词义上讲有“中央、平原”的含义,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域,在古代被视为天下之中央。
广义上泛指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域,从狭义上仅指河南省,因此,河南堪称真正的中国之中,大中原之中。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不仅是汉民族的文化圣地,也是苗族、黎族、瑶族、彝族等中华民族的精力圣地。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它包含十八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史前文化。
河南史前文化时间长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2、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
河南是龙的故里。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
中原和天下各地的民风,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夏历仲春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美满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力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配合的精神支柱。
中原经济发展下的文化支撑定稿
中原经济发展下的文化支撑定稿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中原经济发展下的文化支撑——打造品牌文化,提高大众文化品位,让文化成为“中原崛起”的新动力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介已成为连接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如何让大众文化在品牌文化的引领之下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中原崛起”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中原经济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品牌文化大众文化媒介中原崛起一、何谓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广义中原指河南及其周边省份交汇之处,地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一段,具体指西临华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线,南界沔水——淮河一线,东达泰山——泗水一线的地理区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行政区划所属之地。
二、中原经济发展现状中原经济发展现状即为河南经济发展现状。
从资本投入看,河南省2005 年在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绝对就业量高达万人可耕地面积高达万亩,这些庞大的生产要素确保了第一产业的高产值。
但是由于劳动者数量过大这稀释了人均固定资本量。
同时,农业的投入回报率较低,这就使得本来人均资本量很低的产出更低,成农业人均产值的低水平。
2004 年,河南省在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者数量高达万人。
第二产业的投入回报率较高,这使得人均资本的作用非常关键,但河南省在第二产业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占有量比较低,例如2004 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占有量仅有8967 元,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这就直接造成了第二产业人均产出的低水平。
河南省2005 年第三产业产值为亿元,位居全国第八位。
从三产结构看,河南省三产产值比率是::,三产劳动业比率是::,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
从资本投入看,河南省2004 年在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 ,在全国排名中居于中游水平;从劳动投入看,绝对就业额达万人,比山东、江苏、广东等人口大省的就业量要低一点,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低于全国水平的%。
论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以河南省创意集聚园区为视角
创意产业虽然呈现 出集群化趋势 , 但还 没有形成完整高效 的知识
创意产 业集 聚化 经引起 学术界 和政府 有关部 门 的关 注 , 创 产业链 , 这和发达国家 的差距较为明显 。 意产业集聚化发展 问题 已经成为 当前 文化产业和 区域经 济研 究
内容 。
关键 词 : 创 意 产 业 中原 经 济 区 产 业集 聚
一
、
目 I 言
发展 。
近几 年 , 产业集 聚化 的趋势 越来越 明显 , 地 域宽广 、 规 划整
国务院《 指导 意见 》 把华 夏历史 文明传承创新 区作为建设 中
齐 的产 业开发区成为许多地 区经济开发 的标 志 ,其中有政府规 原经济 区的五大 战略定位之一 , 充分表 明 , 建设 中原经济 区的过 划扶植 的各种产业 园区, 也有 民间 自发形成 的产业集群。其 中创 程 , 不仅是河南省资源优势 、 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硬 实力 不
蠢
2 期
i 囊
— —
鬻
以 河 南 省 创 意 集 聚 园 区 为 视 角
禄 琼
_
4 5 0 0 0 0 )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 2 0 1 3 ) 0 3 - 0 3 1 4 - 0 2
论 中 原 经 济 区 发 展 t &  ̄S - 中 的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建 设
需要说 明的是 , 由于创 意产 业涵盖了多种行业 , 创意产 品更 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中原经济 区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 , 得益 是多种多样 , 千差万别 。不 同的行业 , 其创 意产 业链 的产 品形式
中原根文化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
姓 氏 寻根 寻 的作者简介 ] 刘明定( 1 9 7 4 一) , 男, 河南省 南 阳市人 , 中共河 南省 直机 关党校 副教 授 , 硕 士, 主要研 究方 向: 马 克思主 义 中
国化 。
第 2期
刘 明定 : 中原根文化给力 中原 经济 区建 设研 究
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为河南文化强省战略增 添了新 的支点。 目前 , 学界关于 中原根文化开发 中存 在的
问题及其 对 策 的研究 多侧 重 于 某 一 方 面 , 缺 乏综 合
性与传承性、 内涵上的和谐性等显著特点。中国传 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 , 以家为中心, 强调的是家 、 族、 宗、 国, 人际关系注重伦理与乡土情谊 , 由此形成华 夏历史文明传承的血脉之根 、 精神之根 。
Vo 1 . 1 4 No . 2 Ap r . 2 01 3
[ 文章编号 ] 1 0 0 9—3 7 2 9 ( 2 0 1 3 ) 0 2—0 0 3 2—1 1
中原根文化给 力中原经济 区建设研究
刘 明 定
( 中共河南省直机 关党校 马列教研 室,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一
、
中原根 文化 资源的 内涵
中原 根文化 是 以姓 氏之根 、 文 物之 根 、 先哲 思 想 之根 等为 主要 内涵 的文 化 形 态 , 核 心 是 以儒 、 释、 道
三教合一并 以追求仁爱 、 统一 、 和谐为主的文化 , 具
有地 缘上 的原创 性 、 情感 上 的正统 性 、 发展上 的开放
第1 4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O F L I G H T I N D U S T R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大手笔规划中原经济区
王笑飞
中部 地 区正 以强劲之 势实 现快速 崛起 ,作 为中部地 区最重 要 的省 份 ,河 南在 加强 中原城 市群 建设 的基础 上继续 发力 ,提 出 了构建 “ 中原经济 区” 的战 略构 想。 中原 地 区人多地 广 ,物 产丰 富 , 自古就有 得 中原者得 天下 之说 。在 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 的
大潮 中,中原 地区具 有重 要 的战略地位 和地 理 、交通优 势 ,既可 以承接 东部 产业转移 ,也 能 够辐 射西部 经济 发展 ,建设 中原 经济 区有利 于转 变发展 方式 ,形成 新 的经济增 长极 ,有利于 河南走 出一条 不以牺牲农业 和粮食 为代价 的 “ 三化 ”协调 的科学发 展之路 。
上腾 飞的翅膀 。
消息 甫出 ,如石击水 ,引起 回响声声。 9 月6日,著 名经济 学 家吴 敬琏 教授在 中原经济 区发 展战略座 谈会上 指 出,河南 不富 ,中 国不 富 !中部地 区最 重要 的部 分就是 中原。
9 1 日,2 1城 市 发展 ( 州 ) 坛召开 ,中国社 会科学 院常务 副 院长王 伟光作 《 月 7 00 郑 论 中 原经济 区核 心城市发 展战略研 究 》的主题 演讲 。
提升城 市 的 自主创 新能 力 ,大力发展 战 略性新 兴产业 ,增 强城市 发展 活力 ,从而 提升城 市综
合竞争 力。”
“ 大郑 州都市 区需要 突破 行政 区划的 限制 ,范围应 包括郑 州市 行政 区范围 、开封市 区、
新 乡市平 原新 区和 焦作市 焦作 新 区。同 时 ,还要 综合 各个 区域地 位突 出、交 通条件优 越 、文 化 底蕴 深厚 、资源 禀赋优 良、经 济基 础较好 ,以及人 力资 源优势 等六 大优势 ,加 强合作和 优
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总第117期)J删l瑚l of t I l e P姐y Sc h∞l of C Pc功engz hou M uI l i c i pal C伽而t tee N o.3,2012(S啪,117)市情省情研究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洪卫中(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栽体和平台,是河南省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要以全局的思维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核心来建设。
关键词: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A8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670l(2012)03一0090—03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战略决策,也是河南省在坚持传统和创新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迅速崛起、探索全新区域发展模式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因而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走出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还要在管理、创新发展思维和理念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目前“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把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今后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
这就要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支撑经济,从而走出一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而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尤为不可忽视。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河南省的省情决定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即为人类繁衍生活的栖息之地,更是后来中国古代诸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建设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思考
中国经贸导刊○责任编辑○张振建设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思考文苗洁摘要:构建中原经济区是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重要规划,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结合中原经济区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了五项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战略任务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拓展和深化,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①。
2011年初,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加快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坚持走“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普遍是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因而出现了耕地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
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原经济区的责任所在;作为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基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显然不能再走牺牲粮食和农业的老路,必须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形成以城带乡、以农兴工、以工促农、产城融合的新格局。
一是要破除阻碍农村、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包括健全对农业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等。
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和行政社会管理,积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三化”协调的新途径。
三是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建设的关键词
二 是 尽 早确 立 区域 的 品牌 定 位 。 对 于
一
个 区域 而 言 ,独 特 的文 化 品牌 价 值 与 精
社 会 发展 的 重要体 现 。在 竞争 手 段 、 方 也 是 ~ 个 文 化 积 淀 的 过 程 。 如 何 留住 人? 确 的 区域 定位 是 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驱 动 力 , 法、 内 容 和 形 式 越 来 越 趋 同 的情 况 下 , 文 如 何 让 更 多 的外 来 流 动 人 口( 尤其 是 “ 农 转 化 形 象 是 寻 求 差 异 化 竞 争 ,追 求 注 意 力 非” 人口) 拥 有 家 园意 识和 归属 感 这是 河 经 济 的 绝 佳 手 段 。 它 不 但 可 以 克 服 区 域 南 省 文 化 建 设者 需要 思 考 的 问题 。 也 是 区域 的核 心 竞 争 力 , 它 能 为该 区 带 来
巨大的无形资产,赢得更多的投资者和消
费者。 在国际上, 不少城市 的品牌定位 为我
斯特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北 方的威尼斯 ” 之称 , 它 的 定 位
是“ 奇 异 之都 ” , 很 容 易 让 人 联 想 到 它 那 奇
发展个 性差异 模糊 的重 大缺 陷 ,带 动文
化 产 业 的 发 展 和 振 兴 ,其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2 0 1 1年国务院正式 出台《 国务 院关于 精 神培养 。社 会主义 新农村 文 化的建 设
支 持河 南 省 加 快 建 设 中原 经 济 区 的指 导 意 过 程 ,绝 不 仅 仅 是 填 补 人 们 闲 暇 时 间 的 见》 , 将 建设 中原 经 济 区正 式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中原 经济 区 指 的是 以全 国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明 确 的重 点 开 发 区 域 为 基 础 、 中原 城 市 群 为 支撑 、 涵 盖河 南 全 省 、 延 及 周 边地 区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作者:刘骏飞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1期[摘要] 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原的崛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关键是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兴文化的优势使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得到展示与宣传,进而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传统文化;新兴文化;开发;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提升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发展的必然途径。
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更需要明确到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中原经济区在战略上定位是: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农业基地与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示范区域,明确来说就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平衡支点,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探索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之路,为国家提供最安全的粮食保障,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好示范榜样,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好的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原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明确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优势,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对中原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与整合,能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拓宽,逐渐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的良好形势,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原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增加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中原文化繁荣复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出:“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豫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原文化的重要主体。
研究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既可以了解其对中原文化的态度,又可以发现中原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不足,并依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增强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使其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原文化,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但是当代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因此提升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成为当下发展中原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从新石器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
从空间角度看,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基于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市7所高校的1200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施测。
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 份,有效问卷1096 份,问卷有效率为91.33%。
研究对象的性别、籍贯、家庭所在地、年级及专业分布情况与河南省高校学生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综合采用访谈法、文献分析以及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
本研究严格按照科学问卷设计程序,参考已有文献资料编制了《中原文化认同感调查问卷》。
问卷围绕认同感的认知、情感、行为维度进行设计。
认知维度调查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具体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情况;情感维度主要包括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等;行为维度主要考察个体日常生活中与中原文化有关的行为的情况。
二、研究结果(一)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居于中等水平,使用里克特五点计分方法进行测量得出:认知得分2.73 ;情感得分4.07 ;行为得分3.01 。
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
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的文化,不包括周边几个省就没有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一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原文化和河姆度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化的文明.而这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多源头文化中,由于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阶级所赋予的政治经济中心等诸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水平质量之高,不得不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形成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共识.而中原文化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就有50多处,这种七、八千年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市就存在了30多处,仅新密一个县级市就有,新密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新密老城遗址、高沟遗址都堪称裴李岗文化的代表.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磨制石器具,表明了河南原始农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样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出现的河南的仰韶文化则在中国史前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郑州市发现的大河村遗址堪称仰韶文化中最靓的明珠,是河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等文化遗址都展示了河南在古代的辉煌文化.“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洛尤为万世文字之祖”.“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标志.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指黄河,“洛”则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此外夏朝历法的出现,商朝文字的出现,则开辟中国万世文明的基业.然而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根脉的地位置.二、中原文化托起中国文化的高峰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文字方面,在甲骨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发现了符号式的图画文字,但还不成熟,甲骨文的出现作为基本成熟的汉字,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笔.在文学方面,就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在风雅颂中最精华的15国风中,有十国就在河南境内,有113篇就是我们身边古代社会民风俗.河南产生了老子、庄子、墨子、等大量的先哲涌现出了诗圣杜甫、文圣韩愈、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圣人,有人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这段历史时期,河南涌现出了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上近百位在全国独步的文化名人.就拿中原美术的一个旁枝——河南的书法史来说吧,河南发现的甲骨文开了中国书法的先河,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第一种书体的产生.又加上郑州、安阳、郾师等都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当时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先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简朴古拙的青铜铭文.这些铭文就是金文,是秦代小篆的前型.李斯从容雄浑,方圆绝妙的小篆书体得以处处刻石,不仅显示了秦朝威服六国后的强大,而且李斯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书法家而光耀千秋.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着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着作.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对中国的书法的钟爱,古都开封成了中国书法的中心,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都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一笔.而且刻帖之风盛行.留下了淳化阁帖和有中国古代书法的汇录之称的宣和书谱两部着作.涌现了苏、黄、米、蔡“宋四家”等独步当时的书法大家.得此一斑,可窥全豹.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是不为过的.三、古代河南美术成就穿越历史时空河南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的彩陶在距今7000年前出现,如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质或夹砂红陶,上面就有绳纹、篦纹、乳钉纹等.河南渑池、陕县庙底沟、河南临汝闫村出土仰韶文化的彩陶.这些自然素朴中见奇趣的最早美术作品书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精彩的篇章.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这些具有传统绘画意义的壁画和帛画寓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于其中,为维护礼教服务.1975年的冬天,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建筑壁画残片.在涂着白灰的墙皮上,以红色的宽线条和黑色圆点绘出的卷曲对称的颇有装饰趣味图案.秦汉时期,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图绘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云:汉明帝偕同马皇后观宫中画室,内有娥皇、女英、陶唐、帝尧等古代帝后像壁画.厚葬之风大盛.后汉书马武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在河南洛阳南宫云台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绘制了“云台28将”.明帝还派遣蔡愔、蔡景赴西域寻求佛法,从月氏偕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挟佛经及释迦像东还洛阳,遂于洛阳西门外,建立白马寺,寺壁绘制千乘万骑群像绕塔图,此乃中国寺院壁画之肇始.秦汉以后厚葬之风大盛,墓室壁画成为主流,1976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西汉中晚期的卡千秋墓,壁画绘制于主室,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卫护升天的景象.1957年下半年发现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的西汉晚期烧沟61号墓.保存着精美豪放的“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的历史故事画代表了西汉绘画的艺术成就.此外在河南还发现了河南洛阳唐宫路东汉墓、河南密县东汉墓等.在河南的南阳、郑州等地出土的许多画像砖石,古代的艺术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许多简洁有力、形象生动的精美的图像,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此时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在创作方面,人物画成熟,佛教画兴起出现了卷轴画作品,出现了画史上最早有可靠记载的画家.也出现了系统画论的产生,在此时河南的画家并没有落后,刘宋时期的河南人宗炳,这位山水画家一篇画山水序一文,提出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唐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河南禹县出现了一位被千百年来尊为画圣的画家.他就是吴道子,他少时贫穷孤苦初为民间画匠帮工学画,曾学习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为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画名日隆.被唐玄宗召入宫廷,作为宫廷画师.从此未经特许,不得为外人绘画.吴道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画上,擅长画道释人物、车马、桥梁、山水花木等.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300余壁,奇踪异状,无一同者.诗圣杜甫看此画题诗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这位画圣的画技,在宣和画谱里有段记载,他画弯弧挺刃,屋宇柱梁,不用界笔直尺,画圆光也不用圆规,皆一笔而成.数仞巨型壁画,或自臂起,或自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接,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馀.其在兴善寺中门画内神像,长安市民不分老幼士庶,蜂拥围观.吴道子对中国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笔法流转洗练称之疏体,其作画时“立笔挥扫,势若旋风”用兰叶描线条来表现佛国人物的衣纹的飘然欲飞的仙姿.时人说“吴带当风”.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其用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于墨痕中的艺术风格被称之吴装.吴道子画风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被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实不为过.五代两宋是唐朝之后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五代时期虽然中原大部分陷于战乱,破坏了中原绘画的隆盛局面,可是河南仍然走出了许多的画家.出生于河南沁阳的荆浩就是其中的一位荆浩是北方山水的开创者,五代后梁人.唐末,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中,携笔墨写生于山林,画松树逾数万本,对北方雄伟秀丽的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全景构图的先河.荆浩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笔有墨,自成一家,被誉为“唐末之冠”.荆浩在山水画理论着作笔法记中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针对山水画的创作还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和笔有“筋、肉、骨、气”“四势”.他开创的中原山水,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经济文化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宋代皇帝及其宗室情钟书画,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形成了继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世俗美术的发展、宫廷绘画繁荣、职业画家活跃,绘画的题材风格多样化.出生于熙宁、元丰年间的河南温县的山水画家郭熙善画山水,全以水墨,独步一时,评为天下第一,其自放胸臆,独成一家,对当时画院内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林泉高致的绘画理论,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画论着作.标志着中国的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的阶段.出生于河南孟县南宋山水四家之一李唐是承转两宋画风的关键人物,其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等不朽画作传于后世.此外还有北宋的重要宗教画家武宗元.宋室南迁,元明清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中国画遂衰,河南画坛,陷入低谷.中原美术的鼎盛,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延伸、传承,对现代中国、东南亚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中原古代美术对现在河南影响宋室的南迁,元明清政治文化中心北移,长期以来河南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社会的不稳定让河南的美术事业遂衰,河南美术事业陷入低谷.可是河南辉煌的文化史和美术史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停滞,它仍旧发挥着它包前孕后的功能.民国初年,省立开封师范及其它师范学校也设立了艺术专科,设置了美术教程.促进了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建国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及郑州艺术学院等学校美术专业的设置刺激了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大师级的画家独步中国画坛,他们有的根植河南,有的为美术事业奔向全国,如吴法鼎、李剑晨、丁折桂、谢瑞阶、马基光、贺志伊、叶桐轩、胡蛮、夏风、康师尧、陈瑶生、懒悟、李丁陇、卢光照、魏紫熙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综合性美展金奖零的突破,美术创作与国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省内创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美术、书法作品,举办了多届的学术性展览.油画界、国画界、雕塑界等都举办了带有展望和回顾性的学术研究与展示交流活动.1980年5月,河南省美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产生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42人组成的理事会.次年,河南美协主席谢瑞阶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创作了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向省内外展示了河南画家的风采.这年河南的14件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杨宗军未污染的水米希广大地飘香分别获二三等奖.在1984年7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美展”中,河南有80件作品入选,王宏剑的奠基者、曹新林的粉笔生涯获铜奖,谢冰毅的黄河之秋获铜奖.还有11件作品获优秀奖.一下子进入全国中游.1989年的“全国第七届美展”中,河南入选77件,其中卢波的雕塑好喜欢获银奖,段正渠、丁昆、毛本华、李伯安、张灿星获铜奖.河南仍居中游.在1994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河南省美协、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第八届美展”中,王宏剑的冬之祭、李建忠干果、李明的太行浩气、王颖生的苦咖啡获奖.另外还有14件作品评为优秀奖.在1999年的“全国第九届美展”中,70件作品入选,9件为优秀作品,王宏剑的阳光三叠获金奖,段正渠、陈文利、李大鹏获铜奖.成绩居全国第十.在去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承办、河南省美术馆协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上,河南又取得较好的成绩.河南省美术馆连续举办的两次“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提名展”.都推动了河南省美术事业的发展.现在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便显得迫不及待.甚至近几年美术书法在一些小学生中也引起美术热我想这一切都与中原厚重的文化有关,与河南省古代煌煌万象的美术史滋养有关.五、当下发展河南美术事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现在中华民族正在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美术事业都是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作积累.我个人认为,发展河南美术事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应该加强政府对美术事业的宏观主导作用.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工作会议上所讲的那样:“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文化的发展和强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工作振奋民族精神,培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重大问题,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应该为美术家的创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作出正确的引导方向.让艺术家摆脱当前物欲下的浮躁,让艺术家的作品幅幅都是精品,能经受住历史和时代的检验.2、该加强对河南美术馆的建设和收藏资金的投入.在一次全国美术馆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冯远现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说:“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美术馆事业的作用地位,都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物化形态,是一个民族艺术创造力和产品的展示长廊,是图形化了的见证社会历史发展的坐标.这是一个健全的美术馆应该有的功能,是当代重要美术成果集大成的一个展示场地,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专门文化机构,也是传播艺术知识审美教育的神圣殿堂,在美术创作、生产、展示诸环节中,美术馆是重要一环,担负着收藏、研究、保护、展览陈列等职能以及相关社会服务和审美教育.”美术馆是保护公共文化财产的场所,艺术遗产只有变成公共文化财富才能传之久远.如今,上海市政府每年在上海美术馆投入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收藏,深圳市也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当地美术馆的收藏.江苏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省级美术馆的经费都全部来源于财政核拨的全额拨款.现在,河南一些文物商店、私人画廊、私人艺术馆、民间收藏家都在竞相争购名人字画.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统一的管理,给将来美术馆的收藏带来很大的冲击.有些作品在画家、收藏家的后人手中,由于后人改行,不懂或无条件保存,由于虫蛀等自然破坏,再不抢救,则面临着消失.由于作品分散,画家的史料、笔记、草图、速写、手稿、照片等的收集工作也没有跟上,对现在和今后河南美术史的研究编写、出版都带来困难.美术馆是保护公共文化财产的场所,艺术遗产只有变成公共文化财富才能传之久远.为了河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政府应该加大对河南省美术馆的收藏资金.3、当前应该整合河南省美术资源拉升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河南现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远远落后于江浙等美术大省.当前在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潮中,应该整合河南省美术资源,让走出河南省的美术家回流.所有的美术家应该抓好机遇,努力创作.为中原美术的发展而拼搏。
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
(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学科名称:任课教师:姓名:学号:专业:摘要中原为天地之中,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
中原是中国的缩影,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鹿中原者,方可鼎立天下。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涵养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提供着强大支撑。
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亿万中原儿女热血沸腾,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地投身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之中。
中原经济区是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上应天时,下顺地利,中聚人和,是国家“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灵魂是着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核心是着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根本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厚重中原文化的内生力量凝聚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原文化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中原文化,经济建设,丝绸之路,凝聚力,文化强国,文化开放,红旗渠精神, 贡献,凝聚力一、文化是发展之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省委八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将文化建设摆在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位置,推动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中原文化是华夏民族千古积淀的文明精髓,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推动力。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和中原崛起形成重要的影响。
同时卢展工书记用“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四句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用足文化软实力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一切难题的内在动力。
二、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夯实基础。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人族之根、文字之根、文化之根。
中原文化是黄土文明的核心,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都发端于河南。
中原经济区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 2 】 张苏娅 . 推动 中原经 济区建设 又好 又快发展 [ N ] . 经济 日
报, 2 0 1 1 ( O 5 ) .
五 、面临的威胁 ( T — T h r e a t s )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 ,中 原经济 区如 此一项庞大 的系 统工 程, 不可 能一蹴而 就 ,在 未来 的发 展改革 中也将面 临不计其 数 的挑 战 ,遇 到 更 多 棘 手 的 问题 。
二、优 势条件 ( S - S t r e n g t h )
是 地 理 位 置 优 势 。 中 原经 济 区 按 照 “ 核 心 带 动 、轴 带 发 展 、 节 点 提 升 、 对 接 周 边 ” 的 原 则 , 形 成 放 射 状 、 网络 化 空 间开 发 格 局 。 二是人 口优势 。河南人 口占全 国的十三分之一 ,其 中农 村人 口所 占比重较大 ,可谓人力资源丰富 。 三是 文化 优势 。 中原经 济 区是华 夏历 史文 明传承 创 新 区,故而可 以发挥 中原 的文化旅游优 势,培育 以民族之根 为 重 点的中原文化 ,对于增强海 内外同胞的 向心力 、提高 中华 民族 的凝聚 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四是粮食优势 。河南 的粮食 总产 量 占全国 的十分之一 , 其 中 小 麦 产 量 占全 国的 四分 之 一 ,在 保 障 国 家 粮 食 安 全 方 面 肩 负着 重大责任 。面对未来越来越 多的人 口,粮食主产 区所 起 到 的作 用 将 无 可 替 代 。
一
、
中原 经济 区是 以郑汴 洛都 市 区为核 心 、中 原城市 群 为 支撑 、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 区的经济 区域 ,地处 中国中 心地带 ,全 国主体功能区 明确 的重 点开发区域 ,地理位置重 要 、区位交通发达 、市场潜力 巨大、文化底蕴深厚 ,在全 国 改革 发 展 大 局 中具 有 重 要 战 略 地 位 。
中原经济区名存实亡_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加速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
中原经济区名存实亡_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加速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需要中原经济区平台的构筑。
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的河南省,深入剖析其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在问题,才能构筑起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真正从根本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是在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增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的新形势下,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要求。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文化优势、粮食优势、基础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外贸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内陆地区的河南,在运输成本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平台的构筑成为河南融入全球经济的突破口,开放带入是发展的必然路径。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就筑造起了这样一个平台,它确定了强化核心,拓展外延;提升两轴,对接周边;贯通东西,服务全局的总体发展态势,有助于实现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对外开放又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途径,这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193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首先发起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专门论述,并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
源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是贸易产生的基础,通过国际贸易促进贸易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能过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获得增长。
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使贸易参与国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都得到提高,使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资源能够逐级传递和扩散到落后国家,从而产生“外溢效应”,正是通过这种要素的外溢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才实现了产业升级。
中原经济区旅游与文化耦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南阳市为例
7 4 ・ - — —
是广告 、 动漫 、 时尚与时装设计 等现代创意产业 , 还 是传 承传 统文化 的手工艺 品 、 表演 艺术等文 化产业 , 都能够 与旅游业 相结合 , 并产生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促进文 化产业 与相 关产业融 合是 国家 “ 十二五 ” 文化发 展规划纲要 的重要 内容 。提 出优 化产业 融合发展 的政策环
摘
要: 随着 中原 经济区上 升为 国家战略 , 文化 等无形资产 已成 为经济发展 的重要 资源。 因此 , 考察 了文化产 业与
旅 游产业各 自的特点和趋势 , 以 中原经济 区中河南省南 阳市为例 , 讨论 中原经济 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 和发展 。
关键词 : 中原 ; 经济 区; 文化 产业 中图分类号 : F 5 9 2 .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0 8 — 0 0 7 4 — 0 3
域特点做好文化旅游 的发展工作 。 本文试 图以 中原经济 区中
的河 南省南 阳市 为例 讨论 中原经济 区旅游产业 和文化 产业 的耦合发展 。
一
创新 区 , 要挖掘 中原历史文化资 源 , 加强文 化遗产保护传统 ,
提升全球华人 根亲 文化影 响力 , 培育 具有 中原 风貌 、 中国特 色、 时代特征 和国际影响力 的文 化品牌 。这为 中原 经济区 的 文化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 向。 在此背景下 , 中原地 区的文化等无形资产 已经成为 中原
2 0 0 7年 1 2月出版专著《 旅游 、 创 意与发展 》 。 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于 2 0 0 4年 建立 了创 意城 市网络 , 且2 0 0 6年给 出了 “ 创 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作者:曹志刚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5期摘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方式的转换,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信息社会全方位的转换过程。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那么,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关键词:中原文化;商丘文化;东部战略支撑;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59-02《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河南乃至商丘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同步或率先发展,要有与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的改革相配套才可以实现。
本文主要述及中原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特点,商丘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依存关系,文化资源在助推我市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功能定位。
一、中原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特点(一)中原文化内涵。
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
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的特性,更宜被视为一种地域文化。
(二)中原文化主要内容。
中原文化包含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十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三)中原文化的特点。
它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周边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特色的文化内容,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核心性、丰富性、散播性等主要特征。
本文述及的中原文化是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巧实力而言的,其主旨在于通过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二、商丘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依存关系中原文化璀璨瑰丽,体现在商丘的部分更为突出。
如商业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思想文化、圣贤文化、诗文文化、英雄文化等等。
(一)商丘文化的历史沿革。
商丘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许多伟大人物在商丘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是中国最早的帝王,曾在商丘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并和这里的人们一起创造了古老的文明。
此后,春秋宋国,汉代梁国皆在此建都。
数千年来,商丘一直是国都和州、郡、府所在地,为中州重镇。
曾名亳、商丘、睢阳、宋州、宋城、应天、南京、归德等。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许多璨若星辰的人物,或诞生在商丘或与商丘这块土地密切相关。
相土、王亥分别驯服国马、牛,发明了马车、牛车,并开始了物品的交易。
杜康在虞城当庖正时发明了酒。
伊尹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宰相并发明了中药煎服和烹饪技术。
仓颉发明了汉字。
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和文哲大师庄子用他们不朽的哲思启迪着后人。
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里,商丘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
此外,千百年来,商丘还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在此创作、会友、教学,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千古佳话。
商丘不仅名人辈出、群星璀璨。
文物古迹也数不胜数,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最早的观星台—火神台、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明清才子侯方域故居—壮悔堂、八关斋、拥有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四神云气图》的商丘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区柿园墓等等。
(二)商丘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依存关系。
商丘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讲,仅从商业文化和姓氏文化在商丘的源流即可得到佐证。
就商业文化而言: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
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而王亥就是商丘萌发最早的商业意识,商丘不愧为“三商之源”的美誉。
就姓氏文化而言: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
商丘也是中华姓氏和姓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余姓氏的“根”在商丘,在汉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竟占59个。
在《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
三、商丘市文化资源在助推我市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功能定位(一)商丘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功能定位。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与9月底由温家宝总理签发,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是上升为国家战略。
《指导意见》中共有有5处提到商丘,分别是:“支持驻马店、周口、商丘、濮阳等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郑州、商丘、驻马店等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提升洛阳、安阳、商丘、南阳、信阳、三门峡、漯河、新乡等地区性交通枢纽,形成与郑州联动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统筹研究洛阳、南阳、商丘、明港以及豫东北、鲁山机场建设,支持发展通用航空,适时试点开放低空空域”;“建设洛阳、安阳、商丘、濮阳、信阳、南阳等区域物流枢纽”。
商丘市委市政府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重要精神,明确了商丘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努力成为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为加快崛起实现振兴而努力奋斗。
具体而言,就是奋力打造“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即把商丘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新兴工业基地,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商丘市文化资源的现状。
商丘作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特色鲜明。
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形成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浓郁的特色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和以深厚历史文化为支撑的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景区,充分显示了商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魅力。
1、文化遗产深沉厚重。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商丘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给商丘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
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孔子还乡祠、庄周陵园等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此外,还有以清代全国四大寺院之一的白云寺,颜真卿真迹《八关斋会报德记》碑刻,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纪念孔老夫子的文雅台,有爱情悲剧的青陵台,有道家大师庄子墓,有风景如画的三陵台,有闻名中外的芒山汉墓群、有纪念巾帼英雄的木兰词,有颜真卿手书的神品八关斋,有中原四大名刹之一的白云寺,有范仲淹读书的应天书院,有明清黄河大堤“水上长城”,有天下奇观“八卦城”,有侯方域故居壮悔堂,这里还有举世闻名的梁园遗址,有木瓜园奇观,有西陂别墅,有南园风光,有申甘林带,有风景迷人的黄河故道;这里有两千余年的梁园古木,有张飞、赵匡胤的拴马树……这些古迹,星罗棋布在商丘大地,向世人显示着商丘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构成了丰富的文史景观。
调查结果显示,在现有的近300处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部分得到妥善的保护,有143处文物古迹得到合理的利用,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场所和旅游景点向观众开放,占总数的48%。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均辟为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省级文物保单位39 处,有26 处对外开放;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有110处得到合理利用。
自然遗产雄伟壮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河故道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刘老根生态休闲农庄、隋唐大运河故道、白云游乐园、睢县北湖公园、永城隋堤,另外,商丘已形成规模的还有虞城伊尹墓园景区、夏邑县孔子还乡祠景区、宁陵县万亩梨园景区、睢阳区微子祠景区、民权县庄子故里景区、梁园区三陵台景区、永城市夫子庙景区等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3、非物质文化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化在此都有丰厚的积淀,有许多在别处看不到的文化现象,在商丘还有保留,并形成一种商丘所独有的、独特的"本土文化"。
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体现,商丘的庙会文化、戏曲文化、民间舞蹈、民间工艺、饮食文化超越时空,仍然显示着诱人的魅力。
(三)商丘市文化资源在助推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中的功能定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在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加快崛起实现振兴的征程中,不仅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而且要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传承和丰富地方文化内涵,不断发掘和培育地域文化亮点,经营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为此要坚持五个原则,即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并重;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特色一体;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互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
(四)几点建议。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平台。
没有“硬实力”的物质保障,“软实力”就没有根基,没有“软实力”这个平台,“硬实力”也会受到限制。
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以人为本。
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以文化养智、养德、养神、养气,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文化素养,可以为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作用在凝聚人心。
必须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加强文化建设,把亿万人民的注意力聚焦到中原崛起上来,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重点在把握规律。
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标准,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商丘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深入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