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地质学就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就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与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就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 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 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与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就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2、举例说明什么就是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与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与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人为剥蚀地质作用;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3、如何解决人地关系危机?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1、解释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等概念

土壤:土壤就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包括矿物质(占土壤固体总量的90%以上)、有机质(1-10%)、水分(土壤溶液)与空气。功能:①自然资源; ②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

☐土地就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就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属性:面积;质量

●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关系:土壤就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被利用的土地为土地资源。

☐2、土地环境问题有哪些?(可以举出例子)

如草场退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与土壤板结、土地污染与耕地减少等。

☐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水土流失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与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与再堆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面积大;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3、土壤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与“工程措施、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统筹兼顾”

的原则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与地方工程建设;

◆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

☐4、沙质荒漠化及防治措施

土地沙质荒漠化就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与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的沙漠环境向外围前进扩展的过程。简言之,沙漠化就就是沙漠的形成与扩张阶段。

沙质荒漠化就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就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人为活动:包括过渡放牧(28、3%)、垦殖(25、4%) 、采樵(31、8%)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9%)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5、5%)等加速荒漠化进程。

防治: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与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5、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

☐土壤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受到伤害的现象。

盐渍化就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就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成为次盐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中国西北地区:①含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 ②盐分被水带入湖泊与洼地,渗入地下,随毛细作用上升地表;

沿海地带: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

平原地区: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

影响因素:干旱气候就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地形地貌也影响盐渍化程度。

人为因素:灌溉用水管理不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