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

合集下载

2014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复习题

2014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复习题

《海权论》的作者是:马汉一次大战的德国的盟友是:奥匈帝国、土耳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是:同盟国与轴心国防毒面具的原理是使用物理的或者化学的方法出去毒气,请问以下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防毒面具只能防几种特定的毒气狼牙山五壮士中谁是班长?马宝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斗?官渡之战下面哪个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长平之战中东地区可谓是战火不断,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摩擦频繁发生,并且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在1948年开始,请问其交战双方是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期有37个非洲国家独立,占战后非洲独立国家的:280%一次大战是贝尔格莱德是那国的首都?波斯尼亚生产原子弹用的核炸药,除了可以采用铀外还可以使用:钚2000年中国军方人士访问美国时,发现美军在海湾战争时海军陆战队人手一册的军事著作是:《孙子兵法》宋任穷上高小时,经常唱着什么歌上街游行?“修路歌”我国著名的十大元帅在被授与军衔时,年纪最大的是哪一个?朱德下列不是超音速轰炸机的为:图-95“熊”特拉法尔加海战纳尔逊乘的旗舰是:“胜利”号德国在一战初期是采取什么战略?弃东攻西成吉思汗首次西征的北路军统帅是:哲别、速不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其称呼也几经变更,其在哪一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1946年请问我国二炮部队的最高编制是什么?师认为“战略可分为国家战略、大战略、军事战略三个不同的层次”的战略理论家是:约翰·柯斯林洪水少将是我国军史上第一位授与将军军衔的外国人,请问他是哪国人?越南美国独立战争是从1775年到哪一年?1783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最早是哪本书记载的? 《三国志注》在谁的推荐下,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曾国藩马其顿在谁统治期间开始强大起来?腓力二世罗斯巴赫和鲁腾会战使谁得到振兴?普鲁士被希特勒誉为“德国海军的骄傲”的战列舰是:“俾斯麦”号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共军队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是:顾正红拿破仑在哪次战役中由一个普通军官一跃为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土伦战役要表示空袭紧急警报,则警报器的鸣响规律是:响6秒,停6秒“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这一观点出自那部军事著作?《制胜的科学》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0000步兵、12000骑兵和37头战象,开始了对哪里的远征?意大利《制胜的科学》的作者是:苏沃洛夫诸兵种协同作战始于一战期间的哪场战役?康布雷战役希特勒是哪国人奥地利《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诺曼底登陆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它有多种类型,沙林属于?神经性毒气以下哪艘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是大和级的?武藏号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守卫卢沟桥的是:国民党第29路军坎尼会战中迦太基军的领袖是:汉尼拨化学毒气战是开始于那一段时间?一次大战下列那个日本特产与蒙古相关:神风特攻队不列颠空战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纳粹德国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利使其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请问这个被放弃的计划称为什么计划?海狮计划要表示空袭紧急警报,则警报器的鸣响规律是:响6秒,停6秒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0000步兵、12000骑兵和37头战象,开始了对哪里的远征?意大利蒙古大军没有南征继续追击札兰丁,是因为:受不了印度酷热1931年九一八后,张学良被解除军职,改任什么职务?北平绥靖主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荣桓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的什么职务?党代表意大利的杜黑于1921年发表的那部著作中提出了“空军制胜论”?《制空权》战国中期的桂陵之战中,谁被打败只身逃回魏国?庞涓“8·13”抗战期间,率领500壮士守卫宝山,最后高喊:“弟兄们,杀敌报国的时候到了!”壮烈牺牲的营长是谁?姚子青下列不是超音速轰炸机的为:图-95“熊”英国历史学家格林费尔说:“这个人的主动精神,超人的英勇行为,都是海军史上古无前例的。

图解放军最恐怖的武器

图解放军最恐怖的武器

昨天实在闲的没事干,又重温了一遍。

重点看了好几遍里面的“没良心炮”,这玩意儿真霸气,一炮下去毛都不剩下,真狠啊!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时期的神器。

“没良心炮”实际上是对我军使用的炸药抛射筒和抛射炸药的一种称呼。

看《集结号》的观众,一定对影片里那个象大油桶一样,需要点导火线发射,爆炸效果惊天动地的奇怪武器印象深刻,那就是被称为“没良心炮”的炸药抛射筒。

这种邪恶的玩意都是解放军在战场上发明的,是种制造简单的土制武器,所以并没有啥制式名称。

对炸药抛射筒我军不同部队对其的称呼也不同,有称为“飞雷炮”和“飞雷筒”的,有称为“土飞机”的,还有称为“特大威力炮”和“炸药抛射筒”的。

如果再加上敌军给起的称呼,其名称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相比较之下,炸药抛射筒和迫击炮抛射炸药的称呼更科学一些。

这么多的名称中,反倒是对其又恨又怕的国民党军起的名称“没良心炮”知名得多。

没良心炮的发明“没良心炮”实际上是两种不一样的武器,即炸药抛射筒和迫击炮抛射炸药。

这两种武器均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对抗装备劣势而发明的土制武器。

炸药抛射筒研制成功则是在解放战争初期。

入侵晋南地区的胡宗南部到处修建暗堡对抗解放军。

当时我军却极度缺少重火力。

对当时在济南地区作战的4纵影响颇大。

1947年,4纵队工兵连集训。

集训中大家普遍认为,面对敌人的暗堡,我军直射火炮少,又很难命中,工兵爆破手很难接近,因此大家希望能有一种代替人工送炸药的武器。

当时的集训大队大队长——4纵一个工兵连连长聂佩彰最先提出了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

聂佩彰曾在张学良的东北军讲武堂工兵科学习过,是个工兵高手。

他根据迫击炮发射宣传弹和抛石坑抛射石头的原理,先是利用土坑进行实验。

土坑为梯形,底坡长1.2米,口宽1米,底宽0.8米,坑后壁厚1米左右。

试验几经周折,从用梯形土坑到用抛射筒抛送,从抛送地雷到抛送炸药包,从抛不远抛不准到能准确抛送300余米。

聂佩彰绘出图纸,以汽油桶的口径为炮的口径,请铁匠师傅制作抛射筒。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中国抗战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抵抗和反抗的时刻。

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事装备。

这些装备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和坚持战斗的勇气。

本文将对中国抗战期间使用的军事装备进行介绍。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主力军。

为了提升步兵的战斗力,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步兵武器。

其中最常见的是步枪,例如著名的“九四式”步枪,它是基于德国的Mauser M 98步枪而改进的。

这种步枪具有较长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为中国军队在远距离射击中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此外,还有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的使用,这些武器在近距离战斗中表现出色。

二、炮兵装备炮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重要力量,起着火力支援和制敌的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类步兵炮和火炮,其中包括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等。

这些炮兵装备在阻击日军和进行地面战斗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国军队熟练运用的榴弹炮,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和阵地,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装甲车辆虽然中国抗战期间的装甲车辆相对较少,但它们在战斗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

其中,华北局势紧张时引进的苏联T-26轻型坦克是中国军队最广泛使用的坦克之一。

尽管它的装甲相对较轻,但在抵御日本军队的进攻和发起战斗中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飞机中国抗战期间的空中战斗对中国军队的抵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尽管中国空军在装备和数量上与日本军队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中国军队仍然努力保卫自己的领空。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国产的I-15和I-16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此外,中国军队还使用了苏联的舰载机和轰炸机等。

五、海军装备中国抗战期间的海战对中国军队的胜利至关重要。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舰来保卫自己的海岸线。

其中包括驱逐舰、潜艇和巡逻舰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武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抗击外侮的壮举。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面对着日本军队的强大武器装备,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迎接战争的挑战,我们的军队不仅仅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勇气,还积极研发和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武器,以期能够在抗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步兵装备在战争中,步兵是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因此其装备和武器的先进性至关重要。

抗日战争中,中国步兵装备主要包括步枪、轻机枪、手榴弹等。

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国产的三八式步枪,它是中国军队在20世纪初引进并进行改良的一种武器。

除了步枪之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轻机枪,如日本的九九式轻机枪。

这种轻机枪射速快、火力强大,能有效地控制战场,使敌军望而生畏。

手榴弹也成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具有杀伤面积大、威力强的特点,使中国步兵在战场上能够有效地攻击和破坏敌军。

2. 炮兵装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炮兵装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炮兵是远程火力的代表,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援射击,为中国军队取得战场控制增加了把握。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包括加农炮、火箭炮、反坦克炮等。

其中,加农炮是主要的重型火炮,它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打击敌军阵地和火力点。

火箭炮则是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积极研发和运用的武器,它具有射程远、打击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摧毁敌军的集结区和后方设施。

反坦克炮则成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必备武器,它能够有效地对付日本坦克,保护我军步兵的生命安全。

3. 抗战特种装备除了常规的步兵和炮兵装备外,中国军队还积极研发和使用一些特种装备,以提高战斗效能和保障士兵的生命安全。

例如,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广泛使用了地雷和爆炸物,用来炸毁敌军的设施和装备。

地雷是一种潜伏于地下的爆炸装置,可以通过触发装置来引爆,给敌军造成重大伤亡和杀伤。

爆炸物则是一种用于爆炸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引信的引爆来实现,对敌军设施和装备造成重大破坏。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身管火炮主要依赖于进口,这也导致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身管火炮型号杂驳且不好分辨。

今天就大致介绍一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各种身管火炮及其大致情况,以作科普。

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从德国原装进口的20倍径75毫米山炮,前后总共进口了132门,编成2个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该炮先后参加了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战前期的几乎所有大战,是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身管火炮。

正在作战的M1930 L/20型75毫米山炮该炮的外形十分好辨认,就是其炮盾的上部和下部是弯曲的,作用是防止流弹和弹片打到炮盾上跳弹后,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该炮的上下炮盾都是弯曲的该炮在抗战中对标的是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其最大射程比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多出了1公里左右,是少有的在质量上对日军火炮有质量优势的火炮。

而且,该炮使用的75毫米山炮炮弹当时中国能够自行生产,因此在抗战前期是中国军队师属及一下作战单位的主要身管火炮。

克虏伯1903型L/29型75毫米野战炮这款克虏伯野战炮属于克虏伯开发的一种基本型的75毫米野战炮,主要面对的是当时装备了各种杂牌75毫米火炮的用户,在经过简单的改装之后,就能够使用其他杂牌75毫米野战炮的炮弹,因此十分受到中国等火炮装备型号较多国家的欢迎。

这是一款能简单改装的基本型75毫米炮该炮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清政府时期的新军就已经编列和使用该款野战炮。

当时清政府新军一个师拥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8门75毫米山炮,这种规格的火炮装备标准,在整个抗战中除了后期中国驻印军之外,都没有中国军队达到或者超越。

正在进行转移的1903型75毫米野战炮该炮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队来说,虽然最大射程只有8公里,但是其重量只有950公斤,能够在简单的分解之后由人力或者畜力进行转移。

抗日战 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有哪些

抗日战 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保卫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武器来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些武器虽然在性能和装备规模上与日军存在差距,但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贡献了力量。

首先要提到的是步枪。

中正式步枪是当时中国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

它仿制自德国毛瑟步枪,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还有汉阳造步枪,虽然在性能上相对落后,但因其产量较大,在抗战中也被广泛使用。

轻机枪方面,捷克式轻机枪是一款备受青睐的武器。

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精度高的特点。

在战斗中,能够提供较为持续的火力支援。

重机枪则以马克沁重机枪为代表。

这款武器具有强大的火力,能够有效地压制敌人的进攻。

但由于其重量较大,机动性相对较差。

手榴弹也是中国军民常用的武器之一。

例如,巩式手榴弹,在近战中能给敌人造成较大的杀伤。

迫击炮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具有轻便灵活、易于操作的特点,能够对敌人的阵地和工事进行有效的打击。

除了以上这些枪械和火炮类武器,大刀在抗战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尤其是在近战和夜战中,中国军人挥舞着大刀,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火炮方面,山炮和野炮是中国军队拥有的为数不多的重武器。

尽管数量有限,但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它们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来说,武器装备更为匮乏。

他们往往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或者自制一些简单的武器,如土枪、土炮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充分发挥了智慧和创造力,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武器进行战斗。

同时,也通过不断的战斗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提高了武器的使用效能。

虽然我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中国军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些在战争中使用过的武器,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敌、捍卫尊严的象征,它们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次鲜为人知的“空炮计”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次鲜为人知的“空炮计”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次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9期1944年的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东战场上演了一出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仅靠一门没了炮弹的92式步兵炮,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就“攻”下敌人一处坚固的据点,书写了一段抗日传奇故事。

虎口夺炮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鲁西采取铁壁合围的“蚕食”政策,设立了众多炮楼。

这些碉堡和炮楼,遥相呼应,如一颗颗钉子钉入八路军鲁西军区根据地。

日军驻在鲁西郓城县的是32师团的1个大队,约400余人,另有郓城县伪县长兼警备大队长刘本功的伪军5000余人。

驻郓城日军配有1门92式步兵炮,为德国所造,且日军在山东全境仅有3门这种德国造的大炮。

它威力巨大,是当时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武器,几乎能包干步兵需要的所有火力支援种类。

该炮一直被日军用来轰击八路军的防御工事,鲁西抗日军民没少吃它的苦头。

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同时伺机夺取这门大炮,1940年底,八路军115师教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决定用围点打援的方法,以一部兵力围攻郓城西北的日伪侯集据点,主力则在侯集至郓城间的潘溪渡一带设伏,诱歼郓城的出援之敌。

指战员们一听说要伏击打援,夺日军的大炮,都摩拳擦掌,纷纷向团部请战,要求担负突击和夺炮任务。

1941年1月7日夜,教3旅第7团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隐蔽开进预伏地区。

午夜时分,鲁西军区特务营首先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但围而佯攻,攻而不取。

侯集之敌恐慌万状,拼命向郓城告急求援。

8日上午,郓城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携92式步兵炮出城救援。

但日军狡猾得很,进至潘溪渡附近的碱场店时,就停下来,假装喝水、休息,派出小股骑兵和便衣特务到碱场店村内搜索,察看埋伏。

但八路军早已料到,按兵不动。

日军确信无埋伏后,继续前进。

13时许,伪军已进入伏击区,日军主力也大部进村,炮兵尚在村外。

就在此时,日军指挥官从望远镜中察觉有埋伏,立即掉头回窜。

人民军工自制军事装备的传奇故事

人民军工自制军事装备的传奇故事

命 中 率 不 高, 特 别 是 炮 膛 内 残 渣 较
多,发射几天后,弹体就不能进膛,
影 响 继 续 发 射。 当 时 前 线 炮 手 编 制
了一套顺口溜说:“八二炮真奇妙,
打 不 响 往 外 倒, 倒 不 好, 连 人 带 炮
全报销”。 1943 年秋的一天,新四军军工
处长李仲麟拿着两个乒乓球来到装 弹 班, 指 着 手 中 的 乒 乓 球 说:“ 这 玩 意 儿 的 原 料 是 硝 化 纤 维, 估 计 可 以 代 替 无 烟 药, 你 们 试 试 看 ”。 大 家 很 受 启 发, 你 一 言 我 一 语 地 议 论 开了:用乒乓球做发射药包好是好,
产的六 O 和八二迫击炮弹,除了弹 体 尾 管 使 用 黑 火 药 外, 其 发 射 药 包 几 乎 都 是 废 电 影 片 子 制 成 的。 前 线 的迫击炮手使用后又编了一套顺口 溜:“ 新 式 药 包 呱 呱 叫, 连 续 发 射 效 率 高, 又 安 全 又 可 靠, 命 中 目 标 效率高,炸得敌人哇哇叫”。
又无制造过手摇发电机的人才,厂 了一位曾在哈工大化学系任教的日 间,就把包括难度最大的 15 大学学过化 发电机在内的电台研制成功并批量
计,他把懂电器的二分厂厂长刘坚 学的杨维哲同志,并组织化验室全 投产。这种电台可以在 2000 公里以
同志和懂机械设计的日本技师冈元 体同志参加攻关。周厂长亲自查阅 内保持通讯,它的成功是人民军工
铝材熔化后铸成的。制造收、发报 成了批量生产的关键。电讯器材厂 10 万多支,还有一大批信号弹。这
机零部件和信号弹壳用的薄铜板是 建厂时,只有少量通用机床,而要 些通讯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用废炮弹壳加工的。为了减轻手摇 生产手摇发电机等电讯器材和信号 在解放战争和后来进行的抗美援朝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李文斯抛射炮的炮身、底座、抛射药与炮弹李文斯抛射炮因其发明者而得名,最早是在一战期间由英国的李文斯上尉研制出来。

从1916年开始到3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各国列强最主要的化学战武器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装备过中国第一支化学战部队,并且参加了“八·一三”抗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过一定贡献。

本文所要介绍的正是这一段近乎湮没的历史。

一1916年初,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组建了一个特种连来研究喷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即著名的“Z”连。

其指挥官是土木工程师出身的威廉·霍华德·李文斯上尉,当时他正致力于研制各种燃烧武器。

当时的喷火器还不是二战中那种小型便携型号,相当庞大和笨重,最大的一种要近14米长的战壕才能够展开,射程也不远,士兵们不得不冒着极大危险爬过战壕把大油罐拖到最前沿。

李文斯受德军用铁制通气管改造成简易臼炮的启发,制作了一个简陋的类似“掷雷器”的武器,用底径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仑油桶焊接成身管,弹丸则是用3加仑油桶改制成的,试射时这个装满易燃油料的弹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码),着地引爆后把燃烧着的油料撒布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效果超过了当时的喷火器。

埋设在协约国与同盟国战线中间无人地带的李文斯抛射炮通过对不同的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的试验,李文斯上尉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个试验品发展成实用的杀伤性武器。

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7月25日,尽管只有三分之二的抛射炮得以按计划发射,但三个预定目标一枪未发便全被摧毁,实战效果令人满意。

李文斯从工厂订制了专用的炮管和抛射炮弹,并不断加以改进,不久即达到320米的射程。

1917年4月发射药和点火电路再次得到改进,使射程进一步增加到1189米。

所有皇家工兵部队特种连都接受了使用这种武器的训练。

1917年4月4日阿拉斯战役中李文斯抛射炮被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一次齐射便把2340枚毒气弹投到德军阵地内,释放出近20吨光气,使德军伤亡惨重。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

老萨谈杀倭第一利器--抗战中的国军两大迫击炮(抗战重武器系列)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严格意义上说,今天说到的这种武器并不算重武器,不过在抗战的国军手中,却真是一件重武器。

老萨在这本书里面说了很多的炮,包括20毫米机关炮,37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山炮,75毫米野炮,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美制105榴弹炮,威力无穷的德制sFH 18 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不过,老萨可以这么说,以上任何一种火炮都没有今天要说到的火炮作用更大,它是抗战中国军绝对的炮兵火力支柱,杀伤了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日军!它就是中国产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什么是迫击炮?现代的迫击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射角很大的火炮,射角可达45°到85°,一般由炮身、炮架、座板、瞄准具四大件组成。

迫击炮的炮弹由炮口装填,依靠炮弹自身的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撞针而使底火发火,点燃发射药将迫击炮弹推出炮口。

炮弹飞出炮管以后,做抛物线运动,由引信引爆迫击炮弹里面的炸药,造成大量的弹片和高压,以杀伤爆炸点周边的敌人。

该炮以座板直接承受后座力,发射的炮弹是带尾翼的,以提高炮弹飞行的稳定性,增加精度和射程。

因为大部分迫击炮都是用于近距离的火力支援,由此得名“迫击”,也就是迫近炮击的意思。

--------------------------现代迫击炮的结构!迫击炮的历史迫击炮的祖先是臼炮。

臼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弹丸威力大,主要用于破坏坚固工事。

因为它的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捣米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

臼炮最初出现于中国的13世纪,也就是元朝时期,是一种发射石弹的火炮。

到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很多臼炮诞生,比如明朝洪武十年(1377)铸造的轰城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米,两侧有耳轴。

另外比较出名的就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青铜炮。

与此同时,西方也在使用臼炮。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李文斯抛射炮的炮身、底座、抛射药与炮弹李文斯抛射炮因其发明者而得名,最早是在一战期间由英国的李文斯上尉研制出来。

从1916年开始到3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各国列强最主要的化学战武器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装备过中国第一支化学战部队,并且参加了“八·一三”抗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过一定贡献。

本文所要介绍的正是这一段近乎湮没的历史。

一1916年初,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组建了一个特种连来研究喷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即著名的“Z”连。

其指挥官是土木工程师出身的威廉·霍华德·李文斯上尉,当时他正致力于研制各种燃烧武器。

当时的喷火器还不是二战中那种小型便携型号,相当庞大和笨重,最大的一种要近14米长的战壕才能够展开,射程也不远,士兵们不得不冒着极大危险爬过战壕把大油罐拖到最前沿。

李文斯受德军用铁制通气管改造成简易臼炮的启发,制作了一个简陋的类似“掷雷器”的武器,用底径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仑油桶焊接成身管,弹丸则是用3加仑油桶改制成的,试射时这个装满易燃油料的弹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码),着地引爆后把燃烧着的油料撒布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效果超过了当时的喷火器。

埋设在协约国与同盟国战线中间无人地带的李文斯抛射炮通过对不同的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的试验,李文斯上尉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个试验品发展成实用的杀伤性武器。

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7月25日,尽管只有三分之二的抛射炮得以按计划发射,但三个预定目标一枪未发便全被摧毁,实战效果令人满意。

李文斯从工厂订制了专用的炮管和抛射炮弹,并不断加以改进,不久即达到320米的射程。

1917年4月发射药和点火电路再次得到改进,使射程进一步增加到1189米。

所有皇家工兵部队特种连都接受了使用这种武器的训练。

1917年4月4日阿拉斯战役中李文斯抛射炮被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一次齐射便把2340枚毒气弹投到德军阵地内,释放出近20吨光气,使德军伤亡惨重。

朱德总司令最喜爱的望远镜

朱德总司令最喜爱的望远镜

党史文苑》1958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期间,朱德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望远镜捐赠给了军事博物馆。

望远镜与手枪一样是军事指挥员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指挥员们亲切地称它为“千里眼”。

在战争年代,得到一具好的望远镜必定会视如珍宝。

1935年8月,正值红军长征到了人迹罕至的草地。

一天,李井泉来到朱德总司令身旁,将自己喜爱的一具小巧的望远镜送给了他。

这具望远镜的体积只有10.2立方厘米,放大倍数为8倍,德国蔡司牌。

朱德总司令得到这具望远镜后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并格外珍惜。

总司令还常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夸耀这具望远镜呢!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潘开文回忆说:“朱总司令为这具望远镜总结了几条优点:一是体积小重量轻,二是倍数大,三是行军打仗携带方便。

”这以后,朱总司令不论是外出还是行军作战,总要把这“千里眼”带在身上,真是爱不释手。

抗日战争时期,朱总司令就是用这具望远镜观察地形,尔后制定作战方案,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打破了日军与伪顽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围攻”。

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向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倒退”的口号,对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和军事进攻予以坚决还击。

朱总司令在太行前线亲自指挥军民英勇战斗,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以后,朱总司令又有了一具新的望远镜。

这具小望远镜就由参谋潘开文拿到作战室去使用了。

这年的5月,朱德总司令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经河南洛阳准备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但是,当他们一行人走到西安时,得知日军正调动2万余人的兵力大举进攻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向陕甘宁边区逼近。

为了打退敌人的围攻,中央决定朱德总司令中途返回延安。

在返回延安的途中,朱总司令抵达了河南济源县,夜宿在济源县的刘坪。

这里已是太行山的南端尽头,又是黄河边。

第二天朱总司令就要离开这座血战三年的山脉了。

天刚麻麻亮,朱总司令登上山顶。

抗日战 争中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抗日战 争中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科技发明有哪些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还在科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和创新。

这些科技成果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能显得简陋,但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

在战争中,及时、准确的情报传递至关重要。

无线电通讯设备使得前线与后方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迅速传达作战指令和情报信息。

当时的无线电设备虽然体积较大、性能有限,但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其通讯距离和稳定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中颇具特色的一种作战方式,而地雷的制造和改进也是一项重要的科技发明。

最初的地雷结构简单,主要是利用火药和简单的触发装置。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地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有了拉发地雷、压发地雷、定时地雷等。

同时,地雷的威力和隐蔽性也不断增强。

例如,通过巧妙的伪装,将地雷隐藏在道路、田野等地,给日军的行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在武器装备方面,虽然中国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日军,但仍然进行了一些自主的研发和改进。

例如,对步枪进行改造,增加射程和精度;自行制造手榴弹,提高其爆炸威力和可靠性。

还有一些地方武装利用土办法制造土炮,虽然威力不如正规火炮,但在特定的战斗中也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医疗领域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由于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伤员,医疗救治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药品方面,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尝试利用本土的草药资源,研制出了一些简单有效的药品和治疗方法。

例如,用中草药制作的止血药、消炎药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短缺的问题。

同时,简易的医疗器具如担架、绷带等也得到了改进和普及,提高了伤员的运输和救治效率。

在交通运输方面,为了应对日军的封锁和破坏,中国人民发明了一些特殊的运输工具和方法。

比如,在山区利用索道运输物资,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

还有一些地方利用竹筒做成管道,用于输送燃油等物资,避免了被日军发现和破坏。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有哪些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还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在军事装备领域,虽然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但仍然努力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

例如,对于枪支的制造和改良,一些兵工厂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了枪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中,仿制和改进的步枪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手榴弹的制造也取得了进展。

通过简化工艺和优化材料,生产出了大量易于使用、威力尚可的手榴弹,为近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支持。

通信技术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通信设备方面进行了创新。

通过改进无线电收发报机,提高了通信的稳定性和距离,使得前线与后方能够保持较为有效的联络。

同时,利用简易的有线电话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内部的通信,为指挥作战提供了便利。

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不可忽视。

在药品短缺的情况下,中国的医药工作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尝试用本土的草药和材料来替代进口药品。

一些自制的消炎药品和止血药剂,在救治伤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对于战场急救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如简易的止血包扎方法、骨折固定技术等,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

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日军的封锁和破坏,交通运输面临巨大困难。

为了保障物资的运输,中国人民想出了各种办法。

比如,在铁路运输中,发明了一些巧妙的伪装和躲避敌军侦查的方法。

对于公路运输,改进了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技术,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同时,利用民间的畜力和人力运输工具,如马车、牛车和独轮车等,形成了独特的运输网络。

农业生产的创新对于支持长期抗战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战争期间,农田遭到破坏,劳动力短缺。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推广了新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

例如,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增加土地的肥力;选育适合当地环境的高产作物品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此外,发展了一些简易的灌溉和施肥方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障了粮食的供应。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科技发明有哪些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科技发明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科技发明有哪些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还在科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但仍有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应运而生。

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那个信息传递至关重要的时期,无线电通讯让前线与后方能够及时沟通,实现了战略部署和战术指挥的高效传达。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设备,提高了通讯的稳定性和保密性,使得日军难以截获和破解我方的重要情报。

火药和炸药的研发与改进也是一项重要成果。

为了增强武器的威力,我国的科研人员努力研究新型的火药配方,提高了爆炸的威力和杀伤力。

在炸药方面,通过创新工艺和材料,制造出了更便于携带和使用的炸药包、手榴弹等武器,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疗领域也有不少突破。

在战场上,伤员的救治至关重要。

简易的手术器械和药品的研发,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比如,自制的止血绷带、消毒药水等,虽然简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军工生产方面,土法制造枪炮成为了一大特色。

虽然这些武器在精度和性能上可能无法与日军的先进装备相比,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方武器装备的不足。

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手工打造和改造,制造出了步枪、机枪等武器,为抗击日军提供了一定的火力支持。

交通运输工具的创新也不容忽视。

为了在复杂的地形中快速运输物资和人员,发明了一些特殊的车辆和船只。

例如,经过改装的马车和牛车,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运输大量的物资;还有一些简易的木船,在江河湖泊中为部队的行动提供了便利。

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了军民的粮食供应。

同时,研发了一些简单的农业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在战争时期能够维持基本的农业生产。

防空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成就。

通过观察哨、警报器等简单设备的组合,提前预警日军的空袭,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抗日战 争期间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突破

抗日战 争期间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突破

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突破抗日战争期间,尽管面临着极端艰难的环境和巨大的压力,但我国在科技领域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军事科技方面,兵工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升。

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大多依赖进口。

然而,在战争的逼迫下,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武器。

例如,手榴弹的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产量大幅提高,成为了抗日战士们常用的武器之一。

地雷的制造和使用也逐渐普及,给日军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此外,迫击炮的制造技术也有所突破,虽然与先进国家的同类武器相比还有差距,但在当时已经为抗日武装提供了一定的火力支援。

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尽管当时的通信设备简陋,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使得无线电通信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建立无线电通信网络,抗日部队之间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情报和指挥作战,增强了协同作战的能力。

医疗科技方面的突破同样意义重大。

在战争中,伤病员众多,医疗条件艰苦。

我国的医学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探索和创新医疗技术。

例如,在伤口处理和抗感染方面,找到了一些适合当时条件的方法和药物。

简易的手术器械和医疗设备被发明和制造出来,使得更多的伤病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保障军民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

在战争期间,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困难。

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和加强农田管理,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例如,推广了一些耐旱、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采用了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钢铁、化工等领域,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相比,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还是生产出了一些急需的物资和材料。

例如,生产出了一定数量的钢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化工产品的生产也满足了一部分战争的需求。

抗日战 争中的军 事科技创新有哪些

抗日战 争中的军 事科技创新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科技创新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抗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力量不仅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还在军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地雷战是抗日战争中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战术手段。

地雷作为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武器,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军民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材料制造地雷,如石头、陶瓷、铁等,并根据战场环境和日军的行动特点,发明了多种类型的地雷,如拉发地雷、绊发地雷、子母雷等。

这些地雷在道路、桥梁、山口等关键地点设置,给日军的行军和补给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杀伤。

地雷战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还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斗争形式。

其次,地道战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项重要军事创新。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抗日军民充分发挥智慧,在地下挖掘地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下防御和作战网络。

地道内部设有指挥所、休息室、武器库、陷阱等设施,既能用于隐蔽和保护自己,又能出其不意地对日军发动攻击。

地道战的出现,使抗日军民在与日军的斗争中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扫荡和进攻。

同时,地道战也促进了军民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团结,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的生动体现。

在武器装备方面,抗日军民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

例如,自制土枪土炮。

虽然这些武器在性能和精度上无法与日军的先进武器相比,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抗日武装武器装备的不足。

抗日军民通过对缴获的日军武器进行研究和仿制,提高了自身的武器制造能力。

此外,还对一些传统武器进行了改良,如将长矛、大刀等武器进行加工,使其更加锋利和实用。

通信技术的创新在抗日战争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日军的封锁和干扰,抗日军民的通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为了保障通信的畅通,抗日军民发明了多种独特的通信方式,如鸡毛信、消息树等。

鸡毛信是将紧急情报藏在鸡毛中,通过秘密渠道传递;消息树则是在村口或高处设立的标志物,通过放倒或竖起消息树来传递敌情。

【名人故事】百团大战使用“辣椒炮弹”_650字

【名人故事】百团大战使用“辣椒炮弹”_650字

【名人故事】百团大战使用“辣椒炮弹”_650字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国共合作也面临巨大的危机。

在这个时候,四川农民出身的将领、著名的游击队长白崇禧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员,开始率领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

他的百团大战,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百团大战中,白崇禧率领的游击队士兵们经常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然而,由于装备和武器不足,游击队员们的战斗并不占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白崇禧开始尝试利用农民的智慧和本领来提高游击队员们的作战能力。

农民最具有的特点也是最为可贵的,就是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在四川,一种名为花椒的香料被广泛使用,被称为四川的“国宝”。

白崇禧想到,如果将花椒制成炮弹,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他命令士兵们将花椒借鉴装进炮弹里,制成“辣椒炮弹”。

在野战中,白崇禧的游击队用“辣椒炮弹”袭击了日军,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日军被呛得“眼鼻喉刺痛,不堪忍受”,逃之夭夭。

从此,“辣椒炮弹”成为白崇禧游击队的重要武器,被广泛使用。

据说,白崇禧为此曾收到毛泽东的赞扬,并为“辣椒炮弹”出具了技术说明。

百团大战期间,白崇禧的游击队战功卓著。

他们先后攻占了东泸、西渠等30多座县城,歼灭了不少日军。

在这个过程中,“辣椒炮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技巧,但它却极大地降低了游击队员们的伤亡率,让他们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游击队员们用其自己的判断力,在局限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

白崇禧将农民的智慧和勇气注入到了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实践和创新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中,“辣椒炮弹”为中国军队的战术创新做出了贡献,为巩固和壮大中国军队内部的团结与协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在今天中国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辣椒炮弹”也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

民国特种部队之化学兵

民国特种部队之化学兵

民国特种部队之化学兵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20年第24期文/陈名海在民国特种部队序列里,竟然拥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化学兵。

这支特种部队在与南造云子等日本间谍斗争中建立和成长,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却也极大地震慑了日军,消耗了其大量军力。

遗憾的是,这支部队以及创始人李忍涛的事迹,鲜有人知。

艰难降生化学武器技术门槛低,又极具实战价值,威力仅次于核武器,有“穷人的原子弹”之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首次被用于战场,导致成千上万人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化学家战争”。

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领导人集体倡议,要求加强遏制和限制使用这种恐怖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尽管如此,很多国家仍然阳奉阴违,暗中发展化学武器。

当时的中国没有这样做,原因是太贫穷落后,科技水平也不支持。

李忍涛出身富裕家庭,聪明好学,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又去诞生过巴顿、孙立人等多位名将的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

1929年,他又到德国陆军参谋大学攻读化学兵器专业。

为了保家卫国,他特意选择了这一冷门专业。

读书期间,李忍涛得知日本正在悄悄研制化学武器的消息,更感忧虑。

留学期间,他受到了同在德国的“伯乐”——桂永清和俞大维的赞赏,为以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李忍涛学成回国,去找时任兵工署署长俞大维。

俞不想埋没人才,就向军政部长何应钦推荐了李忍涛。

曾留学日本的何应钦视野开阔,见识相对比其他政要高。

他想让李忍涛开拓事业,将之引荐给蒋介石。

蒋听后,大感兴趣地说道:“我国防化(学武器)部队还未起步,这副重担正需要你这有志之士去挑起来。

”蒋介石安排李忍涛先去军校任职,为军官们普及这个专业。

临别之际,蒋介石赠他五百大洋,让他安家。

此时李忍涛春风得意马蹄疾。

他到了军校后,发现在德国认识的“伯乐”桂永清担任军官培训班和高等教育班主任。

桂永清大喜,任命他为副主任,而且经常往高层推荐。

不久以后,蒋介石任命李忍涛为留德预备班上校主任。

武器的秘密-第3章

武器的秘密-第3章

第3章机枪的分类轻机枪轻机枪主要目的是为步兵单位提供500米内的火力支援,装有两脚架,并可由单兵携带作战。

一个步兵班中一般配备一至两挺。

供弹方式有弹匣、弹鼓或弹链,弹药一般与步兵班中的步枪共通。

亦有些国家采用重枪管的自动步枪作为轻机枪,例如英国的L86A1轻机枪,因其重量较轻,可采用卧射、跪射、立射或挟枪扫射的射击方式。

通用机枪通用机枪由纳粹德国发明,兼备轻机枪的便携性与中型机枪的持续火力。

由于采用弹链供弹(部分型号可弹链/弹匣两用),连续射击能力比早期轻机枪为高;部分型号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以保持连续射击能力。

一般装备到连一级以作为步兵连的火力支援。

多数以两人制组成机枪小组,可以提供1200米内的火力支援,亦可以作为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小型船艇的辅助武器。

重机枪重机枪装有重型固定脚架,现代口径一般达到12.7毫米,部分型号为14.5毫米,又称大口径机枪。

重机枪一般装备到营一级,主要射击2000米以内的火力点、薄装甲防护的目标和车辆。

可以分解搬运。

一般为2人制或3人制组成机枪小组。

改装高射专用脚架后可以射击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称为防空机枪。

部分型号为了达到提高连续射击能力,可以改装为2联装、4联装等形式。

著名机枪加特林机枪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先进得多的加特林手摇机枪。

它是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的杰作。

他把6-10根枪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

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

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

加特林机枪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

加特林机枪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

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

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枪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索性把它称为“大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一三”抗战中的秘密武器—李文斯抛射炮李文斯抛射炮的炮身、底座、抛射药与炮弹李文斯抛射炮因其发明者而得名,最早是在一战期间由英国的李文斯上尉研制出来。

从1916年开始到3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各国列强最主要的化学战武器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装备过中国第一支化学战部队,并且参加了“八·一三”抗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过一定贡献。

本文所要介绍的正是这一段近乎湮没的历史。

一1916年初,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组建了一个特种连来研究喷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即著名的“Z”连。

其指挥官是土木工程师出身的威廉·霍华德·李文斯上尉,当时他正致力于研制各种燃烧武器。

当时的喷火器还不是二战中那种小型便携型号,相当庞大和笨重,最大的一种要近14米长的战壕才能够展开,射程也不远,士兵们不得不冒着极大危险爬过战壕把大油罐拖到最前沿。

李文斯受德军用铁制通气管改造成简易臼炮的启发,制作了一个简陋的类似“掷雷器”的武器,用底径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仑油桶焊接成身管,弹丸则是用3加仑油桶改制成的,试射时这个装满易燃油料的弹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码),着地引爆后把燃烧着的油料撒布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效果超过了当时的喷火器。

埋设在协约国与同盟国战线中间无人地带的李文斯抛射炮通过对不同的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的试验,李文斯上尉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个试验品发展成实用的杀伤性武器。

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7月25日,尽管只有三分之二的抛射炮得以按计划发射,但三个预定目标一枪未发便全被摧毁,实战效果令人满意。

李文斯从工厂订制了专用的炮管和抛射炮弹,并不断加以改进,不久即达到320米的射程。

1917年4月发射药和点火电路再次得到改进,使射程进一步增加到1189米。

所有皇家工兵部队特种连都接受了使用这种武器的训练。

1917年4月4日阿拉斯战役中李文斯抛射炮被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一次齐射便把2340枚毒气弹投到德军阵地内,释放出近20吨光气,使德军伤亡惨重。

李文斯仍在继续改进他的发明,在战争结束前使其射程达到了2286米。

标准型李文斯抛射炮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是一根0.914米(3英尺)长、内径203毫米(8英寸)的滑膛钢管,底部封死并呈圆球形。

在安设炮位时,炮管底部垫有一个钢制的圆形底座,底座中间凹下的部分与炮管底部的形状相吻合,用来防止炮身因后座力而钻入地下。

使用前先计算好目标方位,将炮身的三分之二以一定角度埋入地下,再按顺序装入抛射药、密封装置和炮弹,并将各门炮的发火具用电线联接起来,在远处以电钮操纵齐放。

该炮可根据战场情况,以排为单位、或者以几个排为单位来决定怎样使用,一般一次齐射25发。

通电后抛射药将炮弹从管中射出,几秒钟后在敌方阵地上空,TNT炸药炸开弹体并释放出装填物。

通过改变炮管埋设的角度和抛射药药量,可以达到相应的射程。

李文斯抛射炮齐射(上)和炮弹爆炸(下)时的壮观场面李文斯抛射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投射燃烧弹,并不是一种专业的化学战兵器,偶尔也用它来抛掷集束手榴弹,作为对地面炮火的一种补充。

它的特点是弹着点不十分准确,但可以通过多发齐射,来覆盖一个相当大的面积,英国人很快发现它更适宜用来投放化学战剂,毒气弹逐渐成为其主要弹种。

加上它成本低廉、制造容易,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从而使得该炮最终成为一战期间比较完善的一种主要化学战武器,交战各国纷纷仿制并装备了各种口径的李文斯抛射炮。

李文斯抛射炮弹的侧面(左)与剖面图(右)该炮使用弹种主要包括毒气弹、发烟弹、高爆弹和燃烧弹。

弹体外形象一个加长的煤气罐,主要有MK II和MK II A1两种型号。

MK II型全长549毫米,直径194毫米,弹体是用4.7毫米厚的无缝冷拉钢管制成,两头球型用铸钢焊接而成,弹体容积约10.8升。

弹体中间有一个通长的空心管,两端焊接在弹体上,中间用钢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装引信和炸药,另一部分有四个小孔,用以装填内容物。

MK II A1型全长584毫米,直径为197毫米,容积达到11.7升,结构与MK II型完全相同。

毒气弹内通常装填光气,也单独或混合装填过氯气和三氯硝基甲,甚至尝试过芥子气。

根据装填物不同,全重在12.7到27.6公斤之间。

发烟弹则以四氯化钛为装填物,全重13.6公斤。

不同的弹种靠表面的涂色和标记来识别,例如装填光气的弹体表面为暗蓝灰色,并带有其它颜色的圆环或菱形的标记。

二一战中的大规模化学战给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对于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发展费效比较高的化学武器无疑是实现其侵略扩张野心的一条省时省力的好路子,因而大力推动相关研究工作。

从一战刚结束的1918年开始,日本陆军省临时毒气委员会便开始研发化学武器。

到30年代初,日本相关化学工业已初具规模。

侵华战争开始时,日军已正式装备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和苯氯乙酮等毒剂。

李文斯抛射炮也是战争初期日军重要的化学战装备,当时每个陆军毒气联队均有一个抛射炮大队,装备24门160毫米李文斯抛射炮,配用芥子气和光气炮弹。

此时日军的化学战装备仍处于一战末期水平,装备序列中甚至还有毒气吹放钢瓶,但就其整体能力来看,在远东地区已是首屈一指。

虽然日军后来在对化学战能力更胜一筹的美、英、苏等国作战时,从不敢使用化学武器,但在面对化学战能力几乎为零的中国军队时,日军恃强凌弱的本性便暴露无遗,毫无顾忌地把各种毒气作为取胜的“法宝”而广泛使用,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抗战,无数中国士兵和平民深受其害。

而从一战结束到20年代末期的中国,却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乱之中,工业基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十分薄弱,根本谈不上对化学武器的系统研究。

只有个别兵工厂为内战目的曾利用进口原料进行过少量试制。

如1922年,北洋政府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曾利用日本大正6年式山炮子母弹的弹体,装入黑色炸药和300克的“伤脑气”,试制过一种毒气炮弹,但也只生产了6枚样品,之后便再无下文了。

直到30年代初,国内才开始对化学战及相关装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为配合国防需要,兵工政策有所调整,国民政府兵工署制定了《建设新兵工厂计划书》,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展国防兵器工业的基本思路,其中也包括发展化学战装备。

随后,各地相继建立起一些防化研究机构和防化学校,并筹建了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等防毒用具制造厂。

在此期间,国内在自制化学特种武器方面也进行了努力。

1932年,兵工署依靠美国的技术力量,开始筹建军用化学厂,即后来的巩县兵工分厂(第23兵工厂)。

该厂于1936年建成投产,可以生产代号为“圆药”的苯氯乙酮、代号为“锥药”的氯化二苯胺砷环和少量代号为“方药”的芥子气,以及发烟罐、防毒面具等,并可装填毒气手榴弹等弹药。

由于国情所限,加上毒气历来为国际公法所禁止,所以国内对于化学战之基本思路仍停留在被动防御层次上。

除了烟幕、信号、照明等特殊弹药外,大型毒气炮弹、炸弹和专用投放兵器并未大量制造,制造的部分毒气手榴弹、烟幕罐等,也只是为了配合训练需要。

第10兵工厂生产的60mm苯氯乙酮超迫炮弹(右一)在整个抗战期间,研发及试造化学武器等技术性工作,由兵工署技术司第六科(即特种兵器科)负责;制造工作则由兵工署制造司负责,23厂生产化学战剂、弹药和部分防毒用具,防毒处制造工场与一些民营工厂则专门生产防护器材。

由于国民党当局积极推行“安内攘外”政策,并未全力以赴投入备战,加上国情和财力所限,所以在后来实际发展进程中,计划书所规划的内容远未实现。

虽然在化学战装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因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设备和主要原料都要依赖进口,使得化学战剂的产量很低,1936年23厂只生产了不到1.5万枚化学手榴弹和2170枚航空炸弹。

这少量产品也主要是用于防化装备研究,或是用于内战,始终没有建立起足以与日军抗衡的化学反击能力,甚至必要的防护能力都不足。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23厂紧急西迁四川,生产被迫中断,再次恢复生产已是1943年,而且改以无烟药和黄磷为主要产品。

由于化学战实力上的不均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守势。

化学战装备发展的空白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最大的弱点之一,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枣宜会战中因日军使用毒气而受伤的中国士兵1937年前后,国际和地区局势空前紧张,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更大规模的侵略,也是为了消灭红军的需要,才开始加速充实军备,先后从德、英等国进口了小到钢盔、步枪,大到重炮、坦克在内的大量装备。

出于对日军化学战能力的警惕,同时进口了少量德国制造的150毫米口径李文斯抛射炮,试图以这种已经落伍的武器来与日军相抗衡。

同时,国内组建了中国化学兵总队,进行有关化学战方面的训练,这批李文斯抛射炮便装备了该部队。

但由于《日内瓦条约》的限制,同时进口的只有部分黄磷燃烧弹和高爆弹,并没有常用的毒气炮弹,国内亦无法自行生产,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化学作战能力,在后来的作战中也是作为常规兵器来使用的。

三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其陆海空优势兵力,在吴淞江湾一带强行登陆,大举进犯上海。

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双方展开激战。

当时我军火炮数量极为有限,虽然战前从德国购得过一部分火炮,但75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仍很缺乏,师级单位往往都无法得到必要的炮火支援。

因此,8月15日,就在国民政府颁布总动员令的当天,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下达手谕,命令正在南京受训的中国化学兵总队组编一个李文斯抛射炮联队,开赴上海参加对日作战的战斗序列。

整个联队共300余人,装备12门李文斯抛射炮,驻扎在南京三牌楼步兵学校。

联队系化学兵总队抽调第一、二期部分学员和第三期的准尉见习官组成,共编有四个排,每排四个班,包括三个炮班和一个弹药班,每个炮班配属一门李文斯抛射炮。

每班16人,除正副班长外,前六名士兵为炮组,后八名士兵为弹药传递组,正班长负责指挥炮组,副班长指挥弹药组。

由于对这种武器接触时间不长,官兵们只是在课堂上听过一些理论和使用方法,未曾进行过实务操作,但当时全体官兵都为能亲临前线与日本侵略者作战而深感自豪,因此领到武器弹药以后,全队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每人轮流操练,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观测、瞄准、射击等科目的要领。

8月18日凌晨1时,联队在下关车站登上军列,午后4时许抵达南翔。

抵达不久,即遇敌机轰炸扫射,一名参谋牺牲,装备幸未损失。

当晚联队乘坐卡车奔赴江湾前线,行至万国公墓时下车。

那里距前线很近,枪炮声清晰可闻。

前线指挥部给联队的任务是务必摧毁日军设在虹口公园附近一座七层钢筋水泥营房内的司令部,并以炮火掩护前线步兵向敌人发起攻击,要求在两小时以内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