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高二特长学案19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1)
《电影与电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
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能力: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3、教学重、难点: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得出文化的发展源自社会的进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
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必修3高二特长学案20
云东中学高二特长班地理作业A (课前)姓名 班级 252 组别 编制:黄志利 时间04-15编号20目标三: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5、读P83图5.3,试比较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优点和缺点?6、读右图中2010年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甲、 乙,试说出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有哪些 不同? 以煤作为主要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带来哪些环境问题?7、读P83第三自然段,试说出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原因?导练: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右图为西 气东输工程示意图。
(1)[双选]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二线工程的主干道没有经 过的省区是( )A.甘肃B.宁夏 C .云南 D .吉林(2)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输气管道经过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施 工时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会造成生态破坏B.输气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一般不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C.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主要为了解决西部地区因森林破坏 而造成的环境压力D.西气东输工程会造成沿线地区的植被破坏,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小(3)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的经济意义?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课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西气东输工程,能够读图明确沿线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分析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重点)。
3、能够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 目标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读P82第一自然段,试从自然资源的分布 和分布区与需求区的匹配状况两方面,说明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读P82第二自然段,说出西气东输工程一线、 二线的气源地和目标市场? 3、读P82图5.1,试说出西气东输一线 工程途经的地形区和自然带的变化? 目标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4、读P82-84的内容,试从能源需求、开发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归纳表述实施西气 东输的原因?云东中学高二特长班地理作业B (课后)姓名班级 252 组别编制:黄志利时间04-15编号20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高考提高题据“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9新外研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Using language语法学案
Xbook3 Unit 4---Using Language 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Using Language课时量:One period【课标要求】帮助学生深入聚焦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进行思考和交际,全方位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1. Understand the form and basic usage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2. Use subject-verb agreement to finish text activities correctly.3.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greement of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language, and thus learn to use them.一、数量概念作主语时的主谓一致[观察例句]1.Five minutes isn't enough to finish this work.2.Most of the workers are against the plan.3.A number of students have made up their minds to take part in afterschool activities.4.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have made up their minds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y is 120.[归纳用法]1.表示时间、距离、长度、重量等的复数名词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烯烃 炔烃(第2课时 炔烃)(教师版)高二化学学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精品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烃第二节烯烃炔烃第2课时炔烃二、炔烃的概念及其通式1.炔烃:炔烃的官能团是碳碳三键,只含有一个碳碳三键时,其通式一般表示为C n H2n-2(n≥2)。
2.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结构式球棍模型空间填充模型分子结构H—C≡C—H共价键乙炔分子中的碳原子均采取sp杂化,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均以单键(σ键)相连接,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间以三键(1个σ键和2个π键)相连接空间结构其分子为直线形结构,相邻两个键之间的夹角为180°。
3有机溶剂。
【探究】乙炔的制取和化学性质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乙炔,并验证乙炔的性质。
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制取原理:CaC2+2H2O―→Ca(OH)2+C2H2↑。
(2)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1)将饱和氯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电石的烧瓶中反应非常剧烈,有气体产生(2)将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溶液褪色(3)将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溶液褪色(4)点燃纯净的乙炔火焰明亮,伴有浓烈黑烟。
①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为了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并用分液漏斗控制水流的速率,让食盐水逐滴慢慢地滴入。
②装置B 的作用是:除去H 2S 等杂质气体,防止其干扰乙炔性质的检验。
③乙炔点燃之前要检验其纯度,防止爆炸。
【深入思考】乙炔燃烧时有黑烟产生,而甲烷燃烧时无黑烟产生,是否产生黑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解析〕乙炔燃烧时产生浓烈黑烟的原因是因为乙炔的含碳量很高,没有完全燃烧。
烃类含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火焰越明亮,产生的烟也会越浓。
(3)实验结论:乙炔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
4.乙炔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①燃烧:2C 2H 2+5O 2――→点燃4CO 2+2H 2O (氧炔焰常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②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部编教材·读与考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精选史料,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自身独特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了解其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的有益启迪和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的有益启发。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主干知识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⑴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
⑵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⑶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⑷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⑸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⑴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⑵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⑶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
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⑷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理学;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⑴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⑵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代向西方学习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⑵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⑴社会伦理: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 课时作业: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对点练(2课时)题组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答案 B解析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2、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A.a、c、d、eB.a、b、c、d、eC.a、b、cD.b、c、d、e答案 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e是轴突,b、d是神经元的细胞体。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b、c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由于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d、e处也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a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因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
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化学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答案 D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
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4.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 A解析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项正确。
烯烃 炔烃(第1课时 烯烃)(教师版)高二化学学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同步精品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 烃 第二节 烯烃 炔烃 第1课时 烯烃一、烯烃的结构和性质1.烯烃:烯烃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只含有一个碳碳双键时,其通式一般表示为C n H 2n (n ≥2)。
2.乙烯——最简单的烯烃 (1)分子结构分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结构模型共价键分子中的碳原子均采取sp 2杂化,碳原子与氢原子形成σ键,两碳原子之间形成双键(1个σ键和1个π键)。
空间结构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键之间的夹角约为120°。
(2)物理性质:乙烯为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小。
3.烯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烯烃同系物随着烯烃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多,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2)化学性质:乙烯具有可燃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
烯烃结构和性质与乙烯相似,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思考与讨论】(1)写出乙烯、丙烯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变化。
(提示:丙烯与氯化氢、与水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产物。
) 试剂乙烯丙烯溴 CH 2==CH 2+Br 2―→CH 2Br—CH 2BrCH 3—CH==CH 2+Br 2―→ CH 3—CH|Br—CH 2|Br氯化氢CH 2==CH 2+HCl——→催化剂△CH 3CH 2ClCH 3CH==CH 2+HCl――→催化剂CH 3CH 2CH 2ClCH 3CH==CH 2+HCl――→催化剂CH 3—CH|Cl—CH 3水CH 2==CH 2+H 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 3CH 2OHCH 3—CH==CH 2+H 2O――→催化剂CH 3—CH|OH—CH 3CH 3—CH==CH 2+H 2O――→催化剂CH 3CH 2CH 2OH(2)含有碳碳双键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类似乙烯的加聚反应。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9课《音乐与美术》
音乐与美术课程标准要求1、知识与能力●分析掌握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原因及其成就。
●掌握印象派绘画与音乐的概念及其成就。
●把握现代派艺术诞生的过程、特点及其成就。
2、过程与方法●引导用表格法学习把握音乐与美术的成就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印象派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树立积极的审美倾向,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教材重点: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作品。
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导学结构一、音乐1、贝多芬(1)代表作(2)地位2、德彪西(1)印象派音乐的兴起及特点(2)代表(3)重大影响3、现代音乐派别:二、美术1、印象派(1)特点(2)代表2、现代派(1)特点(2)代表重点难点解析1、贝多芬:18-19世纪之交,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
主要贡献: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终生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与争民主的革命精神。
其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乐曲的发展与创新,他的九部交响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
贝多芬处于欧洲巨变时期,他站在时代前列,勇于创造、革新,拓展了各种音乐曲式的范围,并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
他成功地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并调动一切音乐表现。
例题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A巴赫 B莫扎特 C李斯特 D贝多芬答案 D方法规律总结18-19世纪之交,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
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伟大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
2、印象派绘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印象派画风深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同时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含答案)[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2.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①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②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①[点拨]“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辨析]不能认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没有大的科技成就:“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依然完成了氢弹试验,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成功,这些成果在当时足以震惊世界。
2.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学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课时1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1.阐明动物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2.概述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重要技术。
1.生命观念:以细胞结构与功能为基础,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内涵。
2.科学思维:结合具体实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社会责任:说明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一、课前自主学习1.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
动物细胞融合不同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
动物细胞融合的主要用途是。
2.生产单克隆抗体时,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的主要目的是。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
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
二、课内探究学习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内容。
讨论:1、比较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所用的促融方法有何异同。
2.灭活病毒诱导融合的原理是什么?3.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什么?动物细胞完成融合的标志是什么?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内容及示意图: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顺序已被打乱),请据图分析:1.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什么?3.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4.请写出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第二次筛选的方法是什么?5.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经聚乙二醇处理后,培养液中存在哪几种细胞(杂交细胞仅考虑两两融合)?6.单克隆抗体和血清抗体分别有什么特点?7.单克隆抗体有哪些用途?练一练:1.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了快速检测甘草酸,科研人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其基本操作过程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注射相应抗原后应立即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细胞甲B.过程②诱导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过程③④的筛选方法相同,细胞丙、丁遗传物质相同D.过程⑤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进行,细胞丁都可大量增殖2.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分化再诱导融合B.a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融合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C.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D.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自我检测11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本原理相同B.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相同C.细胞融合前的处理过程相同D.融合后都需要进行筛选2.运用细胞工程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下列操作不必要的是( )A.对小动物注射抗原B.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C.培养杂交瘤细胞D.将胰蛋白酶注入小鼠腹腔3.如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过程注射的物质和甲细胞的名称分别为( )A.抗体、T淋巴细胞B.抗原、T淋巴细胞C.抗体、B淋巴细胞D.抗原、B淋巴细胞4.如图是抗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中促融剂常用聚乙二醇,不可用灭活的病毒B.②过程中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HCG抗体C.③过程中利用了DNA分子杂交的原理D.④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动物血清、抗生素等物质5.如图为杂交瘤细胞制备示意图。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9课+说明性教案
课题: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主备人:费涛时间:2016年10月12日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及
要求
活动时间
反馈及评价方式
备注
1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的保障
引导学生认识建国初大力发展国防建设的背景原因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完成学案填空,归纳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
课堂抢答,正确加1分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完成学案预习填空,在教材中归纳出我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重大发展
2.听讲并圈画重点
7分钟
课堂提问,回答基本正确的加1分。
教师关注学生听课状态。
4
练习
完成学案练习并讲解
6分钟
小组先核对答案,然后教师提问,讲解有疑问的题目。
5
记忆
即时背书记忆巩固当堂所学
5分钟
教师提问抽查并口头评价。
2.听讲并圈画重点
3.阅读并思考回答学思之窗2Βιβλιοθήκη 分钟教师提问抽查并口头评价。
课堂抢答,正确加1分。
2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科学研究需要充足的知识和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努力
强调成功的来之不易和重大贡献
1.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完成学案填空,归纳杂交水稻的大概发展历程
2.听讲并圈画重点
7分钟
教师提问并口头评价。
3
2020高中历史 第7单元第19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第19课物理学的长足进步[学习目标]一、牛顿与经典力学1.背景(1)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时代,由于封建主义的封闭和禁锢,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
(2)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3)16世纪末,欧洲开始进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期。
2.地位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主要内容(1)物体运动三定律,是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有互相吸引的力,并给出计算两个物体之间吸引力的公式。
4.形成标志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5.意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对此后两个世纪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爱因斯坦和相对论1.背景(1)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宇宙中存在着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
(2)随着科学实验的进步,人们发现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经典力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进而创立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内容(1)狭义相对论:光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
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将伽利略和牛顿以来的绝对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
(2)广义相对论:它揭示了四维时空同物质的统一关系,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否定了绝对时空观。
4.意义(1)相对论的创立,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
(2)否定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念,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把空间、时间和物质联系起来,创立了新的时空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经典力学,并把它概括在相对论理论之中。
(3)相对论以其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发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高中数学《第19课时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第19课时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案 新人教A 版必修3【基础训练】1. 在ABC ∆中,ο60,4,2=∠==B BC AB ,则=AC _________________.2. a,b,c 是ABC ∆的三边,且ο120=B ,则=-++222b c ac a _____________.3. 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10,)(,31525+,则此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_.4. 在△ABC 中,若8,3,7===c b a ,则其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5. 在△ABC 中,若)())((c b b c a c a +=-+,则∠A=___________________.6.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讲解】1.余弦定理:2a =_____________________2b =_____________________2c =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变形形式:3. 结论:222a b c =+A ⇔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222a b c >+A ⇔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222a b c <+A ⇔是锐角ABC ⇔∆是锐角三角形4.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例题分析】例 1 在△ABC 中,BC =a ,AC =b ,且a ,b 是方程02322=+-x x 的两根,()1cos 2=+B A ,(1) 求角C 的度数;(2) 求AB 的长;(3)求△ABC 的面积.变式训练:在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 成等差数列,030B =,ABC ∆的面积为32,求b 的值.例2 若ABC ∆满足()()22cos cos cos a b B c C b c A -=-,试判断它的形状.变式训练:(1)在△ABC 中,若1cos cos cos 222=++C B A ,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2). 设m 、m+1、m+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例3 在ABC ∆中,已知B b a C A sin )()sin (sin 2222-=-,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2.(1)求角C ; (2)求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变式训练已知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224ABC a b c S ∆+-=,那么角C =___________.例4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 c 。
第19讲有机合成-2024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同步学案
第19课有机合成1.认识有机合成的关键是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掌握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的一些技巧,结合已学的有机反应类型来总结归纳,认识有机合成中改变碳骨架的常用方法。
2.能建立有机物合成推断的思维模型,明确有机物的结构推测有机物的转化路径,从不同角度对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和推断,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的转化等分析有机合成的合理性。
一、有机合成的主要任务1.有机合成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有机合成指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2)意义:①制备天然有机物,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①对天然有机物进行局部的结构改造和修饰,使其性能更加完美;①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有机物,以满足人类的特殊需要。
2.有机合成的任务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1)起始原料要廉价、易得、低毒、低污染。
(2)尽量选择步骤最少的合成路线,使得反应过程中副反应少、产率高。
(3)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能耗低、易实现、原料利用率高、污染少,尽量实现零排放。
(4)按照一定的反应顺序和规律引入官能团,不能臆造不存在的反应事实。
在引入官能团的过程中,要注意先后顺序,以及对先引入的官能团的保护。
4.认识有机合成的一种装置(1)仪器a的名称是三颈烧瓶或三口烧瓶,作反应容器;(2)仪器b的名称是恒压滴液漏斗,平衡气压,利于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下;(3)仪器c的名称是球形冷凝管,作用是冷凝回流,利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5.有机合成中碳骨架的构建 (1)碳链增长的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酯化反应;利用题目所给信息反应,如卤代烃的取代反应,醛、酮的加成反应……①炔烃、烯烃、醛、酮与HCN 加成:①醛酮的羟醛缩合(其中至少一种含有αH):①卤代烃与NaCN 、CH 3CH 2ONa 、CH 3CCNa 等的取代反应:RCl +NaCN RCN +NaCl 。
高中历史 第19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名师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必修3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30 【知识目标】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
2.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地位如何?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难点:量子论的提出及意义。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活动探究【知识链接】伽利略的科学发现及其研究方法,奠定了经典力学业的理论基础;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教学过程】一、牛顿与经典力学1.背景(1)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时代,由于的封闭和禁锢,学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
(2)14世纪以后,随着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3)末,欧洲开始进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期。
2.地位: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
3.主要内容(1)物体运动三定律,是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有的力,并给出计算两个物体之间吸引力的公式。
4.形成的标志:1 68 7年出版的《》.【思维拓展】爱因斯坦说.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惟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思考: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为什么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二、爱因斯坦和相对论l.背景:随着的进步,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2.创立: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提出.包括和。
3.内容(1)狭义相对论: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科学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问的内在联系,以及同物员运动的内在联系,从而证明了时问和空间是运动的一种基本属性。
(2)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同物质的统一关系。
4.意义(1)相对论的创立.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2)创立了新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并把它慨括在相对论理论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东中学高二特长班地理作业A (课前) 姓名班级 252 组别编制:黄志利时间04-13编号19目标二:能力迁移
2、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
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
糖料作物基地。
读下列问题。
(首先确定所在区域)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
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甜菜、水稻、亚麻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D.⑦——水稻、亚麻、甜菜
(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
业基地?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①地区为珠江三角洲,优势条件: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
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
宜建基地: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存在问题: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业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
发展方向: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4)④和⑥所在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来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原因: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较少等。
途径: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5)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问题: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办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目标三:工业化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
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
平为46.75%,已经接近47
%的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
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
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简述山东省城市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城市化使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课堂小结:
课题:区域经济发展(复习)
【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区域地理条件(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特点,确定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重点)
2、能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地理条件(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特点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
目标一:区域农业的布局
1、读中国和美国部分地区示意图,阴影部分为玉米带和比较表中内容。
回答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扩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总结:区域农业发展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地形,土壤(土地),河、湖灌溉水源)的影响,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工业基础、交通、市场、人均耕地)。
(3)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从自然条件看:_____________ 。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________ 。
云东中学高二特长班地理作业B (课后)
姓名班级 252 组别编制:黄志利时间04-13编号19
把
练
习
当
考
试
把
考
试
当
高
考
提高题
读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积温、降水量
曲线图,完成1~4题。
1.图中表示省会城市B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
的是( B )
2.积温值A地高于E地,主要是因为()
①A地地处河谷,地势低②距冬季风源地远
③纬度低,是温带④为山地背风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3.图示平原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玉米、大豆B.春小麦、玉米、甜菜
C.甜菜、大豆、花生D.玉米、高粱、甘蔗
4.关于东北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A.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B.冬小麦、大豆、甜菜产量居全国首位C.全部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D.夏季热量充足,日照长,作物一年一熟5、右图是我国某区域的示意图,北回归线本区北部花
岗岩和变质岩山区穿过,中部为海积平原,南部为花岗
岩丘陵,奇石岛上怪石林立,区内人口约28万,县城
距最近的大城市200千米,海沙镇水路经西面海湾到某
沿海大城市40海里。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图中提供的
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⑴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
南北高,中间低),海岸线漫长,人多地少。
(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
___________;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___________;
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___________;在沿海沙地应种植___________。
⑵水土保持林亚热带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蔬菜防护林
(3)晒盐的海水最好从___________ (填写图中字母)海湾引入,若规划建设一个海滨泳场、深水港和工业区,最好分别选址在___________处___________处和处(填写图中字母)。
⑶B C D F
(4)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⑷该地区资源缺乏,但海运方便,发展海岛旅游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和临港工业,但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基础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
2009年,城市GDP排行榜上“富可敌省”的前十名城市中,广东省独揽三名,“经济霸主”的地位牢牢确立。
据此完成1~2题
1.珠江三角洲成为“最早富起来”的区域,其决定因素是()
A.国际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优越的区位条件 D.著名的侨乡
2.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A.地势低平,水热丰富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国家优惠策
D.劳动力丰富,低价低廉
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最为迅速
B.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C.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D.外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2006年6月6日,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
从广东“三角”扩大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扩展到包含粤、桂、湘、赣、阂、琼、川、滇、黔9省区和港、澳特区在内的“泛珠三角”。
在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9省区加上港、澳特区的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
据此回答4~6题。
4.从自然环境来说,“泛珠三角”()
A.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B.区内的温度带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C.区内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D.区内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
5.下列关于“泛珠三角”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内有分属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的经济地带的地区
B.区内有洞庭湖平原、都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C.区内有我国重要的糖料、油料产地
D.区内盛产茶叶和亚热带水果
6.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最丰富的资源是()
①石油②稀土③有色金属矿④生物资源
⑤水能⑥煤矿⑦水资源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⑦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⑦满分共22分,学生得分【日期】月日
【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