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论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论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论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摘要:探讨现代文学的起点,不应只重创作实绩,更应看到文学思路的探寻和开创、前后传承的姿态等。

梁启超在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中,提出了现代意义的时空观,展开了民族国家的想象,并坚持作了文学上的努力,领时代之风骚,代表着文学现代化的开辟性的力量。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现代文学;起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是什么?目前,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起点在晚清,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通常又将胡适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作为标志。

这两种观点的来龙去脉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基本认同第一种看法,而选取梁启超作为代表性人物,以其发表《夏威夷游记》的一八九九年为标志性年份,算是第一种观点的新证,也是一种形象化和具体化。

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作出界定和解释。

我们认为,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

现代一词引自日本。

最初即是指不同于古达、能回顾和展望的现在的时间状态。

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它纵使有什么价值意义,也仅是标明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意指现代人借文学这一艺术形式表达现代人的种种情感和思想,并得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我们提中国现代文学,是为了强调和标明它的现代性特征,而不是突出其与传统的断裂和决绝,这是两种文化态度的不同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文学乐曲的一章,只不过换了不同的演奏技巧,奏出了不同的声音而已。

但不管怎么变,它都是中国文学,仍是文学。

现代只是一种时间概念,现代性突出了现代人的现代感,它整体上是焦虑的、孤独的,渴望向前的。

应该说,有了明确的现代感,有了这种现代感在文学上的努力,现代文学就已经开始了。

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作为起点,还有着将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考虑,这是一种新的整体观,其中强调的是中国元素和永恒共通的文学精神,对文学性的诉求,无论形式、技巧、语言等要素怎么变化,这些都是基本一致的。

相比于五四,晚清现代性探索的视野更为广阔,既有决绝的反叛,也有明显的继承性的新变,预示乃至开启着趋向日益广阔的文学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和《新小说》等,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文学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茅盾等,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3. 抒情诗的兴盛:20世纪上半叶,抒情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聂绀弩、朱自清等。

这些作家以纯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读者,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聂绀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4. 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难和洗礼。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承载着抗争和希望,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有名的作家如艾青、丁玲、王实味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例如艾青的《乌篷船》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5.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复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作家和文化人受到迫害和压制。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在困境中发声。

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承接着先辈,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还未形成,文学研究主要以古代文学为主,关于它的学科发展有如下几点思考:
1. 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还未形成,文学研究主要以古代文学为主。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受到关注,战后进一步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2. 学科建设:China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文学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对话,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知识和批评能力的学者,同时要引入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拓展研究视野。

还需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吸引外国学者来华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3. 研究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应该广泛而深入。

除了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外,还应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因素,以及作家的写作观念、创作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学术对话。

4. 学科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应该在整个文学学科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该加强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育,提高其学科地位和学术声誉。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2016年9月第32卷第9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Sep.2016Vol.32No.9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十分重要,因为从中可以看出各位文学史家对于文学史观、文学性质等问题的不同理解。

迄今为止,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并未对此达成共识,大致有1840年、1898年、1915年、1917年、1918年、1919年、21世纪的某个时段几种观点。

这表明研究者们对现代文学史观、性质等问题仍持有不同的意见。

相比之下,1917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更合乎文学发展的规律。

首先,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

如王一川在其论文《现代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中认为“中国现代性文学,是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的中国美学形式和精神风貌的统称。

如果说,从1840年至戊戌变法(1898年)的半个多世纪,属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衰落期和现代性文学的酝酿期;从戊戌变法失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十余年属于中国现代性文学的滥觞期或开端期,那么,‘五四’以来至今的八十载则属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发展期”[1]。

作者认为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在缓慢地孕育和生长着中国现代性文学的一部分,一个主体部分。

作者的具体描述有一定的道理,正如作者所说,中国的现代性文学不是一个自我生成的“怪物”,它是有其来源的。

但是作者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定在1840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对于酝酿期、开端期来说,现代性因子毕竟没有在文学中占到主流地位,从整体上看此时的文学也没有呈现出现代性特征。

譬如在当时缺少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提倡洋务的人也多是清廷的官员,至于尝试改革中国文字者又只是把改革汉字作为教化“愚民”的工具。

无论从现代文学的传播者,还是从现代文学的接受者,当时都没有真正形成,文学中又何来现代性?所以,这种观点有其欠妥之处。

其次,以1898年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

如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和钱理群在其长篇论文《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联袂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的上限定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2]。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1917年文学革命发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三十年。

这一时期,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一、文学革命与初期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倡导文学民主,反对封建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这场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纷纷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致力于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

他们注重个性解放,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与流派纷呈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同时,以茅盾、老舍等人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流派,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三、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的繁荣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学批评家们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现代文学起点问题之我见

现代文学起点问题之我见

现代文学起点问题之我见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提出文学精神上之革命与形式上之革命的主张,但总体而言是提介有心却创造无功。

然而,在1918年理论探索继续进行的同时,创作上也出现了建设性成果。

因此笔者认为1918年使中国文学在文学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实现了理论上的历史性突破,并在文学创作领域掀起了一场广泛地创作实践。

1918年可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一、现代文学语言形式的建构白话文学文学语言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残存形式,是一代又一代积聚下来的结果状态,是语言集团所理解的文学要素的集合形态,这一切奠定了有别于自发语言的共同基础。

[1]最早提出文字与语言合一的是黄遵宪。

后来,裘廷梁又大张旗鼓地讨伐文言文。

另外,梁启超、王无生等人也鸣锣旗鼓,呐喊助威,形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运动。

在晚清时期,文言文仍然居于正统地位。

而到五四时期,语言的变革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二是以胡适为代表的革新派;三是以林纾、严复为代表的保守派。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胡适的八事主张是实现语言符号由古代文言文到现代白话文的革命性转换。

真正使白话文得以推崇并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在1918年。

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1号出版,从这一号开始,改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同时编辑部规模也不断扩大。

也就是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基本上全行白话。

3月,钱玄同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在文章中,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改为八不主义,八不则是把重点集中在文体形式特别是语体的改革上,完成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使命。

胡适主张的国语的文学其实是以现代民族国家为语境创造的正宗的白话文学才是国语的文学,也就是以国家统一的语言创建的文学[2]依据胡适,他在创造国语的文学明确分为三步走:一是工具;二是方法;三是创造。

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Y N O —q I i. i
( col f i rtr,X zo oma U ie i ,X zo 2 1 6 i gu Sho o t a e uhuN r l nvrt Le u s y uhu2 1 1 ,J n s) a
[ b t c] Whnde M dr C i s L e t g i e 95 bu ts uso.t shv bi ie aos te eti t A s at r e os oe h e iru b i S c 8 ,a th e i h e ae e g xt vru a m n e n n e t r en n 1 ae o iq tn e n e sd i st sn h
方式 , 认为 1 1 9 9年五 四运动 的爆发吹响 了现代文学 的号 角 ; 一 种是从文学 自身的现代化 或审美视 角 出发 , 19 以 8 8年梁 启超 等提倡“ 三大革命 ” 标志作 为现 代文 学的开 端 ; 为 还有一 种主
股 急流 , 随时准备倾 泻而出。
18 9 5年 5月 , 黄子平 、 理 群和 陈平原 提 出了“ 钱 二十 世纪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3期 20 06年 9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I L O NA N S R O Y E H C OU t NA F HU N I DU T Y P L T C NI
Vo. . 16 No 3
中国文学 ” 的概 念。他们 指 出 : 二 十世 纪 中国文学 ’ 一概 … 这 念首 先意 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 的简单 比附中独立出来 , 意 味着把文学 自身发 生发 展 的 阶段 完 整性 作 为 研究 的 主要 对 象。“ ” 所谓 ‘ 二十世 纪 中国文学 ’ 就是 由上世 纪末 本世纪 初开 始 的至今仍在继续 的一个文学进 程 , 一个 由古代 中国向现代 中 国文学转变 、 过渡并 最终完成 的进程 , 一个 中国文学走 向并汇 人‘ 世界文学 ’ 体格 局的 进程 ……” 19 总 从 8 8年 起 , 现代 文学 开始 了与古典 文学全 面而深 刻 的断 裂。“ 这是 一次 艰难 而又 漫长 ( 将近历 时五分之一 个世 纪 ) ‘ 痛 ’ 的 阵 。一 直到 1 1 99年 的‘ 五四 ’ 运动 , 才最终完 成了这 一 ‘ 断裂 ”’ 这 种观 点突破 。

浅议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浅议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浅议 中国现代文学 的起 占 、

( 聊城大学


2 5 2 0 0 0)
山东 ・ 聊城
要 中国文学是从哪一年开始 由“ I E / ” 转“ 新” , 在 当前 学术界依然存在 争议 , 以《 新青年》 中1 9 1 7年《 文 学改良刍
建设 的文 学革命论
议》 和1 9 1 8年《 建设 的文学革命论 》 两篇文章为例 , 浅析 1 9 1 7年和 1 9 1 8年到底何为 中国现代 文学的起点。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新青年 文学改 良刍议
中图 分 类 号 : 1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A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在 其 诞 生 之初 , 曾被 称 为 “ 中 国新 文 学 ” , 这 第 一 部 白话 新 诗 集 。话 剧 体 裁 也 有新 成 就 ,胡 适 创 作 了 中 国
但是《 文 学 改 良刍 议》只是 形 式 主义 的 改 良, 并 非真 正 的文 学 学 的建 设 者把 眼光 投 向 了广 袤无 比 的外 国文 学 世 界 , “ 几 乎 所 《 新 青 年》 第 四卷 第 一 号 出版 , 从这一号开始, 全 新 改 用 白话 和 作” , 像是鲁迅 、 胡适、 周作人、 刘半农、 沈雁冰、 郑振铎等人, 新 新式标点符号, 也就 是 从 1 9 1 8 年开始 , 《 新 青 年》 基 本 上 全 行 文 学 家 们 如 此 热忱 地 评 介 与 引进 外 国 文 学 ,不 只是 希 望 借 助 白话 。 同年 4月 , 胡适 在 《 建设 的文 学 革 命 论》 一 文 中将 “ 八事” 吸 收 外 国 文 学 的 先进 因 素来 挽 救 中 国文 学 的颓 败 ,更 在 于 期 改为 “ 八不主义” , 八不 主义 的提 出就 把 重 点集 中在 文 体 形 式 盼 中 国文 学 能 够从 中观 照 世 界 文 学 的 趋 势 与 时代 的精 神 ,趋 特 别 是 语 体 的 改革 上 , 提 出“ 文 学 的 国语 , 国语 的文 学 ” 的实 行 近 于 世 界 文 学 的要 求 , 从 而在 “ 世界关系” 中不 落 人 之 后 。这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鲁迅这一伟大作家的贡献。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学观、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一、鲁迅的文学观鲁迅的文学观可以概括为“文以载道”。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传递真理和批判社会。

他反对空洞的艺术追求,主张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感。

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思考和改变现实。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思。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心理变化,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的小说语言直接、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我不是人,我是畜生!”这句话,直戳人心,表达了狂人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愤怒。

鲁迅的小说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引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三、鲁迅的文学批评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还体现在对其他作家的评价和批评中。

他对于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的批判,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批评了当时文学界的浮躁和空洞,呼吁作家要关注现实、关注人民。

鲁迅的文学批评不仅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观、深刻的文学创作和犀利的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反思作用。

他的作品和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精神和思想,也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鲁迅的精神,用文学的力量反思和改变现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思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思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思与批判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变迁。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反思与批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以及历史事件的反思与批判,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呈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提醒人们思考和改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触动和思考上。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更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颠覆。

作家们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以及对现实现象的冷嘲热讽,展现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批判也体现在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上。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以自己的作品为镜,反思和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弱点。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贪婪和对亲情的背叛。

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批判不仅让读者深思,也让人们对自己进行反省和改变。

除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国现代文学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审视,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

历史是人类前进的阶梯,也是人类经验的积累。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读,不仅让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反思现实。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历史中的战乱和苦难的描写,让人们深刻反思战争的可怕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让人们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加警醒和理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反思与批判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它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更是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和历史事件的反思与批判,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展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更提醒人们思考和改变。

有关现代文学史起点的一些看法

有关现代文学史起点的一些看法

有关现代文学史起点的一些看法作者:李婷婷来源:《人间》2016年第03期摘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文学史分期的讨论,对于现代文学的上限也在争论,至今莫衷一是。

五四时期,更具体地说1917年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这一约定俗成的观点受到了挑战。

关键词:现代文学;起点;文学观念;文学作品;作家队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5-01目前,1917年作为现代文学史开端可以说是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但经过我查阅资料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把1918年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更为合适,因为1918年的创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文学创作实践上都更明显的表现出了历史性突破。

下面我主要从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作家队伍的变化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文学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从文学形式到内容上提出了推翻腐朽僵化的封建文学,建立白话文学为正宗的新文学,但是他没有具体明确地说出新的白话文学的创作方法和具体范式。

紧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从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和形式几个方面提出文学革命主张。

文章主要批判了封建旧文学和旧文学观念,要求建设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对封建旧文学的陋习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但是对于新文学没有进行阐释。

所以说,无论是胡适还是陈独秀,他们的主张更多的在于“破旧”而不在于创造新文学。

1918年4月胡适在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作者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主旨,并从工具、方法、创造三个方面提供了如何建设新文学。

其中“国语的文学”便是白话文学,“文学的国语”就是白话。

在白话文创作的方法上,胡适还提出了“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们的模范”,翻译时要用白话,而且“只译名家著作”。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最明显的区分之一就是文学语言的差异,言文合一是新旧文学转型的重要标记。

因此,言文合一文学主见的提出无疑是确定现代文学起点的一个标记性事务。

严先生指出,五四文学革命倡议白话文学所依据的言文合一说早在黄遵宪1887年定稿的《日本国志》中就已提出,它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立的文学革命论》等同类论述早了三十年。

仅从这一史实的客观性上看,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好像应当早于五四文学革命。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理论或主见来说,其诞生时间的早晚虽然很重要,但是该理论或主见诞生的初衷、理论的深度与影响也不容无视。

《日本国志》是黄遵宪消耗八年时间完成的心血之作,全书共十二志四十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探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而客观地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制度,以期望为清政府进展政治变革供应借鉴。

全书各志除客观记述之外,均以外史氏曰的方式简短地论述了日本维新变革的经过及得失,并推论及我国。

在第三十三卷《学术志二》的文学条中,黄遵宪在记述了日本文字与语言的开展演化之后,发表了一段自己的争论。

他确定了日本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变革举措,提出了盖语言与文字离,那么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那么通文者多的思想,并寄盼望于中国也能更变一文体为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者,使天下之农工商妇女无趣者皆能通文字之用。

虽然黄遵宪的这些争论中已经具备了言文合一的思想,但是他却并没有指出白话文就是那个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文体,更没有明确地提出用白话进展文学创作的主见。

此外,黄遵宪言文合一思想的理论初衷仅仅是为了寻求一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文体来普及教育和开启民智,而并非要借这一文体来取代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这些正是他的言文合一思想的局限所在。

而胡适的言文合一的主见无疑打破了黄遵宪的局限。

虽然黄遵宪言文合一的思想比胡适的问世要早,但当时远在国外留学的胡适稍后提出的主见却与黄遵宪的思想并无干脆的关联。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

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中国文学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和题材,而是展现出了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面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

首先,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体现在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一直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主要以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为主。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扩大了文学的传播范围,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其次,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还体现在对传统题材的重新诠释。

传统的文学题材主要包括历史、家族、爱情等,这些题材在中国文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题材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

例如,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品来呈现社会的阶层分化、城乡差距等现象。

这种对传统题材的重新诠释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也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

第三,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还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理念和风格的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一直受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一些作家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创作理念和风格。

例如,一些作家开始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来创作作品。

这种创新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体验,也更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力。

最后,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还体现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一直与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现代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形式和主题上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还表达了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以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现代文学的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不仅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还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探索。

首先,现代作家摒弃了传统文学的旧有框架,大胆尝试各种新颖的文学形式,如流派小说、意识流小说等。

这些新形式的运用为作品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样化。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展现了矛盾冲突和生活困境。

例如,作家们描绘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心灵困扰和道德困惑。

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们带来启示,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现代文学的反思现代文学作品的反思在于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深层次思考。

首先,作家们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和邪恶。

他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将社会中的各种病态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

其次,现代作品还反思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作家们思考社会问题,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困境,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最后,现代文学作品反思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对社会进行批判,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三、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现代文学作品的探索与反思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视野。

首先,作品的探索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题材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触动和思考,开启了文学的新境界。

其次,作品的反思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家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的共鸣,推动社会正义的发展。

最后,作品的探索和反思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不仅向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也为后辈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问题反思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问题反思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问题反思现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和探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以现代文学中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探讨这些社会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思和展示。

一、城市化与人文关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在现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通过描述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困惑,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淡薄、人文关怀缺失的忧虑。

他们用文字塑造了一批深受城市化冲击的人,以此反思现代社会对人的待遇和关怀的缺失。

例如,《平凡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农村青年在城市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通过小说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变化,揭示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紧张、亲情淡薄的问题,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真实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二、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退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通常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草房子》是一部生态意识浓厚的小说,通过描绘一位乡村青年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了对于环境破坏的忧心和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吁。

通过文学作品的力量,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三、社会不公与人权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不公和人权问题一直是存在的难题。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展示社会不公的现象和对人权的关切,唤起公众的思考和关注。

作家们借助文学的力量,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批判社会不公现象。

《围城》是一部通过戏剧性手法,揭示社会不公的小说。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知识分子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生存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痛心和忧虑。

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现和批判,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关注到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考与迷茫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考与迷茫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考与迷茫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璀璨的海洋,涌动着各种思考与迷茫。

在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于人生、社会、文化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迷茫。

他们通过文字的力量,表达了他们对于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考与迷茫。

一、对人生的思考与迷茫中国现代文学中,人生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于家族命运的描写,探讨了个体与集体、命运与自由的关系。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作家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疑问与迷茫。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存在对人生的迷茫。

作家们对于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感到困惑,他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在命运的折磨下,不断迷茫于生命的意义,最终通过与爱人的相伴与关爱,找到了对生命的坚守与信仰。

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迷茫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迷茫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与问题。

例如,韩寒的《三重门》中,通过对于城市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社会关系的困惑与迷茫。

他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隔阂。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存在对社会问题的迷茫。

作家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感到困惑,他们试图通过作品来探索社会的真相与解决之道。

例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通过对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作家对于未来社会的迷茫与担忧。

三、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迷茫中国现代文学中,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迷茫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比与思考,反映了对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的困惑。

例如,莫言的《蛙》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怀念。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存在对文化问题的迷茫。

作家们对于文化认同的多元性感到困惑,他们试图通过作品来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与归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在思想上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一、对传统价值观的审视和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和反思。

在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遭受了严重的挑战。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审视和反思。

作家们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的困境,引发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和重新审视。

这种审视和反思不仅对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二、对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强调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品往往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所束缚,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追求。

作家们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尊严和幸福的向往。

这种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为中国社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引导。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关注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描绘和批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家们通过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人道主义的呼声。

发现现代文学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

发现现代文学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

发现现代文学中的社会问题与思考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和传递深层次的思考。

在现代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作品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首先,现代文学中常常揭示出的一个社会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难。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交方式多样化,但与此同时,人们之间的联系却变得越来越薄弱。

这种隔阂和沟通困难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例如,某些作品中描述了人们过于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导致与现实世界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困难。

这引发了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思考,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其次,现代文学中还常常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社会阶层的固化、贫富差距的扩大、性别歧视等问题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现代文学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例如,一些作品中描述了贫困家庭的艰辛生活和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引发了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更是对社会改革的呼吁,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现代文学中还经常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选择和伦理困境。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例如,一些作品中描述了主人公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这让人们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思考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

最后,现代文学中还常常揭示出人们对于自我认同和存在意义的困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同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例如,一些作品中描述了主人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这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同的思考,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意义。

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与解读

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与解读

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与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是我从小就开始接触和喜爱的文学形式。

它不仅让我陶冶情操,还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同。

在学习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且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解读。

本文将以我个人的视角,分享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和解读的心得体会。

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其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如鲁迅、老舍、莫言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观念转变。

这些作家以真实的笔触刻画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呈现给读者一个独特的文学画面。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的方式。

其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道家智慧等。

这些文化内涵贯穿于整个作品,使作品更富有韵味和深度。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自我与作品的对话在我深入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后,我逐渐发现自己与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

当我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他们的成长、抗争和思考时,我会在不经意间触动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对话使我更加理解和关怀他人的遭遇,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四、作品的多元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达方式,使得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思考和理解。

我喜欢将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照,以发现它们背后的共同或相反之处。

这种多元解读的过程,让我有机会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并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

五、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紧密联系着当下的社会现实,通过作品的描述和思考,让我更加了解和关注社会变革的方向和问题。

阅读鲁迅的作品,我深感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批判,激发了我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关注,并且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公正。

这种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是我与中国现代文学相融合的重要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 2 0世纪 9 0年代 学界 对文 学“ 现代 性” 的全 面反 思 , 以及 “ 没有 晚晴 , 何来‘ 五四’ ’ ’ “ 民 国元 年 起 点说 ” 等 命题 的提 出, “ 五 四” 作为 现代 文学 的起 点地 位 , 不 断遭 到 一 些学者 的 质疑 。 与此
相应, 中国现 代文 学的起 点呈 现 出不 断 向前推 移 之 势。 但“ 五 四” 以其 特 殊性 和 重 要意 义 , 有 其 不 可替代 的理 由。 因此在不 能拔高“ 五 四” 地位 的同 时, 必 须要 明晰“ 五 四” 在 整个 现代 文学 发 展 流脉 中的界碑 性和 重要位 置。
收稿 E l 期: 2 0 1 3 — 0 8 — 0 2 作者简 介: 侯  ̄( 1 9 8 1 ・) , 男, 辽 宁朝 阳人 , 北 京 师 范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与 文 化研 究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与俄 罗 斯 文 学 比较 研 究 。
的叙 述 之 外 。 比如 九 叶 诗 派 的 带 有 现 代 特 征 的 作 蔽 了 ‘ 五四’ 前 中国文 学 现 代 化 的实 际进 程 ,相应 也 品, 徐 志摩 、 沈从文、 张 爱 玲 等 具 有 自由 主 义倾 向的 忽视 了 ‘ 五四 ’ 前 许 多文 学 作 品 已经 初 具 的现 代 性 。
第 2期
侯 敏 : 关 于中 国现代 文 学起 点 问题 的再 思考
2 5 1
学 史 的叙述 都不 同程 度 地成 为 了对 新 民主 主义 革 命 发表 的小 说 《 海 上 花 列传 》 算起 , 因 为他 认 为在 这 部
史 的表 达 与 阐 释 , 浓 重 的 政 治 色 彩 无 疑 压 抑 了 文 学 小说 中 已经 具 有 了鲜 明 的 “ 现代性” 特质 , 并 积 极 主
问题 , 文 学史 的叙述 就 会变 得 杂 乱无 章 , 学 科 的边界 《 中 国现代 文 学 史 略 》 、 刘绶松 的《 中 国新 文 学 史 初
与性 质也 会变得 模 糊 不清 。而 针 对 中国现 代 文 学 的 稿 》 、 张毕 来 的《 新文学史纲》 等 等 。可 以说 , 这 些 文
Vo 1 . 3 7 NO . 2
Ma r . 2 O1 4
关 于 中 国现代 文 学起 点 问题 的再 思 考
侯 敏
( 北京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北京 1 0 0 8 7 5 )
摘 要 : 自2 0世纪 5 O年代 中国现 代 文学 学科建 立起 到 2 0世纪 8 0年代 前期 , “ 政治 性” 一直 是 估 衡现代 文 学的主题 词 。进 入 8 O年 代 中期后 , 学界逐 渐体 察到政 治理念 对 于诸 多文 学现象及 文学本 质 的压 抑 与遮 蔽 , 于是 纷 纷倡 导 回到 文 学 自身 , 并 主 张用“ 现 代 性” 重新 考量 文 学 。而
的审美 空 间 , 致使文学性、 艺术性 较强 , 而 政 治 色 彩 张 中国现代 文学 史 的起 点 向前 推 移 , “ ‘ 五四’ 新 文学 较 弱 的一些 有价 值 的文 学作 家 作 品被 排斥 在 文 学 史 运动 曾被视 为 中 国现 代 文学 史 的 ‘ 起点 ’ ,这样 就 遮

在 这场较 量 中 , “ 五 四” 的现 代 文学 起 点 地 位 遭 到 学 界一 些学 者 的不 断 质 疑 。于是 关 于 中国现 代 文 学起

从 晚清 与 民 国说 开 去
从2 0世纪 5 O年 代 中国 现代 文学 学 科 建 立起 到
点 的问题便 成 为了学 界 自 9 0年代 始 , 一 直 延 续 到 当 2 O世纪 8 O年 代前 期 , “ 革命性 ‘ 政治性 ” 一 直 是估 衡 下 的一个 争论不 休 的话 题 。中 国现 代 文学 的起 点究 现代 文学 的 主题 词 。因此 在 这一 时期 出现 的 文学 史 竟 源于何 时 , 它 的关 节 点 和 转 折 点 究 竟 在 哪 里 ?这 著作 , 几 乎无 一 例 外 地 都 打 上 了革 命 性 与 政 治 性 的 几 乎成为 困扰 时下诸 多 学 者 的一 个 棘 手而 又 相 当重 烙 印 , 最 为典 型 的是 学 科 建 立 之 初 出现 的几 本 文 学 要 的 问题 。因为如果 不 能解 决 中 国现代 文 学 的起点 史 著作 , 比如王 瑶 的《 中 国新 文 学 史稿 》 ( 下) 、 丁 易 的
第3 7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辽 宁师范 大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关键 词 : 现代 文学 ; 起点; 晚清 ; 民 国; “ 五 四”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6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1 7 5 1 ( 2 0 1 4 ) 0 2 — 0 2 5 0 — 0 6
从“ 五 四” 时期 中 国新 文学 摆 脱传 统 旧文 学 的封 起点 问题 , 近年来 学界 众 说纷 纭 、 莫 衷一 是 。有 的说 建桎梏 和束 缚始 , 在 整个 2 O世 纪 中国文 学 的 发展 流 在晚 清 ; 有 的说 在 民 国 ; 有 的说 在 “ 五 四” , 而 笔 者 赞 变过 程 中 , 新 文 学 一直 在 “ 政治性” 与“ 现 代 性” 两 种 同中 国现代 文学 发 生 的起 点在 “ 五 四” 的论 断 。本 文 理念 的相互 博弈 中艰 难 前 行 。而 时 至 2 0世 纪 9 0年 就结 合具体 的文 学现 象及 文 学 案例 来 论 述 以“ 五 四” 代, 随着学 界 对 于文 学 “ 现代性” 的全 面反 思 , “ 政 治 为起 点 的原 因与理 由 。 性” 与“ 现代性 ” 话 语 之间又迎来 了新一 轮的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