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word资料1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1990-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这套课本试用后,根据各地反应,1993年,人教社按照1992年修改大纲精神,将这套课本修订出版,本文称为1993年版课本。相比于1990-1991年版课本,1993年版课本使用时间更长,影响更大。这套课本的主编是顾振彪、张厚感、王连云。
1993年版初中语文课本明确了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说明》认为:“语文基本训练是主体,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训练得到提高和加深。第三阶段,更进一步进行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训练,落实到实际运用上。”[1] 课本编者认为:“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2]所以,在编排和选文上,这套课本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联系生活”。在80年代的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学习是贯穿初中三学年的,是结构教材的主要元素。本套课本虽然仍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的学习,但一方面?核跛?们在课文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强调在与生活的联系中来学习它们。课本《说明》中称:“为求多样化并显示阶段性,初中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编排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
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三种表达方式依次分作三个学期的训练重点,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课文按照文体分类编排。”[3]按生活内容分类编排,是1949年以来新的教科书结构方式。第一册8个单元,分别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第五、六册除说明、议论等普通文单元,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单元和文言文单元外,还设置了新闻、应用文、演讲辩论、使用工具书、调查报告等单元。这些单元选取一些服务实际社会生活的文章,安排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和活动,体现了“联系生活”的编写原则。
这套教材共6册,每册8单元,一般每单元4课,个别单元3课或5课,共170课。每单元2-3篇教读课文,1-2篇自读课文,第四册以后有些单元还将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两类。
这套教材每单元前面有单元提示;课文与课文之间穿插汉语知识;多数课文后面有一则与课文相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比如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等;课文结束后安排作文训练或听说练习;每册有4-5篇附录,是关于语法、表达方式、文学常识的知识短文。
这套课本中每篇教读课文前有“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训练重点”一般结合单元重点和课文的主要特色,提出2-3条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或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提出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或介绍课文写作背景、重要作家和生平资料,或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去理
解和掌握的字词。例如,《藤野先生》课前两点“训练重点”分别为:“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及“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预习提示”分三段,第一段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第二段为:“这篇回忆录与《回忆我的母亲》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其中一点是,带有较多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认真阅读这篇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与《回忆我的母亲》一样,这篇课文的语言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什么样的感情?”第三段列出11个词语,每个词语中有一个加点的字,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给加点的字注音。[5]
教读课文课后练习分为三类:“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揣摩?运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练习。“积累?联想”是巩固扩展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作比较阅读,以加深理解和开阔视野。《藤野先生》课后,“理解?分析”设置三个练习题,第一题为:“作者写了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要求学生填写与这四个事例相关的表格;第二题说该文有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这些事情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第三题要求通过对四个问题的思考,理解第5段的层次和段意。“揣摩?运用”设置四个练习题,第四题讨论怎样抓住主要特征写人;第五题要求回答课文第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下文有什么影响;第六题要求学生将改写的原文三段话与原
文对比,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第七题要求理解课文中的部分副词对于表
达意思的作用。“积累?联想”要求将本文与《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进行对比,说说三篇文章中作者对老师感情的不同之处。[6] 自读课文课前有提示,主要是关于文体、写作背景、词语含义的。课后有
3-4道练习题,涉及文章内容、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等。
这套课本安排了一些小知识。“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了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用意在扩大学生
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可以随意读读。”[7]例如,华罗庚《统
筹方法》课后的小知识为《一九九?年我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竺可桢《向
沙漠进军》课后的小知识为《最大的沙漠》。
每?栽谠亩恋ピ?间安排6次作文训练,主要内容为记叙文、议论文、
说明文和常见应用文写作,每次作文训练由知识短文、参考题目和例文三
个项目组成;每次安排2次说话训练,主要内容为说话态度、方式方法、
对象、语调语态等。
以语文基本训练为主体,按生活内容的不同作为划分单元的依据,这
是本套课本的创新之处,并对人教社下一套初中语文教材产生了重要影
响。
二
自1997年始,社会上广泛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讨论,为
数众多的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者、作家、中学语文教师参与了讨论。
舆论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脱离生活,人文精神缺失,语文教育应对学生人
文精神素养的提高承担更多责任,语文学科应该增加更多审美意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