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MSCT诊断1
结肠癌的CT诊断
结肠癌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的CT表现,以提高认识。
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结肠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盲升结肠10例,结肠肝曲4例,横结肠3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2例。
肿块型14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多数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
狭窄浸润型11例,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
病灶不同程度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和远处转移。
结论:CT对结肠癌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结肠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收集我院近5年来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25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5例中男15例,女10例。
年龄42~91岁,平均55.7岁。
病程3天~5年,平均0.74年。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纳差,大便次数增多、变细、里急后重、便血,低热、贫血、消瘦、腹部包块、肠道梗阻等。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采用PHILP AURA扫描机。
取仰卧位轴位平扫,层厚层距均为7 mm或10 mm。
空腹12小时,检查前半小时口服60%的泛影葡氨20 ml稀释至600 ml。
其中12 例作了团注增强扫描,2例行碘水灌肠后扫描。
扫描范围如果病变范围明确,则以相应腹部及其上下区域进行扫描,如果病变范围不明确,一般进行全腹扫描。
2 结果2.1 手术及病理结果:腺癌24例,其中转移性腺癌1例。
转移性鳞癌1例。
2.2 肿瘤发生部位:盲升结肠10例,结肠肝曲4例,横结肠3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2例。
2.3 形态及密度:肿块型14例(56%),多为偏心性分叶状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见图1),肿块2.9 cm×2.6 cm~8.3 cm×5.7 cm大小,平均5.4 cm×4.3 cm;部份可见向腔内的结节状隆起(见图2)。
14例肿块中有11例平扫密度不均,肿块内可见气体、脂肪及水样密度,强化密度亦不均匀。
CT检查对术前结肠癌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分析
CT检查对术前结肠癌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2T05:56:21.41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3期作者:许东乐[导读] 目的:探究CT检查对术前结肠癌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许东乐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宜城441400【摘要】目的:探究CT检查对术前结肠癌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入选的5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CT进行术前和术后复发检测,分析检出率。
结果:CT对术前结肠癌检出率为92.31%(48/52),其中I期、II期、III期、IV期检出率分别为85.71%(12/14)、93.75%(15/16)、100.00%(12/12)、90.00%(9/10)。
术后结肠癌复发为17例,CT对术后结肠癌复发检出率为88.24%(15/17),其中I期、II期、III期、IV期检出率分别为80.00%(4/5)、100.00%(6/6)、75.00%(3/4)、100.00%(2/2)。
结论:采用CT检查对术前结肠癌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仍有可能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需要加以重视,或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CT检查;术前结肠癌;术后结肠癌;临床诊断结肠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其发病原因受到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遗传以及高脂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
及时诊断患者病情,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中,对于结肠癌多采用CT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患者的病灶,从而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保证治疗效果。
另外,在患者手术之后,采用CT方法进行检测,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复发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2]。
本研究对52例患者采取CT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入选的5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CT方法进行检测。
结肠癌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3)多发结肠癌 多发结肠癌并不少见,约占全部结肠 癌的10%左右。多发癌的X线表现和单发结肠癌相似, 但呈现多个病灶。以不规则肠臂狭窄和息肉状隆起多 见。
影像学表现
2.CT表现 直肠癌因位置固定,CT检查应用较广泛,尤
其是对决定能否手术及选 择合适的手术方案起 重要作用。 3.MRI表现
临床表现
五大症状
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 便血 肠梗阻 腹部肿块 贫血、消廋、发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体征
局部:肿块 (指检、肠镜、腹部触诊)
全身:贫血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的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癌多为溃疡 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样癌,较少有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 肠梗阻。但是这些癌肿常破溃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 吸收,因此,右半结肠癌的症状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不 适及贫血消瘦最为多见。
结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葡萄糖,无 机盐,部分胆汁,储存、排泄粪便,同时结肠 可分泌碱性黏液,以润滑黏膜。
结肠解剖
结肠癌大体分型
溃疡型 (占50%以上,易出血,分化低,转移早) 肿块型 (菜花型,浸润少、预后好) 浸润狭窄型 (硬癌,分化低,转移早,常发生梗阻)
组织学分类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腺癌
管状腺癌 乳头状腺癌(占 75% - 85%) 粘液腺癌(占 10% - 20%) 印戒细胞癌 未分化癌
结肠癌的VCT诊断及分期探讨
355《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2012 年第 10 卷 第 2 期随着近年来我国饮食习惯与西方国家的逐步接近,结肠肿瘤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既往主要将钡剂灌肠和结肠镜作为临床诊断本病的手段,但二者对腔外、肿瘤的浸润以及病变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影像学诊断在明确结肠癌诊断、确定系统的治疗方案、选择外科手术及术后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32例结肠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充气扫描,并行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重建(MPR)、透明重建(Raysum)等多种三维成像,与结肠镜、手术病理所见对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在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32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为55~65岁,平均年龄为58.7岁。
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手术病理证实22例,电子结肠镜下活检病理证实9例,活检及术前均接受了结肠充气MSCT检查,其中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患者均被纳入本研究范围内。
1.2 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pro 64多层螺旋CT机,实时螺旋扫描,120Kv,120mAs,层厚1.25mm。
检查前禁食12h以上,并做好清洁肠道准备。
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ml)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注射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而定。
增强扫描的时机由观察的目的而定:观察黏膜面情况延迟40~50s,观察肠壁肌层延迟60~80s。
图像处理将原始数据传送至AW4.3工作站。
1.3 图像重建 在AW4.3工作站中进行三维后处理,一般采用SSD、CTVE、Raysum及MPR得到不同的二维、三维图像。
SSD及Raysum可得到立体感较强的图像,表现为病变位置管壁局限性凹陷或管腔局限性狭窄。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2, Vol.20, No.05 Total No.151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Metastases 【通讯作者】高连荣·13713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5月 第20卷 第05期 总第151期2 结 果2.1 结直肠癌原发病灶位置与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门静脉具体的解剖位置 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位于右侧29例,其中横结肠5例,升结肠21例,盲肠3例;左侧57例。
其中乙状结肠21例,直肠19例,降结肠7例。
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25例,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0例,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3例。
2.2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分布情况 86例结直肠癌患者,共发现肝转移灶363个,其中左侧结肠254个,右侧结肠109个,肝转移灶位置见表1。
左、右叶肝转移灶分布比较,差异显著(P <0.05)。
受治疗,产生消极情绪,且结直肠癌预后较差,远期生存率较低[8-9]。
故早期诊治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肿瘤筛查多采用影像学检查,其中MSCT检查是肿瘤筛查使用较多的一种检查手段。
但是其检测微小病灶的敏感度较MRI差。
MSCT优势在于诊断成本低,同时可快速获取影像学信息[10]。
既往文献显示,初次诊断时10%~25%的患者有肝转移,可手术的患者40%~70%出现肝转移[11]。
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转移部位也与肠系膜静脉经回流血液直接汇入肝脏有关[12]。
经CT扫描结直肠癌肝转移,肝转移病灶多以低密度为主,等密度较为少见,病灶边界多清晰[13]。
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可呈边缘环形、结节状和不规则强化。
其中以边缘环形强化多见,超过病例一半,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肿瘤边缘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典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通过CT动态增强表现可直接进行诊断,但是在诊断直径较小、CT扫描无典型症状的病灶中存在一定难度,需结合患者病史与其他相关检查共同诊断[14]。
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
diology,1995,197(3):705—7l1. [3]郑祥武 ,吴恩福 ,程建敏 ,等.结肠粘 液腺癌 的 cT诊断及 病理基
础.中国临床 医学影像 杂志 ,2002,13(3):193—195. [4]Gore RM.Gastrointestinal cancer:radiologic diagnosis and staging.
2010年 4月 第 7卷第 10期 Medical Innovation 0f na .
MSCT检查中早期肺癌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
MSCT检查中早期肺癌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MSCT检查是一种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大型计算机对X射线扫描成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清晰、全面地显示人体器官内部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肺癌的早期检查中,MSCT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对肺癌的早期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1、肺癌的早期特征早期肺癌通常表现为肺实变、结节、肺不张等病变,常见的肺实变是指肺组织密度增高,影像表现为肺实质影或斑片状密度影;结节是指边缘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直径小于3cm;肺不张是指部分或全部肺泡气体完全或部分被吸收,呈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像。
这些都是早期肺癌的典型表现,MSCT能够清晰地显示这些病变,有助于及早发现肺癌。
2、肺癌的典型影像表现1、与肺炎的鉴别诊断早期肺癌与肺炎在影像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在MSCT影像中,肺癌通常表现为边缘光整、周围血管增生,而肺炎表现为边缘模糊、周围炎症渗出;肺癌呈不均匀密度增高,而肺炎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实变影像。
肺癌常常伴随淋巴管增粗、纵隔肿大等表现,而肺炎通常无此表现。
通过这些鉴别诊断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早期肺癌和肺炎的区别。
肺内转移灶是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转移至肺部的结果,其影像表现与早期肺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在MSCT影像中,肺内转移灶通常呈多发性、大小不一、边界不清晰的结节状病变,而早期肺癌通常呈单发、大小较一、边界清晰的结节状病变。
肺内转移灶往往伴有其他部位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变,而早期肺癌一般无其他部位的原发性肿瘤病变。
通过这些鉴别诊断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早期肺癌和肺内转移灶的区别。
MSCT检查在早期肺癌的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及早发现早期肺癌,准确进行鉴别诊断,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在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MSCT检查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和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展期结肠癌MSCT分期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 People ’ s Hos pital of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 Ningxia ,
【Abstra ct 】 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staging diagnostic value of pneumocolon multislice helical CT ( MSCT) for colon diseases and preoperative carcinoma of large intestine. Methods MSCT was performed in 37 patients with
4 吴彤彬 ,赵凤姿 ,陈红. BIPAP 呼吸 机治疗慢 性阻塞 性肺疾病 合并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244.
5 金发光 ,谢永宏 ,钱桂生 ,等. 人工机械通气在急性致死性肺水肿抢救
中的作用. 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3592361.
6 何荔苍 ,朱明俊 ,黄元新 ,等. 高频通气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
衰竭 38 例治疗体会 . 河北医药 ,2003 ,25 :52.
( 收稿日期 :2007 - 05 - 03)
民军医出版社 ,2003. 472.
论著
进 展 期 结 肠 癌 MSCT 分 期 诊 断 与 病 理 对照研究
曹相德 郝宏毅 哈若水 陈大志 苏刚 刘建东
【摘 要】 目的 评估结肠充 气多层 螺旋 CT( MSCT) 扫 描在 结肠疾 病及 大肠癌 术前 分期的 诊断 价值 。 方法 对 37 例临床怀疑结肠疾病的患者 ,进行 MSCT 检查 ,并利用 工作站进 行后处 理以获 取 CT 仿 真内镜
ROC曲线评价超声、MSCT对胃肠道癌肝转移灶的检出价值
ROC曲线评价超声、MSCT对胃肠道癌肝转移灶的检出价值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ulti-slice CT,MSCT)与超声对直结肠癌肝脏转移灶的检出率,评价MSCT对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45例直结肠癌术后患者,分别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和肝脏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
结果MSCT诊断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z)、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38、96.9%、89.5%和95.1%,超声诊断方法则分别为0.821、89.8%、62.3%和85.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早期检出及阳性预测,MSCT扫描相对超声更具优势。
标签:超声;体层摄影;肿瘤转移,肝直结肠癌的肝转移灶早期诊断几乎全部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术前肝脏转移灶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SCT)由于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以及动态扫描早期发现细小转移灶的血管变化,有助于肝转移瘤的检出[1]。
本文作者通过对MSCT和超声多普勒检查对直肠癌、结肠癌肝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和阳性预测值,并利用ROC曲线评价两者的检出和诊断价值。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直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45例,临床高度怀疑肝脏转移。
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37~69岁,平均54.6岁。
确诊肝转移患者26例,原发肿瘤为直肠癌3例,乙状结肠癌8例,结肠癌15例,均由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余19例无肝转移的病例则经手术及影像学随访复查确诊,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
1.2检查方法采用平扫加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方式,CT机使用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CT,造影剂为欧乃派克80~100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2.5~3.0)mL/s,三期增强分别于造影剂注射开始后25~35s(动脉期)、65~90s(门脉期)及120~180s(平衡期)扫描。
医学影像-结肠癌的X线、CT表现及分期
肿块型
浸润型
原发肿瘤(T)
Tis 原位癌 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 肿瘤穿透肌层至浆膜下层 T4 肿瘤穿破浆膜或直接侵及其他脏器
区域淋巴结(N) N1 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7、淋巴结转移
o
8、远处转移
T 1 期:升结肠分叶球形肿 块,肿瘤起源于肠
粘膜,累及粘膜下层
M64岁 反复便血1年余
F 66岁 中上腹痛3年余
F67岁腹痛、纳差、消瘦4月余
M 79岁 反复便血1年余,加重1月
M 58岁 反复排粘液血便1年余,阵发性腹痛7天
F 73岁 消瘦纳差1年加重伴腹痛停止排便7天
3、结肠腺瘤:形成的充盈缺损边缘光滑整齐,粘膜规整, 蠕动正常,直径小于15mm,带蒂。
(乙状结肠)腺瘤性 息肉
Dukes分期
A期:癌肿局限于肠壁内,未超过浆膜层; B期:癌肿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 C期:癌肿穿透肠壁,并且淋巴结转移; D期:癌肿侵犯邻近器官,无法切除,有远处
或腹腔转移。
以≥ 6mm 为管壁增厚标准
o
3、癌性溃疡
o
4、肠壁异常强化
o
5、肠梗阻: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o
6、肠周浸润
o
F 诊断
1、肠结核:多发生于回盲部或回肠末端,多继发于肺结核, 肠管痉挛,蠕动加速,出现“跳跃征”,粘膜破坏或肠 管增厚,息肉样充盈缺损,回盲部上提缩短,结肠袋消 失等。
2、溃疡性结肠炎:多以左侧结肠受累为主,溃疡多见而呈 较弥漫的小锯齿状龛影,形成的假性息肉形状不规则, 肠管呈无结肠袋的细管状影。
关于乙状结肠癌1例CT诊断体会专题报告
关于1例乙状结肠癌CT诊断体会专题报告一、基本情况患者***,男,79岁,住院号***,2018年5月27日因“大便性状改变伴间断便血2月余”收住入院。
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性状、习惯改变,大便变细,不成形,间断便中带血及粘液,无脓血便,排便时无疼痛,便后仍有胀感,无肛门肿物突出。
为明确诊断, 5月15日在**医院行肠镜检查示“直肠肿物性质待定,结肠多发息肉”,钳取组织送检,5月21日病理示“结肠肿瘤性息肉,直肠腺瘤性息肉,部分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具有癌变倾向”,遂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左下腹深压痛,肠鸣音5次/分,肛检未触及包块,指套表面无血染,实险室检查潜血弱阳性,肿瘤标志物阴性。
5月28日在我放射科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检查,6月13日出院。
二、影像诊断及分析(一)诊断分析。
1、影像所见:2018年5月28日行全腹平扫及增强,CT号,***,全腹CT表现:乙状结肠下段、直肠上段内见环形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最厚约1.8cm,与肠管壁相连,病灶累及肠管约3cm,相应肠管狭窄,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呈“低密度”改变。
右肾体积变小,实质内见1.8x2.0cm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余所见泌尿系及肾周脂肪间隙正常,未见异常强化灶。
肝、胆、胰、脾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内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
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1-4 直肠上段癌注:结肠下段、直肠上段内见环形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最厚约 1.8cm,与肠管壁相连,相应肠管狭窄,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呈“低密度”改变。
2、诊断要点。
患者肠镜及病理检查示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多发息肉,局部癌变倾向;实验室检查潜血弱阳性,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CT平扫病灶厚约1.8cm;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延迟呈“低密度”,肠管外壁光整。
(二)CT诊断: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上段占位,恶性可能性大。
结肠注水MSCT对结肠癌分期诊断的价值与限度
结肠注水MSCT对结肠癌分期诊断的价值与限度【关键词】结肠注水MSCT 结肠癌结肠癌诊断目前常用气钡双对比、结肠镜、内镜超声检查。
随着CT的广泛应用,MSCT在结肠病变检查中具有独到之处。
本院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肠癌50例,结肠注水后行MSCT检查,对癌肿的诊断与临床分期作出相应的评价。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病人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9~82岁,平均61 岁。
临床症状:腹痛,腹泻,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消瘦,便血及贫血,病程2周~3年。
1.2 方法检查前一天清洁灌肠后作肠道准备。
检查时先灌注生理盐水1000~1500ml后仰卧位进行平扫并动态增强,扫描范围直肠至结肠,层厚为1.25mm,螺距1.375:1,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2ml/kg,速率3.5ml/s,行动脉期(25~30s),静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扫描,扫描结束后根据诊断要求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或仿真内窥镜。
根据结肠癌Dukes改良法分期。
A期: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B期:病变侵犯肌层或浆膜层但无淋巴结转移;C期:肿块侵犯肠壁全层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D期:肿块侵犯肠壁全层,系膜淋巴结转移,伴有远处转移(肝、脾、骨转移等)。
2 结果50例病人经手术证实,部位在直、乙状结肠22例,降、横、升结肠28例,肿块型21例、壁厚型18例(壁厚>5mm)、溃疡型或混合型11例,癌肿局限于肠壁内无浆膜层受侵5例,穿透肠壁累及浆膜层12例,有膀胱或子宫或闭孔内肌受侵、腹膜侵犯各4例、肝转移3例、区域淋巴结或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22例、远处淋巴结转移7例,病理类型:腺癌47例、乳头状瘤恶变1例、未分化癌2例。
CT表现:MSCT对病灶显示率为100%,病变大小范围与病理所见基本相符,病灶呈结节状、菜花状及不规则状,大小从 1.5~7.0cm,密度不均,CT值在40~48Hu,增强后增加20Hu左右,坏死区可无明显强化表现,个别大小、密度有差异。
256层CT在结肠癌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256层CT在结肠癌的诊断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3-07-31T15:41:46.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武方明徐泽佳任萍窦霞马雪鹏刘旭[导读] 结肠癌的诊断长期依赖于钡灌肠、结肠镜,对于结肠镜检查失败患者多无好的检查方法。
武方明徐泽佳任萍窦霞马雪鹏刘旭东李文军(昌吉州人民医院CT、MRI室 831100)【中图分类号】R735.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144-02【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 (MSCT)在结肠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人,回顾分析术前MSCT表现,并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来评价螺旋CT分期的准确性。
结果MSCT能显示肠腔及肠壁的改变、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
结论结肠癌术前MSCT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能否行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256层CT 结肠癌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年龄多在40~60岁,在我国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
传统的检查方法如大便潜血试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纤维结肠镜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256多层CT大范围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采用表面覆盖成像法(SSD)、透明重建技术(Raysum)、仿真内窥镜(CTVC)、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对结肠癌的病变范围、与周围脏器关系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显示更为清晰。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2年9月接受结肠CT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6岁,患者主要症状为腹部隐痛不适、消瘦、肠梗阻、血便、便秘、消化不良等。
1.2方法采用Philips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检查,所有病人在检查前2天行流质饮食,检查前1天晚上15g番泻叶反复开水冲饮,检查前再行清洁灌肠,并在扫描前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654-2)20mg以降低结肠张力、减轻肠痉挛和减少肠蠕动伪影。
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2-09-29T03:25:33.32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7期作者:王晨洋[导读]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与三维重建技术,王晨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青浦区 201700【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与三维重建技术,应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价值。
方法在2021.1-2022.5期间选取我院均拟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与三维重建技术诊断50例结肠癌术前患者,以手术和病理结果为准,进行肿瘤分期及肠系膜血管受累与术中情况分析比较。
结果经MSCT诊断T分期正确40例,诊断准确率为80.00%,MSCT术前诊断结肠癌病理结果与T分期一致;MSCT术前评估肠系膜血管受累与符合术中情况所见44例,MSCT术前诊断准确度为88.00%。
结论在结肠癌术前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MSCT与三维重建技术,有效评估术前肿瘤分期准确度与肠系膜血管分布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
【关键词】三维重建;术前诊断;多层螺旋CT;结肠癌结肠癌属于消化内科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手术切除,结肠癌患者中约80%选择手术治疗[1]。
因此术前需掌握肿瘤分期、肠系膜血管受累情况,对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参考,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影响重大[2]。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不断发展,在术前诊断与分期结肠癌利用影像学进行评估应用逐渐广泛,因此本文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MSCT)与三维重建技术,应用结肠癌术前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1.1-2022.5期间选取我院均拟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与三维重建技术诊断50例结肠癌术前患者,男女患者比例为24例:16例,年龄25-64(45.82±2.23)岁。
纳入标准:(1)手术前均拟行MSCT检查,术后进行病理检查;(2)年龄不超过70岁;排除标准:(1)身体其他部位并发恶性肿瘤;(2)既往腹手术史;(3)麻药过敏或过敏体质等手术禁忌症者。
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结直肠癌N分期中的应用
116Guangxi Journal,Jan.2021,Nl.43,No.1临床技术创新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联合iDosi迭代重建技术在结直肠癌N分期中的应用▲颜俏燕丁士申陈刚甘东慧(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柳州市545006,电子邮箱:43415151@)【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MSCTC)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结直肠癌N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1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MSCTC检查参数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105例。
低剂量组采用100kV管电压、80mA管电流及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常规剂量组采用120kV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及滤波反投影重建技术进行检查。
以手术病理诊断N分期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剂量MSCTC检查诊断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及其与术后病理诊断N分期的一致性。
记录两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结果低剂量、常规剂量MSCTC诊断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6.7%、70. 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N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N分期结果的一致性均为中等(P<0.05)o低剂量组的总剂量长度乘积、总容积CT剂量指数及有效剂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均P<0.05)。
结论与常规剂量检查相比,低剂量MSCTC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评估无影响。
【关键词】结直肠癌;N分期;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辐射剂量【中图分类号】R735.35;R735.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3-4304(2021)01-0116-03 DOI:10.11675/j.hsn.0253-4304.2021.01.28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5位[1]。
准确的N分期评估对于结直肠癌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结肠癌侵犯浆膜面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肠癌侵犯浆膜面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欧鸿儒;贾红明;张冠业;简坚成;邓博;袁建青【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侵犯浆膜面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收集51例病理证实浆膜面受累的结肠癌患者术前MSCT检查资料,分析MSCT表现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结果 MSCT表现为癌肿肠周脂肪间隙清晰6例,脂肪密度增高15例,索条、结节样强化30例,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40.0%与76.7%,转移度分别为4.2%、11.5%与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淋巴结大小联合癌肿肠周索条、结节样强化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高于单纯以淋巴结大小为判定标准(P〈0.05)。
结论癌肿肠周系膜索条、结节样强化的MSCT征象在术前评价结肠癌T3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名称】《广东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5)004【总页数】4页(P441-444)【关键词】结肠癌;多层螺旋CT;淋巴结转移【作者】欧鸿儒;贾红明;张冠业;简坚成;邓博;袁建青【作者单位】[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5;[2]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东佛山528305;[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山5283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与高脂少纤维素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发现有年轻化、预后差的趋势[1]。
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判定结肠癌患者预后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同时又是结肠癌临床分期和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2]。
MSCT是评价结肠癌术前分期的有效手段,但对于结肠癌TNM 分期的N分期,目前通常以淋巴结的大小或数目判断有无转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通过探讨结肠癌局部侵犯的MSCT表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提高结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肠癌cms分型标准
肠癌cms分型标准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这一部分肠道的恶性肿瘤。
根据肠癌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肠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组织(WHO)提出了最新的肠癌分型标准,即肠癌CMS分型。
肠癌CMS分型主要通过对肿瘤的分子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肿瘤的分子表型差异,将肠癌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型,分别为CMS1、CMS2、CMS3和CMS4CMS1亚型,被称为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肠癌,约占肠癌中的15%。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缺乏DNA错义修复系统,导致肿瘤基因组发生大量的微卫星区块的插入缺失,进而导致了基因突变和功能缺失。
MSI肠癌具有较好的预后,对免疫治疗也非常敏感。
CMS2亚型,被称为肿瘤原型(canonical)肠癌,约占肠癌中的37%。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细胞增殖活跃,具有WNT和EGFR信号通路激活的特征。
CMS2肠癌表现出高度分化的肿瘤细胞,预后相对较好,对于靶向EGFR的治疗也较为敏感。
CMS3亚型,被称为代谢型(metabolic)肠癌,约占肠癌中的13%。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代谢异常,表现为糖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CMS3肠癌预后相对较好,但对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敏感性较低。
CMS4亚型,被称为间质丰富型(mesenchymal)肠癌,约占肠癌中的23%。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肿瘤间质增生和病理新生血管形成。
CMS4肠癌预后较差,对于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敏感性较低。
根据肠癌CMS分型,不同亚型的肠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这种分型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肠癌的分子机制,选择更合适的治疗策略。
其中,MSI亚型对于免疫治疗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CMS2亚型对于EGFR靶向治疗较为敏感。
然而,目前肠癌CMS分型在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总的来说,肠癌CMS分型将肠癌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型,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这种分型方法可以为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2 有 4 枚以上区域淋巴结 转移
N2a 4-6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b 7 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 移
T分期
T1 期
肠壁增厚≥0. 6 cm ,局限于内层,明显强化 肠壁内缘有隆起肿块,强化明显,肠壁无增厚, 无挛缩变形,肠腔无狭窄
T2 期
肠壁局限性增厚≥0. 6 cm ,外缘光整,外周脂肪 清晰 肠壁有挛缩变形,肠腔无明显狭窄
谢谢
*影像学上T1及T2分期很难区分
T3 期 肠壁增厚≥0. 6 cm,侵及外层,肠腔可有狭窄 外周脂肪密度增高、模糊,无周围脏器及组织累及 T4 期 突破肠壁外层,肠壁有明显增厚变形或肠腔狭窄 外周脂肪密度增高、 模糊,有线状、 条索状高密 度影向肠壁外蔓延 侵及周围器官 *术前正确区分T3以及T4期临床意义较大
可疑转移—随访
肠癌肝转移
升结肠癌并大网膜转移
T3N2M0
肠癌的不典型表现
癌肠外囊性肿块 以阑尾炎表现的肠癌 以腹腔内脓肿为表现的肠癌 以盆腔或者腹腔内转移瘤为原发表现的肠 癌
直肠粘液腺癌
中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T4N1Mx
结肠肝曲癌并卵巢转移
肠癌的常见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 肠穿孔
范围由肛缘技术:多平面重建技 术(MPR)、仿真内镜成像(CTVE);曲 面重建(CPR)
* 诊断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薄层CT图像上肠 管腔内的干净程度及扩张程度
正常表现
结肠壁厚度小于5mm 强化特点:分层强化,粘膜层强化早于肌 层 直肠、升结肠、降结肠位置相对固定;横 结肠及乙状结肠位置变化很大
2. 放射状(环周)切缘评估 (CRM)
浆膜表面(腹膜)并不构成外科切缘 结肠癌而言,环周(放射状)切缘表示膜外软组织中最靠 近肿瘤最深浸润处的地方,该切缘是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在 后腹膜组织中通过钝性或锐性分离而产生的 放射状切缘应该在所有无腹膜覆盖的结肠肠段来进行评估
3. RSM 的CT诊断
阴性
肿瘤侵犯距离后方筋膜大于1mm 肿瘤侵犯小于1mm
阳性
RSM阴性
RSM阳性
RSM阳性
CT上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的原因及病 理学基础
增粗的血管 炎症刺激,渗出 肿瘤侵犯
鉴别诊断
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瘤 结肠憩室炎 肠炎
回盲部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瘤
憩室炎
结肠克雷恩氏病
急性穿孔:腹膜炎 慢性穿孔:脓肿形成,瘘管形成
肠管周围脓肿 伴发阑尾炎 近段肠管管壁水肿—影响术后并发症 肠套叠
降结肠癌并肠梗阻
闭袢性肠梗阻
肿瘤与回盲瓣之间结肠明显扩张,小肠无扩张 发生于升结肠同时伴有回盲瓣的高张力 易发生穿孔
T3N1M0-假性闭袢性肠梗阻并穿孔
解剖基础
肠系膜上动脉:
盲肠、阑尾、升结肠及右2/3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及少量髂内动脉分支
左侧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 上段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 1-3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a 有 1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 2-3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 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 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TNM分期(AJCC第7版)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价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 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 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T4a 肿瘤穿透腹膜脏层 T4b 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
腔外静脉侵犯 Extramural venous invasion (EMVI)
肠癌预后及5年生存率的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CT表现
肠管周围小血管间脂肪间隙模糊,肿瘤侵犯直接周围 的小血管,增强扫描血管充盈不佳 强化的肿瘤沿着大血管生长 无 可疑侵犯 有
分级
阴性
可疑阳性
阳性---同一患者
T2N0M0
T2
T3期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 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可清晰或不清晰 影响预后的因素:
肠管外侵犯小于5mm---预后好 肠管外侵犯大于5mm---预后差
T3
肠管外侵犯小于 5mm---预后好
肠管外侵犯大于 5mm---预后差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1-3 枚区域淋巴结转 移
N1a 有1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2-3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 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 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 瘤种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 或部位(如肝,肺,卵巢, 非区域淋巴结) 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 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
N2 有 4 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2a 4-6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b 7 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单独依靠CT形态学分类精确度并不高 灵敏度约66-83% 特异度为35-81%
阴性淋巴结—病理证实
M分期
M0 :未发现远处转移 M1:
发现肝脏、肺、脾脏 腹腔、盆腔、网膜、腹膜等转移灶 或有其他远处转移证据
乙状结肠癌并穿孔
升结肠癌并穿孔
升结肠癌并侵犯阑尾,伴脓肿形成
乙状结肠癌并脓肿形成
乙状结肠癌近端肠管水肿
直肠癌并肠套叠
结直肠癌的预后不良的因素
病理分级 3-4 T3,并肠周侵犯厚度大于0.5cm;T4 N2 淋巴管/血管侵犯 肠梗阻 送检淋巴结<12 枚 神经侵犯 局限肠穿孔 切缘阳性或不确定 {腹膜后手术切缘(RSM)}
腹膜后手术切缘(retroperitoneal surgical margin,RSM)
1. 解剖基础 升结肠、降结肠及盲肠
前方覆盖脏层腹膜,内至结肠系膜残端,外至 壁层腹膜 后方无脏层腹膜覆盖—裸区或腹膜后切缘 (‘‘bare area’’ or RSM)
横结肠、乙状结肠
肠管周围均覆盖脏层腹膜
肠镜 超声:内镜超声 CT MRI PET/CT
扫描前准备
空腹,并清洁灌肠 MSCT扫描前 5~10 min肌注 6542 10~20 mg 使用肠腔内对比剂,将肠管充盈阴性(空 气)、中性(水)以及阳性(稀钡)对比 剂 1000~1500ml,使得肠管充分扩张
MSCT成像方法
T4期 肿瘤侵犯邻近脏器 肿瘤穿孔 肿瘤侵犯脏层腹膜
T4N1M0
升结肠癌并穿孔
中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T4N1Mx
病理:膀胱壁呈慢性炎症改变
影响T分期的主要因素
肠腔内容物 肠壁未充 分充盈
• 检查前 肌注解 痉药 • 注入适 量的对 比剂
厚层图像的部 腹腔内的脂 分容积效应 肪含量
• 禁食 • 检查前 洗肠
• 薄层 图像 • 多平面 重建
• 尽量用 薄层图 像去观察
肠内容物 混杂密度,内可见气 泡影 增强扫描无强化 位置、形态随时间变 化
层厚:8mm
层厚:2mm
冠状位MPR
冠状位MPR
N分期
CT主要根据形态学判断
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
阳性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最大径 >1cm) 有明显强化(CT值大于100HU); 不均匀强化,可见坏死 肠系膜根部簇状小淋巴结(大于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