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柳 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
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文言文阅读试题详解
![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文言文阅读试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5e776300b4c2e3f572763fa.png)
201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详解2012年高考语文题(大纲版)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ecff46561252d380eb6e34.png)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10、①【答案】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1)(1)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1)(1)](https://img.taocdn.com/s3/m/2c27a61e0b4e767f5acfce76.png)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答案解析河南省实验中学崔矿山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偷换概念,“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修正”应为“选择”。
2.B解析:强加因果,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文中无此信息。
3.D解析:无中生有,“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错,“直接后果”纯属主观臆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解析:阙:空缺,缺额。
5.C解析:①表现的是何灌的正直,而不是“恪尽职守”;⑤说的是萧燧的节俭;⑥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仁爱之心。
6.A解析:“与其亲党”错。
原文是“其亲党”,即秦桧的亲党,而非秦桧及其亲党。
7. (1).(5分)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析:关键词“杂糅”“浇浮”“治”各1分,大意2分。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闻不问呢?”解析:关键词“异路”“安”“旧治”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8题侧重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第9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赏析。
首句因感秋而怀远,借景抒情,点出主题。
接着写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飞尽,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但令她失望——“无信”。
下片写悲感流泪,泪弹不尽,临窗而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笺色之红因泪而淡直至褪尽,用夸张的修辞,极写痴情之深。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3242f784254b35eefd3467.png)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1.(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柳堤》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柳堤》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0c50564b35eefdc9d33354.png)
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缓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属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请结合诗句说明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200字)(6分)参考答案:(1)(3分)C(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五六两句“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应是以动衬静。
)(2)(6分)提示: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学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
(3)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不少于200字)诗歌虽未见“柳堤”二字,却紧扣标题“柳堤”写景、言情、明理。
(未有亦可)诗歌前三联以写景为主,且景中含情;尾联则以“攀折”言“折柳”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
(1分)用“劳‘攀折’”与“还‘自生’”来描写“堤柳”生命力顽强,繁茂之状;(1分)任游子怎么攀折,来年仍是新枝繁生,大有“游人折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1分)而一个“更”字,又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1分)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愁别绪的主题。
正是:年年折柳寄相思,日复一日愁上愁。
(2分)。
2012年各省的高考古诗文翻译及答案
![2012年各省的高考古诗文翻译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6bb68b561252d381eb6e66.png)
2012高考语文古诗赏析天津卷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
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
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
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答: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答: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整理怎样的志趣?(3分)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翻译】: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里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江西卷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古诗文阅读理解:柳 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柳 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d5ed2da98271fe900ef920.png)
古诗文阅读理解:柳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解析】选D、E。
本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2012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2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edba0ca6c30c2259019ef8.png)
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 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 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 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 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对待范景淳一样。过 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 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 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 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 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 为人们所称道。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 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 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 “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 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 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 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 数需要达到要求。
12、【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 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 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 “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 13、【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201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fcb246be1e650e53ea9900.png)
201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15分)1、【答案】A【解析】B、蹙.(chù)额——蹙(cù)额。
C、再接再励.——再接再厉.;百舸.(kě)争流——百舸.(ɡě)争流。
D、绿草如荫.——绿草如茵.;乳臭.(chòu)未干——乳臭(xiù)未干。
2、【答案】C【解析】A、“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缺宾语(中心语)。
“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B、“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句式杂糅,保留一个即可。
D、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
3、【答案】D【解析】必须VS必需:必须:副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必需:形容词,作定语,不能做状语。
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
抑制VS抑止:抑制:①控制约束行为或意识,使不能为所欲为。
②在医学上把与兴奋对立的状态称为抑制。
抑止:抑制使停止、结束。
有对结果的侧重。
“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
2008年9月23日《牛城晚报》B7版《石榴系乡思》一文第一段“一下子勾起我思乡的念头,不可抑止地回首往事”中“抑止”一词,根据文意应为“抑制”。
防治VS防止:防治:预防和治疗。
防止:防备制止。
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但没法“防治”。
另外,用于“防治”的一般是药物,而“菜籽油”不是药物。
4、【答案】B【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
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5、【答案】C【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诗经》、《楚辞》”和“唐宋诗词”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于《诗经》和唐诗等体裁,“错落有致”也不能用于唐宋的格律诗(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等)。
2012年高考真题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汇编
![2012年高考真题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1e0e0bc40c22590102029d13.png)
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1.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详解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ca9bd3f67ec102de3bd8905.png)
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偷换概念,“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错,原文是“价值观……进行了选择”,“修正”应为“选择”。
2.B解析:强加因果,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且“根本原因”文中无此信息。
3.D解析:无中生有,“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错,“直接后果”纯属主观臆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解析:阙:空缺,缺额。
5.C解析:①表现的是何灌的正直,而不是“恪尽职守”;⑤说的是萧燧的节俭;⑥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仁爱之心。
6.A解析:“与其亲党”错。
原文是“其亲党”,即秦桧的亲党,而非秦桧及其亲党。
7. (1)(5分)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析:关键词“杂糅”“浇浮”“治”各1分,大意2分。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闻不问呢?”解析:关键词“异路”“安”“旧治”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8题侧重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第9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赏析。
首句因感秋而怀远,借景抒情,点出主题。
接着写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飞尽,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但令她失望——“无信”。
下片写悲感流泪,泪弹不尽,临窗而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笺色之红因泪而淡直至褪尽,用夸张的修辞,极写痴情之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佛狸祠下解析:考查的是大纲规定的初高中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但不是大家公认的名句,而是所谓非关键性的句子。
柳堤 阅读附答案
![柳堤 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fa9458a98271fe900ef924.png)
柳堤阅读附答案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金銮(1494-1587),明代散曲家。
字在衡,号白屿。
陇西(今属甘肃)人。
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春江水平”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啼莺”点出堤上之“柳”。
B.颔联承题,“十里”承接“春江”,写江堤之绵长;“千条”承接“密树”,状堤柳之茂密。
C.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态景象,颈联写柳堤雨天的动态景象,诗歌以静写动,突出景物的动态美。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诗人从听觉、视觉、嗅觉角度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尾联抒情,一面赞柳之善解人意、慰藉相思,一面抒发自己浓郁的乡愁,主题深沉,耐人寻味。
15.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6分)
答案:。
柳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柳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bf993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8.png)
柳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柳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柳堤明代: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译文: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春天江水平如镜,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
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
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
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注释: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yīng)。
十里笼(lǒng)晴苑,千条锁故营。
睛:是亮丽、明亮的意思。
苑:指花园、园林。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pān)折,年年还自生。
攀折:折取。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乐景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
全诗紧扣标题“柳堤”二字,有时侧重于表现“柳”,有时侧重于表现“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开;更有趣的是作者在诗里面有意避开了这两个字,而通过对相关景物的描写让人自悟,其用心之工着实让人叹服。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暗扣标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
“平”取“与堤岸齐平”之意,类似的用法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句子。
一个“平”字,写尽了春江水涨、放眼望去漫漫无边的气势。
“密树”表现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长之茂盛;密树里有黄莺啼叫,悦耳动听,且绿树黄莺,色彩对比也很鲜明,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前句着眼于“堤”,后句着眼于“柳”。
如果说首联是从身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物来表现柳堤上春意之美的话,那么这一联就是加入了想像,从更大的范围来表现柳堤上春意之广。
《[中吕]朝天曲·柳堤》阅读答案及赏析
![《[中吕]朝天曲·柳堤》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dc6f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7.png)
《[中吕]朝天曲·柳堤》阅读答案及赏析《[中吕]朝天曲·柳堤》阅读答案及赏析[中吕]朝天曲【元】张养浩①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着这般景致,坐的②,便③无酒也令人醉。
【注】①张养浩:少年知名,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无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
②坐的:因此。
③便:即使,纵然。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A.“日影筛金翠”一句中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的样子夸张成筛子筛过,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
B.“杖藜徐步”两句以作者慢慢地走近钓矶看到鸥鹭们在自由自在地嬉戏的动景,和前三句的静景形成动静结合,使作者笔下的景象更富韵昧,充满诗情画意。
C.这首散曲的写景运用了富有田园特色的“柳堤”“竹溪”“鸥鹭”等意象,营造了安宁静谧的意境,画中有画,令人陶醉,颇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风韵。
D.结尾以景语作结,眼前的这些美景使得作者感觉即使没有酒也能令人沉醉其中,与前面的描写相照应,表现出作者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及对闲适生活的热爱。
E.这首散曲通篇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最直观最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堤上溪边的景色,鸥鹭游戏的场景,及农夫渔翁忙活的场面,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2.请分析曲中“农父渔翁”形象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1.(5分)A D (选A给2分,选D给3分,选B、C、E不给分。
)【解析】A项不是夸张是比喻。
D项不是景语作结,而是议论作结。
2.(6分)①丰富了画面内容,画中有画,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2分)②以农父渔翁的贪营活计不知身在图画里和作者寄情田园、山水的悠闲形成对比。
(2分)③作者借农父渔翁的形象表达了对官场的蝇营狗苟、贪权恋利的厌倦,以及隐居不仕的决心。
(2分)注释⑴日影筛金翠:从树荫漏下的日影,宛如筛金翠似的在闪动。
l柳堤2012(北京卷)
![l柳堤2012(北京卷)](https://img.taocdn.com/s3/m/50a09f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4.png)
l柳堤2012(北京卷)柳堤 2012(北京卷)春江水正平,春天江水慢慢哒,快要漫到岸上啦!密树听啼莺。
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
十里笼晴苑,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
千条锁故营。
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雨香飞燕促,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
风暖落花轻。
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更欲劳攀折,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
年年还自生。
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解析]【参考答案】1、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赏析有误,这两句并非完全实写晴天景色。
“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唐诗人韦庄《台城》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典故,“千条锁故营”暗含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细柳营治军”之典。
2012年高考语文各地阅读题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各地阅读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1cf6a0dd3383c4bb4cd288.png)
2012年高考语文各地阅读题解析高考阅读06-25 20412012年高考语文各地阅读题解析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
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
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
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解析】选D、E。
本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组织答案,即字面意思和内在的哲理。
本题题干要求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述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
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
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
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
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
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
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启发了读者的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
认识事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