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生产效率及其区域差异_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研究
从效率的角度谈我国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基于建国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实证分析
所谓产 权 , 是经济 所有 制关系 的一 种法律表 现形 式 , 包 括财 但 其高效 的运行模 式仍 对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起到 了至 关重要 的 产 的所 有权 、转让 权 、使 用权 、收益权等 。产权 可 以明确 交易 作用 。 的界区 , 规 范交易行为 , 将 资源更为合理的进行配置 , 并且对交易 与公有产权 相对 应的私有产 权在这 一时期 并没有得 到很好 各 方进行激励或约束 , 以提高各 自的效率 。由此便 涉及产权公与 的发展 , 相反 , 它对于 国家经济 的恢 复与发展 甚至起到 了一 定的 私 的划分 。公有产权 与私有产权 的主要 区别在与 产权所有 者的 阻碍 作用 。建 国之初 , 我 国私有 产权主要 体现在服务 业领域 , 而 不同: 公有产权 的产权所有 者是一个集 体范 畴 , 它 不确切 的属于 这一领域对于我 国当时的经济发展 并没有十分 明显 的贡献 , 百姓 某 一个人 ; 私有 产权 的产 权所有者则 是一个 自然人 , 有着 明确的 较低 的生活水 平也很难 能在 服务业 消费 ; 除此之外 , 建 国之 初囤 归属概念 。 . 积居奇 、哄抬物 价的不法 商贩也多数为私营企业者 , 是私有产权 我 国 自建国之初 , 就完成 了农业 、手 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的代表 。 由此可 见 , 私有产权在 建国初期 并没有很好 的发展 , 对 的社 会主义 改造 , 将社会资 产收归 国有 , 建 立 了以国营企业为 主 经济建设的积极 影响也较为有 限 , 效率与公有产权相 比也相对 较
宏观经 济 I M a c r o s c o p i c e c o n o mg
从效 率的角度谈我 国公有产权 与私有产权
— —
基于建 国后 三个不 同时期 的实证分析
公共投资对中国各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
析 ,发 现公 共 投 资 对 提 高 地 区收 入 水 平 是 有 利 的 , 其 对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作 用 更 大 ;就 长 期 而 言 ,投 资 于 经 济 欠 发 尤 达 地 区 的公 共 领 域 有 助 于 提 高 落 后 地 区的 收入 , 而 缩 小 地 区差 距 。 从
( oil c n eE io ) S c i c dt n aS e i
De e b r 2 8 c m e 00
公 共 投 资 对 中 国各 地 区收 入 水 平 的影 响分 析
— —
基 于分 位 数 回归 方 法
孟 勇 ,张 志 文
( 汉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7 ) 武 湖 3 0 2 摘 要 :采 用 分 位 数 回归 的统 计 技 术 , 究 了公 共 投 资对 于提 高 不 同 地 区 收 入 水 平 的 作 用 。 通 过 对 投 资 数 据 的 分 研
趋势。
对公 共 投资 作用 进 行分 析 的 文献很 多 , 主要 但 集 中于公 共投 资与 经济 增 长关 系 的分 析 ,而对 二 者
关 系 的认 识 , 从现 有 的 文献 来 看 ,基 于发 达 国家 数
据 的经验 分析 大都 得 出 了公 共 投资 与经 济增 长正 相 关 的结论 。而 大多 数基 于发 展 中 国家 的经验 分析 则
一
对 于 经济增 长具 有 正 的效 应 。从 长 期 来 看 , 人 投 私
资对 产 出的作用 大于 公共 投资 的作 用 。公 共投 资对
、
文 献 回顾
产 出 都 具 有 正 向 的 促 进 作 用 。 钱 谱 丰 、李 钊 ( 0 7 认 为 公共 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意 义 会 体 现 出 20 ) 阶段性 特征 , 经济 发 展 的初 始 阶段 ,公 共 投 资 累 在 积 对 经济增 长 的边际 意义 也更 大 。随 着公 共投 资 累 积 规模 的扩 大 , 其增 长 的边 际意 义 可 能会 有 下 降 的
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 影响的经验分析
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的经验分析作者:尹贻林卢晶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各种效应进行重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有关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
结果表明,在长期内,我国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存在着惟一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综合效应表现为挤入效应。
在短期内,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则具有挤出效应,并分析了这种挤出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投资;私人投资;挤入效应;挤出效应;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3-0076-06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虽然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私人部门,但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私人投资不可替代的效用。
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私人投资的发展来得以体现的,进而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公共投资、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
在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往大多数文献是把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作为整体或个体来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关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的研究很少。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关系的重要性,并在相关研究中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进行探讨。
国外学者关于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三种观点:(1)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入效应。
如Aschauer[1-2]认同公共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宏观经济增长及私人部门投资具有积极意义。
同年 Aschauer[3]又运用实证就公共股本增加对私人资本更多的表现为挤出效应加以证实。
我国投资基础设施的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效率研究
一
、
引 言
无论 是发展 中国家 , 是发 达 国家 , 还 道路 、 口、 水 、 电等基 础设 施一 直被 认 为是 生 活环 境 改 善 和实 港 供 供 现经济增 长的重 要途径 和前 提条 件 。尽 管基础 设施作 为经 济 增长 的前 提 条件 已为 国际所 公 认 , 基 础设 施 但 的资金来 源如何 解决 , 由谁 来投 资 , 最优 投资 与融资 结构 的深 层 次研究 并 不多 。过 去很 长 一段 时 间 , 经济 学 界普 遍认 为基础设 施应 该 由政府 投资 , 是 因为古典 经济 学 派认 为 , 础设 施 是一 种准 公 共 品 , 费 对象 不 这 基 消 那么特定 , 私人 企业不 愿 意或无法 生产 , 而必 须 由政 府 提供 。2 世 纪 4 0 0年代 以来 , 共 经济 学 对 古 典经 济 公 学的这 一观点提 出了挑战 , 为 由于 “ 息不对 称” “ 治家 近 视” 问题 的存 在 , 认 信 、政 等 政府 提供 基 础设 施 等公 共 产品往 往产生效 率低 下 , 准公共 产 品则 应采用 公私合 作方式 提供 。 我 国作为发 展 中国家 , 目前经 济 持续 高速 发展 , 市化 进 程 的推进 较快 , 完善 的基 础 设施 的需 求 日益 城 对 增长, 限于财政 预算 , 仅仅依 赖政 府投 资已远 远不能 解决 这种 供需 不 平 衡的矛 盾 。据建 设 部统 计 , 十五 ” “ 期 间全 国仅 城市基 础设 施建设 投 资就需要 大约 10 0 元 资金 , 政府财 政仅 只能提供 2 %左 右 的资 金 , 00 亿 而 0 其余 约 8 %的投 资需要 寻 找其他 融 资渠 道 。如何 解 决 基础设 施 的投 资资 金 的来 源 问题 , 国 政府 , 别 是发 展 0 各 特 中国家在城 市化 建设 中 , 如何处理 政 府公 共投 资 与私 人 投 资 的关 系与 融 资结 构 , 人投 资 与公 共 投 资对 社 私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学术型经济学院、法学院(法律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西方经济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资源与环经济学)初试专业课:801经济学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第四版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第六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吴开超,张树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平狄克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统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证券与期货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保险学院、经济数学学院、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金融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经济学)初试专业课:802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第四版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第六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吴开超,张树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平狄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类专业初试阶段考的专业课主要是801和802经济学,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专业考801,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考802。
801含政治经济学60%,西方经济学40%,经济学二含政治经济学50%,西方经济学50%。
从报录比上可以看出初试阶段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像金融学这种热门专业,所以大家要积极备考,选择专业也要避免扎堆哦。
8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部分:(90分)(一)导论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商品与货币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局部劳动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3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3Ch1三、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3.外部性:⽆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5.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活中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
四、简答题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
3.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第三,财政分配的⽬的是满⾜社会公共需要。
6.简述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段和机制。
(1)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确⽴财政收⽀占GDP的合理⽐重。
(2)优化财政⽀出结构,提⾼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易,提⾼经济增长率。
(5)提⾼财政资源配置本⾝的效率。
7.财政参与国民收⼊分配的原因是什么?财政参与国民收⼊分配的原因有以下⼏点。
第⼀,⼀些稀缺的⾃然资源存在着垄断性,且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异很⼤,由此形成了垄断性的极差收⼊。
财政有必要对之进⾏⼲预,防⽌某些企业谋取垄断利润⽽损害公共利益,并提取⼀部分垄断利润以实现收⼊的相对公平。
第⼆,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通常表现为经济公平,但往往损害社会公平。
市场分配机制强调收⼊分配应以各利益主体为社会供给的⽣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现实⽣活中⼈们的劳动能⼒、财产占有量等⽅⾯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别,因⽽,市场分配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收⼊差距,导致社会不公平。
8.简述财政实现收⼊分配职能的⼿段和机制(1)规范⼯资制度(2)加强税收调节(3)完善转移⽀付制度五、论述题1.试论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OECD国家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治理效果研究
OECD 国家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治理效果研究王娟,程阳,郑兴宇(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OECD 国家已构建了以能源税、交通税、环保财政支出和污染治理投资等政策工具为主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体系,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文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和比较了OECD 国家能源税、交通税、环保财政支出和污染治理投资四种政策工具的污染治理效果,得出的结论是环境保护财政政策工具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国家污染治理效果是异质性的:在一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国家,征收能源税能发挥有效的减排效果;在氮氧化物排放量较低的国家,征收交通税能取得显著的减排效果,但随着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交通税的污染治理效果将非常有限,还应加大污染治理投资;在硫氧化物排放量较高的国家,征收能源税、交通税、增加环保财政支出均能发挥有效的污染治理效果。
我国应根据政策工具治理效果的异质性,针对不同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环境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污染治理;OECD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2-0037-10一、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60—70年代试行征收环境税以来,OECD 国家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为环境税的征收奠定了基础。
目前,环境税、环保财政支出和污染治理投资等政策工具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体系,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国能否借鉴OECD 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厘清以下问题:对于污染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相同的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污染治理效果?对于污染程度不同的同一种污染物,征收环境税是不是会产生相同的污染治理效果?对于不同的污染物,采取哪一种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污染治理效果更好?本文通过分析OECD 国家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污染治理效果的异质性,为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劳动力收入差距研究——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检验
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劳动力收入差距研究——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检验万相昱唐亮张晨*摘 要:应用内生转换模型考虑收入对于部门选择的影响,文章对非公共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收入方程进行估计,估算部门收入差距。
实证结果表明,部门间收入差距显著存在,受到一系列人口特征的影响。
男性在公共部门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对于女性,收入溢价存在于非公共部门。
男性的收入差距伴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加。
已婚和拥有户主身份的男性,在非公共部门中更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
健康状态和党员身份能够显著增加男性和女性的部门收入差距。
关键词:公共部门;非公共部门;收入差距;内生转换模型一、引言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的联合建模是微观计量领域的重要内容。
Heckman(1979)指出,如果不考虑选择行为,直接进行与选择结果相关的模型估计会造成样本选择偏差,因此,涉及微观领域的计量模型均首先考虑是否存在选择偏差,如果存在,如何进行修正。
Heckman两步法作为解决选择偏差的经典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微观问题的实证研究,比如工资率方程的估计。
由于存在非劳动参与,导致样本工资率不可观测。
传统两步法首先对劳动参与方程进行估计,计算得到逆米尔斯比作为工资率方程中误差项条件均值的估计,最后得到工资率方程。
传统两步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在设定第一步选择方程时并没有考虑第二步的选择结果,对于工资率方程的估计,个人在选择是否参与劳动时,工资应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出现在选择方程中,缺少工资变量的劳动参与决策并不符合经济理论和常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ee(1978)提出了一个针对定性和受限被解释变量的联立方程模型,在进行选择方程构建时引入第二步的选择结果,被称为内生转换模型。
内生转换模型具备两个优点:(1)将选择结果作为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符合经济理论和现实;(2)能够估计出同一个体不同选择状态下的选择结果,即反事实结果,便于进行因果关系判断。
文章应用内生转换模型对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劳动力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检验。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的调查与分析。
首先探讨了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接着分析了空间异质性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随后通过调查数据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比较不同地区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
讨论了人力资本效率的溢出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教育支出需要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合理调整,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人力资本的均衡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推动人力资本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空间异质性、地区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人力资本均衡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导致地区间人力资本效率的差异。
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分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不同地区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最终探讨人力资本效率的溢出效应。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促进人力资本的均衡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从而为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人力资本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和政策建议。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和人力资本效率的溢出效应,揭示出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为建立差异化的教育支出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区域经济文章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文章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分析关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米运生等(2006)通过分析西部、东部、中部、东北部四大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发现,各区域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没有统计规律可循。
摘要: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引入JeffreyWurgler(2000)模型,利用改进的JeffreyWurgler(2000)模型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整体而言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章,资本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一、引言潘文卿、张伟(2003)研究发现,东、中、西部资本配置效率1978~2001年依次递减。
曾五一、赵楠(2007)实证分析了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地区间资本流动障碍是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金融要素对固定资本形成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才国伟等(2009)研究发现,东部资本配置效率高于西部和中部的资本配置效率。
沈能等(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资本配置效率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长期收敛趋势。
本文首先计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改进的JefferyWurgler(2000)模型来考察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二、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计算(一)模型设定Hall和Jones(1999)假设包含人力资本且规模报酬不变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Y=K(AH)1-α(1)其中,Kit表示物质资本存量,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TFP,H表示人力资本存量,Y表示产出,由各地区实际GDP表示(以1978年为基期)。
α表示资本产出弹性,假设α=1/3。
人力资本存量H=hitLit,hit为平均受教育年限Eit 的函数,Lit为劳动,由各地区从业人员数表示,ln(hit)=0.18Eit0≤Eit<60.18×6+0.134×(Eit-6)6≤Eit<120.18×6+0.134×6+0.151×(Eit-12)Eit≥12,i表示第i个省区,t 表示第t年。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分位回归模型分析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城市居民收入
的分位回归模型分析
李黎明;许珂
【期刊名称】《复旦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7(015)001
【摘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虽然成为个体收入差异的解释路径,但并未在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机制上做深入探讨.作者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借助分位回归模型估计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回报率,从而探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起收敛作用;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起拉大作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收入具有联动效应.因此,要缩小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必须发挥人力资本的收敛作用,抑制社会资本导致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李黎明;许珂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及其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分位回归模型的分析 [J], 郭小弦;张顺
2.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J], 宋树仁;李玲;韩景元
3.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J], 郑秀;方晨峰;吴利霄;王奕力;
4.转移支付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分析 [J], 陈小昆;冯诗洁
5.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阐释 [J], 王培刚;周长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效率分析
在当代,普遍的经济竞争已经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国家处理战 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的政治战略,军事 战略乃至环境战略都是为国家的经济战略而服务的。国家间的矛 盾,冲突和斗争归根结底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维护经济 发展和安全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一项职责。
—李少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 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 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在没有成熟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公有制,只能成为以公谋 私的工具。
民主制是建立于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是作用于公有制 之中的。公有制是人类经济制度发展中的一个质变,也 是人性升华的关键,它的目的绝非仅仅发展生产力,而 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实现其社会主体地位。民 主制作为公有制的政治机制,不仅要贯彻所有权主体的 意志,以民主的权威控制公有制经济的运行,而且是实 现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必要保证。目的和手段是统一 的,公有制的目的,同时也是民主制的目的。民主制作 为公有制内在的政治机制,在贯彻所有权主体的意志时, 也就是在实现着民主权主体的利益,由此而促进人性升 华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各种所有制形并存可能是解决公私矛盾保证经济发展高速度的有效手段但必须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就左右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大国家,主要依赖于中国经济能否持 续快速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不仅能成为尖端科技 的主要发明者,而且也会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利用经济实 力建立起强大国家机器的中国,出于合理的战略原因,一定会寻 求建立地区的领导者地位,从而可以向世界表明任何国家介入事 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引言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它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公共教育支出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地区对教育支出的投入和利用效率存在着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与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资源逐步得到配置。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我国2019年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相较于过去有了明显提升。
教育设施、教材、教师待遇等方面也得到改善,教育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教育投入和利用效率的空间异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力资本效率是指单位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提升的效果。
实现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教育质量和结构等方式来实现。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关键在于改善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建立健全的学制等方面。
1.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指单位教育支出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人口密集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利用效率并不匹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现象。
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滞后,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关键。
2. 教育质量和结构教育的质量和结构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极为重要。
在一些地区,教育质量低下,甚至存在着虚假的教育现象,使得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一直是政府投入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率和人力资本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作为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深入研究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力资本效率的关系,探讨人力资本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投入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力资本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人力资本效率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研究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率、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和利用,以及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还旨在为国家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完】1.3 研究意义公共教育支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力资本效率的关系,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制定更加有效、科学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本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增加公共教育支出,致力于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公共教育支出在人力资本效率及空间异质性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尽管我国教育支出在总量上持续增加,但在提高人力资本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导致人力资本效率的差异。
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本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效率及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为改进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促进我国公共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和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人力资本效率及其溢出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率,以及如何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揭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为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效率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对教育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3. 深入研究空间异质性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探讨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劣之处,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4. 分析人力资本效率与溢出的关系,探讨教育投入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效应,为优化整体社会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本文旨在为我国公共教育支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为推动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生产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研究何 刚 陈文静(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各省区市1994~2005年的样本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估计了各区域和各省区市的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在各分位点的产出弹性,主要结论是:私人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公共资本,私人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且基本上显著;而对于公共资本,除少数省区市外,东中部各省区市的产出弹性系数为正,而西部省区市的弹性系数则基本上为负,且大多数并不显著。
各省区市的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不仅在产出弹性大小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条件分布的不同分位点,其弹性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公共资本 私人资本 生产效率 分位数回归中图分类号 F064 1 文献标识码 A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Public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Abstract: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o utput elasticity o f each quantile po int of each pr ovince and area s public and pr iv ate capital in China by using quantile regr es-sion,based on the data from1994to2005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 llow s:T he output elasticity o f private capital is larg er than that of public capital,and the co ef-ficients of the o utput elasticity o f private capital are positive and sig nificant T he output elasticity of public capital in m ost of pro vinces in easter n and central China ar e positive w hile that in w estern China ar e basically negative The o utput elasticity am ong public and private capitals in each prov ince is different;their change rules ar e no t the same too in different quantile po int o f conditional distributio n Key words:Public Capital;Private Capital;Productive Efficiency;Q uantile Regression引 言在过去几十年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研究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
学者们主要集中于研究以下几个问题:公共资本能促进经济增长还是会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率?公共资本投资的增加能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还是会挤出私人资本?公共资本能促进私人部门的生产效率还是仅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且随着计量经济方法论的进步,这些问题的经验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从而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为各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以及投资策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支持。
而本文则主要侧重于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生产效率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国外相当多的文献研究了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Aschauer(1989,1990)利用全要素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了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他的研究发现公共资本存量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公共资本是产出增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他认为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的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进一步,他发现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是由于公共资本投资率的下降所导致的。
M unnell(1990)基于美国总体以及各州的样本数据估计了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他的研究也同样得出公共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Garcia-M ila和M cGuire(1992)基于美国各州公共资本中的公路和教育样本数据进行了估算,也得出了这些投入对产出有显著的正效应。
基于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Robert和Poret(1991)发现基础设施投资一般都对经济发展具有正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作用的大小却不尽相同,还取决于生产结构。
Sturn和De H aan (1996)则详述了公共资本对产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的已有的研究方法和各研究的结论,尽管各研究得出的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不一,但是都认为公共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
尽管上述研究都表明了公共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就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生产效率而言,其经验研究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如: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远大于私人资本(As-chauer,1989;Fernald,1992;Kocherlakota和Yi,1996);二者的生产效率近似相等(M unnell,1990);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低于私人资本(Eber ts,1986;H oltz-Eakin, 1994);公共资本的边际产出甚至为负(Evans和Karras,1994;H ulten和Schw ab, 1991)。
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所采用的样本数据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或者是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的差异所导致的。
那么,我国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生产效率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国内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公共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马栓友(2000)的研究认为我国公共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其产出弹性大约为0 55。
庄子银和邹薇(2003)则认为由于公共支出的调整成本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很小甚至为负。
廖楚晖和刘鹏(2005)的研究认为我国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替代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尽管其计算的替代率不大。
李桢业和金银花(2006)基于长三角2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考察了公共资本和民营资本生产率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其结论认为公共投资的分配导致各长都可能具有正效应也可能有负效应,取决于民间经济主体消费跨时替代弹性的大小。
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形式的公共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正影响更为显著,而政府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影响较小,且在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
贾俊雪、郭庆旺和刘晓路(2006)的研究则认为我国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不尽合理,全国和地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比重明显偏低;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公共资本投资事权划分也欠妥,资本性支出分权水平明显过高。
吴洪鹏和刘璐(2007)的研究认为公共资本投资的扩大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入效应,而不存在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总体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估计和检验,考察了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公共资本的构成和分配特征,以及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但是这些研究并不能反映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在各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差异,而且对生产函数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只能估计出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一种平均效应,而不能反映出其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整体分布特征。
鉴于此,本文则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生产效率,不仅考察了其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的整体分布状况。
一、变量定义、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几个变量:经济增长(Y),公共资本(G),私人资本(K),失业率(R),劳动力的投入(L)。
经济增长变量即为各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变量公共资本指的是公共资本的存量序列,但是关于公共资本变量的数据选取却不尽相同,如采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及水的产和供应等部门的固定资产总额(缪仕国和马军伟,2006)。
李桢业和金银花(2006)则倾向于将扣除了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部分以外的投资作为公共资本投资。
另一种定义则是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作为公共资本投资(廖楚晖和刘鹏, 2005;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吴洪鹏和刘璐,2007)。
而笔者则倾向于采用最后一种方法来选取本文的公共资本变量,即采用政府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公共资本,私人资本就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中扣除政府预算投资以外的民间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它投资。
劳动力则是当年的就业人员,失业率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笔者引入失业率是为了以此变量来控制经济周期效应(H ender son和Kumbhakar,2006)。
这些变量的样本空间为1994~2005年,共收集31个省市的样本,因此总样本数据为372 。
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投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能会导致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不尽相同。
鉴于此,笔者把样本数据分为三组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包括沿海区域: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8个省;西部包括:云南、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四川、内蒙古和新疆11个省和自治区。
为了考察全国的平均生产效率和影响效应,我们还将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和分析,并把这四组数据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基于各省区市各自样本数据的散点图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线性参数模型来进行估计和分析,即采用传统的Cobb-Doug 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数变换后的最终估计模型为:ln Y it= + G ln G it+ K ln K it+ L ln L it+ R ln R it+ it(1)其中Y it、G it、K it、L it和R it分别为各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公共资本存量、私人资本存量、就业人员和失业率;对应的待估系数 G、 K、 L和 R分别为各解释变量的产出弹性; it为随机误差项。
对于资本存量的计算,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公共资本(G)和私人资本(K)的存量序列,即永续盘存法 的计算公式为:K t=(1- )K t-1+I t,其中K t和I t分别表示t期的资本存量和投资, 为几何折旧率,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假定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