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二下数学 《搭一搭(一)》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_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_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

3. 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2.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搭建较为复杂的图形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彩色积木、七巧板、磁性拼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演示:教师演示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类、搭建图形组合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拓展练习:搭建更为复杂的图形组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2、搭一搭(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逐渐探索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搭正方形的画面(2)组织小组讨论:有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请每个同学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4=3(个)……2(根)34)13121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3个正方形共12根(4×3=12)。

“1”表示摆了3个后还剩下1根(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

2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学具摆一摆)。

再列出除法竖式,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学生讨论:当小棒根数为14~20时,除数和余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3)用不同的小棒根数验证结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完成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3、4题。

三、总结(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知道、识别、分类和组合各种棍子构件。

2.能够依据构造需要自由组合构件,并能完整、准确、美观地搭建各种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构形。

3.了解并尝试用计算方式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1.发现、认识各种构件;2.学会组合构件;3.搭建平面图形或建立立体模型。

教学难点1.学生在平面图形拼和时的自由选材和空间想象;2.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帮助学生自行组合,学生在自由探究中完成较丰富的搭建任务;计算一根或多根的长度。

教学过程1. 见杆而识—各种构件认识通过画图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长棍柱、立方块、规则长条和一些不规则形状的构件。

2. 手持杆子自由组合教师会给学生一些相同或不同的构件,鼓励学生组合它们,并自由搭建出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

3. 组合分类引导学生将构件按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拆分分类。

4. 电脑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常用软件,将搭建成果通过图形的方式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

5. 计算长短在搭建过程中引导学生计算使用棍子的长度。

也可以根据长度给出需要使用的棍子数量。

6.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用材自由选择能力,学生根据统一规划自由配料做出自己的面包。

教学评价1.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焦虑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反思解决方法;2.调查TA 学习中的兴趣点、死角难点、易错点;3.分析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不同思维方式的孩子给出适当的提示和激励。

备注本教案设计兼顾了学习的知识和想象能力锻炼,学生能够通过重复的动手搭建体验,更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

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思维角度不同,教师会使用发散式思维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理解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

2.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搭一搭教具。

2. 学具:学生用搭一搭学具、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搭一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搭一搭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搭一搭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以及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搭一搭中的其他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搭一搭(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和比较长度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还不系统,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和比较长度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际操作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3.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练习: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可以设计成或者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年级下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搭一搭(一)》优秀教案

二年级下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搭一搭(一)》优秀教案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余数,理解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堂活动: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

2.引出问题。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问题1: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方法一:每4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多一根小棒。

方法二:直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可以搭三个正方形还多1根小棒。

方法三:利用除法来计算,13÷4=3(个)但是接下来不知道该怎么写。

2.问题2:认一认,想一想。

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搭3个正方形,1表示还剩余1根小棒。

(2)在数学中我们常用六个点来连接余数,这个多余的部分就叫余数。

3.问题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1)被除数越来越大,除数不变,商业越来越大,但余数却没有越来越大。

(2)每4根小棒都可以搭一个正方形,所以当余数等于4的时候正好可以多搭一个正方形。

(3)小棒的余数一定小于4。

4.问题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用25根小棒可以搭6个正方形还余1根,算式是25÷4=6(个) (1)(根)用31根小棒可以搭7个正方形还余3根,算式是31÷4=7(个) (3)(根)结论:不论是用25根还是31根小棒搭正方形,剩余的小棒数量都小于4。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摆一摆,填一填。

2.用小棒搭,做一做,填一填。

3.森林医生。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搭一搭(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1)(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搭一搭》中的第一课时编写。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游戏,学习计数、分类、比较等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能够数清搭出的积木的个数,并书写数字。

2.能够将积木按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3.能够用“多少”、“比”等语言表达一定数量的积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数清搭出的积木的个数,掌握书写数字的方法。

2.按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3.用“多少”、“比”等语言表达一定数量的积木。

2. 教学难点:1.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多加引导。

2.需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准备1.游戏中用到的积木。

2.黑板、彩笔。

3.教师制作的搭积木小游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片,问他们这是什么,有多少个。

2.让学生说出看到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注意积木的特征。

2. 自主探究(30分钟)1.让学生自由组合积木,搭积木小游戏开始。

2.每搭出一种形状、颜色的积木,让学生数出个数,并将个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尝试将搭出的积木按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4.引导学生用“多少”、“比”等语言表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积木的数量。

3.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请几组学生将他们搭出的积木放在黑板上,并数清个数。

2.引导学生回忆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3.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字1-10的写法,并指引学生将黑板上的数字写出来。

4. 作业布置(5分钟)1.让家长在家中设置一定限制条件,让孩子进行积木游戏,并让孩子回家记录数据,例如写下搭积木的个数,按颜色分类数量等等。

2.作业要求:将搭积木游戏中的数据记录下来,回来分享给同学。

六、板书设计1.学习内容:搭积木游戏2.学习目标:数清搭出的积木的个数,并书写数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1.2节《搭一搭(一)》。

这一节主要讲解在方格纸上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求出一个图形的面积。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用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2. 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3. 掌握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4. 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用小正方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2.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并能够用小正方形拼图来计算面积;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方格纸、小正方形、剪刀、胶水;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若干个小正方形,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讨论如果要用小正方形拼出这张桌子,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2. 讲解知识点:介绍图形面积的概念,讲解如何用小正方形拼图来计算面积。

3. 例题讲解:用一个长方形为例,用小正方形拼出这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图形,用小正方形拼出它,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小正方形拼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自己所拼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以及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能够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也能够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教学设计(2课时)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教学设计(2课时)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预计时间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备注一、复习导入(3分钟)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5÷7= 72÷9= 24÷6= 9÷3=复习竖式计算的方法,为本课有余数除法奠定计算基础二、探究新知(25分钟)1. 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3÷4求13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

(2)估一估,能摆几个?生:3个,因为三四十二,三五十五,15>13>12(2)学生摆一摆,算一算。

生:4根小棒可以搭1个正方形,8根小棒可以搭2个正方形……照这样摆下去,13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3)认识余数。

师:怎么表示这个结果呢?3,表示的是3个,1表示1根,它们表达的都是分的结果,怎么来表示这个结果呢?13÷4=3(个)……1(根)根据我们所学,在除法中,13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那么1也有个名字叫余数。

1.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摆一摆,填一填。

(学生小组合作)(2)观察13-20根小棒摆正方形的余数的特点,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1、2、3、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认识余数,初步体会余数在除法算式中的含义。

通过继续搭正方形的活动,在搭一搭、填一填、看一看、议一议中探索除数与余数之间0、1、2、3、0(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2,3,0重复师:和除数4相比呢?说明余数和除数相比?为什么不余4,5...生:都比4小,余数都比除数小。

大于或等于4则还可以再搭正方形。

(余数是0可以不写,因为正好分完。

)(4)再次验证。

先猜再搭。

用21,22,23,24,25,31,35根小棒搭一搭,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5)小结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关系,在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一次探索与发现的经验。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一、设计意图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搭建积木,感性认知不同形态的搭线情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通过搭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

二、知识概述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幅度里的积木G2”,按照单元设计中的学习目标,通过搭建不同积木,学生将获得以下知识:1.辨认图形,理解不同基本图形的特点。

2.了解图形的变形,如旋转、平移和翻转等。

3.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手工操作,完善自己手工技能。

4.打破传统思维,创立新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计划1. 整体设计本节课程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完成。

首先,老师将向学生介绍教学材料——幅度里的积木G2。

然后,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搭建,完成不同的造型,通过实际动手的体验,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增强自信心。

2. 具体操作本课程中,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老师向学生介绍教学材料——幅度里的积木G2,并简单阐述基本形状以及使用方法。

2.老师自由示范搭建,让学生跟随,观看老师的操作过程,并尝试模仿老师的动作。

3.学生分组,每组三个同学,让学生相互搭建,并帮助彼此,不定时进行点评。

4.游戏时间,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大积木拼盘竞赛。

5.整理时间,让学生将工具整理好,并举起自己最喜欢或最特别的造型进行展示。

3.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分为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两个方面:1.个人表现: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点评学生的手工技巧、动手能力和造型创新。

2.团队合作:评估分为团队互帮互助、学习氛围和合作效率三个方面,对每个组进行评分。

四、教学方式本节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互动交流,自主探索知识,发挥创造力。

同时,老师也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组合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深度。

五、教学资料与工具教学资料:•积木G2•展示板•学习指南教学工具:•积木G2•计算机•投影仪•高清摄像头六、备课小贴士1.在备课时,老师需要提前购买好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和工具,并进行检查。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用单元块组成每个数字,完成30以内的数字搭配。

2.能通过分析三位数的数字搭配规律,正确填写数字搭配表格。

3.能够体会数字搭配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搭配的基本概念,30以内的数字搭配。

2.教学难点:三位数的数字搭配,特殊数字的数字搭配。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在黑板上贴图,上面有一些形状各异的小方块。

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这些小方块的用途,然后引入到今天的学习内容——数字搭配。

2. 呈现数字搭配概念首先,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出“数字搭配”的概念,并解释它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数字搭配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数字搭配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 进入主题,完成数字拼图教师出示一些单元块,可以是纸片、木块、磁铁块等等,要求学生把这些单元块组成数字0-9。

完成后,在黑板上出示一部分数字,例如数字12,13等等,要求学生把这些数字用手中组好的数字单元块拼凑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难度逐步增加,在数字0-30中,随机出一些数字,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数字单元块组成相应的数字,提高他们展开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

4. 认识三位数的数字搭配规律教师加大难度,要求学生认识三位数中的数字搭配规律,例如:三位数中百位数最大不能大于9,否则就变成了四位数等等,并在全班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字单元块组成所需要的三个数字。

5. 填写数字搭配表格教师出示数字搭配表格,并在黑板上模拟一次填写数字搭配表格的过程:先填入首页的表头,再按行依顺序逐个添行,最后在末页恢复住自己的名字。

然后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填写三位数数字搭配表格的作业,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中数字搭配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6. 总结复习教师在黑板上把数字搭配的课程概括成几个精炼的知识点,并让学生一个个说出对应的答案,以此巩固学生对数字搭配的掌握程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页,主要包括利用小棒进行搭建造型的活动。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如何用小棒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造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造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造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模板、剪刀、胶水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小棒、模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搭建造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搭建造型。

2. 基本操作:教师示范如何用小棒搭建基本造型,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熟悉搭建的基本技巧。

3. 自由创作:学生分组进行自由创作,尝试用小棒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独特的作品。

4.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搭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创新造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小棒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并画出搭建过程。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搭建一个造型,并画出搭建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用小棒搭建基本造型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造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探索和创作不同的造型,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搭建,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搭建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2 搭一搭(一)》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2 搭一搭(一)》教案

搭一搭(一)。

(教材第4、第5页)1.经历“搭一搭”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课件、小棒。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摆小棒的游戏吧!(出示课件:教材第4页情景图)师:现在每人有13根小棒,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小棒搭正方形。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我知道了13根小棒可以搭成3个正方形,还剩1根。

师:你能列出式子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13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求可以搭几个正方形,就是计算13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3÷4。

师:搭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这个结果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欢摆小棒的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平均分时分不完的情况,从而产生迫切的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除法了,那么请大家试着用竖式计算13÷4。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13÷4,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余数的含义。

师:在平均分且不能正好分完时,剩余的数,我们就叫它余数。

在书写除法算式时,先在商的后面点上六个点,然后写上余数。

板书:13÷4=3(个)……1(根)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搭一搭,填一填,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的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余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怎么回事呢?·余数都比除数小。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搭积木的基本方法;2.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3.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二、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2.位置、方向和空间感的初步形成;3.搭积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2.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方法;3.学生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2.学生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五、教学方法1.归纳法;2.演示法;3.体验法;4.策略引导法。

1.热身–让学生自由搭建一些可以自由搭建的模型,以调动兴趣。

2.导入–引导学生考虑一个问题,有多少种用一定数目大小相同的积木搭建一个正方体的方法?3.新知呈现1.观察搭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何搭建一个正方体。

2.告诉学生应该先搭建哪些部分。

3.根据图纸要求搭建。

4.课堂练习–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搭建的模型,根据学生的搭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5.课堂小结–对于搭建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

6.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搭建模型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步骤要点导入搭建正方体方法的探究新知呈现观察图片课堂练习学生搭建模型课堂小结总结搭建的过程和方法课后作业搭建模型并记录通过本次搭建积木的课堂活动,学生们对于积木类型和其搭建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无论是在对积木的分类还是对于搭建方法的掌握方面,学生们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也说明本次课堂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1.2搭一搭(一) (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2搭一搭(一) (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2搭一搭(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2搭一搭(一)》。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基本的图形搭建,包括识别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学会利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搭建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加深对几何图形特征的理解,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平面图形。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图形特征的辨识,尤其是三角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

2. 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组合。

3.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空间想象障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的七巧板、彩色积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搭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授:详细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利用教具进行图形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交流:每组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并分享搭建过程和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图形搭建的关键点和技巧,强调图形变换和组合的数学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物品,尝试自己搭建一个图形结构,并记录过程。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图形的识别、特征、搭建方法和变换组合进行设计,配以相应的图形和颜色,以增强视觉效果和记忆点。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课相关的习题。

2. 家庭作业:进行一次图形搭建活动,记录过程,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特别是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图形的识别和搭建,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一)》精品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一)》精品教案

第2课时搭一搭(一)教学内容:P4 ~ 5 “搭一搭(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ppt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二次设计一、复习1.提问:计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2.练一练:10÷5 15÷5 18÷3 20÷5 30÷5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搭一搭(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2)列算式:13÷4(3)让学生估算大约摆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2.学生动手,搭一搭。

3.发现:13÷4=3(个)……1(根)“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为余数,表示剩余1根小棒。

4.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木棒搭一搭)。

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搭一搭,填一填”。

(2)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都比余数小?(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3题。

四、总结学习小提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孩子们,踏踏实实的学习,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2《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2《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2《搭一搭(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移现象: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图形的平移运动。

2. 旋转现象: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平移、旋转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移和旋转的实例。

2. 学具:小棒、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两种现象。

2. 新课内容:(1)平移:让学生用小棒在桌面上摆出各种形状,然后进行平移,观察并描述平移后的图形。

(2)旋转:让学生用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旋转后的图形。

3. 活动与讨论:分组让学生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活动,讨论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4. 总结: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平移、旋转的意义,并进行总结。

5.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移: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

2. 旋转: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家中的物品进行平移和旋转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平移、旋转现象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和练习?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4.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否存在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一搭(一)》教案
教学内容
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余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表现在: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都不同,学生需要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在有余数除法中,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需要“试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商”和“余数”的单位需要选择。

要解决以上问题,都必须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为什么一定要比除数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教科书安排了“搭一搭”的活动: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

在搭小棒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的情况,之后便会出现有剩余小棒的情况,而且剩余小棒的根数由少到多,直到又出现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把这些操作的情况用算式记录下来,就会清楚地看到“余数都比除数小”,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借此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操作活动的课堂组织难度较大、耽误时间,所以不愿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操作探究活动。

然而,在活动中,由操作活动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算式,再由有余数除法算式寻找与具体操作活动的联系的过程,将对学生理解“余数二定比除数小”的道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所以,本设计力求完整体现操作探究活动的教学思路和需要克服的教学难点,以坚定教师组织本课探究活动的信心。

学习目标
1.借助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余数。

2.经历在表格内画一画、填一填算式、观察对比等活动,发现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小棒作业纸
过程预设
活动一搭一搭,说一说——初步体会余数,理解横式的意义
1.搭一搭(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独立或两人一组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边搭边思考:可以搭几个,
还剩儿根?
【学习成果预设: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这1根不能继续搭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交流操作中的想法(余数“1”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想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①结合操作一边搭一边数出结果;
②直接用舞法口诀得结果。


特别就“余数‘1’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操作进行讨论。

3.结合操作认识横式(余数“1”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出来)
(1)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操作如何用算式记录?余数“1”如何在横式中表示出来?
(2)回到情境寻找横式意义。

结合每一步的操作,说说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是哪根小棒,为什么会剩下。

(3)在理解的基础上填写单位。

在以上结合操作、理解横式每个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填写横式中的单位。

活动二搭一搭,填一填——发现、感受余数比除数小
1.探索用不同根数小棒摆正方形的余数变化
(1)搭一搭:用14,l5,16根小棒搭正方形。

小组合作:让学生用14,15,16根小棒仿照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在小组内操作,边搭边画,并在表格内依次用算式记录,共同讨论填写算式和单位。

【学习成果预设: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


(2)画一画:用17,18,19,20根小棒搭正方形。

独立完成:学生独立画一画用17,18,19,20根小棒搭的正方形和剩下的小棒,逐次境有将表格中的横式填写完整。

【学习成果预设:17÷4=4(个)……1(根);18÷4=4(个)……2(根);
19÷4=4(个)……3(根)。


(3)说一说: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及结果。

【学习成果预设:可能有多种发现:①14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2根;②16根的感小棒正好搭4个正方形;③19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还剩3根,如果再添1根,就可以再搭一个正方形;④每次余下的根数都比4根少……】2.观察操作图,交流发现
(1)观察表中的操作图,有何发现(每次余下的根数有什么特点)?
【学习成果预设:①都少于4根;②随着总根数的依次增加,余数循环出现:1,2,3,0,1,2,3,O,...】
(2)为什么余下的根数都比4根少呢?
【学习成果预设:①因为每次都是搭到最后不够再搭一个正方形了,所以少于4根;②如果大于或等于4根,就还可以接着搭正方形。


3.观察横式,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余数都比除数小。


(2)余数和除数在操作中分别表示哪部分?
【学习成果预设:除数是每份的个数,余数是分了之后剩余的数量】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学习成果预设:结合操作图说明,如果剩下的数量比每份大,就还可以继续分。


活动三搭一搭,想一想——进一步体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或根据学生的疑惑)提出质疑:余数真的比除数小吗?以引发学生思考。

(1)用25根、31根小棒搭(或画)正方形,并写出横式。

【学习成果预设:余数比除数小。


(2)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确定一个数,搭(或画)五边形(或六边形),说明搭的过程,并写出算式。

【学习成果预设:余数不都是比4小,而是比除数小。


活动四交流感受,总结质疑——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通过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对于带有余数的除法,还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