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药性学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关系
药物经过炮制处理后其作用趋向有所改变: “生用主升、熟用主降、酒炒 能升、姜汁炒能散、醋炒能收,盐炒能降”。
从药物的配伍来看: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在大 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药物的升降浮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可在人也”。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值得注意: 1、一药归多经:药物的归经也不是单一的: 《素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
之;肺苦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说明五味与五脏的 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就为一药归多经,治多种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2、药物的色、味归经并非绝对: 白术色白、却不入肺,而取味甘入脾; 白芨味苦,却不入心,而取其色白入肺等。 三、中药归经的意义 1、依经选药:如肺经的病证,原则上主选入肺经的药物治疗。 2、以归经为线索,可以探索某些药物潜在功能。 3、对能治多种病证的药物,可籍归经执简以御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4、选择“引经”药:桔梗引药上行;牛滕、盐能引药下行:桂枝以枝达肢;甘草 通引十二经等;
欢迎同学们学习: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 第五章 中药化学成分概述
中兽医药物学:总论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和功能。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浮沉、有毒无毒。是指导我们运用中药的理论。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

中药性能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独特的治疗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中药性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药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性能的若干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1.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是指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和表现。

中药性能可以分为药性和药效。

药性是中药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品质,包括性味归经、寒热平衡、毒性等。

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2. 药性药性是中药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品质,是中药性能的基础。

常见的药性有五味归经、寒热平衡和毒性。

五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倾向,分为辛、酸、苦、甘、咸五味,每种味道对应着特定的脏腑经络。

寒热平衡是指中药的热力特性,包括寒性、凉性、平性、温性和热性。

毒性是指中药物质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和副作用。

3. 药效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药理学效应和药物药效。

药理学效应是指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的生理学作用,包括抗炎、抗菌、养血、活血等。

药物药效是指中药物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包括缓解病症、减轻疼痛、促进康复等。

4. 药物组分药物组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学活性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倍半萜类、苷类等。

不同的药物组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5. 药性归经药性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和功效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药性味和功效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通过经典中医理论总结而成。

药性归经的理论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应用和配伍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6. 药力学药力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

药力学研究着眼于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效应,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药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能的理解,为中药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中药性能是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通过药性和药效来描述中药的特性和作用。

药性归经提供了鉴别和应用中药的指导原则,药力学研究则深化了我们对中药性能的理解。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
6.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 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与莱菔子同用,莱菔子能削弱人 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等。
(二)用药禁忌
中医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敷药禁忌 等方面。 1.配伍禁忌:是指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降低药物的疗效。七情中的相反、相恶是复方配伍禁 忌中应遵循的原则,此外还有“十八反”和“十八畏”。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半 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八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牛。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也是中医用 药治病的主要形式。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治疗气虚欲脱证, 马齿笕治疗痢疾,独行散治疗产后血晕。 2.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 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使用。常以一种药物为主,另外一 种或几种为辅,以提高主要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茯 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2)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正气虚弱、脾胃不和等证 及调和药性。如人参、党参、甘草、饴糖、熟地、绿豆等。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体虚多 汗、久泻、遗精、带下、遗尿等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 五倍子、乌梅、牡蛎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逆止呕、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常用于实热证、热 结便秘、寒湿证等。如杏仁、栀子、大黄、黄连、苍术、厚 朴等。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炮制

熟地--滋补精血
饴糖--缓急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滑脱之证(体虚多 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
乌梅--敛肺止咳
五倍子--涩肠止泻 山茱萸--涩精止遗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 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 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对应关系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表证、气滞 证、淤血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 木香--行气除胀 川芎--活血化瘀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 “辛”,亦称辛香之气。芳香药除有能散、 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 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 作用。用于虚证、痛证、和中 如:人参--大补元气
苦能坚阴,指“泻火存阴”。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 相关
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便秘、 瘰疬、瘿瘤、痰核等 如:芒硝--泻下通便 海藻、牡蛎--消散瘿瘤 鳖甲--软坚消癥
②如苦杏仁
③如桑螵蛸
6、便于调剂和制剂;
粉碎处理、切成饮片、
7、 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三、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炮制辅料依照其应用时的形态分为: (一)液体辅料:酒 醋 蜂蜜 黑豆汁 甘草汁 米泔水 1.酒: 有黄酒、白酒之分。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 势,矫味矫臭。 主要成分乙醇是良好的溶酶,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 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炙药多用黄酒,浸药多 用白酒。 食盐水 生姜汁 胆汁

中药学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 用中医药理论对中 药作用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药性理论核心。

简称药性,古称药 物偏性。

” 研究中药性能的 理论,就叫药性理论。

有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有 毒无毒等实际内容。

是前人在实践中不 断总结、归纳出来的 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 基础理论。

⒈中药的性能 是用中医药理论对 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是 药性理论的核心。

是 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 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

⒉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 色、气味、滋味、质 地(轻重、疏密、坚 软、润燥等),是以 药物(药材)为观察对 象。

四气,又称四性, 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 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 化的作用特点,是说 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

四气是古代通用沿 袭至今的代名词。

中药的四性,是从 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而来, 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 质相反。

也就是说,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以病证 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 或温性。

例如: 西瓜与生姜的最基本作用。

常用 来治疗寒性病。

寒凉药:大多具有 清热、泻火、解毒等 作用,其中以清热为 主,故清热是寒凉药 的最基本作用。

常用 来治疗热性病。

温热药:大多具有 祛寒、温中、助阳等 作用,其中以祛寒为 主,故祛寒是温热药《本经》中“疗 寒以热药,疗热以 寒药”即阳热证用 寒凉药,阴寒证用 温热药,是临床用 药的一般原则。

而 药物的四气,为这 一用药原则提供了 药理依据。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药性寒热是从特 定的角度概括药物 作用的一种性质, 仅反映该药影响人 体寒热变化(或阴 阳盛衰)的倾向, 而不能表明该药其 它作用性质、作用 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 害性等。

而这些药物 作用的不同性质和特 征,皆有其相应的性 能内容。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 性和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两个重要方面,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药性,味则有多种以 上,二者结合能产生多种药性和功效。
• 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 如:紫苏: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荆芥:辛气异作用也不 相同:
• 如: 生姜:辛温 发散风寒——表寒证
•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 但实际上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 性的范围。
•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属性
作用功效
用途
寒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 温经通络, 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
治寒性病
第二节 五味
• 一、概念:
•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 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 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 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 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 ,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仍然 概括为“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 的。
•••••• 一是向外如如、指于,::概药上趋疾 泄人 呕念 物 ; 向病 利体 吐: 在 降 于状 、正 、体 是 表态 脱常 咳内 下 ;肛—喘—的降沉—↓—↑—作平是—人人—用逆泄—体体乌趋,利生升升梅向趋向姜降降、,向内、出出黄升于,麻入入是下趋芪黄异有↑上;向↓常序升 浮 于。;举 是 里陷 发 。, 散趋 向 西药一 脏寒是如火凉沉②如肺毒药上2停消何就五中酸辛四是药2此如治 凉④后根芦肉近 寒四因毒. .汉物是腑凉指:,血降剧:、性物恢药积谓是、药(生指物外:疗血调人据根桂代凉生此的一一《 以、 药 同 这 解 药 毒 麻 膀 分 治 复 后 、 归 指 常 的 涩 狼 药 对 , 在解 配 把 药 : : 各狼 , 优气气厚阴阴周脏 归物属反毒药黄胱无病到一止经药见毒)遂物这有下 毒剧药物甘甘种 遂现势阳一一朴礼腑 相在药映物能经毒的正般呕?物3性闹在种些在 毒物的寒热中 闹在就味0味:下趋阴·经 应体性了必发。、基常可、“治,金体异药里 药与各药 金大比种天,,辛清湿行向肺络 的内寒药须汗有本状自收归病与花内常物以 的疗种工 花多较毒官清清气气甘热肾向理 经的凉物是、毒作态行敛”的化的的作工效性具 数突性肝》热热同同温(和壮(内寒治治论 络作,在国平、用,消、讲适学作升用具有质书 中出中载发泻泻味味生津阳生凉热热为 。用具机营喘小主达失固的应药用降较必关以或 药了燥药:散火火泻异 异——半半收性性基趋有体医、毒要到。涩是范相趋出和须的及教品。湿:“、下、、——夏夏敛酸作病病础 向清产疗利、是治药围比向入缓洗性所科 种行医行、味味热肾、、、苦用: ,热生单水大消愈物、,,产,净质表书 应气师气清同同甚阳生生固咸脏 升作效位,毒除疾作药有升生称,和现或 该—掌、热气气伤虚南南涩腑 是用应或可。病病用物毒是的为避性出中 是—医和、质异异津星星通 上的的国以因,的作中上治平免能来药 安湿之血利地作作、、过 升药部家治,恢归用药升疗性污统的学 全阻政水较用用生生与经 举物位批疗扶复属的还举作,染称治专 的之令、重也也附附配络 陷,是准外正健,部是陷用但。为疗著 ,证,潜的不不子子伍联 ,在各的感祛康“位比,是实药作的 这,治治聚阳相相、、的系 趋临有集风邪的经。较趋对际性用中 是气疗疗毒、同同生生关到 向床侧体寒,目”少向疾上,,药 中滞各表药::白白系体 于应重医、恢的是的于病有它总毒 药沉之种证以附附表 上用的疗喘复。脏。上治偏是结性 一降证滑、供、、, ;时。机咳脏腑;疗温药出分 大药等脱气醋医狼狼体 发构、腑经的、物来级 优多不滞事毒毒表 现方水的络趋偏性的多 势随禁、。、、的 有能肿正的势凉质用沿 ,之血甘甘病 的配等常概而之与药袭 尤沉瘀遂遂证 偏方病生称论别功规临 其降、、也 于。证理,的,能律床 与闹闹可 清,功指。仍的。用 西洋洋通 肺根能药未高药 药花花过 热据,物超度经 化、、经 ,中纠对出概验 学洋洋络 有医正机四括及 合金金影 的学阴体性。文 成花花响 偏对阳某的献 药))相 于肺气些范记 造应 清、血脏围载 成的 胃膀偏腑。, 众脏 热胱盛经分 多腑, 生 偏 络 级药, 有理衰的尚 源能 的、的病缺 性治 偏病病变乏 疾疗 于理理起明 病某 清的现着确 的种 心认象选的 危体 热识,择实 害表 ,,使性验 相的 有便机的数 比病 的可体治据 ,即 则确在疗。 中入 长定最作药相 于该大用安应 泻药程,全的 肝归度也低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4.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 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 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 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例如,紫苏、辛 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 前者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后者发散 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 合参尤为重要。
四、五味的实际意义
•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 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 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 局限性。
五、性味合参
• 1.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 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 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 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 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 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第四章 中 药 性 能
•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 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 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 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 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 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 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第一节 四气
• 一、四气的含义 •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 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 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 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 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 进一步区分。 •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 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 出四性的降沉浮性能的意义

总论3-中药性能课件

总论3-中药性能课件
中药的性状:指中药的形质特征,强调中药 的形状、质地、颜色等。
学习药性理论的意义(指导临床和现代研究)
1
第一节 四 气
一、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 四性。(平)
二、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 出来的。
2
三、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四、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
甘草、绿豆。 不良反应:腻膈滞胃。
12
4、酸味的作用
(1)能收涩:治滑脱不禁证。在肺敛汗 固表、敛肺止咳,治自汗盗汗、久咳不止, 如五味子;在肾涩精止遗,治遗精滑精遗 尿等,如山茱萸;在大肠,涩肠止泻,治 久泻久痢,如石榴皮;在五脏,收敛固脱, 治元气将脱证,如龙骨。
13
4、酸味的作用
(2)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 不良反应:收敛邪气。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苍朮、白芍。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27
第五章 有毒与无毒
一、概念:狭义毒性(毒副作用),广义毒 性(药物总称,药物偏性,药物毒副作用)
14
5、咸味的作用
(1)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癥瘕等,如 鳖甲。
(2)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如芒硝。 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
15
第二节 五味
五、五味的现代研究 六、气味配合原则(一药只能有一性,但可
以有数味) 气味配合规律:气味俱同则功效相似,气味
不同则功效各异,一药数味者功效相兼。
24

中药性能

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前人往往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
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
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பைடு நூலகம்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寒热与治则:
《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即是当时代表性的论述。
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
”五味”的提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礼记》中皆有记载,其重点偏于四时五味饮食调养。
而在《内经分校逦堆?在内容和系统性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
涩: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归 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 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 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 走”的记载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3.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 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 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 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 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 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 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 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味的来源: 实践味——真实滋味 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注意: A.每一味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注意 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C.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固护根本,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乃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古人也称之为偏性或毒性。

因为这些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功能,所以称之为药性或性能。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的基本理论的核心。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等。

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中有异的反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一般而论,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芪、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何种药物就具有寒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

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就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

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于四气的范围。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说来,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寒凉药主要用于温病、热证、阳证;温热药主要用于寒证、阴证、阳虚证。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是重要理论的【】,主要包括【】,【】,【】,【】,【】等。

2、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和【】。

3、【】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淡附于【】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4、《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作用:辛【】,酸【】,甘【】,苦【】,咸【】。

5、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其味多属【】。

6、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可以纠正机体【】,使之恢复正常;或【】,有助于驱邪外出。

7、药物升降沉浮转化的条是【】、【】。

8、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9、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10、西汉以前是以【】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的区分。

11、有毒的药物可通过必要的【】、【】、【】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2、四气中,【】属阳,【】属阴;五味中【】为阳,【】为阴;升降沉浮中【】属阳,【】属阴。

二、判断分析题1、五味是指药有辛、甘、苦、咸、酸、淡六种滋味。

2、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必须合参。

同时,性味还必须与药物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3、确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4、一般只要归同一经的药物,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

5、有毒的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三、单项选择题1、首先记载药物四气、五味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2.首先提出药物“有毒、无毒”区分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3、最早归纳了五味基本作用的医籍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4、下列哪项功效与甘味无关?()。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第⼀节中药饮⽚五味(⾟、⽢、酸、苦、咸)各有哪些作⽤中药的性能第⼀节中药饮⽚五味(⾟、⽢、酸、苦、咸)各有哪些作⽤性味就是指药物的四⽓、五味,它包括药物的药性和滋味。

详细说明,中药饮⽚采购⽹有详细的说明“性”⼜称为“⽓”,是古代通⽤沿袭⾄今的名词,所以四⽓就是四性。

四⽓: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疾病有寒症和热证之分,⼀般说来,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如寒性的黄连,黄柏可以清热解毒。

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多属于温性或热证,如热证的附⼦、⼲姜能温中散寒。

对寒热夹杂的病症,则应寒热并⽤。

温与热,凉与寒,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凉与温热则是性质上的区别。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

泻⽕、解毒等作⽤,常⽤于阳证、寒症。

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药性⽐较平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偏凉或偏温的,所以基本上属于四⽓之内。

五味:就是⾟、⽢、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仅代表药物的实际功能。

(⼀)⾟:有发散、理⽓或活⾎等作⽤。

⼀般发汗的药物与理⽓药物⼤多有⾟味。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

⼀般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药物,⼤多有⽢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

⼀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多具有⽌汗、⽌泻等作⽤。

(四)苦:有燥湿、泻⽕、通泄、下降等作⽤。

⼀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的药物,⼤多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

⼀般消散结块的药物和部分泻下通便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味,有渗湿、利尿作⽤。

⼀般渗利⽔湿、通利⼩便的药物,⼤多数是淡味。

(⼆)涩:有收敛⽌汗、固精、⽌泻及⽌⾎等作⽤。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般将它在⽢味并列,即“淡附于⽢”;同时,涩味的作⽤和酸味的作⽤相似,即涩则酸之变味。

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和味的关系式⾮常密切的,每种药物既具有⼀定的⽓,⼜具有⼀定的味。

例如:紫苏性味⾟、温,⾟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紫苏的主要作⽤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寒,⽢能⽣津,寒能清热,所以芦根的主要作⽤是清热⽣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 药物归经理论,是药物疗效观察与脏腑经络理论相联系总结出来的规律性
经络 肺经 心经 脾经 ······
病证 咳嗽 气喘 心悸 神昏 食滞 泄泻 ······
药物 桔梗治之 朱砂安神 麦芽消食 ······
归经 归肺经 归心经 归脾经 ······
15
四、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 无毒,小毒,大毒,剧毒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7
二、升降浮沉
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 向相对而言
– 升···上升,浮···上行发散 – 降···下降,沉···下行泄利 – 升与浮、降与沉的趋向一致,仅程度有别
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称
8
疾病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病证及趋向
药物及作用
生姜的温散被黄芩削弱 称生姜恶黄芩 人参的补气功能可被莱菔子削弱 称人参恶莱菔子
24
7.相反
– 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甘草反甘遂 乌头反半夏
25
单行 单方不用辅(协同或拮抗)
相须:同类不可离(疗效协同)
七情
协同 相使:我之佐使(辅佐配合)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消疗效)
– 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常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 – 甘草解毒 – 蒲公英疗乳痈 – 马齿苋治湿热泄泻
19
2.相须(姊妹药)
– 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伍,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大黄-芒硝 – 增强泻下
石膏-知母 – 增强清热泻火
20
3.相使
– 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伍,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要药 物的功效
29
十九畏歌《元亨疗马集》
–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 –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 – 大凡修合看逆顺,炮爁炙煨要精微。
30
临床处方用药时,一般十八反及十九畏均作为配伍禁忌,应避免使用
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 黄芩(清热泻火)-大黄(攻下泻热)
21
பைடு நூலகம்
4.相畏
–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半夏毒性能被生姜削弱 称半夏畏生姜
22
5.相杀
–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称生姜杀半夏
23
6.相恶
– 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破坏
属性 阴 阳
五味 酸 苦 咸 辛 甘 淡
五味属性和作用 作用 收敛 固涩 清热 燥湿 泄降 泻下 软坚 散结 发散 行气 行血 缓和 滋补 渗湿 利尿
药例 乌梅 诃子 黄连 黄柏 芒硝 海藻 防风 桂枝 党参 甘草 茯苓 猪苓
6
(三)四气与五味的关系
气和味各显示药物的部分性能和某些共性
– 同一性药物有五味的不同 – 同一味药物有四气的不同 – 还有一性兼多味者
呕吐、咳喘···向上 半夏、旋复花···降气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升浮 上行 向外
升阳 发表 祛风 散寒 催 吐 开窍···
潜阳 熄风 降逆 止呕 清 阴 沉降 下行 向内 热 渗湿 利尿 泻下 止咳
– 拮抗 甘遂治水肿,而甘草中含甘草次酸,具 有抗利尿作用
– 毒性增强 细辛-藜芦
– 未见明显毒性增强 贝母-乌头
平喘···
10
病位病势与选药原则
病位 病势 选药 病证
药例
在上 在表
下陷
外感风寒表证 升浮
久泻脱肛
麻黄 桂枝 黄芪 升麻
在下 在里
上逆
肠燥便秘里实证 沉降
肝火上炎
大黄 芒硝 石决明 龙胆
11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类别 四气 五味 炮制
质地轻重
升浮
温热
辛甘淡 酒炒姜制
花叶及质地疏松 的药物
沉降
属性 阴 阳
四气 寒 凉 温 热
四气属性和作用 作用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温里祛寒 助阳通络
药例 黄连 黄芩 柴胡 桑叶 防风 独活 干姜 肉桂
4
(二)五味
五味
– 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有些具淡或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最初由口尝辨别,后从临床疗效归纳
– 五味包括了药物作用的含义
5
寒凉
酸苦咸 盐炒醋制
子实矿物及质地 重坠的药物
12
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 诸子皆降,牛蒡子独升
– 药物配伍可影响其作用趋向 – 少数药可引导它药上升或下降
桔梗 牛膝
13
三、归经
药物对脏腑及经络疾病的特殊选择性治疗作用
– 寒凉性清热药
黄连清心热 黄芩清肺热 龙胆清肝热
– 补益药
党参补脾 蛤蚧补肺 杜仲补肾
无毒:无副作用,可久服补虚 小毒:有一定副作用,可攻邪愈病 大毒:易引起中毒,用时需谨慎 剧毒:毒性强,多供外用,须严格掌握
16
中药的配伍与使用
配伍
– 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产生一定的配伍效应
– 增强或降低疗效 – 产生或消除毒副作用
– 七种情况(七情)
18
1.单行
十八反简歌 –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
28
(二)十九畏
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或降 低另一药物的功效
– 相畏的药物有十九种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狼毒-密陀僧 巴豆-牵牛子 丁香-郁金 川乌 草乌-犀角 牙硝-荆三棱 官桂-赤石脂 人参-五灵脂
当用 勿用
拮抗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有毒制宜
26
二、禁忌
– 临证选药组方时,原则上不能相互配伍,或配伍应用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
27
(一)十八反
配伍时可产生毒害作用药物有十八种
– 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乌头 – 海藻 大戟 甘遂 芫花-甘草 –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藜芦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 药物的性味和效能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2
一、性味
(一)四气(四性)
–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药物作用于机体表现的反应 药物对疾病疗效的概括归纳
– 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具寒或凉性 – 治疗寒性证侯的药物,具温或热性 – 作用较缓和的药性,称为平性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