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及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复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喜欢犯上的人,这种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译文】哀公问:"怎样做百姓才心服?"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心服;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不心服;"4.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译文】季康子问:"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和勤劳努力;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勤勉。
"5.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事。
选住处没有仁德高尚德人,怎么能算聪明呢?"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贫穷,不能长久地居于快乐。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一篇课外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暄侈巧佞,所至留连,人亦留连。
初至荆州,时方报原武,诣琼楼。
有酒卖者,请至一室中食。
中年丝素质女忽过,便笑曰:‘女儿某亦不吝与公共享之哉?’
毅怃然曰:‘将诈我邪?’女乃曰:‘可证之。
’即挥阶而亡。
毅
焚霞沉萱于名香之末,堂上一炷,衆共笑之。
忽复鄙其色曰:‘此容非爱之,不脩妆也。
’遂持毁簪而去。
”
翻译:
《世说新语·任诞》:“刘毅性格虚华,善于巧言令色,所到之
处都喜欢停留,人们也喜欢与他为伍。
初到荆州,当时正在报原武,他去了琼楼。
有个卖酒的人请他到一个房间里吃饭。
中年的底层女子突然经过,笑着说:‘女儿愿与公共享吗?’毅惊
慌地说:‘她是要欺骗我吗?’女子于是说:‘你可以验证一下。
’她立即惊慌地逃走了。
毅把自己手中的香沉萱扔进了炉子,只剩下一根香,众人一起取笑他。
突然,他们又嘲笑他的长相说:‘他这个容貌并非出于爱慕,而是不修边幅。
’于是,他匆忙弄
坏了头饰,离去了。
”。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初中⽣课外⽂⾔⽂阅读和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初中⽣课外⽂⾔⽂阅读和翻译 草庐对 朝代:三国|作者:诸葛亮 "⾃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翻译/译⽂ 译⽂:“⾃董卓篡权以来,中⼟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名声⼩,兵⼒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变为强⼤,不仅是时机好,⽽且也是⼈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被他重⽤,孙权这⽅⾯只可以以他为外援,⽽不可谋取他。
荆州的北⾯控制汉、沔⼆⽔,⼀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但是他的主⼈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概是⽼天⽤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阔肥沃的⼟地,是⾃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汉⾼祖凭着这个地⽅⽽成就帝王业绩的。
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占据汉中,⼈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民。
课外文言文
1.苏轼《与范子丰书》之“临皋亭下八十数步”翻译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注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翻译: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3.原文《史记》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对待宾客热情城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
”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
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4.<旧唐书.柳宗元传> 之"叔文败"原文及翻译原文: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原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
郭槐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士争凑燕。
(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节)【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
郭槐先生说:“:“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课外文言文及译文
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对韩信的才能感到惊奇,(很有军事才能)。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军官逃跑的有几十人,你没有追;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怎么能够忧愁郁闷地居住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因为你,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萧何说:“.很好!”于是汉王想召韩信来授官。萧何说:“大王一向轻慢无礼,现在任命一位大将,好像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走的原因。大王想授官给他,选择一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建造土台和场地,礼仪俱全,才可以。”汉王答应了这件事。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 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 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课外文言文三则翻译
一、原文: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翻译: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二、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本:根固:稳固建:树立倚:偏颇虚受:虚心接受砥砺:磨练。
锻练名行:名节操行树:种植竹子如是:像这样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
课外文言文翻译
士人善画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把它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从挂画的壁下走过时,那幅画一定是掉在地上的。
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观察,发现画落在地上,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蹦跳起着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在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献鸠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译文: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给简子贡献斑鸠。
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门客问简子他原因。
简子说:“在正月初一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有恩德。
”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使它们活,不如禁止人们捕猎。
捕猎之后再将它们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简子说:“你说得对。
”杀驼破瓮昔有一人,瓮中盛谷。
骆驼食瓮中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杀驼破瓮》译文:从前有一个人,瓮中存放着粮食。
一头骆驼吃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不能出来了。
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对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应当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翻译】【篇二:课外文言文翻译】【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提示】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复裈(音同“昆”)原文: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
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
”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
”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课外文言文译文
课外文言文译文一、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日:“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日:“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日:“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11.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答案:上行下效,灵公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晏子就让他为君做人,都要表里一致,说明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领导的以身作则比规定更有效。
翻译: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好。
”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二、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翻译: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作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助。
课外文言文译文
一、原文: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水至峻峭。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qin)崟(yin)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二、翻译:江水再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说:“狼尾滩和人滩这两滩大约距离两里.人滩江水地势非常峻峭.(人滩的)南岸边有青石,夏天被水淹着,冬天水枯就能露出水面.这块石头大小大约人走十步那么大~,看着像人面,有的大,有的小;有一些轮廓比较细腻的石头,能看得出头发和胡子的样子,所以取名叫人滩.三、点评:铺写景物,片语只字,妙绝古今。
一、原文: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①三姑:地名。
②幔亭峰:山峰名。
二、翻译: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
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
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
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
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三、点评: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
《河水龙门》原文: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原文引用
- 《论语·学而》
二、翻译
- 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
- “温故而知新”的意义
- “可以为师矣”的含义
三、原文及翻译解析
-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 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拓展
- 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四、结论
- 强调温故知新的教育方法
-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正文:
【原文引用】《论语·学而》中,孔子曾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认为,通过温习旧知识来了解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及翻译解析】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非常明确,
强调温故而知新。
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回顾旧知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只有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和巩固。
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当一个人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教育别人时,就达到了“可以为师矣”的境界。
这意味着,他已经具备了教授别人知识的能力,可以承担起教育别人的责任。
【结论】通过《论语·学而》中孔子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温故知新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一教育方法强调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拓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课外文言文100
文言短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文翻译方山子传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记游松风亭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晚游六桥待月记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入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
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吕僧珍传吕僧珍在任期间,他公平对待属下,不对亲人徇私情。
他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这一职业想求他在州里给自己安排个官职,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
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呢!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
”吕僧珍家的老宅在街市北面,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督邮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
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官府的屋子,设置成立以来,就在这个地方,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孔子家语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
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就是融入到环境里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千里之马我听说从前,有个国君,想用千金重价求取千里马。
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
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
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
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
一匹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
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
”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许多别人主动献来的三匹千里马。
张元村头有一只被人抛弃的狗,张元看见后就收养了它。
他的叔叔生气地说:“何必这样做?”并准备再次丢弃它。
张元回答说:“多少有生命的东西,没有比它性命更重要的。
如果是自生自灭,那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这种狗如果因为被人抛弃而死,就不是这个道理了。
如果我们看见了却不收养,就是没有仁慈的心啊。
”叔叔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答应把狗留下来。
第二年,这只狗跟着他叔叔走夜路。
他叔叔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狗急忙跑到家里,汪汪地叫个不停。
张元觉得奇怪,就随着狗出门,看见叔叔快要死了。
就立即请医生治疗,没过几天就好了。
从此以后,他叔叔把这只狗当亲人一样看待。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他以诚待人,做事公道。
凡精忠为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坦白自首、勇于自新的人,即使罪行很重也要从宽发落;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要加以严惩。
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严惩。
他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
他讲求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之人决不录用。
他因此在整个蜀国赢得了普遍的敬畏和爱戴,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
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材,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
诸葛亮言家事当初,诸葛亮上书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顷,供给家人的衣食还有结余。
至于我在外任职时,没有另外征集赋税,随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给,也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自己的丁点财富。
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辜负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
”到了他死的时候,真的像他所说得那样。
观第五泄记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
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昔楚襄王从宋玉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周敦颐字茂叔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与顾章书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苏洵传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更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下笔就能写几千字的境地。
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仿效苏氏文风。
范仲淹家贫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
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告诉父亲,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
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留守的儿子惊讶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梨酒仲宾又说:过去他家有梨园,最大的梨树,每年可以收获两车梨。
突然有一年梨树结的梨特别多,到处都是,是往年的好几倍。
因此卖不出去,甚至拿去给猪吃,由此可以想像价格有多低。
有种梨叫山梨,味道极佳,(就这样处理)太可惜了。
于是用大缸贮藏了几百个梨,用缶盖上口,周四用泥封上,想多放一段时间,想吃的时候随时可以吃。
结果时间长了,就把藏梨的事忘了。
半年以后到梨园中,突然闻到酒气熏人。
就怀疑是守园的人酿的酒熟了,就向他要,一问原来没有这事。
于是(想起了之前藏的梨),就打开所藏的梨,结果全部化成了水,清冷可爱。
一品尝,味道非常好,是实实在在的好酒呀,喝多了还会醉。
回回国的葡萄酒,仅用葡萄酿造,最初不添加其他东西。
现在知道了梨原来也可以酿酒,真是前所未闻呀。
道州城西百余步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