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及小故事
美德故事(精选23篇)
美德故事(精选23篇)美德故事第1篇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中华美德故事》。
这本书讲了许多古代杰出人物的美德故事。
如温席侍母、陆绩怀橘、苗岭女杰等,还有许多名人,有刘恒、于谦、司马迁等。
这本书里的人物个个都很有美德:骞的后母很坏,冬天不让他穿暖,还经常打骂他。
这事被他父亲知道了,他父亲要把后母赶走,骞还为她求情;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他却不记恨后母,还非常孝敬她。
有一次,后母生病了,想吃鲜鱼,但那时候是冬天,已经没有鲜鱼卖了,于是,王祥就到了河边,脱掉衣服,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终于捉到了两条鲤鱼。
读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学校里,我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跟同学斤斤计较,过意不去,甚至闹别扭、吵嘴;在家里,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不愉快。
和书里的人物相比较,我想,我真是心胸太狭窄了!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那时候我知道退让一下,我和同学、好朋友之间就不会发生那些不愉快了。
的确,待人要宽容,同学能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是一种缘分,人与人能成为好朋友,更是一种缘分。
和善待人、宽容待人,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的。
这是做人的根本。
美德故事第2篇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从那些感人的故事情节里,反映出了一个个真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
我最喜欢看的是《曾子杀猪》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的是: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
”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
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
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得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得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得礼貌。
而礼貌得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得尊重与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得,就是永存得、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得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她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得表现,就是礼貌得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得祖先对自然文化得骄傲与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得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与她得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她们得政治主张。
一天,她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她们得去路。
孔子说:您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得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瞧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瞧,就是用碎石瓦片摆得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您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她能够做我得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得。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她会热爱祖国与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得父母,还就应尊敬别得老人,爱护年幼得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得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得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得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得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得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得这点要求了不?于就是,小小得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瞧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得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得好孩子、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那你知道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陈冯杖子诗曰:冯氏治家,忠孝是诲,杖击尧咨,金鱼坠碎。
北宋时,有个秦国公,姓陈名省华,他的妻子冯夫人是节度使陈尧咨的母亲,冯夫人治家非常严谨,他的三个儿子,个个都中了进士。
有一次,陈尧咨做了荆南太守回来,冯夫人就问:“你在有名的地方做了官,有没有突出的政绩呢?”陈尧咨很惭愧地说:“没有。
”冯夫人听了,心里就不快活了。
有一天,家里的人说着闲话,讲到荆南正是往来的要道,过路的客人和陈尧咨较量射箭,没有一个不是让着他的。
冯夫人听了大怒起来,说:“你的父亲教训你,叫你要尽忠尽孝去辅助国家,现在你做了官,不晓得施行仁政去教化百姓,专门学了一种小小的技艺,自己炫耀着,这哪里是你父亲当初教训你的愿望呢?”说完话,就拿了拐杖打他,把他身上佩着的金鱼袋,都打落在地上跌碎了。
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程妻守鞋诗曰:程鹏举妻,相夫心坚,易鞋卅载,破镜重圆。
元朝程鹏举同他的妻子本来都是被张万户掠来的。
后来强迫他们两人结婚,妻子叫程鹏举逃走,程鹏举疑心她是来试探自己的志向,就去告诉张万户,张万户就把程鹏举的妻子打了一顿。
过了几天,她又叫程鹏举逃出去,程鹏举越加疑心了,又去告诉张万户。
张万户就发怒了,把她卖给了别人家。
程鹏举的妻子临走的时候,把自己一只绣鞋,换了程鹏举一只鞋子,并且对她的丈夫说:“将来我们拿了这只鞋子相见。
”程鹏举到了此时,才知道妻子的诚意,非常感动,于是就逃走了。
程鹏举的妻子把纺纱织布的钱积蓄下来,偿还了被卖的身价银子,就到庵里去做尼姑。
过了三十几年,程鹏举虽然富贵了,但是不再娶妻。
后来打听到妻子在庵里做尼姑,就拿了她的一只绣鞋去迎接她回来,从此两个人破镜重圆,白头偕老。
有关传统美德文化的故事:施氏奴事诗曰:沈婢施氏,忠主二女,织履佣舂,奴事备举。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诗曰: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代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溃退,国家处在存亡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返乡守孝。
1126 年金兵大力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此刻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 "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久铭刻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 "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假如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而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以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此后, " 精忠报国 " 四个字就永不退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激励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英勇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往救援,多次战胜金军,遇到宗泽的欣赏,夸赞他 "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可以过 ", 此后成为有名的抗金英豪 ,受历代人民所仰慕。
2.乐天做诗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任盩厔县县尉。
当时正居住在该县的陈鸿和王质夫,有一天跟白居易结伴旅行仙游寺。
游完寺庙,在一块喝酒的时候,提及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三个人都感触不已。
王质夫站起来,邀白居易干杯,同时对白居易说:“那世上难得一见的故事,假如没有世上难得一见的人材来加以描绘润饰,就会跟着岁月的流逝,消逝得销声匿迹,未来就不再见有人知道了。
乐天兄擅长做诗,又是多情之人,写一写这个爱情故事,怎样?”白居易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有名诗篇《长恨歌》。
3.宋濂守信勤学宋濂小时侯喜爱念书,但是家里很穷。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战力,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唐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了勤奋学习的典故。
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7.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的李士谦家境富裕,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
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
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8.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虽奇怪老人的举动,但出于尊敬老人,还是照做了。
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书,正是军事典籍《太公兵法》。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
9.崔枢还珠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导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杨业是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在抗辽⽃争中屡建战功,被⼈们称为“杨⽆敌”。
在杨业镇守北⽅边陲雁门关的时候,辽国派⼤军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告杨业,杨业在代州附近(今⼭西代县)设下伏兵。
等敌军⼀到,杨业率数千精骑出其不意进⾏阻击,敌军顿时乱了阵营。
杨业⼀马当先连斩数名辽将,辽军⼤败逃⾛。
公元986年,宋太宗⼤举攻辽。
刚开始,战事还算顺利,不久东路军失利,朝廷命令全军撤退,并命杨业的西路军在后⾯掩护。
在分析敌我形势之后,杨业和其他将领约定,由杨业出兵做诱饵,把辽军引到陈家⾕,宋军在此伏击,合⼒歼敌。
随后,杨业带兵⼊雁门关,半路上遭到辽军伏击。
虽然杨业⼿下的军⼠各个勇敢顽强,但毕竟⼈单⼒薄,只能边战边退,来到陈家⾕。
可是等杨业退到陈家⾕才发现,宋军早已撤⾛。
杨业只好率军与辽军激战,⾎染战袍,最后只剩⼀百多⼈,杨业⾃⼰⾝受⼗⼏处伤。
最后,将⼠们都牺牲了。
杨业的战马中了箭,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辽兵抓获。
辽军统帅想劝杨业归降,被杨业坚决拒绝。
他紧闭嘴唇,再也不说⼀句话。
三天中,他不吃⼀粒饭,不喝⼀⼝⽔,绝⾷⽽死。
杨业及他的⼦孙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故事流传开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
【篇⼆】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将领。
他⾃幼胸怀⼤志,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骑马射箭。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当时英勇善战的将军。
在舅舅的影响下,⼀天天长⼤的霍去病渴望着⾃⼰也有杀敌⽴功的那⼀天。
在霍去病还未满⼗⼋岁的时候,北⽅的匈奴⼈⼜⼀次⼊侵中原,霍去病主动请求领兵出征,汉武帝就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腔热⾎,率领⼋百骑兵,在茫茫⼤漠⾥奔驰数百⾥,杀敌两千余⼈,⾸战告捷。
匈奴单于的两个叔⽗,⼀个毙命,⼀个被活捉,⽽霍去病的队伍却没有⼀点损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蕴酿出了中华文明最深厚的内涵——中华美德。
那你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负荆请罪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
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
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
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
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三篇】
【导语】中华⽂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量描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它们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结晶,是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蕴含着前⼈⾼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下⾯是⽆忧考为⼤家准备的三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阅读。
【破釜沉⾈】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起义之后,⼜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被迫退守在巨⿅(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南数⾥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安阳(今⼭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外夹击,⼀定能够打败秦军。
”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对项⽻说:“上阵跟敌⼈交锋,我⽐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出个计策,你就⽐不上我了。
” 项⽻说:“现在军营⾥没有粮⾷,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哪⾥像个⼤将的样⼦。
” 第⼆天,项⽻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说:“宋义背叛⼤王(指楚怀王),我奉⼤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 于是将⼠们则拥项⽻为上将军。
项⽻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以⼀当⼗,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破秦军。
10个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配图
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刻苦学习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一、尊老爱幼1. “孔融让梨”- 故事内容: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有一天,家里吃梨,孔融的父亲拿了一盘梨,让孔融先拿。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父亲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孔融回答:“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体现的美德:这个事例体现了孔融从小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幼弟的美德,这种尊老爱幼的品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教育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要尊重长辈,关爱年幼者,以和为贵,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2. “黄香温席”- 故事内容: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
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
”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传统美德简短小故事
传统美德简短小故事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2.《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简短写几个【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终让孟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2. 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被后人誉为“精忠报国”的楷模。
3. 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在冬天用自己的身体融化冰面,为继母捕鱼,表现了他的孝心和孝道。
4.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的匡衡为了学习知识,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最终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
5. 苏武牧羊:西汉时期的苏武被匈奴扣押在北海边,他在那里放羊十九年,始终保持着对汉朝的忠诚和信仰。
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如孝
顺、忠诚、爱国、勤奋、诚实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六篇】
【导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明末的时候,桐城地⽅有⼀个张⽼员外,⼼存慈善,喜欢施舍。
有⼀年,遇到荒收,⽶价上涨,⼀些狡猾*诈的商⼈,看到这个情形,反⽽把⽶粮存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百姓们没⽶吃,就起了⼤恐慌。
政府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员外这个情形,很是忧急。
于是,他就把家⾥的存⽶半价出售,为的是让百姓们有⽶吃。
⼤家听了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
但是,张⽼员外⼜想到⼀般贫苦的⼈,没有钱买⽶,仍然在挨饿,所以,他⼜办了⼀个施粥⼚,受施的⼈隔天领餐券,统计了⼈数,煮着⼤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三餐,每餐⽩粥⼀⼤碗,咸菜⼀⼩碟,许多⼈空着肚⼦来,吃得饱饱的回去,⼤家都称颂张⽼员外是个活菩萨。
⽽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价⽐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商乘机赚钱,害得⼤家没有⽶吃,⾄于施粥的费⽤也不多,只要⼤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 张⽼员外不断地将⽶半价出售,⼜持续地施粥给穷⼈,家⾥的钱也渐渐⽤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因此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员外⼼⾥⼗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业停⽌了,⼀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费了吗?救⼈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有⼀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才是!”想定了主意,张⽼员外就去和夫⼈商量,他的夫⼈也是⼗分贤德的,听了他的话,⾮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孙,如果不是积德,万⼀⼦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银⼭也会⽤尽,如果积德给⼦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地房屋,就由你作主变卖,我也有许多珠宝⾸饰也⼀起卖了吧!”员外听了,⼀直称赞夫⼈。
于是,两⼈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的现象消除了,他们才停⽌。
10个中华美德故事
10个中华美德故事1. 孝顺。
在古代,有一个孝顺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孝子,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孟子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梳洗、煮饭。
有一天,孟子听说国君要招贤士,他便告别母亲,前去应征。
国君问他,“你孝顺母亲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孝顺母亲,我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梳洗、煮饭。
”国君大为赞赏,便任命他为官。
孟子孝顺母亲的美德感动了国君,也得到了他的认可。
2. 诚实。
相传古代有一个诚实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农民,他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他在田里发现了一只钱包,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张三没有私吞,而是将钱包交给了官府。
官府知道他的诚实守信后,奖励了他一大笔钱财。
张三因为他的诚实守信,得到了官府和乡邻们的尊重和赞扬。
3. 勤劳。
古代有一个勤劳的故事。
有一个叫李四的农民,他勤劳耕种,勤奋劳作。
他每天都早出晚归,辛勤耕种。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田地收成颇丰。
由于他的勤劳,他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受到了乡邻们的尊敬。
4. 诚信。
古代有一个诚信的故事。
有一个商人叫王五,他做生意非常诚信。
有一次,他在外地做生意,得知当地的居民因为干旱而缺水,于是他慷慨解囊,捐助了一大笔钱财给当地的居民。
他的诚信和善良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赞扬和感激,也为他的生意带来了好的口碑。
5. 忠诚。
古代有一个忠诚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李六的武士,他对国家忠诚不二。
有一次,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李六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与敌人浴血奋战。
最终,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和平。
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6. 仁爱。
古代有一个仁爱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赵七的富商,他乐善好施,慷慨解囊。
他经常资助贫困的人,帮助孤儿寡母。
他的仁爱之心感动了许多人,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7. 谦虚。
古代有一个谦虚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刘八的学者,他谦虚好学,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不骄不躁,不自满自足,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因为他的谦虚,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也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典故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5、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中华简短的美德故事文字版【七篇】
【导语】中华民族作为⼀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年⽂明史中积淀了⾼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
下⾯是分享的中华简短的美德故事⽂字版【七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华简短的美德故事⽂字版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个⼈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年,年成荒歉得很,⼀班强盗占据了宜秋⼭,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并且他的⾝体⼜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体⽣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了。
强盗还没有开⼝说话,他那弟弟赵礼⼀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命⾥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哭了⼀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篇⼆】中华简短的美德故事⽂字版 程门⽴雪 杨时从⼩就聪明伶俐,四岁⼊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岁就能作赋,⼈称神童。
他⼗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榜。
他⼀⽣⽴志著书⽴说,曾在许多地⽅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书院,潜⼼攻读,写作教学。
有⼀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步深造。
有⼀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个正确答案,他俩⼀起去⽼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
他们把⾐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不敢惊动打扰⽼师,就恭恭敬敬侍⽴在门外,等候先⽣醒来。
这时,远⼭如⽟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的素装。
杨时的⼀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
过了良久,程颐⼀觉醒来,从窗⼝发现侍⽴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披雪,脚下的积雪已⼀尺多厚了,赶忙起⾝迎他俩进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及小故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关于仁的故事: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
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
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
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
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
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
)
巨伯轻生重义: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
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
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
他的朋友就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
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
荀巨伯的大义凛然化解了这次灾祸。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智: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
“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
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
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
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
就
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立木取信: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南宋的岳飞,被视为是“忠”字的化身,只要一提到岳飞,大家马上联想到岳母在其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
岳飞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气魄感天动地。
岳飞不仅忠义可嘉,而且在家对母尽孝,于军中带兵,严守“仁、信、智、勇、严”,因此博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
虽然岳飞被奸臣害死,但岳飞的风骨和忠诚却世代为人所歌颂。
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
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
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
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
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勇:勇敢、坚强、刚毅、勇猛。
在词义中,勇虽与智相对,但绝不矛盾。
这勇,再次也是能力的意思,所有也就包含有综合性的素质在里面,因而则生敢想、敢干、敢说、敢
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其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特色就十分突出,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
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
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获释回国。
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
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
这就是“知耻而后勇”!
其实,那个吴王夫差也不是简单人物。
当年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大败阖闾,阖闾因此气病而死。
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这才有后来的勾践成为他的奴隶。
这是比勾践还早的知耻而后勇!但此人胜利后便沉溺于酒色,又以霸主自居,东征西讨,结怨于诸侯。
加上杀贤臣,亲小人,终于灭国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