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ppt课件
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4cf730767f5acfa1c7cddc.png)
(古希腊)《断臂的维纳斯》(雕塑)
思考题
• 1.马克思认为人脑掌握世界有哪几种基本方式?试列举并 简要阐述。
• 2.什么是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3.“审美无利害”说是怎样形成的? • 4.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
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 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如何理解这段 话? • 5.20 世纪艺术理论有哪些新的变化? • 6.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 想资源? • 7.什么是“期待视野”? • 8.怎样理解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种 再创造性活动?
• 有了审美期待,艺术鉴赏过程便可谓准备就绪,接 受活动就要进入审美感知阶段,开始其初步的历程 了。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而直觉是作 为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发挥作用的。艺术 直觉能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 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 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 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 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 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 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 的。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85cb3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c.png)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名词解释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
(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
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
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
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
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d68da54d5022aaea998f0fcb.png)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 一、艺术媒介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存在方式,是艺术传播的 物质载体。 在先秦或汉初之际,作为媒介的“书”与作为内在形式组 合的“语”之间,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扬雄、王弼和欧 阳修等充分认识到书籍、语言在传播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苏轼尤其是郑板桥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艺 术表现过程,就是如何恰当而精妙地运用笔墨纸等审美媒 介服务于心灵具象的表现过程。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真理与方法》,将理解与 真理的关系作为其艺术阐释学的核心。“视界溶 合”、“期待视野”、“效果历史”。
▪ 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 阅读的创造形和重视接受主体的显现。姚斯的 “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 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 定的 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期待视野”主要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既往的 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 其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 的生活期待视野。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
▪ 媒介是人的延伸,即是人的器官的延长。 媒介的发达使得全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 地球村”。据此他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媒 介即讯息”的主张。
“媒介是人的延伸”
▪ 与以往把媒介仅仅视为传播的工具或渠道不同,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 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 (讯息)的变化。“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 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 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这种新尺度是被我 们的每一次延伸或每一种新技术引导进我们的事 务中的。” 新媒介的产生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 工具或新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新尺度”的创造 。
者各个相同的个性气质、艺术趣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乃 至具体的期待视野等都会参与到到形象意蕴的“解读”中, 使形象具有多重生成向度; ❖ 三、但是,形象意蕴的多重复杂性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为 之的,总是保持在一定限度和范围之内的。首先,艺术家的 创作意图决定着形象产生意蕴的大致方向;其次,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突出和强调形象与意义联系的几个 方面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把对形象意蕴的理解限定在某一特 定范围内;最后,艺术形象物质媒介的艺术符号形式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中经过积淀与某些意义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联系, 使形象意蕴具有稳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不会是完全不同 的形象,更不会变成另外的贾宝玉、奥塞罗。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5f3e5829e2bd960590c677d3.png)
艺术传播的条件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二是艺术传播的场所和设备 三是支配或制约艺术传播活动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传播的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艺术接受的形态
第三节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指以艺术欣赏为基 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 础,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以艺术作 品为中心的各种艺术现象所作的理性分析和 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的性质
一、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艺术批评是社会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 融合。 融合。 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四、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概述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二)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4.陌生化感觉 4.陌生化感觉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从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的艺术作品更能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PPT课件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f87a891a37f111f1855bc1.png)
16
知觉——错觉
在艺术接受的视、听觉活动中,错觉具有重要意义,并 呈现出多种方式,下面我们就分别给予描述。
空间错觉 对视觉艺术而言,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空间 错觉,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或更具体地说,与它占有空 间和呈现空间的方式有关。
• 对于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理论家来说,情感来源于艺术家;在形式主义如结构主义、 新批评等理论家看来,艺术中的情感全是艺术语言构建起来的,和艺术家无关;还有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欣赏中的情感完全来自于欣赏者,和艺术家的情感和艺术创作作 品没有关系。
• 我们认为,在艺术欣赏中,情感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这是因为艺术家通 过艺术语言要表达和欣赏者从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都已不可能是艺术家和欣赏者 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事 实上,正是艺术表达情感这一特征,使艺术欣赏能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超 越历史和文化的限制而 达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目的。
• 另一方面,艺术做虽然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现给欣赏者的,但它又不至于感性,而是在 感性的形式和形象中,包含着真理、道德、社会理想等丰富的理性内容。艺术作品的 这种理性特征,也就必然需要欣赏者的理性参与,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 但必须说明的是,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不是分裂的,而是一种感性中有理性、 理性中有感性,即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样的结果就是:艺术欣赏中的 理性不同与科学著作中的理性,艺术欣赏的感性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
对二艺术接受过程中能否做到还原作者意图呾艺术作品本身愿意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以赫施为代表的能够对艺术作品含义迚行还原的理论一种是以伽达默尔认为的偏见论即对艺术作品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对作品含义的误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并丌是所有的误解都是有价值的
艺术学概论之艺术鉴赏PPT课件
![艺术学概论之艺术鉴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d6e1f3c5da50e2534d7f6b.png)
顿悟
• 顿悟:原是佛教用语,与渐悟相对,也是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是指在审美欣赏的 过程中,欣赏主体面对欣赏对象时对于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意蕴的一种瞬间的领悟。
•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 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 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 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 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
第36页/共49页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 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艺术系统。
•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评介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1页/共49页
• (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 •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第20页/共49页
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
从艺术鉴赏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 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
第21页/共49页
第22页/共49页
第23页/共49页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
•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 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 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拨弄共同的欣赏 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第4页/共49页
期待视野
•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 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 艺术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c27493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c.png)
▪ 文化修养:在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独立思考而形成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 人生阅历: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经验及价值判断 力。人生阅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 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 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作者不能感 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20世纪60年代 接受美学
艺术接受
接受美学区分了“文本”和“作品”的概念。 文本: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与接受者发生关系之前的由物质所承载的 符号。 作品:与接受者发生了关系的对象。
▪ 问题1:购买一本书属于艺术接受吗? ▪ 问题2:你认为艺术接受的终极目标是要追寻作者的本义吗?
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 ▪ 布洛“心理距离”说 ▪ 审美快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情感上或心理上适当
的距离。
▪审美态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包括对实用 功利的超越、对智力判断的超越、对宗教情感的超越 和对道德满足的超越。
▪审美态度是审美鉴赏的前提。
▪ 审美感知力: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非关利害、不涉概 念,仅凭对象的表象形式就能获得愉快,并从知性上判断其美 丑的能力。(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悟其 审美价值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实际上就等同于审美直觉 。 ▪ 审美直觉,又称艺术直觉,是指在审美或艺术活动中,审美主
体不假思索而能即刻把握和领悟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能力。 ▪ 直觉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 迅速实现对事物本质的
性的因素。
艺术素养 文化修养 人生阅历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894b42bed5b9f3f90f1cd0.png)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人生阅历
• 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 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 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 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 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 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 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 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 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 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 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 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第八讲艺术接受
![第八讲艺术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d4b41848b307e87101f696a6.png)
第八讲艺术接受艺术具有四个要素,艺术家、艺术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接受。
在文艺理论史上,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艺术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例如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艺术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开始研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研究开始转向艺术作品自身,重视对于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是如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又转向对于艺术接受的研究,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德国的接受美学学派。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结束。
作品只是文本,它需要接受的接受,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才算完成。
接受美学对于艺术接受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把艺术接受活动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深了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
艺术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普通的欣赏者的艺术鉴赏;二是作为专业的批评家的艺术批评。
第一节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在此,我们对于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和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能够理解作品的高明的鉴赏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缺乏意义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其意思是说,在文学鉴赏中,恰切的鉴赏是非常困难的。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5dc618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c.png)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包 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未来的艺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各种艺术 风格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3
艺术参与的普及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和欣赏门槛将逐渐降 低,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 创意和情感。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反馈。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观众愿意接触和了解艺术作品时,才有可 能产生欣赏和审美的体验。
艺术接受不仅包括对作品的感知,还包括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和反馈,这些过程共 同构成了艺术欣赏的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目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欣赏的要素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实践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未来发展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定义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观赏艺术作 品时,通过感知、想象、理解等 一系列心理活动,对艺术作品进 行审美体验和意义解读的过程。
感知艺术
感知艺术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感 官去感知作品的形式,如色彩、
线条、构图等。
感知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 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包括绘画语
言、音乐语言等。
感知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面 貌,感知艺术风格有助于理解艺
术作品的内涵。
理解艺术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技术创新
《艺术接受论》课件
![《艺术接受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ba6fc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5.png)
PART 02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感知与认知
感知
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引发观众的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是 艺术接受的第一步,它帮助观众获取作品的基本信息。
认知
艺术作品的认知过程涉及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包括对形式、风格、 主题等方面的认知。认知是艺术接受的关键环节,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的 意义。
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对艺术接受也有一定影 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等都会反映在当地的艺术作品中,使 得这些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魅力。
艺术接受与大众传播
媒体平台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平台,艺术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艺术接受论》ppt课 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 艺术接受的实践与应用 • 艺术接受的未来发展
PART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概念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听众、读者 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 价的过程,是艺术创作和传播的 最终环节。
评价
艺术作品的评价过程是观众对作品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评价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 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同时,评价也影响观众对艺术 作品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
PART 03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环境对艺术接受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和投入往往更高,这有助于艺术市场的繁荣和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
第八讲艺术接受
![第八讲艺术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e40a8d8e65ce0508763213a9.png)
第八讲艺术接受艺术具有四个要素,艺术家、艺术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接受。
在文艺理论史上,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艺术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例如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艺术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开始研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研究开始转向艺术作品自身,重视对于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是如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又转向对于艺术接受的研究,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德国的接受美学学派。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结束。
作品只是文本,它需要接受的接受,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才算完成。
接受美学对于艺术接受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把艺术接受活动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深了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
艺术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普通的欣赏者的艺术鉴赏;二是作为专业的批评家的艺术批评。
第一节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在此,我们对于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和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能够理解作品的高明的鉴赏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缺乏意义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其意思是说,在文学鉴赏中,恰切的鉴赏是非常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性质上看,艺术欣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既包含着对艺术作品的形 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 思想、人生经验、道德判断等的认识与理解;更进一步说,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能 够通过作品深入认识和理解广大的现实世界。
• 其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时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一 样,因为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欣赏者是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 来理解和把握真理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1
目录 CONTENTS
一 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二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三 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2
一、 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3
什么是艺术欣赏?
8
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 在艺术欣赏中,不仅充满了欣赏者的想象,而且在这种想象中,始终包含着感情。我 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在艺术欣赏中,没有情感的想象是不可想象的。
• 在所有重要的美学家和艺术家看来,艺术创造和欣赏都需要情感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 事实。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对于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性质和来源则有以下两种观点。
• 艺术欣赏中的联想和想象,会因不同的艺术门类所采取的不同艺术语言和存在方式而不 同。基于这一特点,德国美学家莱辛认为,造型艺术必须选择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中最 富孕育性的一瞬间来暗示它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所暗 示的过去和未来则需要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去创造、去确定。
期待能使接受者处在一种激动而兴奋的状态中。这种期 待所带来的激动与物质享受的期待不同,它是对即将得到一 次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的向往之情。
12
审美态度的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审 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在艺术接受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 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 对于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理论家来说,情感来源于艺术家;在形式主义如结构主义、 新批评等理论家看来,艺术中的情感全是艺术语言构建起来的,和艺术家无关;还有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欣赏中的情感完全来自于欣赏者,和艺术家的情感和艺术创作作 品没有关系。
• 我们认为,在艺术欣赏中,情感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这是因为艺术家通 过艺术语言要表达和欣赏者从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都已不可能是艺术家和欣赏者 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事 实上,正是艺术表达情感这一特征,使艺术欣赏能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超 越历史和文化的限制而 达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目的。
艺术欣赏
• 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也 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同 时,在所有艺术活动中,艺术欣赏还是参与人数最多而最具大众 性、群众性的艺术活动。
• 那么什么是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呢?这就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 问题。
4
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6
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和渗透的
• 这是因为在一方面,艺术欣赏的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以感性和形象的方式呈现 给欣赏者的,如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明暗;喜剧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环 境;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等。
• 另一方面,艺术做虽然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现给欣赏者的,但它又不至于感性,而是在 感性的形式和形象中,包含着真理、道德、社会理想等丰富的理性内容。艺术作品的 这种理性特征,也就必然需要欣赏者的理性参与,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接受者审美态度的形成,同样需要主客观方面的条件。 从客观方面看,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中介体制的文化功能 都能唤起接受者的审美态度。从主观方面看,接受者的审美 经验以及相关的艺术知识,都对其审美态度的形成起着重要 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的一 种表现形式。
• 但必须说明的是,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不是分裂的,而是一种感性中有理性、 理性中有感性,即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样的结果就是:艺术欣赏中的 理性不同与科学著作中的理性,艺术欣赏的感性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
• 那么从理论上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认为,是每一门艺术使用的“艺术语言”, 把欣赏者在欣赏艺术过程中的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的。这也同时意味着,在艺术欣赏 中,感性和理性之所以能够和谐地交融互渗,在于艺术家是用“艺术语言”来表达感 情。而从艺术欣赏者的角度而言,如果要能够从审美角度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悟艺术 的魅力,就必须要对各种艺术门类所使用的不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有所了解。
• 第三,艺术欣赏的特点还在于它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 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总是处在一种直接的、不间断的交流和对话 之中。
5
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性质与特征
• 正是由于艺术欣赏存在着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方式的特殊性,使 它具有了以下三方面的性质和特征:
• (一)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 (二)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 (三)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7
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 在欣赏艺术时,我们往往会根据艺术作品提供的形式和内容,对其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 在联想和想象中,欣赏者把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阅历、价值取向等投入到作品之中, 从而使欣赏者与作品、作品与现实生活、历史时空连结起来。这意味着,艺术欣赏中的 联想和想象,既是认识理解艺术作品的特殊方式,也是艺术欣赏中审美享受的重要条件。
9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准备阶段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10
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2、审美态度的形成
11
定向与期待
从主体内在接受和欣赏的过程看,当主体准备去欣赏某 一艺术作品,或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同样必须有与艺术 作品这一对象性质相符的心理定向,才能进入接受和欣赏的 过程之中。
当接受者有了相应的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定向时, 他的注意力就有了相应的方向,与此同时,他对将要接受的 艺术作品,就会产生相应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