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银行业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我国银行业SCP范式的研究【摘要】本文按照SCP的理论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角度开展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SCP 问题原因对策
一、背景综述
(一)SCP范式
1959年,贝恩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而市场行为又产生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SCP分析范式。

高度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尽管在后来的理论中出现了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经济学,SCP范式作为哈佛学派的理论基础,历经修正与争议,仍然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下图为贝恩的SCP分析框架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情况,也是本文的行文主线。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简介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承担与管理一切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掌握了全国大约93%的金融资产,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1979-1984年,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四家银行分管不同领域,仍旧是高度垄断。

80年代,银行与财政分离,重组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

1993年,商业化改革启动,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立政策性银行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组建合作银行,审慎监管起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银行进行监管,2004年起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二、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结构中的主要问题
1、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指在银行业中少数几个最大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它可以被用来判断银行业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是决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常用指标。

通常用CRn指数,HHI指数等指标来衡量。

CRn指数是指前 n 家银行所占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的比重之总和,中国通常采用 CR4指标来分析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国际银行业则一般采用 CR5指标。

1996—2008 年,无论是存款、贷款还是资产,中国银行业的 CR4都清晰的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过程,三者分别减少 21%、30%和 26%,充分验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市场中垄断程度的弱化CR5也基本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然而,根据贝恩对市场垄断程度的分类表,我国的银行业的CR4和CR5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始终较高。

从HHI指数也能看出这一结论。

银行业的 HHI 指数是行业内所有银行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HHI 指数的范围在 0 和 1 之间,通常把它扩大 10000 倍来衡量。

HHI 指数越是接近于 10000,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越强;HHI 指数越是接近于 0,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越强。

HHI指数在不断下降,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强,然而国有企业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尚未形成竞争市场机制。

中国银行业正在处于由高寡头垄断向低寡头垄断的转型。

2、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们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来探讨我国银行业产品的差异化。

从客观层面来看,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存贷款利率和中间业务。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对于存贷款利率有设立国家指导线,各银行只能在国家规定率的
基础上上下浮动5%,因此各银行存贷款利率差距不大,与此同时,中间业务发展并不完善,银行主要收入取决于存贷款利差。

在客观层面上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主观层面看,主要分为消费者偏好于服务质量,中国的服务业尚不完善,各银行的服务差距并不大,人们对于四大国有银行有着一定的信誉偏好,而对于其它银行则并没有表现出这样偏好,在主观层面的同质化倾向同样严重。

我国的银行业同质化倾向严重,极易导致竞争加剧,缺乏信誉偏好的中小型银行生存困难。

3、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过高
在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很高。

从进入壁垒看,2003 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的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10 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1 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5000万元人民币,并且注册资本应为实缴资本。

”《商业银行法》还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8%,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 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 25%,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不得超过 10%。

从退出壁垒看,银行由于关系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国家非常重视,与此同时,有着很高的沉没成本,在解雇员工时,也要承当相当的费用,我国银行业的退出壁垒同样很高。

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过高,短时间内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在长期却会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行为中的主要问题
1、价格行为竞争不明显
我国的银行利率并没有走向市场化,作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存贷款利率在不同银行间仅有较小的差距,价格行为竞争几乎不起作用。

2、非价格竞争趋同化
我国银行业非价格竞争主要通过新产品开发、广告和金融形象设计来完成,我国的银行缺乏整体的营销观念,没有把产品的价格、服务、渠道和营销等整合
起来去做,而是通过个体来小打小闹,整体的行为营销理念很差。

基本上就是通过电视、报纸等来像发布信息一样的营销银行,偶尔也会像电视购物一样的诱导客户,改变客户的偏好进而选择自己。

并没有为了达到客户的需求而去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来去营销客户,基本上都是趋同化,没有自己的主打营销主题和特色。

(三)市场绩效中的主要问题
国有银行流动性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我国三类银行存贷比(2010)
如图所示,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国际标准线75%以下,给防止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带来了好处,但由于我国银行的收入来源还是主要靠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远远小于贷款的利息收入,贷款业务中的利息收入仍然是银行营业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贷款业务的减少就会导致银行利润的减少,不利于提高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我国银行业问题的原因
(一)针对市场结构
1、历史遗留原因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国家长期控制大量金融资产,导致了完全垄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金融体系的深化,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逐渐加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进行了进行股份制改造。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加,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降低。

2、存贷款利率未市场化
国家长时间实行的利率规定直接导致了我国银行业竞争市场几乎完全丧失了自由定价和价格竞争的竞争手段,尽管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的利率市场化,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推进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初步市场化,但是对于银行主要业务来源的存贷款利率却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市场化策略。

直接导致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不强,只能从非价格因素竞争。

3、国家政策限制
我国银行业的高进退壁垒对我国银行业过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中大部分的产权结构中都含有国有成分,完全民营机制的银行只有民生银行。

高进入壁垒使得我国民营机制的银行发展很困难,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更是不好解决,此外退出壁垒也很高,这就导致发展潜力不好,市场效率低下的银行也在银行业中滥竽充数,使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定价出现了畸形。

另外,这种高进退壁垒也使我国银行缺乏推陈出新的动力,不用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照样可以获得高利润,所以我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一直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水平。

(二)针对市场绩效
1、内部因素
我国银行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国有银行的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和长期的竞争观念。

国有银行过去往往更重视规模数量扩张,而不重视市场绩效,与真正银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银行关于权、责、利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由于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方面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此外,我国银行业普遍仅注重招聘环节,而在职工入岗后的培训比较欠缺,对员工的奖励机制也不完善,员工积极性普遍不高。

2、外部因素
我国国有银行长期寡占地位,多年的发展造就庞大的规模。

但是资本过高会使银行财务杠杆比率下降,增加筹集资本的成本,最终影响银行利润。

国有银行市场绩效与其规模不相称主要在于体制性原因;另外,我国银行资产配置绩效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其亏损往往转嫁给国有银行,致使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同时,国有银行承担了社会负担和社会性功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

还有,国家对存贷比75%的规定以及8%的资产负债比规定限制了银行贷款的发展,降低了流动性。

四、政策建议
(一)针对政府
1、逐步放开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
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定价并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我国可以通过货币的价格来运用利率工具调节市场,并促进市场利率的形成。

市场利率特别是存贷款利率的放开会使得银行可以自由对利率进行指定,即企业具有自由定价权,这样一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对于大银行而言,有了客户竞争压力,有利于大银行的管理升级。

2、有条件地降低银行业进入壁垒
中国银行业目前虽已打破垄断,但竞争水平不高,市场集中度还是较高。

银行业主体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的外在压力也不足,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 放松行业进入的管制,引入新的竞争者,构建有效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应将重点放在准许非国有产权主体的建立和发展上。

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几年来蓬勃兴起的民间金融特别是江浙地区的民间金融为我国银行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指明了方向。

3.减少管制,增加市场流动性
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普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银行对于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有较高的要求,且高出国际标准较高的水平。

适当减少对我国银行业的管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刺激银行贷款,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

同时,减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管制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拓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

4.加强监管,确保银行业安全
经济学理论认为,银行的负外部效应是对银行实施监管的主要理由是为了减少和避免银行出现重大风险,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就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对银行进行监管,限制银行倒闭的不利影响。

银行在运行过程中有许多采用不当竞争手段的机会,只有通过有效的银行运行监管才能保证整个银行的运行及其竞争处于有序合理的状态;对银行的有效监管也是及时发现问题银行并督促其退出运行的必要基础。

(二)针对银行
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员工培训
对银行而言,加强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的竞争手段是非价格竞争,这就要求银行有完整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树形管理体制有利于责任划分与经营组织活动,从而挺高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杜绝尾大不掉现象的产生。

与此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仅仅可以提升工作绩效,还可以给客户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从而在客户管理和客户拓展方面进一步发展。

2、大力发展多元化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存贷差收入,产品同质化严重。

对比国际发达银行的业务收入我们可以看出,中间收入也占其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大力发展多元化业务,针对不同客户进行理财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满足多样化需求。

一方面有利于增加银行的中间收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为银行开拓市场。

五、参考文献
[1] 李俊杰.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J].中国经济, 2004, 3(4):41-44.
[2] 孙晓萍.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及现状[J].财金之窗, 2008(1):64-65.
[3] 陈娟,张志斌.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 2010(35):7-8.
[4] 蔡丛露.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金融稳定研究[D].厦门大学, 2008.
[5] 蔡青.我国银行业反垄断规制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6] 胡芹飞.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优化的实证视角----基于产业安全的视角[D].南开大学, 2010.
[7] 张振勇.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优化的路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2(1):93-97.
[8] 杨中萍.我国商业银行业产业组织及其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9] 陈磊.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 陈岩岩.基于SCP范式的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1] 陈晓莉.对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思考[J].当代财经, 2004(2):60-63.
[12] 金晓翔.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13] 房树人.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2010.
[14] 赵天波.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15] 张雪梅.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 2009.
[16] 纪雪武.中国商业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08.
[17] 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1.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18] 刘明康.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M].1.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19] 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M].1.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外资银行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银行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并购重组规模与融资寡头垄断
民营资本资本充足率国际竞争比较
农村金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