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教案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基本原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状,认清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懂得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认识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意义,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知识和主要经济规律,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以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四个部分,具体如下:导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经济规律的类型;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章商品经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生产社会化及其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教案

课程代码:050929政治经济学学分:2.0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一、课程作用与目的《政治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根据经济贸易类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本课程的学习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性较强。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做习题和结业考试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分析经济的方法,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和政府的基本宏观经济目标及政策。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主要使用教材《政治经济学》,版本:第一版,编著者:张莹、李海峰,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年。

2.主要参考书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编著者:逄锦聚、洪银兴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年四、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的内容;经济规律的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物质资料生产难点: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济规律的特点及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内容:商品经济;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市场机制重点与难点:重点: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职能难点: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规律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内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规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重点与难点: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有机构成难点: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的理解;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积累的实质第四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内容: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建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重点与难点:重点:产业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建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难点: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的基本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内容: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票价格和股息;资本主义地租;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重点和难点:重点: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股票价格和股息;资本主义地租;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历史教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历史教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历史教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课时:1小时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认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掌握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经济发展?2.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3.人类起初的经济活动是什么?步骤二: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的问题可以包括:1.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2.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3.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问题:1.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2.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环境变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步骤四:小组展示与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步骤五: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1.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2.经济发展是否带来社会的不平等现象?3.经济发展是否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例如:你认为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讨论记录进行综合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时学分 48学时 /3学分系部法政历史系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课程性质与类型:普通高师院校政教本科专业骨干课专业必修课;学科核心课程三、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四、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规律,涉及现代社会经济、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本问题。

学习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懂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和运动变化规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

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于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重大指导作用,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阶段、根本任务、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在校思政专业学生,课程类别为专业必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要注意对概念、范畴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3、要注意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所体现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关系。

4、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论述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5、要注意听老师讲课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政治经济学》(第三版)逄锦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二)参考书目1、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陈征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 2003年6 月版4、徐茂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版5、《经济学》(美国)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2000年6月6、十六大十七大文件。

2024政治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2024政治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教案(完整版)contents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关系调整•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应用前景展望目录01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定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01指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

生产关系02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0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要点一要点二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经济思想史4

经济思想史4

• 前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学者霍尔瓦特 (Branko Horvat)称资本主义的政治 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和传统社会主义的 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是两种版本的 功利主义伦理学——在资产阶级的世 界里,个人与社会相对抗;而在传统 社会主义里,集体与个人相并列—— 一个是以个人为中心,一个是以集体 为中心。(P273)从总体上来看,它 们都沿袭了功利主义的伦理基础,效 果主义的方法论。
• 2、功利主义是如何进入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 学的? 学的? • 汤普森的社会主义只是关心大多数人的物质 资料的公平分配,忽视了或者说还没有像马克思 那样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之外的需要对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汤普森的功利主 义相对于边沁而言,是一个进步,但是在方法论 上,二者却是异曲同工的,都是一种功利的效果 论。 •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对广大劳苦人民 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物质生活相对贫 乏的条件下,一旦经过正确的引导,会爆发出巨 大革命性的力量。
• “我们一旦掌握了政权,我们自己就一定要付诸 我们一旦掌握了政权, 我们一旦掌握了政权 实施:把大地产转交给(先是租给) 实施:把大地产转交给(先是租给)在国家领导 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这样, 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这样,国家仍然是土地的 所有者。这个措施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在实质 所有者。这个措施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上是切实可行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上是切实可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675页) 页 • 资本主义被推翻之后,“劳动人民”将成为房屋、 资本主义被推翻之后, 劳动人民”将成为房屋、 工厂和劳动工具的总所有者。这些房屋、 工厂和劳动工具的总所有者。这些房屋、工厂和 劳动工具的用益权, 劳动工具的用益权,至少在过渡时期难以无偿地 转让给个人和团体。同样, 转让给个人和团体。同样,消灭地产并不是要求 消灭地租,而是把地租——虽然形式发生了变 消灭地租,而是把地租 虽然形式发生了变 转交给社会。 化——转交给社会。所以,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 转交给社会 所以, 一切劳动工具,决不排除保存租赁关系。 一切劳动工具,决不排除保存租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7页)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经管类课件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经管类课件
暂停
第一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一个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它们在 统一体中的地位、比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暂停
第一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暂停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一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国有和集体资 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股份制 (二)股份合作制
暂停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一、个体经济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以劳
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暂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消灭商品生产,对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 (三)个人消费实行按劳分配 (四)实现共同富裕 (五)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暂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暂停
Hale Waihona Puke 论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大学政治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大学政治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大学政治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本文将系统介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 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基本矛盾与根本任务、价值规律与计划调控相结合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从第一阶段到第二次革命,包括对于割断帝国主义经济链条的探索和对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掌握。

2. 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前):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和国家工业化进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农村集体化、国有企业建设和长期经济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加强,民营经济和特色小城镇的崛起。

3. 特点•科学性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代表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通过政治稳定、改革发展、人民福祉这"三位一体"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坚持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追求妥善处理分配关系和实现环境可持续性。

4. 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决贫困问题、保障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倡导开放、合作与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扩大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科。

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传承和发展,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实践成果。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4. 认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5.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 教学目标1、2、3、4、5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进行综合考评;2. 教学目标4、5的达成度通过书面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的情况进行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考勤、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考勤,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

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考勤成绩,满勤100分。

无故旷课一次,扣除5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事假一次扣1分。

2.平时考核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活动参与等,占总成绩的20%。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建议教材[1]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主要参考书[1]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四版).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14.[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十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制订人:审核人:2020年 12 月。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讲义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讲义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讲义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1)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2) 旧中国不存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3) 中国工人阶级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过渡时期我国经济结构(1)特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毛泽东)(2)基本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1.没收官僚资本2.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3.改造个体私有制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涵义: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的特定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别该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一个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所有制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统一体经济中的地位、比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同 在
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学院院长约 瑟夫.奈曾经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脱 离了全球化的进程,就会使得自己不 能发展。”而乔治.索罗斯说过一句很 著名的话,更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达沃斯和反达沃斯,是全球化的两 个面孔。”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确实为发展中国家带 来巨大的收益和潜在的巨大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九﹑城镇化 (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 程。 (二)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 应,城镇化滞后或超前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目前我国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城镇化滞后。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1、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为发 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提供了机会。 2、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利用更广阔的 市场空间。
3、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创 造了机遇。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 把“双刃剑”。它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 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风险。
1、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增强,容易受 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2、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着本国 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3、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容易带来金融风险。 4、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 和秩序的制约。
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是我国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 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生产 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价值特征。 在整个个人电脑的产业链里,上游的 CPU、操作系统和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工 序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而处在中游的 组装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 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4. 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特点、原理、历程和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PPT,包含图片、图表、案例等。

3. 参考资料: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新闻、报道、论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定义、特点、原理、历程和成就。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6.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原理和运行机制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检验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和成就的理解。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知识产权:是脑力劳动者依法维护其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智力成果的权利。

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权。

特点:1、由于它是脑力创造的成果因而它是一种无形财产,与物质形态的产品相比,他是一种精神财富。

2、知识产权大多数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的双重性。

3、依法授予性、时间性。

2、国家所有制: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即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由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来代理。

3、集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乡镇企业也属于集体所有制)4、个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和使用,以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经济形式。

5、混合所有制: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资本联合或相互参股形式的经济形式。

二、简答6、社会主义的本质(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说明两权分离的客观必然性(两权指经营权和所有权)。

(1)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2)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也要求两权分离。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就我国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2)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计划配置:是指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方式的经济运行形式;二、简答题1、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第一段:原始市场经济阶段第二阶段经济阶段(自由竞争)第三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首先,二者说明的是一个概念,只是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方式上来说明的。

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社会主义经济教案教案标题:社会主义经济教案教案建议和指导:1.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批判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3. 教学步骤和方法:- 引入:通过引用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关新闻或案例,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定义、基本原则和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并提出实例进行说明;-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社会主义经济案例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小结:总结社会主义经济的要点和关键概念;- 提问与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思考和批判。

4. 教学辅助工具和资源:-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的新闻和案例;- 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的视频资源;- 小组讨论辅助工具,如白板或纸张。

5. 课堂评估:-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 提问与回答的准确性和深度;- 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批判思考和能力展示;- 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

6. 展示和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企业或机构,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以上是针对教案标题“社会主义经济教案”提供的教案建议和指导。

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课程要求,可进一步细化和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上篇总论第一讲导论(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经济”的最初含义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

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

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

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木西张桂文孙丽娟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及其运行、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从而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教学对象:经济类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6学时、讨论6学时)教学时数:72学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总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课堂讲授20学时,讨论2学时);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主体及其运行(课学讲授22学时,讨论2学时);第三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课学讲授24,讨论2学时)第一篇总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8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发展历程、特征、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内容、特征、功能,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而为以后各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以及认识现实问题,提供分析的框架及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现阶段改革的重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的理论发展(1学时)一、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二、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一)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发展(一)对市场经济的否定阶段(二)承认市场作用和利用市场调节阶段(三)“主辅论”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确定的依据,并了解“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加深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全面把握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由来“经济发展战略”一词的出现,并把它引入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出现在西方的“发展经济学”中。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以美国的罗斯托、刘易斯等为代表,他们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经济发展阶段论”、“全面大推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开放战略”、“稳定和优先发展农业的‘绿色革命’战略”等。

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作中。

1981年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最早提出。

到了1982年12月,党的十二大吸收了近2年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到本世纪末的经济发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1、什么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借用军事科学中的“军事战略”而言的。

在军事科学里,“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

毛泽东说过:军事战争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

同样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研究经济发展全局的。

概括地说: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

2、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

其中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有的主张四个方面,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有的认为有三个方面,即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

也有甚至主张九个方面。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1980年1月,邓小平初步提出了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

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一构想,并正式提出分两步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备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第一步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指一个时期内全局性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二大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二番,即由1980年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400亿元。

党的十三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国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在翻二番,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报告中正式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为800~1000美元)。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人均国民收入4000美元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的三项指标:一是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二番;二是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望21世纪,《建议》还提出了实施第三步战略开头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二番(人均国民收入2000美元),⑵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实践来看,江泽民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关于小康建设计划的继续与发展。

从具体内容来看,当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小康概念时,他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在江泽民的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项战略任务:一是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向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三是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四是非曲直由较低收入水平向较高收入水平过渡。

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

〔一〕小康的实现程度1、关于“小康”的涵义古典型“小康”的基本特征:现代小康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2、“小康”的指标体系及我国“小康”的实现程度“小康”的指标体系共有10项指标:小康的十项指标:江泽民的小康社会计划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到民主政治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问题,也涉及人的现代化问题。

为此,中国应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民工;二是非曲直坚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效率,特别是提高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农业等产业的管理与效率;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建立起既有较高竞争力、又有省略和效率的政府管理八进制;四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国防大学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过程,力分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

〔二〕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1、“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国民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发达。

包括工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军事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化是指社会整体的转变。

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现代观念的接受和制度的变革等方面。

2、“现代化”的特征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将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1)理性:即现代的思维、行动、生产、分配、消费和社会实践必须是合乎逻辑、现实可行、有理性的。

(2)计划化:即对经济活动的的调节、经济政策或战略体系的制定必须从有理性的研究出发,按照严密的计划和步骤进行,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3)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化:这种平等,不仅包括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平等,而且包括机会、生活水平、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方面的平等。

(4)社会制度(体制)的改善:包括社会和经济的垄断制、教育和宗教结构、政府的管理和计划系统等的有益变化。

我国要在本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2000年即将结束,我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是美国,总指数为277.7%。

居前10位的还有挪威、丹麦、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日本、奥地利、加拿大和芬兰。

总指数均在105%以上;居后10位的均为亚非国家,总指数在42%~33.3%之间。

最高的美国与最低的布隆迪相比,现代化指数相差8.3倍。

3、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从具体指标来看,我国有四项指标(人口净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平均有多少人拥有一名医生、成人识字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居世界后列的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产值、第三产业、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就业比例、和大学生比重。

所以,要想加快现代化步伐,必须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建设。

对我国的现代化来说,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就要持续稳定地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大学生比重过低(目前中国大学生入学率不足4%,比印度在90年代初的6%还低)。

但从综合指标来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度还是很快的,1978年的指数是59.6%,到1990年就提高到69.8%,1995年为79%,1998年为81.9%。

20年提高22.3%,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按此速度预测,只需17年左右就可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100%。

三、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一〕调整并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

2、三大产业的划分:3、我国的产业结构:4、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从这些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介于低收于国家和中等国家之间,即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同时,大家还可以认识并体会到:理解掌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要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可以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而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5、.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我国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⑴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⑵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⑷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其含义(1)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国民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基本源泉、机制与途径,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基本总体特征。

(2)从投入——产出关系来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性增长方式。

“粗放型”和“集约型”在狭义上限于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描述,后被广义地引伸到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作为两种对立的经济增长方式。

⑴.狭义地说,①所谓“粗放型”经营,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生产方式。

俗称“广种博收”。

在这种经营方式中,增加农作物总产量主要靠扩大土地面积。

这是一种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②所谓“集约型”经营,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新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