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用分析

合集下载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三、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 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 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 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 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 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 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 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 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 死庄宗。
理论论据: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用:使论证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4、《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 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 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 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也哉!作《伶官传》。 (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 句?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3)、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突出中心论点?
明确 :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 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 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 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 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 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 普遍性.
一、重点词句: 1、原: 2、举: 3、莫: 4、为: 5、忽微: 6、所溺: 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重点字词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 相近。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分析

五代史伶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

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冗。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

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警世未来。

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

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

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高中语文_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语文组教学设想:1.本文的学习要求自主赏析。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所以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

2、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步骤:一、复习导入: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字——号——、六一居士,,北宋____家、——家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宋祁等合写了《——》,又自撰了《——》。

著有《——》。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是一种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

本文通过对史实的论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篇史论。

三、课前预习成果展示台1、在本文中你找到了哪些重要文言词语。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2、在本文中你找到了哪些重要文言句式。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分析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①,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③;燕王,吾所立④,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⑤,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⑦。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⑧,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⑨。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⑩,函梁君臣之首⑪,入于太庙,还矢先王⑫,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⑬,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⑭,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⑮,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⑯?抑本其成败之迹⑰,而皆自于人欤?《书》曰⑱:“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⑲,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⑳;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㉒,岂独伶人也哉㉓!作《伶官传》。

高中语文_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盛衰之理,在与人事”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中间要把历史情况略尤其是李存勖的“忧劳”而意气骄盛的战绩作补充,这有利于下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

3.文章平易流畅,正反对比鲜明深刻,句式整散结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

让学生通过写作感悟“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文本知识;2、结合学案梳理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3.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下,体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3分钟)著名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赞扬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引起了后世人的无限感慨。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之理”的文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赏析

教析JIEXI《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作者通过深入地分析五代时期后唐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揭示国家兴衰未必取决于天命,而是由“人事”所定的道理,以此告诫当时的执政者,要时刻警醒自己,不可过分骄奢。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进而以“人事”为切入点,分析了庄宗失天下的原因,通过引用历史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之后,又采用先扬后抑、纵横对比、引用古训等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整篇文章气势如虹,堪称古今史论中的典范。

接下来,笔者就赏析一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

一、立论鲜明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史实。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便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先声夺人,令人警醒,而且使文章具有了极强的气势。

在提出论点之后,他开始讲述史实:“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作者将庄宗得到天下与失去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可谓有理有据。

这句话也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巧妙地将论点与论据联系了起来。

同样是以史实为依据,欧阳修提出的论点却与当时其他史论家提出的观点完全不同。

他更强调“人”的作用,鼓励人们从“人事”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欧阳修在27岁时中进士,正式踏上了仕途。

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已经逐渐由盛转衰,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仁宗庆历年间,西夏不断骚扰宋朝边境,宋军屡屡战败。

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欧阳修等有识之士一心想通过改革的方式化解危机,却不断遭到反动派的强制打压。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倍感忧虑,担心五代时的历史再次重演。

因此,他决定自己动手,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撰完成了《新五代史》。

欧阳修心系天下,希望通过改革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对佛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主张强国练兵。

欧阳修写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是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只满足于眼下的繁荣,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论证方法
其次,可以采用戏曲学的方法,通过对伶官传中所记录的具体戏曲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以从伶官传中找到有关戏曲剧本、角色扮演、表演技巧等方面的资料,来揭示五代戏曲的艺术特点和演绎风格。

可以对伶官传中所记录的戏曲作品进行分类、比较和评析,从而探究该时期不同戏曲流派的发展和兴衰、作品创作和传承的特点。

第三,可以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伶官传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可以从伶官传中找到有关戏曲演出场所、观众反应、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资料,来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观念。

可以从伶官传中找到有关宫廷文化、市井文化、地方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来揭示五代戏曲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伶官传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深入认识五代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总而言之,研究五代史伶官传的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戏曲学、文化人类学和比较研究等学科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和掌握五代戏曲演艺的历史事实和艺术特点。

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五代戏曲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为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及举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及举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及举例概述《五代史》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官修史书,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

其中的伶官传,是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南北朝及五代时期的伶官。

在阅读伶官传时,我们需要依据史书中的论证方法,去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性格。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方法及举例。

论证方法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是该史书编纂者对伶官传内容的补充说明及概括。

在序中,作者会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解释伶官传中的事件及人物。

以下是常见的五种论证方法:一、对比法在对比法中,作者会将两种不同的现象或者人物进行对比,来展示它们的不同之处。

作者可以使用对向对比,也可以是顺序对比。

例如,在伶官传序中,作者就通过对比北齐禁伶和唐代宴伶的不同之处,来阐述南北朝时期伶官的变迁和转型。

二、类比法在类比法中,作者会将两个类似的现象或者人物进行对比,来强调它们的相似之处或者特点。

例如,在伶官传序中,作者会通过将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南北朝时期的兴衰对比,来探讨各朝代的发展特征以及在这些发展特征的背景下伶官的地位与作用。

三、分析法在分析法中,作者会对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解剖其内在原因和构造方式。

例如,在伶官传序中,作者可以对伶官的起源、组织方式、职责、地位等进行分析,来阐明伶官的性质和作用。

四、证明法在证明法中,作者会通过举例和列举,来论证某一观点或某一认识。

例如,在伶官传序中,作者通过列举关于伶官的历史文献,来概括伶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评价法在评价法中,作者会对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例如,在伶官传序中,作者可以对于某一时期的伶官作出高度评价,从而为这些人物立下崇高的榜样。

举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方法不仅局限于上述五种,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使用其他论证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对伶官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举例,来体现伶官传序的论证方法。

首先,可以举例说明北魏时期的禁伶制度如何改变了伶官的生存状况。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手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手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艺术手法1.引言1.1 概述五代史伶官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在这部官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时期伶人的生活、事迹以及其艺术表现。

通过对这些伶人的描述和描绘,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五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还能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艺术手法。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多变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风气剧变。

伶人们经历了这个时期的变迁,他们以自身的艺术才华和表演魅力,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和心理。

在这一时期,伶官们的传记不仅仅是对个体伶人的事迹的记载,更是通过艺术手法展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征和人文精神。

在五代史伶官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伶人的传记,这些传记不仅具有叙事性,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其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传记不仅成为了历史的记录,更展现了伶人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如,通过对伶人们的外貌、发型、衣着等细节的描绘,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伶人在舞台上的形象和魅力。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伶人们表演技巧、唱腔等方面的展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伶官们的艺术特点和风采。

在研究五代史伶官传的艺术手法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作者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画。

伶官们不仅仅是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家,更承载了世俗和人性的复杂情感。

作者通过对伶官们的内心独白和情感描写,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演艺生涯中的辛酸苦辣。

这种对情感的描写,使得伶官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五代时期这个特殊时代的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五代史伶官传作为一部具有独特艺术手法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伶人们的传记,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记录。

通过对伶官们的形象和艺术才华的描绘,以及对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这部作品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五代时期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五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因此,对于研究和理解五代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五代史伶官传的艺术手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及举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及举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及举例一、引言《五代史》是一部依照官方档案编纂而成的、大量涉及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正史。

而其中的伶官传更是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它集中描写了五代时期宫廷内伶人和官员们的生活、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本文就五代史伶官传序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方法,并以举例来具体阐述。

二、论证方法伶官传序涉及到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非常广泛,因此针对不同的部分,需要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以保证论证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1.历史背景的论证历史背景是我们了解伶官序的前提,只有从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准确把握伶官文化的特点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历史背景的论证,应以史实、史料、史书等为基础,并通过对多方面资料的综合利用,做到论据的全面、严谨、准确。

2.文献考证的论证伶官传序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需要进行文献考证。

对于文献考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文献来源的确定:需要确定文献的来源,以及文献的真实性、可信度等。

2.文献的可靠性:需要对文献进行验证,确保文献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文献的时代背景:需要考虑文献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以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进而提高我们对伶官传序的理解和认识。

3.文化分析的论证伶官文化是伶官传序的核心内容,需要对伶官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以了解五代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对伶官文化的影响。

文化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1.文化背景的分析:需要了解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探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2.观念的分析:需要对伶官文化中所蕴含的观念进行分析,比如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等。

3.伶官传序的文化特点:需要分析伶官传序中所呈现的伶官文化特点,比如吟咏、赋诗、歌唱、演奏等,进而推断出五代时期的文化大氛围。

三、举例说明在伶官传序中,有一个关于女伶的描写:。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三段的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三段的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三段的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三段的论证方法可能有:
1.事实论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来证明论点。

2.人物分析: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来证明论点。

3.数据统计: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来证明论点。

4.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或不同人物之间的比较分析来
证明论点。

5.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来证明论点。

6.史料引用:通过引用其他史料来证明论点。

7.时间轴论证:通过对历史时间轴的分析来证明论点。

8.证人论证:通过引用其他历史学家或证人的观点来证明论
点。

9.对比论证: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对比分析来
证明论点。

10.因果论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同样的,这些论证方法都是一般的历史研究的论证方法,具体的论证方法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论证方法都是一般的历史研究的论证方法,具体的论证方法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过秦论和伶官传序的异同小作文

过秦论和伶官传序的异同小作文

过秦论和伶官传序的异同小作文
贾谊《过秦论》论述秦之过失,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之借鉴。

《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力戒骄奢纵欲。

两篇文章从撰述背景到写作意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不同点是:
一、创作年代不同
1、《伶官转序》:创作于宋代时期。

2、《过秦论》:创作于西汉时期。

二、体裁不同
1、《伶官转序》:文学体裁属于序。

2、《过秦论》:文学体裁属于政论散文。

三、思想不同
1、《伶官转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旨在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甄别人才,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2、《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说课稿(不全)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都是宋代散文。

其中,《六国论》、《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从题材内容上来看,《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都是属于因事说理的游记,《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读历史散文,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教训。

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内容:《伶官传序》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是篇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完成。

3、教学目的:(依据大纲和教材确定)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3、体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4、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感叹句等,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于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是本文教材的重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尽量避免学生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首先指导学结合课文注释及补充材料,疏通文句,掌握词类活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文语法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这篇课借古讽今的史论特点及语言特色。

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来谈一谈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于始终。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分析
《伶官传序》的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来劝谏当世统治阶级要引以为戒,不可重蹈覆辙,具有警示作用。

首先是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

如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此种开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屡见不鲜。

依作者看来,五代如春秋,为乱世,可叹者甚多。

除篇首外,作者于文中亦曾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这样作序,是继承了《史记》、《战国策》序文的传统笔法,于叙事,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表达作者对史事的见解和态度。

或褒或贬,于欷歔中昭然可见,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

其次,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特色,是既摒弃了骈文追求词藻华丽矫揉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又吸取了骈文的长处,利用声韵和对偶词句使文章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令人进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描述庄宗意气之盛时,语气舒缓沉稳,透着褒扬。

而在叙述庄宗衰败之时,语气忽转促急,多用四字句——“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

另外,对偶词句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如盛与衰,得与失,天命与人事,难与易,这些对偶词句的运用,使文章韵律节奏匀称,文字简洁有力,哲理性强。

《伶官传序》分析

《伶官传序》分析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 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 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
矢,盛以锦囊,负而 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太庙,还矢先王,而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 雠已灭,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 顾,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岂得之难 而失之易欤?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 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 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 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 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 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 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 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 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 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 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 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2020/10/17
徐州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组
25
拓展延伸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 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 来加以补充说明。
2020/10/17
徐州市第七中学高二语文组
26
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 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 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 同样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五代时期伶人的生活与艺术,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语言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在序言中,作者以“伶官之事,颇似楚辞诗人之传”来比喻伶人的传记与楚辞诗人的作品相似,突出了伶人的艺术才华和文化价值。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使用古典文言文的风格上。

作者运用了古代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文章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

例如,在序言中,作者使用了“云云”、“吾辈”等古代词汇,以及“若谓伶人之传,岂可与汝辈同哉?”等古典句法结构,使文章富有古典雅致的韵味。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伶人生活的细腻描写上。

作者通过描绘伶人的起居、饮食、娱乐等方面的细节,展示了伶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例如,在序言中,作者写道:“庖厨之间,烟火袅袅,丝竹之声,时闻于耳。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伶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艺术气息。

除了以上的语言特色,五代史伶官传序还通过对伶人艺术的赞美,展示了作者对伶人的敬佩之情。

作者在序言中多次赞美伶人的艺术才华和艺术追求,以及他们对艺术的勤奋和热爱。

例如,在序言中,作者写道:“其悲欢离合之音,其喜怒哀乐之态,皆能以音乐之声表达之,不亦伟哉!”这样的赞美使伶人的艺术价值得以彰显,也为伶人的传记增添了一份崇高的情感。

五代史伶官传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

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用古典文言文的风格,并通过对伶人生活和艺术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伶人的敬佩之情。

这些语言特色使得五代史伶官传序成为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五代时期伶人的生活与艺术,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论证方法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五代时期的伶官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在这篇序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伶官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首先,作者采用了历史事实的论证方法。

在序言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唐朝末年的战乱、五代十国的兴起和灭亡、赵匡胤的登基等等。

通过这些历史事实的列举,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五代时期的动荡和混乱,以及伶官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作用。

这种论证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伶官的历史价值。

其次,作者采用了比较分析的论证方法。

在序言中,作者对五代时期的伶官和唐代的伶官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者指出,五代时期的伶官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却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而唐代的伶官则更多地注重外表和礼仪。

通过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伶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伶官的历史价值。

第三,作者采用了个案分析的论证方法。

在序言中,作者列举了一些五代时期的著名伶官,如李清照、秦观等等。

通过对这些伶官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的介绍,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伶官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这种个案分析的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伶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最后,作者采用了感性论证的方法。

在序言的结尾,作者用一句话来总结伶官的历史价值:“伶官之于五代,犹如繁花之于春天。

”这种感性的论证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伶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伶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采用了历史事实、比较分析、个案分析和感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伶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些论证方法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伶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伶官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五代史伶官传序反思与评价

五代史伶官传序反思与评价

五代史伶官传序反思与评价五代史伶官传是一部记录五代时期伶官生活的重要史书,对于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五代史伶官传进行反思与评价,分析其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五代史伶官传是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它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伶官的生活、工作和艺术成就。

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的特点和风貌,还展示了伶官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

通过对伶官的生活和表演方式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因此,五代史伶官传对于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五代史伶官传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伶官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伶官的传承和演绎,我们可以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另外,伶官的表演形式和技艺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因此,五代史伶官传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然而,五代史伶官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由于历史的限制,五代史伶官传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史书作者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偏好可能会对史料的选择和呈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五代史伶官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夸大和虚构的情况。

史书作者可能会为了增加叙事的吸引力和艺术效果,对一些事实进行夸张和渲染。

因此,在使用五代史伶官传进行研究和评价时,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证。

五代史伶官传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启示。

然而,在使用五代史伶官传进行研究和评价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问题,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考证。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了解五代时期的伶官生活和文化艺术,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贡献。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以伶人阿胜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从传统戏班的小丑走向正剧的过程。

本教案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解并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培养学生对明代戏曲的文化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塑造。

2.剧情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塑造。

3.剧情的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剧作。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剧中人物形象和剧情进行深入分析。

3.表演法:安排学生进行剧本朗读和角色扮演,加深对剧作的理解和体验。

五、评价方法1.参与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积极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评价其对剧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对剧作整体理解的水平。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对剧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外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

第三步:分析剧情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剧情,包括主线情节和支线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剧中冲突的产生和解决等方面。

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剧中人物形象和剧情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第五步:角色扮演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剧本朗读和角色扮演,加深对剧作的理解和体验。

第六步: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明代戏曲。

六、教学资源1.教材《戏剧艺术欣赏与鉴赏》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教学资料和文献通过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理解《伶官传序》这部明代戏曲的经典之作,培养学生的戏曲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
伶: 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幻灯片 3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 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 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 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 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 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 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 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 宗李存勖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与俳优 (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 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 彦琼、郭从谦等 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 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 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第三段分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当 捆绑 绳索 用匣子装着 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
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
旺盛
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匆忙的样子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 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 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 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 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 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 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 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 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 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 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 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想一想:
2、这几年里,在他身上又分别发生了
什么事?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23岁 27岁 38岁 41岁
“与尔三矢”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函梁君臣之首”(亡 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得天下 —— 15年—— 盛 失天下 —— 3年—— 衰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 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 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 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 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 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 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本文的中心论点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 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盛衰在于人事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分析课文
1、观点句(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2、依据(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 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 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 的名言名句。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 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 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 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 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 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 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探求,考察;迹象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使动用法
课件:《伶官传序》
故方其壮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 强盛 全,所有的 没有人 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 围困 被动句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积聚 (介后) 被动句
分析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 道理 难道 人力 推究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分析第二段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告诉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 为 判断句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而 判断句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一定,应该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于),介后 介后 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分析赏读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 是什么关系? 答: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 什么道理? 答;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 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 具体说明。 答: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 面叙说。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算一算:
1、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 926年分别多少岁?
问: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答: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 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老李教学课件:《伶官传序》
听一听,想一想,会者不难哦!
得天下和 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 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来 失天下 说)
②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证的? 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