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编写:孙本记审核:孙连刚2011.11.11 预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3、体验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预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预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预习内容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
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
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
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叫做糖被。
它有的功能,与有关。
预习检测课后题P69 T2、4当堂检测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2、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 糖蛋白B 磷脂C 脂肪D 核酸3、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A 保护作用B 一定的流动性C 主动运输D 选择透过性(选做)阅读下面的资料,然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
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
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流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 血影” 。
对“ 血影” 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两倍。
( 1 )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膜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是具有。
设问: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塑料袋、普通布、弹力布)一.合作探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欧文顿的结论是。
思考: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资料二:众多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使用蛋白酶容易破坏生物膜,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 和。
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____________。
思考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最后由小组成员展示成果:3、请同学们阅读P66“思考与讨论”第三题,说一说磷脂分子的结构特性,并试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试画出头尾如何排列?磷脂在空气—水界面排布:亲水基团疏水基团4、讨论“脂质在细胞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它又是如何排布?脂质在细胞中排布:(考虑细胞内外的环境)资料四:时间: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生物(人教版)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陈莉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 能力目标①分析研究史料,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②训练提出假说,构建模型的思维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悟实验技术进步对生物膜研究所起的作用。
②理解模型构建过程中结构如何适应功能。
③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流动美和镶嵌美。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通过导学案清晰呈现生物膜的探究过程及思路,让学生通过学案自主探究,步步深入,构建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小组合作模型构建法:利用自制教具—磷脂和蛋白质模型,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阅读资料构建模型,改进模型。
通过模型构建把抽象的细胞膜结构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五、学习方法高一学生由于刚接触高中生物,抽象思维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构建出抽象的细胞膜结构,通过具体的磷脂和蛋白质模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小组合作构建模型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间相互讨论构建模型,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教学方案及实施过程。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优化探究学案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基础全练]1.中央大液泡是植物细胞成熟的标志,下列关于液泡膜结构的分子模型,正确的是()【试题解析】:液泡含有单层膜,存在于细胞质中,膜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故A项正确。
【参考答案】:A2.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B.①与细胞识别有关C.②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试题解析】:图中①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所以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A项正确;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保护、润滑有关,B项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项正确;糖蛋白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D项错误。
【参考答案】:D3.罗伯特森的关于生物膜模型的构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这一观点的局限性主要在于()A.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B.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C.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D.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试题解析】:罗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解释了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是脂质和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罗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解释了生物膜的成分是相似的,B不符合题意;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说明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C不符合题意;罗伯特森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D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D4.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C.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C、H、O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试题解析】:①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②表示胆固醇,磷脂和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Ⅲ染液只能检测脂肪,A项错误;由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B项错误;②所示的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其元素组成为C、H、O,分布在脂双层内部,C项正确;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①②都能运动,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项错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A. 目标明确,勇往直前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运用模型解释有关生物学现象2、能力目标:分析研究史资料,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构建模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把握重难点,赢在起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一、时空穿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资料1: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问题:1、欧文顿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相关知识链接: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资料2:时间:1917年人物:郎姆瓦实验: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其磷酸基团的极性头部都浸入水中。
问题:1、将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尾将如何排布?尝试画出模式图。
2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 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 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试着画出模式图。
资料3:时间:1925年人物: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伦德实验:把红细胞中的磷脂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恰好等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展开你的想象力,能否构建出模型?如果把哺乳动物红细胞换为鸡血红细胞,把红细胞中的磷脂提取出来,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是否也等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资料4: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还可以被蛋白酶分解问题:化学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推测: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资料5:时间:1959年人物:罗伯特森实验:通过电镜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结构,根据观察提出: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头部(有极性) 亲水尾部(非极性) 疏水分子小资料(关于电镜成像)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
xx市实验中学主备人:xxx 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P65—P68的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对于不能完成的内容,请再次阅读课本,或与同学交流解决,或静等老师讲解。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说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自主学习: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
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从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细胞膜的脂质两边各覆盖着。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清晰的的三层结构,大胆地提出了生物膜由三层结构构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的统一结构而受到质疑。
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技术进行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7.1972年,提出的生物膜的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的。
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合成的,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如、和等。
互动探究:探究一:细胞膜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实验依据。
(在教材中标出)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讨论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么?归纳总结: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有和。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指的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其核心是生物膜的结构和流动性,理解它关键是理解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已经学过“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同时与本节的第三章一起有“功能—结构—功能”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与解析】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目标解析(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比较陌生。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膜的模型。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例题讲解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
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原理与细胞膜生理功能,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引入:第三章我们学习了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
那么,细胞膜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问题探讨]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生活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学会构建生物膜模型。
3.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
4.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体会技术进步与科学发现的关系。
〖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回忆我们所学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请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细胞膜主要由和组成,还含有少量的。
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
一、细胞膜模型的初步构建(一)探究活动一:磷脂分子是如何组成细胞膜的?(小组活动:阅读资料1,回答后面的问题)资料1: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磷脂)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排列成单分子层。
发现展开后的脂单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1、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想一想单层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排列的?(先在学案中画出,再用手中的模型摆出其排列方式)磷脂分子表示方法:2、如果充分搅动液面,磷脂分子会进入水溶液的内部,在水溶液的内部,磷脂分子可以以分子团的形式存在,请尝试构建其可能存在的模型。
3、结合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生活环境想一想,在细胞膜上磷脂分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有证据吗?4、想一想本实验为什么要选择人的成熟红细胞?如果换成其它类型的细胞,如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还能得到类似的结果吗?为什么?(二)探究活动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如何分布的呢?与磷脂分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又如何?资料2:罗伯特森利用电镜对细胞膜进行了观察。
(电镜成像的原理: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散射度高,黑暗;照射小分子物质,散射度低,光亮。
)(小组活动:请结合罗伯特森的观察结果,思考并构建,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模型。
)二、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质疑与修正质疑一:细胞膜是静态的吗?资料3: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资料4:磷脂分子运动的图片视频根据资料3、4可以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性。
高中生物_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效果分析[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这节课的课表要求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我简单分析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教”的效果分析:1、在本课题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探究实验,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掌握逻辑思维的能力、设计对照实验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制作生物膜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蛋白质的分布模型,以及生物膜的三维结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不仅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的效果分析: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验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感受科学技术推动科学的发展,并且学习兴趣很高。
2、学生对于探究性模型构建的思路以及思维有欠缺,需要教师进行点拔以后才能有所领悟。
3、小组讨论积极,特别是在构建维结构模型时,各组都能积极参与和发言,发表自已的见解,并能在美观和科学性方面构建生物膜模型。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以及掌握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1-4-2(学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程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课题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课题难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是如何体现的。
【基础知识】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未,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欧文顿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这些科学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世纪40年代,曾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
但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科学家们用它来观察细胞膜。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明—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的工作,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结构。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对这一模型的异议增加了。
不少科学家对于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如果是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1: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验(1)方法(2)现象①开始: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②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3)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补充材料荧光染料≠荧光粉(1)荧光染料是指吸收某一波长的光波后能发射出另一波长大于吸收光的光波的物质。
(2)荧光粉,俗称夜光粉,通常分为光致储能夜光粉和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两类。
光致储能夜光粉是荧光粉在受到自然光、日光灯光、紫外光等照射后,把光能储存起来,在停止光照射后,再缓慢地以荧光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处,仍能看到发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致十几小时。
(1)但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推测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2)提取鸡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是其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3)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构成,含C、H、O、N、P五种元素()(4)科学家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答案](1)√(2)×(3)√(4)×1.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提示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易与水结合在一起,而疏水“尾”部由2条长脂肪酸链组成,性质像油,不能与水结合,暴露在空气一侧。
2.细胞膜中的磷脂是连续的两层,试分析细胞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最可能的排列方式是哪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A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2.结构模型(1)图中①⎩⎪⎨⎪⎧名称:磷脂双分子层作用:膜的基本支架特点:具有流动性(2)图中②⎩⎪⎨⎪⎧名称:蛋白质分子三种位置⎩⎪⎨⎪⎧a.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b.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c.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3)图中③⎩⎪⎨⎪⎧名称:糖蛋白,又叫糖被位置:细胞膜的外表面作用: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原创7: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油
水
水
思考: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怎样共同构成生物 膜的呢?
环节三:情景设疑,主体探究
资料3 时间、人物: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 事件:荷兰的两位科学家E.高特和F.格伦德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 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发现:红细胞膜的脂质铺展成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原膜表面积的两倍。
教材分析
2、本节的主要内容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知识 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 的一般规律。 2、理解并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教学 目标
能力 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学习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问:37℃下40min后出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流程回顾
膜的组分 各组分如何排列 各组分运动特点 ?模型
活动四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本节所学的知识,应用教 具自己尝试构建完整的生物模型?
环节四:把握核心,提升能力
时间、人物: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事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之上 ,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
化学分析: 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 酶分解 问题:从上述资料中,你可以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思考:奇怪的是这个实验到20世纪初才能做,这是为什么呢?
磷脂分子的结构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酸基团 甘油基团
脂肪酸链
活动二
1、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如何分布,试用模型摆出结构? 2、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储存脂肪,每 个油滴外都有一层磷脂分子膜包被,使用模型摆出结构? 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请代表上黑板展示模型并解释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一』学习目标和重点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指导本章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看书:P65-67文字及图)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_____________。
4.1959罗伯特森年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
(还有少量多糖)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5.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归纳『四』反馈测试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2.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A.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C.专一性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3.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程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构造。
【教课要点】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课活动】旧知监察:1.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和,还有。
2. 细胞膜的功能是:、、。
活动一:对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历程世纪,欧文顿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经过细胞膜,说明:。
世纪初,科学家剖析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成散发现,主要有和。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提取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在空气- 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
4.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 亮 - 暗三层构造,提出生物膜都是由三层构造组成。
但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构造。
年,荧光染料标志的人细胞核小鼠细胞交融实考证明细胞膜拥有。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
活动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名称:(1)①地位:特色:名称: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2)②地点磷脂双分子层中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色:名称:,又称(3)③作用:2. 细胞膜的构造特色是:。
3. 细胞膜的功能特征是:。
4.细胞膜构造和功能的关系:(以下列图)5.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构造,请回答:(1)该构造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征是__________ 。
(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 造成膜的损害, B 表示的构造是 ________________ 。
(3)细胞辨别与图中 ____( 填字母 ) 相关。
(4)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近似膜构造,但履行的详细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由是因为图中 ____( 填字母 ) 不一样所致。
(5)拥有 ____( 填字母 ) 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6) 细胞能生长,变形虫能变形、运动摄食是因为细胞膜拥有。
【讲堂反应】《导教案》5.1 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的酶【课程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质和特征。
2.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学会控制自变量,察看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比较组和重复实验【教课要点】1.酶的作用、实质和特征。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表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情感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表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引入: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当年科学家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结构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说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
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1〕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50世纪,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人教版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一、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每一章的标题,引导学生回答我们都是围绕细胞展开学习的,总结细胞是我们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遗传和代谢的基本单位。
那么细胞有哪三部分结构组成呢?请一位学生回答: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对,很好。
由里到外,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也是遗传信息库;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各种细胞器各司其责又互相合作;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及控制物质进出,又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那大家看看这三种材料哪一种更适合做细胞膜呢?展示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学生回答:弹力布。
为什么呢?大家可以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找到答案。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建立生物膜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5-68,独立完成以下思考题:1、完成生物膜结构探究历程表格。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注意提醒小组讨论要讲究效率,大家都懂的问题不讨论,应该集中解决不会的问题,会的同学教会不会的同学。
大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求助或查阅资料(如工具书等)。
各抒己见,互相帮助,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典型问题,弄清楚难点、易错点在哪,为下一步的精讲作好准备。
四、反馈精讲问题1 (动画展示实验关键部分)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行化学分析白质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静态的结构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提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多媒体展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让六个学生分别充当六个时间段的科学家,分别向学生讲解探索的过程和结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细胞地物质输出和输入第2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地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要点.2、教师呈现生物膜地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五、教具准备:ppt.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地知识点.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地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地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讲授新课]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地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地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地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地组合形式.比如细胞地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地组合形式,氨基酸地结构是指组成它地各种原子之间地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地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地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地实验和推论)对膜地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地条件)设问2:欧文顿地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地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地,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地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地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地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地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地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地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地“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地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地刚性地结构,而应当是动态地弹性地结构.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地物质是不断运动地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地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地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二)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教师呈现P68生物膜地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地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地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地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地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地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地流动性<三)总结: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四)作业布置:P69练习题<五)板书设计第2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地.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地.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地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地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地静态结构.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1、膜地成分2、膜地基本支架3、膜地结构特点4、膜地功能特性习题: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①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组成地.②20世纪初,分析表明,膜地主要成分是和.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从人地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地面积恰好是红细胞地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地脂质必然排列为.③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地地三层结构.④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细胞膜是静态地观点提出质疑.⑤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性.⑥1972年,由和提出模型.2.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基本支架:<具有性)蛋白质:<也可以运动)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3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预习案
使用说明:①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②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预习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预习学习内容】
一、19世纪末。
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提取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测得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
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四、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五、生物膜的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这个支架不是
磷脂双分子层是清油般的流体,具有。
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
七、在细胞膜的表面,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叫做糖被。
【预习自我检测】
课堂探究案
使用说明: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桌交流,用红笔做好标记。
②小组交流,总结本组内的看法和观点,组
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和点评。
③按照互动要求,及时思考,展示到位,认真点评。
【课堂学习目标】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课堂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要求:阅读课本P65-67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细胞膜,分析膜成分,推理膜结构: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分离细胞膜所用的材料:,
优点:。
化学分析结果:
,
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
3.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20世纪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但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
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中间亮层为_____________,两边暗层为________________,并且生物膜为________的统一结构。
5.对假说的质疑和修正。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适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中的位置是。
人鼠细胞融合,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该实验表明。
6.根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新的生物膜结构模型
合作探究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要求:阅读课本p68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分布:
2、细胞膜中糖的分布: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迁移训练1.
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膜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迁移训练2.
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
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 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
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迁移训练3.
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选取人体的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C.白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再用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4)1985年,O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解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5)有实验表明,将两种不同的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然后将这些细胞参在一起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
在这细胞识别过程中,起作用的是细胞膜上
的。
(6)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
如果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则该细胞表面积为________。
【课堂自我检测】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膜中央凹陷,最终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细胞学基础是()
A.细胞核具有排斥性B.细胞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细胞具有周期性
2.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3.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述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
B.磷脂排布成双分子层
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D.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对白血病病人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将正常人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使病人能够产生正常的血细胞。
移植之前需要捐献者和病人的血液进行组织配型,主要检测他们的HLA(人体白细胞抗原)是否相配。
HLA是指()
A.RNA B DNA C.磷脂D.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