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奥数等差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铅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Step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5分钟)教师通过推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或白板进行演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推导过程。

Step 3: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0分钟)教师通过解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求和计算。

Step 4: 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进行计算和解答。

教师可以将问题分为不同难度级别,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应用,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并在下节课进行检查和讨论。

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应用,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等。

2. 提供更复杂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的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在作业中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教案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教案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奥数等差数列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找出等差数列中的公差和首项。

3. 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等差数列中的任意项。

4. 学生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小学生熟悉的数列题目,以及相关的教具如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等。

2.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如:1, 3, 5, 7, 9是一个等差数列,因为相邻的两项之间的差值都是2。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规律,让学生发现等差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前一项之间有相同的差值。

探究:1. 教师提供一些数列,让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并找出其中的公差和首项。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列中的规律,找出计算公差和首项的方法。

练习:1.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等差数列中的任意项。

2. 学生个别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应用: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问题,如:小明每天增加2元的零花钱,他存了10天后一共有多少钱?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应用题,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以及计算公差和首项的方法。

2. 教师强调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等差数列。

拓展:1. 教师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等差数列问题,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拓展题,教师巡回指导。

评估: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和应用题,以检查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解题方法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 教师可以引入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

2.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常见符号表示;2. 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利用公式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三、示范演练(15分钟)1. 在黑板上列出几个等差数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公式求解;2. 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3. 收集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评。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解决;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和解题方法;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更多等差数列的应用场景,并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2. 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示例演练和练习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下一步我将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计算器。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笔、纸。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教学PPT或黑板,展示一组数字序列:2, 5, 8, 11, 14, ...2. 提问学生:你能发现这组数字序列中的规律吗?教学步骤:步骤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1. 解释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2. 引导学生观察示例序列,并找出差值:3。

3. 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公差相等,差值固定。

步骤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 提示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

2. 利用示例序列,展示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将示例序列反向排列并相加,得到等差数列的和:14, 11, 8, 5, 2。

- 将示例序列与反向序列相加,得到和的总和:16, 16, 16, 16, 16。

- 总和除以2,得到等差数列的和:16 ÷ 2 = 8。

3. 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

步骤三: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如:小明连续10天每天跑步增加2公里,第一天跑了5公里,问他10天内累计跑了多少公里?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公差(d)、首项(a1)、项数(n)。

3. 学生独立计算并给出答案。

总结与拓展:1. 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求和公式。

2. 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3. 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尝试推导其他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示例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原理,最后通过应用实际问题进行巩固。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等差数列与非等差数列;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能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 能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b.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c.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2. 教学方法:a. 演绎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推导出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b. 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的应用方法;c.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d.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a.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列示例,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15分钟):a.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和规律;b. 引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通过演绎法和归纳法,推导出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并解释其意义和应用。

3. 例题演练(20分钟):a. 给出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让学生根据通项公式计算出数列的各项;b. 给出一些求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4. 拓展与应用(15分钟):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并运用求和公式解决;b. 引导学生分析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范围和限制。

5. 小结与归纳(5分钟):a. 总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b. 强调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的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3.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能力。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学时长:2周(共10节课)学科:数学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给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能灵活应用于不同的题目;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学会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3.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2.灵活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等差数列的例题和习题;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

2.定义: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解释等差数列的特点和通项公式。

3.例题:列举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并求出它们的通项公式。

第二课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1.回顾前一课时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2.使用图形和代数方法,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练习:分组练习,让学生独立推导几个不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三课时: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2.引导:通过求部分和的方法,推导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3.例题:讲解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

第四课时: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1.例题:讲解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中项和及相邻项和等。

2.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题。

第五课时:复习与总结1.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组综合练习题,巩固等差数列求和的知识点。

2.答疑:针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

3.总结:学生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步骤。

第六至第十课时:拓展与应用1.拓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复杂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2.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公式和性质。

2. 难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20分钟)a.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b. 公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 常用的等差数列公式,如前n项和、通项和、中项等。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30分钟)a. 初步推导:前n项和Sn(n≥1)的个数是n项,每项的平均值为(a1+an)/2,因此Sn=n(a1+an)/2;b. 深入推导:将Sn表示为n项的和,通过把每一项和其对应的项相加,得到Sn=n(a1+an)/2。

3.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30分钟)a. 常见的求和类型:求前n项和、通项和、中项等;b. 实际问题的应用:如阶梯状收入、等差数列补缺等。

4. 练习与讲评(40分钟)a. 练习:课后练习题;b. 讲评: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PPT、课件、练习题六、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补缺,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回顾巩固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二、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20分钟)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性质:等差数列各项的和等于项数乘以首项与末项的平均数。

2. 公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定义: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叫做公差。

计算方法:公差等于任意两项之差。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了等差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2.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3. 学会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3. 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及步骤;4. 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记忆与运用;2. 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及步骤;3. 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出等差数列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等差数列求和的过程;3. 设置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等差数列求和的概念等差数列求和是指将一个等差数列的所有项相加,得到一个数值。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2, 5, 8, 11, 14,其求和为2 + 5 + 8 + 11 + 14 = 40。

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末项为an,公差为d,项数为n,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 = n/2 (a1 + an)或S = n/2 (2a1 + (n 1)d)三、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及步骤1. 确定等差数列的首项a1、末项an、公差d和项数n;2. 运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S;3. 检查计算结果,确保无误。

四、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1. 计算等差数列的和;2. 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 找出等差数列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向我提问,我会尽力为您提供支持。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2. 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一、引言等差数列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在数列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应该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知识概述1. 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

设数列的首项为 a₁,公差为 d,那么等差数列的一般形式为: a₁, a₁ + d, a₁ + 2d, ..., a₁ + (n-1)d其中 n 表示数列的项数。

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₁,末项为 aₙ,项数为 n,则等差数列的和 S 可以表示为:S = n/2 * (a₁ + aₙ)三、教学步骤1. 引入知识点:提问:什么是等差数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等差数列是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特点是公差恒定。

教师解释:非常好!我们在数列中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相邻的两个数之差恒定,这就是等差数列的特点。

2. 讲解求和公式:教师解释:在解决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时,可以运用求和公式。

请看下面的公式:S = n/2 * (a₁ + aₙ)学生提问:公式中的 n、a₁、aₙ 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回答:n 表示数列的项数,a₁表示数列的首项,aₙ 表示数列的末项。

3. 实例演练:教师出示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如:1, 4, 7, 10, ..., 100。

求这个数列的前 10 项的和。

学生思考并计算,得出答案:550。

教师解释:我们可以利用求和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项 a₁为 1,末项 aₙ 为 28,项数 n 为 10。

S = 10/2 * (1 + 28) = 5504. 练习题:教师提供多个等差数列的求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解答。

a) 3, 8, 13, 18, ..., 98。

求前 10 项的和。

b) 20, 16, 12, 8, ..., -28。

求前 9 项的和。

c) 7, 11, 15, 19, ..., 79。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的教案【篇一:等差数列求和详细教案】【篇二:等差数列求和教案】等差数列求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二.讲解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1.公式推导(板书)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3.公式的应用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2)(结果用表示)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篇三:等差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等差数列求和教案知识与能力:通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定义,理解倒序相加的原理,记忆两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1.1 等差数列的定义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即数列中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是一个常数。

通过示例来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1.2 等差数列的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的性质,包括:1) 任何两个连续项的差是常数。

2) 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都可以用首项和公差表示。

第二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1 通项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差数列的性质,推导出通项公式。

解释通项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2.2 应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教授如何使用通项公式来求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通项公式的应用。

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1 前n项和的定义解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指数列中前n项的和。

强调前n项和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3.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通过数学推导,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解释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第四章:应用前n项和公式求等差数列的和3.1 应用前n项和公式求等差数列的和教授如何使用前n项和公式来求等差数列的和。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3.2 拓展练习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五章:总结与复习5.1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强调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的应用。

5.2 复习练习提供一些复习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六章:等差数列的图形表示6.1 等差数列的图形特征介绍等差数列的图形表示方法,包括数列项的连线和数列曲线的特点。

强调图形表示在理解等差数列性质方面的重要性。

6.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表示解释如何通过图形来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图形来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第七章: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7.1 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等差数列的应用,如计算存款利息、统计数据等。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部分和公式;2.能够根据所给的等差数列求出其前n项的和。

二、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部分和公式的掌握;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应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部分和公式的推导;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段视频:小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经过一家自动贩卖机,他每天都会从自动贩卖机里买一瓶饮料。

他发现,每天他付的饮料价格比前一天多2元。

请大家思考一下,小明连续买了n天的饮料,他总共花费了多少钱呢?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给予提示,帮助学生定义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相等。

这个相等的差叫做公差。

学生根据提示得出答案并讨论。

3.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第n项为an;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a2=a1+da3=a2+d=a1+2da4=a3+d=a1+3d……an = a1 + (n-1)d4.理解等差数列的部分和公式(1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部分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 a1 + a2 + a3 + … + an又a1 + an = a2 + an-1 = a3 + an-2 = … = an-1 + a2 = an +a1由此可以得出:2Sn = (a1 + an) + (a2 + an-1) + … + (an + a1)Sn = (a1 + an) × n/25.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题(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连续买了n天的饮料,第一天他支付了2元,第二天支付了4元,第三天支付了6元,以此类推,请计算小明总共支付的饮料费用。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3. 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3.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4. 实际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的兴趣。

例如,你有没有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等差数列呢?请举例说明。

步骤二: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即指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并介绍等差数列的性质,如公差、首项和通项公式。

步骤三:前n项和的求法1. 引导学生通过列出几个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来发现规律;2. 提示学生观察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与首项、末项相关的特点;3. 教导学生通过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来掌握具体的求和方法。

步骤四: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 提供正推法与逆推法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的可行性;2.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一般形式;3. 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推导的过程。

步骤五:应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小明每天走路去学校,第一天走了2000米,之后每天多走100米,一共走了10天,问小明这10天内走了多少米?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总结规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研究;2. 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例子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 个案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问题解答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情况;2. 书面测试:进行等差数列求和的计算和问题解答等形式的书面测试。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 提供更多例题和练,加强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求和公式推导等内容;2. 计算器。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求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求和”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中的重要内容。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不仅是数列这一章节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等比数列以及数学归纳法的基础。

本节课所涉及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列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对于如何从具体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中抽象出一般的求和方法,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倒序相加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究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2)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严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中发现倒序相加法的规律。

(2)灵活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综合性的数学问题。

等差数列前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差数列前项和的规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2. 学会运用转化思想,将等差数列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2. 运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涉及多个未知数的等差数列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新课讲解:(1)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运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等差数列前项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表现,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探索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拓展应用,如涉及多个未知数的问题。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等差数列前项和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公式。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练习巩固: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引入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性质。

2. 讲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最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最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通过例题 1 要让
的量,并通过此题
学生学会应用等差
展开得:Sn = an +( an - d) 了解规范的解题 数列的求和公式二,
+( an —2 d)+……+[ an - 格式。 (n —1)d]
将上两式相加得
Sn
n(a1 an ) 2
4 / 104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 找到公式中相应的 量,然后利用公式 解决问题.在讲解的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3、一个礼堂设置了 25 排 根据自己上课
座位,,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 的学习情况进行
2 个座位。最后一排有 70 个 课堂小结. 座位,问这个礼堂共用多少 个座位? 教 4、等差数列-13,-9,
让学生进行总结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 思考本节课所学的
—5,—1,3…前多少项的和
直接利用前 n 项求和公式
内同学互相帮助, 的。另外,通过这些
sn
na1
2
an
让每个同学都会 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
解:由已知条件得

s 20
20 8 106
2
980
做,然后按小组分
生活中的实用性,增
做题 30’
别将本小组的完 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
游戏: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
成情况到黑板上 力,渗透学以致用的
……………………………………………………………最新资料推荐…………………………………………………
课题名称 等差数列前 n 项的和
教学目标
知识目 标
能力目 标
情感态 度
价值观
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的和的公式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分组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 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 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 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应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2.应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例如:1,3,5,7,9,11,13,15,17,19 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等差数列的性质有:1.公差相等;2.任意两项的和等于它们的中间项之和;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表示为n的某个函数。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指根据数列中的位置n,求出该位置上的数的公式。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 - 1) * d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指求出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n = n * (a1 + an) / 2其中,an为等差数列的第n项。

3. 应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差数列的公式可以应用于很多实际问题中,例如:1.求和问题:某人每天存钱,第一天存1元,第二天存2元,第三天存3元,以此类推,到第30天时,他一共存了多少钱?解法:这是一个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1,共有30项。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得:Sn = 30 * (1 + 30) / 2 = 465所以,他一共存了465元。

2.求项数问题: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3,公差为4,如果它的第n项为35,求n是多少?解法: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an = a1 + (n - 1) * d35 = 3 + (n - 1) * 4n = 9所以,该等差数列的第9项为35。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2.案例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应用等差数列的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等差数列的公式和应用能力。

等差数列求和 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求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能够根据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和项数求和;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教学PPT等;2. 学生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例如: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公式是什么?2. 出示一道等差数列求和的例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步骤二:探究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1. 讲解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为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a1为首项,an为末项,n为项数。

2. 通过示例演示公式的应用,解决具体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3. 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本质。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提供一系列等差数列求和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

2. 针对部分难题,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与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如:小明每天存钱,第一天存1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存2元,到第n天共存了多少钱?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解答。

步骤五:归纳总结1. 让学生总结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和公式,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步骤六: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等差数列求和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上;2.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2. 在讲解公式推导时,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图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3. 在练习环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促进学生的巩固与提高。

4.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建立配对求和的逻辑推理,简便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习本课知识有助于养成全面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配对求和的简便方法解决问题,推导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老师:同学们,如果,我说的是如果。

你们第一次来上课老师奖励你们没人一块钱,第二次奖励两块,第三次奖励三块,……请问,到第10次课后,你们每人得到了多少钱?
(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老师板书;1+2+3+4+5+6+7+8+9+10)
老师:你们有什么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式子的结果吗?
学生:凑十法!
老师:怎么凑?
学生:1+9,2+8,3+7,4+6。

老师:很好,凑十法也能够很快算出结果。

不过,凑十法也有缺陷,你们看,用凑十法最后还剩下走不到伴的数。

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计算?
(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相加,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
老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

1加上10等于11,2加上9等于11……这里面十个数刚好分为了5组,每组的和都是11.。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计算这个式子的和。

(板书:
(小结:在这里,我们使用了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配对求和。

即先配对再求和。


二、讲授新课
老师:如果,还是如果。

老师爱心泛滥,继续奖励你们money。

请问,第一百天后,你们每人得到多少钱呢?
(板书:例题一 1 + 2 + 3 + 4+…+ 98 + 99 + 100)
老师:这个式子又该怎样计算呢?就用刚才老师教的配对求和的方法。

谁和谁配对呢?
学生:1和100,2和99,3和98……
(副板书:
老师:总共有多少对呢?
学生:50对。

老师:没错,一百个数,两个数一对,可以分为100除以2等于50对。

所以在这道题中,我们也可以这样计算。

(板书:
老师:1+2+3+4+5+…+98+99+100。

这是一个自然数列,它们有着这样的规律。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都相等,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后项与前项的差叫该
数列的公差。

我们把数列的第一项叫首项,最后一项叫末项。

等差数列的求和,我们可以根据刚才的计算的两个式子总结出一道公式。

大家说是什么?学生: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板书: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老师:使用这个公式要注意,首先要判断这个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

(怎么判段?)首项、末项和项数(项数怎么求?)下面我们看例题二。

(板书:例题2 2+5+8+11+14+17+20)
老师:这个式子能不能用公式进行求和?
学生:可以。

老师:好,请一个同学说一下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A:2加20的和乘以7除以2.结果等于77.
老师:非常好,现学现用。

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用些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里面只有七个数,不够分对啊,还剩下一个光棍呢?这个公式还能不能呢?大家说能不能?
学生:能!
老师:我们一起来验算一下。

(副板书:
老师:两次计算的结果一样吧!说明这个公式是正确的。

老师:这个公式看似很简单,只要一套数字就行了。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那么简单,请看例题三。

(学生读题:小红读一本长篇小说,第一天读了30页,从第二天起,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4页,最后一天读了70页,刚好读完。

问:这本小说共有多少页?)
老师:这道题求这本小说共有多少页。

因为每天读“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4页”,第
一天30页,第二天34页,第三天38页……最后一天看了70页。

我们要求这本小说共有多少页,只要把每天看的页数加起来就行了。

可是,我们要一个个加起来吗?
学生:不用。

老师:不用。

小红每天看的页数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我们可以用公式计算。

大家看一下这个公式里还有什么不知道?
学生:项数。

老师:其实天数就是项数。

看了多少天,就有多少项。

那要怎么求项数呢?
(副板书:
(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项数就等于70减去30的差除以4。

老师:就这样了吗。

学生:还要加上1.
老师:很好。

(板书:
(小结:在这里,我们来小结一下求项数的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老师:在这里,我改一下题目,把“最后一天读了70页”改为“第十一天刚好读完。

问这本书共有多少页?怎么算呢。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还是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老师:这个公式里面还有哪个量不知道?
学生:末项。

老师:怎么求?
(副板书:
(小结:在这里,我们来小结一下求末项的公式:
末项=首项+(项数-1) ×公差)
三、
四、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讲义上的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总结。

等差数列相关公式:
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项数-1) ×公差
七、
八、板书设计(附后)
九、课后反思。

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