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63例KD患儿中,典型KD41例,不完全KD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

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

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关键词:

不完全川崎病

典型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实验室指标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病因不明,可能主要由感染促发,免疫应答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导致,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草莓舌、手足硬肿、指端脱皮等。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不同类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KD患儿,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14±1.61)岁;其中<1岁7例(11.11%),1~3岁35例(55.55%),>3岁21例(33.33%)。

1.2诊断标准

(1)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参考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2)不完全KD诊断标准[3]:

发热≥5d,伴5项主要临床表现的2项或3项,并排除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3)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4]:发病10d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48h后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2~7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符合至少1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

1.3方法

两组患儿确诊后均静注丙种球蛋白(2g/kg持续8~12h单次输注)、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体温正常3d后减量,约2周后减至3~5mg/(kg·d),维持6~8周或至冠脉病变恢复正常]、退热、补液、脏器支持等治疗。

1.4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典型KD组患儿男28例,女13例;不完全型KD组男14例,女8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

63例患儿均发热5d以上,典型KD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均高于不完全KD,其中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典型KD的发热诊断时间为(6.68±1.59)d,不完全KD的发热诊断时间(7.27±3.6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中性比例、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两组KD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两组治疗和转归比较

63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6例患儿出现丙球无反应,其中4例加用丙球1g/kg,2例加入甲强龙1mg/kg,体温均能得到控制,其他给予护肝、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出院时患儿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电解质正常。出院后1、3、6个月及病后每年随访心脏彩超,冠脉病变逐渐恢复正常,瓣膜病变消失。

表1两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比较

表2两组临床表现比较

表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4两组CAL及其他合并症比较

3、讨论

KD是一种急性血管炎性出疹性疾病,近10~20年来K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CAL仍是川崎病最易合并也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KD好发于6个月~5岁儿童,张新艳等[6]对725例患儿调查发现,男女比例1.61∶1,平均年龄(2.7±2.3)岁,1~2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其中85.8%的患儿<5岁。本研究回顾分析显示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3.14±1.61)岁,其中1~3岁发病率最高,占53.66%,与上述报道相比,男性患儿发生率高,平均年龄偏大,考虑为病例数少有关。典型KD与不完全KD比较,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发热是KD最为首发症状,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除发热外,典型KD其他主要临床表现按照发生率顺序为:口唇改变(95.12%)>球结膜充血(87.80%)>淋巴结肿大(82.93%)>皮疹(75.61%)>硬肿(46.34%)>脱皮(41.46%),不完全KD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顺序为:口唇改变(77.27%)>淋巴结肿大(40.91%)=脱皮(40.91%)>球结膜充血(36.36%)>皮疹(31.82%)>硬肿(13.64%)。本研究中,除发热、脱皮外,其他症状,典型KD症状均高于不完全K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脉损害发生率比较(34.15%vs.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看出,两种不同类型KD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仅表现为症状数量不一样[7]。在不完全KD中,淋巴结肿大和脱皮排在第2位,提示在不完全KD中的发生率更高。由此可见,发热、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要考虑KD 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