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学习人生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中学习人生之道
【摘要】《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做人处事的典范。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更多的人被快速的物质文化所累,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不如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寻找精神力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从而更好的体验人生。
【关键词】学习之道;孝敬之道;修养之道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书。其思想内容不仅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化、道德等方面,而且在人生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学习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乎?”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奉为经典引用传诵。那么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认为孔子是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令人高兴;要是不被社会接受。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探讨,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志同道合的人理解的时候也不
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人生、欣赏人生、感悟人生,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我们如果保守残缺,
固步自封,那么我们就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很多人都看不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搞得身心疲惫。
所以积极学习,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因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学习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有时一人独享寂寞是痛苦的,所以总希望可与人分享,以此来获得精神的动力。当愿望不能实现时,我们不能感慨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从而消极人生。要知道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功利的“眼镜”,但最要的是我们要做好我们自己。
二、孝敬之道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君子就应该追求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
则。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遵从兄长(所谓长兄如父)。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这样,你就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有资料说: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要了解其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值得推广的,孝顺父母是做人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都走不好,这个人也难有大作为。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增强道德修养。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三、修养之道
《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
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
如今在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君子越来越难做,但我们不应该因为难做,就放弃追求“君子”的心。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纷繁的世界,以一颗君子之心,做到智圆行方。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土木匠教徒弟,讲木匠的功夫就在于“四棱木在圆眼里钻过。”应用到修养层面则是为人处事,要“智圆”“行方”。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智商应该高点好,具体的待人处事却要糊涂商高点好。所谓的“智圆”是说人在思考问题时要“多思”,看到事物发展运动的一面,从全局的角度,看到事物的整体,处事要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不拘泥,不钻牛角尖,要讲究谋略,看到内幕、背后,不轻易相信表面现象。所谓的“行方”是说人在行动上要小心为上,方方正正地做人,凡事要坚持原则,不怕吃苦,不怕做笨功夫,不投机取巧,要稳健、大度、宽容、奉献。这样,当我们心态发生倾斜时,我们亦能“清醒”而不至于迷失自己。君子之心是一种修养之心,领悟到了、参透了、我们也就不再怨天怨地了。众人皆圣人,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圣人好做,尽圣人的本分是了。人尽理、尽情、尽忠、尽职、尽责,尽伦,即为尽本分。圣人与普通人都应该如此。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园中,行动在社会的方中。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不会被世俗功利污染,不会被现实人情所困扰,亦不会为自己迷失自己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