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产品市场均衡)【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8.边际储蓄率越低,政府购买对 GDP 的贡献越大。( ) 【答案】T 【解析】边际储蓄率越低,则边际消费倾向 β 越大。根据两部门的政府购买乘数的计 算公式 kg=1/(1-β),可知 β 越大则政府购买乘数 kg 越大,从而政府购买对 GDP 的贡献 也就越大。
2.边际进口倾向越低,自发性投资变化对均衡产出的影响就越小。( ) 【答案】F 【解析】四部门模型中的投资乘数表达式为 ki=1/[1-β(1-t)+γ]。γ 的大小与投 资乘数的大小呈反比,因此,边际进口倾向 γ 减小会使投资乘数增大。
3.考虑一个封闭经济,边际消费倾向为 0.8,所得税税率为 50%,假设投资 i 为外生 变量。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100,那么产出 y 的变化为 50。( )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均衡
一、名词解释 1.投资乘数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小, 投资乘数则越小。投资乘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ki=Δy/Δi=1/(1-β)或 ki=1/(1-MPC) =1/MPS。 式中,Δy 是增加的收入,Δi 是增加的投资,MPC 或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MPS 是边际 储蓄倾向。 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 前提假设是: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6.在每一收入水平上意愿投资额的减少会减少总需求,但总需求的减少小于投资额的 减少。( )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1.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资本账户、调整项目的含义是什么?答:(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在一个时期中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所引起的货币价值流动的全面反映。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要反映的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进出口、以各种形式从外国得到的借款和对外国的贷款、从国外得到的和对外国的馈赠和援助,以及国际储备流入流出本国的情况。
通常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三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调整项目。
(2)经常账户主要记录当期产品和劳务在外国销售的收入和从外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换言之,经常账户主要记录当期进出口金额。
经常项目主要包括:商品项目、劳务项目和单边转移。
资本账户记录资本的国际流动,资本的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资本流入包括外国人在本国的领土上购买的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等。
资本流出包括本国人在外国的领土上购买的实物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等。
资本借入或贷出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被认为是短期资本流动;在一年和一年以上的,被认为是长期资本流动。
因为资本账户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和当期的生产无关,所以,资本账户和本国的总需求没有直接的联系。
调整项目是用来说明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是如何弥补的。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那么盈余的总额就会等于本国官方储备资产的增加量与本国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减少量的和;反之,如果国际收支出现赤字,那么赤字的总额就会等于本国官方储备资产的减少量与本国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量的和。
一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一般包括黄金、可兑换的外国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和特别提款权。
2.曲线的含义及影响曲线移动的机制是什么?答:(1)曲线是指国际收支保持不变时收入和利率组合的轨迹。
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都可以使当期的国际收支实现平衡。
(2)在假定外国价格水平为既定的情况下,国内价格水平和汇率的变化都会使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厉以宁《西⽅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为经济学【圣才出品】第11章⾏为经济学1.什么是⾏为经济学?⾏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1)⾏为经济学是⼀门把对⼈的⾏为的研究放在了学科研究中⼼地位的经济学,它通过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等⽅法,确认经济主体的⾏为,然后根据这些⾏为对现有的经济学假定及分析逻辑进⾏质疑,并试图对这些⾏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2)⾏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①⾏为经济学对标准经济学的⼀些假定提出质疑,这些假定包括: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的最⼤化;作为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化;决策者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在涉及跨时期决策的情况下,决策者依据效⽤贴现理论进⾏决策;各种收⼊和资产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等等。
⾏为经济学认为在这些假定下所得出的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②⾏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理学,同时也借⽤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解释⼈的决策⾏为。
③⾏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在研究⽅法上也有重要区别:⾏为经济学运⽤实验⽅法对⼈类决策⾏为进⾏研究,⽽标准经济学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研究。
2.请给出偏好反转的例⼦。
答:偏好反转表现为选择颠倒。
例如在赌博⾏为中,假定有两个不同的赌局A和B,赌局A可以提供概率较⾼的⼩额收益,⽽赌局B可以提供⼀个概率较低的⼤额收益。
通过实验发现,⼈们更愿意参与风险低的赌局A⽽不是风险⾼的赌局B。
但是,当要求受试者对这两个赌局定价时,⼈们却通常愿意为赌局B⽽不是赌局A⽀付更⾼的价格。
3.什么是框架效应?给出框架效应的例⼦。
答:框架效应是指⼈们的评价、态度、偏好等这类反应依赖于引致这类反应的情境和过程。
当⼀个问题以⼀种⽅式表达或设计时⼈们会偏爱选项A,⽽当同⼀个问题被以另⼀种⽅式表达或设计时,⼈们却偏爱选项B。
例如,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做的有关“亚洲病”的实验。
受试者被告知,有⼀种疾病威胁到600个公民的⽣命。
受试者需要在两个选项⾥作选择。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圣才出品】

第十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一、名词解释1.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
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可以过渡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
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①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
②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
③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
④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毕竟不是强迫的。
⑤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
2.寻租答:寻租是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
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
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寻租这一概念由戈登·图洛克于1967年最早阐述,并由克鲁格于1974年正式引入经济学。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假定之一是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你认为这个假定合理吗?它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和结论中有什么作用?答:(1)边际效用递减假定是比较符合普遍经济现实的,在通常情况下是适用的。
但是,它也有不完善之处: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假设是对经济人普遍心理状态的一种界定,并不能代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不适用于某些特殊商品的消费,例如:酒、毒品等上瘾商品。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是整个消费者行为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如同摩天大厦的地基。
2.什么是收入效应?什么是替代效应?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还是不同?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替代效应,另一种是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将引起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中该商品与同该商品相近的商品之间的替代,这称为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在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的同时,保持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将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或者说引起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发生变化,这称为收入效应。
(3)各类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①正常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化。
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强化了替代效应,如图3-1所示。
图3-1正常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②低档品是那些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
低档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低档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弱于替代效应,如图3-2所示。
图3-2低档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③吉芬商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是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反方向变化。
吉芬商品价格变化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收入效应使得替代效应减弱,但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如图3-3所示。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9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1.什么是交易的一般均衡?什么是生产的一般均衡?达到交易和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答:(1)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当社会生产状况、收入分配状况既定(生产要素禀赋既定)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要达到交易的一般均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每一个参加交易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2)生产的一般均衡是指在技术与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社会对于资源的配置使得产量达到最大的状况。
若产品的产量没有达到最大,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将会使之达到最大。
达到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3)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生产与交易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
生产与交易同时达到均衡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对于每一位消费者这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即MRT XY=MRS XY A=MRS XY B。
2.什么是帕累托效率?为什么说在不存在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的情况下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答:(1)帕累托效率是由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个人情况变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就是最有效率的。
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而使某人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一个人情况变坏的,那么说明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是缺乏效率的。
(2)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圣才出品】

第15章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1.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IS曲线、LM曲线是如何描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的?答:(1)产品市场均衡是指在产品市场上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货币市场均衡是指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
(2)①IS曲线是利用总需求模型法分析投资和利率关系得到的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曲线,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
轨迹上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产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
②LM曲线是根据货币需求与不变的货币供给相等得到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它表示的是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
轨迹上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
2.IS-LM模型是如何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状态的?答:把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用几何图形表示的IS-LM模型,如图15-1所示。
由于在IS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能够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而LM曲线上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所代表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Y0,R0)就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图15-1IS-LM模型3.如果经济暂时处于IS和LM曲线之外的某一非均衡点上,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如何自动实现双重均衡的?答:图15-2中的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图15-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在图15-2中,假定经济处于A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的不均衡状态。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第1章西方经济学概述1.1 复习笔记考点一:西方经济学相关定义★1经济学的定义关于经济学的定义,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一致接受的说法,但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相关概念(见表1-1)表1-1 西方经济学相关概念图1-1 机会成本图1-1横坐标表示军用品,纵坐标表示民用品。
图中的曲线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转换曲线。
曲线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军用品与民用品的组合。
A点表示只生产民用品而不生产军用品;B点表示只生产军用品而不生产民用品。
增加一单位军用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民用品生产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特征表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
考点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质疑★★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见表1-2)表1-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2对基本假设的质疑(见表1-3)表1-3 对基本假设的质疑考点三: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分析(见表1-4)表1-4 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分析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见表1-5)表1-5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见表1-6)表1-6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较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两类不同的范畴,不应将这两类范畴相混淆。
定性分析并不一定带有价值判断,因此定性分析可能是一种实证分析。
例如,政府最低工资的政策是否会减少就业量,这是一种定性分折。
如果进一步研究政府最低工资政策使就业量减少了多少,则是定量分析。
考点四:经济量的有关概念(见表1-7)★表1-7 经济量的有关概念考点五:西方理论经济学分支(见表1-8)★表1-8 西方理论经济学分支1.2 课后习题详解1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基本假设?怎样看待这些基本假设?答: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篇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部分:
(1)在产品市场上:①供求服从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②储蓄、投资与利率有密切关系,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使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求达到均衡;③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产品市场将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国家干预具有挤出效应,即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私人消费与投资的相应减少,而总需求仍然保持不变。
(2)在货币市场上:①货币数量论,即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价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②货币面纱论,即货币的作用只是把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相对价格,表现为某种绝对价格,对实际经济不发生任何影响。
(3)在劳动力市场上:①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没有本质区别,即工资和物价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而灵活变动,充分就业均衡总能实现;②认为失业的主要组成包括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否认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革命”?
答:凯恩斯“革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否定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需求总是等于供给,因而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能自动地实现均衡。
凯恩斯则认为,供给和需求并不必然相等,如果收入不全用于支出,供给就不会与需求相一致。
(2)否定古典的利率、投资与储蓄理论。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储蓄总能通过银行的作用,使其自身转化为投资。
货币市场通过利率机制会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
而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来源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储蓄的动机与投资的动机并不相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影响投资的因素主要是货币需求的变化。
因此,仅凭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整很难实现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3)否定古典宏观经济就业理论。
古典宏观经济的就业理论认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不存在失业,即使有失业,也只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凯恩斯则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能经常达到的。
(4)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强调经济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的作用,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
而凯恩斯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将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看作是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失衡的有效措施。
3.试述对经济行为的预期的重要性。
答:人们对经济行为的理性预期,对其决策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使人们对已出现的经济行为做出理性反应,从而导致一些经济行为的失效。
例如,假定政府准备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来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产出。
在没有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如同凯恩斯学派的分析,政府政策会取得预期效果,即总产出增加。
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人们根据以前的经验知道预算赤字的增加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于是,人们就会立即根据预测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结果是使政府的政策无法产生实际效果。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情况下,政策是无效的,所以最好的政策就是不实施政策。
只有当政府实施的政策没有被公众预期到时,这种“意外”的政策才会产生一定
的效果。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主张货币供给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税率也应该保持稳定性,同时财政政策应该具有公开性,并能取信于民。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核算
1.下列交易的价值是否应当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什么?
(1)顾客在饭店支付餐费。
(2)一家公司购买一幢旧楼。
(3)一家供应商向制造个人计算机的公司出售计算机芯片。
(4)一位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
答:(1)在餐馆中支付的餐费应当计入GDP,因为它支付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公司购买旧楼不应计入GDP,因为旧楼在建成期已经计入GDP,如果再次计入,就会导致重复计算。
(3)供应商向制造个人计算机的公司出售计算机芯片不应计入GDP,因为计算机芯片是中间产品。
(4)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应当计入GDP,因为汽车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GDP)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福利状况好呢?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高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好。
一方面,当实际GDP没有增加时,社会福利也可能提高,如工作机会增加,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贫困人口减少等;另一方面,实际GDP增加时,社会福利也可能下降,如污染增加、交通状况恶化等。
(2)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人均收入状况、闲暇的价值、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国防军备支出等。
3.假设某国某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如表13-1所示。
表13-1某国某年国民收入(单位:亿美元)
请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解:(1)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即:
(2)由,则有净出口为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为: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均衡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投资为500亿美元,
(1)求均衡产出、消费或储蓄。
(2)如果实际产出(收入)为8000亿美元,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0亿美元,均衡产出增加多少?
(4)若消费函数变为,投资仍为50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和储蓄各为
多少?投资增至1000亿美元时,均衡产出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1)由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
解得均衡产出为:。
此时消费为:,储蓄为:。
(2)若实际产出为8000亿美元,则非意愿存货量为:
(亿美元)
(3)投资增至1000亿美元,则:
解得:,即均衡产出增加2500亿美元。
(4)当,投资时,则由:,可得
,。
投资增至1000时,,产出增加5000亿美元。
(5)消费函数变化,即发生变化,投资乘数发生变化,由5变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