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地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23°26′)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一定时期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注: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入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90°角。如右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判别:
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心。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
——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左图A 为冬至日,右图B 为冬至日)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23026′2302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赤道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 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例1:已知 120°E 的地方时为12时,求110°E 的地方时?
110°E 的地方时=
=
例2:如右图,太阳直射A 点,则
A 点地方时为 时,
B 点地方时为 时,
C 点地方时为 时,
D 点地方时为 时。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时区与区时 1.时区
A .划分原因:生活中如果使用地方时,将带来诸多不便,
因为经度只要有差异,地方时就会不同。为了方便,国际上采用全世界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B .划分方法:a.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成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
b.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7.5W 至7.5E 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
c.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
d.东12区和西
12区合为1个时区。 C .各时区的时间(简称区时):各区都以该区中央经线(该区正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 即
110°E 120°E
12时 ?
某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2.区时的计算问题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A.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
方法:中央经线=时区数×15°(东时区对应东经,西时区对应西经)
例3:求东8区的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 B.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
方法:时区=已知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的值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东经的范围为东时区,西经的范围为西时区。)
例4:110°E 所在时区? 时区= C.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区时。 例5:已知70°E 的地方时为12时,求东8区区时?
(a )求所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东8区中央经线=
(b )求所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c )东8区区时=该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D.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例6:(a )已知西5区为6时,求20°E 的地方时? 求已知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
(b )20°E 的地方时= 3.小结:区时的计算
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当所求区时的时区在已知区时的时区往东边走的位置时用“+”,反之用“-”。
注:求两地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大减小;一东一西,两者相加。
70°E 120°E 12时
?
零时区 11 西12 10 9 9 8 8 7 7 6 6 5 5 4 4 3 3 2 2 1 1 10 11 东12
地球自转方向
75°W 20°E
6时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