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347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
2
思考:以上公式对任意的四边形是否都成立?
八、课后作业
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独立发现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
术”,与著名的海伦公式等价,其求法是:“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
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
求得,其中p为三角形周长的一半,这个公式也被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现有一个三
角形的边长满足 a b 12, c 8.则此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__8___5____.
六、师生小结
<1>海伦(Heron):古希腊数学家主要著作有《量度论》,《体积求法》,《几何》
等,最著名的是已知三边长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
证明:如图,在△ABC中,过A作高AD交BC于D,
设 BD x ,那 么 DC a x .
由于AD是△ABD、△ACD的公共边.
h c2 x2 b2 a x2.
则x c2 b2 a2 . 2a
于是h
c2
c2
b2 2a
a2
2
.
又
SABC
1 2
ah
1 2
ac2c2源自b2 2a开平方得积.”若把以上这段文字写成公式, 即S
1 4
c 2 a 2
c2
a2 2
b2
2
在ABC 中,若 AB 13, BC 14, AC 15,D在AC上,且BD平分 ABC,
则 ABC 的面积=________; BD=____________.
[针对训练] 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独立发现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术”,
S
p p a p b p c
第一章1.2第2课时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
得20=BP,∴BP=20 3. 13
2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在△BPC 中,BC=30×80=40, 60
由已知,∠ PBC= 90°, ∴PC= BP2+BC2 = (20 3)2+402 =20 7(海里). ∴P,C 间的距离为 20 7海里.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易错警示
实际应用问题中忽视隐含条件致误
2 = 84t2-240t+400 =2 21t2-60t+100.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2)当 t>2 时,如图(2), 在△APQ 中,AP=8t,AQ=10t-20, ∴PQ= AQ2+AP2-2AQ·APcos 60° =2 21t2-60t+100, 综合(1)(2)可知, PQ=2 21t2-60t+100(t≥0), ∴当 t=30=10时,PQ 最小.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解析:在△ABD 中,∠BDA=180°-45°-120°=15°.
由sinA1B5°=sinA4D5°,得
AD=ABs·ins1in5°45°=8060-×
2 2 2
4
=800( 3+1)(m).
∵CD⊥平面 ABD,∠CAD=45°,
∴CD=AD=800( 3+1) m.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解] 如图,设缉私艇 t 小时后在 D 处追上走私船①,则 BD=10t n mile,CD=10 3 t n mile.1 分 ∵∠BAC=45°+75°=120°,2 分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BAC =( 3-1)2+22-2×( 3-1)×2×cos 120°=6, ∴BC= 6.4 分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第1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B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1.2的应用举例中测量距离(高度)问题。
主要介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距离、高度)中的应用。
因为在本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基本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复习前面所学两个定理的同时,加深对其的了解,以便能达到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的效果。
对加深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做贡献。
二、学情分析距离测量问题是基本的测量问题,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距离测量。
这里涉及的测量问题则是不可到达的测量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差异,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某些问题中只要求得到能够实施的测量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解题经验,所以本节课只要带领学生勤思考多练习,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举例的学习,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正、余弦定理灵活解题,从而获得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难点:测量方法的寻找与计算。
五、教学手段计算机,PPT,黑板板书。
六、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展示,引入问题情景一:比萨斜塔(展示图片)师: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它每年都会按照一定度数倾斜,但斜而不倒,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这个塔的高度,该怎么知道它的高度呢?情景二:河流、梵净山(展示图片)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得出河流的宽度和梵净山的高度呢?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是来思考怎么通过计算,得到无法测量的距离(高度)问题。
知识扩展:简单介绍测量工具(展示图片)1 经纬仪:测量度数2卷尺:测量距离长.[分析]由余弦定理得cos∠=100+36-1962×10×6=-∴∠ADC=12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DB、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从[分析]如图,因为B A AA AB 11+=,又[分析] 分别在△BCD 出BD 和AD ,然后在△ADBBCD中用余弦定理求得BC.如下图,为了测量河宽,在岸的一边选定两点ACAB=45°,∠CBA=75°,________米.[分析]在△ABC中,∵∠CAB=45°,∠ABC=75°,ACB=60°,由正弦定理可得AC=AB·sin∠ABCsin∠ACB=120×sin75°sin60°=20(32+,设C到AB的距离为CD,则CD=AC·sin∠CAB=2+6)sin45°=20(3+3),∴河的宽度为20(3+3)米.五个量中,a,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岛望C岛和A岛成岛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n=45°,由正弦定理.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B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解析] 要测γ.2.某观察站C和500米,测得灯塔在观察站C正西方向,A.500米 BC.700米 D[解析]如图,由题意知,∠3002+5002+2×300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本教案为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是对解三角形的较高的应用,难度相应的也有提高;例题选择典型,涵盖了解三角形的常考题型,突出了重点方法,并且通过同类型的练习进行巩固;课后通过基本题、模拟题和高考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考查,使本节内容充分落实.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应用问题进行探索,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新问题.2.对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应用问题,教师通过转化,使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在练习中加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1.2 第一课时 正、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B与山底在同一平面上,计算结果精确到0.1 m).
返回
返回
[精解详析]
画出示意图如图.
返回
设山高 PQ=h,则△APQ、△BPQ 均为直角三角形, 在图①中,∠PAQ=30° ,∠PBQ=45° . 1 1 ∴AQ=PQ· 30° 3h,BQ=PQ· 45° = =h. tan tan 在图②中,∠AQB=57° +78° =135° ,AB=2 500,
返回
∴BC= 6, AC 2 3 2 且 sin ∠ABC=BC· ∠BAC= ·2 = 2 . sin 6 ∴∠ABC=45° . ∴BC 与正北方向垂直. ∵∠CBD=90° +30° =120° ,
名 称 方
定义 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 线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 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 西,方向角小于90°)
图示 南偏西60°(指以 正南方向为始 边,转向目标 方向线形成的角
向
角
方 从正北的方向线按顺时针 位 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
角 平角
返回
返回
在△ABC中,若AC=3,BC=4,C=60°. 问题1:△ABC的高AD为多少?
(1)依题意画图是解决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问题 中,如果既有方向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又有 仰(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在绘制图形时, 可画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图,以对比分析求解;
(2)方向角是相对于在某地而言的,因此在确定方
向角时,必须先弄清楚是哪一点的方向角.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方向角是一个动态角,在理解题意时,应 把它看活,否则在理解题意时将可能产生偏差. 返回
3.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 的高度H(单位:m).如示意 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B C
α β
A
D
BC AB = sin(α β ) sin(90 + β )
BC sin(90 + β ) BC cos β = 所以,AB = sin(α β ) sin(α β )
解RtABD, 得 BC cos β sin α BD = AB sin ∠BAD = sin(α β ) 28 cos 30 sin 60 = sin(60 30 ) = 42(m)
视 线
N 仰角 俯角
水平线
方位角 60度
目标方向线
视 线
二、例 题 讲 解
例2、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 ,从与烟囱底部在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 间的距离是12m.已知测角仪器高 已知测角仪器高1.5m,求烟囱的高。 求烟囱的高。 , 间的距离是 求烟囱的高 β = 60° CD间的距离是 已知测角仪器高 想一想 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求什么? 求什么?
a sin β AC = sin(α β ) a sin α sin β AB = AE + h = AC sin α + h = +h sin(α 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 处测得地面 上一点A的俯角 的俯角α= ° 上一点 的俯角 = 60° ,在塔底 C处测得 处的俯角 =30°。已 处测得A处的俯角 处测得 处的俯角β= ° 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 部分的高为28m,求出 知铁塔 部分的高为 , 山高CD. 山高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应该设 法计算出AB或 的长 法计算出 或AC的长 解:在⊿ABC中, 中 ∠BCA=90°+β, ° ∠ABC=90°-α, ∠BAC=α° β, ∠BAD=α.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课堂使用
③两点都不能到达
二、练习
(2009 湖北卷文)在锐角△ ABC 中,a、b、c 分别为 1. 角 A、B、C 所对的边,且 3a 2c sin A (Ⅰ)确定角 C 的大小: (Ⅱ)若 c= 7
3 3 ,且△ABC 的面积为 2 ,求 a+b 的值。
2.在△ABC中,设角A ,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且 cos C 3a c 2 2 cos B b 3 (1)求sinB的值; (2)若b= 4 2 且a=c,求△ABC的面积 8 2
5 3 sin 38 14
0
45
75
解:设巡逻船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 追上走私船,则CB 10 x, AB 14 x, AC 9 0 0 0 ACB 75 45 120 由余弦定理得AB 2 AC 2 BC 2 2 AC BC cos1200
B
取某一点C , 测量得出 AC, BC距离为b, a以及 角C为,则
由余弦定理得:
A
a
b
C
AB a b 2abcos
2 2
变式2.如图河流的一岸有条公路,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 行驶,某人在另一岸的C点看到汽车从A 点到B点用了t秒,请你设计方案求 B 汽车的速度?
A
C
分析:用例1的方法,可以计算出AC,BC的 距离,再测出∠BCA的大小,借助于余弦 定理可以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在RT ACE中,AE AC sin
a sin sin sin
AB AE BE
例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0相距9海里的C处有 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 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 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 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1.2 应用举例-王后雄学案
张喜林制1.2 应用举例教材知识检索考点知识清单1.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基本思路: 实际问题 → →实际问题. 2.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1)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3)建立数学模型,合理运用 求解,并作答.要点核心解读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问题中的名词、术语(1)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直平面内的水平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 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1-2 -1①所示,角α为仰角,角β为俯角. (2)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东c45南(或东南方向),是指由正东方向向南偏,45o 如图1-2 -1②中.45o=α(3)方位角:从指北方向线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图1-2 -1③中的角.α(4)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如图1-2 -1④中的角.α (5)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即==lhi i (tan α为坡比,α为坡角),如图1-2 -1④,正确认识上述有关角的概念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实际问题,是解斜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时不可缺少的知识.2.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题常见的几种情况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量.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量.(3)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后,涉及的三角形只有一个,但由已知条件解三角形时,需选择使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去求问题的解. 3.建模思想解斜三角形应用问题时,通常都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三角形边、角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这种数学建模思想,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抽象概括,把它转化为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推理演算,得出数学模型的解,再还原成实际问题的解,用流程图可表示为:4.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问题的解题步骤(1)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
人教版必修5教案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四课时)【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杭州一避暑山庄占地的平面图如图所示,它由三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构成,其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8亩、20亩和26亩.你知道这个整个避暑山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办法吧!【探索问题形成概念】前面我们已知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2ABCS ah∆=其中a为底面边长,h为底面上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除上式之外还有其它的表达形式吗?这节课我们首先将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右图,△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hb、hc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容易证明:sin sinsin sinsin sinabch b C c Bh c A a Ch a B b A======将以上三式应用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2S ah=中,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AB Ch ahbhc121212sin sin sin S ab C S ac B S bc A===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夹角便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例题】在 △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1cm 2)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b=3.16cm;(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 【思路】(1)中已知两边及夹角,可直接应用公式求解;(2)中已知两角和一角的对边,先根据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角的对边,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剩余的一角,便可应用面积公式求解;(3)中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可根据余弦定理求出其中任意一角,从而应用面积公式求解.【解答】(1)应用S=21acsinB ,得 S=21⨯14.8⨯23.5⨯sin148.5︒≈90.9(cm 2) (2)根据正弦定理,B b sin = Cc sin ,c = BC b sin sinS = 21bcsinA = 21b 2BA C sin sin sin A = 180︒-(B + C)= 180︒-(62.7︒+ 65.8︒)=51.5︒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思考S = 21⨯3.162⨯︒︒︒7.62sin 5.51sin 8.65sin ≈4.0(cm 2) (3)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B =ca b a c 2222-+=4.417.3823.274.417.38222⨯⨯-+≈0.7697sinB = B 2cos 1-≈27697.01-≈0.6384应用S=21acsinB ,得 S ≈21⨯41.4⨯38.7⨯0.6384≈511.4(cm 2)【反思】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求出需要的元素,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例题】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 m,88 m,127 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 c m 2)?【思路】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本题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先根据余弦定理求角,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
C
A
D
新课讲授
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 A 的俯角 =54o40',在塔底 C 处测得 一点 A 处的俯角 =50o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 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B 问题 3:哪个三角形已经知道
三个条件?
问题 4:要求 CD,必须借助哪个 三角形?还需要什么条件?
C
A
D
新课讲授
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 A 的俯角 =54o40',在塔底 C 处测得 一点 A 处的俯角 =50o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 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B 问题 3:哪个三角形已经知道
三个条件?
问题 4:要求 CD,必须借助哪个 三角形?还需要什么条件?
B
新课讲授
1 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A
B
新课讲授
1 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分析: AB 长的关键是 求 先求 AE,在 ACE 中, 如能求出 C 点到建筑物 顶部 A 的距离 CA, 再测 出由 C 点观察 A 的仰角, 就可以计算出 AE 的长.
问题 6:欲求出 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 角形中研究比较适 合呢?
新课讲授
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 正东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 顶 D 在东偏南 15o 的方向上,行驶 5km 后到 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 25o 的方向上, 仰角为 8o,求此山的高度 CD.
§1.2 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
α,∠ADE=β,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 α、β 的值, ∠ABE=α,∠ADE=β,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 α、β 的值,
anα=1.24,tanβ=1.20,请据此算出 H 的值. 算出了 tanα=1.24,tanβ=1.20,请据此算出 H 的值.
【例 1】 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 AE 【变式 3】►(2011· 揭阳模拟)如图,某人在塔的正东方向上的 C 处与塔垂直 的 变式 3】►(2011· 揭阳模拟)如图,某人在塔的正东方向上的 C 处与塔垂直
x 解析: 设坡底伸长 x m, 在原图左侧的虚线三角形中, 由 sin15° 100 = ,由此解得 x=50( 6- 2). sin30°
答案:50( 6- 2)
例5 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 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 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8°,求此山 的高度CD.
(1)测量距离; (2)测量高度; (3)测量角度.
包含不可达到的点
例3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 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分析:由于建筑物的底部B 是不可到达的,所以不能直 接测量出建筑物的高。由解 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只要能 测出一点C到建筑物的顶部 A的距离CA,并测出由点C 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 出建筑物的高。所以应该设 法借助解三角形的知识测出 CA的长。
例3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 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使 H,G,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 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 仰角分别是α,β,CD=a,测角仪 器的高是h.那么,在⊿ACD中,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_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2应用举例4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命题方向2 正、余弦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不易到达点测距 中的应用
要测量河对岸两地 A、B 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 100 3 m 的 C、D 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 ∠ADC=30°,∠ADB=45°(A、B、C、D 在同一平面内),求 A、 B 两地的距离.
[分析] 此题是测量计算河对岸两点间的距离,给出的角度较 多,涉及几个三角形,重点应注意依次解哪几个三角形才较为 简便.
跟踪练习
如图所示,a是海面上一条南北方向的海防警戒线,在a上点A 处有一个水声监测点,另两个监测点B、C分别在A的正东方20 km处和54 km处.某时刻,监测点B收到发自静止目标P的一个 声波,8 s后监测点A、20 s后监测点C相继收到这一信号.在当 时的气象条件下,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 km/s.
[解析] (1)依题意,PA-PB=1.5×8=12(km),PC-PB= 1.5×20=30(km).
∴PB=(x-12)km,PC=(18+x)km. 在△PAB 中,AB=20 km, cos∠PAB=PA2+2PAAB·A2-B PB2=x2+2022-x·20x-122=3x+5x32. 同理,cos∠PAC=723-x x. 由于 cos∠PAB=cos∠PAC, 即3x+5x32=723-x x,解得 x=1372(km).
∴cosC=-cos(A+B)=-cosAcosB+sinAsinB
=-45×
22+
22×35=-
2 10 .
(2)由(1)知 cosC=-102,∴sinC=7102, 由正弦定理,得sAinBC=sBinCA, ∴AB=10×27102=14.
2 ∴BD=7.
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2课时高、角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1]
CDsin ∠BDC s·sin β
所以 BC=
=
.
sin∠CBD sin (α+β)
s·tanθ sin β
在 Rt△ABC 中,AB=BCtan∠ACB=
.
sin (α+β)
第二十七页,共51页。
类型 3 角度问题 [典例 3] 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上的一点 A 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顶端 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15°,向山 顶前进了 100 米后到达 B 点,又从 B 点测得建筑物顶端 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45°,已知建筑物的高度为 50 m,求 此山坡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θ 大小(精确到 1°).
故山的高度为 15(1+ 3)(米).
第二十页,共51页。
类型 2 用正弦定理求空间中高度问题 [典例 2] 如下图所示,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 上向正东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脚 C 在 东偏南 15°的方向上,行驶 5 km 后到达 B 处,测得此山 脚在东偏南 30°的方向上,且山顶 D 的仰角为 8°,求此 山的高度 CD(精确到 1 m,参考数据:tan 8°≈0.140 5).
C.d1>20 m
D.d2<20 m
解析:仰角大说明距离小,仰角小说明距离大,即 d1<d2.
答案:B
第九页,共51页。
4.某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举行升旗仪式,旗杆正好处 在坡角为 15°的看台的某一列的正前方,从这一列的第一 排和最后一排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分别为 60°和 30°,第 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为 10 6 米(如图所示),旗杆底部 与第一排在一个水平面上.若国歌长度约为 50 秒钟,则 升旗手匀速升旗的速度为________.
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高中数学第一章 解三角形 配套课件:1.2应用举例(一)
2 2 =50
2
(m).
2
答案 A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一分。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1.2(一)
2.从高出海平面 h 米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 30°, 看正南方向一只船俯角为 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本
课
A.2h 米
栏 目
C. 3h 米
开 关
解析 如图所示,
BC= 3h,AC=h,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一分。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1.2(一)
整理得 2t2-t-1=0,解得 t=1 或 t=-12(舍去).
即舰艇需 1 小时靠近渔船,此时 AB=10 3,BC=10,
本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CCAB=sinA1B20°,
课 栏 目 开 关
所以
sin∠CAB=BCsiAnB120°=101× 0
栏 目
10 3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
开
船所需的时间.
关
解 如图所示,设所需时间为 t 小时,
则 AB=10 3t,CB=10t,
在△ABC 中,根据余弦定理, 则有 AB2=AC2+BC2-
2AC·BCcos 120°,
可得(10 3t)2=102+(10t)2-2×10×
10tcos 120°,
跟踪训练 2 一次机器人足球比赛中,
甲队 1 号机器人由点 A 开始作匀速直
线运动,到达点 B 时,发现足球在点
本
D 处正以 2 倍于自己的速度向点 A 作
课 匀速直线滚动.如图所示,已知 AB=4 2 dm,AD=17 dm,
全国第八届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含答案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高度测量问题)(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管亚楠天津市第十四中学指导教师:申铁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刘金英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建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朱宝坤天津市第十四中学2016年10月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 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
2《应用举例》的第二课时,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问题。
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初步了解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将“不可测”问题转化为“可以算”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继续探究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等的高度测量问题.解三角形知识本身是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通过从实际背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知识计算,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对实地测量任务的交流展示,体会数学建模过程;2。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分析,理解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3。
结合用测量工具收集的数据,巩固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学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体会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建构数学模型——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进行计算求解——检验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2.归纳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解决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测量的问题;3。
操作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仰角、距离等,收集数据,进行解三角形运算,使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4。
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展示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5。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1、自动卸货汽车的车厢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油泵顶杆BC的长度,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是60°,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精确到0.01m)。
2、如图,在山脚A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α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向上走a米到B,在B处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γ求证:山高sin sin().sin()ahαγβγβ-=-3、勘探队员朝一座山行进,在前后两处观察山顶的仰角分别是29°和38°,两个观察点之间的距离是200m,求此山的高度。
4、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20 250m,速度为1 000km/h,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18°30′,经过150s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81°,求山顶的海拔高度(精确到1 m)。
5、测山上石油钻井的井架BC 的高,从山脚A 测得AC=65.3m ,塔顶B 的仰角a 是25°25′。
已知山坡的倾斜角β是17°38′,求井架的高BC 。
6、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01cm 2):(1)已知 45,33,28===B cm c cm a ;(2)已知cm a C A 36,5.66,8.32===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cm c cm b cm a 71,61,54===。
7、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C B a S sin sin sin 212=8、有一块四边形土地的形状如图所示,它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0m ,60m ,70m ,两个内角是127°和132°,求四边形的面积(精确到0.01m 2)。
9、货轮在海上以35n mile/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为148°的方向航行。
1.2解三角形应用1
b2 + c2 − a2 2 2 2 2.余弦定理: a = b + c − 2bc cos A, ⇔ cos A = 2bc
c2 + a2 − b2 b 2 = c 2 + a 2 − 2ca cos B, ⇔ cos B = 2ca
a2 + b2 − c2 c 2 = a 2 + b 2 − 2ab cos C , ⇔ cos C = 2ab
分析:已知两角一边, 分析:已知两角一边,可以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AB AC = sin C sin B
如下图,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 例2:如下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 如下图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 不可到达), 设计一种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 设计一种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
分析:用例 的方法 的方法, 分析:用例1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河的这一岸的一 到对岸两点的距离, 点C到对岸两点的距离,再测出∠a的大小,借助 到对岸两点的距离 再测出∠ 的大小, 于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 两点间的距离。 于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 、B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
1.2应用举例(1)
棉湖中学
林松彬
2011.9.5
复习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解三角形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解三角形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2)关于解三角形,应该掌握哪几种类型? 关于解三角形,应该掌握哪几种类型?
一、复习引入: 复习引入:
a b c 1.正弦定理: sin A = sin B = sin C = 2R
P13 们往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 数学模型加以解决,解三角形的模型主要应 用于以下问题,求解高度,距离,长度,夹 角等,将这些条件都转化为三角形的边和角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 教学能手示范课
AB = AC sin C sin B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AC sin ACB sin ABC
AB AC sin ACB 55sin ACB sin ABC sin ABC
55sin 75
55sin 75 65.7(m)
sin(180 51 75 ) sin 54
答:顶杆BC约长1.89m。
A
最大角度
C B
课堂小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 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 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 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 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余弦定理:
a2 b2 c2 2bc cos A
cos A b2 c2 a2 , 2bc
b2 a2 c2 2ac cos B
c2 a2 b2 2abcosC
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
cos B c2 a2 b2 , 2ca
cos C a2 b2 c2 。 2ab
1.A B C 180
a sin
sin 180 ( ) sin( )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 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AC2 BC2 2AC BC cos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
点,测得 BCA= 60, ACD=30,CDB= 45, BDA= 60 求A、B两点间距离 .
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B
A
D
C
例2、 如 图, A, B两 点 都 在 河 的 对 岸(不 可 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
越高. 2.对实际应用问题中角.如图,
4/25/2015
(2)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角中 ,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
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
(3)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 方向线所成的角.如图,B点的方位角为α.
例5. 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 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 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 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8°,求此山的 高度CD.
例6. 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 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 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到达海岛C. 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 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 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 n mile)?
(4)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
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指 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 60°.如图中∠ABC为北偏东60°或为东偏北
4/25/2015 30 °.
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的距离是55 m,∠BAC=51o, ∠ACB= 75o,求A、B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0.1m)
练习:课本P20B组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有 许多应用,下面介绍它们在测量距离、 高度、角度等问题中的应用.在这些问 题中,测量者借助于经纬仪与钢卷尺 等测量角和距离的工具进行测量.
基本概念
1.基线 (1)定义:在测量上,根据 测量 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 线. (2)性质: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 基线长度
AB AC = sin C sin B
例2.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 一种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
题型一
测量高度问题
例3.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 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的方法
例4.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 面上一点A的俯角 α=54°40′,在塔底C处测得 A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 塔BC部分的高为27.3m,求出 山高CD(精确到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