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课件[1]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课件1(共36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1(共36张PPT)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 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 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 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 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
《语文拾零》
《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 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景?
研读第4—6小节(荷塘月色)
作者如何写荷塘中的景物? 顺序:荷叶——荷花——荷香——清风—
—涟漪 有主次,有动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 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 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 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 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 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 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 联想。
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 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 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 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 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 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 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月色下的荷塘
(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 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 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 态后动态。
(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 中踱回家门。
• (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 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 色。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荷塘上的月色
•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 塘上的月色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 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 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 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荷塘月色》ppt课件34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4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介绍
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 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 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 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月下荷塘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 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 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 一层薄烟。
(2)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 进你的肩膊。
(3)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拟人,荷叶多、密 拟人,含情脉脉,流水默而有深情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 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 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 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 想象的跳跃。
通感
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树梢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的 四
树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

21
2024/1/25
22
2024/1/25
23
2024/1/25
06
CHAPTER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差异
24
2024/1/25
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强调借景、对景等手法,创造一种天然之趣。
中国园林
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追求对称、均衡和秩序感,常运用轴线、几何形状、雕塑等元素。
17
2024/1/25
绘画
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手法,运用色彩的明暗、浓淡来表现荷塘月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来描绘荷叶、荷花的形态和动态美。
音乐
借鉴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节奏,通过PPT中的背景音乐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
荷花的种类与美感
13
2024/1/25
讲解如何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表现出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柔和与静谧。
月光的渲染手法
分析月色中蓝、灰等色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夜晚荷塘的神秘氛围。
月色的色彩运用
探讨如何将月色与荷塘景致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月夜与荷塘的交融
14
2024/1/25
03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彰显人类文明的进步。
01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阐述作者如何通过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02
荷塘月色中的文化意蕴
挖掘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禅意、诗意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15
2024/1/25
04
CHAPTER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讨论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 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 己的理由。
荷塘月色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 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 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 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荷塘月色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 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 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 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霎时 琐屑
弥望 脉脉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课堂练习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
课文分析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 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 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 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课件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课件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另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对秦淮河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和文化的深沉思考。
《月牙儿》
老舍的短篇小说,以月牙儿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边城》
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

相关文献资料推荐
《朱自清散文研究》
《荷塘月色》课件

02
文章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 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寄 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 黑暗社会的厌恶。
作者文学成就
朱自清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誉为 “白话美文的典范”,对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背影》、《荷塘 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感人的情感和清 新自然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
深厚、独特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 散文,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 作品。它反映了朱自清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独特的个 人审美情趣。
04
《荷塘月色》的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
总结词
具有重要地位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
05
《荷塘月色》的拓展阅读
其他朱自清作品推荐
1 2
3
《背影》
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春》
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 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匆匆》
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宝贵的思 考和感慨。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浮”写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弥漫,描绘出雾的 轻飘柔美状态。营造了恬静朦胧,水气迷蒙、月色 轻笼的境界。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 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 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 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 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 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 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第二大段落 (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 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出家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寻 宁 静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踱 小 路
得宁静
文章结构
观荷塘
带门 出去
走在 路上 淡淡 喜悦 淡淡 哀愁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颇不 现实 宁静 无法 回避
幽雅 宁静 朦胧
惦记 江南 江南 旧俗
淡淡 塘上 哀愁 月色 无限 慨叹
推门 进来
塘的 四周
结构详解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下 的 荷 塘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着……这是独 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 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 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 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 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 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 处‛之情呢?
朱自清与家 人,自 1903 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 27 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 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 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 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 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 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 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 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 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 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 处‛。
6、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 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 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 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 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 作者的故乡。
7、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 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 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 其好处是什么? ‚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 ‚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 有这样的审美效果。
静 幽 雅 宁 静 动
缕缕 (通感)
颤动 ( 荷波 )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如流水 静静地泻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
正面
侧面
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3.文章结构表
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荷 塘 月 色
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 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
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 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 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 吵闹作一转折 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 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 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
1932年8月4日, 朱自清与陈竹隐在 上海结婚。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 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 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
1948 年 6 月 18 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明 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 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 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 明。 1948年8月12日,朱 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 逝世。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


静 →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清 幽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 (左为朱自清)
1921年12 月31日,欢送 俞平伯赴美国 考察时在杭州 合影。右起: 俞平伯、朱自 清、叶圣陶、 许若昂。
1931年 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 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 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 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 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 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实 虚
杨柳
荷 塘 的 四 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树缝
远山
灯光
整 体 的 风 光
树上
水里
蝉声
蛙声
由静及动
1、 月下荷塘
叶: 花: 香: 波:
田田 多姿 缕缕 凝碧
上 静
下 动
素 淡 宁 静
朦 胧 和 谐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艺术表现手法
1、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 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