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体系视野下的宁波都市空间拓展新思路_徐颖done

合集下载

宁波未来城市的形态布局

宁波未来城市的形态布局

只要我们对任何一座城市稍加考察便会发现, 那种作为商业 都会的、风景如画的抑或静谧安详的、喧器噪杂的种种特征,一 定程度上都是由其城市的整体形态表现出来。 城市形态是人类各 种活动在时间维度中叠合拼接而构成的。 每一次城市建设都构成 种人为调整城市形态的活动 (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或 强化之, 或逐步改造之,其中,经济的发展贯穿于整个建设活动 的始终。如果我们不很好地认识经济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关系,那 么,任何一次城市形态的建设就可能出现败笔、 甚至是沙基建楼 之举。 调整形态布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维普资讯
20 ・ ■一 029
定的优势,曾被誉为经济制度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与国际通行 规则相比,仍有较大的体制落差。一要抓紧清理与 wT 0相违背 的政策措施,推动管理制度规范化、公开化、法制化, 增强政府 决策制定的透明度; 通过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市场规则, 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力争在国内率先建立与国 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要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在 组织结构上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 在管理模式上从家族式经验管 理转变为现代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力。 从科 技领域来看,严重滞后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全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很 不相称,光靠宁波自身的基础,难以从科技领域实现突破。 未来 的重点应是引进为主,既可从科技要素入手,促使国内外的先进 技术能在宁波实现产品化、市场化,吸引更多的各类人才集聚宁 波开展创业; 也可积极引进高科技型企业,加快与宁波现有企业 的嫁接, 充分发挥宁波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的机制优势,实现两者 间的优势互补,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 迅速增强宁波科技创新能力。 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着重要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要在重商中融入文化内涵,克服保守、封闭、排斥的思想陋习, 加快培育豁达、包容、开明的现代都市文明,为宁波的全面发展 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源。 强化城市生态功能 积极培育生态功能己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新亮点。 世界银行 在评估世界各国财富时, 就把以自 然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作为 项重要指标, 计算到国家财富当中。 绿色G P D 就是人们考虑生 态而提出的新概念。 00 20 年,宁波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进入 了生态建设的国内先进城市行列。 但根据宁波 “ 十五” 计划纲要,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环保与生态建设的要求, 科学规划城市的经 济与生态活动, 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 置规模和布局, 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在推动城 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创造出一个人与自 然和谐的环境与氛围。 重点实施四大建设工程: 一是蓝天工程。加快对现有热源和燃气 输配管网的扩建, 提高城市供热、 供气能力;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进一步实施污染严重的企业 “ 腾龙换业” 整 , 体搬迁江东化工区、 钢铁厂; 严格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建立检查考核制度,重点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配置烟气脱硫 和尾气再热装置,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二是绿色工程。在海 滨地区、 沿江地带、 北仑港区建设绿化林带, 均衡发展特色公园;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北仑片、镇海片组团之间的防护林带,围绕 市域范围交通干线形成多条绿色通道;以天童森林公园为重点区 域,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区, 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 有效防 止水土流失。三是碧水工程。积极开工建设中心城市和县 ( 、 市) 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重点 实施东钱湖治理、 四明湖环境综合整治两大工程。 四是清洁工程。 要抓好城市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的防治,加快枫林垃圾焚烧处理 厂建设,提高城市垃圾处理率;继续扩大噪音达标区的面积;实 施工业布局园区化,统一规划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 减少工业企 业污染源: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建设新城: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选择

建设新城: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选择

较小、 密度较低、 功能分工明确, 这个阶段
新城在功能、 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 强调独 立和平衡, 具有代表性新城是斯蒂文内奇和 哈罗。进入 5 年代,英国人1与小汽车快 0 3 速增长, 人们对住房、 工作和休息要求拥有 更多的选择自由, 密尔顿 ・ 凯恩新城代表了 这种变化趋势。 英国 “ 新城运动”思想在世 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同一时期各国相继以这 规划思想来解决大城市的问 出现了像 题, 瑞典魏林比、芬兰塔皮奥拉、美国雷斯顿、 日本东京多摩等一大批环境优美、 宜于生活 的新城。 3 国内 . 新城建设 国内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起初是以外向 型工业起步, 现在已发展成综合性很强的城
院、 公共交通等一切必要设施, 并有相当数 量的就业机会。 之后新城概念逐渐发展, 强 调新城充满机会和选择自F、 h 交通方便、 多 样化、吸引人且有充分的物质设施。 总之, 新城的思想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 城市来疏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 新城的概念 强调相对独立性, 并对涌入大城市的人1起 3 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2国 . 外新城建设 英国从4 年代初至7 年代末为了疏解 0 0 大都市人1、 3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先后发展 了三代新城。 值得借鉴的是英国创建新城 目 标之一是创造出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 平衡 的和独立自 足的新城, 十分强调人1和就业 3 机会的平衡性是新城建设的必备・ ■● 02 9
建设新城 :
宁 波 城 市 空 问发 展 的 战 略 选 择
。 陈 蓉
从宁波的城市形态发展看, 三江片的建 设, 长期以来是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驱 动下, 以母城为中心向外蔓延。 虽然近两年 在旧城内也走了一些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但 总体上仍I是沿袭” E I 摊大饼” 的扩展模式。 随 着边际成本的不断提升, 这种建设模式已越 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单纯依托 于母城的建设,即使是再高、再长期的投 入, 由于其成本的不断上升, 其产出是怎么 也高不上去的, 其结果必然是高投入、 低产 出。 而同样的投入, 如果是放在新区,由于 成本低, 产出则容易提高。 同时新城建设对 减轻老城建设的成本,能有所裨益。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宁波的城市要在未来的十 年里抢占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制高点, 抑或是适应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就必须在 城市形态的战略布局上有所调整, 建设新城 将是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1 新城的概念 .

宁波市场总体分析报告

宁波市场总体分析报告

力将不断提升。
创新能力增强
03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宁波市场的创新能力
将不断增强,为市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Part
06
结论与建议
结论总结
01
宁波市场发展迅速,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机遇。
02
宁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03
宁波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
解决。
竞争者优势
这些竞争者通常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同 时具备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管理能力。
竞争者劣势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可能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 敏捷,或者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
宁波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少数大型企业占据 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主导着市场的发展。
随着服务业的崛起,宁波 的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重要力量。
新兴产业崛起
宁波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将得 到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
市场发展潜力预测
市场规模扩大
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宁波市场的规模
将不断扩大。
品牌影响力提升
02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宁波市场的品牌影响
建议措施
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 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 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 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 和美誉度,提升企业形象。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供需平衡分析
市场供需平衡状况

宁波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探究

宁波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探究

陈 慧仙 C HE N Hu i — x i a n
( 宁 波 大学 建 筑 工 程 与环 境 学 院 , 宁波 3 1 5 2 1 1 ) ( N i n g b o U n i v e r s i t y F a c u l t 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 N i n g b o 3 1 5 2 1 1 , C h i n a )
u n d e r ro g u n d s p a c e ,t o ma k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b e y o r d e r l y ,r a t i o n a l , f a v o r a b l e p i r n c i p l e ,t o s a v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i n v e s t me n t 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e ic f i e n c y o f t h e u s e o f u n d e r ro g u n d s p a c e .
f a c i l i t i e s , t h e f r e q u e n t l y c o n l f i c t s o f s p a c e o c c u p a n c y b e t we e n u n d e r g r o u n d f a c i l i t i e s a n d t h e s e s e io r u s l y a f e c t t h e n o r m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

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标签: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1 概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

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区概况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3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宁波新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宁波新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宁波新形象作者:徐斌胡华宏孙羽辰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19年第05期城市品质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近年来,宁波坚持优质发展,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但距离全市人民的期望和要求,尤其是对照国内先进城市,还有不小差距。

当前,宁波人均GDP突破了2万美元,已进入全面追求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新阶段。

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争优”作为“六争攻坚”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全面启动“城乡争优”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建成“精致宁波、品质之城”。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加快提升宁波城市品质,加速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协调发展新标杆近年来,宁波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市域“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基本确立,市区面积由2462平方公里扩大到3730平方公里,跃至浙江第二,城市化率达到72.4%。

但总体来看,城市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城市空间集聚仍然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对此,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加强中心城区等重点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管控,优化提升公共空间,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中心城区发展方面,建议统筹姚江和甬江两岸开发建设,加快东钱湖区域与周边区域协同联动建设,加强象山港区域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推动余慈、象山和宁海通过撤县(市)设区早日纳入宁波市区;强化新城功能开发、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提升,启动姜山、高桥、下应等特色功能区前期研究和方案设计。

公共空间方面,建议加快东部生态走廊三期、姚江南岸、甬江南岸等滨江休闲带建设,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等核心区夜景亮化升级;挖掘旧工业厂房等城市闲置空间,开展社区微改造;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合文化底蕴,培育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

城市有机更新方面,建议研究制定城市有機更新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领导机构,将背街小巷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等专项行动纳入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编制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实施城中村改造三年攻坚行动,通过三年努力全面完成城镇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

明确三个方向 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

明确三个方向 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

明确三个方向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作者:张英徐兆丰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1年第07期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把“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作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加快形成的15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独具魅力文化强市”。

当前,随着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目标的确立,也对港产城文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在这过程中,应当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更好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性、支撑性作用。

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既要立足传统,深挖区域特色,也要着眼当下,提炼文化发展亮点,还需面向未来,激发持续发展潜能。

结合宁波实际,我们认为宁波魅力要素可体现于三个方面。

立足传统,做好独一无二的传统特色文化,力争“人无我有”宁波文化强市的魅力首先要体现于特色化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宁波尚缺乏基于文化底蕴的深度开发,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等大IP资源未得到深度挖掘和有效开发。

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应深入挖掘宁波历史地理文化资源,推动宁波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擦亮宁波“海洋文化”金字招牌。

宁波海洋文化遗产丰富,保存完整。

井头山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轫之地,唐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更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对外贸易口岸。

当前,应高起点构筑展示平台,充分展示海洋文化的迷人魅力,在办好现有中国开渔节、中国港口文化节等海洋节庆的基础上,建议创办中国(或国际)海洋文化节,提升宁波海洋文化品位,让宁波的海洋文化充分展示迷人魅力。

打造寧波“阳明文化”心学圣地。

宁波是王阳明的出生地、成长地和讲学之地。

近年来,宁波陆续修缮了王阳明故居等一批文化地标,连续多年举办了阳明文化日(周)活动,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阳明文化传播阵地。

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具体内容

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具体内容

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具体内容宁波,一个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的城市,素有“江南第一港”之称。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发展目标,旨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这一发展目标的提出,将推动宁波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首先,“争一流”是宁波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将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力争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使宁波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一流城市。

在争创一流的过程中,宁波将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和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宁波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其次,“创样板”是宁波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路径。

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将汲取国内外成功城市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创新理念、科技手段、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优化提升,打造出一批优秀的城市样板。

这些城市样板将成为宁波城市建设的亮丽名片,展现出宁波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时尚气质,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宁波的发展中来。

第三,“谱新篇”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将积极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宁波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生态环保、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投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提升和全方位发展。

总之,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发展目标,将引领宁波城市建设进入新时代,为宁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宁波城市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相信未来的宁波将成为一个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愿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目标早日实现,让宁波城市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宁波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应对

宁波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应对

城市
上海
发展定位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该中心 产业创新与科技研发中心
战略节点
浦东新区 沿海三大保税港区 虹桥枢纽 嘉定新城、松江新城、临港新城 南京科教城 南京CBD 苏州工业园区、昆山 苏州西区 无锡新区 滨湖新区 空港新城 滨江新区(CBD) 梅山保税港区 余慈滨海新区
南京 苏州 无锡
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长江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产业基地、区域性 商贸物流中心 职教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高科技产业基地 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 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物流基地、会展商务服务中心 国际化港口城市
核心 全球制造网络 全球物流网络 全球金融网络 全球科技网络 全球文化网络 芝加哥 纽约 伦敦 纽约 伦敦 纽约 次中心 休斯顿 斯图加特 鹿特丹 上海 香港 迪拜、上海 专业节点 苏州 东莞 丹戎帕拉斯 孟菲斯 班加罗尔 昆山
硅谷
巴黎 洛杉矶
台北
北京 米兰 布达佩斯、北京
班加罗尔
都柏林 威尼斯 惠灵顿

长三角南翼 核心地区
浙江三大城镇群将加快融合:形成一 个核心区两个拓展区
浙赣走廊拓 展地区
浙江沿海拓 展地区
2、长三角建设亚太门户,宁波的国际门户地位和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提 升 港口职能:进一步提升,从
临港制造业(第一阶段)向 临港物流与贸易功能拓展( 第三阶段),国际航运组织 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梅山保税港区将是宁 波航运和贸易的核心 空间 宁波部分临港生产职 能将加快向舟山、三 门湾地区转移 机场职能:机场规模扩张, 服务范围扩展,因此面向多 个长三角国际机场地区的国 际化服务地位提升显著 宁波的国际空港物流 职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余慈地区的临空经济 特征显现

逐梦深蓝、向海而兴_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蓝色美丽家园

逐梦深蓝、向海而兴_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蓝色美丽家园

逐梦深蓝、向海而兴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蓝色美丽家园Pursue the dream of deep blue, achieve ocean-oriented prosperity, and build a blue beautiful homel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Oceanic Hub Cities■文 / 林伟明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联通的纽带,承载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宁波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海域总面积超8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678 千米,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202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6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35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三。

近年来,在宁波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擘画“海洋经济强省”宏伟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使命任务,在“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总体框架下,不断提升“一核”辐射带动功能、强化“三湾”生态保护统筹、推动“六片”功能性开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始终坚持“向海图强”,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

作为海洋强市,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海洋、港口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等实施方案,相继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国家级先行试点,并以绿色石化产业为龙头,以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扶持培育涉海高能级科研平台和国家级实验室,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迭代升级。

宁波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60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2307亿元,年均增长14.4%。

二是始终坚持“陆海同治”,致力于高标准改善海洋环境。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优化研究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优化研究

代末,宁波的城市空间基本上是民国时期 沿袭下来的形态,空间发展主要围绕中心 点自然生长。进入1 980年代.随着改革开 放进程的加快.宁波城市空间轴向生长与 填充速度加快.中心城区面积逐步增大。 1.3飞地式生长阶段
为加速宁波港13的发展.1 985年撤销
镇海县,以甬江为界,北为镇海区,南为滨 海区,归宁波市政府管辖,同时建立河口 港。1 987年为进一步发展宁波港口工业. 将滨海区更名为北仑区,同时加快建设 北仑深水港。当时镇海港空间形态上以 凹岸单边建设为主.岸线利用靠近招宝 山。至此,宁波在甬江口形成两块飞地,城

55
与其自身的优越条件分不开的。北仑港建 港条件优越,港阔水深,岸线水深在20m
岛的北部和东北部形成大型石化工业、钢 铁工业基地的雏形。随着江南公路和通途
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后方经济对它 的支持.而中心城区对其起了强大的支
左右.港13主航道水深在50m以上,风浪 路的建成通车,北仑和城区之间的联系得
2港口与城市形态演变互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一方面是
万方数据
自我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又与其他因素 互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线。宁波作为滨 海港口城市,依托优良港湾和便利的水运 条件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的发展 特征显著.既受制于江.又依赖于江。每个 阶段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港口发展密 切相关,从城市最初的点状形成,到河1:3 港城市的发展,以及目前北仑深水港的发 展.都带动了城市空间的巨大变化。 2.1内河港与点块状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北仑区在港El经济的带动下.城市 空间以开发区的形式进一步扩展,中心区 和北仑区相向发展。镇海区在加快港Iq建 设的同时也向中心城区蔓延。同时,镇海、 北仑两港沿海岸线以填充的方式相向生 长,逐步连成一片。另外.还充分利用了大 榭岛的海岛空间.设立大榭岛经济开发 区,海港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带动城 市空间的发展。

以城市轨道交通_TOD_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以城市轨道交通_TOD_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规划设计徐志焕,葛 会(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地产开发分公司,浙江宁波 315111)第一作者:徐志焕, 男, 统计师引用格式:徐志焕, 葛会. 以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04): 9-15. XU Zhihuan, GE Hui. 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strategy driven by urban rail transit TOD development - Ningbo city case study[J].Modern Urban Transit, 2024(04): 9-15.DOI:10.20151/ki.1672-7533.2024.04.0021 引言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城镇化推进到摘 要:在土地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应注重城市空间拓展及结构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模式能够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沿线的土地利用开发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如何在强调沿线土地高强度开发、协调开发主体复杂性、强化历史文化等特色价值挖掘与利用等理念及特征的同时引导城市更新,文章以宁波市为例,针对宁波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模式开展案例研究,在分析其以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的实施策略及瓶颈的基础上,从开发主体、开发模式、资金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将轨道引领城市发展落到实处,助力城市更新,改善城市面貌,并为其他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城市更新;策略;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TU984一定阶段后,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转变,逐步由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

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 [1]。

预计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城镇化由高速推进向逐步放缓的“拐点”[2]。

宁波都市区建设文献

宁波都市区建设文献

宁波都市区建设文献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就宁波而言,随着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等重大功能区块的开发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跨海跨江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纵深推进,加快建设大都市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特别是今年5月国家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已经明确将加快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这是宁波加快建设大都市区的重大战略机遇。

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往往由若干个都市经济圈融合而成。

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以大都市建设为龙头,进而构建宁波都市经济圈,是宁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发挥自身作用的迫切需要。

加快宁波大都市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自“十一五”以来,宁波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区块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功能得到显著提升,构建大都市区的基础条件不断优化。

城市战略空间不断拓展。

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东部新城、鄞州新城、镇海新城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初具形象,中心城市形态加快由“单核”向“多核”转变。

战略性新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宁波杭州湾新区规划陆地面积235平方公里,已经进入大开发和大建设阶段,将致力打造成为宁波现代化国际新城区;以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的北仑滨海区域规划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将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海新城。

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余慈中心城区交通道路、公交客运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初见成效,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生态和旅游功能大为改善,为南部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改善。

近年来,宁波坚持以“中提升”战略实施为重点。

以城市十大功能区块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东部新城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一期将于年内竣工,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初具雏形。

宁波阔步迈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

宁波阔步迈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

宁波阔步迈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作者: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1年第12期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禀赋,也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宁波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拥有海域面积8355平方公里,占全省1/5;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682公里,约占全省1/4;拥有海岛604个,约占全省1/5。

宁波,因海而生,临港而建,属于海洋的那抹蓝色早已成为其浓厚的底色。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84年宁波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到2017年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海洋”“港口”“开放”这些宁波的城市内核,常现于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之中。

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描绘了从2017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宁波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打头阵作表率?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宁波面对时代之问,主动服务“国之大者”,奋力扛起新时代新使命给出的答案。

什么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什么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是回答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坐标系、参照物。

目前,对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一概念,国内外还没有统一权威的观点。

从国际看,对其一般理解是“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大都市”。

比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是世界公认的全球型、综合型国际大都市,新加坡、鹿特丹是世界著名的贸易运输国际城市,柏林是世界设计之都。

从国内看,一般是指“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有很高的办事效率,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国际经贸和人文交往能力强的城市”。

综合各方观点,“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画像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雄厚。

经济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保持领先水平,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城市功能强大。

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的宁波效实共富风貌驿站设计

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的宁波效实共富风貌驿站设计

城市微更新视角下的宁波效实共富风貌驿站设计
于颖泽;吴登国;陈重;郑斯闻;周帆
【期刊名称】《浙江建筑》
【年(卷),期】2024(41)1
【摘要】在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当下城市建设主旋律。

在此围绕城市微更新视角,对宁波效实共富风貌驿站设计进行总结与探讨。

设计采用“嵌入式”的微更新策略,从空间重构、场所激活、无界共育三个方面对场地现状问题和社区居民需求作出回应。

在尊重景观风貌和在地集体记忆的前提下,有机植入多元场景空间模块,营造具有全时性、全民参与的共享公园驿站。

同时,对城市微更新策略和方法展开讨论,提出将关注重点从空间营造转向社区营造的创新性探索,进而全方位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于颖泽;吴登国;陈重;郑斯闻;周帆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
【相关文献】
1.实操视角下南京老城建筑高度管控——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空间形态城市设计高度研究
2.微更新视角下城市老旧住区有农化空间探索——以天津风貌里社区改造设计为例
3.城市更新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
4.城市微更新视角下老
旧小区广场设计——以武汉西马新村设计为例5.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宁波如何发力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宁波如何发力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宁波如何发力
佚名
【期刊名称】《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年(卷),期】2022()7
【摘要】今年2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程学在市十四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提出“勇于争先创优进位,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标志性成果”,其中“加快建设全
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大力引进培育头部航运机构,做大做强远洋运输、航运金融、海事服务等高端产业,扩大‘海上丝路’系列指数国际
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成为重要落脚点。

【总页数】7页(P2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宁波舟山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探讨
2.面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宁波舟山港海向全球化嵌入与突破
3.面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宁波舟山港海向全球化嵌入与突破
4.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及其比较分析——以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为例
5.“智慧海洋”视野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及舟
山的建设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洛杉矶“多核心的都市架构”看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

从洛杉矶“多核心的都市架构”看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

从洛杉矶“多核心的都市架构”看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吴启钱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城市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带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城市扩张引发的"城市痫"等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不少城市在解决"城市病"方面作过很多努力,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城市扩张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

目前国际上城市扩展主要采用两种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吴启钱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东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J], 傅晓;李哲;
2.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宁波市城市设计、“城市双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调整东部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 [J], ;
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J],
4.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东部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 [J],
5.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东部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波城市空间演变的反思

宁波城市空间演变的反思

宁波城市空间演变的反思
王聿丽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3(019)008
【摘要】历经一千一百多年的演变,宁波的城市空间经历了由团状、指状到组团式发展的过程,城市规模不断突破已编制的总体规划,规划存在失效问题.需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规划技术等方面改善现有体制,增强规划的法律地位和科学性、制度性,保障规划对城市发展指导作用的发挥.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王聿丽
【作者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学评教"工作的实践与反思——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钟
碧芬
2.城市边缘区村庄空间演变及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 [J], 易海军
3.城市文化指引下的城市空间演变对荆州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 [J], 杨博超
4.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变态势剖析与治理反思——基于上海的调查与思考 [J], 杨上广;王春兰
5.基于空间演变多元分析的市域生态空间优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J], 章瑞;王凯平;张云路;李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城市体系视野下的宁波都市空间拓展新思路徐颖徐辉摘要:本文总结了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新兴区位关系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影响,识别出新时期港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以宁波为案例探索多元动力模式下的都市空间拓展思路。

文章回顾了宁波改革开放以来走的出口导向和工业拉动的港城联动发展模式,在面对新一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全国沿海地区大开发格局下,宁波需要重新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找到新的位置,并寻求多元的发展动力,进而在都市空间布局上重新谋划。

关键词:港城关系、全球城市体系区位关系、多元动力一、重新认识港城发展的区位关系港城发展一般来讲由开始的港城一体向港城分离模式转变,这主要源于港口的功能扩展和所依托城市综合职能拓展的双重动力。

港口功能与城市职能的拓展与港城所在的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区位关系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区位、产业地理区位演化到全球城市体系的新兴区位,影响着港口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

传统学术观点对于港城发展的自然地理区位和产业地理区位有大量经典论述,但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以国际金融贸易、资本与战略资源控制为核心的全球城市体系对于港城的发展作用却越发明显。

全球城市体系视野下的新兴区位由全球金融贸易网络、全球交通网络、全球旅游与文化网络三方面构成,传统的港城凭借在这些网络节点上的复合效应,将发展成为全球节点城市,或者成为顶端的全球城市。

在全球城市体系视野下的新兴区位关系中,港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发展动力:一是国际金融贸易、资本与资源控制与信息集散成为港城国际化职能拓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这些因素加速了港口功能的升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面向全球的高端经济要素功能的聚集。

二是空港、区域性海铁联运体系可协助港口职能的进一步高端化、综合性,空港发展能为港城带来更多的商务功能、交流功能和新兴产业,区域性海铁联运体系将进一步延伸港口的腹地,拓展港城的贸易关系伙伴。

三是海洋文化消费与国际休闲旅游将进一步提升港城的国际化地位和知名度,以国际邮轮母港为核心的全球旅游网络加快形成,成为港城重要的转型、升级方向。

四是伴随着区域性港口群功能的重组,在一些新开发的深水港地区,将崛起一批物资大进大出的全球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专业化城市成长。

在这四大发展动力作用之下,传统的港城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下新的演变特征:一是港口功能朝着区域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引导港口群-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如我国的长三角地区沿海与沿江港口的开发进一步强化了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功能、产业组织的一体化进程。

二是门户型港口城市逐步向枢纽型的国际化城市提升,海港、空港和陆路枢纽引导城市多中心拓展。

三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港口城市逐步向滨海城市、海湾型都市方向演变。

表全球城市体系视野中的港口城市发展四种模式模式典型城市举措区位关系国际枢纽港口与全球顶级城市新加坡1、国际航运服务、金融中心2、立足区域拓展重化、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业3、知识经济欧亚国际航线枢纽,缺乏自身腹地新兴产业引导的国际西雅图1、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北美地区西部的海港/化港口城市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2、 继续发展国际贸易 3、 做强都市旅游、国际会议 空港门户 综合型港口城市与国际旅游门户城市巴塞罗那1、 继续强化港口对国家经济的拉动,建设门户与枢纽型城市。

2、 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3、 挖掘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成为欧洲重要的旅游城市 地中海最大集装箱港、西班牙重要的港口与铁路枢纽 专业化港口城市 项浦 1、 韩国最大钢铁厂依托的港口与城市二、宁波都市发展回顾2.1 都市空间现状特征宁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都市化地区形态,主要是以宁波市区、余姚、慈溪为主区域。

该区域平原地区的人口密度超过800人/平方公里,非农从业人口比重达到85%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小于2.2:1;建制镇密度超过10个/千平方公里;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实力强,宁波地区90%的全国千强镇分布在区内。

宁波全市分乡镇街道人口密度、经济实力现状图(2009)当前宁波的城市空间拓展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中心城区和县市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快速增长。

2001-2009年间,宁波的外来流动人口由102万人增加到394万人,年均增长36万人,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

二是沿海地区呈现出多点集中开发局面。

20世纪70-80年代宁波港逐步由镇海向北仑地区拓展,形成了围绕滨海港口码头,工业和生活区多点聚集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在大榭岛开发区等园区开发建设的带动下,呈现出大规模连片开发格局;21世纪初期,以杭州湾新区为代表的滩涂开发加快速度,成为新一轮产业的聚集区域。

三是自下而上的乡镇经济活跃,沿宁波-余姚、宁波-慈溪两条主要交通走廊地带的乡镇密布,呈现出分散发展格局。

2.2 都市空间拓展的传统动力宁波的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因素,这三类因素均与宁波的港口职能密切相关,相互交织在一起。

不同发展阶段下,这三方面因素对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形态、效应有很大差异。

首先,两种出口导向的工贸体系是宁波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这部分生产和岗位就业需求量大,因此在空间上造成面大、量广的生产与生活空间。

一种是以乡镇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体,港口出口运输为配套的乡镇出口导向经济。

目前出口中纺织服装、普通加工贸易、机电产品的产值比重最高。

另一种为依托港口的临港产业和区域物流业发展,以来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生产和转口销售为一体的临港工贸模式。

这两种出口导向的工贸体系都与外资和本地民营资本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2008年宁波的私营、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外资经济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2%。

随着近年来宁波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该类产业的聚集态势逐步显现。

其次,国家在宁波布局重化、能源产业,形成庞大的临港基础工业,带动了滨海重工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一批占地大的工业区、物流区。

如目前宁波的石油化学类工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19%,位于长三角第一。

此外钢铁、能源、造纸、修造船等临港重工业也在港口码头开发下快速聚集。

再次,服务业加快向中心城区和县市中心城市聚集,尤其是商品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等发展迅速。

这类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促进了城市用地和各项功能的快速增长。

同时依托港口的一些大宗商品国际运营商和运营平台开始形成,如从事有色金属国际运营的宁波神化化学公司、从事铁矿石不对称物流运输宁波金辉物流公司以及以生产资料和商品交易为主的余姚塑料城等。

当前宁波都市空间拓展的三大驱动因素2.3 发展中的困境2.3.1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城市中心地位逐步下降宁波的发展源于对外开放政策优势下,采取“港口+出口加工+临港产业”的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30年里,这种模式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开发和新一轮国际化浪潮,这种模式并没有给宁波带来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反而使宁波的经济排位和中心地位逐步下降。

由于全国沿海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呈现出全方位开发的态势,开发模式日益趋同,宁波的GDP、港口吞吐量、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

如2009年南京的GDP超过宁波,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的排名降到第七位。

2.3.2创新要素聚集力度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阻宁波在创新要素聚集方面较长三角其他中心城市落后。

目前宁波的R@D经费占GDP 的比重不到1.5%,仅是上海的1/2,杭州的70%。

突出的例子表现在宁波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方面,在长三角整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 2007年宁波有25家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但2009年却下滑到16家。

2.3.3沿海空间资源无序利用,战略性空间价值未受重视宁波沿海的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地区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杭州湾地区是宁波的主要港区和滩涂地;象山湾风平浪静、生态环境良好;三门湾远离城市,富于生物多样性,风景旅游、岛屿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三个湾域是宁波难能可贵的战略性资源,但目前由于地方利益和多头管理,使得湾域、岸线、岛屿等空间低价值开发现象,不合理产业布局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

如国华宁海电厂位于象山湾底部,导致湾内水温变化;电厂排放大气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宁波全市资源开发利用与海岸带无序开发格局分析图 三、全球城市体系视野下宁波的发展方向3.1 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寻找比较优势 全球城市体系中除了少数顶端全球城市外,还有大量具有专业性职能的全球节点城市。

这些全球节点城市在专业服务、宜居休闲、文化娱乐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配合顶端全球城市发挥国际化职能。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拥有了一批经济实力强、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强,城市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前20的城市最有可能升级为全球节点城市。

目前,宁波与杭州、大连、天津相比,在国际化、总部经济、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落后,但宁波在海岸带、国际贸易、休闲宜居等方面却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由于宁波的独特自然地理区位和产业地理区位,再加上其独特的比较优势,宁波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新兴区位将得到极大提升,推动宁波都市区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四大城市各项排名示意图注:以上排名根据2008-2009年各项发展指标排名转绘而成。

3.2 重新确立起全球城市体系下的新兴区位围绕全球城市体系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组合优势,努力推动海港、空港和海铁联运体系的综合、高效建设,将生产、运输职能向生产和国际物流枢纽、产业资源配置中心、航运贸易与金融资本控制等方面转型、升级,使宁波从传统的工贸型港口城市向国际贸易枢纽城市升级;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有序开发利用海岸带,寻求休闲旅游、生态宜居和新兴海洋文化新动力。

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新动力:宁波的发展动力演变示意图第一,占据全球贸易的顶端体系。

随着港口进出口贸易扩张带来的生产要素、商品、技术交易活动日益增多,宁波的国际贸易职能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日益提升。

未来宁波-舟山港向国际深水枢纽港目标迈进,与之相应的航运金融、资源配置与交易、商贸博览等职能将大为扩张。

如当前宁波的会展商贸活动十分活跃,2009年宁波的会展经济占全市GDP7.5%左右,以专业服务、商务会议、产品博览等为主,在长三角地区是在上海之后,与杭州平级的第二等级会展服务中心城市。

又如2011年4月宁波出台了《宁波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未来5年全市将建15个大宗商品交易(管理)中心和5个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第二,继续强化以海港、空港和陆路枢纽为复合的门户体系,拓展国际物流、大宗物资集散、保税出口加工生产等外向性职能。

2010年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1300万标箱,进入全球排名前6位,出境吞吐量接近90%,从货物进出的目的地来看,宁波-舟山港已经明显具备洲际大港和腹地型港的双重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