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47c1f761711cc7931b7167c.png)
《论语》学习之道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4938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c.png)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论语
![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58883113ba1aa8114431d979.png)
其恕乎
浴乎沂 (yí)
(y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 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 吗?”
学以致用
读了这五则《论语》
我懂得了……
(一)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二)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多向贤德的、 有大智慧的人学习。
(三 )
思想品德修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
思想品德修养: 为理想而奋斗,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文题解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 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 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就是编纂的意 思。这十则论语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 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 涉及。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对话 的辑录。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常用 口语,因此沿称“语录”。语录体具有亲切、警 策、精辟的特点,可作为修身养性、励志为学的 凭借。“语录体”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 著述中,选录有优美警策之文辞或具裨益身心之
“富与贵……不处也”先用一个判断 句,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追求的,表明并 不反对追求富贵,接着一转,指出“不以 其道得之”就不应该占有,从而突出了 “仁道”重要。“贫与贱……不去也”在 上一句的基础上,又从“贫与贱是人之所 恶”这一方面论述,论述全面,语意周全, 表述严密,使“仁道”的重要性得到了突 出的强调。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https://img.taocdn.com/s3/m/a3ff9c7404a1b0717fd5dd9b.png)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孔子的学习名言
![孔子的学习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1f250a2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4c.png)
孔子的学习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https://img.taocdn.com/s3/m/eaa98e620722192e4436f601.png)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https://img.taocdn.com/s3/m/0175826c77232f60ddcca15c.png)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00648d8ad51f01dc281f167.png)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大学之道,论语第十二章,老子第二章人生感悟
![大学之道,论语第十二章,老子第二章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1a4572c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e.png)
大学之道,论语第十二章,老子第二章人生感悟大学之道,论语第十二章,老子第二章人生感悟 1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
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
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
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大学之道,论语第十二章,老子第二章人生感悟 2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
《说文解字》曰:“放,逐也”。
《广雅》以“放”为“置”。
《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
《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
”“放”是追逐的意思。
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
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
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9e08fa4ec3a87c24128c40a.png)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读《论语》的感悟《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一万余字,但书中包含了政治、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和智慧,《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和智慧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对当下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下面分享一下《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思想智慧以及个人对此的感悟和体验。
一、什么是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是一位智慧之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论语》开篇便向我们提出了孔子的学习之道,我个人认为孔子关于学习在此至少向我们阐明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学习是学和习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二,学习不能无友,即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孔子所谈到的学习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重视和倡导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实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在学习中要交流互动,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容忍他人不同的不同观点,其实就是对孔子“学习不能无友”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道,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视而不见,在历经许多波折、挫折之后才重新审视它,发现其价值。
二、学习的内容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
“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26c57be99b89680203d8256f.png)
原文:
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寄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原文:
《论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寄语:
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优点。
而发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以人为镜,不要再次犯错。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课堂学习PPT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课堂学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d1ea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e.png)
(6)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① 形容词, 质朴、朴实 。②形容词, 华美、文采 。③形容词, 虚 饰,浮夸 。④形容词,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①毅,任.②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③,不亦远乎?”(①形容词, 志向远大 。②名词, 任务 。 ③动词, 停止 。)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①《诗》?《诗》可以兴.②,可以观,可以群.③, 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代词,
那 。②动词, 激发人的感情 。③动词,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④动词, 讽刺时政 。⑤形容词, 近 。)
大学之道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大学之道,在明.①明德,在亲.②民,在止.③于至善。(①动词, 彰明 。 ②动词, 亲近爱抚 。③动词, 达到 。) (2)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②,静而后能安.③,安而后能虑.④,虑而后 能得.⑤。(① 坚定不移 。② 心不妄动 。③ 性情安和 。④ 思虑精详 。⑤ 处事合宜 。)
(5)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真诚 。②动词, 获得 。 ③ 推究事物的原理 。) (6)物格而后知.至.①,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①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② 一概,一 律 。)
(4)形容词用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 贤人 )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 ②先诚.其意( 使……真诚 )
5.古今异义 (1)譬如平.地. 古义: 填平洼地 今义: 平坦的地方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 可以用来 今义: 表示许可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e7fa45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9.png)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1、学与思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
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
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
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
《论语》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时习之](https://img.taocdn.com/s3/m/697615b6ddccda38366baf2e.p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 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 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 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交友
➢《论语·学而》: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非功利性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 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古人对学习目的的论点
![古人对学习目的的论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5730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64.png)
古人对学习目的的论点
学习目的:志于道
在孔子看来,学习先要立志,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即要“志于道”,立志于把握和实践“道”。
当然,要“志于道”,还需要有实现“道”的能力,所以孔子亦把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素养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
他针对当时一些人一味追求知名度甚至虚名的现象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这是说:古时候的学者求学是为了丰富、提高自己,而当今的学者求学则是为了知晓于人,以便在社会上博得名声。
他反复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孔子的这一思想强调学习的重要目的应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精神上应是一致的;对今天我们学术界存在的那种不作扎实艰苦的科研工作而急于成名的学术浮躁之气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谋名利的腐败学风,不啻一剂医治良方。
学习态度:诚实、虚心、精进
首先,学习要老实。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他在谈到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知识时,能明确地承认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因为资料不足而存有缺憾的;他
还主张一个人只应讲自己知道的,对自己所不知的或所闻而没有确证的则应存而不论。
一起学《论语》19.7子张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一起学《论语》19.7子张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https://img.taocdn.com/s3/m/a64f63ccb7360b4c2f3f648b.png)
一起学《论语》19.7子张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一起学《论语》19.7子张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白话】子夏说:“百工泡在作坊中成就他们的职事,君子终身学习圣贤之道以达到最高处。
”【释词】百工:各种技艺工匠。
居肆:居,日常居处。
肆,官府造作之处,即作坊。
《义疏》:“居肆者,其居常所作物器之处也。
”成:成就。
事:职事、职业。
学:学习圣贤之道。
致:极也、尽也,即极致,达到最高处。
唐文治:“致者,言造其极,底于大成也。
”郑汝谐:“致之为言不期于至而必至也。
”按:“君子学以致其极”即“君子学道以致其极”,此即《大学》之“止于至善”。
君子:有德之人。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亦勉人学,举百工以为喻也。
百工处其肆则能成其事,犹君子勤于学,则能至于道也。
朱子曰: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
《四书通》曰:工必居肆,则耳目之所接者在此,心思之所为者在此,而其事即成于此,君子之居于学也亦然。
蔡节曰:百工居肆,则朝于斯,夕于斯,其志勤矣,其习专矣,故能以成其事。
君子之于道亦犹是也,念终始典于学,道其有不可致者乎?尹氏曰:学,所以致其道也。
百工居肆,必务成其事。
君子之于学,可不知所务哉?陈样道曰:百工,事事者也;然不居肆,不足以成其事。
君子,事道者也;然不务学,不足以致其道。
时之人知事事而不知事道,知事事者必居肆,而不知事道者必务学,子夏所以告之。
子夏以工之居肆譬务学,孔子以工之事虽成而未必善,务学而不取友则其致道也孰正之哉?戴溪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为学亦须致道。
人各有本业,须做到成就处方是。
刘宗周曰:道不可强致,善学者莫之致而至之学也,所谓自得之也。
百工居肆则必有事,必有事所以成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所以致道也。
钱穆曰: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
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
论语几个问题
![论语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656819dbceb19e8b8f6ba99.png)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用公正和正直来报答它,以消除隔阂和嫌隙,淡化矛盾。
通过这种道德修养,通向“忠恕之道”的路径就进一步清晰了。
4.最后,要遵守“絜矩之道”。
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遵循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忠恕之道的准则,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
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
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忠恕之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
所以,孔子说“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二)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⑴、忠恕之道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⑵、忠恕之道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⑶、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
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
(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
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
(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
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
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
(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
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
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
(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
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
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
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
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
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
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
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
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
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
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
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
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
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
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
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
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
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
来了。
三、向他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
教导弟子要知道”学无常师“。
其实孔子自己的学问也是从他人身上学到的。
卫公孙
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只有。
”现代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经验,思考方式,社
会认知等都有别于我们,我们应该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乐于接受
别人不同的思想,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自己不曾拥有的良好品行和知识。
正如柏拉图
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
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当然,认识到他人值得自己学习只是向他人学习的第一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虚
心请教,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这个意思。
也许对于比自己学识渊博的人
请教我们可以接受,但是不少人对于比自己学识差的人很难低下头颅向他们请教。
孔
子曾称赞过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谓文也“。
因此,我也希望大家能够
不耻下问,这样就能接触更多的人,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了。
四、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好的学习态度是可以使你在长期的学
习中保持高效率的不二方式。
《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方面主要是:勤奋好学,不
耻下问,实事求是等。
身为《论语》中主要的发言人,孔子的很多事迹都体现了他勤奋好学的态度。
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而且对于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孔子的态度也很不好:《公冶长》里记载,“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其实对于学习的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学习产生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除了学习勤奋外,对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与实事求是相联系的,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学习身为一个长
期的过程,重在坚持不懈。
《为政》里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孔子自小
就立志学习,而且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
《子罕》中记载,孔子对颜渊持之以恒的
学习精神给予赞扬,“子谓颜渊, 曰:‘惜乎!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雍也》中记载,冉求没有恒心,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当中关于学习之道,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能够
给与我们许多启发,因此身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不忘从我国
古典名著中挖掘先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姓名:张亚楠
学号201220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