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合集下载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答:1.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系统的核心。

费尔巴哈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惟一、普遍、最高的对象,人不仅是哲学的对象,也是历史的、国家的、法律的、宗教的和艺术的本质。

2.费尔巴哈人本学讨论人和人的本质,其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
(1)人是感性实体。

人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无论从人的对象还是从人的活动而言,都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这是费尔巴哈阐明人的一切内容和解决哲学问题的基石。

(2)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指出,人作为感性实体,首先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实体。

人的形体是人的肉体,精神、意志、思想、情感等是人的灵魂。

灵魂依赖于肉体,随同它存在、成长和消亡。

(3)人是有感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

人作为感性实体,首先具有感觉能力。

人作为有认识能力的实体,在于人具有能动性的理性、思维。

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同一的问题。

(4)人是有意志,依照目的活动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从人是感性实体出发,认为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自然没有意志)是同人的生存愿望以及追求幸福的愿望紧密相联的。

(5)人的本质包含在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统一性中。

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它是无限的,也是完善的。

只有两个人的存
在、交往,类的功能才可发挥,人类本质才能实现。

3.费尔巴哈通过对类、交往和社会性的强调来规定人的本质,无疑比17-18世纪思想家关于人是孤立的原子的思想深刻得多。

但“人本学”脱离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抽象地从人的自然属性谈论人的类、人的本质,显然是不科学的。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感性哲学认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唯一的道德标准。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感性活动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是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的媒介,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能量和人格品质。

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赞同和探讨,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事例支持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1. 绘画艺术是人类感性表达的一种体现。

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直觉,将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多彩绘制在画布上。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也是与艺术家互动、共同感知的过程。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性生活就是文化再现的基础”,绘画艺术正是这样的一种再现,象征着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与文化背景的交织,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感性理解。

2.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体现。

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声音,观众则通过听觉接触到音乐家的情感,共同进入到这段旋律所描绘出的感性情境中。

如果说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是色彩、形状、构图等的表达,那么音乐艺术则是纯粹的声音,是语言、节奏、韵律等的表达。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的感觉、情感和知觉,都是在感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音乐艺术在这种感性认识上具有特殊的力量。

3. 爱情是感性活动的一种典型体现。

在爱情关系中,个体的情感和欲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满足,充分展现了人类感性心灵深处的一面。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另一个人的爱是感性的,可以超越理性和科学”,爱情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方面。

4. 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充满了感性因素。

自然界中的生命物质在生长、变异和繁荣中,充满了一种无限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感性聚集。

生命的茁壮成长和无尽变异的奇妙形态,正成为探寻自然哲学的代表性话题。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物质也有感性的特点,就是物质在具备客观性的同时也能具备主观性”,自然界是充满了感性元素的。

5. 摄影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表现。

摄影家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意念,捕捉那些瞬间的感性体验,把它们记录在胶片或数码中:无论是风景、人物、动物还是食物,摄影家都是以自己的感性方式,将这些元素记录下来。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感觉”的关系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感觉”的关系
“ 绝对 精 神 ” 亦即“ 作 为 否 定 之 否定 的那 个 绝 对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1 —0 8
基金项 目: 吉酋大学 2 O 1 4 年校级科研项 目 《 克思 的‘ 感觉 ’ 概念研究》 ( 项 目编 号: 1 4 J D Y 0 1 9 ) 作者简 介 : 姚蕾 ( 1 9 8 9一) , 男, 山两临汾人 , 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 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西疗哲学 :
以相似 的方 式对形而上学 本身进行 了批判 。对 此, 马克思曾在< < 1 s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下简 称( 《 手稿》 ) ) 中评价道 , 费尔 巴哈证 明了“ 哲学 不
过 是 变 成 思 想 的 并 通 过思 想 加 以 阐 明 的宗 教 , 不
存在论并在“ 感性活动” 的存在论意义上言说。因 此 本 文 试 图从 “ 感性 活动” 的 存 在 论 意 义 上 理 解 “ 感觉” , 以期更好地 理解 马克思的“ 感觉 ” 概念及 其意义。
学都不能被归结为近代哲学 。因为马克思在哲学 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存在论性质的 , 且经 由
这一存在论哲学革命 , 马克思哲 学终结 了近代形 而 上学 的基 本建 制 , 决 定 性 地 站 在 当代 哲 学 前 沿 。作 为 马克 思 存在 论哲 学 革命 所 遵循 的基本 原 则, “ 感 性活动 ” 是其展开全部哲学 的基础。细细
的 阐述 , 指 出 了激 活 和 恢 复 人 的 感 性 存 在 , 进 而达至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的道路。然而 , 这 一道 路 在 由来
已久的 , 对 于马 克思“ 感觉” 概 念近代知 识论式 的解读 中变得 晦暗不 明。 因此 , 从“ 感性 活动” 与身体“ 感

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解读

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解读

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明确的提到了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一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同时还说以前的哲学家不理解什么是实践而马克思在这里把他所理解的实践概念就定义为了感性的人的活动。

马克思在第一条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在这句话里面我们尤其要注意“客体”,“直观的形式”和“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三个概念。

我们从这句话可以明确的区分出来最后一个概念是属于马克思的,前两个概念是传统西方哲学概念中与“主体”概念相对立的概念,中间一个概念则是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

那么不管唯物主义的“客体”也好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都是对感性,现实的有缺陷的理解。

我们知道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从前的唯物主义是如何解释世界的呢?他们的缺点究竟何在?解释世界一直以来是哲学家的工作,解释的前提当然是要对世界有理解,而且是自认为正确的理解。

否则哲学家也不会著书立说,为了不同观点而唇枪舌战了。

要解释就必须要有解释的工具,哲学家是用什么工具来解释世界的呢?在头脑中的是人的理性,落到纸上的是一系列的哲学的概念。

哲学必须要把握到纷繁复杂的感性世界的本质。

在西方哲学传统之中,唯物主义也好唯心主义也罢,哲学家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本质一定不是感性的,一定是从感性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如物质这一概念,它不是具体的桌椅板凳,山河湖海等等。

用人的理性加上一系列的概念就可以进行判断和推理了,这便建立了一个命题的世界。

我们所有的学科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那么一步步的便离我们的感性越来越远。

既然我们的所有学科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那么我们所有的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罢,或者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们都是这么来解释我们的感性世界的。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费尔巴哈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19世纪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响。

尽管他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费尔巴哈的主要贡献是对现代哲学中感性思想的阐述与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感性经验是生命的根本,其中包括对宇宙与自然的认识、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联系等方面。

他认为,感性能力是人类在不断经验中发展出的一种本能,并且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并不仅仅致力于批判,他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

例如,他将宗教视为通过感性信仰来获得理性认识的方式,他认为,只有通过感性体验,我们才能获得与上帝沟通的真正途径。

此外,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五个例子证明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1. 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并声称他最初接触到现代哲学就是从批判这种思想开始的。

他指出,客观唯心主义基于自觉和精神生活的假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看作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自然界截然不同。

这种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更加强调历史的孕育和时代性。

2. 价值观的阐述费尔巴哈重视人类的感性需求,认为它是人类的价值观、意义与目的的基础。

这种观念促使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重视人类自我觉醒与解放过程中的价值观。

3. 超越理性主义的立场费尔巴哈认为现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假设是错误的,因为它无法涵盖生命体验中的感性部分。

他赞扬了人类感性经验和主观感知的原则,从而促进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理性主义的立场,强调实践和经验知识的重要性。

4. 历史唯心主义的批评费尔巴哈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其委曲于西方哲学的传统,忽视了现实经验并违背了唯物主义原则。

这种批评激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审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开展了深刻的历史研究。

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超越

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超越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是哲 学史 上 的伟 大 变革 , 无论 是说 马克思 主义哲学 吸收 了黑格 尔哲学 的合理 内核 ( 即辩证法思 想 ) 及费 尔 巴哈哲 学 中的基本 内核 ( 即 唯物主义思想 ) 而形成 的完整体 系 , 亦或是 说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 实践 唯物 主义 , 都 仅抓 住 了马克 思 主义 哲学史进程 中的某个 方 面或 片段 , 没有 把握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的本质 。马克思 主义 哲学所实 现 的革命 的
第l 3卷 第 1 O期
Vo 1 . 1 3.№ 1 1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Y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1 1月
No v e mb e r ,2 01 3
从“ 感性直观 ” 到“ 感 性活 动 ”
— —
马 克 思 对 费 尔 巴哈 的 “ 感性” 超 越
范 雯 绮
( 安徽师 范大学 政治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性直观” 为 出发点。马克思对费 尔巴 哈 的“ 感性直观” 提 出了批 判 , 以“ 感性 活动” 为 实践 立场 , 实现 了哲 学 重心的转移 , 解 决了主体 与客体 的抽 象二元论局 限, 完成 了哲学领 域的思想革命 , 实现 了对德 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 。
关键词 : “ 感性 直观 ” ; “ 感性活动” ; 哲 学终 结
中图分类号 : A 8 l 1 .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3 ) 1 1 —0 0 7 7 —0 4
F r o m “S e n s i b l e I n t u i t i o n’ ’t o “P e r c e p t u a l Ac t i v i t i e s ”:M a r x’ S Tr u e Me a n i n g o f ‘ ‘ Em o t i o n” b e y o n d Fe u e r b a c h

论费尔巴哈人的学说

论费尔巴哈人的学说

浅谈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007年11月28日侯创娟(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摘要:通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费尔巴哈这位德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也认识到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的缺陷,使我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所提升。

同时,也让我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有了较为全面的观点。

本文中我将重点论述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的论述。

关键字:人人的本质正文:“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1]这是,费尔巴哈的一句经典名言,也是他对“人”的学说的论述之一,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论述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

那么,费尔巴哈是如何论述关于“人”的学说呢?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的论述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观点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的论述,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学说的论述“人的基本特征是他的思考;因此它是某种共通的,普遍的;理性是人类的人性,是他们——如果他们有思想—的类。

”[2]这是费尔巴哈在没有转变成为唯物主义者以前的关于“人”学说的论述。

费尔巴哈指出,人的本质是在于他的理性,而理性是属于人类的,只有当个人能够体现出来表现自己的理性来,才属于“真正的个人”。

在费尔巴哈看来,只要个人具有理性,个人的精神才会永存,即使个体消失后,个人的精神也会不变的。

此时的费尔巴哈关于“人”学说的论述,是与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是密不可分,他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思考”,个人的研究侧重于思考,从而忽视了客观的存在,意味的强调主观,强化主观的意识形态,也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从表述上来说 , 两种概 念是 非常接 近 的 , 这 但就 其 内在 的致 思逻辑而言 , 却是判若霄壤 的。“ 感性 的本 体论 ” 中所探讨 的 “ 感性 ” 其实质上仍然 囿于 以理 性主 义为主要 特征 、 , 以解 释 世界为主导功 能 的整 个近 代哲 学 的解 释框 架 当 中, 里 的 这
使用 的, 或者说 , 是被思 想抽象 化和形式 化 了的“ 性 ” 感 。特 别是受现代 日渐高涨 的科学精神所鼓 舞 , 现代 西方哲学 家强 调 , 是超验思辨而是 经验实 证 , 不 才是通 向哲 学殿 堂 的真正 途径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十分重 视感觉 、 感性经 验 的作用 。他说 : 人们若非 发狂 , “ 一切 自然 的知识 , 应 当求 都 之于感官 。 培根坚持认 为 , ” 知识必 须 以感 觉 经验为 基础 , 必须从感官 的原始 知觉 开始 。如果 说培 根 的 目标是 一切 人
“ 感性 ” 只是 一个 与“ 理性” 概念 相对应 的另一个抽象 概念 而
已。
、 一
种感性 哲 学的确 立
纵观西方近代哲 学史 , 论是 1—1 纪 的经 验主 义 无 7 8世
者还是理性主义者 , 都是把 “ 感性” 作为认识论层次 的概念 来
根据 国内著名 马克思 主义哲学 家李毓章先 生的说法 , 自
收稿 日期 :0 1 6 0 2 1—0 —1
类知识的整体重建 的话 , 么英 国经验 主义哲学 的真正奠 基 那
人洛克 , 则通过把感 觉置 于哲 学求知 的核 心地位 , 为构 建 而 经验主义哲学得 以做一点地基 的清理工作 , 并且 扫除一些 挡
作 者简介 : 重, , 李 男 西安交通大 学哲 学系讲 师, 哲学博士后( 西安 7 0 4 ) 10 9 。

论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本体论问题

论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本体论问题

论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本体论问题作者:王敏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摘要:费尔巴哈哲学作为对神学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出现,其哲学逻辑起点为感性问题,并将感性视为其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0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费尔巴哈将感性视为新哲学的逻辑起点,这是出于对于其神学和思辨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一、做出该批判的三重背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者出现于哲学舞台上是在上世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末期”[1],如恩格斯所说:“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2]。

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开始成为政治自由这种现代人的迫切需要的障碍。

”[3]因此,费尔巴哈采取反对这个世界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形式来作为他反对封建世界的突破口。

这是第一重时代背景。

在具体的哲学探索中,费尔巴哈不可遏止地意识到思辨哲学(即黑格尔这些)的“非现实”性,而“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恩格斯语)。

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理念依据自身的内在逻辑而发展,而费尔巴哈的新哲学则以一种新的感性哲学作为突破口,来颠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这是其新哲学的另一重理论背景。

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这二重理论背景都是抽象的、超越于人的、看成是人以外的绝对化的思维。

费尔巴哈强调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盟,并认为这是他的人本主义新哲学的基础。

他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中所说:“哲学必须重新与自然科学结合,自然科学必须重新与哲学结合。

”[4]。

但是,费尔巴哈于1837年迁居绍伦吉亚的一个不大的布鲁克堡村,在远离德国文化中心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五年,这对于一个人的思考显然是不利的。

新东西和新概念只能由实践提供,而科学便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方式,这一大损失是费尔巴哈的哲学研究仍然没有走出“从思想到思想”这一怪圈的重要原因。

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研究

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研究

“哲学史上,每一个有所追求、抱负的哲学家无不对人及人的本质进行思想追踪,以期破解斯芬克斯之谜。

”[1]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西方哲学家,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探讨,其人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费尔巴哈前的人学思想回顾回顾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充斥着人学思想,但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方哲学家最初的哲学思考对象并不是人,而是宇宙起源和世界本原,具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特征。

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里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等。

色诺芬尼对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批判撼动了神话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神话里的神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他其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和喜好想象出来的。

虽然色诺芬尼并未直接提出研究人的重要性,但他试图把人从神的光辉中解放出来的做法为后来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后来,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这“是人本主义的第一个命题,明确表达出人是世界规律的判断者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2]并“为苏格拉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3]“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

”[2]他第一次把人作为哲学研究和人类认识思考的中心,哲学研究从此不在是神秘莫测的学问,它开始思考和研究人本身,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实现了从‘自然哲学’向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3]。

他认为不研究人而去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对的,“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

”[2]因此,他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充满人本主义气息的口号,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也把西方哲学长期关注的重点从自然、宇宙转到了人以及人的内心。

虽然苏格拉底主张用人内心的原则去规定外部世界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一口号的提出,“第一次使哲学把人的内在主体世界作为自己研究的一个中心,从此开始了西方哲学史上真正研究人的哲学历程。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马克思本人的着作中,他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其实践概念,其中的感性一词意味着直接性、现实性、对象性。

在他之前,费尔巴哈率先使用感性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思辨哲学的颠覆意图。

这是由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间题,它们极为推崇理性,轻视感性的现实意义。

由此,费尔巴哈从存在论上赋予了感性以一种基础性的地位,试图将哲学带回到现实世界之中,无论其理论终局如何,他对马克思哲学的启迪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马克思将人的活动视为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这与后者将人视为感性对象看起来极为类似,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根本差异,它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哲学根基上的分野。

毋庸置疑,弄清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之间的区别,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的不同,体现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直观思维方式的差异。

感性对象体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性。

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已经意识到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即抽象性。

他试图创立一种完全异于后者的新哲学,为了彻底与旧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完全异于黑格尔的,而采用了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的对立起来①。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就是感性、现实,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的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将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置放在感性确定的事物上,以此来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探析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探析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探析摘要:费尔巴哈哲学是在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思维和存在同一于人和对实践的理解等哲学问题。

本文试图对其主要内涵进行梳理和解析。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实行反动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教会和唯心主义哲学来麻痹人民,费尔巴哈对腐朽的封建统治极为不满,并逐渐从神学和思辨唯心主义的信徒,开始转向了唯物主义,为了批判封建神学和思辨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开始强调人的重要性,对人的本质、类本质做过相关探索,并将人本主义思想贯穿于认识论和宗教神学之中,构成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最光辉的部分。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观的揭示(一)关于在人与他人关系中的人的本质理解费尔巴哈认为人虽然来自于自然,但并不能说明人和自然可以完全等同,他在《遗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唯物主义是人类本质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但它不像自然科学家认为的那样,不是如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认为的那样,向后退说,我同唯物主义一致,向前说,就不一致了。

”费尔巴哈不能够从人类社会角度去把握人,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本质仍然无法区分。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也是有其他方面的,他曾经这样说过:“人的本质包含于团体中,包含于人与人的统一中”,关于“自我”与“你”的区别,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争议,因为费尔巴哈也没有对“自我”和“你”做过详细的说明和解释,我们也只有从他对著述或其他相关资料史实中去发现线索。

(二)对人的类的概念的提出费尔巴哈说:“我们在生活中是和个体打交道的,而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就变成了‘类’。

”所以,在费尔巴哈的印象中,人有自我意识是固然的,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有“类”的意识,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种观点已经具有同时代其他学说无法企及的先进性,就是在今天也具有及其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晚期德国浪漫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受到近现代的哲学
家和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倡导。

费尔巴哈以"一体质"的思维观念来阐释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组合性,从而将实际及其背后的本体紧密联系起来。

费尔巴哈提出,所有存在的本源就是"无意识的激情",事物都是由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性组成的,这一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哲学现实意义。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也为哲学史上的一些关键话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曾提出"节奏"的概念,表明各种精神存在有其一致的感性本质,而这种一致的感性本质却又经由具体的个体表现出来。

他还探讨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倡导理性思考应以感性本质作为前提,使人们能够把握和领会它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印记。

此外,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也为教育学和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当今不断变化的实践环境,他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知识要结合当代的实际,只有结合才能发挥自身的教育意义,这也是教师设计策略时更多考虑的方面。

总之,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探讨了主观与客观之间关系的细节,提出一种新
的理解性哲学,它在人文学术及其相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其影响,高等教育能够考虑到学习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突破传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多样性及其大胆的创新想法。

人的本质从抽象到现实——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

人的本质从抽象到现实——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

人"#质%&抽象到*实——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田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摘要:费尔巴哈通过将人的本质界定为“抽象的""人的个体"的类本质,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式的人的本质观点的批判。

但由于费尔巴哈直观式的解释原则也致使其陷入经验论的狭隘陷阱。

马克思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基点,克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实中找到了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质的正确方式,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克服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抽象性,实现了人的本质从“自”到“社会性”的。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21)01-0030-03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文简称《提纲》)中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明确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人本质的批判和超越。

正是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确立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彰显了人的社会性内涵,使人从仅区别于动物的“抽象物”升华为由“社会关系”所交的现实人。

―、类本质:一个抽象的人的本质为的出的费尔巴哈在宗批判对唯心主义的扬弃等方面出了出献,由于性的思方,费尔巴哈的是一“唯物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这性在学中是一的,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心-“人的本质”自然的底性质。

为一个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的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要出费尔巴哈在所出的,要出费尔巴哈的一方面,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对尔唯心主义人的本质的批判尔为,人本质是对的,尔假定了一“人的人的本质”,在尔下,人的本质是一出人本身的,是置于性思辨的抽象费尔巴哈尔在的出发了的,费尔巴哈扬弃了唯心主义“抽象的思”,转向于物质的“感性客体”。

正是费尔巴哈这一唯物主义的转向,定了立足于“对象、现实、性”这一角探索人的本质的能性,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露了尔概念体系的抽象性。

“感性第一性”与“感性的活动”的区别——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

“感性第一性”与“感性的活动”的区别——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

㊃青年学者论坛㊃感性第一性 与 感性的活动 的区别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殷逸枫[内容提要] 感性 是把握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内在差异的重要概念㊂费尔巴哈以 感性 取代 理智 和 思维 在哲学中的基础和前提地位,实现了对近代思辨哲学的感性转向,并确立起 感性第一性 的思维范式㊂然而费尔巴哈却就此止步㊂马克思则在这一转向的基础上,将费尔巴哈哲学中感性主体和感性存在之间的 对象性关系 发展为 感性的活动 ,并将其作为哲学革命的理论起点,为建立起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㊂[关键词]感性;直观;感性第一性;感性的活动[作者简介]殷逸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㊂感性 在哲学中的基础和前提地位,是费尔巴哈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共同起点,但是缘何费尔巴哈走向抽象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则通过 哲学革命 建立起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哲学的 合理内核 (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 基本内核 (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之形成的简单拼凑式分析和理解,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乃至取消了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在关于唯物主义理解上的本质差异,损害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正确解读㊂因此,以 感性 作为切入点,厘清 感性 从没落到复兴的内在哲学理路,分析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在 感性 问题上的本质差异,对于我们区分费尔巴哈的 感性第一性 思维范式和马克思的 感性的活动 思维范式,彰显马克思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本真精神有重要意义㊂一㊁ 感性 的没落:从康德到黑格尔众所周知,哲学就是试图把握绝对, 哲学的历史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 [1]10㊂尽管 绝对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内涵,然而 感性 或 感性存在 构成了绝对的重要方面,始终也是哲学家们加以思考并试图纳入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㊂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对感性尤为重视㊂601感性第一性 与 感性的活动 的区别 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康德将关于感性的考察置于对认识能力的批判性思考之中㊂面对经验论和唯理论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即经验论将一切认识最终归结为某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经验,因而招致对其所获知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质疑,唯理论则坚信通过单纯的思维(纯粹理性)就能把握现实,但这需要以某些特定的基本假定为前提,如灵魂不死㊁世界有开端和上帝存在,等等,因而陷入 独断论的迷梦 之中㊂康德试图通过建立一个法庭,检验纯粹理性认识的可能性,进而将形而上学从它的理论困境中解救出来,重新恢复其作为 一切科学的女王 的地位㊂[2]36-38在康德看来,感性是 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 ,直观则是知识 借以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的 ㊂[3]25感性作为意识形成过程的初级形态或初级阶段,对象经过它才被给予我们并由此形成感觉㊂在先天直观形式 时间和空间 的整理下,纷繁杂多的感觉作为质料呈现在感性意识中㊂但是,无论直观提升到何种清晰程度,正如康德所承认的: 我们的一切直观都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㊂ [3]42换言之,直观中物体的表象和有关自在对象本身的知识之间,有着天壤之别㊂可以看出,在康德哲学中,感性是我们受对象刺激而获得表象的能力,直观则是对感性形成的材料加以整理的先天形式或能力㊂我们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直观以其先天直观形式,对由感性所获得的纷繁复杂的表象材料加以整合,形成感性认识㊂的确,在认识层面,康德强调理性要想获得知识,必须结合感性所赋予的材料和内容,因此需要重视感性之于理性的作用和意义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感性以及由其产生的作为材料和内容的经验,在康德哲学中都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形式,并且这种作为思维形式或观念形式的感性或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是受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所支配㊂换言之,无论是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还是感性或作为其结果的经验,它们在逻辑上都是由直观㊁知性或理性统治,因而处于从属地位㊂认识何以可能虽然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解释,然而康德却将自在之物遗失于理性或认识之外㊂ 康德认为我们永远无法认识实在本身,因为我们只能在空间㊁时间和因果性的框架之内理解我们的经验㊂而空间㊁时间和因果性并非实在的组成部分,而是我们把握实在所必需的形式,因此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不依赖于我们认识的事物㊂ [4]62在黑格尔看来,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现代哲学从一开始就预设了思维和存在㊁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对象的差别, 围绕着这种对立(即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笔者注)的规定和效用旋转的是现代哲学的兴趣和关于真理及其知识的问题 [1]76-77,由此它们在认识论上始终遭受怀疑论的挑战和质疑㊂与这一认识进路不同,黑格尔主张 从意识向它自身显现的内部去考察意识 追溯一切可能的意识形式朝着真正的知识这一最终目标的发展 [4]64-65,达到对自在之物确定无疑的认识,从而弥补康德哲学的理论缺陷㊂在黑格尔哲学中,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是以感性确定性的形式呈现于意识之中㊂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作为对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的最初的或直接的意识形式,是意识发展的初始阶段, 只像它所呈现给我们那样,不加改变,并且不让在这种认识中夹杂有概念的把握㊂ [5]71尽管感性确定性包含的关于对象的具体内容使它显得好像是最丰富㊁最真实的知识,但是这种确定性在黑7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4期格尔看来所提供的却只是最抽象㊁最贫乏的真理,因为一方面它说的除了对象的存在之外别无所言,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意识仅仅只是一个纯自我㊂[5]71同时,由于它所把握的永远只是对象的特殊性,而没有以先天直观形式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因此当我们试图以言语来表达我们所意谓的东西时,便会陷入以普遍的东西来意谓纯粹特殊的东西的矛盾之中, 所以要我们把我们所意谓的一个感性存在用语言说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㊂ [5]74-75因此,在黑格尔哲学中正是感性确定性自身的不完善,使得下一种意识形式 知觉 的出现成为必然㊂因为感性确定性是感性对象对意识的直接呈现,所以它关涉的必然包括简单的㊁直接存在着的东西或本质,即对象,和作为另一方的通过他物才存在的那种非本质的㊁间接的非自在存在,即自我㊂[5]73黑格尔承认,在最初,自我作为一种认识作用,是可以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但是对象作为自在存在则始终存在,因此,在认识和对象的关系上,对象是真实㊁本质㊂然而当对象同自我或认识在感性确定性中相结合时,对象和认识的关系 倒转 过来了㊂[5]75我们所言说的感性确定性不再是特殊的感性对象,而是被普遍化的感性对象的共相,因此不再是本质的㊁真实的东西,相反自我或认识成为真实的㊁本质的,因为对象存在乃是由于我知道它,感性的确定性诚然是从对象中驱逐走了,但是它却并不因此而被取消了,而乃仅仅是被迫使回到自我里去了㊂ [5]75无论是对象,还是自我,在黑格尔哲学中都是共相㊂[5]77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在黑格尔关于意识形式的最初阶段 感性确定性中,丧失了其绝对真理性和本质地位,不再是对象决定自我和认识,而是自我和认识是对象的绝对真理㊂黑格尔甚至反讽,将感官对象的实在作为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不如回到 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回到那古代爱留西谷神和酒神的秘密 先学习吃饭和饮酒的秘密 ,因为他们都对感官事物的存在产生怀疑,并从事于否定感官事物的活动,这是整个自然界,包括动物在内,都在宣扬的 公开的秘密 ㊂[5]81康德以先验的理性能力作为统摄表象材料的前提和基础,世界是 我们的直观㊁我们的理智的一个作品或产物 [6]144,黑格尔则否定感性存在的真理性和确定性,将感性对象的共相而非感性对象本身作为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性纳入思维之中,客体仅仅是 自己思想自己的思维的宾词 [6]114㊂无论是康德哲学,还是黑格尔哲学,在费尔巴哈看来都是一种唯心主义或有神论,只不过 康德的唯心主义还是一种有限制的唯心主义 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唯心主义 或 受有神论束缚的唯心主义 [6]144-145,而黑格尔哲学则是 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6]115,因此, 近代哲学只是证明了理智的神性,只是将抽象的理智认作上帝的实体,绝对的实体 , 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 ㊂[6]146批判近代思辨哲学的神学本质,以 感性 代替 理智 或 思维 的至上地位,是费尔巴哈哲学所作出的独特贡献㊂二㊁ 感性第一性 :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转向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过程,是理性或精神逐渐统治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逐渐没落,甚至完全沦落为理性或思维所支配的过程㊂在康德哲学中,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受理智,尤其是先天直观形式的支配;在黑格尔哲学中思维则801感性第一性 与 感性的活动 的区别 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成为 一切自然事物和一切精神的真实普遍东西,思维就是统摄这一切事物的,并且是这一切事物的基础 [1]67,甚至作为感性存在的自然界也是一种理智,只不过是 僵化的理智 [1]66㊂可以说, 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㊂ [6]60费尔巴哈洞察到整个近代哲学在处理感性时的矛盾,即一方面感性依赖于理念,只有理念才能给感性以价值和内容;另一方面思想必须是实在化的思想,它必须使自身成为感觉的对象,此时感性又是理性的真理㊂ 它既是主要的东西,同时又是次要的东西,既是本质,同时又是属性㊂ [6]165要想解决这对矛盾,费尔巴哈给出的方案是颠倒思辨哲学,重新确立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的主体地位,建立起 感性第一性 的新哲学㊂何谓 感性第一性 ?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 将实在事物,感性事物当成它自身的主体,只有给实在事物和感性事物以绝对独立的,神圣的,第一性的,不是从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意义㊂ [6]165正是在哲学前提和出发点上的根本颠倒,费尔巴哈的新哲学才超越了整个近代以 逻辑在先 或 理念在先 为特征的旧哲学㊂首先,费尔巴哈破除了思辨哲学关于 感性 概念的误解,重新定义 感性 概念的丰富内涵㊂同康德和黑格尔一样,费尔巴哈将 感性 定义为对对象的反应,注意到它所具有的被动性或受动性, 在通过思维过程来规定对象以前,先就与对象发生感性的㊁也即受动的㊁领受的关系㊂ [7]14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费尔巴哈将 感性 规定为哲学的开端和判断事物存在的真理性㊁现实性的标准㊂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有限者,无限者是根本不能设想的㊂ [6]107同时,对象只有通过感觉,也即对我发生作用时才是真实意义上的存在,而不再是通过思维来确证其现实性, 感性的㊁个别的存在的实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㊂在感觉领域内,可以说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㊂ [6]68更为重要的是,或者最具特点的是,感性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蕴含着精神性的内涵, 普遍的官能就是理智,普遍的感性就是精神性, [6]183然而这种从 普遍的感性 到概念和一般 理性 ,仅仅依靠单独的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你我相互的联系才能实现㊂这样,人与人的交往就成为真理性和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㊂[6]173一定意义上,这种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初步具有了社会关系维度的萌芽,只不过是以抽象的方式存在于作为类的人之中㊂其次,人不再是能思维的㊁作为思想家的人,而是感性的㊁现实的 受苦者 ㊂不同于康德将人作为理性存在者,黑格尔将人作为能思维的普遍物,从而区别于动物,费尔巴哈认为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感性,绝不只在于人有思维,思维只是人的感性本质的一个必然结果和属性而已㊂[6]182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动物一样,是一种普遍的㊁不受限制的㊁自由的实体,然而人的感性较之于动物的感性更具普遍性,即人的官能能超出特殊性的限制而达到独立的㊁理论的层面㊂因此,在感性范围之内就可以区分人和动物,而无须超出感性范围以外去区分㊂人之为感性存在者,是充满欲望的有限存在者,他的起源和生命的维持都归功于感性的自然界㊂同时,感性存在者由于其有限性,一方面将自己的本质置于团体之中,即人与人的统一之中;另一方面则异化出与有限性相对的作为类的完善性,并以宗教或君主的形式分别统治着天国和人间㊂由此,现实的㊁有限的人作为 受苦者 ,不仅遭受着欲望和恐惧的控制,而且受自己异化出来的宗教和君9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4期主的支配㊂再次,思维和存在不是在思维之中,而是在感性的人之中相统一㊂如黑格尔所言,思维和存在,以及思想和自在之物的对立,构成了整个近代哲学的兴趣之所在,以及为之旋转的中心㊂[1]64黑格尔试图在思维中解决这一对立问题㊂然而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所做的尝试依然停留于黑格尔自己所言的近代哲学范围,因为 黑格尔的哲学并没有超出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㊂现象学中一开始所提出的存在,与实际的存在处在最直接的矛盾之中 ㊂[6]158换言之,黑格尔哲学始终没有解决理念是如何达至现实的㊁感性的实在领域的㊂在费尔巴哈看来,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只有在将人理解为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㊂[6]181此时,思维不是作为自为的主体,而是作为现实实体 人 的属性,思想才不脱离存在;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也不再是作为自在自为的思维的属性,它所达到的统一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形式的统一㊂思维如何达到客体和存在这个问题,只有在将思维和人分离开来,并独立成为主体时才成其为问题, 正如一个从身躯上砍下来的头脑之不能了解找到一个对象的道路一样,因为了解的手段,官能,已经失去了㊂ [6]182最后,历史只不过是宗教变迁的历史, 爱的宗教 是实现人类自由的途径和手段㊂在费尔巴哈看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现实的㊁感性的人,而不是能思维的抽象的理念人,他无法摆脱有限性和特殊性的束缚,始终受欲望和恐惧的奴役,因此宗教是感性的人所必然依赖和诉诸的对象,由此他推论出宗教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的㊂费尔巴哈把历史理解为 宗教的变迁史 [6]95,而非观念演进的历史㊂由于人所依赖的对象经历了从自然向精神的转变,宗教也就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精神宗教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人的依赖或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本质逐渐丧失的过程㊂要恢复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将对上帝的爱颠倒为对人的爱,对上帝的信仰颠倒为对 爱 的信仰㊂ 对人的爱决不是派生的爱;它必须成为起源的爱㊂只有这样,爱才成为一种真正的㊁神圣的㊁可靠的威力㊂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㊂ [7]315 爱的宗教 成为费尔巴哈解决尘世苦难和精神压迫的最终方案㊂费尔巴哈所建立的 未来哲学 ,是以 感性第一性 为核心的新哲学,它 将哲学从 僵死的精神 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 ㊂[6]120正如费尔巴哈断言,从抽象的理念重新回到感性事物, 人类才像在经历过东方梦想世界以后觉醒过来的希腊时代那样 , 回到那种对于感性事物即实际事物的未被歪曲的,客观的看法 ,也 正因为这样,人类才重新回到了自身 [6]174,即依据感性的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㊁现实的 人 ㊂三㊁ 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的 哲学革命同唯心主义体系彻底决裂,主张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9]281,重新恢复起 感性 的权威,进而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转向,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贡献㊂但是,在感性存在或感性事物这一基地上,费尔巴哈却戛然而止, 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㊂ [9]296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坚持感性㊁对象㊁现实的011感性第一性 与 感性的活动 的区别 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第一性的同时, 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8]499,从而为他们实现哲学革命,创建起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虽然如此,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所具有的重大指引作用不容忽视㊂费尔巴哈的 感性第一性 哲学对近代哲学神学性质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的人和自然的强调,与马克思恩格斯以 感性的活动 为基础和前提,逐步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精神实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㊂因此,厘清马克思哲学中的 感性的活动 的具体内涵和多重维度,对于我们廓清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区别,具有重要价值㊂首先,对感性不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而是从主体方面,当做实践去理解㊂费尔巴哈不满意于康德和黑格尔在考察感性时从抽象的思维出发,或者诉诸理智所具有先天直观形式,或者求助于感性确定性较之于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的真理性,他从对感性的直观出发,将 感性 规定为人对感性对象的被动反应㊂[8]501虽然感性中的人和人㊁人和对象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蕴含着 感性的活动 的萌芽,然而存在于直观之中的这种对象性关系仅仅是缺乏历史的抽象理论关系㊂因此,在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他所直观到的自然界是人和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他所直观到的感性的人其实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之外的人㊂马克思恩格斯则重新对 感性 加以颠倒,将关于对象的理解从客体转向主体,不是在抽象的思维中,而是在实践中去理解现实存在的人和自然界㊂更进一步,他们结合人类历史将感性㊁现实和对象理解为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感性存在, 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㊁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㊂ [8]528因此, 感性 的两方面内容 感性存在和感性能力,不再作为抽象的自在存在或能力,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社会历史的产物㊂其次,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 [8]501 感性的人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确是现实的㊁充满欲望㊁有限性和个别性的人,然而仅仅停留于感性直观,人也仍然只是抽象的作为类的概念,只是众多现实的个人的抽象,这从根本上乃是因为缺乏历史的㊁社会的视角,忽略了人的生活世界㊂尽管费尔巴哈也看到了人同对象之间的关系,认为 一个实体是什么,只有从它的对象中去认识,一个实体必须牵涉到的对象,不是别的东西,只是它自己的明显的本质㊂ [6]126甚至,他将这种对象性关系聚焦到劳动上,举例说明农夫的身份是由耕种土地显示,猎人的身份则是由打猎表明,等等㊂然而,历史和社会视角的缺乏使得人和对象的关系仅仅停留于抽象之中㊂正如恩格斯所言: 被反映为这个神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㊂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扬感性,宣扬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㊁研究现实,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㊂ [9]290从感性的活动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 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 , 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㊁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㊁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㊂ [8]524由此,人不再是抽象的感性的人,而是通过感性的活动,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㊂最后,历史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辩证发11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4期展的历史,人的自由不再是通过观念的变革,而是由现实的革命来实现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过程不是思维的演进史,也不是宗教的变迁史,而是具体表现为整体的五种生产 生产物质生活本身㊁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㊁生命的生产㊁生产关系的生产和意识的生产㊂[8]531-533因此,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生产了作为感性之主体的人,而且生产了作为感性之对象的感性存在,更决定了人们把握感性存在的感性能力㊂这样,作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辩证发展的历史,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实现活动, 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 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㊁商业状况㊁农业状况㊁交往状况促成的[ ]㊂ [8]527同样面对现代市民社会中的苦难现实,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费尔巴哈的斗争是以词句反对词句的斗争,人的解放只是从词句的奴役中获得解放,试图以 爱的宗教 取代基督教和思辨哲学来实现 人 的自由和解放;这在马克思看来, 人 的 解放 也并没有前进一步 ,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8]527,在阶级社会中,当交往形式不再适应生产力需要时,唯一的途径就是以现实的革命打碎旧的交往形式㊂简言之, 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㊁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㊂ [8]544从康德㊁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感性存在或感性对象的考察经历了从客体形式 主体形式 客体形式 最终回到主体的过程㊂但是,直到马克思恩格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从实践出发,去考察感性对象及其本质,才真正实现了 看出事物的 真正本质 的高级的哲学直观 [8]528㊂同时,也正是从实践出发考察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才能真正洞悉历史发展的秘密,由此发现历史唯物主义㊂要言之, 感性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实现了从为思维所规定到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转变,然而 感性 真正实现向现实的回归,其关键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更进一步地以 对象性活动 取代 对象性关系 ,从而揭示出 感性 背后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㊂因此,以 感性的活动 取代 感性第一性 ,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创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所在㊂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哲学全书㊃第一部分㊃逻辑学[M].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奥特弗里德㊃赫费.康德:生平㊁著作与影响[M].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澳]彼得㊃辛格.黑格尔[M].张卜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㊁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上海: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59.[7][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编辑:王代月)211。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作者: 杜志清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6-51页
主题词: 费尔巴哈;感性人学;人的存在;人的本质
摘要: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作为哲学的中心和对象。

在自然界中 ,人区别于动物 ,是感性存在 ,具有感性本质和感性欲望 ;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认识 ,为了欲望 ,为了爱 ,理想、意志和爱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

在社会领域 ,人不能孤立存在 ,要和他人相联系而生活 ,人的本质只能包含在团体之中 ,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人的本质是社会生活和环境的产物 ,是人们活动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理解他人本学的钥匙,是他感性人本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性的存在和人的自然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由此阐发了人的本质的思想。

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在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矛盾性,使得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对费尔巴哈哲学产生了误解。

我们对费尔巴哈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某些教科书的论述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批判,而真实的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却被遮蔽起来了。

费尔巴哈哲学是在对宗教神学以及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

他本人提出要回到感性,回到人,回到事情本身。

为了避免人们对费尔巴哈仍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解释,突出他的感性人本学。

本文力图从原著出发,来阐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的内容,揭示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其现代性意义。

文章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人的本质哲学的批判来建立自己的感性人本学,从人是自然的产物入手凸显人的感性存在。

第二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哲学中对人的本质地位的凸显。

在“我-你”关系上形成的类存在物是费尔巴哈论述人的感性存在和本质问题的前提。

第三部分,主要是就费尔巴哈在建立其人本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前后不一的论述分析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说的困惑之处。

第四部分,是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入手,指出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为马克思把人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开辟了一条道路,它的现代价值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实体人的本质 自然现代意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ens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and also the key to understand his humanism. His sensible anthropology is starts from this and is based on this. Feuerbach so closely combine sensible existence of human and human’s nature together that h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his thoughts on human nature. But jus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is philosophy, many a scholar, in domestic or abroad, misunderstood this theory in various degrees. So what we know about Feuerbach is no more the introduction in philosophical text book and the critic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le the fact is that Feuerbach’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real sense was concealed.Feuerbach’s philosophy took its form in the critics of the religion theology and Hegel’s speculative metaphysic. Anthropology is the cor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He proposes human return to sensibility,man and the very things. In order to avoid the explanation of metaphysic materialism and highlight his sensible anthropology,I tries to explain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value of his theory. All of this is based on original books.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article.Part I introduce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was founded in the critic French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nd Hegel’s philosophy. His theory highlight human’s sensible existence from the opinion that human is the product of nature.Part II expounds the nature of human in Feuerbach’s theory, which the “category”was formed on the relation of “I—You” that is the premis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human’s sensible existence and nature.Part III principally considering the contradiction that appeared during Feuerbach’s anthropology and the inconsistent opinions raised in different periods,I want to analysis on the puzzling problems of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discuss of the modern meaning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sensibility. It points out that Feuerbach’s point on sensible human give the way to Karl Marx’s argument on human as sensible activity, there is a long way for us to explore more modern value of his theory.Key word:Feuerbach, sensible entity, human nature, human, nature, modern meaning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

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

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张璟二O一一年五月分类号密级公开U D C 单位代码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Marx’s Theory of the Body研究生姓名张璟指导教师刘兴章教授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提交论文日期2011年5月2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28日答辩委员会主席唐凯麟教授论文评阅人张登巧教授二0一一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三、研究意义 (3)四、研究方法 (3)第一章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4)第一节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身体观念 (4)第二节圣托马斯.阿奎那人论思想中的身体观念 (7)一、灵魂论中的身体观念 (8)二、感觉认识论中的身体观念 (8)三、意欲行为论中的身体观念 (9)第三节笛卡尔的身体观念 (10)一、“我思故我在”与作为观念的身体 (11)二、心物二元论与作为实物性的身体 (11)第二章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身体视点的确立 (14)第一节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与身体地位的凸现 (14)一、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要求恢复“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 (14)二、通过对“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要求恢复身体感觉的权利 (15)三、费尔巴哈“感性哲学”提示的可能性出路 (17)第二节“感性活动”原则的提出与身体思想之开启 (18)一、感性活动原则对意识主体哲学的穿透 (18)二、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行为、身体经验 (18)三、感性意识与身体意识的意向性 (19)第三节“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 (20)一、“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20)二、“劳动的身体”与整个唯物史观 (22)第三章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批判维度和审美关怀 (25)第一节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批判维度 (25)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蕴含的批判维度 (25)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身体批判理论 (26)第二节马克思身体理论的审美之维 (28)一、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28)二、劳动的自由 (30)结语 (32)致谢 (36)参考文献 (37)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9)摘要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造成的哲学革命之发生,马克思哲学也决定性地实现了“身体”从传统“意识主体哲学”围剿中的成功突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摘要: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身体中图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158—05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无论如何也撇不开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按照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路,我们通常把费尔巴哈简单归入旧唯物主义阵营,忽视了费尔巴哈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重大差异,低估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创见。

这一结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多年以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停滞不前,致使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性质仍旧处在深度的被遗忘状态,进而低估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对科学唯物主义最终诞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会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一、一种感性哲学的确立根据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毓章先生的说法,自20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学者w.瓦尔(w.wahl)声称,费尔巴哈的感性与现实性“赢得了本体论的合法性”,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perception ontology)”①的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李毓章先生似乎并不满意目前很多学者用“感性本体论”这样一个粗阔而充满歧义的概念去理解和界定费尔巴哈的哲学。

因此,他对“感性本体论”概念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感性的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一种是”感性本体论”(die sinnliche ontolog)。

“感性的本体论”仅仅是指一种所有关系,也即是说,用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感性问题,而“感性本体论”则是指一种以感性为本体的本体论。

②在论者看来,李毓章先生所做的这一区分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仅从表述上来说,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其内在的致思逻辑而言,却是判若霄壤的。

“感性的本体论”中所探讨的“感性”,其实质上仍然囿于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解释世界为主导功能的整个近代哲学的解释框架当中,这里的“感性”只是一个与“理性”概念相对应的另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无论是17—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还是理性主义者,都是把“感性”作为认识论层次的概念来使用的,或者说,是被思想抽象化和形式化了的“感性”。

特别是受现代日渐高涨的科学精神所鼓舞,现代西方哲学家强调,不是超验思辨而是经验实证,才是通向哲学殿堂的真正途径。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十分重视感觉、感性经验的作用。

他说:“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③培根坚持认为,知识必须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必须从感官的原始知觉开始。

如果说培根的目标是一切人类知识的整体重建的话,那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真正奠基人洛克,则通过把感觉置于哲学求知的核心地位,而为构建经验主义哲学得以做一点地基的清理工作,并且扫除一些挡在知识道路上的垃圾。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基本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捍卫了观念性知识只来源于感觉的思想。

但是,正如马克思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感性。

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告为主要的科学。

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克服敌视人的、毫无血肉的精神,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欲,当一个禁欲主义者。

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

”④居于近代哲学体系之中的那种先行,已被羽化并且注定要被扬弃的“感性”,毋宁说只是一些物理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而已。

也正是如此,整个近代哲学从来没有真正立足于实在的感性之上。

此后的康德试图在其哲学中消弭这种极端的片面性,他试图从人的认识能力来考察感性,将感性理解为感性认识。

经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划界,即将人类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

但是,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康德的感性学说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理性和现实处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分裂之中。

虽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从“感性确定性”开始的,但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并不是现实的感性,而是属于精神的最低阶段,黑格尔甚至断言,感性事物的非实在性和非真理性是连动物都知道的。

在黑格尔的视野中,是用理性克服感性的局限,将感性范畴上升为理性,而使感性、理性达到一种统一,也即统一于“绝对理念”。

黑格尔对感性的解读显然仍是以理性统率感性。

故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论有以下局限性:一是把感性归结为感觉经验,认为感性的全部是一种生理性刺激传导过程,从而将感性从人类认识整体框架中剔除出来,将其视为一种被动和低级的活动。

二是认识论感性局限于心理学上的感受性,把感性还原为感觉印象。

三是认识论感性完全囿于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丧失感性的直接性、现实性。

事实上,这种抽象的感性恰恰是费尔巴哈所反对的。

费尔巴哈看到,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实质上都起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模式之中。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指认了近代哲学范围内的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从属于思辨哲学。

这就是为什么费尔巴哈认为旧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本质同构,都不能通达真理,都不能实现真正的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的原因了。

对于费尔巴哈来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废止所有的旧哲学,从而建构一种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新哲学,费尔巴哈把自己所要建立起来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

那么,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的新哲学,必须坚决地、明白无误地宣说感性事物的真理性。

实际上,费尔巴哈的感性,就是指物质和精神真实的、非臆造的、现实存在的统一,感性直接提示着实在性;反过来说也一样,实在性就是感性,感性就是现实的代名词。

费尔巴哈试图用他的感性原则突破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关注的目光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感性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真实的人的世界当中。

这一新哲学应该具有的任务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

”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西方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是费尔巴哈第一次将“感性”从认识论层面解放出来,并使其上升为哲学的“第一原则”。

费尔巴哈将“感性存在”这个极具现代哲学意蕴的概念作为其哲学的基本立场和逻辑起点,这样,他就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地上,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降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现实人间,消解了那个永恒不变的“始基”的神秘性,终结了它的有效性,进而推动了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重大转折。

二、身体概念在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在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人”。

但费尔巴哈也清楚地认识到,仅仅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还不足以和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抗衡。

因为思辨哲学也是以人为对象的,并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但思辨哲学的致命缺点是把人理解为理性的人,用费尔巴哈的话说,它把人理解为孤立的固定化的自为存在的本质,即固定化的精神。

费尔巴哈要想与之抗衡,必须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感性的,赋予它以感性的性质,寻找“有血有肉的真理”⑥。

费尔巴哈说:“如果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本质,一个仅仅思维的本质,身体是不属于我的本质的;’那么,新哲学则以这样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身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本质自身。

’”⑦在这里,费尔巴哈把人从根本上理解为感性实体。

他以身体(body)⑧作为人的感性的根基,乃至整个感性世界的根基,进而将“感性身体”提升到一种本体论意义的层面上来,并以此来建立一种崭新的感性的人的学说。

费尔巴哈把作为“感性存在”的人的身体视为整个哲学的起点,试图在人的身上发现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感觉与思想统一的基础,以此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思考视角的转换,已经蕴涵了最终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逻辑。

那么,何谓费尔巴哈的“感性身体”?费尔巴哈认为,人不仅是一个感性的实体,更是精神和肉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

这里,费尔巴哈既正确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把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二者统一的基础,有力地批判了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又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立场。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这种感性实体之所以在世界中存在,是依靠其有形体的自我,人只是因为依靠身体才“对世界敞开”的。

人的身体在费尔巴哈这里,不但具有了自然史或实验心理学的意义,更在其本质上破天荒地获得了形而上学的意义。

这位曾经作为青年马克思直接启蒙者的哲学家,通过对“头脚倒立”的思辨唯心主义的奋力批判,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体对心灵的造反,重新确立了感性的身体在哲学中的根本地位。

具体来说,费尔巴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此问题的论述。

第一,作为一种身心统一的“感性身体”众所周知,自柏拉图以降,直至20世纪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史上,肉体向来处于被压制、被遗忘的阴影之中,准确而言,也就是处于灵魂、理智、精神、意识、理性诸概念的阴影之中。

特别是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中,肉体被长久视为常识性认识理论产生的根源,因此,肉体由于其作为一种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错觉和虚幻的存在,是永远被排除在严格科学和真理大门之外的。

就像当代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塞尔(j.r.searle)所言,近代哲学处理身心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还原主义的思维偏向”,作为肉体的身体被强行纳入到巨大的思辨体系之中,肉体仅仅被还原成了一个概念或者符号,抑或是一驾毫无生气的机器。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传统哲学总是站在抽象的立场上,身体始终是处于一种“异化”的分裂状态,心灵和肉体成为了一种和周围事物永不相干的“单子”。

当强调人作为肉体存在的时候,生存就被理解成为动物性的生命存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确证降格为物与物之间的对峙;当强调人作为意识存在的时候,生存的人又被理解为纯粹意识的存在,人的生命中的超越性的一面得到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