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摘要: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身体

中图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751(2011)06—0158—05

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无论如何也撇不开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路,我们通常把费尔巴哈简单归入旧唯物主义阵营,忽视了费尔巴哈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重大差异,低估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创见。这一结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多年以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停滞不前,致使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性质仍旧处在深度的被遗忘状态,进而低估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对科学唯物主义最终诞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概念进行理论

上的梳正和剖析,会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一、一种感性哲学的确立

根据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毓章先生的说法,自20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学者w.瓦尔(w.wahl)声称,费尔巴哈的感性与现实性“赢得了本体论的合法性”,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perception ontology)”①的论点。值得注意的是,李毓章先生似乎并不满意目前很多学者用“感性本体论”这样一个粗阔而充满歧义的概念去理解和界定费尔巴哈的哲学。因此,他对“感性本体论”概念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感性的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一种是”感性本体论”(die sinnliche ontolog)。“感性的本体论”仅仅是指一种所有关系,也即是说,用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感性问题,而“感性本体论”则是指一种以感性为本体的本体论。②在论者看来,李毓章先生所做的这一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仅从表述上来说,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其内在的致思逻辑而言,却是判若霄壤的。“感性的本体论”中所探讨的“感性”,其实质上仍然囿于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解释世界为主导功能的整个近代哲学的

解释框架当中,这里的“感性”只是一个与“理性”概念相对应的另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无论是17—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还是理性主义者,都是把“感性”作为认识论层次的概念来使用的,或者说,是被思想抽象化和形式化了的“感性”。特别是受现代日渐高涨的科学精神所鼓舞,现代西方哲学家强调,不是超验思辨而是经验实证,才是通向哲学殿堂的真正途径。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十分重视感觉、感性经验的作用。他说:“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③培根坚持认为,知识必须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必须从感官的原始知觉开始。如果说培根的目标是一切人类知识的整体重建的话,那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真正奠基人洛克,则通过把感觉置于哲学求知的核心地位,而为构建经验主义哲学得以做一点地基的清理工作,并且扫除一些挡在知识道路上的垃圾。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基本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捍卫了观念性知识只来源于感觉的思想。但是,正如马克思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告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克服敌视人的、毫无血肉的精神,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欲,当一个禁欲主义者。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④居

于近代哲学体系之中的那种先行,已被羽化并且注定要被扬弃的“感性”,毋宁说只是一些物理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而已。也正是如此,整个近代哲学从来没有真正立足于实在的感性之上。

此后的康德试图在其哲学中消弭这种极端的片面性,他试图从人的认识能力来考察感性,将感性理解为感性认识。经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划界,即将人类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但是,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康德的感性学说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理性和现实处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分裂之中。虽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从“感性确定性”开始的,但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并不是现实的感性,而是属于精神的最低阶段,黑格尔甚至断言,感性事物的非实在性和非真理性是连动物都知道的。在黑格尔的视野中,是用理性克服感性的局限,将感性范畴上升为理性,而使感性、理性达到一种统一,也即统一于“绝对理念”。黑格尔对感性的解读显然仍是以理性统率感性。

故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论有以下局限性:一是把感性归结为感觉经验,认为感性的全部是一种生理性刺激传导过程,从而将感性从人类认识整体框架中剔除出来,将其视为一种被动和低级的活动。二是认识论感性局限于心理学上的感受性,把感性还原为感觉印象。三是认识论感性完全囿于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丧

失感性的直接性、现实性。事实上,这种抽象的感性恰恰是费尔巴哈所反对的。费尔巴哈看到,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实质上都起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模式之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指认了近代哲学范围内的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从属于思辨哲学。这就是为什么费尔巴哈认为旧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本质同构,都不能通达真理,都不能实现真正的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的原因了。对于费尔巴哈来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废止所有的旧哲学,从而建构一种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新哲学,费尔巴哈把自己所要建立起来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那么,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的新哲学,必须坚决地、明白无误地宣说感性事物的真理性。

实际上,费尔巴哈的感性,就是指物质和精神真实的、非臆造的、现实存在的统一,感性直接提示着实在性;反过来说也一样,实在性就是感性,感性就是现实的代名词。费尔巴哈试图用他的感性原则突破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关注的目光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感性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真实的人的世界当中。这一新哲学应该具有的任务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西方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是费尔巴哈第一次将“感性”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