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症状比较

合集下载

发烧的症状是什么

发烧的症状是什么

发烧的症状是什么发烧是我们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之一,它通常是身体在应对疾病或感染时的自我防御反应。

而了解发烧的症状及相关信息,对于我们正确判断与处理身体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发烧的症状、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以及面对发烧应采取的适当措施。

1. 体感炎热或发热发烧最直接的症状就是体温的升高。

正常体温范围在36°C-37°C之间,当体温超过37.5°C时便可被视为发烧。

体感炎热是由于高体温导致的症状,在发烧时我们通常会感到全身不适或发热,出现虚弱和疲劳的症状。

2. 头痛和肌肉疼痛发烧时,头痛和肌肉疼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

这些疼痛通常与身体应对疾病时的炎症反应有关,我们可能感到头疼或肌肉酸痛,而严重发烧时可能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的情况。

3. 寒战和发冷在体温上升之前,某些人会出现寒战和发冷的现象。

这是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寒战是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临时性反应,旨在通过收缩血管和肌肉震颤来产生额外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4. 皮肤红色或发红当身体发生感染且发烧时,我们的皮肤往往会出现红色或发红的情况。

这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而引起的炎症反应所导致的。

5. 失去食欲发烧时,许多人会感到食欲减退或完全失去食欲。

这是正常现象,身体会将其能量用于应对感染或疾病,而减少对食物的需求。

6. 咳嗽和喉咙痛发烧时,许多病因会导致咳嗽和喉咙痛的出现。

例如,感冒、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这些病因会引发或伴随咳嗽和喉咙痛的症状。

7. 疲劳和虚弱发烧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因此许多人在发烧期间常会感到疲劳和虚弱。

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忙于对抗感染,因此我们的身体处于较弱的状态。

8. 呕吐和腹泻在一些情况下,发烧可能与胃肠道感染有关,导致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就医以避免脱水等并发症。

总结:发烧是身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自然反应,但也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对待。

当出现发烧时,我们应该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适当调节室温。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

伤寒论的发热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其中关于发热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对发热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发热的基本概念《伤寒论》将发热分为两种类型:实热和虚热。

实热是指实际发热的病理过程,常伴有身体发热、头痛、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虚热则是一种无实质性热量,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热感。

在《伤寒论》中,发热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气侵袭、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六淫邪气是指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入侵体内,导致体温异常升高。

发热的症状表现《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发热的症状表现,包括以下几点:1.发热:发热是发热病的主要症状,常伴有面红、汗出、口渴等症状。

2.头痛:发热时常伴有头痛,头痛的位置和性质可根据具体病情做出进一步分析。

3.其他症状:发热还可能伴随着口渴、胸闷、咳嗽、呕吐、腹痛等不适感。

发热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发热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排汗疗法:对于实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汗法,通过药物或物理疗法使患者出汗,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2.温补疗法:对于虚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温补疗法,通过补养阴阳平衡来改善发热症状。

3.清热疗法: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热病属于实证范畴,因此对于实热型发热患者,可采用清热疗法,如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4.调整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发热的治疗很重要,可以多摄入寒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缓解发热症状。

总体而言,《伤寒论》对于发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为医学界对于发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借鉴。

然而,《伤寒论》写作于古代,对于现代医学的发热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以上是对《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内容进行的梳理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发热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第一节发热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1(1)子等。

中枢,(2)、肿,使调定点(停2(1)(2)(3)12⑶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⑸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atisorption fever)。

⑹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

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⑺皮肤病变:皮肤广泛性病变致皮肤散热渐少而发热,见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⑻恶性肿瘤:各种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⑼物理及化学因素:如中枢、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2)感染治愈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

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小儿发热诊断标准

小儿发热诊断标准

小儿发热诊断标准
一、体温测量
小儿发热的诊断主要依据体温测量结果。

当肛温≥38℃或腋温≥37.5℃时,可诊断为发热。

若体温高于该标准,则表明小儿处于发热状态。

二、症状观察
在发热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小儿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有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病程时间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期发热(<2周)、长期发热(2-4周)和慢性发热(>4周)。

不同病程时间的发热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因此了解病程时间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理反应
小儿发热时,可能伴随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等。

这些反应可能与发热引起的机体代谢变化有关。

若出现严重生理反应,应及时就医。

五、季节和气温
不同季节和气温下的发热发病率有一定差异。

例如,夏季高温环境下,小儿容易出现中暑引起的发热;而冬季则容易感染病毒引起感冒发热。

了解季节和气温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小儿发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体温测量、症状观察、病程时间、生理反应以及季节和气温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在发现小儿发热时,应密切观察以上各方面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1. 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持续高热可能暗示有严重感染或炎症,而轻微的发热可能与常见的感冒等轻微感染相关。

2. 其他伴随症状:注意患者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疼痛、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可能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病因。

3. 医学史和既往疾病:了解患者的医学史和既往疾病情况,包括手术史、慢性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这些信息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4. 年龄和性别:某些年龄段和性别在特定疾病的发病率上有一定差异,对于发热的鉴别诊断也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5.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帮助检测出一些发热相关的体征,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在实际鉴别诊断中,以上的几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结合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原因。

值得提醒的是,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为一般性参考,具体的鉴
别诊断需要由专业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指导。

请注意,根据互联网性质,此回答中引用的任何内容都应谨慎
核查并验证其真实性。

简述发热的分度及数值 -回复

简述发热的分度及数值 -回复

简述发热的分度及数值-回复发热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状况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根据发热的分度和数值,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发热的分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 低热:低热是指体温在37.5至38.3之间的发热情况。

通常情况下,低热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于感染或炎症的反应所引起的。

例如,病毒感染、轻微的细菌感染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导致低热。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低热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但在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中,低热可能会引起不适感和其他不适症状。

2. 中等度发热:中等度发热是指体温在38.3至39.4之间的发热情况。

这种程度的发热通常意味着机体对于感染或其他病理状况的反应较为明显,病情可能比较严重。

例如,中等度发热可能是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或其他严重病毒感染(如流感)的表现。

此时,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不适感和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3. 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4的发热情况。

高热往往提示病情比较严重,可能是机体正在与一种严重的感染或炎症作斗争。

高热可能是重症感染(如败血症)、严重的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中毒性休克等的表现之一。

此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寒战、心动过速、脱水等。

当我们与医生或医疗机构交流时,通常会告诉他们体温的具体数值,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有口测、腋测和肛测。

以下是一些体温数值的含义和可能的病因:1. 37.1-37.4:正常体温范围,一般不存在明显的不适症状,可能是正常的天气、体力劳动等所引起的生理性发热。

2. 37.5-38.3:低热范围,可能是机体对于某种感染或炎症的反应。

常见的病因包括轻微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3. 38.4-39.4:中等度发热范围,患者可能有明显的不适感和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向个体或群体传授有关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对于发热患者来说,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发热的原因、如何正确处理发热症状以及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发热的原因和症状1. 发热的原因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2. 发热的症状发热患者常常出现体温升高、头痛、咳嗽、喉咙痛、鼻塞、流鼻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在一些严重的疾病中,还可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

二、正确处理发热症状的方法1. 保持休息发热患者应尽量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机体恢复和抵抗病毒。

2. 补充水分发热时,机体容易出现脱水,因此患者应多饮水,补充体内的水分。

3. 控制体温发热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身、冷敷等,但不宜使用酒精擦拭或冰敷。

4. 合理饮食发热患者应保持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

5. 避免传染发热患者应避免接触他人,尤其是老人、孩子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三、预防传染病的方法1. 勤洗手发热患者及其周围人员应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后等情况下。

2. 健康饮食发热患者应保持健康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

3. 避免接触传染源发热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如禽类、野生动物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定期接种疫苗发热患者应定期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5.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澡、更换干净衣物、使用个人用品等,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四、何时就医发热患者应在以下情况下及时就医:1. 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并持续数天无法退热。

发热分度标准

发热分度标准

发热分度标准
发热,也称体温升高,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被用来诊断各种疾病,例如感冒、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炎症、癌症以及其他疾病。

临床医生常常根据体温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体温被分为三个温度区间:正常体温(36.5℃-37.5℃)、发热(37.5℃-38.5℃)和高热(38.5℃以上)。

根据患者被检测出的体温,可确定其属于哪个温度区间,明确其发热的程度。

正常体温(36.5℃-37.5℃):没有发热症状,身体健康,无需采取重症治疗措施。

发热(37.5℃-38.5℃):患者可有症状,但重症治疗措施不一定需要,可以通过温和的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

高热(38.5℃以上):患者明显的发热症状,必须尽快采取重症治疗措施,避免病
情恶化,减少患者死亡率。

以上是发热分度标准的基本内容,应用正确的发热分度标准,可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患者死亡率。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经过高精度检测设备可以更加精确地测量出体温,获得更为准确的发热分度标准。

现代诊疗技术也有助于更为有效治疗患者,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另外,临床医生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对发热症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患者死亡率。

此外,家长也应当熟悉发热分度标准,以便在家庭环境下及时发现孩子体温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发热分度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标准,能够帮助检测出患者体温情况,确定其是否发热,以及发热的严重程度,对于更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病情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发热分度标准的认识,并积极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少患者死亡率。

出冷汗和发烧有什么不同的体现?

出冷汗和发烧有什么不同的体现?

出冷汗和发烧有什么不同的体现?一、出冷汗的体现1.身体感觉寒冷:当人体温度下降时,出冷汗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反应。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恒温调节中心会通过汗腺排汗,从而帮助交换体热。

当温度过低或者出现天气寒冷、急性失血、低血糖等情况时,身体会通过出冷汗来增加体热交换以保持正常体温。

2.无发热的症状:出冷汗不会伴随发热症状,通常出现在体温较低或者身体需要进行散热调节的情况下。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出冷汗不会导致体温的升高。

3.寒战和震颤:出冷汗时,人体会出现寒战和震颤的症状。

这是身体自身调节反应的一部分,目的是增加产热以提高体温。

二、发烧的体现1.体温升高:发烧是身体抵抗病菌或病毒入侵的正常反应。

一般来说,体温高于37.5摄氏度被认为是发烧的界限。

发烧时,体温调节中心会发出指令,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从而提高体温。

2.身体不适:发烧往往伴随着身体不适的感觉,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这是身体为了增强免疫力而进行的一种生理反应。

3.寒战和畏寒:发烧时,人体会出现寒战和畏寒的症状。

这是机体为了提高体温而进行的调节反应,旨在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产生热量。

4.发汗:发烧时,人体还会出现大量的出汗。

这是机体为了散热和降低体温而进行的生理反应。

综上所述,出冷汗和发烧虽然都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反应,但两者在体现方式和症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出冷汗通常不伴随发热症状,而发烧则是体温升高的表现。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体征和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出现发烧或者出冷汗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调节措施。

对于出现疑似发热或者出冷汗的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安全。

(总字数:399字)。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

发热的定义及分度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发热的定义
3.发热的分度
4.发热的原因和症状
5.结论
正文
【引言】
发热,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

它是人体生理反应的一种表现,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疾病的症状。

本文将对发热的定义及分度进行介绍。

【发热的定义】
发热,指的是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通常,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3℃至 37.2℃之间。

当体温超过 37.2℃时,就可以认为是发热。

发热的程度可以分为低热、中热和高热。

【发热的分度】
1.低热:体温在 37.3℃至 38℃之间,通常表现为轻度发热,可能伴有轻微的头痛、乏力等症状。

2.中热:体温在 38.1℃至 39℃之间,通常表现为明显的发热,可能伴有明显的头痛、乏力、出汗等症状。

3.高热:体温在 39.1℃以上,通常表现为高热,可能伴有严重的头痛、乏力、抽搐等症状。

【发热的原因和症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疾病的症状。

例如,感冒、流感、肺炎等疾病都会引起发热。

发热的症状除了体温升高外,还可能伴有头痛、乏力、出汗、寒战、肌肉酸痛等症状。

【结论】
发热是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它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疾病的症状。

发热的程度可以分为低热、中热和高热,其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头痛、乏力、出汗、寒战、肌肉酸痛等。

发热的症状评估9.25

发热的症状评估9.25
• 平均年龄为28.7、36.3岁, • 特点:正当年富力强之际,学习、工作、
生活压力大, • 而业余生活又丰富多彩,起居饮食没有规
律,衣服着装不能应时而变,一遇气候变 化那么易感外邪而出现发热。
第六十二页,共六十六页。
• 针对该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 、工作和业余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生活规律,保持工作、居住环境及四周 的清洁和通风,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 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五十九页,共六十六页。
〔3〕中药的服法
• 一般每天2剂,复煎,分次频服。口服汤剂 应注意:一般隔2小时服药1次,5~6次/天 ;温热服以助药力,服后酌加衣被静卧, 以促发汗;
第六十页,共六十六页。
3、病情观察
• 加强对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监测 • 降温必须平稳。
第六十一页,共六十六页。
4、对年轻患者的宣教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
12
稽留热
13
第十四页,共六十六页。
②弛张热 • 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
差达20C以上,体温最低时都高于正常水平 。 • 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等。
14
第十五页,共六十六页。
②弛张热
15
一、发热概述
1、定义
体温调节中枢受致 热源作用,或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紊乱,使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 围,称为发热。
第二页,共六十六页。
发热
可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 非感染性疾病;
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病症
2
第三页,共六十六页。

发烧分类标准

发烧分类标准

发烧分类标准发烧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人们最容易感受到的不适之一。

它不仅是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而且它本身也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和痛苦。

因此,对于发烧的分类标准,对于医学界和普通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按照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指由于感染病原体引起的发热。

这种类型的发热是最常见的,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高热、寒战、头痛、关节痛、乏力等。

2.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是指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热。

这种类型的发热比较少见,常见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药物过敏等。

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持续性低热,或者是间歇性高热。

二、按照发热程度分类1.低热低热是指体温在37.3℃到38℃之间的发热。

低热通常是由于感染或者是炎症等因素引起的。

低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轻微的不适感,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比如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低热也需要引起重视。

2.中度发热中度发热是指体温在38℃到39℃之间的发热。

中度发热通常是由于感染或者是炎症等因素引起的。

中度发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全身不适、头痛、乏力等。

3.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的发热。

高热通常是由于感染或者是炎症等因素引起的。

高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全身不适、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三、按照发热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发热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时间不超过一周的发热。

急性发热通常是由于感染或者是炎症等因素引起的。

急性发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高热、寒战、头痛、关节痛、乏力等。

2.亚急性发热亚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的发热。

亚急性发热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包括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淋巴瘤等。

亚急性发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持续性低热,或者是间歇性高热。

3.慢性发热慢性发热是指发热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发热。

慢性发热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包括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结核等。

慢性发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持续性低热,或者是间歇性高热。

发烧症状有哪些

发烧症状有哪些

发烧症状有哪些发烧是一种医学术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又被称为发热,发烧症状有哪些?怎么治疗发烧呢?下面就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发烧症状1、风寒束表证才开始的时候,会出现恶寒发热,同时还会头身疼痛,没有汗,鼻塞,流清水鼻涕。

2、风热犯表证新起发病而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

3、气分热盛证(阳明经证)发热,面赤,口大渴,汗大出,舌红,脉洪大者。

4、阳明腑实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沉实者。

5、营分热盛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渴不多饮,皮肤干燥,斑疹隐隐,尿黄便结,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滑数者。

6、血热扰神证(血分证)发热于夜间明显,神昏谵语,斑疹显露,面赤唇红,尿黄便秘,舌深绛,脉滑数者。

7、阴虚内热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便结尿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者。

8、气虚发热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数者。

9、虚阳浮越证自觉发热,面红如妆,阵发烘热,下肢清冷,小便清长,舌淡苔润,脉浮数无根者。

10、肝郁化火证时觉发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者。

治疗发烧的偏方偏方一生姜10克,葱白15克,白萝卜150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化痰。

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偏方二紫苏叶10克,生姜10克,陈皮12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风、燥湿化痰。

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偏方三荆芥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风、理气宽胸。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偏方四金银花15克,竹叶9克。

桑叶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萝卜120克。

发热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在众多发热性疾病中,发热并非孤立的症状,往往伴随出现相关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如下:1.寒战主要由细菌内毒素及其他病原体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引起,出现于体温上升期。

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肾孟肾炎、败血症、疟疾等。

2.面容无欲貌见于伤寒,苦笑面容见于破伤风,惊恐貌见于狂犬病,醉酒貌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斑疹伤寒、荡虫病等,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见于猩红热,服险浮肿、眼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的特殊面容见于麻疹,发热伴面部蝶形红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面色苍白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口朋疹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

3.发疹很多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常发生特征性皮疹,分为熟膜疹与皮疹两大类。

口腔教膜疹科普利克斑见于麻疹;皮疹形态多样,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疤疹、荐麻疹和出血疹。

充血性皮疹见于猩红热、麻疹、风疹、伤寒等;出血性皮疹(癌点或脐斑)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登革热等;面部蝶形红斑见于;皮肤焦癫见于思虫病。

4.结膜出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斑疹伤寒、荡虫病、钓端螺旋体病等o5.出汗热程中或热退时出汗者见于疟疾、急性血吸虫病、布鲁杆菌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结核病的盗汗为其特征性表现。

6.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艾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若虫病、猫抓病、钩端螺旋体病、川崎病以及少见的坏死性淋巴结炎等。

7.头痫发热伴有明显头痛见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疟疾等;头痛伴有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甚至昏迷者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o8.肌痛发热伴有肌痛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皮肌炎、风湿热、布鲁杆菌病、人旋毛线虫病。

9.关节疼痛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病等。

10.肝胖肿大见于血吸虫病、伤寒、黑热病、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淋巴瘤、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发烧的疾病症状

发烧的疾病症状

发烧的疾病症状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此时白细胞生
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
疾病。

但发热过高或过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谢发
生严重障碍。

小儿体温超过41℃时,脑细胞就可能遭受损伤,甚至出
现抽搐,并逐步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

发热时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困难,长期下去可引起人体瘦,蛋白质及维
生素缺乏,以及一系列的继发性病变。

所以过高过久的发热是对人体
不利的。

因此遇到高热病人应及时采用退热措施,并立即请医生诊断、治疗。

发热的概念和分期及其特征

发热的概念和分期及其特征

发热的概念和分期及其特征发热是指机体体温升高的生理现象,通常是由于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而导致的。

发热分为不同的分期和具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生理现象。

人体正常的体温范围是36.5C 至37.5C,当体温超过37.5C时就属于发热状态。

发热可以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一种自然反应,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

发热通常是由于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血管扩张和排汗增加导致的。

发热的分期发热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寒战期、高热期和退热期。

1. 寒战期:在受到病原体侵袭或其他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使得血管收缩,肌肉不自主地抖动,使体温迅速升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此时患者会感到寒冷,出现寒战、肌肉紧张、面色苍白等症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体温升高迅速,但未达到高热的水平。

2. 高热期:在寒战期之后,体温继续上升到较高的水平,通常超过39C。

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体温持续升高,症状明显,患者一般会感到非常不适。

3. 退热期:在高热期之后,体温开始逐渐下降,患者出现大量出汗、躁动、体温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体温逐渐回落,同时患者的症状也逐渐减轻,直至恢复到正常状态。

发热的特征发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体温升高:发热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体温升高,通常是超过37.5C。

2. 全身不适:患者在发热期间会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包括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反应所致。

3. 寒战:在发热初期,患者常出现寒战的症状,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指令使血管收缩、肌肉抖动所致。

4. 脉率加快:发热时,机体代谢活动增加,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会加快心率以满足这种需求。

5. 出汗:在发热的过程中,患者在高热期会出现大量的出汗现象,这是机体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的一种反应。

6. 其他症状:发热通常伴随着其他的症状,如口干、口渴、皮肤潮红等。

温病诊法(十六)辨温病常见症状之发热

温病诊法(十六)辨温病常见症状之发热

温病诊法(十六)辨温病常见症状之发热2.发热的辨证在温病的过程中,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根据病邪的侵犯部位不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即出现不同的热型,鉴别这些热型的性质对温病的辨证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并非是辨证的唯一标志,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发热恶寒:是温病初期邪在卫分的特征性表现。

特点:发热与恶寒能同时存在,一般说发热较重而微恶寒。

恶寒的时间短,这种恶寒是由于温邪热郁于内而起,热郁于内,肺气不宣,卫分不舒故感恶寒,《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所说寒栗如丧神守者皆属于热。

温邪的身热恶寒必舌红,口干,脉象以数为主,且咽红喉咙痛,这是热邪,治疗必以清解为法。

病机:温热邪气侵袭卫分,肺主卫主皮毛,故恶寒发热,卫气郁滞不能泄越故外热,卫气抗邪不能温养肌肤则恶寒。

温病的发热恶寒与外感风邪或皮毛受寒邪之发热恶寒根本不同,故治疗亦异也。

(2)寒热往来:是邪在少阳的表现,是枢机不利,当调解疏化。

特点: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似有定时。

病机:温热邪气,郁于少阳,正邪交争,枢机不利。

这是指正邪交争于枢机之间,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

正邪互不相容,阳盛则发热,阳郁则恶寒。

往往热郁于内无路外达,邪气闭遏,不能通达于外。

从脉看来多是弦数,舌红口干,小便赤红等。

(3)壮热:为高热气分热盛之貌。

特点:所谓壮热者,一指邪盛,二指热度高。

病人主观感觉恶热,身发热不恶寒,用体温计量之在39℃左右。

病机:温热邪气入于气分,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所致。

(4)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

特点:日晡属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点,每到此时热度升高,像海水涨潮一样,有定时,故称之为日晡潮热。

当然也不局限于此。

(5)身热不扬:这是湿邪困阻的一种热型,湿温是这样,还有其他的疾病也是这样,应当细致地分析。

特点:①体温虽高39℃左右,而患者自己感觉并不明显,试体温表是明显高热;②体温虽然39℃左右,初扪之皮肤不太热,甚至手脚发凉,久扪之则灼烫;③病人主观感觉寒热不清;④患者明显感觉乏力,很似气虚之人。

描写发烧时的状态

描写发烧时的状态

描写发烧时的状态发烧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通常与感冒、流感等疾病有关。

当我们发烧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体温升高、头痛、全身乏力等。

下面我将详细描述一下发烧时的状态。

一、体温升高发烧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体温升高,通常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7℃~38℃)即可被称为发烧。

发烧时,体温不断上升,可能会达到39℃、40℃甚至更高。

这时候,我们会感到身体发热,面颊潮红,甚至出现汗水。

二、头痛发烧时,很多人都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头痛可能是由于发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免疫系统的反应造成的。

无论是哪种原因,头痛都会给我们带来不适感,使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

三、全身乏力发烧时,全身乏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身体在发烧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我们感到疲倦和无力。

我们可能会感到筋疲力尽,行动不便,甚至无法正常起床和活动。

四、食欲不振发烧时,很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一方面,发烧会导致我们的味觉和嗅觉变得迟钝,食物的味道无法让我们产生食欲;另一方面,发烧时身体消耗大量能量,我们的胃口可能会受到影响,不想进食。

五、嗜睡和失眠发烧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嗜睡和失眠。

有些人在发烧时会感到昏昏欲睡,只想躺在床上休息;而有些人则会因为身体不适而难以入睡。

无论是嗜睡还是失眠,都会进一步加重我们的身体状况,使得恢复变得更加困难。

六、焦虑和烦躁发烧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烦躁。

高体温会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使我们变得易怒和烦躁。

此外,发烧本身就是一种身体不适的表现,加上病情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引发焦虑和紧张情绪。

七、其他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的症状外,发烧时还可能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例如,我们可能会出现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等感冒症状;还可能出现胃部不适、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发烧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能是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

总结起来,发烧时我们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嗜睡和失眠、焦虑和烦躁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常见症状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

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

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拴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加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加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亲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

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

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5—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39.l—41℃超高热 41℃以上(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经过一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痈、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或伴有皮肤温度下降。

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

中抠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筋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

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

小儿易伴有惊照。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1)骤降:是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2)渐降:指体温在致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它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骡升达高海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朗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持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成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伴随症状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钧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庖疹口唇单纯庖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脑脊髓膜炎、问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牌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枯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买类中毒等。

问诊要点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程度(热度高低)、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③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⑤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成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诊断思维程序及线索1.急性短程发热感染性疾病占绝大多数。

(1)伴有咳嗽、咳痰、胸痛,胸部检查发现阳性体征,胸透示肺纹理重或有阴影出现,应考虑气管炎、肺炎、胸膜疾病。

(2)伴有流涕、咽痛、全身疼痛,考虑上感、扁桃体炎。

(3)伴有尿痛、尿频、尿急、腰痛、尿化验异常,考虑泌尿系感染。

(4)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考虑肠道、胆道、腹腔感染。

(5)伴有头痛、神经精神障碍,考虑各种脑炎、脑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