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深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肩荷责妙手华章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约瑟夫·普利策

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范长江

除非我亲身所至,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保留怀疑的权利。——柴静

笔头碰拳头谁更硬?

记者:李雯玥实习记者:乔怡

2013年11月8日,是我国第十四个记者节。这本该是一个值得庆祝和欢乐的日子。

近几年来,每到这个日子,无论褒扬或贬低,善意或恶意,关于记者,网络上总会引出一片热议。陈永洲事件的余热尚未散去,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丝尴尬的气氛。有人说,不是笔

头对准了拳头,就是拳头对准了笔头。

据中国记者协会统计,1998年他们设立新闻工作者维权委员会以来,受理的关于记者受害的投诉就有400多起,其中包括很多非法拘禁和殴打记者等恶性案件。可以说,记者权益受侵害事件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用《工人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话说就是:“没完没了,愈演愈烈。”

2013年5月30日,《新西部》杂志两名记者到潼关县国土资源局要求查询被举报金矿的相关手续,遭到国土资源局局长组织围殴,打的记者牙床松动,面部红肿,无法咀嚼饮食,痛苦难耐,且呕吐不止,时有昏厥,经医院建议,立即住院检查治疗。此事得到了网民的热切关注。凤凰网还就此事对记者的权益保护的问题做了一系列专题报道。

就在一个月前,成都一位记者在问及李小冉流产事件时被掌掴。

回想昔日,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美称。今朝,记者的人身安全尚不能得以保全,在采访时,被威胁、恐吓甚至殴打之事屡见不鲜。

目前,仍未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来规范新闻传媒行业,保障记者的正当采访权。由于没有明确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访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方的好恶。尤其行使舆论监督的记者,更容易激起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痛恨,或设置重重关卡阻碍采访,或拳脚相加。正是因此,记者在冒死曝光的时刻更应寻求方法保护自身安全。

据调查统计,复旦大学新闻系2005级的毕业生中,有70%以上都已离开了媒体行业。媒体行业日沦为夕阳产业已成为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在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中,已死亡的在职职员的平均年龄仅为47岁,一半以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一方面,记者始终处于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记者经常活动在灾害现场。生活作息不规律易造成亚健康。

记者的节日与节操

记者:李雯玥实习记者:乔怡

“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范长江说。压力与诱惑并存,许多时候诱惑比压力更可怕。有的记者不惧压力,却在诱惑中摔倒,殊为可惜。当然,害群之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记者仍在坚守,而且不高调,坚毅前行,他们未必有大名气,但绝对值得敬重。

11月5日,唐山师范学院举办的“我对记者有话说”的活动中,一位同学留下这样一句

耐人寻味的话,“希望你们能将更多地真相揭露出来。”

曾有一位新闻界前辈说,这个节,既指节日,更指节操。11月7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清华大学做了题为“这个时代,如何做记者”的演讲。在这个信息集约化,人人为记者的时代,新闻工作者更应以身作则,更应该回到原点,认真审视记者的天职、记者的责任和底线。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说,最近发生在新闻记者行业内的个别负面事件,关键在于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丧失了职业操守和职业底线。“世界各国都出现过职业失范的记者,出现问题难免,关键是用法律制度和行业道德来解决。”

“新闻记述,正确第一,凡一字不真,一语失实,不问为有意之造谣夸大,或无意之失检致误,均无可恕。”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底线。

惟我记者,雪亮众目昭彰

记者:张达

说没有人怀疑陈永洲事件的处理结果的公正性是自欺欺人,单从公安部门直接越过法院对陈永洲进行逮捕这一事件就足以令眼尖的网友剑锋直指了。只是我们暂且撇开这些意义型的讨论,去发掘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许还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央视的采访,陈永洲以这样的回答告诉记者,“收受贿赂”。这自然可以算做他做不实报道的一个原因。我们也不必着急给他扣“职业道德”缺乏的帽子,因为这样一件至少大家都看出扑朔迷离意味的公共事件,没人有资格很轻易的做出判断。陈永洲的事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再回过头看,从快报连续两天发出“请放人”的头版头条,到央视采访陈永洲承认自己污蔑中联重科,事情经历了急转弯,而那几天发生的事,也只有一个“快”字可以解释,而“快”也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复杂”、“紧张”、“不明朗”等等。我们是否想过这些事情的发生是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它的发生原因,它的根源又是来自哪?更甚者,记者的这个行业又有哪些不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忘了从什么时候,记者这个行业,变得既高危又令人羡慕。有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也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这些无论是赞誉还是诋毁其实都只是在告诉我们,记者必须被摆在他正确的位置。依然以陈永洲的事件为例,如果过分的夸大陈永洲这一事件的公共性就会过分的让记者这个行业变的浮夸与漂浮,与之相反地,如果不保证记者这一行业的自主性,或者连记者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证,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与秩序都会是恐怖和混乱的。

只从社会角度去抨击没有意义。记者的自律,行业的风气,这些都是问题所在。但我更

加愿意去提及社会对人的塑造,就像我一直提及的,不要简单地去指责某个人的品质问题,因为你不知道社会这个大环境会给你怎样的一种难题。比如陈永洲,我们除了批评他的职业道德外,还应该去挖掘促使他冒风险做不实报道的动机。是低薪?还是物欲?是受人胁迫?还是挟嫌报复主动为之?这涉及到记者的自律与整体社会环境对人的导向。这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是我们整个社会不得不关心的事。

11月8日是记者节,是全世界记者的节日。各地纷纷进行记者节的庆祝,但其实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这也不算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节日的一个目的除了纪念,还有对现状的一种提醒,提醒大家去关注这个节日的最初目的。记者是这个时代敏感而又脆弱的一群,他们冲在事件的第一线,同时又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为的危险。我们如果没办法将它们行业的危险性减轻,那么减少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与看法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宽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