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摘要】
汉民族共同语它的形成有着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历史 原因。

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字】 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方言 白话 官话 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
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这也就是发展沿用下来的文言。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

《辞海》解“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雅’有雅正的意思。

”“《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1]。

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据张德鑫先生考证,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

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
镐话被视为典雅、规范、纯正的语言”“正是借助这镐京雅言,全国才能方便沟通交际,‘中央’才能有效控制地方。

在我国语言史上,以首都方言做标准语音,此时已开先河。

”[2]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有弟子三千,分别来自四面八方,其语言各异,孔子讲学是就用雅言而不用鲁国方言,可以说,孔子是推广民族共同语的伟大先驱。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这不但在政治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记,而且对汉语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消灭了文字异形的现象,使统一了的书面语言得到巩固和发展。

秦帝国虽然幅员广大,可由于当时的小农经济,还没多少超越居住地的人际交流,而秦与六国之间的语言差别也还不是很大,秦始皇不需要也不可能提出“语同音”的政策。

到了汉代,封建经济有了飞跃发展,汉语也有了显著变化。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

西汉杨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方言的。

由于这个时期文字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先秦口头文学转向发展书面文学。

司马迁的《史记》和乐府文学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通语”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书面语。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匈奴、鲜卑等部落统治中国北部,迫使汉族人民部分南迁。

一方面,使汉语方言加速了分化;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言对维护汉语的统一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族融合使这一时期五言诗、南北朝民歌,都创造了新的语言风格,丰富了书面共同语。

隋、唐、宋时代,各地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仍然是有差别的。

但用汉语表的诗歌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人们作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晚唐五代后古文运动大兴,使汉语走向了通俗活泼的道路,出现了渐近口语的白话书面语,如:唐变文、宋话本、宋词等,跟唐代以前的文言相对立,这对统一的书面语言又是一个促进。

元、明、清时代,汉语方言仍然异常分歧,基本形成七大方言区。

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今天的北京一带,这就使北方方言逐步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方言。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就叫“天下通语”,周德
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金元的杂剧,明清的小说,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均属白话文学作品。

这是一种新型的书面语,在全国影响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通过这些白话作品不仅学会了“看”、也学会了“写”白话,使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为基础的口语很快辐射全国,在各地传播,这就是明清时期汉民族的共同语——“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是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的。

他要求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的场合,必须使用“官话”,不得仍前习乡音。

后来“官话”流行于民间,老百姓以会讲官话为荣,因为讲“官话”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当时的外国人也认为这种话是汉语的代表。

二、近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辛亥革命前夕“官话”名称被“普通话”所代替。

“普通话”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朱文熊写的《江苏新字母》,指的是各省通用的话,这一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汉民族共同语发展普及的事实,标志着这种“话”突破了官场等上层社会的狭小范围,已经向广大群众普及的方向发展,得到了各地区人民群众的认可,完全获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五·四”运动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语言统一,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前者要求口语统一,后者要求排除“文言”,以求得书面语的完全统一。

经过“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在书面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值得指出的是,从1930年前后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江西革命根据地,白话已经大量的被用于政府文件,也有了全部用白话的报纸。

白话文的应用范围随着解放区在全国的扩大而扩大。

而国语运动除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成绩显著外,就全国范围而论,成就并不大。

根本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政治和经济也失去了独立性,以至从政治和经济上不可能给语言统一以强有力的推动,乃至自始至终“国语”本身还是一个内涵不十分确定的概念。

三、建国后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实现了历史上没有过的高度统一,各民族的空前大团结,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要求我国有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需要一个统一的、普及的、无论它的书面形式还是口头形式都具
有明确的规范的民族共同语。

1955年10月15日,中央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紧接着在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又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根据两会精神,1956年2月国务院在向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共同语确立了十分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结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

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它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

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乃至典范性的书面语。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国语运动”的开展,又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在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下,口语和书面语就彼此接近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语言文字工作百题》[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2] 张德鑫. 从“雅言”到“华语”——寻根探源话名号. [J]. 北京:汉语学习报. 1992. 第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