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它具有双边性、交互性、意向性和成就性四个特征。

9.教育目的的双重性:(1)教育的内在目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变化(个体目的、直接目的、本体目的);(2)教育的外在目的:为社会服务(社会目的、间接目的、工具性目的)

10.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和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以及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八个方面。

11.学科性德育课程:学校课程体系中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它具有思想性、系统性、直接性、认识性和计划性特点。

12.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13.普遍性目标取向: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所产生的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14.行为性目标取向: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二、问答

1.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非实践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理解和掌握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活动虽然含有实践的成分,但教师的活动不是教学的核心,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条件。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体现在:①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②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③有指导。教学过程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学生的自学活动。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艺术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都是一种艺术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主要是受控制论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将认识过程纳入交往过程,把知识的获得看作交往的一个内容来看待,交往又不止于知识。

2.当代学校教育需要重建何种学生观?

(一)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

(1)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生来就发展着,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一种具体的可能性转为现实性时,又生成着一种新的成长可能性。(2)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学生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主动地探索、反思与重建。

(二)认识学生的具体性。

(1)学生间的相互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资源;每个学生都“全息”着其全部的家庭、地区、时代的特征,有其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2)学生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学生在群体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三)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1)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包含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2)学生的成长内容是多层面综合互动、有机构成的整体。包含个体的精神状态、个体的人格发展、个人的具体素养、个体的行为方式等。

(四)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1)成长着的学生“全息”着历史与时代的相关信息;(2)学生成长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现实的;(3)学生个体成长本身,尤其是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性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