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合集下载

教育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广义与狭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内容;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了解)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论语》:孔子《理想国》:柏拉图;《学记》:人类最早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三)教育学的发展与当代教育学的状况(了解)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教育学的价值(意义)(一)反思(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四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规模、速度;人才规格、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教育目的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大背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内容。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第五节教育功能一、什么是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A 从作用的对象看:个体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和社会功能B 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C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A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B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C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1.个体谋生:“学会生存”成“才”的教育(个体谋生功能)--成“人”的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第一篇: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念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1. 教育的多维度定义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教育与培训、教学的联系与区别2. 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理念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西方古代的博雅教育2.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3. 当代教育学的新趋势终身教育理念全民教育运动教育信息化与全球化三、教育的基本理念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学2. 科学主义教育理念桑代克的实证主义教育研究赫钦斯的学科中心教育3. 社会主义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演变四、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1. 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2. 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第二篇:教育制度与组织一、教育制度1.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学制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学制的分类与特点2. 我国学制的演变历史上的学制改革当代我国学制的结构3. 世界主要国家学制比较美国学制英国学制德国学制二、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行政组织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与结构我国教育行政体系的构成2. 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组织的类型与特点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领导理论三、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论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理论与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2. 教材建设教材的作用与编写原则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我国教材改革与发展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教育与发展途径教师评价与激励2. 学生发展与评价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学生评价方法与原则第三篇:教育方法与评价一、教育方法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2.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3.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二、教育评价1.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2. 学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学生发展评价3. 教育质量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课程与教材质量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三、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定义与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论2. 定量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纵向研究3. 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3篇)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3篇)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3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第一篇)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

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三、考核内容1. 教育学概述: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功能。

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政治: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科技:教育对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

3. 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补偿作用。

4.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新时代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类型、教育制度的功能。

5. 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3)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2)应用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关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2)近现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为代表,强调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3)当代教育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教育的外在价值: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教育的目的(1)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特色人才。

(3)终身发展: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3)国家功能:培养国家公民、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主体(1)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

(2)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教育管理者:组织、协调、管理教育活动。

2. 教育内容(1)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2)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3)教学内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1)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1)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填空)考点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

其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之所以有必要存在的原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利用教育影响去实现教育目的。

考点2: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主张: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不足: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模仿”——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及成人的指导作用劳动起源说——主张: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具有社会性特点;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有些密切的关系;教育具有阶级性的特点;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

考点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教育——无阶级性、贫乏性、非独立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独立性、与生产活动脱离、个别施教、机械记忆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普及性、门类齐全、形式多样、教育水平提高考点4: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教育考点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至17世纪中叶)——特点:没有从哲学等学科中分化,只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理想国》——柏拉图《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也叫《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培根(162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学科《大教学论》——夸美纽斯(1632),首次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二)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1. 教育的定义(1)广义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

3.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2)社会功能: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定义: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定义: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规范和体系。

(2)教育制度的类型:基础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3)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

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1)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2)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3)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2. 教学(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的教育活动,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范文)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范文)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范文)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指南。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

熟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育责任感的专业素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提升教育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界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教育学的学科性质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近代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育学的功能与价值教育学的理论功能教育学的实践功能教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第二部分: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界定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基本功能2.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3.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第四部分:教育与个体发展1.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发展的概念与内涵个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个体发展的主要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个体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3. 个体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个体发展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个体发展的条件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互动机制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与内涵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价值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的规律3. 我国的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第六部分: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教育制度的概念界定教育制度的类型与结构教育制度的功能与价值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各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比较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 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因与趋势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未来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第七部分: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的定义与内涵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课程的功能与价值2. 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3. 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的定义与内涵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的功能与价值4.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的内涵与应用5.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类型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与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第八部分:德育1. 德育的基本概念德育的定义与内涵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的功能与价值2. 德育过程的基本原理德育过程的基本阶段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原则的内涵与应用3. 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方法的类型与选择德育途径的多样化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4.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德育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德育评价的实施与改进第九部分:教师与学生1. 教师的基本概念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2. 学生的基本概念学生的角色与地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第十部分:教育评价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内涵教育评价的功能与价值教育评价的类型与结构2.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教育评价的目标与标准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教育评价的实施与改进3. 教育评价的应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四、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课堂参与:包括课堂讨论、提问等,占总成绩的20%。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教育学的实践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定义: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实践。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演变: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的总和。

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考试制度。

2.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制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制度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教育学的概念和对象1.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学的雏形-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古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2.近代教育学的兴起-洛克、康德等教育思想家的贡献-近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3.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立-现代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学的目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学的目标和任务2.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内容3.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教育学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育学的基本范式和理论体系1.传统的范式和理论体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学的目标取向和课程论2.现代的范式和理论体系-社会构建主义-教育的生态系统视角-教育的后现代取向五、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3.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学的研究方法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和管理方法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适度原则-兴趣原则2.教育的基本方法-指导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七、教育学的实践和研究方法1.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教育实践的主要方法2.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3.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意义-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八、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与认知心理学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与社会心理学3.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教育学与组织管理学九、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2.教育学面临的挑战-教育变革与教育学的创新-教育学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的传递。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现代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教育现象,收集第一手资料。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育现状。

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获取教育信息。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机构、社会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具体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3.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

个体发展需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制定教育目的。

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的。

4.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版)一、课程概述1. 课程性质与目标《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具备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与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教师与学生等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分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活动等多个环节。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的定义: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社会性、目的性、实践性1.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发展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1.3 教育的类型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教育形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2. 教育的历史发展2.1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科举制度西方古代教育:古希腊教育、中世纪教育2.2 近代教育教育的世俗化与普及化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3 现代教育教育的现代化特征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1 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对教育的影响3.2 教育与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经济对教育的影响3.3 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 教育与人的发展4.1 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4.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5.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5.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 6. 课程与教学6.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与评价6.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任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7. 教育评价7.1 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类型7.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8. 教师与学生8.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发展8.2 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三、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性质1. 教育的定义(1)广义教育: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具备一定教育素养,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包括在校的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成年人等。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3. 教育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3)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1)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教育思想。

(2)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等教育制度与思想。

2. 近代教育(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2)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教育。

(3)产业革命时期:功利主义教育。

3. 现代教育(1)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

(2)二战后: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3)当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

三、教育目的与功能1. 教育目的(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培养合格的公民。

2. 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进程等。

四、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1. 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2)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学校自治制等。

2. 教育政策(1)教育公平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

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段性二、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受社会条件制约2、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条件制约三、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四、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进度的发展五、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不同观点六、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的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科学的方式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七、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八、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4)人文的教育理想九、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是什么?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关系: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制约2、五育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3、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十一、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能动性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动性和示范性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十二、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2、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3、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地道德修养(二)教师的业务素养1、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科学理论知识2、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十三、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三)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四)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十四、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十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十六、为什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1)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2)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3)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十七、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感知课程内容(3)理解课程内容(4)巩固知识和技能(5)应用知识和技能(6)学业的检查与评定十八、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5)巩固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十九、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的目的任务2、中小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3、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校的设备条件5、教学的时限6、教师自身的条件二十、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3(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二十一、我国中小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1)班级授课制(2)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指导,现场教学(3)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二十二、如何评价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第一、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第二、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学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第三、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大脑的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缺陷: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二十三、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有哪些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二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1、备课2、2、上课3、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4、课外辅导5、5、学业评价二十五、教师应如何备课(一)备课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备教材(1)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3)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画和版画(4)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5)备问题2、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往往都是不同的,同时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此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情况也应是教师了解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备教法备教法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实质是找到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简捷高效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为缩短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距离提供有效的途径(二)备课应写的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三)教师写完教案后,还要认真地熟悉教案二十六、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有全面扎实的教育基本功二十七、我国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二十八、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2)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水平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二十九、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1、教育着2、2、受教育者3、3、德育内容4、4、德育方法三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三十一、我国德育原则有哪些(1)疏导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7)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三十二、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1、说服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三十三、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三十四、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1、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2、2、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3、3、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三十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3、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1)传统错误: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绝对客体(2)杜威错误:学生绝对主体三十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增强智慧的丰富源泉2、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知识与智力是两个概念,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属于心里发展系统,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4、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5、5、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三十七、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多端性和统一性(什么是知情意行)(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的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念(2)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3)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做出的反映(5)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一、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a. 教育学的概念b. 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教育学b. 中世纪教育学c. 近现代教育学d. 当代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a. 教育的目的b. 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a. 教育的主体b. 教育的客体3. 教育的基本规律a.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b.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c. 教育与人类文化传承的关系4. 教育的基本原则a. 人本原则b. 科学原则c. 伦理原则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1. 学校教育学a. 学前教育学b. 基础教育学c. 高等教育学2. 社会教育学a. 家庭教育学b. 社区教育学c. 比较教育学3. 心理学与教育学a. 发展心理学b. 学习心理学c. 教育心理学4. 教育哲学a.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b.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复习提纲二:教育实践与改革一、教育实践1. 教育政策与制度a. 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2. 教育管理与领导a. 教育管理体制b. 教育领导理论3. 课程与教学a. 课程理论b. 课程改革c. 教学理论d. 教学方法4. 教育评价a.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b.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二、教育改革1. 基础教育改革a.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2. 高等教育改革a. 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3. 职业教育改革a.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4. 终身教育改革a. 终身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终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复习提纲三:教育与文化、社会、个体关系一、教育与文化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 教育的文化功能b.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 文化传承与创新a. 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b. 教育与文化创新二、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a. 教育的社会功能b.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2. 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a. 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b. 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三、教育与个体1.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a.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 个体差异与教育2. 教育与个体价值观a. 教育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b.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3. 教育与个体心理健康a. 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b. 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等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赫尔巴特、布鲁纳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与作用教育法规的种类与特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终身学习2.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合作共进五、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2.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3.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二篇)一、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早期探索、科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2. 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感与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模式:系统化教学设计、ADDIE模型2. 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间接教学策略: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3. 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使用的技巧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三、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课堂纪律的维护: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及时反馈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目的学生评价的类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方法:日志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法数据分析技术: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3.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叙事分析五、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公正、尊重、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伦理的实践: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的概念与体系:宪法、教育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 教育法律问题学生权利保护: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教育法律纠纷的解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三篇)一、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哲学概述教育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代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价值论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价值实现途径3. 教育的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知识、真理教育认识的基本过程:感知、理解、应用、评价教育认识的多元视角: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二、教育社会学基础1. 教育社会学概述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制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2.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3.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型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创新驱动教育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三、教育文化学基础1. 教育文化学概述教育文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学的兴起、文化人类学的介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创新理论2. 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活动3. 教育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文化适应、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化教育文化适应的教育策略: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四、教育管理学基础1. 教育管理学概述教育管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理论2.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效能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教育管理的模式:科层制管理、民主管理、绩效管理3. 教育政策与决策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教育政策、政策过程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五、教育未来与发展1. 教育未来学概述教育未来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未来学的历史发展:早期预测、系统化研究、多元化探索教育未来学的基本理论:趋势预测、情景分析、德尔菲法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教育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全球视野3.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教育公平的挑战: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教育质量的挑战:应试教育、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对策: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国际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

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

它具有双边性、交互性、意向性和成就性四个特征。

9.教育目的的双重性:(1)教育的内在目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变化(个体目的、直接目的、本体目的);(2)教育的外在目的:为社会服务(社会目的、间接目的、工具性目的)10.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和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以及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八个方面。

11.学科性德育课程:学校课程体系中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

它具有思想性、系统性、直接性、认识性和计划性特点。

12.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13.普遍性目标取向: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所产生的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

14.行为性目标取向: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二、问答1.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非实践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理解和掌握客观知识的过程。

教师的活动虽然含有实践的成分,但教师的活动不是教学的核心,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条件。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体现在:①学生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②间接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③有指导。

教学过程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学生的自学活动。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艺术过程。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都是一种艺术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主要是受控制论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

将认识过程纳入交往过程,把知识的获得看作交往的一个内容来看待,交往又不止于知识。

2.当代学校教育需要重建何种学生观?(一)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

(1)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生生来就发展着,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一种具体的可能性转为现实性时,又生成着一种新的成长可能性。

(2)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学生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主动地探索、反思与重建。

(二)认识学生的具体性。

(1)学生间的相互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资源;每个学生都“全息”着其全部的家庭、地区、时代的特征,有其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

(2)学生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学生在群体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三)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1)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包含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

(2)学生的成长内容是多层面综合互动、有机构成的整体。

包含个体的精神状态、个体的人格发展、个人的具体素养、个体的行为方式等。

(四)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

(1)成长着的学生“全息”着历史与时代的相关信息;(2)学生成长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现实的;(3)学生个体成长本身,尤其是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性力量。

3.简述现代型学校的基本特质;(1)价值提升。

从继承、传递知识,复制再生社会生产关系,转为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人类社会更新性再生产系统;从传递知识为本转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

(2)重心下移。

①教育对象与目标上,从关心“尖子”学生,培养精英人才,转为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②教学内容上,由升学的学术性学科知识,转向学科知识与生活领域、职业实践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人生领域等方面沟通的内容③管理上,由中央、地方管理转向学校自主管理,突出师生双方的主动性;(3)结构开放。

学制的开放性与弹性化,学校结构在内外两个向度上的开放:向外开放——对网络、媒体、社会开放;向内开放——管理上向师生的开放,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

(4)过程互动。

由单向传递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向多元、多层、多向、多群的互动;(5)动力内化。

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

从重视外在标准包括行政管理和舆论到重视教育的本体价值。

4.简论蔡元培之“教育独立说”;该理论由蔡元培先生在1927年提出。

所谓教育独立是指教育超然于政党、超然于教会,主张教育脱离政党、脱离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

主要观点:(1)教育应独立于政治和宗教,全权交于教育家;(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思想独立;(4)教育内容独立。

“教育独立说”提出的目的是反对当时军阀和教会对教育的控制,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种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被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家杨贤江批评为“清高”。

实际上,教育独立的确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独立本身反映了一种政治态度。

5.道德的本质(1)道德是一种约束和规范。

现代道德的核心概念是“义务”、“责任”和“规则”等,本质上带有惩罚性或纠正性倾向(2)道德是一种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积淀和传承的生活智慧,是人为了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主动的自我约束。

道德正是幸福生活的要件之一。

与他人建立恰当的关系是幸福的前提,而只有通过道德这种自我约束才能构建起这种恰当的关系。

(3)道德是一种自我确证的方式6.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复杂性?(一)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遗传因素:即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解剖生理特征。

它是学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学生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2)环境因素:是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

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它们提供学生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学生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学生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学生的发展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3)学校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目的、制度、内容、人员、环境、手段等因素。

学校因素在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学生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

(4)个体因素,学生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

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它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二)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发展顺序。

心理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等复杂情感。

(2)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①个体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的成熟。

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②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的成熟程度也非匀速或同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